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心理学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一、是非题:1.试误式解决问题是动物解决问题的特征;顿误式解决问题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特征。
2.研究表明,有意义习得的概念与原理的遗忘进程,不符合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
3.在有逻辑意义的材料学习中,一般不会产生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4.控制加工是依赖注意资源、受资源量限制、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
5.感觉过程不仅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对于维持正常的心理功能同样是必不少的。
6.信息从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7.俗话说:“一遭被蛇咬,三年怕井绳”,这是形象记忆。
8.当人们仰望天空,不由自主地把朵朵白云看成起伏的山峦,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再认。
9.注意的稳定性与主体状态和对象的特点有关。
10.“一心两用”即注意的分配是无条件的。
11.实验证明,在听故事的同时进行加法运算是可能的。
这属于注意的分散。
12.当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13.红外线不能被人看到是因为低于视觉刺激阈值。
14.对未知的事物的好奇、探究愿望是一种与物种生存有关的先天的能力。
15.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叫做语言记忆。
16.去年夏天学会了游泳,过了一年下水,马上能游起来,依赖的是形象记忆。
17.按回忆时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18.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帮助人们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的思维分析方法。
19.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刺激,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注意品质。
20.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根据目前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距离,寻找方法,不断缩小与目标状态距离的思维策略。
21.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改变讲课的语音或语调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单选题:1.识记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成回忆叫:A暂时性遗忘 B永久性遗忘 C干扰性遗忘 D逆向性遗忘2.学生解题时,能做到“一题多解”,说明他的哪种思维能力强:A直觉思维 B分析思维 C聚敛思维 D发散思维3.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A巴甫洛夫 B斯皮尔曼 C艾宾浩斯 D弗洛伊德4.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是:A感觉 B知觉 C听觉 D统觉5.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类,可将记忆分为:A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B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C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抽象记忆 D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6.早上读外语单词效果好,主要原因是:A倒摄抑制弱 B前摄抑制弱 C延缓抑制弱 D超限抑制弱7.父母常常通过自己的皮肤接触,发现孩子有了热度。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一、填空题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3.学生上课时又是听老师讲,又是记笔记,又是看黑板,这要求学生有很好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4.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其中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5.从亮的地方走进暗室,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过一会才能慢慢看清,这是使视觉的感受性提高(提高/降低)的暗适应现象。
6.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7.入学后,小学儿童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未可达成人水平。
8.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10.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二、选择题1、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的地方,声音会放大放慢,使学生听清楚,这符合知觉(A)的规律。
A 选择性B 理解性C 整体性D恒常性2、“月明星稀"是(D)现象。
A 错觉B 暗适应C 明适应D 感觉的对比3、入药店,刚开始可以闻到很浓的药味,过一会就闻不到了,这是感觉的(B)A 对比B 适应C 联觉D 后像4、“注意来往车辆"这句话表明注意与(C)过程的共同关系A 记忆B 想象C 感知D 思维5、小学儿童的感觉中,(B)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A 听觉B 视觉C 肤觉D 思维6、小学生常常把“8"写成“∞”,“9"和“6”不分,“b”和“d”不分,其原因是由于(C)的水平不高引起的A 大小知觉B 形状知觉C 方位知觉D 时间知觉7、人脑对客观事物最简单、最低级的反映形式是(A)A 感觉B 知觉C 记忆D 思维8、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D)A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各种心理过程共有的特性B 感觉适应引起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时限C 错觉是一种知觉,只不过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D 个体的发展中,有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无意注意9、人们进入超市,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A)的表现A 选择性B 理解性C 整体性D 恒常性10、视觉的适宜刺激范围是(C)的光波A 290—500毫米B 390—600毫米C 390—800毫米D 490—800毫米11、描述了时间特性的注意品质是(B)A、广度B、稳定性C、分配D、转移12、“鹤立鸡群“说明事物在()情况下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A 强度B 对比C 运动D 转移13、下列哪种现象说明了注意的广度(B)A 手脑并用B 一目十行C 三心二意D 心不在焉14、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是(D)A 指向性、选择性B 选择性、理解性C 理解性、集中性D 指向性、集中性15、(C)岁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极大。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单选题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A.个性特点B.心理过程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 )A.感觉、知觉和记忆B.知、情、意过程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D.能力、气质和性格3、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得B.罗杰斯C.威特海默D.斯金纳4、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和( )A.客观性原则B.自然性原则B.社会性原则D.主观性原则5、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测验法6、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A.冯特B.华生C.费希特D.弗洛伊德7、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A.边缘科学B.人文科学C.环境科学D.分支科学8、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 )A.感觉与知觉B.客观现实C.认识过程D.反映活动9、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性是()A.注意B.认识过程C.意志过程D.思维10、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B.需要C.动机D.信念11、()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A.1876 B.1877 C.1878 D.187912、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A.俄国B.德国C.日本D.美国13、()在道德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A.魏特海墨B.费希纳C.冯特D.韦伯14、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A.心理的发生、发展B.费希纳C.冯特D.韦伯15、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说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A.活动B.客观现实C.主观能动性D.意志的努力16、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A.情感过程B.认识过程C.意志过程D.个性17、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B.人格和认识过程C.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人格18、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别是()A.神经心理学B.构造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19、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A.研究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研究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研究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研究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20.()以研究知党与意识为主,主张知觉是有组织的,是整体的经验A.精神分析学派B.构造主义C.格式塔学派D.机能主义21.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A.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22.行为主义主张研究()A.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23.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A.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24.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的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派别是()A.神经心理学B.人本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25.主张抛开意识,探索刺激与不良反应联系的心理学派别是()A.行为主义B.人本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26、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派别是()A.格式塔心理学B.人本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27.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者,认为环境因素要通过()来实现支配外部行为A.心理特征B.认知过程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28.机能主义的目标是()A.解释心理如何帮助人们生存和适应B.发展科学的、以实验室为基础的心理学C.决定心理经验的基本成分D.纯粹运用推理来了解行为29.对某个或某些被试者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叫做()A.产品分析B.个案法C.谈话法D.调查法30.由实验室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叫()A.控制变量B.自变量C.因变量D.无关变量31.研究者试图预测的行为被称为()A.因变量B.观察对象C.自变量D.控制变量32.实验法是指()的方法A.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B.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C.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D.以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作为研究对象33.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观点是(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认知的观点34.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某种潜意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观点是( ).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精神分析的观点35.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信息加工的过程。
小学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练习
小学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练习小学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练习总分:91分及格:0分考试时间:100分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 ()。
A. 人格人格B. 性格性格C. 气质气质D. 倾向性倾向性(2)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
A. 婴儿期婴儿期B. 幼儿期幼儿期C. 童年期童年期D. 少年期少年期(3)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 ()。
A. 幼儿期幼儿期B. 童年期童年期C. 少年期少年期D. 青年初期青年初期(4)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
A.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B.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C. 性格特征性格特征D. 能力能力(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 ()。
A. 思考过程思考过程B. 意志过程意志过程C. 决策方式决策方式D.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6)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 ()。
A. 独立型和顺从型独立型和顺从型B. 外倾型和内倾型外倾型和内倾型C. 中动型和沉思型中动型和沉思型D. 辐合型和发散型辐合型和发散型(7)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冲动型冲动型B. 沉思型沉思型C. 场独立型场独立型D. 场依存型场依存型(8)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 ()。
A. 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B. 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C. 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D. 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9)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
心理学基础习题加答案(全)
第一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D)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建立在________的基础之上。
A. 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个案研究法(A)2、科学心理学之父是。
A.冯特B.华生C.马斯洛 D .弗洛伊德(C)3、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冯特、铁钦纳是结构主义的代表B.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C. 魏特海墨是机能心理学派的代表D.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 B )4、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作某种变量,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研究的方法是 ________。
A. 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个案研究法( C )5、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派是。
A. 结构主义B.精神分析C. 机能主义D.行为主义( B )6、被称作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学派。
A. 行为主义B.人本主义C.精神分析D.认知心理学( C )7、能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B.实验法C.相关法D.访谈法( C )8、创建第一个心理科学体系的心理学家是。
A. 弗洛伊德B.詹姆斯C.冯特D.铁钦纳( B )9、操纵和控制变量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C个案法 D调查法( B )10、由实验者操纵的,被假定为可影响行为的可能原因的变量是。
A.自变量 B. 因变量 C.中介变量 D. 无关变量( C)11 、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各种经验是指,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的、听觉的、皮肤觉的等),使之有系统地变化,让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如按键)或报告自己对于某种刺激的感受。
这种“内省法”属于现代心理学的哪个流派?A 、功能主义B、行为主义C、结构主义D、精神分析( C)12、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择偶标准(如年龄)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中具有明显的普遍性,根源在于早期人类男性和女性在繁殖和抚养方面所面临的不同的适应性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当代心理学取向中的哪一个分支?A 、生理心理学B 、行为遗传学C、进化心理学 D、认知神经科学( A )13、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以华生为代表的只研究行为,否认意识的旧行为主义、以赫尔、托尔曼、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允许对认知、行为动机等内部因素进行推测的新行为主义、以班图拉、米契尔等人为代表的重视认知、思维等意识活动作用的新的新行为主义。
2.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观点,运动技能的学习主要分为运动技能的认知阶段、运动技能的联结阶段、运动技能的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
4.建构主义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于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逐渐流行。
5.认知心理学理论主张学习就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结构的过程,即S-O-R.6.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7.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更强调真理的相对性,重视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8.人本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六、简答题1.试述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答:认知心理学理论对体育学习的影响同样体现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学生只能通过不断地练习和认知,熟悉运动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达到自动化阶段时才表明学习结束。
第一,强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第二,注意建立学习内容的层级结构。
第三,重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的作用。
2.试述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答:根据构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观点,在体育学学习中,体育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构建”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灵活多样的体育学习活动.其一,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体育学习。
其二,强调“自上而下”的学习策略。
其三,注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3.试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答:该理论对体育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第二,重视意义学习,强调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第三,重视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单选)
7,刚毕业的学生可能不适应职场生活,这是( )。 A同一社会角色内心的冲突 B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 C社会角色规定的人格与个体真实人格之间的矛盾 D新旧角色间的矛盾 答案:D
8,自尊、自卑、内疚等都是 A自我认知 B自我情感 C自我概念 D自我控制
答案:B ■
■■
第二章 社会化练习题及答案
1,什么是社会化 2,列举社会化的类别。 3,列举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4,什么是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的期待、社会 角色的认知、社会角色冲突。 5,举例说明社会角色冲突的几种情况。 6,道德社会化理论有三大派别。 7,什么是自我意识,它主要包括哪三方面,
其发生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
练习题(单选)
1,移民家庭中,年轻人会更快掌握新语言、熟悉新环境,父母会从他们那 里了解周围的文化和社会要求,这属于( )。 A反向社会化 B早期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答案:A
2,入乡随俗是( A预期社会化 )。 B早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答案:C
3,社会角色学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角色观念,二是( )。 A形成角色意志 B表达角色情感 C表现角色行为 D学习角色技能 答案:D ■
答案:A E
■
练习题(多选)
3,自我意识具有( )。 A社会性 B形象性 C自发性
答案:ABDE 4,社会化的结果包括( )。 A人格形成 B自我意识形成 D掌握生活技能 E习得社会角色 D客观性 E主观性
C传递社会文化
答案:ABCDE
5,自我意识从心理过程上看,可以分为( )。 A自我认知 B自我观察 C自我情感 D自我概念 E自我控制 答案:ACE
《学前心理学》练习
《学前心理学》练习第二章练习一、选择题1.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
A.幼儿期B.婴儿期C.先学前期D.学龄期2.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
A.以思维的成熟为标志B.以心理成熟为标志C.以年龄为标志D.以言语的出现为标志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4.儿童的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关系是()。
A.两者完全对应B.两者常有所出入C.心理年龄发展比实际年龄发展快D.心理年龄发展落后于实际年龄5.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是指()。
A.不同的生理原因使儿童心理特征有所变化B.不同的个性特征使儿童心理特征有所变化C.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D.儿童从掌握知识到心理机能都会发生变化6.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容易出现()。
A.对父母的依恋情绪B.对父母的反抗行为C.对自己身体的探索行为D.对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感7.儿童心理发展中出现“危机”是由于()。
A.儿童无法理解成人的要求B.成人对儿童提出过多的要求C.成人没有正确引导儿童D.儿童心理发展迅速导致的心理不适应8.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
A.转折期和危机期是必然出现的B.转折期必然出现,危机期不是必然出现的C.危机期必然出现,转折期不一定出现D.转折期和危机期都不一定出现9.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
A.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B.容易发生某种情绪危机的时期C.容易学习某种知识的时期D.儿童心理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10.整体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
A.学前期B.先学前期C.学龄期D.婴儿期11.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是()。
A.儿童智力的发展B.儿童心理最近发展区的大小C.儿童生理的成熟D.儿童语言的掌握12.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方向是()。
2007年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 。
A.人格 B.性格 C.气质 D.倾向性2.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 。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3.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 。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初期4.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 。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 () 。
A.思考过程 B.意志过程 C.决策方式 D.认知过程6.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 。
A.独立型和顺从型 B.外倾型和内倾型C.中动型和沉思型 D.辐合型和发散型7.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8.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 ) 。
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 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 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9.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 )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lO.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 ( )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1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和( ) 。
A.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和意识成分C.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D.意志成分和认知成分1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 ) 。
A.《比纳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C.《比纳一推孟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13.智商 (IQ) 等于 ( ) 。
心理学基础各章练习题
第一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p22、意识p63、无意识p74、实验法p135、测验法p14二、填空1. 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两大支柱。
P52.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p23. 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三大原则是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p114.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写过第一本心理学专著《心灵论》,但直到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独立。
P16/175.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认为行为只是刺激-反应的简单模式。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修正了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p20三、判断正误(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说明理由。
)1.测验法有三个特点:直接性、相对性和客观性。
×间接性、相对性和客观性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
√3.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间接经验的一门学科。
×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四、单项选择题1.詹姆士在1890年发表的 B 一书中,提出了机能主义概念,该书是詹姆士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P20A. 《实用主义》B. 《心理学大纲》C. 《心理学原理》D. 《心理学引论》2. 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 D 一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学派的诞生。
P20A. 《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B. 《行为主义的心理学》C. 《行为主义的方法》D.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3. B 是使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高级心理过程。
P6A. 思维B. 意识C. 语言D. 注意五、双项选择题1. 西方心理学的现状与趋势可以归纳为: A 、 D、认知心理学方兴未艾、人本主义心理学向各个领域渗透、学派对立与学派交融并存等。
P23A. 重实证研究,轻理论建设B. 重理论建设,轻实证研究C. 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D. 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2. 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可分为 B和 C两大方面。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单选题1.()是个体从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A.生理发展B.心理发展C.身心发展D.心态发展2.对同一个人而言,其不同的心理成分的发展速度、成熟水平有所不同,这说明了心理发展的()特征。
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3.不同的人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各不相同,这说明了心理发展的()特征。
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4.根据我国学者的分类,童年期处于()。
~6、7岁、7岁~11、12岁、7岁~14、15岁、12岁~14、15岁5.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中学生期6.人的一生中发育最快、变化最大、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是()。
A.婴儿期B.幼儿期C.童年期D.少年期7()是童年期的主导活动。
A.游戏B.活动C.练习D.学习8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
A.直觉行动思维为主B.具体形象思维为主C.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D.抽象逻辑思维为主9.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中出现“飞跃”的质变期或“关键年龄”,一般认为是在()。
A.小学二年级B.小学三年级C.小学四年级D.小学五年级10.人生的()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A.幼儿期B.童年期C.少年期D.青年期11.()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A.学习准备B.学习需要C.学习动机D.学习目的12.研究表明,()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岁岁岁岁13.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
A2~3岁 B4岁岁以前~3岁14.()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照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A.蒙台梭利B.皮亚杰C.加涅D.桑代克15.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2~7岁的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JC0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单元作业题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章节练习题第二章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单元作业一.单选题1.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A.社会发展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答案:C解析: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故答案选C。
2.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观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
A.不予干预B.完全保持价值中立C.表示同情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答案:D解析: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观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故答案选D。
3.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答案:C解析: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
公式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
故答案选C。
4.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观察B.实验C.思辩D.归纳答案:A解析: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故答案选A。
5.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A.情绪状态B.过去的经验C.个性特征D.所处的情境答案:D解析: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
公式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6.社会行为是由()引起,并对社会严重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答案:A解析: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心理学练习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一、选择题1.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D )A亚里士多德 B弗洛伊德 C布伦塔诺D冯特2.行为主义观点的代表人物是(C )。
A冯特 B弗洛伊德 C华生 D马斯洛3.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学观点是( D )。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D认知的观点4、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某种潜意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观点是( D )。
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精神分析的观点5、以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解释的心理学观点是( B )。
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精神分析的观点6、把个体所有行为的产生和改变看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的心理学观点是( A )。
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认知的观点7、主张人的所有行为的产生取决于他对世界的知觉和看法的心理学观点是( C )。
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认知的观点8、在觉醒状态下,人们所感觉到、意识到、体验到的心理现象称为( C )。
A、个性倾向性B、心理状态C、心理过程D、心理特征9、心理学把灵感、心境、注意等心理现象称为( B )。
A认识过程 B心理状态C情感过程 D、心理特征10、有的人情绪稳定,有的人情绪波动;有的人做事果断,有的人做事优柔寡断。
这类心理现象称为( D )。
A情感过程 B心理状态C意志过程 D心理特征二、填空1、个体趋向目标追求时的意识活动称为意志过程。
2、失言、笔误、梦等现象属于潜意识的心理活动。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心理的事实、规律、机制和_本性。
4、心理现象产生的源泉是客观现实。
5、心理是_脑_的机能。
三、判断1.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可以离开物质载体。
(×)2、如果说粗心大意是稳定的个性特征。
漫不经心则是暂时的心理状态。
(√)3.行为能表现心理,这种表现是完全可以觉知到的。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观察法实验法条件反射二、选择1、心理现象分为()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2、心理过程包括()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5、()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A、789B、1879C、1798D、18976、()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A、冯特B、洛克C、笛卡儿D、缪勒7、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B 能力、气质、性格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8. “ 谈虎色变” 与“ 谈梅生津” 都是( )的表现形式。
A 、无条件反射B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C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D 、条件反射9.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A. 眨眼反射B. 吮吸反射C. 防御反射D. 信号反射10.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 望而生畏B. 谈梅生津C. 望梅止渴D. 尝梅生津4.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 。
A 、谢切诺夫B 、巴甫洛夫C 、斯金纳D 、冯特11.()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12.()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 C.人际关系 D.社会生活条件三、填空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和-——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
心理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基础》练习题答案心理学第二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需要和动机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要求,这种要求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心理学家耶克斯(R.MYerkes)与多德森(J.DDodson)经实验研究归纳出的一种法则,用来解释心理压力、工作难度与作业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
3.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
4.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的需要。
5.诱因: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
6.兴趣: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
7.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二、判断题1.需要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解析:没有客体、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2.意象、意图是一种未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的需要。
(√)3.需要与动机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4.学生的志向水平与原来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5.兴趣是人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过程。
(√)6.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把性区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解析:第一,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第二,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第三,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
7.兴趣的第一阶段是有趣,但这种兴趣不稳定,带有主观性盲目性和弥散性的特点。
(√)8.学生为应付老师检查而努力学习,这是受近景性学习动机的驱使。
(√)三、填空题1.需要一般都具有如下几个特征对象性、不平衡性、起伏性。
2.马斯洛认为需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等需要;另一类是成长需要,包括求知、求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基础心理学第1-4章练习题及部分答案
第一章习题:一、填空题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概括为()和()两大部分。
2.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和()等动态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和()两个方面。
3.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创立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的科学。
4.迄今为止,仍影响着世界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四大学派,分别是()()()和()。
5.心理实验法包括()和()两种基本形式。
6.认识过程包括()、()、()、()和()。
7.个性倾向性包括()、()、()、()()、和()。
8.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和()。
9. “知”是()的简称,“情”是()的简称,“意”是()的简称。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下面不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感觉B.想像C.性格D.思维2.下面不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
A.需要B.兴趣C.信念D.知觉3.下面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A.理想B.能力C.气质D.性格4.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于1879年创立于()。
A.俄国B.中国C.美国D.德国5.心理现象又被称为()。
A.心理过程B.心理活动C.心理规律D.个性心理6.心理现象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此话是()说的。
A.巴甫洛夫B.马克思C.恩格斯D.冯特7.个性心理是通过()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认识过程B.心理过程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8.对某个或某些研究对象,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观察了解,以研究其心理的发展变化,这种研究方法叫()。
A.谈话法B.作品分析法C.个案法D.经验总结法9.()主要研究正常人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心理科学的基本原理。
A.社会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教育心理学D.发展心理学10.()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标志着心理学真正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观察法B.实验法C.经验总结法D.调查法第二章习题:一、填空题1. 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
2. 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的反映。
第一轮心理学章节练习2-曾
第一轮普通心理学章节练习2第二章第二节感知觉第二章第三节记忆一、单项选择题1.王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她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局部与相异局部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从而加大形近字的区别。
这是运用了知觉的〔〕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2.在教室里,面对着你的一个窗户是方形的,其他几个窗户看起来不是方形的,可你仍感知到它们是方形的。
这是〔〕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选择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段描写所反映的心理现象是〔〕A.错觉B.联觉C.感觉补偿D.感觉比照4.将一根木棒的一截插入水中,看起来木棒变弯曲了,这是〔〕A.感觉B.错觉C.动觉D.幻觉5.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线索最重要。
A.视觉B.听觉C.嗅觉D.触觉6.教师板书设计时利用色彩比照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这一做法运用了感知的〔〕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7.儿童在接触事物时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属于〔〕A.丰富感受性B.行动性C.丰富创造性D.外表性8.小明从明处突然进入暗处,这时他的感觉阈限〔〕A.缓慢下降B.急速下降C.缓慢上升D.急速上升9.具有音乐造诣的人听到交响乐时,在脑中产生与此相应的景象。
这种心理现象是〔〕A.听觉B.知觉C.联觉D.直觉10.厨师做饭越做越咸是因为〔〕A.感觉适应B.感觉比照C.感觉后效D.联觉11.感觉适应中感觉性的变化〔〕A.有时升高B.有时降低C.有时高有时低D.没有变化12.有经验的医师能从模糊不清的X光照底片上发现病兆,这是〔〕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选择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13.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提高刺激物的强度来突出教育内容的做法是利用了知觉的〔〕A.选择性B.理解性C.恒常性D.整体性14.研究说明,国际象棋大师看一个棋盘,看5秒,能记住20多个棋子及其位置,而新手看5秒只能记住4个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3.学生上课时又是听老师讲,又是记笔记,又是看黑板,这要求学生有很好的注意分配的
能力。
4.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其中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
意的分散。
5.从亮的地方走进暗室,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过一会才能慢慢看清,这是使视觉的感受
性提高(提高/降低)的暗适应现象。
6.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7.入学后,小学儿童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未可达成人水平。
8.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10.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二、选择题
1、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的地方,声音会放大放慢,使学生听清楚,这符合知觉(A)的规律。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恒常性
2、“月明星稀”是(D)现象。
A 错觉
B 暗适应
C 明适应
D 感觉的对比
3、入药店,刚开始可以闻到很浓的药味,过一会就闻不到了,这是感觉的(B)
A 对比
B 适应
C 联觉
D 后像
4、“注意来往车辆”这句话表明注意与(C)过程的共同关系
A 记忆
B 想象
C 感知
D 思维
5、小学儿童的感觉中,(B)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A 听觉
B 视觉
C 肤觉
D 思维
6、小学生常常把“8”写成“∞”,“9”和“6”不分,“b”和“d”不分,其原因是由于(C)的水平不高引起的
A 大小知觉
B 形状知觉
C 方位知觉
D 时间知觉
7、人脑对客观事物最简单、最低级的反映形式是(A)
A 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思维
8、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D)
A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各种心理过程共有的特性
B 感觉适应引起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时限
C 错觉是一种知觉,只不过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D 个体的发展中,有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无意注意
9、人们进入超市,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A)的表现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10、视觉的适宜刺激范围是(C)的光波
A 290—500毫米
B 390—600毫米
C 390—800毫米
D 490—800毫米
11、描述了时间特性的注意品质是(B)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12、“鹤立鸡群“说明事物在()情况下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A 强度
B 对比
C 运动
D 转移
13、下列哪种现象说明了注意的广度(B)
A 手脑并用
B 一目十行
C 三心二意
D 心不在焉
14、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是(D)
A 指向性、选择性
B 选择性、理解性
C 理解性、集中性
D 指向性、集中性
15、(C)岁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极大。
A 6
B 8 C10 D 12
16、人在饥饿时走在街上,有些东西视而不见,但饭馆食品及食物却溶却容易被察觉,这属于(D)现象。
A 感觉
B 知觉
C 有意注意
D 无意注意
17、当收音机里播放《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男高音独唱还是女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B)
A 选择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18、胖人穿竖纹衣服看起来比较苗条,瘦人穿横条吻的衣服显得丰满,这是运用(D)原理。
A 兴趣爱好
B 感受性变化
C 空间知觉
D 错觉
19、听同样的报告,懂行的人与不懂行的人相比,结果大相径庭,这符合知觉的(B)规律。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20、低年级儿童容易把“己”和“已”、“析”和“折”等形近字相混肴,说明儿童观察的(B)性还不高。
A 目的性
B 精确性
C 顺序性
D 深刻性
三、判断题
1、注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
(错)
2、一个人只要有健全的大脑和器官,就能有感知觉。
(错)
3、知觉就是各种感觉的累加。
(错)
4、实现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对)
5、人的感觉能力的高低是天赋,训练也无济于事。
(错)
6、近视的人视敏度比正常人低。
(对)
7、小学生注意广度存在性别差异,一般来说男生高于女生。
(错)
8、高度集中注意需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
(对)
9、人有适应能力,因此视力相当差的人若在暗淡的光线下长时间注视,有助于视敏度的提
高。
(错)
10、小学生时间知觉水平的提高,于他们掌握和运用数概念,计时工具等有关。
(对)
11、所谓“侧耳倾听”、“目不转睛”表明人在集中注意时会产生一些适应性运动。
(对)
12、人从亮的地方走到黑暗的地方,归一段时间才能看清方向,说明人的感受性降低了。
(错)
13、上课时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听讲,忽然一声巨响,大家不约而同地在朝声源探望,知
识注意转移现象。
(错)
14、错觉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避免。
(错)
15、知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错)
16、飞行员在海上飞行时,远方水天一色,飞机飞入海中,这是空间定位错误造成的。
(错)
17、只要集中注意力,才能搞好学习,故此,一切学习活动都必须“一新无二用”。
(对)
四、问答题
1、感觉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①感觉是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知觉是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联系:
①感觉和知觉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知觉对事物整体反映不是指对事物各种感觉刺激的简单总和;
③感知觉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2、谈一谈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①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②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过程所共有的特性,
③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贯穿于各个心理过程的始终。
3、怎样利用注意规律进行教学活动。
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凡需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②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2)利用课内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①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②激发学习动机
③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①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
②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
③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
4、你若是小学教师,将如何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转换规律来组织好教学?
1)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
2)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
个认识活动中;
3)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
5、在小学阶段,如何有效地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教师在组织儿童观察事物时,必须向儿童提出观察任务,而且所提出的任务要具体、明确。
2)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知,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即使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也不知如何着手去观察,使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技能。
a)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用语言引导儿童观察的方向,使他们掌握观察的顺序。
b)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观察的目的在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
要使感性经验丰富、全面,就要用各种感官全面获取信息。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思考看不见、摸不着但能表明事物本质的东西。
c)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要学会运用相互间的比较,在相似的对象中找到他们的相异点,在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他们间的相似点或相互联系。
4)要重视对观察结果的处理和应用。
要使观察所或的知识长期保存下来,成为有效的经验。
在观察过程结束后,应做好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在观察中发现的新问题,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探索活动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