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从流程管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
文献综述从流程管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文献综述:从流程管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在当今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减少操作风险,流程管理已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出发,探讨流程管理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方面的应用和意义。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与分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当或失误的操作、流程、制度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可分为人为风险、流程风险和系统风险。
二、流程管理与操作风险防范的关系研究人员指出,流程管理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识别、评估和控制操作风险。
流程管理强调规范化和标准化,可以确保操作过程的顺利进行,避免操作风险的发生。
三、流程管理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中的应用文献中许多研究都表明,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中,流程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方式:1. 设计和优化操作流程流程管理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设计和优化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合规性和高效性。
通过流程管理,银行可以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2. 强化内部控制良好的内部控制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关键。
流程管理可以规范并优化内部控制机制,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例如,商业银行可以建立良好的审批流程和授权机制,避免不当操作或内部欺诈行为。
3. 强化员工培训与意识员工是操作风险的关键因素。
流程管理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升员工的操作风险意识,并通过培训和教育,使员工更加熟悉和理解操作流程,减少操作失误的可能性。
4. 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流程管理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建立应对操作风险的框架和制度。
例如,银行可以通过制定操作规范和制度,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和义务,确保风险的及时识别和应对。
四、流程管理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中的挑战与对策尽管流程管理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比如,流程管理的设计和实施需要考虑到不同的操作情境和业务需求。
《银行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银行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动态随着国际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变革与创新,在内部控制理论经过漫长的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20世纪90年代后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后,在1992年9月,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美国会计协会(AAA)、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协会(FEI)、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以及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共同创建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即COSO报告。
COSO报告被认为是内部控制进入崭新阶段的标志性文件,提出了内部控制是用以促进效率,减少资产损失风险,帮助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对法律法规的遵从;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基本经济目标:包括绩效、利润目标和资源、安全),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包括中期报告、合并财务报表中选取的数据的可靠性)和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
COSO报告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石之一。
为了使国际活跃银行有公平竞争的基础,十国集团于20世纪70年代初成立了巴塞尔委员会。
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同意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即《巴塞尔资本协议》,首次提出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国际标准;2006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更是增加了对交易账户和双重违约的处理。
回顾巴塞尔委员会近若干年发布的几乎所有文件,无一不贯穿了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的精神。
各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中,无一例外的都包含巴塞尔协议中的内部控制思想和原则。
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系统地提出了评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指导原则,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历史性的突破。
该框架指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由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包括管理监督与控制文化、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职责划分、信息与交流、监督活动与错误纠正。
文献综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风险就是损失的不可确定性。
风险是影响金融行为的基础要素(Michel Crouhy, 2005)。
银行风险就指由于几个明确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利益损失。
(Joel Bessis, 1997)在银行业,风险是个多维立方体, 主要包括:1. 信用风险2. 流动性风险3.利率风险4.市场风险5.汇率风险6.主权风险,通常还有法律风险(Jorion, 2001)。
相对银行而言,信用风险是由交易对手违约所造成的既有损失,也是最古老,最重要的银行风险之一。
信用风险取决于交易对手,取决于宏观经济波动。
相对于现有的技术而言,信用的评级、度量和对冲仍然是金融界商讨的热点。
对商业银行而言,资本金充足率低,负债率高,同时对外发放巨量资产,使用巨大的杠杆率经营风险是极为平常的业务操作。
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
建立风险识别、检测、度量控制的体系,调整改变银行的风险和收益是银行安生立命的根本。
在数学金融和金融工程迅速发展的当代,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协助,信用风险的度量,尤其是衍生产品金融风险度量和专业管理受益匪浅。
相对而言,金融风险的控制也可以使用结构化的三个步骤进行总结:建模、评估与对冲(Thomas R. Beileki, Marek Rutkowski, Credit Risk: Modeling, Valuation, and Hedging, 2001)。
风险评估与对冲固然重要,但在商业银行的实际运用中显然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和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商业银行的实践基础显然存在诧异。
在实证中,评级方式的选取,评级方式如何调整,表外业务的定价(MTM),风转换系数(CCF)的选取、预期损失(EL)、预期损失概率(PD)、在险资产价值(VaR)、风险资本调节收益(RAROC)的计算,如何将风险暴露敞口进行最有效的对冲,如何使用最低的TOC(Total Own Cost)在短时间内建立有效的计算机风险管理体系,显然成为一个将长期困扰商业银行的重大问题。
(文献综述)从流程管理探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
文献综述(选题:从流程管理探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摘要:自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纳入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三大风险管理后,国内外学者就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是由于国内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内外部欺诈,监管力度不够,无完善的损失数据库等原因造成的。
同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包括提高操作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加强内部监督;加快建立损失数据库,加强银行信息披露;确立敏感资本配制观;重视操作风险管理量化管理;鼓励和扶持外部审计力量;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水平等对策。
关键词:流程管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前言近年来,金融全球化,金融服务产品的丰富以及金融技术的更新,让金融活动日趋复杂,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剧,对于操作风险这个古老的风险来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将分析比较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寻找差距,对明确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介绍(一)、银行风险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是否能够妥善控制和管理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
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商业银行为保持其稳健经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原则,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操作风险新巴塞尔协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可以分为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并由此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有问题,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有问题,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不完善。
(三)、流程管理所谓流程管理,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为导向,优化业务前、中、后台业务流程,淡化传统的部门概念,消除职能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高效的流程管理模式,提高各部门之间写作能力、工作效率和质量。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根据国际银行业的实践经验,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也包括流动性风险等其他次要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风险管理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文章通过对商业银行风险及风险控制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得到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一般性结论,希望能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控制一、引言随着中国农业银行相继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至此中国4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完成上市,我国金融业必将翻开新的一页,大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完成了现代公司治理的架构,风险控制能力都有所改善,,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着力提高竞争力的时候,强调业务发展较多,注重风险控制的力度不够,银行的风险控制大多建立在不完善的制度规定、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和不完全的信息系统基础之上,还远远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深入考量目前的风险控制体系,我国商业银行远未达到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相匹配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外的研究多专注于银行监管,而国内近年也开始注重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更多研究则是立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二、国内外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现状(一)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研究现状及分析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影响,美国推动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银行监管再次得到空前重视。
真正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则要追溯到1933年,银行法(即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3年和1934年证券法,以及根据《1933年银行法》成立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等,一系列的监管法案的相继出台,其核心即是风险控制。
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才基本形成了现代商业监管理论体系,其理论依据源于Posner(1974)和Stigler(1971)的监管经济理论与Kane(1981)的监管辩证理论为核心。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原因及处置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原因及处置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原因及处置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不良贷款的成因研究 (1)2关于不良贷款的影响 (2)3关于不良贷款的处置 (3)参考文献 (5)1不良贷款的成因研究国外研究方面,Minsky(1986)在“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的基础上,对银行内部进行深入研究,得出内在不稳定性假说理论,该理论主要是指银行在逆向选择的影响下,贷款发放对象通常为风险较高的人群,这种情形的存在是因为存在道德风险,且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借款对象可能将贷款投向风险大的领域以获取更多的利益,不良贷款发生的概率因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而进一步增加[1]。
Berger(1997)表示,银行从业者因自身能力不足,业务素质较低,不能有效识别贷款风险,贷款管理不够科学,这是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原因。
Rajan(2003)运用回归法对印度银行业不良贷款面板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指出宏观条件和金融环境对不良贷款有显著影响。
Foack(2001)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率、借贷环境和实际利率等因素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都有较大的影响[2]。
R Gong(2016)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出发,对科索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银行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所以对于不良贷款的产生,不仅要注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要关注全球的经济发展形势[3]。
国内研究方面,尹春芳(2008)指出不良贷款的产生,外部因素起主要作用,如经济周期的变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性、政策体系不健全、司法环境不完善等外部力量增加不良贷款发生的概率。
陈晓珊(2009)研究表明,银行集结了社会大部分资金,经济增长也较大程度上依赖银行信用,这是导致不良贷款发生的根源。
王琴(2017)表示,农村商业银行是由信用社改制而成,服务于当地经济,[1]NV Nadham, B Nahid, Determinants of Non Performing Loans in CommercialBanks: A Studyof NBC Bank Dodoma Tanzan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 Banking Studies (ISSN: 2147- 4486) - 2016[2]Macroeconomic and bank-specific determinants of non-performing loans in Greec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ortgage, business and consumer loan portfolios[J]. DimitriosP. Louzis, Angelos T. Vouldis, Vasilios L. Metaxa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 2011 (4) [3]R Gong, FH Page, Shadow Banks and Systemic Risks,《Lse Research Online Documents on Economics》-2016当地政府尚不能完全转变对农商行的认识,为发展当地经济,对农商行的贷款干预较大,发放较多政策性贷款,由于该部分贷款盈利能力差,容易形成不良贷款[4]。
【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文献综述2200字】
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流动性作为商业银行经营方针之一,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对象。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也成为近十年来备受热议的研究方向。
他们都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流动性风险现状,并对流动性风险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度量,最后给出当前存在的流动性问题和自己的解决办法。
而目前国内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文章较少,以案例进行分析的更少。
1.国内文献综述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研究流动性风险产生原因的尚洪涛和李慧雪(2009)指出其产生的原因是产生关系模糊,监管不力,委托代理关系复杂,最后对风险披露的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
[1]程鹏(2017)则是抓住了几个影响流动性风险发展问题的因素,风险防范主体错位、存贷比依然很高、不良贷款资产比重过高、资产形式过于单一等。
并给出了妥善处理不良贷款,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制定监督管理体系等建议。
[2]但程伟伟(2011)所提的建议更加细致化,站在了银行自身层面提出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缩短存贷款差距;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建立科学高效的资金调拨反馈机制等。
[3]第二类学者是引用不同的理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分析。
杨颢(2009)是通过资产管理理论和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指标,重点分析流动性现状,由风控指标等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4]王亮(2014)分析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是将巴塞尔协议和银监会的要求作为基础,从商业银行内外部风险两个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其中的亮点是其运用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构建内生流动性风险计量指标。
[5]张留禄,赵秋静(2020)在提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是主要以银行的角度来讲,并分别从内外层降低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建立贷款人资质审核制度,平衡银行收益和风险间的关系等。
[6]另外,胡爱娟(2009)是利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思路由理论到实践,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层次分析法定量研究流动性风险问题,对生成因素做定量判断。
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系统风险国内外文献综述
N . o. 1 o 3 Y 11
Ma 0 0 y2 1
式 支付抵押贷款 ;完善 贷时 、贷 后 管理 制度 ;建立 个人 住房贷款信用 风险转嫁 机制 ;建 立个 人住 房抵 押贷 款损
失 的风 险拨备机制 。 刘 晓维 (0 7 2 0 )分 别从 微观 和宏 观 的角 度分 析 了如
他认 为 ,应新 成立 “ 银监会 ”及 其分 支机 构加 强对 房地
住房抵押贷款证 券化 是一 种创 新 的融 资方式 ,当商
业银行流动性紧 张时 可以预先 出售 抵 押贷 款 ,及时 回收 资金 ,有效地降低 资产结构中高风 险资产 的 比率 。对 此 ,
国内学者认为住房抵 押贷 款证券 化是 防范 商业银 行房 地 产信贷 风险 的有效 措施 之一 。其 中,刘春 红 ( 0 0 2 0 )提
牧稿 日期 :2 1 — t 0 0 3一 6
贷信用风 险控 制机 制 。主 要 围绕贷 前 、贷 中和 贷后这 一
贷款过程加 以建 立 ,具 体包 括 :搞 好 贷前 调查 ,建立 理
作者简 介 : 1 .杨文 生 ,山东 鱼 台 人 ,硕 士 ,副 教 授 ,高级 经 济 师 ,
研究方 向:保 险理论 与实 务等 。电子 信 箱:ynweseg 97@ a g nh n16
第 1 卷 第 3期 1 21 0 0年 5月
商警 院 警 辊
J ur a f h a sn s h o o nl ∞ os i ie s o l Bu Sc
பைடு நூலகம்
N0 3 V 1 I . o. 1 Ma . 0 0 y 2 1
【 专题 综 述 】
商 业 银 行 房 地 产 信 贷 系 统 风 险 国 内外 文 献 综 述
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的文献综述
动性风险 、 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 但此种评价指标在 “ 次贷危
机” 后可能不再适用。
Z — S c o r e 值 是总资产 收益率与资本资产比率之 和除以总 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 该值越大 , 商业银行 的风险越小 、 稳定
映某 种 主要 风 险 的指 标 衡 量 风 险 , 主要 的风 险评 价 指 标 有 :
A h ma d e t a 1 . ( 2 0 0 9 ) 在 相 关 研究 中都 以资 本 充 足率 作 为风 险 的 评 价 指 标 。O m o t o l a A w o j o b i &R o y a A me l ( 2 0 1 1 ) 研 究 影 响
一
( 二) 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 总额 的比例。该 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在 债权人与存款人 资产遭受损失后 以 白 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 。 吸收客户存款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
的主要来源 , 也是银行 的两大业务( 存款与贷款 ) 之一 。资本
充足率高 ,说 明商业银行对债权 人和存款人 的保护程度高 , 叶 L I 现 偿 债 风 险 的可 能 性 低 。K w a n a n d E i s e n b e i s( 1 9 9 7 ) ,
风险不再仅仅局 限于信用风险 , 要综合权衡包括信用 风险 、 流 动性 风险 、 市场 风险 、 操作风 险等在 内的各类 主要风 险 。
因此 , 资本充足率无法全 面 、 准确地 衡量商业银行 面临的主
要风险 。 ( i) Z — S c o r e 值
化率能够评价商业银行风险的大小 。 S i n k e y ( 1 9 9 8 ) 认为 , 资产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风险管理研究进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各行各业,风险管理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帮助组织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各种潜在风险,以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健经营。
本文将对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探讨当前风险管理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风险管理概述风险管理是指在不确定性环境下,通过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潜在风险的过程,以达到降低风险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保护组织利益的管理活动。
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对风险的认知和处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工具,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提高组织的抗风险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风险管理研究方法在风险管理研究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风险管理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案例分析、访谈调研等方法,深入挖掘风险管理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揭示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模式;定量研究则通过统计分析、数学建模等方法,量化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和效果,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风险管理的关键要素风险管理涉及多个要素,其中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和风险应对等环节。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辨识和界定,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提供基础;风险评估则是对已识别风险的概率和影响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优先级和重要性,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风险监控是指对风险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的变化和演变;风险应对则是在风险发生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降低风险对组织的影响。
四、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风险管理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
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二是风险管理的综合化和整合化,将传统的风险管理与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等结合起来,形成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三是风险管理的国际化和标准化,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标准和规范,促进全球范围内的风险管理合作和交流。
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A)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银行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以及业务量的增加,信用风险问题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逐渐暴漏出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银行业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以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多,使得银行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
本文主要从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和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几个方面对当前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最后对国内外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文献做出了总结。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文献综述一、关于银行信用风险定义的研究1。
风险的定义风险(Risk)最早起源于拉丁美洲人的日常生活用语“Resum”,原意是“因航海或海上活动,其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无法预测的危险或风险”。
而《辞海》中将风险定义为“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
在我国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中,提出“风险通常是指由于当事者主观上不能控制的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际结果与当事者的事先估计有较大的背离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2。
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亨利·范·格罗(2005)将信用风险定义为债务人或金融工具的发行者不能根据信贷协定的约定条款支付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是银行业固有的风险.闰晓莉、徐建中(2007)认为信用风险狭义上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致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即它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
广义上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的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二、关于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1。
银行进行内部评级必要性的研究武剑(2005)认为内部评级作为信用风险的分析工具和技术平台,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营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文献,探讨不同研究视角和方法对于风险控制的贡献。
一、风险控制的概念和重要性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保持金融稳定的基本要求。
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可以降低风险暴露,减少潜在损失。
风险控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二、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
国内外研究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探讨信用风险的管理。
一些研究关注信用评级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例如通过借鉴特定行业的信用评级标准来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
另一些研究则从银行内部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加强对借款人的审查和监控。
三、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是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股票、债券和外汇等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国内外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例如,一些研究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及时发现市场波动的风险信号。
另一些研究则着眼于风险分散的方法,例如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降低风险暴露。
四、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不善带来的风险。
操作风险包括人为错误、管理失控、信息系统故障等。
国内外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
例如,一些研究强调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加强对员工行为和操作流程的监督。
另一些研究则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来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五、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种特殊风险,指在特定时期,银行无法满足债务偿还和经营活动所需现金流的情况。
国内外研究提出了一些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
例如,一些研究关注监管要求和政策对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通过合理配置储备资金、制定灵活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来降低流动性风险。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是保持金融稳定的基本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稳健运营,更对我国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深入分析其风险管理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对策。
本文将首先概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包括风险的定义、分类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
随后,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梳理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如风险识别不足、风险评估方法落后、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等。
本文还将深入探讨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如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人才短缺、外部监管环境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优化外部监管环境等。
通过对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的深入剖析和对策研究,本文旨在为其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为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其风险管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
然而,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中国农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农业银行在风险识别方面仍有待加强。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型风险不断出现,如网络金融风险、操作风险等。
然而,中国农业银行在风险识别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未能及时识别和评估这些新型风险,导致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受到一定影响。
中国农业银行在风险量化和管理技术方面还有待提升。
风险量化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量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企业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企业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1. 引言企业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旨在对企业风险管理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 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企业风险管理。
很多学者研究了不同行业的风险管理实践,如银行业、保险业和制造业等。
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方法和工具。
一些国内的研究还将企业风险管理与企业绩效进行了关联研究。
他们通过分析企业风险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对企业风险管理实践的建议。
虽然国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一些挑战需要克服。
例如,如何将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确定适合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风险管理方法等等。
3.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企业风险管理也是被广泛研究的领域之一。
很多国外的研究关注企业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和案例研究。
国外的研究还聚焦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国际化。
他们研究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风险管理差异,探讨了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的风险管理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此外,一些国外研究还关注了企业风险管理与法律法规的关系,特别是在金融领域。
他们探讨了企业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如何有效管理风险。
4. 总结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方法和工具,以及与企业绩效的关联。
国外的研究着重于最佳实践、国际化和与法律法规的关系。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5.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企业风险管理综述[J]. 管理科学, 20XX, XX(X): XX-XX. (例子)[2] Smith, J., & Johnson, A. B. (20XX). Best practices i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Journal of Risk Management, XX(X), XX-XX. (例子)。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体系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100字》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体系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商业银行合规风险体系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外文献综述 (1)1.1合规风险管理相关文件 (1)1.2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1)1.3合规风险识别、评估分析方法的研究 (2)1.4合规管理案例的对比研究。
(2)1.5合规文化的建设 (2)2国内文献综述 (3)2.1对合规风险管理监管政策进行解读 (3)2.2.合规管理方法的研究 (3)2.3对合规管理的定量分析研究 (3)2.4对合规文化的研究 (4)2.5合规管理与案件防控的研究 (4)3文献评述 (4)1国外文献综述本文国外文献综述分为两部分进行阐述和写作,分别是关于合规风险体系的文献综述与关于合规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
1.1合规风险管理相关文件在诸多有关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相关文件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5年发布的<The Compliance Function in Banks>(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05)具有相对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
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这份文件中,编写者对于合规风险管理的原则框架给出了十分清晰和明确的定义,并且文件中强调了一套同时具备完整性和有效性的政策和程序体系对于任何一家国际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意义。
除此以外,该文件中还给出了关于“合规”的概念,这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遵守法律和监管的要求,同时也大大外延了合规风险管理的范畴,即拓展到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等领域。
1.2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该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各家国际性商业银行进行合规风险管理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对商业银行如何建立合规风险管理架构、制度以及如何进行报告等进行了研究。
Marc Lore和Lev.Borodovsky在<Compliance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in Banks>(Marc Lore,Lev.Borodovsky,2000)2中指出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两种架构:第一种是集中化的架构,也就是说将银行中所有参与进合规风险管理的员工均整合至同一个部门;与之相反的是分散化的架构,顾名思义,即是将银行内部参与合规风险管理的员工分散地布置在不同部门和不同业务条线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根据国际银行业的实践经验,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也包括流动性风险等其他次要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风险管理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文章通过对商业银行风险及风险控制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得到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一般性结论,希望能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控制
一、引言
随着中国农业银行相继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至此中国4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完成上市,我国金融业必将翻开新的一页,大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完成了现代公司治理的架构,风险控制能力都有所改善,,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着力提高竞争力的时候,强调业务发展较多,注重风险控制的力度不够,银行的风险控制大多建立在不完善的制度规定、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和不完全的信息系统基础之上,还远远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深入考量目前的风险控制体系,我国商业银行远未达到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相匹配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外的研究多专注于银行监管,而国内近年也开始注重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更多研究则是立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二、国内外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现状
(一)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研究现状及分析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影响,美国推动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银行监管再次得到空前重视。
真正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则要追溯到1933年,银行法(即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3年和1934年证券法,以及根据《1933年银行法》成立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等,一系列的监管法案的相继出台,其核心即是风险控制。
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才基本形成了现代商业监管理论体系,其理论依据源于Posner(1974)和Stigler(1971)的监管经济理论与Kane(1981)的监管辩证理论为核心。
但是随着经济周期性波动,金融危机也交替进行,关于银行监管总是监管与反监管中不断发展。
Armen HovakimianEdward J Kane(2000)对1985年至1994年期间的美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对美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并没有产生效果,并且由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安全网更加激励了大型商业银行转移风险。
姚益龙和毛小锋(2003)指出我国央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时,缺乏一定的弹性,通常都是由人民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对问题银行实施拯救,即便不进行拯救使这些银行破产,所有的损失也要全部由国家承担。
这是因为我国银行的所有权大部分集中在国家手中,因而,银行资产的流失也应该由国家来负担。
这种单一的损失弥补机制将不利于调动存款者对银行监督的积极性,不利于发挥银行对风
险控制的主观能动性。
笔者认为,美国存在存款保险制度,而中国由于制度因素银行的资产流失大部分由国家来承担,两者的效果都是同
一的,虽然上述分析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和央行的最后贷款人作用不利于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发挥积极作用,甚至产生不利因素,但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监管当局负有稳定经济责任,故笔者认为,不论是存款保险制度还是央行为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失买单,应该在稳定金融秩序和发挥银行对风险控制的主观性两者间找到平衡点。
(二)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研究现状及分析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认为,操作风险正在上升为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
操作风险是涉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领域的一种风险形式。
与其他类型的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往往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
因此,长期以来操作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呈现出频发状态,因此,操作风险控制将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奉献控制的重要领域。
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完善性有效地提高了操作风险的控制效率。
张同健、成虎(2008)借助于结构方程中的全模型检验,通过对我国国有商业银操作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行为的数据性调查和实证检验,揭示了以操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过程中的若干现实性问题,为国有商业银行大力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操作风险的控制效率提供可靠的理论借鉴。
刘雪英(2007)从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的对比得出,我国商业银行首先应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建立起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并在此框架之下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形成有效的奉献控制系统,从根本上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
董晓
波、张同健(2007)从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战略结构模型的经验分析角度,对如何加强商业的风险管理,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效率提出了建议。
任元芬(2011)通过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的分析,得出影响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是资产负债匹配程度、资产流动性、负债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并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得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为商业银行奉献控制提供了一定依据。
(三)银行、政府、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三角关系”研究李洪江(2001)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制度安排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政府、企业和银行的关系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体制、企业制度和银行体制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政府、企业和银行作为活动主体追求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在既定约束条件下,权衡风险与收益后的一种行为均衡。
是这种制度安排最终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过度积累和风险的集中。
如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从这个三角关系入手,对国有企业、银行和政府进行系统性的改革。
否则,单方面地改革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既便是在短期内达到了目的,如果没有度保证,从长期看都将最终走向失败。
张珩(2004)认为,银行经营的风险最主要还是来自于自身的内部失控,因“坚固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过分倚重政府监管的保护和约束来保障银行生存和竞争地
位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正视日益增长的风险、改善和加强银行内部风
险管理和控制,才是新形势下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
笔者认为,随着风险控制研究的逐步深入,李洪江、张珩则在银行、政府、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三角关系”入手,为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在风险控制方面的协同性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且为银行风险控制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曹廷求、郑录军、于建霞(2006)指出,政府作为银行股东,对银行风险控制作业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河南、山东两省29家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宏观层面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政府作为银行股东的微观角色对中小银行的风险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笔者认为,曹廷求、郑录军、于建霞等在银行、政府、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三角关系”进行了有益研究,同时突破了政府监管者的角色,将政府作为股东进行了研究,并且方法上也不同于以往,而是进行了实证检验。
三、结论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竞争,其核心是风险控制水平的竞争。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提升现代风险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将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潜力。
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实际问题可以对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运行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首先,可以从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着手改进控制力功能;其次,可以从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着手改进控制传导功能第三,从内部控制和合规功能着手改进控制工作功能。
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研究上,可以继
续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系构建、风险水平测度、风险预警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期实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