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获奖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案例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案例分享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一环,而优秀的教学案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分享的优秀教学案例,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
教学案例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红楼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一次语文课上,一位优秀的教师通过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的活动。
学生们通过阅读小说中的相关章节,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方面,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呈现给全班。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还培养了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案例二:诗歌创作与朗诵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诗歌的学习与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在一次语文课上,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与朗诵的活动。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诗歌创作。
然后,他们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朗诵和分享。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创作能力,还提高了朗诵和表达的技巧。
教学案例三:古代文学名篇的解读古代文学名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其进行解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在一次语文课上,一位教师选择了《论语》中的一篇经典章节进行解读。
他通过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原文,解释其中的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培养了思考和理解能力。
教学案例四:文言文阅读与翻译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阅读能力。
在一次语文课上,一位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与翻译的活动,让学生们通过阅读文言文原文,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同时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进行翻译。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七年级语文优质教案一等奖
初中七年级语文优质教案一等奖1、初中七年级语文优质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七年级语文优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通过熟悉神话故事情节,了解想象的特点。
2、通过认识神话人物,感受女娲朴实、勤劳的母亲形象及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重点:激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处处所洋溢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一、动画导入放两段无声动画,要求学生说出其名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并提问:还知道与女娲有关的什么神话故事?从而引出课题:《女娲造人》二、初读解疑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内容?2、带着疑问,阅读课文3、分组解答:以女娲的身份口气解答刚才的疑问三、细读探究认识焦点人物—女娲,品读语言,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
1、小组讨论:①你喜欢女娲吗?为什么?请用“我喜欢(不喜欢)女娲,因为—”说话。
②找出人类诞生时的.欢呼场面及女娲此时的心理活动,加以品读体会,谈谈你的感受。
③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2、教师评价整理:女娲是一个神通广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喜悦之情,她创造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样勤劳智慧。
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想象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这是神话的两大亮点。
四、阅读比较走近袁珂——看看怎样丰富想象。
1、分小组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与《风俗通》译文,看看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的想象力。
2、小组代表整理解答想象的内容:①造人动机的产生②造人的具体过程③女娲的心理情绪④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⑤的评述。
其中③④两点最见的想象力。
3、师点评小结:这些情节都是想象的,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无法对人类的起源作出科学的解说而大胆创造出来的。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秀案例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秀案例分享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积极探索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分享两个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学案例,旨在为语文教师们提供借鉴和启示。
案例一:文学名著读后感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西宁市某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学名著读后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教师在教学开始前精心挑选了几本精彩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并向学生们介绍了这些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艺术特点。
接下来,教师鼓励学生们针对每本书的一个章节或者篇章撰写一份读后感。
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并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他们在读后感中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其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这样的教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案例二:话剧演出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某市中学的语文教师引入话剧演出这一形式,让学生们在合作中提高自己的表演和表达能力。
教师首先选取了一部经典的剧本,如《哈姆雷特》、《茶馆》等,并组织学生进行剧本阅读和角色分配。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人物性格、台词表达等要素进行表演训练。
学生们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协作,各展所长,使得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话剧演出,学生们能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自信心。
结语以上两个案例仅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部分优秀案例分享。
通过开展文学作品读后感和话剧演出等教学活动,学生们在语文学科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教师们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素养。
我们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优秀案例出现,为初中语文教育贡献更多的经验和思路。
初中语文八年级作业设计案例一等奖
初中语文八年级作业设计案例一等奖
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幕短剧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改写剧本,促使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
2、通过学生参与演这个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3、培养学生想像、创新能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活动内容】
将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4页《石壕吏》改写成一幕短剧。
【活动方式】
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教学。
【活动准备】
1、小组成员分工说、编、演人物角色、设计准备道具、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等,做到人人参与。
(每组选一名组长)
2、课后排练,准备表演。
【活动过程】
一、分工合作,分说剧本。
1、读《石壕吏》,小组内说故事情节。
2、按小组分工,发挥想像,小组内说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
3、小组代表汇报编写剧本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结合剧本范例,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如对白、独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去指导)
4、组长组内总结改写剧本情况。
二、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1、以小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刚才研究所得,小组自选情节,展开合理丰富的想像,分工编写剧本。
教师要求:同学们是否可以在大体情节不变的基础上,根据你们对这个故事的了解,就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大胆,合理的创新。
2、编好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
三、分工合作,表演剧情。
【活动总结与评价】
示例:(仅供参考)全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表演调动兴趣,加深理解,培养综合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案例背景介绍本案例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制定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该教学设计得到了教育局的认可,并获得了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二、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撰写一篇记叙文。
学生们将通过观察、思考和表达,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为题材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情境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让学生们对该场景进行观察和感受,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场景。
第二步:合作探究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进行深入探究。
每个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共同收集素材和构思故事情节。
每个小组需要确定一个负责人,负责整理小组成员的想法和写作计划。
第三步:写作实践学生们按照小组内讨论的内容,开始撰写自己的记叙文。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们理清写作思路。
同时,教师应提供必要的语言素材和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们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四步:互评交流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互相交流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可以通过小组内讨论、展示和点评的方式进行。
第五步:优秀作品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篇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并邀请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师也可以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五、评价与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度、作品的质量等关键指标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延伸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记叙文与其他文体相结合,如议论文、说明文等。
通过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修养。
结束语以上是一节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通过引入情境、合作探究和写作实践等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该教学设计案例已获得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并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认可。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案例一等奖背影
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
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
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设计意图:以歌曲《父亲》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二、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3、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
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
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
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
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初中语文作文作业设计案例一等奖
初中语文作文作业设计案例一等奖01文题展示文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
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
”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
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文题二: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600字。
文题三: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不少于600字。
02思路点拨:文题一、二:两题紧密相承,合到一起便构成了一道材料作文题。
要求学生在通读“猫头鹰与斑鸠”这个作文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精准地审题,审明材料中的立意倾向,并以此为主题,写成一篇作文。
通读材料,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由斑鸠说的“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
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这一具有教育意义的关键性的主题提示语可立意为“让自己适应环境”“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赢得社会赞同在于完善自我”“治标不如治本”等等。
另一种是站在猫头鹰的立场上看问题:猫头鹰并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
猫头鹰鸣叫是本性使然,也是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猫头鹰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猫头鹰吗?既然猫头鹰叫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换一个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由此可立意为“换个环境又何妨”“自己个性不可丢”“既要尊重个性,又要尊重共性”“世界因个性不同而丰富多彩”等等。
立意角度多了以后,可从中选择最佳的、最适合自己发挥的主题进行写作。
该作文题对文体没有提出特定的要求,既可写成议论文,也可写成记叙文。
初中语文获奖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题:《荷塘月色》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审美能力和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写。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荷塘月色有什么样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1.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掌握字词的意思。
2. 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 结合文章内容,讲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巩固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仿写练习,表达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布置作业1. 课后阅读《荷塘月色》全文,撰写一篇读后感。
2. 收集有关荷塘月色的诗词、文章,整理成册,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朗读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了教学目标。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课堂参与度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一等奖范文5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一等奖范文5篇初中语文优秀教案一等奖精选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感悟中心。
2、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感受作品真诚坦然的美丽,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优美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揣摩紫藤萝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们先来看一幅一泻千里的瀑布,李白也曾说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那如果花儿也能组成一条瀑布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将紫藤萝和瀑布进行对照,发现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难怪作者说是紫藤萝瀑布。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由当代女作家宗璞写的优美散文《紫藤萝瀑布》。
(二)检查预习1、走近宗璞让学生自由发言,饶有兴趣地说说自己预习查寻到的有关女作家的基本概况。
2.、正音正字扫除障碍检查字词是一个常规手段,它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过字词关,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节省时间。
(三)整体感知1、擂台大挑战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用“我认为------读得好,好在-----”和“我认为------读得不好,因为-------的形式“作出评价,并选取一段用你认为好的方式进行自读。
挑战老师,争当擂主。
[说明]通过这个环节初步把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2、全班齐读、并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不由得停下脚步?(2) 面对藤萝花作者的心情有变化吗?怎么变化的?(3)由此,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利用三个问题的提出,理清“看花——忆花——悟花”的思路和情感的变化,并让同学们自己对花的感受和作者对花的感受进行碰撞,初步了解*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合作探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紫藤萝的勃勃生机不仅感染了作者,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因此,我在以下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探讨下面两个问题:(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瀑布?先把全班分为八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一等奖初中语文
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一等奖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能找出文中选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及形象贴切的比喻、拟人句,并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前学习活动1.摘录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2.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和描绘冬天的诗文或名句;3.反复朗读课文,能读出感情并体会语言的.精妙。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畅所欲言: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等萧条景象)。
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
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去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二、整体感知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①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这个特点能从哪些景物上感受得到?②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③作者写景是按照一定顺序的,你能理清写景的层次吗?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三、研读赏析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可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赏析文章,品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色。
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赏析,教师提供示例。
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还原到课文中,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妙处:(一)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划线的词语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这一个老城写活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社戏》教案一等奖
七年级上册语文《社戏》教案一等奖1、七年级上册语文《社戏》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社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教学准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3、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1、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开展思维,要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文本的充分阅读。
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势必由老师来包办代替,也势必导致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结果。
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
2、课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
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
3、“学而不思则惘”,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重庆八中中学语文名家优秀案例
重庆八中中学语文名家优秀案例一、案例名称: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1. 教学目标:(1)理解《背影》所表达的父子深情,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2. 教学方法:(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通过研讨,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
(3)通过写作,实践运用所学方法。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朱自清简介和课文背景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文章情感。
(3)研讨:分析父亲的形象,品味文章语言,探讨作者的情感。
(4)写作:仿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作文,要求抓住人物特征,写出真情实感。
(5)总结:回顾所学知识,总结课堂收获。
二、案例名称:鲁迅《孔乙己》教学案例1. 教学目标:(1)理解《孔乙己》所反映的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形象刻画来表现社会现实的方法。
(3)品味文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 教学方法:(1)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通过写作,实践运用所学方法。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鲁迅简介和课文背景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指导阅读方法。
(3)讨论: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探讨文章主题和社会意义。
(4)写作:仿写一篇关于社会现实的小说,要求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问题。
(5)总结:回顾所学知识,总结课堂收获。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学案例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总结,它们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些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希望能够给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在教学《草房子》这篇课文时,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们自主展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其次,我们来分享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案例。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范文,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同时,教师还通过分层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逐步的写作指导,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批改作文时,教师注重给予学生及时、具体的反馈和建议,让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通过这样的作文教学方式,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最后,我们分享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考。
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思想启迪和情感体验。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总之,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可以为教师提供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启发和指导。
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不断总结和分享自己的教学案例,为语文教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学生们也要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主动思考和表达,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一等奖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一等奖初中语文教育叙事一等奖题目:《语文课堂中的故事与成长:一位初中教师的教育叙事》自从小涛进入初中以来,他一直对文学和语言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语文成绩一直都是班里最好的,每次作文都能引起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关注。
这使他对语文课充满了期待,同时也对未来从事文学相关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憧憬。
一天,小涛的语文老师李老师在课堂上宣布了一个消息,他们将要举行一场以名著为主题的话剧表演。
这个消息立刻在班里引起了轰动,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小涛内心充满了期待,他决定抓住这次机会,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才华。
小涛和几个同样热爱表演的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话剧表演。
他们选择了《哈姆雷特》这个经典的名著作为表演内容。
在排练的过程中,小涛深深地被莎士比亚的语言魅力所吸引。
他发现,那些看似复杂的台词背后,隐藏着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每次排练结束,他都会反复品味和琢磨这些台词,试图理解每一个单词、每一个音节背后的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小涛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的作文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他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有力。
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他表示了高度的赞扬和欣赏。
话剧表演的那天,小涛的表演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他感到非常自豪,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从事文学工作的决心。
他意识到,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和表达中发掘自我、提升自我。
通过参与话剧表演,小涛真正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就是我的教育叙事。
通过小涛的故事,我希望让更多的人明白,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更是塑造人格、指引未来的重要途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成长,语文教育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同时,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他们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同时也是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教师,他们以自己的热情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引领他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在我看来,小涛的故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用爱去育,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五篇语文教学案例一等奖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五篇语文教学案例一等奖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初中语文教师要写教学设计方案呢?以下是WTT为大家准备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目录▼▼《三峡》《岳阳楼记》《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渔家傲》《醉翁亭记》《三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1.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
2.拓展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问:你知道三峡吗?知道些什么?播放有关三峡的风光片,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我国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去过三峡的人,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二、走进文本,解决字词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听读要求(划出难读的字);显示生字及其注音;提出小组合作理解句意的具体要求;多媒体逐步显示各个句子大意。
部编版语文教学案例 获奖
部编版语文教学案例获奖
以下是部编版语文教学案例获奖的例子: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篇目。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特点,感受荷塘月色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思考、探究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优美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内涵和特点,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等综合素养。
初中语文获奖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题:《观书有感》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观书有感》这首诗的意思,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读书、勤奋学习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思,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观书”?“观书”有什么意义?(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观书有感》,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 复习《观书有感》,背诵诗歌。
2. 查找朱熹的其他诗词作品,进行阅读和赏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的意思,掌握了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热爱读书、勤奋学习的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问题:1. 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2. 学生在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过于依赖他人,自己思考较少。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对古诗词的基础知识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散步》教学案例-“十市联赛”一等奖
八年级下期《散步》的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
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感情基调、语速、语调等方面),并从中感悟生活。
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二、学情分析:《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的表现亲情的散文。
因为文章篇幅短小、语言平易朴实,因此,学生容易理解,然而,学生要品出文中的语言美、人情美,感受文章内涵丰富,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美、人情美。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感知——品味——朗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四、教学重点1、体味浓浓的亲情,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4、学会在生活中的小事上感受亲情之美,生活之美五、教学难点1、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2、领悟儒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六、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5分钟)1、全班朗读全文2、教师深情导入:如果世上有一种水能让你喝了会醉,那么这种水一定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如果世上有一座山能让你学到坚韧,那么这座山一定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
我们的父母祖辈们,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适。
可是,等到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重负,他们如同风中飘荡的落叶一样,预测不了明天的行程。
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孟郊曾写过一首“结天下人之心愿”的《游子吟》:请全班同学背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斑羚影射了人间的真善美
――《斑羚飞渡》教学案例案例背景
90后,一个被认为亲情观念淡薄且孤僻的群体,踏在新的社会环境里成长,他们热衷追求个性,追求标新立异的事物。
然而,他们常常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萎靡的杂草在心间丛生着。
而众所周知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仅承载着知识的传播,还肩负着思想教育的使命。
于是,当面对90后学生时,我们需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向,可以琢磨他们谈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琢磨他们对某个人物的评价中,琢磨他们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寻找一个精妙的切入点来达成他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幸福的正确认识。
因此,《斑羚飞渡》这篇课文可以算是这个切入点。
初读《斑羚飞渡》时,我也被斑羚们飞渡时的悲壮场面所震撼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再次品读此文时,老斑羚对死的那种无所畏惧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堪称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希望’在人间”。
于是,我决定要给孩子们上一堂活色生香的课,感受大自然所营造的美好情操――真善美。
新课标中提出,“学生应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那么通过对《斑羚飞渡》的教学,试着让学生淡却对个性的盲目追求,而更多倾向于对真正魅力人格的塑造。
案例描述
一、有心插柳将成荫
【片段描述】
用汶川地震时“范跑跑”丢下自己的学生独立脱离困境的反面教材导入,伺机查看学生的反应。
他们有着一脸的错愕,我读出了这种表情意味着他们更情愿相信这位范老师没跑,灾难前能与学生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所以,他们产生了失落的情绪,这正好是我所希望的,与后面的课堂氛围形成对比,更利于教学效果的发挥。
二、给予更多的思索而不是传递答案
【片段描述】
听课文录音,闭眼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细细品味。
刚开始还有几个学生没完全进入状态,当读至“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时,几乎所有人都动容了。
师:这是一篇主角是动物的小说。
那你觉得它还像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像一篇寓言,因为有一定的寓意在其中。
师:你们已经读出作者寄寓在这个故事中的哲理了吗?再默读一翻,试着解答这个问题。
生默读,思考。
生:斑羚的胸襟宽广,部分斑羚愿意牺牲自己拯救其他斑羚。
生:我来补充一点,主要体现的是老斑羚的奉献精神。
作者告诉我们面临险境时,不要丢弃同伴,需要关爱他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师:牺牲自己换得他人的存活,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如何理解它们的这种行为?
生:因为老斑羚年长些,更明理,他们觉得小斑羚正是这个种族的希望,为了族群的延绵不息,为了小斑羚的顺利飞渡,他们甘愿当“梯子”,最终跌入伤心崖。
生:斑羚也拥有人类的智慧和美好的情感。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寻找下表现斑羚的智慧和美好情感的文章内容。
重点研究探讨3个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
1、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通过文中对它的种种描述来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2、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完成一个关于“老斑羚”的比喻句,例如老斑羚像航船,将同伴渡向生的彼岸。
(老斑羚像____,__________。
)
3、作者沈石溪曾经自述道,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那么他笔下的《斑羚飞渡》折射的又是人类社会中的哪般景象?
结语:其实,生命需要奉献与牺牲,这样才更有意义。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当你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你生命的芳香就会灿烂一片;当你的生命为他人增添一份温暖,你生命的芳香就会沁人心脾;当这一切在你的心田荡漾着涟漪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温情关爱的芳香。
那些为了救年轻斑羚而失去生命的老斑羚们定是这样想的。
真善美是块培育人间温暖的土壤,我们的生命在这块土壤
里将受到幸福的滋养,茁壮成长,将来落叶归根,也能够化作同样的土壤和养分去滋养他人。
案例反思
一、培养思维的跨越能力
作者写《斑羚飞渡》不仅仅向读者交代动物世界中的真情,亦是让我们自我反省为人之道。
由动物的主题跨越到人类的主题,需采用联系的观点来思索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也正是初中学生所缺乏的一种能力。
故而,在这次的课堂中,我就有意识来做这方面的引导,让他们渐渐地养成不再孤立看问题的习惯。
对于真善美的世界,我们难以具体详实地描摹,但是一篇《斑羚飞渡》就足以为我们和盘托出。
让90后的孩子明白最动人、最具魅力的高尚人格中必有真善美的影子,这是一杆永屹不倒的旗帜。
并且在各行各业中寻找那些“老斑羚”式的人物,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感恩教育。
二、归还学习时间和想象空间。
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部分学生容易受老师思路的干扰,令他们的思维逐步模式化。
这并不算成功的教育,故而我注意到要把绝大部分时间作为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摸索文章内蕴的学习时间,促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求知、主动探究、主动得出结论。
对老斑羚的行为认识,由于时间有限课堂上的切入点是比较小的,但是我们可以切得深,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
用文本中的字眼去挖掘它们的内心世界,勇于得出自信的结论。
另外,文本作为一个窗口,得以让他们透过这个窗口看世界、识世界、最终闯世界。
三、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爱是教育的秘诀。
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优等生的学习与发展,更要关注中下等生的学习与感受。
因此在课堂上,我鼓励让不举手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并给予恰当的鼓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对于学生的独特感悟,教师需要积极地引导与鼓励,对于有创意的回答,我们则要给予掌声、予以表彰,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很重要的一环。
另外,学生的发展需要也应引起重视。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临界点”时,才是学生高尚情操培养的最佳时机。
90后的孩子已初步形成对问题的直观看法,要转变他们的消极看法需从真善美的感悟开始,《斑羚飞渡》中动物间传递的温暖与真情就是一个很有力的情感教育教材。
四、促成学生的合作研讨
进入学习文本时,需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情趣。
就文本中的某一话题,激发学生的言谈欲望,让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交流观点、完善观点。
如这堂《斑羚飞渡》,老斑羚的“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无畏精神应如何看待,在小组内进行探讨,得以集思广益。
与此同时,我也比较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课前用汶川地震时轰动一时地“范跑跑事件”导入,从对立面进入文章主题,目的亦是在创设教学情境。
拿一个争议性的话题来探讨、交流,我想他们是更有可言之处,并且在众多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得出一个让人心服口服的结论。
摒弃以往强加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现行的通过合作探讨从而得真知的有效教学模式。
老师轻松多多,学生收获多多,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