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运营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引言概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高校需要进行市场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本文将从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

一、市场分析1.1 需求分析高校需要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包括学生的专业需求、就业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通过调研和分析,可以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为高校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1.2 竞争分析高校市场竞争激烈,需要进行竞争分析。

这包括对同类高校的定位、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等方面进行比较。

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弱势,高校可以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1.3 环境分析高校市场受到政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环境分析。

政策因素包括教育政策和招生政策等;经济因素包括家庭收入水平和就业形势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结构和社会需求等。

通过环境分析,高校可以了解市场的变化和趋势,从而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

二、市场营销策略2.1 定位策略高校需要确定自身的定位,明确目标市场和目标群体。

定位策略可以依据学科特长、地理位置、办学理念等因素进行选择。

通过明确定位,高校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2.2 品牌策略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品牌形象来提升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

品牌策略包括标志设计、口碑营销、校友关系等方面。

高校可以通过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和校友网络,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3 营销推广策略高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市场推广,包括线上推广和线下推广。

线上推广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运营等方式进行;线下推广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展会、举办招生活动等方式进行。

通过有效的推广策略,高校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和报考。

三、市场分析与市场营销策略的关系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是相辅相成的。

市场分析为市场营销策略提供了依据和支持,而市场营销策略则是市场分析的落地和实施。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是高校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对我国高校市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以促进高校的发展。

一、市场分析1. 高校市场规模根据统计数据,我国高校市场规模庞大。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大约3000所高校,拥有数百万在校学生。

这一庞大的市场规模为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 高校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学生和家长对高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关注学校的学术实力和师资力量,还注重学校的就业率、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等方面的综合实力。

3. 高校市场竞争由于高校市场的巨大潜力,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除了传统的本科高校,还有越来越多的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学院和在线教育机构涌入市场,增加了市场竞争的压力。

4. 高校市场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市场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例如,线上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兴起,以及对跨学科和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增加等。

高校需要及时抓住市场趋势,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

二、市场营销策略1. 品牌建设高校应该重视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树立起学校的品牌价值。

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专业特色每所高校都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高校可以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培养特色专业,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

同时,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 优质教学资源高校应该注重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包括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室,以及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术交流合作等。

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将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该校,提高市场竞争力。

4. 精准营销高校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目标学生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

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线上广告等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定向宣传和推广,提高招生效果。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市场分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校需要进行市场分析以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下面将对我国高校市场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竞争对手、目标受众和市场趋势等方面。

1. 市场规模: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生总数达到了2,800万人。

这个庞大的市场规模为高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2. 竞争对手:我国高校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国内知名大学以及一些新兴的高校。

国内知名大学具有较高的声誉和优质的教学资源,新兴高校则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专业设置吸引学生。

3. 目标受众:高校的目标受众主要包括高中毕业生、成人学习者和留学生等。

高中毕业生是高校的主要招生对象,成人学习者则是高校拓展市场的重要群体,留学生则是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市场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新兴教育模式也在逐渐兴起,对传统高校的市场竞争带来了新的挑战。

市场营销策略部分:基于对我国高校市场的分析,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建议:1. 品牌建设:高校应注重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

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知名学术活动和培养优秀的学生等方式来提升品牌价值。

2. 多元化专业设置: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合理规划和调整专业设置。

可以开设一些热门专业和新兴专业,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

3. 提供差异化的教育服务:高校应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教育服务。

可以开设国际化课程、提供实践教学机会、推行双语教学等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4.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提供实习机会等。

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助于高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引言概述: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竞争的激烈,高校间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因此,了解高校市场的特点和趋势,并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高校市场的特点1.1 需求多样化: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不断追求,高校市场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不仅有传统的学士学位需求,还有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留学等多种需求。

1.2 市场竞争激烈:我国高校数量庞大,竞争日益激烈。

各个高校都在争夺优秀生源和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争夺社会资源和声誉。

1.3 政策环境影响:政策环境对高校市场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高校招生政策、学费政策、评估政策等都会直接影响高校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方向。

二、高校市场分析2.1 人口结构分析:通过对人口结构的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的教育需求,确定目标市场和目标群体。

2.2 竞争对手分析:对竞争对手的规模、办学特色、教学质量等进行分析,了解市场竞争的现状和对手的优势劣势。

2.3 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市场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趋势,确定高校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领域。

三、高校市场营销策略3.1 品牌建设:高校应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科研创新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3.2 宣传推广:高校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学生和社会资源。

3.3 服务优化:高校应注重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四、高校市场拓展4.1 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校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和国际合作项目。

4.2 职业教育发展: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增加,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设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项目。

4.3 社区合作:高校应积极与社区合作,开展社区教育和社会服务,提升高校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摘要:高职教育与市场联系紧密,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培养各种类型、各种规格的人才供用人单位选用,学生自主择业,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率先走向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树形象、求发展,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市场导向;可持续发展一、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实用性、前瞻性。

1.专业建设要服从经济发展和市场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依据。

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要适应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后的新情况,中国加入 WTO 的新形势、新变化,在建设新专业同时,对老专业注入新的活力。

2.专业建设要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特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其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方式的不同。

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作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以企业、事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对口的专业;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

贯彻专业建设这一基本原则,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体现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基本特征。

3,专业建设要体现“质量+特色”的办学思路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应以市场为舞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将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视为办学的生命线。

在专业建设中注重师资队伍“双师型”的培养、教材内容更新和实训条件的现代化,并通过改革和创新,形成专业特色,不同专业有其不同职业特色、行业特色、教学特色。

二、以市场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随着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日益接轨,高新技术的加速引进和应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是开放式的,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要立足于对人才市场现状的准确把握和未来的预测。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引言概述: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因此,了解高校市场的特点和趋势,并采取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高校市场的特点1.1 高校市场需求多元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不同的人群对高校的期望和需求也有所不同。

1.2 高校市场竞争激烈:目前,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各个地区都有一定的高校资源。

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1.3 高校市场受政策影响:高校市场的发展受到政策的影响较大。

政府对高校的支持政策和引导政策,对高校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市场分析2.1 调研目标群体:高校市场分析的第一步是明确调研的目标群体。

不同的高校可能有不同的目标群体,例如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

2.2 调研目标群体的需求:了解目标群体的需求是进行市场分析的关键。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目标群体对高校的期望、需求和关注点。

2.3 竞争对手分析: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了解其市场定位和市场策略,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三、高校市场营销策略3.1 品牌建设:高校需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建立良好的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

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等方式来提升品牌形象。

3.2 多样化的招生渠道:高校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招生渠道来吸引更多的学生。

例如招生宣传会、校园开放日、线上招生平台等,提供更多选择给学生和家长。

3.3 个性化的招生策略: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高校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招生策略。

例如对于本科生可以提供奖学金和实习机会,对于研究生可以提供科研项目和导师资源等。

四、高校市场营销的创新4.1 科技手段的应用: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开展线上招生活动和宣传推广。

例如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提升市场影响力。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市场分析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对于高校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对我国高校市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市场分析1. 高校市场概况我国高校市场规模庞大,拥有众多的本科和研究生院校。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超过2000所高校,每年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增加。

高校市场竞争激烈,各个高校都在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 高校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高校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学生和家长对高校的选择更加注重学校的声誉、教学质量、就业率等因素。

同时,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校市场竞争对手分析在高校市场中,竞争对手主要包括同地区的其他高校以及其他地区的高校。

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市场地位和吸引力。

因此,了解竞争对手的特点和策略对于制定市场营销策略至关重要。

二、市场营销策略1. 品牌建设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品牌形象对于吸引学生和家长的关注至关重要。

高校应该注重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包括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办学理念等方面。

通过建设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声誉。

2. 差异化竞争高校市场竞争激烈,为了脱颖而出,高校需要找到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可以通过开设特色专业、提供独特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等方式来实现差异化竞争。

差异化竞争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选择该校。

3. 市场定位高校应该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即明确自己的目标学生群体和定位策略。

不同的高校可以选择不同的市场定位,例如一些高校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材,而另一些高校注重培养实践型人材。

市场定位的准确性可以匡助高校更好地满足目标学生的需求。

4. 营销渠道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市场营销,包括线上和线下渠道。

线上渠道可以通过建设官方网站、开展社交媒体营销、参预教育展会等方式来吸引目标学生。

线下渠道可以通过举办招生宣讲会、与中学合作举办招生活动等方式来吸引学生和家长的关注。

大学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四辩稿

大学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四辩稿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我方的观点是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在这里我要重申几点:大学教育特征:非基础教育,非义务教育,教学与科研双重职能的教育,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共存、分流双向发展的教育,培养"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双属性人才的生产机构,提供公共和准公共、个性化教育服务的社会化产业。

应该--非必须的,指导性的,导向--引导的方向。

即指导性目标而非强制性目标作为发展趋势的主流价值、意义。

通过这些,我们不难得知,大学教育应该、而不是必须"一刀切"地市场化,更不是在大学教育的各个领域环节上都要实行市场经济标准、规则。

以市场为导向是保证大学教育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手段和主流趋势但不是绝对方向终极目标和唯一手段方法。

大学是"高级人才产品"生产单位,它一直就有面向市场的内在需要。

大学同时是高等教育这种公共产品的消费单位,家庭、学生作为消费者,它一直就是个市场。

以市场为航标导向自己的发展是大学教育的常态和本位,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的需求决定了它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以市场为导向并不等于"完全地产业化、自由竞争化、私有化",因为教育本身既是产业而又兼具公共事业属性。

所谓"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是指大学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运行的机制和规律,重新建立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等教学管理系统,调整和修正大学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将大学逐步改造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一种行为过程和趋势。

首先,我们所说的以市场为导向,并不是盲目迎合市场化经济的需求。

众所周知,大学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传播知识为主,但是在今天,我们决不能否定大学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和作用,失去这个角色,则大学难以称之为大学。

国家要发展,绝对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资源。

如果我们一味地闭门造车,不去关注社会的发展动向,势必会导致人才的“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造成人才资源上的浪费。

让校办企业以市场的逻辑运营发展

让校办企业以市场的逻辑运营发展

让校办企业以市场的逻辑运营发展校办企业是指由学校设立或参股的企业,以学校的资源、优势为依托,致力于经营盈利或社会效益的企业。

在现代社会,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基地,将校办企业以市场的逻辑运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校办企业以市场的逻辑运营发展,可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作为国内外社会间的桥梁,校办企业在市场中运营发展,可以向社会传递学校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优秀人才,使得学校的影响力和声誉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校办企业的成功经营,也会增强学校内外部资源的合作和共享,形成更加广泛的合力,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其次,校办企业以市场的逻辑运营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办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创业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学生在校办企业中,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市场环境和商业运营模式,了解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校办企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此外,校办企业以市场的逻辑运营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通过校办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可以将这些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比如,利用科研成果成立高科技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或是利用学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培养专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通过市场运营,学校的资源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最后,校办企业以市场的逻辑运营发展,可以增加学校的财务收入。

近年来,我国高校面临着经费紧张的情况,校办企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经济支柱,可以通过市场运作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减轻学校的财政负担,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校办企业的经营收入也可以用于支持学生的奖助金、科研项目等,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综上所述,让校办企业以市场的逻辑运营发展,对学校、学生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我国高校教育的市场服务需求意识探讨论文

我国高校教育的市场服务需求意识探讨论文

我国高校教育的市场服务需求意识探讨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具有市场意识,追求办学效益,关注社会需求,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参与竞争。

关键词:市场意识;效益;社会需求;服务;竞争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高等学校作为提供知识教育服务和劳动力培训的机构,应当与市场经济互相适应,积极参与竞争,形成教育和整个社会相辅相成的发展机制。

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WTO,承诺逐步开放教育市场,随着人世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教育机构到我国国内争夺生源,挤占国内高等教育市场份额。

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固守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缺乏市场意识,将会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一、追求办学效益高校办学效益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高校办学的经济效益,是指高校的教育投入与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需要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偏重于强调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有的认为教育部门就应该只有投入而不求相应的经济回报,也有的认为讲求办学效益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由此造成大学的学费过高、大学生的上学难,这些都是对追求办学效益的误解。

追求效益就是希望以降低成本为手段,以较小的投入得到较大产出。

从高校运行的现状看,对效益的重视不够,往往不顾自己的物力和财力,存在着浮躁追风、急功近利的现象:学校建设贪大求全,大搞形象工程,追求校园建设的气派和豪华;不按需要购置仪器设备,大量设备闲置浪费。

其后果是造成学校大量欠款,学校的大部分经费用来偿还银行利息,有的甚至达到资不抵债的危险境地。

高等教育亟需建立起投入产出机制,对办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使用和耗费不能靠一个人或几个人凭感觉来决定,需要根据专业设置、办学规模、办学成本、可能的风险等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论证,对把经费使用到什么地方、投多少、将会产生什么效益或风险做出严格的核算。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摘要: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和经济的发展,高校市场正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企业一个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

高校市场具有容量大、分布集中、稳健增长、连续性强等特点,针对大学生消费和高校市场的特点,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包括价格、产品、沟通和销售策略。

研究和开发高校市场,对于企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高校市场市场营销策略一、前言在我国,目前各类大学生已超过2000万,这个市场相当1/4个德国,1/3个英国。

除去学杂费,大学生一年的开销,包括教育费用、娱乐休闲、交友的费用,平均每人每年4000元,这就意味着有800多亿的高校市场。

大学生群体无疑就是未来的实力阶层,大学生市场具有独特的商业价值。

他们较高的学历和综合能力,使得大学生未来将成为许多企业最为重要的客户或合作伙伴;他们相对集中的区域、可观的消费能力,以及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在校园市场较社会而言还有很大的作为;他们未来所拥有的巨大消费能力,使得大学生群体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大多数企业所追逐的最重要消费群体。

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高校市场,我国企业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开发大学生市场上,多是零售或餐饮企业,资金投入量少、经营规模小、营销深度不够、营销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性。

因此,研究大学生消费心理、高校市场并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是值得探讨且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大学生消费群体分析大学生群体在观念意识、开放性和潜在商业价值方面更接近社会较高地位的职业群体,虽然经济条件有限,但他们的梦想很多彩、他们的视野很开阔、他们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能力相当惊人,他们是未来的中坚力量。

总结下来,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有以下几个特点:1、时尚性。

学生群体往往是所有人群中最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他们追逐时尚、注重个性张扬,并且消费观念相对超前,对于一些流行与实用相结合的消费品往往有强烈消费欲望。

2、群体性。

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正方)一辨稿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2013年,近700万大学毕业生将涌入中国就业市场,创下了最高纪录。

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调查数据,截至4月底,在即将毕业的这届大学生中,只有35%找到了工作。

研究生的境况更糟,签了就业协议的只占26%。

美世咨询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5%的中国公司表示2013年制定了校园招聘计划。

2012年,70%的公司都通过招聘会或其他渠道招募应届毕业生。

为什么在一年之内,中国公司在大学的招聘会会下跌15%?就是因为公司在大学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辩题中的“市场”一词在此不仅仅是狭义的经济市场,更是广义的人才市场。

要论何为以市场为导向,我方认为,以市场为导向即指在正确认识市场长期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以正确适应并满足社会需要为方向。

今天我方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大学教育的义务应该是使受教育者为社会所用。

大学虽然不是全由国家出资的义务教育,可是中国的大学在修建和设备上,政府都给予了很多的支持。

所以,大学教育的义务应该是使受教育者为社会所用。

从宏观上,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要迎接市场的挑战,而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大学是应该担当起社会的枢纽,优化,平衡社会和市场之间的供求关系。

当今的社会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

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造福社会。

第二,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可以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促进社会的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并不是把大学教育市场化,而是说大学的教育应该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脚步。

大学,虽然说是一个科研的场所,可是更多地应该是为社会培育人才。

放眼全球,欧洲博洛尼亚计划,德国放弃了自己原有传统的学术系统转为现在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那就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教育。

欧洲很多大学的专业是限制性专业,为什么叫限制性专业就是因为这个专业的人数太多,将来的市场消化不了,而必须加以限制,这即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国家,对社会,对纳税人最为负责的做法。

大学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

大学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

四辩稿在场的观众,评委们,大家好!在这场激烈的辩论赛中,我方一直坚持认为,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但这不代表我方没有正视市场的一些弊端,我方从头到尾也没有否认过,这不代表我方全盘肯定市场,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方所说的以市场为导向就是大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运行的机制和规律,重构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等教学管理系统,调整和修正大学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将大学逐步改造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一种行为过程和趋势,使大学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

而且,对方辩友看待问题可以乐观点的,凡事无绝对的。

主要分析如下:首先,以市场为导向有利于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大学的高度集权制的体制,使每年推出的各类教育工程越来越多,教育工程就是计划,教育工程越多,教育的计划性越强,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在教育战线上的表现,是以计划经济和工程思维指导全国的教育工作。

这样一种大一统的教育体制,几乎垄断了一切教育资源,严重地挫伤了大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的人才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这就难怪钱老经常感叹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

但是市场运行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形成一种自动的市场调节力量,所以大学借助市场运行机制,可以提高大学的忧患意识,优化现在的教育结构,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保证大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以市场为导向有利于大学教育培养出更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的人才。

邓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开设的专业不断在取消,添加,更新,这不就说明了大学教育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了吗?而且在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新增专业中,物流管理,朝鲜语,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不就是应市场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吗?再说,如果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都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满足国家建设发展的需求的,那国家为什么还开办那么多的大学?为什么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而且大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能够从市场需求出发,把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培养社会实需、实用的人才上来,才能促进教育与时竞进。

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2 (2)

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2 (2)

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大学教育即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进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活动。

市场是社会供需关系的集中体现。

以市场为导向的意思是大学教育根据市场所反映的社会需求作为指南。

我方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可以改善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使其更适合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大学所开设的专业是进行大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也越发多元化。

清华大学教授叶赋桂告诉我们中国大学的专业以前是国家统一的强制性的,现在大学设置专业的自主权也越来越多,所以大学必须也越来越适应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

市场是社会需求的集中体现,以市场为导向就是根据新的社会职业、新的知识发展和技术进步设立新的专业,淘汰一些旧的专业。

我们承认大学是学术机构不能像商业机构一样敏锐地察觉市场动向做出快速反应,但是我们看到,一个中药学专业就可以发展出中药资源,中药营销,中药临床等等多个方向以满足社会发展不正是以市场为导向吗?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可以实现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即使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最大化。

大学教育培养的是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和高尚的人格素质的人才,在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是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

大学生要体力有体力,要脑力有脑力,找一份能够满足温饱的工作并不困难。

但如果停留在找到一份能够糊口工作上我们大学生的个人价值难道仅此而已吗?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寒窗苦读十几年呢?我们的个人价值该如何体现呢?以市场为导向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根据市场所反馈的供需关系大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发展方向,树立起职业目标,从而在大学期间有方向性地提升全面素质,从而更好地进入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的同时不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吗?市场是相对于传统的脱离市场的计划机制而言的,如果不以市场为导向,大学生就像趴在玻璃板上的苍蝇一样,前途一片光明却始终找不到出路!如果不以市场为导向,就请对方辩友为我们指一条切合实际的现实之路而非理想的康庄大道。

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一辩稿

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一辩稿

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狭义的(市场)是商品交换的领域和场所,2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

三是购买力的需求。

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导向)是指事物向哪个方向发展。

它只是一种趋势。

应该)是非必须的只是指导性的,建议性的。

..以市场为导向只是一种趋势,时段,不是一种绝对和唯一。

(大学教育)包括以学科基础知识教学为主的学历教育序列。

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序列、以继续终身为主的成人教育序列。

以专业高端理论为主的研究生序列。

我方认为大学以市场为导向是由大学本身的特点,知识经济的背景,和市场导向的优势三个方面决定的。

接下来我方也将从这三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大学教育有非基础性,非义务性的特点、是人从校园生活走向社会的过渡,必然会与社会产生联系。

其非义务性也将让人们不得不考虑资源如何有效利用。

并且大学教育做为教育的一种,具有教育所具有的产业化兼具公共事业的属性。

第二市场的特性。

(我想到了分三个个层次。

资源配置,竞争意识.,还有就业问题)具体论证没想好)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不仅是学科的设置以市场为导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共中央。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明确提出发展教育产业。

长期依赖政府投资,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借助产业经营和运行思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整个教育的水平。

第二将市场的竞争意识引导教育产业,激发潜在的活力,。

第三需求等缓解就业压力。

第三在这个知识时代,大学可以通过继承传播,创新满足人们对知识的多样化需要,是知识时代大学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市场需要高素质人才而大学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存在天然合作关系。

这也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情况下所决定的,(论证也没想好)这个辩题讨论的是大学的定位的问题。

这种人才为国家,人类民族服务的,这种服务可以不是眼前的是长远的不是去传授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唤醒人们心中的内在的潜能,培养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等,用来在未来无法预测的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

基于市场导向增强高校对地方的经济服务力

基于市场导向增强高校对地方的经济服务力

基于市场导向增强高校对地方的经济服务力构建校地和谐关系包括:专业设置与市场导向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产学研之间关系。

标签:科学发展观校地和谐关系一、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导向的关系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更要主动参与并促进经济建设。

高等教育要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及人才培养规格,不能无视市场需要。

但也不能惟市场马首是瞻,应以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市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导向只能是适度介入。

要汲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因违背教育规律引起高等教育濒于崩溃的惨痛教训。

高校在专业的设置上可分类进行: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强化适用性;有计划组织相关学科的联合、交叉和融合,向相关专业延伸;增设社会需求量大的新兴专业;依托强势专业,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群。

二、高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1.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保障社会效益的提高应以高校规模的适度发展为前提。

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扩大办学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是世界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高校办学讲究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办学弊端,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适应我国特殊国情。

强大的经济效益支撑,不仅能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进行,还有实力扩大招生规模,改善教学设施,提高科研和教学质量,吸引优秀人才,为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实现提供基础条件。

政府促进高校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增”与“减”双管齐下,即在增加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依靠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资,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同时,通过完善大学生助学贷款、贫困生资助和救济制度,减轻高校负担。

2.社会效益引领经济效益高校与其他部门不同,高校的经济效益含蕴于社会效益之中,必须通过服务社会的途径体现。

高校通过发挥智力优势,培养高质量人才,研发高水平科技成果,服务当地社会,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便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扩大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将会吸引更多、更优的生源,并获得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有力支持,从而实现并扩大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运营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分析论文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高校运营中应用市场营销观念的必要性;从市场营销角度分析当前高校运营存在的一些问题;运用市场营销观念提高高校运营效率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中,主要包括:当前许多高校自认是工厂,而视学生是产品、任何学校都必须接受市场、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良好的就业预期,报考该校的学生就更多、高校应吸取中专学校运营的教训、高校争夺生源的“战争”愈演愈烈、市场营销,就是坚持市场导向、市场调查工作做得不充分,走两个极端、学校所做的工作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相适应、增长方式上注重粗放式增长、教学未得到根本上的变革、树立用人单位是客户观念、树立学生是客户观念、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等。

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前一些高校自认是工厂,而视学生为产品”这一说法的评述,说明了市场营销观念在高校运营中应用的必要性,用市场营销原理分析了高校运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阐明了高校运营应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导向原则,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市场营销原理高校运营教育尽管对教育产业化的问题、学校是否是工厂的问题、学生是否是产品的问题存在很大争议,但笔者认为市场营销观念在高校运营中运用有利于提高学校运营效率、有利于教改、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在此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当前许多高校自认是工厂,而视学生是产品,这其实是对市场营销在高校中应用的通俗说法。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双向选择以后,任何学校都必须接受市场即用人单位的检验,因此一所高校其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高校的声誉。

而且在高校开始扩招以后,各高校在生源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好、毕业生素质高,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那学生的就业情况就好,这样学校的品牌就树立起来,这与企业经营同理,企业产品质量好、适销对路,企业品牌就逐步树立起来,有了品牌,自然企业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与之相应,学校有了品牌,一方面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另一方面出于良好的就业预期,报考该校的学生就更多。

其结果是学校的收入增加,教师待遇的提高、学校硬件的改善都有了物质基础。

既然高校运营与企业经营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在高校运营中应用市场营销观念应有助于树立高校品牌、实现良性循环。

一、高校运营中应用市场营销观念的必要性自从1997年高校招生并轨以来,高校运营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校毕业分配制度改革,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本专科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4万,连续增长到2002年的320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国家大学生数量已经绝对过剩,目前我国本专科毕业生仅占同龄段人口的15%,而按联合国的标准在15%以下都只是精英高等教育,因此,按联合国标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还很低。

毕业生就业难是属于结构性过剩,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这同高校没有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有关,坚持过去的老思路:我擅长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在当前的环境下应改为:市场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1.高校应吸取中专学校运营的教训。

中专教育是新中国成立初针对建设人才极端缺乏而大力倡导发展的,国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在就业方面,中专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不但吃“皇粮”而且享受副科级待遇;在生源上,由于大学招生数量相当有限,进入中专学校学习就成了许多学子特别是农村的广大中学生的最佳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中专学校不思进取、居安不思危,学科设置过时、师资水平不高、办学缺乏特色,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当国家改变扶持政策,它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失去。

高校扩招、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导致中专学校毕业生分配不出去,生源大批分流到高校,于是中专学校运营举步维艰。

难道说中专教育真的就没有市场吗?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中专教育,这些国家和地区坚持市场化运作,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针对企业的基层管理培养中等人才、能在一线生产的中级技术员,有的学校的毕业生甚至供不应求。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高校应运用市场营销,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高校争夺生源的“战争”愈演愈烈。

首先,各高校不断增加投资、扩大办学规模、扩招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其次,民办院校增多,据统计,2003年全国约有3000多所,它们坚持市场化运作,竞争力已经初显。

现在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加上人们的观念尚未转变,它们同公立高校并不在同一水平上竞争,特别是在招生上受到歧视。

如果相关歧视性政策一旦取消,它们的竞争力将更加不可忽视。

再次,到我国招生的国外高校的数量明显增加。

而生源大战胜利与否最主要取决于该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决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因素主要有:(1)宏观经济形势;(2)毕业生综合素质;(3)学校的名气。

除宏观经济形势是学校所不能控制的因素外,其他两个因素学校基本能够控制,可以通过市场营销手段加以解决。

二、从市场营销角度分析当前高校运营存在的一些问题所谓市场营销,就是坚持市场导向,包括从市场调查、分析研究、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进行定位到以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策略去占领市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过程。

结合学校的实际,首先专业设置、学科设置必须建立在对宏观环境以及自身条件分析研究和对用人单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再次是要执行产品策略占领市场,即不断改善软硬环境,提高学生素质,以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最后还要执行品牌策略拓展市场,即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重视利用公关、广告等手段宣传自己,树立品牌。

而目前的实际是:1.在专业设置上,市场调查工作做得不充分,走两个极端。

一是闭门造车,不管市场需求;一是追赶时髦,不顾自身条件,什么专业热门就开什么专业。

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是没有合适的岗位,要么是学生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毕业生出现结构性过剩。

2.在帮助毕业生就业方面,学校所做的工作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相适应。

高校既然将自己看成是工厂,那工厂不能只关心产品的生产与质量,更要关心产品的销售以实现那惊险的一跃(从商品到货币)。

但是,虽然许多学校意识到外部的压力,针对学生的市场营销却做得不对。

最多就做一些推荐工作,好一点的再做一些诸如在校园内开双选会的工作。

3.增长方式上注重粗放式增长。

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扩招,结果师资跟不上、教学设施跟不上,导致学生质量下降;在高校合并上,全国一窝蜂,为了早日办成综合性大学,也不管地理位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草草拼凑在一起,从实践来看,许多已合并的高校矛盾重重;在上科研项目上只一味地争资金、铺摊子,不注重应用性。

4.在教学改革上,由于来自外部压力,做了一些细枝末节的调整,教学未得到根本上的变革。

究其原因是没有将学生当成客户,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教学改革缺乏内部压力和动力。

教师对学生“生杀予夺”,大多数学生存在过关恐慎,不论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低,学生都只能被动接受。

相对于学校,学生是弱势群体,难以对学校、对教师形成制约因素。

5.在后勤改革上,学校后勤社会化是呼吁了好几年的事,目前在许多学校仍名不副实。

学校后勤基本是垄断的,学校可以获得垄断利润,由于没有将学生当成是客户,学校可以不太顾虑学生的感受。

缺乏内在动力是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根本原因。

三、运用市场营销观念提高高校运营效率的对策1.树立用人单位是客户观念。

供过于求的时代,如何增强竞争力、有效地赢得顾客,答案就是满足顾客需要,让顾客满意。

当前高校毕业生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的问题,高校教育应该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需要认真研究用人单位的需求。

第一,在专业设置上,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设置,自己“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因为客户的需要就是命令。

第二,在学生培养上,与用人单位建立沟通平台,适当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

学生具有产品性质,学校对用人单位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体现学校的服务水平。

第三,在“售后服务”上,可跟踪调查一批在职的毕业生,对他们在单位的工作作出一些指导,并且根据他们的情况对在校生的培养措施作出一定的调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合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至关重要。

高校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将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树立学生是客户观念。

高校扩招以后,自费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对于他们来说相当于是出钱购买学校的服务,学生的客户性质就越来越明显。

如果高校能在这方面转变观念,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服务性的组织,那么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比如教学改革,尽管呼吁了许多年,采取了诸如学分制、学生可选择教师等机制,可就是改变不了现状。

就其原因,不在于所采取的制度不好,而在于学校没有从观念上根本转变过来,这些制度改革缺乏内部压力与动力,没有落到实处。

如果高校转变观念,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客户,客户自然有权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接受服务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分制自然就成了最佳的选择。

高校作为服务供给方,自然要考虑客户的满意度,否则,在校学生总对学校的服务抱怨,必将影响学校未来的招生,而课堂质量、学校的后勤都与学生的满意度密切相关,这样提高教师素质、后勤引进竞争机制都成了自然的事。

学生作为客户应该有权选择服务员即有权选择教师,教师的压力增大将迫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改进教学。

所以,把学生看作是客户,有利于学校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有利于学生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提高学校运营效率,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3.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即将用人单位的需要、学校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

高校是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场所,不是纯粹逐利的商业机构。

在学生培养上应注意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科研上应建立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机制,注重科研的应用性,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我国高校育人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不能因为以市场营销观念运营高校的思路就忽视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必须坚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导向原则。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产品供过于求的时代必将来临,在未来竞争中获胜的高校必将是未雨绸缪首先在观念上变革的高校。

高校可以通过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将增长方式转到集约式增长上来,提高教师素质、集中力量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和重点科研开发,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办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1.梁云.现代营销管理.科学技术出版社2.蒋树声.创建一流大学的对策与选择.中国软科学,2002(3)3.王亚杰.正确认识学位授权审核.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4.陈传鸿,陈甬军.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