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旧中国社会自我主义》——《乡土中国》读后感W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读后感

——浅谈旧中国社会自我主义

“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截然不同。

“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的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然而,此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相距甚远,因为我们所有的都是“自我定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以“己”作为中心,从何而来?

“社会学里,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只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前者是礼俗的社会,后者是法理的社会。”法理的社会指的是西洋的社会,而礼俗的社会,毋庸置疑,就是指旧中国的社会了。儒家追崇的社会秩序,也即理想封建社会,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这就是中国。

无论新与旧,中国社会基层总是乡土性的。

在乡土社会里,是从熟悉中得到信任的。“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

面经常性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作者同过“学而时习”这句经典的众所周知的话,将熟悉的过程阐述得如此精妙。不管是城里乡下的的,在邻里之间,总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

——“老王,最近生意怎么样?”

——“马马虎虎,就那样吧!”

——“瞧你说的,你都大老板了这是······兄弟我最近手头紧,家里又想置办点大件,借兄弟点钱可以不?”

——“瞧你这说的,都是自家邻居,咱们谁跟谁啊?要多少,尽管说!”

——“那成,那我写张借条吧!”

——“瞧瞧,咱几十年的邻居了,你这就是把我当外人看了,我还不相信你啊!别这么麻烦了,要多少尽管说,等你手头松了再还我好了”

······

乡土社会中的信任,并不是对于契约的重视,而是因长久的居住在一起,可能是从父辈祖辈,日常生活上有许多交叉重叠,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一种种默契,也可以说是默认的“规矩”。到碰到此类事件时,可以不假思索的就按这套规矩来。这与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是如作者所说的“‘习’出来的礼俗”。因其是由其自

身创立,经过父辈祖辈的反复使用,长久传承,再可靠也没有了。

正因为这“礼俗”文化,正因为这通过“熟悉”所建立起来的默契的“规矩”,造成了我们旧中国的社会结构与西洋的格局存在极大差异——“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札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圈子,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中国社会,就是这么一个个水波荡漾的社会。

每个人的社会关系,都是这么一圈圈的波痕——每个人都有父母子女,都有兄弟姐妹,都有邻居,都有工作事业上的同事朋友。然而,任何两个波痕不可能完全重合,任何两个社会人的关系网络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你与你的兄弟姐妹可能有同样的父母,但是,待你成年,必然会脱离父母的荫蔽建立自己的家庭,搭建自己的小窝。你也要追寻自己的梦想,创造自己的事业,走不同的路。

然而无论如何的波痕,都是发自一个中心,一个“自我”。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就是一个很好的比方,自己总是那颗北斗,四季不移,而别人总是要围着他转;孔子又注重“推己及人”,也是符合前面所说的“掷石起波”的联系论,然而,“推己及人”之前,先得承认一个“己”,一块石头,一个中心。

当一个社会承认了“己”的中心,忽视了团体的完整性,那即是一个“自我主义”社会的存在,只为居住而在一起,没有任何共同目的要达成,若只是如此无限循环,必然无法赶超其他国家其他社会,在世界立足。当西洋的外交家们在国际会议上为自己国家的利益争得

面红耳赤,甚至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及别的国家的合法利益时,他们不过是把自己的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自上到下都可以为之牺牲,但就是不能用牺牲他来成全别的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是当初旧中国所没有的,也是现代中国所要认识到的。

12治一陈嘉楠

12020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