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阅读有效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领阅读有效积累
罗江县实验小学尹婷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的描述。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上好课程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选好课外阅读内容,拓宽知识面;迁移知识,让学生有效积累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要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选择有用有效知识内容,培养学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在大的语文观下再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达到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12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读什么太重要了,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学生,这就是一张白纸,这时段的学习就如人生白纸上画的底色,这是种子文化,种子知识。播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结什么果。所以我们要找好阅读的种子——内容:
一、阅读精读课文,教给阅读方法
精学语文课程精选篇目。我们语文课程中所选的课文都具有代表性,都很典型,而且从一册起就是分组、分主题安排课文,一个单元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从日常积累到口语交际,都体现了单元主题的特点。所以学生要学好这些篇目,了解内容、主题及表达方法。
教师要在引领学生阅读中,让学生学会阅读,体验到真正的阅读:最初层次是对文本的解读,这是字面意义的理解,这也是我们现在做得较好的一个方面。通过对课文的初读,再读,精读等能体会得很好的了。上升一层次,我们应关心学生从阅读中建构意义能力的培养。如在《蟋蟀》一课的教学中,最后称赞蟋蟀是伟大的建筑设计师,有学生就持有不同意见:我觉得我们人类最伟大,修筑出了干净舒适的家,想怎么修就怎么设计怎么修,还能制造出许多现代化的实用的工具。而蟋蟀只能用它的脚做工具,相对于人类来说,它是没有创造性的。这堂课上到最后,开成了辩论会,但最后还是没能说服这个同学,她同意蟋蟀勤劳能干,但是依然坚持她的观点。其实这就学生从阅读中,从生活中所建构的意义。一方面,我们说蟋蟀是靠自己的劳动,不借助任何外力来修筑自己的家,而这个建筑可以随着自己的想法或成长来改变,它们是伟大的,值得歌颂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人类的头脑是最灵活聪明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最大的,最具创造性的。你能说她错了吗?所以我们对阅读的主体——读者应给予的关照,肯定他们阅读的成果,重视阅读中建构意义能力的培养。
二、扩充阅读量和范围,实现知识的联结
语文课程的编排选择的是具有代表性的篇目,而优秀的篇目和文章数不胜数,怎样才能让学生读到更多的优秀读物呢?那就要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和范围。我们要提供给学生各类的文体和材料,让知识拓展到课外,读一些有关的读物:
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学课文的同时,我们可以向
学生推荐几首送别的诗: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把这几首诗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同样是送别友人,同样是抒发依依惜别之情,但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有的是以“目”相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的是以“歌”相送——“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有的是以“酒”相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的则是以“话”相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让学生自己读懂对话,知道青蛙和小鸟争论的话题是什么?怎么对话,谁是对的,最后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什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阅读所得,另外拓展推荐学生读有关的成语故事:《买椟还珠》,《叶公好龙》,《画蛇添足》等等,读后开个讨论会,说说自己的阅读所得,既培养了阅读兴趣与能力,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联结。一种是文本与读者自身的联结,就是文本唤起读者过去的一些经验;第二种是文本与文本的联结,经由文本唤起读者曾阅读过的其他文本,除了老师介绍的以外,还可以由学生自己说出读到某些有关的篇目,推荐给其他同学阅读;第三种是文本与生活的联结,是藉由文本唤起读者关于相关社会或生活上的类似经验。阅读适当地使用联结策略,将使读者更能吸收文中的信息,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传承经典文化,形成知识宝库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如:《诗经》、《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楚辞》、《唐诗》、《宋词》等这些经典儒家文化、诗性文化;经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等等。
这些都中华文化瑰宝,我们是中国人,身上流淌的是中华血脉,保存的是中华文化基因。小学生走入学校,几乎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上首先着的底色理所当然是中国文化的底色。我们要在这张白纸上种下经典文化的种子。利用课前五分钟,经典诵读时间,让学生将这些国学经典诵读至熟背,把知识在头脑中深深积淀。
我们已步入21世纪,步入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理应有全球的放眼全球,把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纳入课程范围之内,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而不能只抱着民族文化,排斥外来的一切优秀文化。所以除了国内的经典文化之外,还要阅读国外经典,如《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红与黑》、《复活》、《巴黎圣母院》等等国外名著。
学生在课内课外的学习中,学到了中华经典文化、国外经典文化,将国内文化作基础,吸取国外文化精髓,我们教师再给他们做好点拨引领,他们将成为博古通今、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有文化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