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题目:户县农民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院系:
时间:
小组成员及所在班级:
一:实践报告
1.实践目的
探寻农民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了解农民画这一艺术形式,直观感受艺术与时代的联系,同时提高艺术修养,开拓视野,形成对美的独特理解。
从而优质成才,全面成才。
2.实践内容(整个调研的过程)
主要以参观户县农民画展馆、听取工作人员讲解以及解答问题为主要方式,同时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其中以“中国户县农民画展览馆”网站为主。
正文:
农民画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以区区千百余字实不能展现一毫,今以“户县农民画”这一“农民画”重要组成部分做简要的报告。
希望能够将“农民画”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的美展现一二,同时也希望能够较为清晰的展现“户县农民画”的发展脉络。
户县农民画作为农民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画这一大家族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陕西户县农民画孕育于传统的剪纸、刺绣等汉族民间艺术,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兴起
文化大革命前期: 户县农民画的诞生与成长
户县早在1951 年底就成立了“户县城关地区美术组”; 1956年全县分区组织农村俱乐部,分别设有美术组。
这些美术活动可称为农民画的孕育期。
1958年全县普遍实行“壁画化”,标志着户县农民画的诞生,同时户县农民画的基本形式得以确认。
六十年代初发动群众搞“三史”展览,迎来了户县农民画成长的契机。
1958年确立“大跃进”的方针
后,从属于文化战线的户县农民画
也不甘落后,充分利用特有的美术
传统,重点培养美术骨干,积极开
展美术教育普及活动,促使户县农
《玉米棒大无边》
民画的诞生。
可以说,户县农民画
是大跃进的产物。
在“(艺术)要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指导方针下,户县农民画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应的经费和报酬保证。
这也确立了“户县农民画”是为“政治服务”的根本。
在这一时期的农民画作品中,大多都是歌颂“人民公社、大生产”的题材,表现人民向着光明的未来不断前进。
虽然内容和题材具有浮夸性,但总体上还是反应了“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感情和理想”的。
此阶段的代表作品有《玉米棒大无边》、《公社鱼塘》等等。
第二阶段发展与繁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社教运动以及“文革”期间,户县农民画作者队伍进一步发展。
可以说“文化大革命”为户县农民画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户县农民画也抓住了这一时机,走向了发展的巅峰,迎来了户县农民画发展的黄金时期。
1970年——1980年,户县农民画在专业美术家指导下,辅导下,艺术风格基本界定在国画、年画等范围内,在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下,继
承了60年代“生活化”、“为生产服务”、“为政
治服务”的特点,主题思想政治服务性较强,塑
造的人物“高、大、全”,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
农民画虽然出自农民之手却“异化与农民”,也
就是说,此时期的农民画只是借了“农民画的
《老书记》壳”,成为“政治的御用工具”。
在“画记忆、画现实、画理想”朴素创作思想指导下,农民画的作者们记录下了当时的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境以及思想追求,将一段特殊的历史映在了画卷上。
这一阶段农民画的优秀作品很多,《老书记》就是其中之一,画面反映了一位在劳动生产的间隙一面聚精会神看“毛著”,一面漫不经心划火柴准备吸烟的老书记形
象。
由于有专业的美术家指导,这一时期的农民画作品较60年代在技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很多独特的画法,例如农民画家王秀云,本身没有绘画功底,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将自身拿手的剪纸融入绘画。
在她的绘画作品《晒
蒜》中,能明显看到“蒜头”
都是一般大的,有着明显的剪
纸技法。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初
期,户县农民画失去了“政治
《晒蒜》
依靠”,社会上有着清算“户县
农民画”的呼声,户县农民画陷入了危机。
后来在户县县委以及文化部门的不断努力下,消除了农民画的政治危机。
这一阶段的作品主要以“粉碎四人帮”、“拥护毛主席”为题材。
这一切都表明,户县农民画自诞生以来的“为政治服务”的烙印一直存在,仍然有着出自于农民之手却异化于农民的现象。
第三阶段转型
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以及国家重心的转移,户县农民画在艺术方面从原发性向创造型转型,商品化成为其典型的特征。
尤其是1978年取消“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户县农民画在积极向金山农民画(即农民画的“第三种模式”)学习后迎来了久违的春天。
在改革开放初期,户县农民画推陈出新。
大批的农民画画家出国交流,不断吸收国外的
绘画技法,采用夸张,透视的表现方式,甚至
借鉴泥塑的表现形式,突破了20世纪六七年
代形成的“国画”、“年画”范围内的艺术风
格。
在80年代后期,户县农民画凭借着前期
积攒下的具有相当的功底的老艺术家,成功的
适应了时代,同时将户县本地的民间艺术推陈
出新融入农民画之中,创作出了
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新作品。
这
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两邻
家》、《运桃》等等。
王景龙的作
品《看戏》《正月十五》《丰收
鼓》等在国外展览时,被当地媒
体誉为“中国的毕加索”。
但是,户县农民画在发展中也存在问题。
为了迎合行情,向国画、油画甚至西方抽象派的画风上靠拢,大批量“作坊化”的“流水线”生产,民间绘画失去了农村的生存土壤及表现风格。
应用丝网印刷技术大量复制较好作品,使画价猛跌,经济效益剧减,农民画创作队伍或弃画经商,或进城打工, 农民画繁荣与变异、滑坡、萎缩并存。
令识者深以为忧。
小结 《运桃》 《两邻家》
现如今,户县农民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形成了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为户县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但是,户县农民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带来多少效益,更重要的是其
反映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变迁。
画卷上留下的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的
记忆。
记录着那些已经消失的生活场景,例如前文提到的《晒蒜》,
一捆捆大蒜被绳子串成一串晾在院中,晒蒜的老头坐在大蒜围成的
圆圈中间,满足地抽着烟袋。
画面右下角,有一只公鸡和一只母
鸡,母鸡旁边还有一个鸡蛋。
这样惬意的情景如今已经很难见到,
再例如《夜曲》中描绘的母亲夜
晚灯下织布的景象如今更是难觅
其踪。
除展现生活之外,农民画
更是农民理想追求的有形的体
现,是农村农民思想追求的载
体。
农民画是不同于国画、油画《夜曲》
的艺术形态,它虽然幼稚、朴
拙,却根植于生活,它的存在正是人民群众的无穷的创造力的体
现。
二:附录
参考文献
[1]刘青.文化变迁与社会结构变迁——透视陕西户县农民画史[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