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考研资料)华中师范大学(完整版)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考研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真题2006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地理》一、简答题:(共30分)1、简述青藏区的气候特点(15分)2、华北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华北区的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二、论述题:(共120分)1、纬度地带性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2、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共30分)3、东北区的重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共30分)4、试述长江中下游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2007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2、北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东南区的区域范围与资源、环境特点及简要评价。
4、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第6、7、8题,每题20分,第9题30分)5、试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作用及其可能引起的环境效应。
6、试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
7、试述长江中下游区工业发展特点和主要工业基地建设。
8、试述经济区、经济区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中部五省经济区”的主要特点,并论述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
9、(待确定)2008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一、简答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1.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趋势极其主要影响因素。
2.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匹配组合特点。
3.区域规划含义,以及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4.长江中下游湖群分区以及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每小题30分)5论述近年我国村镇建设的发展变化与今后建设发展目标。
6试分析长江中下游区区域发展条件,并论述本区主要生态问题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策略。
7论述东北区的资源优势和东北区工农业基地建设。
华中师范城环院考研资料大全(系列四)--《地理科学导论》大纲、教案和试卷A
华师城环院考研资料大全(系列四)《地理科学导论》大纲、教案和试卷1、白光润《地理科学导论》课程大纲 (1)2、白光润《地理科学导论》教案 (5)3、《地理科学导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白光润《地理科学导论》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地理科学导论Geography学分:2 总学时:54实验(观察与实习)学时:8开课专业:地理科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位课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理科学的性质、方法论、科学和实践意义、基本理论、学习方法,为地理专业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指导后续专业学习。
培养目标:掌握地理科学科学方法论,培养从环境和空间二个视角观察人地关系的地理思维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预修课程本课程为大学一年级入门课、基础课和向导课,在大学期间不需要预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第一章地球系统8学时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2学时认识宇宙,宇宙大爆炸,宇宙的构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1学时太阳活动,潮汐,其他宇宙活动的地理效应第三节地球的整体性质2学时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理化性质、运动、地理坐标第四节地球系统过程2学时地球演化与特征实习1 宇宙星空观察2学时第二章地球表层5学时第一节地球表层构造1学时第二节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1学时第三节人类活动的地理效应2学时人类活动对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全球变化的影响专题讨论1:人类与地理环境1学时第三章地理空间16学时第一节环境空间3学时纬度地带性、海陆梯度地带性、垂直带性、非地带性第二节区位空间3学时产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空间扩散、行为空间第三节区域空间2学时区域发展、区域演化、城市空间结构第四节地缘空间1学时专题讨论2:知识经济时代的区位空间1学时实习2 城市空间结构与郊区土地利用观察6学时第四章地理生态11学时第一节人地关系理论2学时文明与环境关系论,进化与环境关系论,发展与环境关系论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理论1学时第三节景观生态1学时第四节文化生态3学时文化起源、文化扩散与环境、地域文化、文化整合、文化圈实习3 江南水乡文化观察4学时第五章现代地理科学13学时第一节现代地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简史、现代地理学的理论革命、行为革命、生态思潮、地理科学思潮、信息革命第二节地理学思想流派2学时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环境生态学派、空间学派第三节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与科学体系1学时第四节现代地理科学方法3学时地理科学方法论现代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专题讨论3:三S技术与现代地理科学发展1学时第五节地理科学的社会意义与文化意义地理科学对科学发展的贡献、社会经济意义、文化意义2学时第六节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展望1学时复习总结1学时四、实验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实习1 宇宙星空观察2学时实习2 城市空间结构与郊区土地利用观察6学时实习3 江南水乡文化观察4学时五、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白光润著:《地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书:1白光润著,《地理学引论》,东北师大出版社,1989;2白光润著,《地理学导论》,东北师大出版社,1993;3白光润著,《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約翰思顿著,唐晓峰译《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5王铮等著,《地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6《重新发现地理学》,学苑出版社,2002;7潘玉君,《地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1;8钱学森,《论地理科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9西川治等,《全球时代の地理思想》,古今书院,1990;10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王建等,《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胡序威,《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0;14胡兆亮,《地理环境概述》,科学出版社,1998;六、课外学习要求1、以节为单位课后上网查阅相关网上资料和最新研究进展。
《中国地理》第四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的发展第一节人口及其问题一、人口过程和发展类型的基本概念(一)人口过程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三种过程。
人口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变动的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增长或减少;人口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即人口迁入和迁出,变动结果是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变化,发生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改变。
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等。
(二)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
二、中国人口的发展(一)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
2000年,全国人口12.95亿人。
(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高潮期)一低(低谷期)一下降四个阶段。
第1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1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年)。
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平均每年净增1 311万人。
主要原因是解放后人民生活温饱而安定,受“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影响。
1958—1961年,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生活困难,出生率18.02‰。
而死亡率却开始回升,1960年高达25.43‰,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6‰。
1962—1973年在我国产生了长达12年之久的第2个生育高潮。
人口从6.7亿增到8.9亿,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25.6‰,1962—1965年的出生高峰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下降的补偿,而1966—1973年人口增长高潮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人口失控的必然恶果。
1973年以后,明确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人口自然增长率进入下降时期,1974—1984年10年中,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69‰。
(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
我国控制人口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所造成的惯性有关。
《中国地理》第二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
第二章自然结构第一节气候水热结构与其评价气候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多因子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形以与大气环流。
一、中国气候的根本特征〔一〕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
主要表现:与同是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岸的北美洲相比,季风现象要明显得多。
就是著称于世界的亚洲季风区中,也是夏季风强而冬季风弱,唯有中国冬夏季风都很显著。
季风在冬季与夏季有明显的风向更替。
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季风气候表现显著,结构复杂。
我国冬季风寒冷枯燥,夏季风温暖湿润,和世界其他地区季风相比,无论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势力都很强,这就影响到我国的气温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偏低,夏季偏高,特别是和亚欧大陆西部相比,那么差数更大。
季风在季节上的转换也非常明显,而且影响围很大,我国季风区约占全国领土面积的一半。
其围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乌鞘岭一祁连段一巴颜喀拉山一唐古拉山一冈底斯山连线以东以南广区。
在季风的成因类型上,我国东半部近地面层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变化而引起的海陆季风,西部青藏高原近地面层那么是由高原面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高原季风;高层大气中还有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所形成的行星季风,在三者之中,海陆季风是主要的,居主导地位,而高原季风和行星季风是次要的,处于从属地位,但它们却加强了海陆季风的势力,使其影响围扩大。
三种季风的集合,相互作用,遂形成了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复杂的特征。
降水主要集中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生长。
但降水变率大,水旱灾害频繁。
〔二〕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围广1、陆距海遥远,海洋夏季风难以深入2、枯燥的冬季风势力强大.影响围广阔3、西南青藏高风突起,阻碍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三〕气候类型多样按照气温的不同,从南到北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温度带和一个青藏高原气候区。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专业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中国地理》( 1) 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因此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 2) 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 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 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看课本时候, 一定要理解其含义。
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 还应看其它相关书籍。
………………( 7) 中国地理方面, 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 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
因此, 建议大家有时间时, 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 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 该书介绍更为详细。
( 8) 《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
8道题目中, 有5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
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 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 特别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规律、特征等内容。
另一方面, 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 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 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 其它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 特别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
, 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出台, 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
平时能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 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 归纳其中的要点, 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体上的认识。
总之, 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 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 而并不再是记忆力。
总之, 从基础开始, 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 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 但并不是脱离课本, 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2024年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理教学论考研真题
2024年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理教学论考研真题
业务课名称:地理学
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一、简答题(10×3)
地理教材的表述结构
2.忘了
3.简述地理学习心理的影响因素二论述题(20×3)
4.论述教师how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
5.忘了
6.丹霞地貌
一段材料,说了中国南方丹霞地貌联合申遗成功和六张图:丹霞地貌形成过程涂(1)丹霞地貌why有“顶平,坡陡,麓缓”的特点(5分)
(2)丹霞地貌why坡顶呈红色(5分)
(3)回答中国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特征(5分)(4)丹霞地貌how形成(5分)
三、技能题
7.绘图:
(1)绘制海底地形分布示意图
(2)阐述海底地形的特点
(3)教学步骤
8.地理实验:不用土壤的溶水性实验(砂土黏土壤土)(1)实验步骤(2)实验意义
四、教学设计题(40分)
9.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1)从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内容三方面解读课程标准。
课标为:结合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2)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要求:教学过程表格式,包括师生互动与设计意图)。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第2章(5节)PPT课件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起(uplif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季风气候(monsoon climate) 三大阶梯(staircase terrain,three stairs) 土地利用与覆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三大自然区域(three natural areas) 三大经济地带 (three economic regions ) 景观地带性 ( landscape zonality ) 景观演变 ( landscape development )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 青藏高原巨大隆起,东部平原不断下沉,东、西 高差日益拉大,阶梯状地势形成,地表水流顺地势 东下,大江大河发育成型。
➢ 气候在总的变冷趋势下多次发生冷暖变化,并在 大高原地形影响下,季风环流形势加强,使东、西 之间干湿对比明显,南、北之间冬温差异增大,从 而形成三大自然区,景观地带的分异更为复杂。
早第三纪(6500万年-2330万年):中国大陆处于相对宁 静阶段,经长期侵蚀和堆积,准平原面发育广泛。
➢ 红色风化壳广泛 发育 ➢ 哺乳动物大发展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一)早第三纪地理景观格局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 陆地濒临暖海,大气环流受行星风系控制,维度地带性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三)案例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四、城市化与地理景观格局变化
(一)城市的发展变化 (二)城市的空间分布
2024年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理信息848考研真题
2024年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理信息848考研真题业务课名称:848地理学
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一、名解解释
1.地理信息
2.投影变形
3.实体数据结构
4.栅格数据重采样
5.地貌晕染法
二、简答题
1.大地坐标和平面直角坐标在表达地面点位置时的差异
2.影像金字塔结构的原理和应用
3.三种表示地貌高程起伏的模型
4.用网络空间分析方法对服务中心选址
5.有海域气象站站点和日平均气温,提取月平均气温温度等值线(记不清条件了但是是提取等值线)
三、论述题
1.室外滑雪场选址,有土地利用数据(四种类型:城镇、农田、森林还有个忘了)、各级各类道路数据、气象站点和平均降雪量、DEM。
要求:①不是城镇用地②可达性较好③平均降雪量高4视野开阔
1)若DEM表示的空间点位置和其他数据不匹配,要怎么处理。
2)滑雪场选址的主要步骤和流程图。
2.有2010和2020年Ikm*lkm栅格人口密度图,全国行政区划图
1)分析2010-2020年年省人口变化。
2)分析人口变化空间聚集效应。
3.云计算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北、西南《中国地理》(华中师大考研笔记)
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北、西南《中国地理》(华中师大考研笔记)第十二章长江中下游区主要内容: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和上海7省市。
面积约89×104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9.3%,2001年人口约36 66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8.7%。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达,长江沿岸处于我国经济网络的轴心位置,其经济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自然条件分析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淮北平原:江苏与安徽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称为淮北平原。
淮阳山地: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
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两侧气候土壤、植物均有明显差异。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汉平原、洞庭湖、鄂东沿江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巢湖及皖江沿江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等组成。
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m以下。
河网密度达4.8km/km2三角洲的南北两翼各有一个大的碟形洼地,北为里下河平原,南为太湖平原。
居中的是一系列以河口沙坝为核心的河口古沙洲。
近期发育的沙洲尚处在长江南北汊流包围之中,例如崇明岛、长兴岛、横岛等。
早期形成的古沙洲已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成为江淮平原的组成部分。
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
红岩盆地广布,红层地貌发育典型。
南岭山地:江西、湖南南部为断续的东西向的南岭山地,南岭古称“五岭”包括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山地。
西部边缘山地:本区西部为一系列较高的山地,自北向南有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的神农架和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4 000~6500℃。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
中国地理(考研资料)华中师范大学
重要考点: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地域分异规律、气候特征、人口、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城镇化、土地退化、灾害、胡焕庸线、海洋、能源、地理格局、植物土壤、土地利用、空气污染重点区域:青藏高原、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中部、新疆、内蒙古、黄土高原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第一节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1.大地构造格局显著特点一是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二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2.中国地势基本特征:地势高,高差巨大,地表起伏度大,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地势高大的地理意义①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的走向;便于东西航运②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热障碍③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
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第二节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1.中国气候基本特征:大陆性季风显著①冬夏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③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2.青藏高原的空间特征:面积大、高度大、中低纬度。
3.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1)对季风的分支作用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 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最新华中师大历年人文地理全国考研资料真题,包括中国地理打印版.doc
一、华师城环院2012年专业课真题及解析(一)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理科学导论》试题及解析1、简答(每题10分)(1)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
解析:教材内容,在P47,难度低。
演化过程分4个阶段,即天文时代、地质时代、生物时代和人类时代。
(2)何谓“土地承载力”?解析:教材相关内容,在P226,难度中。
属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内容,教材中有提到土地承载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详细论述。
回答本问题只需对“土地承载力”这一概念做出详细解释即可。
2、简析(每题15分)(1)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过程有何影响?解析:教材内容,在P24,难度低。
主要回答太阳活动对气温、降水、地磁场等的影响。
(2)地理学理论革命和计量革命有哪些共同特征?解析:教材内容,在P281,难度低。
包括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可按原文作答。
(3)地理实验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解析:教材内容,在P381,难度低。
包括三个方面的趋势,可按原文作答。
(4)在人地关系视阀中,前苏联地理学家B.B.索恰瓦提出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NO.62解析:教材内容,在P211,难度低。
3、综合论述(1)论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
(25分)解析:教材内容,在P41,难度中,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
(2)结合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方塞插入圆孔”之说,谈谈你对地理学追求一般规律和法则的认识。
(20分)解析:教材相关内容,在P292,在哈特向区域思想中提到“方塞插入圆孔”之说。
本题难度为高。
要想回答完整,首先需要对哈特向思想有所了解,其次还要对计量地理学、理论地理学的发展及影响熟悉。
回答本题,首先要阐述一下哈特向“方塞插入圆孔”要表达的意义,即地理学不能追求一般规律和法则。
然后要对此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论证。
我个人认为此观点有道理,可以从地理学的特性即区域性和计量地理学、理论地理学的实践来证明。
(3)结合区域发展的梯度推移理论,分析一: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防止移入地承接落后产业和高污染产业?(25分)解析:教材相关内容,在P168,区域发展理论中有专门论述梯度推移理论。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考研资料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考研辅导资料湖北武汉目录1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真题解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试题分析与2013年复习备考基本意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华中师范大学014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08—2012年分数线与招生人数汇总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1-2012年华师地理考研基本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华中师范大学城环学院研究生导师联系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华中师范大学城环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华中师范大学城环学院主要研究生导师简介 (9)《中国地理》考点、重点135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简述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及其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专业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中国地理》( 1) 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因此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 2) 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 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 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看课本时候, 一定要理解其含义。
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 还应看其它相关书籍。
………………( 7) 中国地理方面, 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 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
因此, 建议大家有时间时, 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 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 该书介绍更为详细。
( 8) 《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
8道题目中, 有5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
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 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 特别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规律、特征等内容。
另一方面, 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 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 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 其它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 特别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
, 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出台, 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
平时能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 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 归纳其中的要点, 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体上的认识。
总之, 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 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 而并不再是记忆力。
总之, 从基础开始, 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 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 但并不是脱离课本, 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考点: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地域分异规律、气候特征、人口、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城镇化、土地退化、灾害、胡焕庸线、海洋、能源、地理格局、植物土壤、土地利用、空气污染重点区域:青藏高原、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中部、新疆、内蒙古、黄土高原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第一节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1.大地构造格局显著特点一是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二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2.中国地势基本特征:地势高,高差巨大,地表起伏度大,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地势高大的地理意义①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的走向;便于东西航运②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热障碍③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
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第二节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1.中国气候基本特征:大陆性季风显著①冬夏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③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2.青藏高原的空间特征:面积大、高度大、中低纬度。
3.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1)对季风的分支作用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 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2)对西风的分支作用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3~4 km 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
由于冬季西风带的位置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南支急流”。
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
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
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
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
3)屏障作用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
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
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年较差小。
4. 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
这种由于高原同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冬、夏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气压场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
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海拔3 000~4 000 m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
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
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区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5.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①东部季风区形成与发展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对应高原隆升的3个主要阶段:距今10~9 Ma的隆升,亚洲季风形成;距今3.6~2.6 Ma,高原加速隆升,亚洲冬、夏季风同时加强;距今2.6 Ma以来,高原持续隆升,亚洲季风、冬夏季风变率加大,冬季风加强。
②西北地区有干旱化的趋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使下沉气流加强,特别是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加剧了干旱化。
③青藏高原北侧和东北侧干旱荒漠的形成北侧和东北侧,从新疆、甘肃、宁夏以至内蒙古,范围广大的现代温带干旱荒漠的形成,以及华北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强,是高原隆起和现代季风环流形成与加强的结果。
④青藏高原区寒旱化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一方面伴随降温过程,另一方面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
6. 气温与温度带①冬寒冷夏暖热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
夏季全国气温普遍升高。
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小于冬季。
②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位置越北,春秋季节越短。
③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偏低中国全年平均气温分布有两个基本规律:一是北冷南热,年平均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呈现纬度地带分布规律;二是平原暖,高原冷,特别是西部地区年平均等温线与等高线大致平行,呈现高度地带分布规律。
7.降水与干湿地带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变率大。
8. 雨热同期(水热组合)由于中国夏季风来自低纬度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暖热并含有丰富的水汽,表现为高温多雨;冬季风来自中、高纬度,气流寒冷干燥,因此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都集中在高温的夏半年。
从世界范围看,在20N~30N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干旱带。
在这一地带只有中国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
雨热同期与山地地形的相互作用,使气候条件更加复杂,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构成了中国气候资源的又一重要优势。
第三节自然地带1. 土壤-植被水平地带模式东部在温度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纬度地带模式西北部在水分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经度地带模式青藏高原在高度、热量和水分三重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高原水平地带模式2. 土壤-植被垂直带谱与水平地带的关系山地垂直带谱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基带;东部湿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植被-土壤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由于温度和水分的地区差异,在不同纬度地带和经度地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是不同的。
第四节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为获取所需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
2.耕地分布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藏东南边缘一线以东和以南地区;从气候区上看,耕地分布在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400 mm等降水线以东的地区;从地势上看,主要分布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在第二阶梯上只有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区、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绿洲,分布比较集中;从行政区上看,黑龙江、四川、河南、山东、内蒙古、河北等省区耕地面积较大。
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旱地分为水浇地和雨养旱地。
水浇地主要在北方各省(区),以华北平原面积最大,其次是汾渭平原、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北疆绿洲;雨养旱地分布较广,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面积最大。
3. 林地分布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区与南方山地丘陵区;从气候带看,林地大部分分布在中温带、寒温带的半湿润区和湿润区;从地势上看,有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区。
4. 草地分布分布于中西部,寒温带与中温带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从地势上看,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天山山脉和塔里木盆地等周围地区;分布呈现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干旱、半干旱区多、湿润、半湿润区少,西北部集中、东南部分散的特。
5.土地覆盖:是陆地表面的自然状态,植被和土壤是其主要的组成要素。
6.土地覆盖类型分布特征:土地覆盖类型的宏观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呈现为森林、农地与森林、草地和灌丛、半灌木与沙漠覆盖的递变。
以大兴安岭-吕梁山-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线以东的土地覆盖类型的植被覆盖度较高,而该线以西的覆盖类型的植被覆盖度较低。
7. 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①黄淮海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及四川盆地主要是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②东北山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林地和草地的开垦为显著特点,东北平原以旱地、水田的相互转换为主③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及秦岭草地开垦、退耕还林还草及撂荒并存④东南、华南山地丘陵区林地面积明显扩大⑤华中湖泊密集地区退垸还湖明显,华中丘陵区毁林与造林同时存在⑥四川盆地周边山地、贵州及云南西部山区林地减少,云南中部地区以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地向林地的转换为主要特点8. 土地利用驱动力西部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的共同驱动,即生存型经济福利-生态安全驱动。
耕地减少,林、草地和建设占地增加,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东部城市化、工业化与耕地保护的共同驱动,即最优经济福利-粮食安全驱动。
建设开发和耕地保护的矛盾突出在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增长为主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是农用地与生态用地间的竞争,表现为农用地比重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稳定,生态用地不断减少在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是农用地内部以及建设用地对其他用地类型的竞争,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在以第二、三产业增长为主的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机制则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之间相互竞争农用地,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生态用地面积增加,而农用地面积快速下降第五节地理景观格局演变1.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地理景观格局的形成青藏高原对气流产生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改变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形成了现代东亚季风,使得东部成为世界著名的森林、森林草原景观区。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下沉气流加强,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加剧了干旱化,成为拥有世界最大温带沙漠的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区。
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寒景观区。
第三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第一节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1.总量特征:人口数量大;人口数量波动上升;计划生育国策效果明显。
2.结构特征:人口自然构成:性别结构不平衡;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人口社会构成:少数民族增长较快;人口文化素质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3.分布和迁移特征:不均衡的人口分布;活跃的人口迁移与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