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受体及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是指细胞内外信息传递的过程,其目的是使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从而引起细胞内某种生理反应。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信号的识别、传递、放大等多个环节,其中参与的蛋白质、代谢物和信号分子非常多。
当细胞外界环境改变时,例如发生感染、受到刺激、遭到损伤等,细胞就会接收到相应的信号。
这些信号会通过受体蛋白在细胞外表面传递到细胞内部,从而影响到细胞内部代谢物的表达和转化,导致细胞内部发生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吸收和放出的各种分子会共同构成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这些分子形成细胞传递的信息流。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是细胞内部信号传递最基本、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在细胞生理学中,信号转导途径主要分为三大类:离子通道和荷载体、CDK和激酶酶级联反应、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其中,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途径是最重要的一类信号转导途径。
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途径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途径是细胞内部信号转导的主要道路。
膜内受体通常是细胞表面的磷脂酰基肌醇酰化酶(PI3K)、激酶、培养激素受体、酰化酶、酪氨酸激酶和肽激素受体等;膜外受体则包括细胞外信号括号、膜外的受体和胞外基质分子等。
膜内受体和膜外受体的反应控制了信息分子的转导。
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途径是细胞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机制。
细胞所受到的信息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它们通过膜上的受体传递到细胞内部。
这些信息会进入细胞内部,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细胞内部组织的某些分子。
这种传递方式,能够影响细胞各种代谢物的表达和转化,从而引起细胞内部发生变化。
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途径的层次非常复杂,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细胞外部膜受体中间介质和酶的级联反应;二是已死或无反应的凋亡模式;三是积极生长和再生的分化模式。
从细胞的发育到细胞的老化,所有过程都用到了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途径中有很多的信号传递方式,它们通过另一些关键的因素进行调控、互作,并中断某些传递过程。
细胞信号转导中的受体激活和途径选择
细胞信号转导中的受体激活和途径选择细胞信号转导是所有生命体内部的基本过程,以帮助细胞及时适应外界的环境和调节内部环境。
它由受体、信号途径和效应器三个组成部分构成。
在这三部分之中,受体是负责进行信号通讯的关键因素。
当外界刺激到达受体时,它会激活并引导整个信号途径的启动。
在信号途径中,激活的受体通常有多种途径可以选择,这对于细胞信号转导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受体的激活受体是负责转导外部刺激信号和细胞内分子信号的关键蛋白分子。
根据它们被刺激时所引起的反应不同,受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离子通道型受体,二是酪氨酸激酶型受体。
离子通道型受体在接受到信号后,可直接打开或关闭离子通道,比如神经元中它们的功能最为显著。
而酪氨酸激酶型受体则通过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来激活内部蛋白质的催化作用,比如内源性激素或生长因子等。
2. 途径的选择当受体被激活后,它会与一系列蛋白质形成信号途径。
途径的选择会影响到信号途径和效应器蛋白的活化状态。
在大多数场合下,受体激活后,可引发多种途径。
比如,酪氨酸激酶型受体通常可引起一种叫做“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MAPK)”途径的活化。
而这条途径会涉及到一系列蛋白激酶的活化,从而影响到基因的表达和其他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3. 途径的差异受体引领的不同途径有不同的反应。
比如,在同一酪氨酸激酶受体引导的信号相关途径中,有的能够促进肿瘤形成,而另一些则会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这种现象可能与途径所引发的下游反应的不同有关。
另外,一些途径也可能与硝化氮合成等生理过程互动,因此在生理和疾病状态下存在显著的差异。
4. 受体激活和疾病受体激活与许多疾病有关。
比如,酪氨酸激酶受体引导的信号途径可能在许多艾滋病、糖尿病、肥胖和其他疾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某些信号通路可能会引发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在总体上,受体激活和途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各种途径的不同效应,信号途径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细胞传递信息的信号转导途径
细胞传递信息的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在一个有机体中承担着信息传递的重要任务,细胞所接收到的外部信号必须被传递到内部,从而激活或抑制特定的行为和功能。
这种信号传递的过程称为信号转导。
信号转导的途径主要包括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
一、细胞表面受体细胞表面受体是指定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可以感受到外部环境的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化为细胞内部的信号。
有两种主要类型的细胞表面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型受体。
离子通道受体的作用是通过感受到化学或电学信号来调节细胞的电位或离子浓度。
这些受体如神经元细胞表面的神经递质受体,可以让离子穿过细胞膜,从而改变细胞膜电位。
型受体基本上都是蛋白质,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和酪氨酸激酶受体(TK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广泛分布在人体内,不仅能感受到最靠近细胞表面的化学信号,也能感受到内分泌系统在人体内分泌的激素。
当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时,G蛋白偶联受体在细胞内活动,引起了多种反应,包括调节细胞膜、细胞内酶和G蛋白的活性等。
与刚刚提到的不同,TK受体是通过细胞内部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改变来改变细胞功能。
当信号分子和TK结合后,活性发生了改变,细胞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改变细胞的酶活性、内部的蛋白合成和其他生化反应。
二、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一旦细胞表面受体被信号分子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就被激活了,信息转导向细胞内部进行传递。
参与信息转导的蛋白主要包括激酶和磷酸酶。
激酶被激活时会磷酸化其下游的靶蛋白,磷酸酶则终止下游靶蛋白的振荡。
细胞内信息转导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1.丝裂原激活蛋白(MAPK)途径:MAPK途径的激活是通过一条多步骤的反应路径来完成的。
当活化G蛋白特异性GTP酶时,会导致下游的Mek被磷酸化,引起MAPK的激活。
MAPK激活后可以调节许多细胞转录程序中的基因表达。
2.磷脂酶C(PLC)途径:PLC途径的激活是磷酸水解的结果。
当激活Rhodopsin时,可以激发PLC的活性,从而导致IP3和钙出现,IP3会引起胞质内钙的释放。
细胞受体类型特点及重要的细胞信号导途径
请归纳总结细胞受体类型、特点及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受体是一类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大多数受体是蛋白质且多为糖蛋白,少数是糖脂,有的则是以上两者则是以上两者组成的复合物。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成分,它能把识别和接受的信号正确无误地放大并传递到细胞内部,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
在细胞通讯中,由信号传导细胞送出的信号分子必须被靶细胞接收才能触发靶细胞的应答,接收信息的分子称为受体,此时的信号分子被称为配体。
在细胞通讯中受体通常是指位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与信号分子结合的蛋白质。
一丶受体类型根据靶细胞上受体存在的部位,可以将受体分为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
细胞内受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或核基质中,主要识别和结合小的脂溶性信号分子。
细胞表面受体主要识别和结合亲水性信号分子。
根据受体存在的标准,受体可大致分为三类:1.细胞膜受体:位于靶细胞膜上,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阿片受体等。
2.胞浆受体:位于靶细胞的胞浆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
3.胞核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核内,如甲状腺素受体。
另外也可根据受体的蛋白结构、信息转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将受体分为四类:1.离子通道偶联受体:如N-型乙酰胆碱受体含钠离子通道。
2.G蛋白偶联受体:M-乙酰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等。
3.酶联受体:如胰岛素受体,甾体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等。
有些受体具有亚型,各种受体都有特定的分布部位核特定的功能,有些细胞也有多种受体。
二丶受体特点1.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异性特异性现为在同一细胞或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同一配体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受体;同一配体与不同类型受体结合会产生不同的细胞反应,例如肾上腺素作用于皮肤粘膜血管上的α受体使血管平滑肌收缩,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受体则使其舒张。
2.配体与受体结合的饱和性受体可以被配体饱和。
特别是胞浆受体,数量较少,少量激素就可以达到饱和结合。
细胞信号传导和信号转导途径
细胞信号传导和信号转导途径细胞信号传导是细胞内外信息传递的重要过程,它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等重要生理过程。
信号传导的目的是将外界的信号转导到细胞内,最终调控细胞的活动。
细胞信号传导可以分为离子信号传导和分子信号传导两种途径。
一、离子信号传导离子信号传导是利用离子的浓度差或者电位差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
常见的离子信号有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等。
离子信号的传导涉及到通道蛋白、转运蛋白等的活动。
1. 钠离子和钾离子的传导钠离子和钾离子在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的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高,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通过离子通道的开闭来保持这种浓度差。
当神经细胞接收到信号时,离子通道会发生打开或关闭,导致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从而产生了动作电位。
2. 钙离子的传导钙离子在细胞信号传导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会打开,细胞外的钙离子会流入细胞内。
钙离子的浓度变化会引发一系列的信号传导事件,进而调控细胞的功能和代谢活动。
二、分子信号传导分子信号传导是利用分子信号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
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会与外界信号分子结合,从而激活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通路。
1.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G蛋白偶联受体是细胞表面的一类受体蛋白,通过与G蛋白的相互作用来传递信号。
当外界信号分子结合到受体上时,受体会发生构象变化,启动了G蛋白的活化。
活化的G蛋白能够与细胞内的酶或离子通道相互作用,从而传递信号。
2. 酪氨酸激酶受体信号转导酪氨酸激酶受体是一类有丝分裂相关的受体蛋白,它们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外界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时,受体会发生构象变化,进而激活受体内的酪氨酸激酶活性。
激活的酪氨酸激酶会磷酸化其他蛋白,从而引发一系列信号传导事件。
3. 核内受体信号转导核内受体是一类位于细胞核内的蛋白,它们能够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结合,直接影响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细胞生物学中的信号转导途径
细胞生物学中的信号转导途径一、信号转导的基本概念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而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需要通过信号传递来进行调节和协调。
信号转导是指外部信号通过特定的信号分子在细胞内传递,触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并最终引发细胞内的特定生理或生化效应的过程。
信号转导途径是细胞通过一系列的蛋白质交互作用和调控网络来传递信号的机制。
二、经典信号转导途径1. 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转导途径GPCR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通过与G蛋白结合并激活,进而调控一系列下游效应。
例如,肌酸激酶受体可激活腺苷酸酶,从而降低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水平,影响细胞的生理过程。
2. 酪氨酸激酶受体(RTK)信号转导途径RTK是一类激活的胞内酪氨酸激酶,通过磷酸化并激活一系列下游分子,如细胞内二磷酸鸟苷酸酶和磷脂酰肌醇激酶,进而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生存等过程。
3. G蛋白调节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G蛋白调节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包括细胞内Ca2+信号的传导、蛋白激酶C(PKC)信号传导和小GTP酶信号传导等。
这些途径主要通过激活细胞内的关键调节蛋白和激酶来调控细胞生理过程。
三、细胞外信号传感器细胞外信号传感器是外部信号对细胞外受体的特异识别和结合,从而引起受体构象的转变,并将信号传递至细胞内的蛋白质分子。
细胞外信号传感器包括离子通道、酪氨酸激酶和GPCR等。
细胞外信号传感器识别信号的机制多样,对不同类型的信号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四、信号转导中的重要蛋白质1. 激酶激酶是信号转导中重要的蛋白质,包括酪氨酸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蛋白酪酸激酶等。
这些激酶通过磷酸化调节下游分子的活性,从而传递信号。
2. 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PI3K是信号传导中的关键调节因子,可以通过磷酸化产生磷脂酰肌醇三磷酸(PIP3)。
PIP3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的多个途径,并与许多细胞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3. 细胞骨架蛋白细胞骨架蛋白参与了细胞的形态维持、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等过程。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和机制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和机制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配体与受体的结合:胞内受体可以识别和结合相应的配体,如激素、递质、
生长因子等。
这些配体可以是小分子物质,也可以是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
2.受体构象的改变:当配体与受体结合后,会导致受体分子构象发生改变,
从而暴露出与效应器相互作用的位点。
3.受体与效应器的相互作用:暴露出的受体位点可以与相应的效应器相互作
用,如激活或抑制酶的活性、调节基因的表达等。
4.信号转导: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可以涉及多个环节,包括信号转
导通路的激活、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等。
这些信号转导过程最终导致细胞生理功能的改变,如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等。
总的来说,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多种分子。
这些过程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细胞膜受体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
细胞膜受体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细胞膜受体和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是生物体内细胞间相互沟通和调控的重要机制。
细胞膜受体通过感知外界信号,传递到细胞内,进而引发特定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调控细胞的生理活动。
本文将探讨细胞膜受体的种类和结构以及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机制。
一、细胞膜受体的种类和结构细胞膜受体是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可通过与外界信号分子结合,将信号转导到细胞内。
根据受体的性质和结构,细胞膜受体可分为离子通道受体、酶联受体和C型受体。
离子通道受体是一类膜蛋白,通过特定的通道来调节细胞内外离子的平衡和浓度。
例如,神经细胞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可以通过对钠离子、钾离子等离子通道的开关控制,传导神经冲动。
酶联受体是与细胞内酶结合的受体,当外界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时,激活细胞内对应的酶的活性。
这些激活的酶可参与细胞内的多种生化反应,如细胞增殖、分化等。
例如,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受体,可以激活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C型受体则是膜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当受体与外界信号结合后,通过与G蛋白的相互作用,激活钙离子、腺苷酸环化酶等效应蛋白,从而传导信号。
例如,肌肉细胞的肾上腺素受体,可以通过C型受体激活钙离子,引发肌肉收缩。
二、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机制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是指从细胞膜受体接受信号开始,到最终引发细胞内生理反应的一系列信号传递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涉及多个分子组成的信号转导链,其中包括信号感受分子、信号传导蛋白和效应分子等。
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其中的关键环节包括信号分子的扩散、受体的选择性结合、信号传导蛋白的活性调控等。
同时,还存在着正向和负向调节机制,用于保持信号传导的精确性和平衡性。
在正向调节机制中,细胞膜受体的激活会引起下游信号传导蛋白的级联反应,进而放大信号强度和范围。
这种放大作用可以让细胞对少量信号做出强烈的反应,提高细胞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
与之相反,负向调节机制可以抑制信号传导,以避免过度反应。
细胞信号传导的途径
细胞信号传导的途径细胞信号传导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它使得细胞能够感知和响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
一旦信号被传递到细胞内部,它将引发一系列分子事件,最终导致特定的细胞行为或生物学功能的改变。
本文将针对细胞信号传导的主要途径进行探讨。
一、细胞膜上的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细胞膜上的受体是感知外界刺激的主要途径之一。
它们可以分为离子通道受体和酪氨酸激酶(RTK)受体两大类。
离子通道受体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通透性,使离子进出细胞,从而改变细胞内离子浓度和电位,引发信号传导。
而RTK受体则可以激活下游的信号转导蛋白,如Ras/MAPK通路和PI3K/AKT通路等,进一步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等生理功能。
二、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除了细胞膜上的受体,胞内受体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胞内受体主要指核受体家族,如雌激素受体(ER)和孕酮受体(PR)等。
这些受体位于细胞核内,当配体如激素结合到受体上时,受体会发生构象改变,形成激活状态。
激活的受体-配体复合物将与DNA结合,调控特定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细胞的生物过程和功能。
三、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在细胞内部,信号通常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进行传递。
其中,Ras/MAPK通路和PI3K/AKT通路是最为经典和重要的两条通路。
Ras/MAPK通路的激活依赖于RTK受体的激活,它能够调节基因表达、细胞生长和分化等过程。
PI3K/AKT通路则与细胞的存活、增殖和细胞周期调控密切相关。
四、细胞间的信号传导除了细胞内信号传导,细胞间的信号传导也是维持组织和器官功能的重要手段。
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可以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的方式,如通过细胞间连接和细胞间通道进行信号传递。
此外,细胞还可以通过释放信号分子,如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在周围环境中扩散,并作用于距离较远的细胞,实现信号传导。
细胞信号传导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涉及多个信号分子和通路的相互作用。
了解细胞信号传导的途径对于揭示细胞功能和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信号转导的途径和调控
细胞信号转导的途径和调控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内外信息传递的过程,它使得细胞能够感知和响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
细胞信号经由受体、信使、信号转导分子等组成的复杂网络传递,最终激活特定的细胞过程。
本文将从信号转导的途径和调控两个方向来探讨细胞信号转导的相关问题。
一、信号转导的途径细胞信号转导的途径大体分为表面型和内质网型两种,具体如下。
1. 表面型信号转导表面型信号转导是指信号分子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分子传递,其过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 受体激活。
外界刺激作用于受体分子,使其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激活受体。
(2) 信使分子生成。
激活的受体能够诱导信使分子在细胞内外生成,如一氧化氮、腺苷酸环化酶等。
(3) 信使分子传递。
信使分子通过不同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传递,激活下游的蛋白质激酶或酶促反应,最终激发细胞特定的生理反应。
表面型信号转导方式广泛存在于高等生物体的细胞间交流过程中,如神经递质、激素等的介导作用,它具有信号传递快速、准确性高的特点。
2. 内质网型信号转导内质网型信号转导是在细胞内质网中发生,其主要路径为信号转导受体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内部位置传递信号,最终激活转录因子,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内质网型信号转导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受体激活。
内质网受体或穿膜蛋白激活即可启动内质网型信号转导。
(2) 信使分子的释放。
内质网膜上的受体或转录因子能够诱导信使分子的产生和释放,如高尔基体三磷酸酯酶(GTPase)。
(3) 信号转导。
信使分子和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转录因子的激活而引导内质网型信号的传递,包括细胞核外部的核糖体内合成等。
内质网型信号转导在细胞有害物质清除、抗应激等生理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信号转导的调控细胞信号转导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响应和调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信号转导介导分子和其他信号通路的相互影响、信号转导的负调节机制等。
1. 信号转导介导分子和其他信号通路的相互影响信号转导介导分子和其他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信号转导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细胞信号传导
细胞信号转导综述09级临床2班隋德岭0941105217一、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
水溶性信息分子及前列腺素类(脂溶性)必须首先与胞膜受体结合,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将细胞外的信号跨膜转导至胞内;脂溶性信息分子可进入胞内,与胞浆或核内受体结合,通过改变靶基因的转录活性,诱发细胞特定的应答反应。
传导通路示意图二、信号转导受体[1](一)膜受体1.环状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多为神经递质受体,受体分子构成离子通道。
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后变构,导致通道开放或关闭。
引起迅速短暂的效应。
2.蛇型受体7个跨膜α-螺旋受体, 有100多种,都是单条多肽链糖蛋白,如G蛋白偶联型受体[2] [3]。
G蛋白示意图3.单跨膜α-螺旋受体包括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和非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
(1)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这类受体包括生长因子受体、胰岛素受体等。
与相应配体结合后,受体二聚化或多聚化,表现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催化受体自身和底物Tyr磷酸化,有催化型受体之称。
(2)非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如生长激素受体、干扰素受体等,。
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可偶联并激活下游不同的非受体型TPK,传递调节信号。
(二)胞内受体位于胞液或胞核,结合信号分子后,受体表现为反式作用因子,可结合DNA顺式作用元件,活化基因转录及表达。
包括类固醇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等。
胞内受体都是单链蛋白,有4个结构区:①高度可变区②DNA结合区③激素结合区④绞链区(三)受体与配体作用的特点是:①高度亲和力,②高度特异性,③可饱和性1.受体: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性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特殊蛋白质,膜受体多为镶嵌糖蛋白:胞内受体全部为DNA 结合蛋白。
受体在细胞信息传递过程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2.G蛋白:即鸟苷酸结合蛋白,是一类位于细胞膜胞浆面、能与GDP或GTP 结合的外周蛋白,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
细胞膜受体的结构和信号转导
细胞膜受体的结构和信号转导细胞膜受体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内外信号传导中起到关键作用。
细胞膜受体的结构多样,常见的类型包括离子通道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等。
这些受体通过绑定特定的信号分子,触发细胞内的信号转导,从而调控细胞的生理和生化过程。
一、离子通道受体离子通道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并通过调节离子通道的开关状态来传导信号。
其中,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是最常见的两类离子通道受体。
钠离子通道的结构包括多个亚单位,其中有一部分亚单位具有离子通道的活性,通过改变通道的开放状态来调节钠离子的进出。
钾离子通道的结构也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其亚单位决定了通道对钾离子的选择性。
二、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是一类能够磷酸化酪氨酸残基的受体蛋白质,它们通过自身的激酶活性,将外界信号转导到细胞内部。
酪氨酸激酶受体的结构包括细胞外的配体结合域和细胞内的激酶结构域。
当配体结合到受体的配体结合域时,激酶结构域会发生构象改变,从而使酪氨酸残基被磷酸化。
磷酸化的酪氨酸残基可以进一步激活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细胞生物学过程。
三、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类通过与G蛋白相互作用来调节信号转导的受体蛋白质。
它们具有七个跨膜结构域,其中第三和第七个跨膜结构域与G蛋白发生相互作用。
当配体与受体结合时,受体会发生构象改变,使其与G蛋白结合。
结合后的G蛋白会释放其内在的GTP,并激活或抑制下游信号分子,从而调节细胞的功能。
细胞膜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非常复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细胞的生理状态。
例如,一些受体在配体结合后直接激活特定的酶,从而触发下游信号通路。
另一些受体通过激活蛋白激酶级联反应来转导信号。
还有一些受体介导细胞内外的信号互相对话,实现细胞间的相互调节。
总结起来,细胞膜受体的结构多样,包括离子通道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等。
它们通过特定的配体结合和信号转导机制,调控细胞内的生理和生化过程。
对于这些受体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细胞的基本功能,也为疾病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细胞膜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
细胞膜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细胞膜受体作为细胞内外信号交流的关键部分,扮演着信号的接收和转导的重要角色。
在细胞膜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中,涉及多种分子、蛋白质和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调控。
本文将详细介绍细胞膜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包括受体激活、信号传递和反应。
一、受体激活细胞膜受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被激活,如化学因子、光照、电信号等。
其中,化学因子是最常见的受体激活方式。
当外界的化学信号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等)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时,受体会发生构象改变,进而激活信号传递的过程。
二、信号传递受体激活后,信号需要被传递到细胞内部。
传递的过程主要通过信号转录因子、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等分子参与完成。
在信号传递过程中,一些分子会发生磷酸化、解磷酸化等化学修饰,从而调节它们的活性和功能。
1. 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信号转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MAPK)和酪氨酸激酶等。
当受体激活后,一些蛋白激酶会被活化,并进入细胞核,参与基因转录的调控。
通过磷酸化等修饰方式,蛋白激酶能够调控下游的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功能和行为。
2. 蛋白磷酸酶蛋白磷酸酶在信号转导中起到负调控的作用。
当受体激活后,一些蛋白磷酸酶会被激活,并参与信号的解除与终止。
通过蛋白磷酸酶的活性调节,细胞能够迅速响应信号的变化,并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
蛋白磷酸酶的活性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三、反应信号传递后,细胞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具体的反应形式取决于信号的特性和细胞的类型。
有些反应可能是细胞内部的改变,如基因转录的启动和抑制,细胞器的重定位等。
有些反应则可能是细胞外部的改变,如细胞的运动,细胞周期的调控等。
这些反应的发生需要多个分子和蛋白质的协同作用,以实现信号的正确传导和正确的细胞功能。
细胞膜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
通过受体的激活、信号的传递和反应的发生,细胞能够及时地感知外界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研究细胞膜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还为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细胞信号转导的四种途径
细胞信号转导的四种途径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外界刺激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传递到细胞内部的过程。
根据信号传递的途径和方式的不同,细胞信号转导可以分为以下四种途径:
1. 直接途径:有些信号分子可以直接通过细胞膜渗透到细胞内,与胞内的受体或靶分子结合,从而触发信号转导。
例如,甲状腺激素可以通过细胞膜渗透到细胞内,与核内的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从而调节基因转录。
2. 离子通道途径:一些信号分子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开关状态来转导信号。
例如,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可以通过结合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打开或关闭离子通道,引发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过程。
3. 酶级联途径:某些信号分子通过激活或抑制多个酶的活性来转导信号。
例如,酪氨酸激酶受体在受到外界信号刺激后,会自磷酸化并激活下游的信号转导酶,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酶级联反应。
4. 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某些信号分子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来转导信号。
例如,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可以通过结合细胞膜上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激活NF-κB信号传
导通路,引发细胞内的炎症反应。
细胞信号转导的途径不仅多样化,同时也会相互影响和交叉调控,从而产生复杂的信号网络,调节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简述细胞的信号转导方式
细胞的信号转导是指外界信号通过细胞膜传递到细胞内部,触发一系列生化反应和细胞功能的调控过程。
细胞的信号转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其中常见的几种方式包括:
1.直接通透型信号转导:某些小分子信号物质(如气体一氧化氮)、离子(如钙离子)或
水溶性小分子可直接穿过细胞膜,与胞浆内的靶分子发生作用,并触发相应的信号转导反应。
2.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大部分信号分子无法直接通过细胞膜,而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特
定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信号。
这些受体可以是离子通道、酪氨酸激酶、鸟苷酸环化酶等类型的膜受体。
当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受体会激活下游的信号传递通路,如激活蛋白激酶级联反应或次级信号分子的释放,从而引发细胞内的信号转导。
3.细胞间接触介导的信号转导:有些细胞间信号传递是通过直接接触实现的。
例如,细胞
间的黏附分子可以通过细胞-细胞或细胞-基质之间的物理接触来传递信号。
这种方式通常使细胞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调控细胞的形态、迁移和生长等过程。
4.核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某些脂溶性信号分子(如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可以通
过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并与细胞核内的核受体结合。
与核受体结合后,信号分子与核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从而调控细胞功能。
这些信号转导方式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细胞的功能和生理过程。
不同的信号转导方式在细胞内部形成了复杂的网络,以确保信号的准确传递和细胞功能的精确调控。
细胞受体类型特点及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请归纳总结细胞受体类型、特点及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受体是一类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大多数受体是蛋白质且多为糖蛋白,少数是糖脂,有的则是以上二者则是以上二者组成的复合物。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成份,它能把识别和接受的信号正确无误地放大并传递到细胞内部,进而引发生物学效应。
在细胞通信中,由信号传导细胞送出的信号分子必需被靶细胞接收才能触发靶细胞的应答,接收信息的分子称为受体,此时的信号分子被称为配体。
在细胞通信中受体一般是指位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与信号分子结合的蛋白质。
一丶受体类型按照靶细胞上受体存在的部位,可以将受体分为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
细胞内受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或核基质中,主要识别和结合小的脂溶性信号分子。
细胞表面受体主要识别和结合亲水性信号分子。
按照受体存在的标准,受体可大致分为三类:1.细胞膜受体:位于靶细胞膜上,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阿片受体等。
2.胞浆受体:位于靶细胞的胞浆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
3.胞核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核内,如甲状腺素受体。
另外也可按照受体的蛋白结构、信息转导进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将受体分为四类:1.离子通道偶联受体:如N-型乙酰胆碱受体含钠离子通道。
2.G蛋白偶联受体:M-乙酰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等。
3.酶联受体:如胰岛素受体,甾体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等。
有些受体具有亚型,各类受体都有特定的散布部位核特定的功能,有些细胞也有多种受体。
二丶受体特点1.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异性特异性现为在同一细胞或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同一配体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受体;同一配体与不同类型受体结合会产生不同的细胞反映,例如肾上腺素作用于皮肤粘膜血管上的α受体使血管光滑肌收缩,作用于支气管光滑肌上的β受体则使其舒张。
2.配体与受体结合的饱和性受体可以被配体饱和。
特别是胞浆受体,数量较少,少量激素就可以够达到饱和结合。
细胞生物学11细胞信号转导
四、受体(Receptor)
1. 受体的概念
细胞对于细胞外特殊信号分子的反应能力依赖于 细胞具有特殊的受体。
受体(receptor)是能够与信息分子特异结合的一类 特殊蛋白质。
Protein kinases
第二节 主要的信号传导途径
一、通过细胞内受体介导信号的机制
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的信号分子的主要代表是:
小分子的甾类激素、甲状腺素、维甲酸和维生素 D等
甾类激素是疏水性小分子,由于它们的亲脂性, 通过简单的扩散即可跨越质膜进入细胞内。
细胞内
皮质酮、黄体酮
甲状腺素、维生素D、 维甲酸和雌激素
肾上腺素(α 2型)受体、阿片肽受 体、乙酰胆碱(M)受体和生长激素 释放的抑制因子受体等
2. GS和Gi
激素与受体结合所产生的增强或降低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 不是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通过两种 调节蛋白Gs和Gi完成的。G蛋白使受体和腺苷酸环化酶偶 联起来,使细胞外信号转换为细胞内的信号即cAMP第二信 使。所以G蛋白也称为偶联蛋白或信号转换蛋白。
甾类激素和甲状腺素
易穿过靶细胞质膜进入细胞 介导长时间的持续反应
与特殊的载体蛋白结合在血 液中长距离转运 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的受体 结合形成受体复合物。配体 受体复合物通过与DNA的特 定控制区结合,改变基因表 达模式
通常影响特殊组织的生长与
分化
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细胞因子、 局部化学递质和大多数激素
B
C
• 内分泌:内分泌激素随血液循环输至全身,作用 于靶细胞。特点:①低浓度(10-8-10-12M ), ②全身性,③长时效。
细胞信号转导的规律与特性
细胞信号转导的规律与特性细胞信号转导是指外部信号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最终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
了解细胞信号转导的规律与特性,对于深入理解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疾病发生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细胞信号转导的途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包括了许多层次,从外界刺激到细胞内部的分子反应,每一个阶段都有非常复杂的组织结构和机理。
其中最重要的两类途径是紧密联系的细胞外分泌途径和细胞内途径。
细胞外分泌途径包括内分泌途径、神经途径、自发途径等等,其中最典型的是内分泌途径,以激素分泌为主导,通过血液传递到全身各处,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
而细胞内途径通常是通过膜上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既有高度的特异性,也具有反应速度非常快的特点。
细胞膜受体与信号分子的结合细胞膜上的受体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离子通道受体,一种是酪氨酸激酶受体。
这两种受体的信号传导速度都非常快,但是它们的机制有着一定的差异。
离子通道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后直接开启或关闭通道,调节细胞内的离子转运,从而产生效应。
而酪氨酸激酶受体则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酶反应,在细胞内形成复杂的酶级联反应,最终产生效应。
这种形式通常被称为受体激酶轨迹。
细胞膜受体不仅可以反应基础的信号,也能对信号进行整合和放大,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细胞的需求。
信号的放大和调节信号分子结合到受体上后,仍然需要进一步传递到细胞内部。
在这个过程中,信号分子会被放大和调节,以确保它们可以在快速的时间尺度内影响到细胞内部的许多反应。
信号转导的放大是通过酶级联反应实现的,每一个酶都比上一个酶更加高效地催化反应,从而放大信号。
而调节则是通过一种叫做空间结构变化的机制实现的。
当信号分子进入细胞内部时,会进入一个充满着许多分子的复杂流体环境中。
在这个环境中,信号分子与不同分子的结合反应速度各不相同,通过这种梯度分布,信号分子就能定向地进入到酶级联反应中,实现快速的调节。
信号反应的分叉和交汇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很少是线性的,往往会呈现出分叉或者交汇的形式。
细胞受体及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精品文档细胞受体类型、特点及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专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姓名:李波学号:2015050509目录1、细胞受体类型及特点 (3)1.1离子通道型受体 (3)1.2 G蛋白耦联型受体 (3)1.3 酶耦联型受体 (3)2、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4)2.1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 (4)2.2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5)2.2.1激活离子通道的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信号通路 (5)2.2.2激活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G蛋白偶联受体 (5)2.2.3 激活磷脂酶C、以lP3和DAG作为双信使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 (6)2.2 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7)2.2.1 受体酪氨酸激酶及RTK-Ras蛋白信号通路 (7)2.2.2 P13K-PKB(Akt)信号通路 (8)2.2.3 TGF-p—Smad信号通 (8)2.2.4 JAK—STAT信号通路 (9)1、细胞受体类型及特点受体(receptor)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物质,多为糖蛋白,一般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与配体结合的区域和产生效应的区域,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构象改变而产生活性,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表现为生物学效应。
受体与配体问的作用具有3个主要特征: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高度的亲和力。
根据靶细胞上受体存在的部位,可将受体分为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和细胞表面受体(cell surface receptor)。
细胞内受体介导亲脂性信号分子的信息传递,如胞内的甾体类激素受体。
细胞表面受体介导亲水性信号分子的信息传递,膜表面受体主要有三类:①离子通道型受体(ion—channel—linked receptor);②G蛋白耦联型受体(G—protein —linked receptor);③酶耦联的受体(enzyme—linked recep—to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受体类型、特点及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专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姓名:***学号:**********目录1、细胞受体类型及特点 (3)1.1离子通道型受体 (3)1.2 G蛋白耦联型受体 (3)1.3 酶耦联型受体 (3)2、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4)2.1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 (4)2.2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5)2.2.1激活离子通道的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信号通路 (5)2.2.2激活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G蛋白偶联受体 (5)2.2.3 激活磷脂酶C、以lP3和DAG作为双信使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 (6)2.2 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7)2.2.1 受体酪氨酸激酶及RTK-Ras蛋白信号通路 (7)2.2.2 P13K-PKB(Akt)信号通路 (8)2.2.3 TGF-p—Smad信号通 (8)2.2.4 JAK—STAT信号通路 (9)1、细胞受体类型及特点受体(receptor)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物质,多为糖蛋白,一般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与配体结合的区域和产生效应的区域,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构象改变而产生活性,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表现为生物学效应。
受体与配体问的作用具有3个主要特征: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高度的亲和力。
根据靶细胞上受体存在的部位,可将受体分为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和细胞表面受体(cell surface receptor)。
细胞内受体介导亲脂性信号分子的信息传递,如胞内的甾体类激素受体。
细胞表面受体介导亲水性信号分子的信息传递,膜表面受体主要有三类:①离子通道型受体(ion—channel—linked receptor);②G蛋白耦联型受体(G—protein—linked receptor);③酶耦联的受体(enzyme—linked recep—tor)。
第一类存在于可兴奋细胞。
后两类存在于大多数细胞,在信号转导的早期表现为激酶级联事件,即为一系列蛋白质的逐级磷酸化,借此使信号逐级传送和放大。
1.1离子通道型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是一类自身为离子通道的受体,即配体门通道(1igand—gated channel),主要存在于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其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通过与受体的结合而改变通道蛋白的构象,导致离子通道的开启或关闭,改变质膜的离子通透性,在瞬间将胞外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继而改变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性。
如:乙酰胆碱受体以三种构象存在,两分子乙酰胆碱的结合可以使之处于通道开放构象,但该受体处于通道开放构象状态的时限仍十分短暂,在几十毫微秒内又回到关闭状态。
然后乙酰胆碱与之解离,受体则恢复到初始状态,做好重新接受配体的准备。
离子通道型受体分为阳离子通道,如乙酰胆碱、谷氨酸和五羟色胺的受体,和阴离子通道。
1.2 G蛋白耦联型受体三聚体GTP结合调节蛋白(trimeric GTP—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简称G蛋白,位于质膜胞质侧,由a、p、-/三个亚基组成,a和7亚基通过共价结合的脂肪酸链尾结合在膜上,G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当a亚基与GDP结合时处于关闭状态,与GTP结合时处于开启状态,“亚基具有GTP酶活性,能催化所结合的ATP水解,恢复无活性的三聚体状态,其GTP酶的活性能被RGS(regulator of G protein signaling)增强。
RGS也属于GAP(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
G蛋白耦联型受体为7次跨膜蛋白(图10—6),受体胞外结构域识别胞外信号分子并与之结合,胞内结构域与G蛋白耦联。
通过与G蛋白耦联,调节相关酶活性,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将胞外信号跨膜传递到胞内。
G蛋白耦联型受体包括多种神经递质、肽类激素和趋化因子的受体,在味觉、视觉和嗅觉中接受外源理化因素的受体亦属G蛋白耦联型受体。
1.3 酶耦联型受体酶耦联型受体(enzyme linked receptor)分为两类,其一是本身具有激酶活性,如肽类生长因-子(EGF,PDGF,CSF等)受体;其二是本身没有酶活性,但可以连接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如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
这类受体的共同点是:①通常为单次跨膜蛋白;②接受配体后发生二聚化而激活,起动其下游信号转导。
已知酶耦联型受体有六类:①受体酪氨酸激酶;②酪氨酸激酶连接的受体;③受体酪氨酸磷脂酶;④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⑤受体鸟苷酸环化酶;⑥组氨酸激酶连接的受体(与细菌的趋化性有关)。
2、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2.1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由于受体分子在细胞上存在部位的不同,因此其信号跨膜转导的方式也有不同。
与细胞内受体相互作用的信号分子是一些亲脂性小分子,可以透过疏水性的质膜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而传播信号。
类固醇(steroid)激素、视黄酸(retinoic acid)、维生素D和甲状腺素(thyroid hormone)的受体在细胞核内。
这类信号分子与血清蛋白结合运输至靶组织并扩散跨越质膜进入细胞内,通过核孔与特异性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结合形成激素一受体复合物并改变受体构象;激素一受体复合物与基因特殊调节区又称激素反应元件(hormone response element,HRE)结合,影响基因转录。
类固醇激素诱导的基因活化通常分为两个阶段:①快速的初级反应阶段,直接激活少数特殊基因转录;②延迟的次级反应阶段,初级反应的基因产物再激活其他基因转录,对初级反应起放大作用。
甲状腺素也是亲脂性小分子,作用机理与类固醇激素相同,但也有个别亲脂性小分子(如前列腺素),其受体在细胞质膜上。
NO是一种具有自由基性质的脂溶性气体分子,可透过细胞膜快速扩散,作用邻近靶细胞发挥作用。
由于体内存在O:及其他与NO发生反应的化合物(如超氧离子、血红蛋白等),因而NO在细胞外极不稳定,其半衰期只有2~30 S,只能在组织中局部扩散,被氧化后以硝酸根(NO,一)或亚硝酸根(NO!一)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外液中。
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是NO的生成细胞,NO的生成需要NO合酶的催化,以L一精氨酸为底物,以还原型辅酶1I(NADPH)作为电了.供体,等物质的量地生成NO和L一瓜氨酸。
NO没有专门的储存及释放调节机制,作用于靶细胞NO的多少直接与NO的合成有关。
NO这种可溶性气体作为局部介质在许多组织中发挥作用,它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是激活靶细胞内具有鸟苷酸环化酶(G—cyclase,GC)活性的NO受体。
内源性NO由NOS催化合成后,扩散到邻近细胞,与鸟苷酸环化酶活性中心的Fe 2+结合,改变酶的构象,导致酶活性增强和cGMP水平增高。
cGMP的作用是通过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G(PKG)活化,抑制肌动一肌球蛋白复合物信号通路,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H 9 11)。
此外,心房排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和某些多肽类激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也会引发血管平滑肌舒张,这些细胞表面受体的胞质结构域也具有内源性鸟苷酸环化酶活性,通过类似的机制调节心肌的活动。
NO对血管的影响可以解释为什么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能用于治疗心绞痛,硝酸甘油在体内转化为NO,可舒张血管,从而减轻心脏负荷和心肌的需氧量。
NO也由许多神经细胞产生并传递信号,在参与大脑的学习记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大脑海马某些区域在受到重复刺激后可产生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称为长时程增强作用(10ng-term potentiation,LTP),是学习和记忆的分子基础。
LTP的产生涉及神经元间突触连接重构,这一过程既需要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也需要突触后神经元将信息、反馈到突触前膜,NO就充当了这一逆行信使的角色。
NO作为LTP 的逆行信使弥散至突触前末梢,刺激谷氨酸递质不断释放,从而对LTP效应的维持起促进作用。
2.2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细胞表面受体中最大的多样性家族,统计表明,现有25%的临床处方药物G蛋白是三聚体GTP结合调节蛋白(trimeric GTP—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的简称,位于质膜内胞浆一侧,由Gα,Gβ,Gγ三个哑基组成,Gβ和Gγ亚基以异二聚体形式存在,Gα和Gβγ肌亚基分别通过共价结合的脂分子锚定在质膜上。
Gα亚基本身具有GTPase活性,是分子开关蛋白。
当配体与受体结合,三聚体G蛋白解离,并发生GDP与GTP交换,游离的Gα-GTP处于活化的开启状态,导致结合并激活效应器蛋白,从而传递信号;当Gα-GTP水解形成Gα-GDP时,则处于失活的关闭状态,终止信号传递并导致三聚体G蛋白的重新装配,恢复系统进入静息状态。
由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signal—ing pathway)按其效应器蛋白的不同,可区分为3类:①激活离子通道的G蛋白偶联受体;②激活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adenylyl cyclase),以cA⑴MP为第二信使的G蛋白偶联受体;③激活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以IP、和DAG作为双信使的G蛋白偶联受体。
2.2.1激活离子通道的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信号通路当受体与配体结合被激活后,通过偶联G蛋白的分子开关作用,调控跨膜离子通道的开启与关闭,进而调节靶细胞的活性,如心肌细胞的M乙酰胆碱受体和视杆细胞的光敏感受体,都属于这类调节离子通道的G蛋白偶联受体。
(1) 心肌细胞上M乙酰胆碱受体激活G蛋白开启K+通道 M乙酰胆碱受体(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在心肌细胞膜上与Gi蛋白偶联,乙酰胆碱配体与受体结合使受体活化,导致Gi。
亚慕结合的GDP彼GTP取代,引发三聚体Gi蛋白解离,使G。
亚基得以释放,进而致使心肌细胞质膜上相关的效应器K+通道开启,随即引发细胞内K+外流,从而导致细胞膜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减缓心肌细胞的收缩频率(㈥9—14)。
陔结果已被体外实验所证实。
许多神经递质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有些效应器蛋白是Na一或K一通道。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发G蛋白偶联的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进而导致膜电位的改变。
(2) Gt蛋白偶联的光敏感受体的活化诱发cGMP门控阳离子通道的关闭人类视网膜含有两类光受体(photoreceptor),负责视觉刺激的初级感受。
视锥细胞光受体与色彩感受相关;视杆细胞光受体接受弱光刺激。
视紫红质(rhodopsin)是视杆细胞Gt蛋白偶联的光受体,定位在视杆细胞外段上千个扁平膜盘上,三聚体G蛋白与视紫红质偶联,通常称之为传导素(transduci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