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重点

合集下载

作物育种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作物育种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作物育种学各章主要知识点一、绪论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是不是也对作物育种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作物育种学的奥秘以及它的主要知识点。

作物育种学,一门研究如何改良作物品种,提高产量的科学。

它的目标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作物更健康、更强壮,从而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粮食和更好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物育种学的世界,了解它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奇迹吧!在作物的世界中,育种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领域。

从一开始的偶然发现到现代的基因编辑技术,育种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了解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对我们认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1. 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你是不是对作物育种学充满好奇呢?那就跟我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领域吧!首先我们来聊聊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

作物育种学,简单来说就是一门研究如何改良作物品种,让它们长得更好、产量更高、抵抗力更强的科学。

这可是个古老的学问,人类从农业文明的初期就开始琢磨怎么让庄稼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人类的需求。

那么这门学科究竟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第一章的重点当然是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啦,首先得明白,作物育种不仅仅是选种子那么简单。

它涉及到如何选择和改良作物的遗传基因,让后代拥有更好的特性。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介绍作物育种学中更细致的内容,想要更深入了解这门学科的话,咱们继续往下看哦!2. 作物育种的发展历程作物育种可不是一夜之间就发展起来的,它可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呢。

从古代的农耕文明开始,人们就开始尝试种植更好的作物,那时候主要是靠天吃饭,靠经验传承。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了解作物的生长规律,也开始使用一些方法来改良作物,比如选择长得更好的种子进行种植。

到了近代作物育种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科学家们开始用更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比如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等。

作物育种学复习重点

作物育种学复习重点

1、抗性育种的复杂性体现在哪?(1)抗病性是寄主、病原两个生物体系在一定环境下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寄主、病原、环境三者一体的生态系统;(2)病原具有易变性;(3)病害类型多,其发生、发展与栽培条件有关;(4)抗病性往往与一些不良性状连锁遗传。

2、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容。

基因对基因学说是指针对寄主方面每一个抗病基因,在病原菌方面迟早也会出现一个相应的毒性基因;毒性基因只能克服相应的抗病基因,而产生毒性(致病)效应;在寄主~寄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相对相应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鉴定出来。

该学说假定作物的抗病基因是显性,寄生物的无毒性基因也是显性,只有抗病基因与相应的无毒性基因匹配时,寄主才表现出抗病反应,其他均表现为感病。

基因对基因学说是寄主和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模式。

3、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及防治。

抗病性丧失原因:1寄主发生变异2病原发生变异3环境发生变异所以三位一体的病三角,三者任一改变都可导致抗性丧失。

抗病性人为流失:1非育种目标的抗性流失2目标抗性中垂直抗性的流失(基因对基因学说)2垂直抗性育种中水平抗性的丧失。

防治措施:1抗病品种的大区域布局,品种轮换搭配,会使生理小种定向选择丧失2品种的轮换3选用聚合品种4,选所系品种5水平抗性的利用6复合抗病性的利用垂直农艺性状优良的水平抗性品种基础上采用回交,转育垂直抗性基因育成复合抗性品种,在垂直抗性中选育水平抗性有同样的效果。

4、杂优利用的条件、途径。

条件:1选配强优势组合。

亲本满足DUS三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强优势即配合力高、亲本性状突出。

2亲本的纯度要高,异交结实率高。

3杂交制种技术简单易行可靠。

亲本繁殖简单易行,便于保持亲本的纯度,提高亲本种子的产量,杂交制种简单易行,制种产量高,有健全的种子生产和管理体系。

途径:人工去雄生产杂种种子;利用标记性状生产杂种种子;化学杀雄生产杂种种子;利用自交不亲和性生产杂种种子;F2 剩余杂种优势的利用;雄性不育性利用。

作物育种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作物育种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作物育种学基本知识点总结一、植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1. 植物育种学的定义植物育种学是研究植物遗传育种,利用遗传的原理和方法,对植物进行改良和培育的学科。

2. 植物育种的目的植物育种的目的是培育出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产量高、品质优良、抗病虫害和逆境条件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

3. 植物育种的基本原则(1)选择原则:选择适合育种对象的种质资源,选择优良的亲本材料。

(2)遗传变异原则:利用植物自然的遗传变异和人工的诱变来创造新的优良品种。

(3)杂交原则:利用不同基因型的亲本进行人工杂交,产生优良的后代。

(4)连续选择原则:利用连续选择和交配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二、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知识1. 植物的遗传基础植物的遗传基础是染色体和基因,染色体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决定着植物的性状。

植物的遗传方式有自交和杂交两种,自交容易固定性状,而杂交能够产生优良的后代。

2. 植物的遗传变异植物的遗传变异是植物育种的基础,它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或人工干预下,植物个体之间产生的遗传变异。

遗传变异的来源有自然变异、诱变、转基因等途径,这些变异为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材料。

3. 植物的种质资源植物的种质资源是植物育种的基础,它是植物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资源,包括有性系和无性系的种质资源。

有性系种质资源主要是指植物的自然种质和育种材料,无性系种质资源主要是指植物的无性系繁殖材料和细胞工程材料。

三、植物育种方法1. 选种植物育种的基础是选种,它是根据植物基因型和表型的性状,选择优良的亲本材料。

选种的目的是遴选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的种质资源,作为育种的亲本材料。

2. 人工杂交人工杂交是植物育种的重要方法,它是利用不同基因型的植物进行人工交配,产生优良的杂交后代。

通过人工杂交,可以使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相互补充,获得优秀的后代。

3. 同源杂交同源杂交是利用相同基因型的植物进行人工杂交,目的是提高表现型的稳定性和遗传纯度,促进优良种质资源的利用。

作物育种学重点

作物育种学重点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技术。

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1、研究作物的性状及其遗传规律2、搜集和创造种质资源3、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4、研究良种繁育的方法与技术作物育种学的性质:1、人工进化的科学2、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3、应用科学进化:现有的作物,都属于栽培植物,是由野生植物演变来的,这种演变发展过程,称为进化进化的基本因素:变异、遗传、选择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

2.种质资源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和创新。

3.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4.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

5.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7.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作物育种学的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基因,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水平;2、工作量大,定向改良有一定随机性;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技术。

作物育种的发展动向的主要表现:1、育种目标要求提高;2、种质资源受到重视;3、新品种的选育效率提高;4、育种途径多样化。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一定的地区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品种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

农作物的品种的3个基本特征: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善产品品质3、减轻和避免自然灾害4、扩大种植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6、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及提高劳动生产率7、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育种新途径有:(1)杂种优势利用(2)远缘杂交(3)理化诱变(4)组织培养(5)细胞融合(6)基因工程有性繁殖:指通过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1、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答:1、育种目标的制定及实现育种目标的相应策略。

2、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和创新。

3选择额理论与方法。

4人工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

5杂种优势的利用与方法。

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7作物育种各个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

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生产。

2、转基因育种:根据育种目标,从供体生物中分离目的基因,经DNA重组与遗传转化或直接运载进入受体作物,经过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遗传工程体,并经过田间试验与大田选择育成转基因新品种或种质资源。

3、作物育种目标: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上的具体要求。

4、种质资源: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其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5、作物: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的不断的选择和训化,利用和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6、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用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7、长距离引种应注意哪些原则?答:高纬度的作物引向低纬度1常日照植物北种南引开花推迟选早熟品种南种北引开花提前选晚熟品种2短日照植物则相反8、远缘杂交的作用?答:1 培育新品种和种质系 2 创造新作物类型 3 创造异染色体系:通过远缘杂交,导入异源染色体或其片段,可创造出异附加系、异替换系和易位系,用以改良现有品种。

4 诱导单倍体:诱导孤雌生殖产生单倍体 5 利用杂种优势 6 研究生物的进化。

9、抗病虫育种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10、转基因技术对粮食生产的贡献以及存在的争议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转基因技术?答:自古以来人们就从不断繁殖的动植物群体中有目的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食物,通过有性杂交、观察和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进行扩大繁殖、改良,以满足人们摄取更高食物水平的需要。

然而传统的杂交育种耗时时间长,通常需要8-10年的时间,虽然发展中国家已在解决贫穷、饥饿和疾病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成千上万的人营养不良,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对粮食产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物育种学考试重点

作物育种学考试重点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上,特性上有所差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进化三要素:变异,遗传,选择。

关系: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遗传是进化的保证。

优良品种: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生产上所谓良种:应包括具有优良品种品质和优良播种品质的双重含义。

优良品种在发展农业生产上的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扩大作物种植面积;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基因工程的三大优点:1)源于生物的有利基因在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四大系统内可进行随机交2)基因工程可以获得生物的定向变异3)基因工程是使个别目的基因转移的技术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1.种质资源工作上有待进一步加强2.深入开展育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3.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育种单位间的协作4.种子产业化有性繁殖: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统称为。

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方式繁衍后代的,统称为~。

花器构造两性花:又称完全花,雌雄同花,如稻、麦,有利自花授粉。

单性花:又称不完全花,有雌花和雄花之分,有利于异花授粉。

雌雄同株异花:玉米,蓖麻,瓜类。

雌雄异株:大麻,菠菜,银杏。

其他花器构造特点。

有些具有完全花,雌雄蕊异长,如棉花雌蕊柱头高于雄蕊;有的有蜜腺或有香气,能引诱昆虫传粉;有的花粉粒轻小,寿命小,容易借风力传播,有利于异花授粉;有的完全花雄蕊瘦小,花粉发育不良而败育,形成所谓雄性不育性;有的自交不亲和。

开花习性有些作物,在花冠未开放时就已散粉受精,称为闭花受精,典型自花授粉。

育种学重点内容

育种学重点内容

育种学重点内容1、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经过人工选育的遗传性状相对稳定一致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

2、品种的三性(DUS):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稳定性(stability)3、优良品种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改进产品品质(三)减轻或避免自然灾害的危害,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四)扩大作物种植面积(五)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六)适应与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5、作物育种学主要任务:选育优良品种;繁育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

6、作物育种:是利用或创造变异,通过人工选择将有利变异固定下来,培育成新品种的过程。

7、自交不亲和性:雌雄蕊发育均正常,能散粉,但自交或系内兄妹交均不结实或结实极少,这种特性称自交不亲和性。

具有这种特性的品系叫自交不亲和系。

8、雄性不育9、常见作物的授粉方式自花授粉作物有水稻、小麦、大麦、燕麦、大豆、豌豆、绿豆、花生、芝麻、马铃薯、亚麻、烟草等。

异花授粉作物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甜菜、甘薯、甘蔗、蓖麻、大麻、木薯、紫花苜蓿、三叶草、草木樨、啤酒花等常异花授粉作物有棉花、高粱、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蚕豆、粟等。

10、划分方式:天然异交率小于等于4% --- 自花授粉作物;天然异交率大于50% ---异花授粉作物;天然异交率介于5%-50%--常异花授粉作物。

11、自交的遗传效应:1)使纯合基因型保持不变2)使杂合基因型的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使其后代基因型趋向于纯合。

3)引起异花授粉作物后代生活力衰退12、异交的遗传效应(1)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2)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13、作物品种类型: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无性系品种(4个品种的划分要知道)14、自交系品种:15、杂交种品种:指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作物育种学知识点

作物育种学知识点

作物育种学知识点
1. 知道什么是杂种优势吗?就好比两个优秀的运动员结合生出的孩子很可能运动天赋超强一样,在作物育种中,杂种优势能让作物生长得更健壮、产量更高!比如杂交水稻,那产量可是杠杠的!
2. 你说选择育种重要不?这就像选美比赛,把最优秀的留下来,不断培育出更好的品种呀!像我们常见的那些优良品种的水果,很多都是通过选择育种得来的呢!
3. 诱变育种可神奇啦!这就好像给作物施了魔法,让它们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就像太空椒,经过太空环境的诱变,变得特别大而且营养丰富!
4. 回交育种懂不懂呀?就跟你不断去打磨一件宝贝似的,把需要的特性留下来。

比如一种抗病的作物,通过回交让它的抗病性更强,不是超厉害吗?
5. 基因工程育种啊,那简直是开启了作物育种的新纪元!这就像给作物安装了超级装备,让它们拥有各种强大的能力。

像那些转基因的作物,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
6. 杂交育种多常见呀!就像是把不同的拼图碎片拼在一起,组成一幅更美的图画。

像玉米的很多品种就是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来的哟!
7. 多倍体育种也很有意思呀!想象一下,把作物变得更强大、更有活力。

无籽西瓜不就是这么来的嘛,是不是很神奇?
8. 单倍体育种可牛了呢!就好像让作物走了一条捷径快速成长。

可以快速获得纯合的品种,效率超高的呀!
9.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是很厉害的手段哟!这就像是给作物贴上了独特的标签,能更精准地进行育种。

让我们能更好地培育出符合需求的作物。

总之,作物育种学的知识点真是太丰富、太重要了!这些方法让我们能吃到更多好吃、健康的食物,也让农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呀!。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重点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重点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绪论1.作物育种:是利用或者创造变异,通过人工选择将有利的变异固定下来,培育成作物新品种的过程2.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求,经过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性状相对一致,遗传性相对稳定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3.品种的特点:(1)必须具有一定的优良性状(2)是经济上的类别(3)品种群体的遗传性相对稳定,主要性状相对一致(4)品种在利用上有地区性和时间性或品种三特点: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简称DUS)4.生物进化的三要素为遗传、变异、选择5.常规育种的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性状,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水平(2)盲目性较大(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艺术6.育种的任务:(1)选育优良品种(2)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7.优良品种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4)扩大作物种植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第一章作物育种的方式及品种类型1.有性繁殖: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有性繁殖2.有性繁殖植物的主要授粉方式及代表作物:自花授粉(小麦、大麦、水稻、大豆)、异化授粉(玉米、黑麦、甘蔗、甜菜)常异花授粉(棉花、高粱、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3.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4.自交不亲和: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5.雄性不育性:植株的雄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6.自交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7.杂交系品种:是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植株群体F1群体品种:遗传基础较复杂,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性和/或异质性的群体。

作物育种学各章复习重点总结

作物育种学各章复习重点总结

比较自交系品种和杂交种品种的育种特点。

①.自交(纯)系品种(pure line cultivar)●自交系或自交系品种在生产上使用时,必须基因型高度纯合、性状优良、整齐一致;●育种上采取连续多代自花授粉(异花授粉作物的强制自交)和单株选择;●创造丰富的遗传变异,在基因和性状分离的大群体中进行单株选择,优中选优,可以获得产量、抗性、品质等性状超过原有品种群体的个体(创造变异的途径)。

②.杂交种品种(hybrid cultivar)●杂交种育种的两个基本程序。

自交系育种;杂交组合的育种,配合力测定。

●获得低成本、高质量、大量的杂交种1、重要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应用。

(1)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2)稀有特异种质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4)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

(5)是有生命的财富,亟待保护2、重要作物起源地。

八大中心:1、中国-东亚中心(大豆、高粱、苎麻、荞麦、茶、大麻)2、印度(水稻、甘蔗、芝麻、绿豆、香蕉)3、中亚(普通小麦、豌豆、蚕豆、非洲棉)4、西亚(一粒小麦、二粒小麦、黑麦、葡萄)5、地中海:(十字花科的蔬菜作物、小麦、牧草)6、埃塞俄比亚:(小麦和大麦的次生中心)7、南美-中美:(玉米、陆地棉、甘薯、番茄)8、南美:(马铃薯、花生、木薯、橡胶)3、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育种上应用的途径。

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性状、特性的鉴定与评价及细胞学鉴定等。

鉴定一般包括农艺性状,如:生育期、形态特征、产量因素、抗虫性;产品品质,如:食用价值及其他实用价值。

同时通过对遗传机理的分析,明确性状的利用价值和途径。

4、种质资源、基因资源、起源中心、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

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或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的总称基因资源:指含有不同种质的所有作物类型,它可以小到具有植物遗传全能性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以至于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基因,大到植物个体甚至种内许多个体的总和起源中心:遗传类型有很大的多样性、比较集中、具有地区特有的变种性状和近亲野生类型或栽培类型的地区遗传多样性: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部分)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部分)

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2、作物育种学的学科性质①人工进化的科学。

②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③应用科学,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种子种苗的科学3、生物进化,分为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4、植物授粉方式: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自花授粉作物:水稻,小麦,大麦,大豆,花生,马铃薯自花授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播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

异花授粉:雌蕊的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授粉。

常异花授粉植物:(天然异交率5-50%的植物。

)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繁殖后代异花授粉作物:玉米,甘薯,木薯,甘蔗,甜菜,蓖麻,大麻常异花授粉作物:棉花,高粱,蚕豆,粟,油菜5、现代农业对植物品种性状的基本要求①高产②稳产③优质④适应机械化⑤适应性强、熟期适当4、作物品种的类型: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和无性系品种四大类型种质资源的分类,按照来源分类,种质资源可以分为本地种质资源、外地种质资源、野生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种质资源搜集种质资源的方法(有四种):直接考察搜集,征集,交换,转引6、育种的基本过程:制定目标、选择种质资源、创造变异、选择和固定变异自交系育种概念(如果这种方法用于自花授粉植物是称为纯系育种。

)从现有品种群体中选出优良个体,种成系统(个体选择),通过试验鉴定,选优去劣,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自交系育种基本过程:选育自交系的原始材料、套袋自交、农艺性状的选择、配合力测定杂交育种:通过品种间杂交、人工创造变异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程序的各个圃:①原始材料圃②亲本圃③选种圃④鉴定圃⑤品种比较试验圃⑥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7、自花授粉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关键:杂交去雄异花授粉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关键:优良自交系的获得8、诱变的原理: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影响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可能发展出新的品种或改进现有的品种。

作物育种学重点

作物育种学重点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技术。

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1、研究作物的性状及其遗传规律2、搜集和创造种质资源3、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4、研究良种繁育的方法与技术作物育种学的性质:1、人工进化的科学2、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3、应用科学进化:现有的作物,都属于栽培植物,是由野生植物演变来的,这种演变发展过程,称为进化进化的基本因素:变异、遗传、选择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

2.种质资源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和创新。

3.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4.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

5.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7.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作物育种学的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基因,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水平;2、工作量大,定向改良有一定随机性;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技术。

作物育种的发展动向的主要表现:1、育种目标要求提高;2、种质资源受到重视;3、新品种的选育效率提高;4、育种途径多样化。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一定的地区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品种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

农作物的品种的3个基本特征: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善产品品质3、减轻和避免自然灾害4、扩大种植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6、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及提高劳动生产率7、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育种新途径有:(1)杂种优势利用(2)远缘杂交(3)理化诱变(4)组织培养(5)细胞融合(6)基因工程有性繁殖:指通过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作物育种学重点整理

作物育种学重点整理

水稻育种学:名词解释:1.水稻配子体雄性不育:水稻花粉的不育是受花粉本身的基因所控制的不育类型。

F1植株上的花粉一半可育,一半不育,表现为穗上分离;F2没有不育株出现。

2.水稻孢子体雄性不育:花粉不育孢子体基因型控制的水稻雄性不育型。

3.矮源:含有矮化育种所需要的矮杆,半矮杆基因的品种资源。

4.垩白米率:带有垩白(心白、腹白、背白)的米粒占调查米粒的百分率。

5.粘稠度:4.4%冷米胶的长度,以mm表示。

胶稠度大的品种,饭软,饭冷不回硬。

6.育性亲和源:与籼稻和粳稻分别杂交,杂种自交结实率都正常的水稻品种资源。

7.糊化温度:淀粉粒在热水中发生不可逆膨胀时的温度。

糊化温度高,所需蒸煮时间长。

8.品种间杂交指籼稻或粳稻亚种内的品种之间的杂交,而籼稻品种和粳稻品种之间杂交,则称亚种间杂交。

凡亲缘关系近的不同生态型品种间杂交,也属于品种间杂交填空:1.我国籼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的培育成功关键在于野生稻资源的利用。

2.水稻花药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是N6培养基+黑暗。

3.20世纪70年代我国水稻育种最有影响的成绩是培育成功了杂交稻。

4.我国杂交籼稻三系配套成功,关键的突破是野生稻群体中找到了不育细胞质。

5.普通野生稻是我国分布最广的野生稻。

6.水稻转基因育种涉及:目的基因的克隆,载体的构建,转基因植株的获得极其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7.诱变处理水稻种子后,性状分离最大的世代是M2代。

7.我国大面积种植的两系杂交稻中,绝大多数组合的雄性不育系是温敏不育系。

8.杂种稻优势主要表现在:1.发芽快、分蘖强、生长势旺盛2.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3.穗大粒多简答:1.简述水稻育种的5个发展时期及代表性成就。

1.起步时期(1920-1949):20世纪的20年代开始有计划的开展水稻育种。

2.品种整理和评选利用时期(1949-1959):收集水稻品种4万份。

评选出很多优良地方品种和早期的改良品种,如早籼品种南特号,中籼品种胜利籼,晚籼品种浙场9号,中粳品种西南175和黄早壳20日,晚粳品种老来青等。

作物育种学重点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重点名词解释

1作物品种:某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和相对一致性,生物特性和形态特征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2自交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

3杂种品种:是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4无性系品种:是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遗传上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繁殖而成的。

5地方品种:一般是指在局部地区内栽培的品种,多未经过现代育种技术的遗传修饰,所以又成农家品种。

?野生近缘种:指现代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及与作物近缘的杂草,包括介于栽培类型和野生类型之间的过度类型。

?体细胞杂交:诱导两个不同亲本的原生质体互相融合形成异核体,异核体再生出细胞壁进而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发生核融合。

这一过程称为 ̄ ̄6作物的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计划选育的新品种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7高光效育种:是指通过提高作物本身光合能力和降低呼吸消耗的生理指标而提高作物产量的育种方法。

8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形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9混合选择育种:是从原始品种群体中,按育种目标的统一要求,选择一批个体,混合脱粒,所得的种子下季与原始品种的种子成对种植,从而进行比较鉴定,如经混合选择的群体确比原品种优越,就可以取代原品种,作为改良品种加以繁殖和推广。

10杂交育种:不同品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货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11远缘杂交:通常将植物分类学上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所进行的杂交称为远缘杂交。

12异附加系:是在某物种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增加1个、1对或2对其他物种的染色体,从而形成1个具有另一物种特性的新类型个体。

13异置换系:是指某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所取代而成的新类型个体。

作物育种学(要点)

作物育种学(要点)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是研究改良现有品种和创造新品种的学科,即改良植物的遗传性,使之更符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而可将之为人工进化的学科。

一般配合力:一个被测系与一个遗传基础复杂的群体品种杂交后的产量表现,或被测系与许多其他系杂交后F1的平均值。

特殊配合力:一个被测系与另一个特定的系杂交后的产量表现。

测交种:在测定配合力的工作中,用来与被测系杂交的品种、杂交种、自交系、不育系、恢复系等统称为测验种。

这种杂交称侧交,所产生的种子叫测交种。

雄性不育系:具有雄性不育特性的品种或自交系。

雄性不育保持系:保持雄性不育系的不育特性的品种或自交系。

雄性不育恢复性:指某一品系与不育系杂交后可使子代恢复雄性可育特征的品种或自交系。

三系配套:用恢复系的种子在田间大面积播种所得的植株既可以通过传粉结实,又可以在各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

在杂交育种中,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性必须配套使用。

称为三系配套。

系谱法:在选择的过程中,个世代都予以编号以便查找株系的历史亲缘关系,故称为系谱法。

顶交种:一个品种和自交系杂交产生的杂交后代。

单交种:两个自交系间杂交所产生的杂交种。

三交种:一个单交种和自交系杂交产生的杂交种。

双交种:两个单交种杂交产生的杂交种。

综合种:10个以上自交系杂交,或几个单交种、双交种杂交后通过混合选育的杂交种。

回交育种的意义和特点:一、意义:1、当一个优良品种由于感染某种病害而失去其利用价值时,用回交育种能有效改良其性状。

2、雄性不育特性的转育。

3、给父本品种导入标准性状。

4、回交在解决远缘杂交中存在的杂种不育和分离世代过长方面,已被证明是有效的。

5、回交可以打破连锁,创造出综合双亲优良性状的后代。

二、特点:1、育种过程中可以对目标性状进行有目的的选择,使育种工作有更大的准确性。

2、目标明确,可以利用温室、异地或者异季培养以加速育种进程。

3、回交育种所得到的新品种丰产性和优良性状与原有优良品种相似,能够迅速推广应用。

作物育种学章节重点与难点

作物育种学章节重点与难点

作物育种学章节重点与难点绪论育种学: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品种: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

特征特性:1:遗传上的相对稳定性。

2:形态上的整齐一致性。

3:有别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

4:一定的生态适应性。

如何识别不同的品种?1:外部形态性状:株高、株形、颜色、籽粒2:内在的遗传物质:ProteinDNA优良品种在农业上的作用?1:提高产量2:改善品质3:增强抗性4:扩大栽种地区5;改革耕作制度6:促进农业机械化品种的合理利用?1: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因地制宜地种植良种。

2:良种良法相结合。

3:注意品种的合理布局与合理搭配。

4:注意优良品种的防杂保纯和良种良繁工作。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名词:1.有性繁殖:指通过雌雄性细胞相互结合而繁殖后代的方式。

为植物繁殖的基本方式由雌配子(卵细胞)和雄配子(精细胞)相互结合(即受精)产生后代。

2.无性繁殖:3.自花授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

4.异花授粉:指雌蕊柱头接受异株花粉的授粉方式。

5.常异花授粉: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

通常以自花授粉为主,又常常发生异花授粉,介于典型的两者之间。

6.自交不亲和性:某些作物具有完全花,并可以形成正常的雌雄配子,但自交不结实或结实极少的特性。

7.雄性不育性:植株的花粉败育,不产生与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思考题:1.不同授粉方式作物的遗传特点及育种方法?一:自花授粉作物:遗传特点:1:个体基因型纯合2:群体内基因型单一3:群体内个体之间表现型整齐一致。

4:遗传稳定。

育种与良繁方法:1:利用自然变异和异交----选择育种2:杂交育种3:杂优利用,不易去雄4:良繁时适当隔离二:异花授粉作物遗传特点:在长期自由授粉的条件下,其品种群体具有以下特点:1:个体基因型杂合2:群体内基因型复杂3:群体内个体之间表现型不一致4:遗传不稳定,自交衰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育种学》教学重点一、大纲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

《作物育种学》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

它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涉及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

并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作物生产科学的两个不可偏缺的主要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选育和繁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的技术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具备综合应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独立开展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工作的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行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与田间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重视育种理论知识的传授,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以课堂讲授为主线,配合搞好实验课、教学实习、课程论文、教学标本园区的管理与调查、作物育种科研试验区观摩及作物原种、良种生产基点的考察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方法中,实行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抽象内容的感性认识。

采用以上多种具体教学措施,提高学生参与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等科研、生产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简介(100字左右)课程内容包含了从制订作物育种目标到种子生产的全过程。

其中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远缘杂交与倍性育种、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等途径,抗病虫育种、抗逆性育种、作物品质改良等主要目标性状的选育和良种繁育为本课重点。

4.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突出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学时压缩,内容精简调整。

压缩陈旧、重复内容,增加高新技术和实用性强的内容。

注意本课程知识与已开课程(如植物学、遗传学等)和后续课程(如组织培养)知识的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作物育种学1(总论)学时结合小麦育种的教学内容,重视与实验课、教学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衔接。

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广泛参阅本学科文献资料,随时更新和补充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来充实完善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重要研究进展和发展动向。

改革教学方法,讲授方式上采用PowerPoint 幻灯片和配套的录像教学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达到简明、直观、易于理解的目的。

同时,采用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包括课堂讨论和课下讨论)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大纲内容绪论(1学时)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内容与发展;品种的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国内外育种成就与展望。

要点: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属性和作用,以及作物育种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思考题1.作物育种学、品种的概念2.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3.简述作物品种的属性和作用第1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3学时)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无性繁殖作物;作物自然异交率的测定;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

要点:作物繁殖方式的遗传测定;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遗传特点;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育种特点。

思考题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结构的特点。

2.论述作物品种的类型和各类作物的育种特点。

3.如何确定作物的繁殖方式?4.简述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第2章种质资源(2学时)种质资源的概念、重要性;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哈伦(Harlan)对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要点: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各类种质资源的特点及研究利用。

思考题1.论述种质资源的概念和重要性;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对搜集种质资源有何重要意义?3.种质资源有哪几种主要类型?4.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各有哪几种方法?5.种质资源的利用有哪几种途径?第3章育种目标(2学时)作物育种主要目标:高产、稳产、优质、生育期适宜和适应机械化;制订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及其实现作物育种目标的策略。

要点:制订育种目标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实现育种目标的策略。

思考题1.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有哪些基本要求?2.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是什么?3.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有哪些?4.怎样才能正确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育种目标?5.依据你所熟悉的某一地区,拟定一个作物的育种目标,并说明其理由。

第4章引种(2学时)引种的概念,引种的作用;气候相似论,作物生态区划,作物阶段发育理论;主要作物的引种规律;引种材料的搜集、检疫、选择,引种试验。

要点:引种的理论;不同作物引种的一般规律。

思考题1.引种的原理是什么?2.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有哪些?3.引种有什么规律?4.依据作物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不同,小麦和棉花属于何类作物,怎样引种?5.简述引种的工作环节。

第5章选择育种(3学时)选择的意义、基本原理,连续定向选择的作用,选择的基本方法,性状鉴定方法;系统育种和混合选择育种,系统育种的特点,历史和发展;选择育种程序,系统育种程序,混合选择育种程序,集团混合选择育种程序,改良混合选择育种程序;提高选择育种效果的技术措施。

要点: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选择育种程序和提高选择育种效果的措施。

思考题1.何谓选择育种和纯系育种?选择育种的特点是什么?2.选择和鉴定的主要方法是什么?3.试述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及程序。

第6章杂交育种(7学时)杂交育种定义,组合育种,超亲育种;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单交,复交,聚交,多父本杂交等杂交方式;系谱法,混合法,衍生系统法,单籽传法等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回交育种程序,回交育种的特点,回交育种的技术要点,回交法的应用。

作物群体改良的意义,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及其作用,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群体改良中的应用。

要点:杂交育种的指导思想;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和杂交方式;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系谱法、混合法、衍生系统法和单籽传法);加速杂交育种进程的方法和技术;回交育种的特点、程序、技术要点及应用;轮回选择群体改良方法,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群体改良中的应用。

思考题1.杂交育种的意义;2.亲本杂交方式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3.多种杂种后代处理方法的比较;4.回交育种的特点和应用形式;5.轮回选择的原理和意义。

第7章诱变育种(3学时)诱变育种的概念、依据和特点;物理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化学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理化诱变剂的特异性和复合处理;提高诱变效率的途径;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

要点:物理、化学诱变的效果和诱变育种的程序。

思考题1.诱变育种的特点;2.提高物理诱变效率和化学诱变效率的途径;3.诱变后代的处理方法;4.诱变育种如何与其他育种途径相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第8章远缘杂交育种与倍性育种(4学时)远缘杂交育种的概念、特点与意义,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杂种夭亡、不育及其克服,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

多倍体育种:植物多倍性及其育种意义,多倍体的诱导与选育,人工诱导多倍体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单倍体育种:植物的单倍性及其在育种中的意义,获得单倍体的方法,单倍体的鉴定与染色体加倍,提高单倍体育种效率。

要点:远缘杂交的克服方法,远缘杂交后代分离特点及育种对策;单倍体育种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

思考题1.远缘杂交育种的特点;2.远缘亲本间杂交不亲和性、杂种夭亡不育、杂种后代狂烈分离等问题的处理;3.获得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方法,单倍体和多倍体的鉴定;4.远缘杂交育种、倍性育种如何与杂交育种相结合。

第9章杂种优势利用(6学时)杂种优势的概念和度量,主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现状;杂种优势利用的原则和方法;杂交种亲本的选育和繁殖;雄性不育性在杂交制种中的应用;杂交种亲本组配的原则,杂交种选配的常用方法;杂交制种技术。

要点:杂种优势利用途径,配合力测定;雄性不育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

思考题1.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的途径、基本条件是什么?2.作物杂种品种都有哪些类别?3.对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成因都有哪些解释?你对这些解释有什么看法?4.测定配合力的方法及特点;5.如何利用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杂种优势?6.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及理由。

第10章作物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改良(5学时)作物品质育种的意义,蛋白质品质、油用品质、淀粉品质的改良。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寄主与寄生物的相互关系,抗病性及其鉴定,抗虫性及其鉴定,抗病虫作物品种的选育。

抗逆性育种的意义,抗寒性育种,抗旱性育种,耐盐性育种。

要点:作物蛋白质品质、油用品质、淀粉品质的改良;抗病性的遗传,抗虫性的遗传,抗病虫品种选育的方法;作物抗寒性、抗旱性、耐盐性的遗传、鉴定与选育。

思考题1.作物主要品质性状遗传改良的内容和方法;2.基因对基因学说;3.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的策略;4.选育广适性品种的意义,抗逆性的鉴定。

第11章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3学时)细胞和组织培养与作物育种;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

转基因育种的程序;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特点;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

分子标记的类型;分子标记的原理和遗传特性;重要农艺性状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技术;作物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要点:细胞和组织培养、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分子标记原理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思考题1.离体培养技术在作物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2.常用转基因方法有哪些?如何鉴定转基因植株?3.在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分离规律;4.转基因作物育种的程序;5.主要分子标记的类型和遗传特点。

第12章品种审定和良种繁育(4学时)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品种审定的组织体制,审定程序,品种合理布局和品种合理搭配。

良种繁育的意义和任务,良种繁育的程序和体系,品种混杂退化原因及克服办法,作物良种繁育方法,二年二圃制和三年三圃制原种生产法程序,原种和良种的加速繁殖。

要点:品种审定与推广;品种的混杂、退化及其防止;良种繁育。

思考题1.品种区域化鉴定和品种审定;2.良种繁育的意义和任务;3.品种混杂退化原因及克服办法,;4.循环选择生产作物原种的方法步骤;5.原种、良种的快速繁殖。

第13章小麦育种(9学时)我国(省)小麦育种成就和现状,小麦品种的更换及小麦品种性状演变规律。

我国小麦品种生态类型,冬小麦高产、稳产、优质必备的性状,耐肥抗倒性状,抗旱耐瘠性状,品质性状特点。

小麦植物学分类,小麦的起源与进化,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特点,国外小麦种质在我国的利用情况介绍。

小麦主要性状遗传与选择(茎秆、叶部、穗部、颖壳、芒、籽粒等有关的质量性状遗传,株高、早熟性、冬春性、抗病性、产量、品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