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图腾崇拜的生态意识

合集下载

浅谈图腾崇拜

浅谈图腾崇拜

浅谈图腾崇拜作者:程瑞玲来源:《大观》2017年第06期摘要: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原始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承认自己和图腾有特殊的血族关系并对此加以崇拜。

关键词:图腾;崇拜;信仰;形象;氏族;宗教原始社会时期,每个氏族及部落以某个自然作为本族的标志,称为图腾;而每个成员都须承认自己和图腾有特殊的血族关系,并对此加以崇拜,即为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图腾”一词是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意思是“他的亲族。

”图腾信仰者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或生物之间,这种图腾就是该族的祖先和保护神,也是该氏族的微号、标志和象征。

原始宗教是不断发展的,起初是自然崇拜,人们崇拜各种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土石、动物植物等等。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认识水平的进步,才有了抽象的思维和幻想能力。

在自然崇拜的实践中,逐渐发现有少数自然现象与自己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如在饥寒交迫的时候,某种动物往往为自己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使人们对它们有一种亲切的感激之情;或者因某种凶悍的动物给人们带来致命的威胁,因而使人们无比畏惧,诚惶诚恐。

在超自然观念的支配下,人们把上述自然现象看作是与自己生命有关的神灵。

同时,当时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时期,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也搞不清生育的因果关系,人类在追溯自己的来源时,除了明确自己的始祖母外,并不知其父,而把上述的神灵看作是自己来源之一。

从而产生了图腾信仰,每个氏族选择作为本氏族图腾的崇拜对象,往往是与各个氏族的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植物或微生物。

因此,图腾是与母系氏族同时产生的,并且随着氏族的发展而发展。

当一个氏族发展为两个以上的氏族时,原来氏族图腾就演变为胞族图腾,新生或女儿氏族则有了新的图腾。

如傈傈族有一个熊氏族,后来发展为三个女儿氏族,跟随而来的出现了狗熊、猪熊和大熊三个图腾。

随着母系氏族的解体,图腾信仰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最初的图腾形象就是图腾的自身形象,如蛇就是蛇,虎就是虎。

图腾崇拜到物我同构的飞翔——先秦“鸟”意象源起考辨的开题报告

图腾崇拜到物我同构的飞翔——先秦“鸟”意象源起考辨的开题报告

图腾崇拜到物我同构的飞翔——先秦“鸟”意象源起考辨
的开题报告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也是中国文化最初形成的时期。

在这
一时期,人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认识逐渐深入,并形成了各种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

其中,鸟是一种常见的神话与图腾崇拜的意象,被广泛运用于祭祀、预测、吉凶
等文化领域,并且这种意象随着时代的推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和演变。

本研究将从先秦文化和艺术作品中的鸟意象入手,探讨鸟作为一种图腾与神话的表现
方式,如何在宗教信仰、文化生活、社会形态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具体来说,本
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辨:
一、先秦文化中的鸟意象起源与变迁:
通过对先秦文化中鸟的形象、寓意、神话信仰等方面的考察,探讨鸟意象在这一时期
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随着时代的推移,它所发生的变化和演变。

同时,本文将结
合考古和史料,探讨这种意象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作用机制。

二、先秦艺术作品中鸟意象的表现方式:
通过考察先秦时期文化艺术作品中鸟的形象、造型、寓意等方面的特点,分析这种意
象在当时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方式和内涵,探讨它与当时社会文化的联系和作用。

三、先秦鸟意象的文化哲学意义:
基于对先秦文化中鸟意象的考察,本文将探究它对先秦文化哲学的影响和贡献,以及
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本论文将以先秦文化中鸟意象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起源与发展、艺术表现、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辨。

除了关注鸟意象本身的形态与内涵外,还将引入
相关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相关材料,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流动性,呈现出一个更
加丰富、多层次的先秦文化图景。

先秦部落各种各样的图腾崇拜

先秦部落各种各样的图腾崇拜

先秦部落各种各样的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最早是由英国商人J.朗格使用的,他在《印第安旅行记》中为记述印第安人相信人与动物存在血缘亲属关系的信仰而首先使用了“图腾”一词。

何星亮在他的《中国图腾文化》中提到:“图腾观念可分为三种类型:图腾亲属观念、图腾祖先观念和图腾神观念。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古籍,里面记载了有关植物、动物、矿物、医学、天文地理、宗教、历史、民族、部落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西山经》用怪诞的文字记录了许多有关神祗的内容,也记载了不少的动植物崇拜、人神兽三位合体崇拜、祭祀形式等图腾崇拜,来自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赵婷韩锋在汉斯出版社《历史学研究》2014年10月的学术学术期刊发表了相关研究。

《西山经》中出现的图腾与当时自然环境及当地的先民生活习俗有密切关系。

《西山经》中有许多关于植物的叙述,书中描述的植物形状比较奇特,有些植物用于治疗疾病,有些植物用于佩戴,正因为这些植物具有特殊的功用,先民们把它们当成神圣的象征,这些植物就成为先民们崇拜的对象。

比如,稷神为先秦时期的五谷之神。

作为谷物神稷在《山海经》内多次出现:槐江之山,……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

(《西次三经》)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

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大荒西经》)《山海经》中有许多奇特、怪异的动物,它们主要分为三类:鸟类、兽类和鱼类。

书中对这些具有特色的动物们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也对它们的功用进行了描述。

这些动物不仅可以治疗疾病,有的还可以预测祥瑞灾祸。

古人观察事物,可能是从侧面看到,或是从远处看到,所以书中对这些动物进行了夸张的描述,使得我们对一些比较熟悉的动物不能进行识别。

由于这些动物常见于先秦时期,人们会把一些动物看做是自己的亲属、祖先,甚至是自己氏族的保护神。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之山……獸多犀兕熊、羆。

(《西山经》)另外,《山海经》中有许多关于半人半兽的描写,他们大都都是由一些动物图腾转化而来的,他们形态各异,各司其职。

先秦“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

先秦“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

先秦“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作者:赵博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0期摘要:“天人合一”生态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折射出现代生态环境思想的光辉。

生态文明是关乎人类生存与未来的最新人类文明,如何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汲取智慧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083-01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包涵了“天人一体”“天人一气”“天人一物”和“天人一道”等主要观念,并主张“仁及草木”“德及鸟兽”的天人和谐理念,对当时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重大战略位置。

因此,应继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探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先秦“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形成(一)西周“以德配天”与“天民合一”思想夏、商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缺乏对自然界的认识,天命神权观念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看来,“国之大事惟祀与戎”[1],认为人应该受神所主宰,万事应遵神的旨意,人失去了独立性,从而谈不上“天人合一”。

但在西周之后,周公提出了“天命不常”“以德配天”的思想,并且逐渐认识到“天命”在很大程度上由人类行为的性质所影响。

周武王也曾说到“惟天地万物之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2],认为世间万物皆天地所生,是万物的父母,而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人中聪明者应承担起保护人民的责任并充分地听从民意。

这种“天民合一”的天命观,更多注重的是伦理本体,而非自然本身。

(二)儒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孔子在西周“天民合一”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天”应理解为自然之天。

提出要敬畏自然和“乐山”“乐水”的美学理念,并主张把仁爱思想推广到草木与鸟兽方面。

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文化介绍

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文化介绍

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文化介绍图腾崇拜的现象曾在我国古代和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着,在近代某些部落和民族中仍可找到它的踪影。

图腾信仰认为人与某种动植物或非生物有一种特殊的关系,每个氏族都起源于某种图腾,这种图腾是该氏族的源头、保护神,也是这个氏族的徽号和象征,并且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文化介绍,希望你喜欢。

关于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文化介绍图腾崇拜是与母系氏族同时产生并盛行于母系氏族阶段,而早期母权制的经济特征是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人类最频繁,最主要的活动是同自然物,植物或动物打交道,因此图腾崇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这是毋庸置疑的。

也就是说,图腾崇拜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图腾崇拜存在与人类早期,并且演变出一些形式,是有一系列主客观原因值得探索的。

上古时期随着自然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扩大了对自然界的影响,是人类逐步认识了自己与自然界的区别于联系。

然而,还有很多东西不被人类认识和理解,人类处于强烈的了解自身与外界,但在自然界面前又软弱无力的尴尬状态之中。

人类了解自然界的困难,以及与此有联系的关于对自然和人类本身的错误或扭曲理解,最终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解释,他们赋予未知的自然力以超自然的性质,怀有一种恐惧和敬畏之情,崇拜自然力和未知的强大的力量的情愫在他们的意识中逐渐形成了。

他们不能把自己与自然界分离开来,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之中的动植物,但在采集与狩猎的时候又必须抗拒自然现象和自然力,如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会给他们带去灾难,阻碍他们获得食物。

他们存在于自然界中,从何而来本身就是一个谜,因此又不能把这些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事物与自己对立起来。

于是他们在这种矛盾中寻求一种解释,让自己摆脱这种矛盾,让存在的东西合理化,这也是对他们自己存在的合理化解释,于是一切自然力与未知力量都被赋予精神上的敬畏,崇拜自然力的过程形成了。

那么这些上古人们是怎样把动植物与人类本身结合,最终把这种崇拜用一种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呢?在人们采集狩猎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界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获得了一部分经验的情况下,他们知道了一些动植物的习性,他们甚至学习动物的各种动作和神态,学习植物的生长状态,并且观察天气的变化。

中国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保护意识

中国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保护意识

中国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保护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与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传统思想体系涉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环保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发展并得到传承,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1. 传统生态思想与保护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老子》等一些经典中,就有诸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这些思想体现了一种有机的自然观,表达了人与自然必须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思想。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些有声有色的民俗文化,例如:“百年树人,千年树仙”、“一桶水一片绿、一棵树一条河”,都是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2. 历史时期中的生态治理在中国古代,生态治理一直是管理者们比较重视的问题。

在唐朝期间,“护林制度”、“禁猎令”等等措施都是在保护环境和生态方面进行的。

而在明清时期,“林务”也被纳入了地方行政管理框架中。

这些措施确实有效地保护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弥补了某些地区因人类破坏而受到的损失。

3. 现代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保护意识在当前的社会中,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大量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冲击越来越大,这时,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和保护意识又再一次体现了它们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环保。

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针,用以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

同时,从社会方面来看,也有了许多积极的行动。

现在有许多非政府组织在积极行动着,宣传着环保的重要性。

他们在社区、学校、媒体等不同的领域中肆意发挥,致力于培养人们对于环保的认识和责任。

总之,在中国文化中,生态思想与保护意识被深深地融入了文化的内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的思想和文化,进一步保护我们的自然和环境。

初中历史图腾崇拜起源和演变

初中历史图腾崇拜起源和演变

初中历史图腾崇拜起源和演变图腾崇拜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形式,它起源于远古社会,经过演变和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中图腾崇拜的起源和演变。

一、图腾崇拜的起源图腾崇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社会。

那个时期的人类尚处于采集狩猎的阶段,对自然界的力量和神秘感十分敏锐。

他们相信动植物等自然事物具有神灵的力量,可以保护部落,帮助人类获得食物和生存。

人们根据自己的部落特点选择了不同的动物或植物作为图腾,将其视为神圣的象征。

通过图腾的崇拜,人们希望得到来自神明的保佑,获得成功和幸福。

还有一些部落相信图腾代表着他们的祖先,因此图腾崇拜也具有一定的宗族性质。

二、图腾崇拜的演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图腾崇拜逐渐从原始的信仰形式演变为更加复杂的宗教系统。

在农业社会的兴起过程中,人类逐渐发现了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开始注重土地的利用和农业的生产。

这一时期的图腾崇拜与农业息息相关,人们开始将农作物、自然力量与图腾联系起来,崇拜与祭祀图腾以祈求风调雨顺、丰收。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人们的认知和思想也得到了提升。

在古代社会中,图腾崇拜逐渐与其他宗教思想相融合,形成复杂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仪式。

一些古代文明如埃及、印度、中国等都有自己独特的图腾崇拜体系,这些体系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文化、艺术和社会制度。

三、图腾崇拜的影响图腾崇拜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在文化和社会领域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图腾崇拜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共同的信仰系统,促进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

通过共同崇拜图腾,人们形成了共同体,建立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信任。

其次,图腾崇拜对艺术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腾作为一种神圣的象征,常常出现在古代文化的雕塑、绘画和建筑等艺术形式中。

它丰富了人类的审美体验,也推动了艺术创作的繁荣。

最后,图腾崇拜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们通过尊崇图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同时,图腾崇拜也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观念,成为一种社会规范的象征。

先秦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治

先秦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治

内容提要:保护环境是人类二十一世纪的重大课题。

先秦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尊重生命一土地沙漠化、海洋泛赤潮、水资源枯竭及水污染、南极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地球变暖、酸雨的面积不断扩大、沙尘暴步步紧逼、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洪涝灾害、干旱灾难、大气污染、人口爆炸、生态失衡、……,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对自己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忧心忡忡、惴惴不安,每天各种各样的有关环境方面灾难性的消息报道令人类惶惶不可终日,大有坐在即将喷涌爆发的火山顶上等待一蹴而灭的恐惧、惊愕。

有关环保方面的话题及行动,成为人类的世纪话题之一:科学家认为,未来人类生存最大的挑战是生态环境。

今天的地球在生态方面已经超负荷了。

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必须更有效地运用水源、能源、土地和原料等自然资源。

―――摘自INTERNET《环境保护》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

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使用,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

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着全体人民和它们的子孙后代的利益而做出共同的努力!―――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正式报告《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当前大多数的环境问题,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错误行动。

我们把征服自然看做是人类的进步,这就意味着常常因为我们的错误认识而破坏了自然界。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二或许,我们需要从中国古人那里吸取有关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策,以兹检讨作为后人因为愚蠢的自高自大、蒙昧的战天斗地、征服自然所犯下的违背“古训”的过失,以俟更有效地改善生存环境,以便能够生存下去。

《国语·伯阳父论地震》曰:“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伯阳父认为水土通气,土地润泽,人才可以利用它来种植谷物。

图腾崇拜的名词解释

图腾崇拜的名词解释

图腾崇拜的名词解释图腾崇拜是指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和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宗教崇拜形式,主要存在于古代部落社会。

图腾崇拜是一种基于对自然和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的信仰,通过崇拜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来寻求保护、力量、智慧等。

图腾崇拜的核心信仰是认为人与动物和自然界中的其他元素有着亲密的联系,相信动物和物体有灵魂和神秘的力量,可以帮助人类获得智慧、力量、保护和指引,并且将自身的命运与这些动物和物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图腾崇拜的对象多样化,可以是某种特定的动物,如狼、熊、鹰等,也可以是植物、静态的物体或抽象的符号。

每个部落或族群都有自己特定的图腾对象,通常是部落的标志和象征。

图腾是宗教仪式和崇拜活动的核心,人们会通过祭祀、舞蹈、歌唱等方式来表达对图腾的崇敬和敬畏。

图腾崇拜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丰富多样的作用。

首先,图腾象征了一个部落或群体的共同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通过象征性的图案和标志,可以彰显团结和归属感。

其次,图腾崇拜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传承和传播方式,通过崇拜图腾,人们就会遵守规则和维持社会和谐。

同时,图腾崇拜也是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和平衡的表达,人们认为通过与图腾的和谐相处,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图腾崇拜的影响延续至今,虽然很多部落社会已经消亡,但图腾的概念和象征仍然被广泛运用在现代社会中。

例如,在某些团体和组织中,图腾被用作标志和象征,代表着特定的价值观和意义,同时也增强了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共同认同感。

总之,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现象,通过对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的崇拜,人们寻求保护、力量、智慧等,同时也表达对自然和神秘力量的尊重和敬畏。

图腾崇拜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丰富多样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文化现象。

图腾崇拜名词解释

图腾崇拜名词解释

图腾崇拜名词解释
图腾崇拜是指人们对特定动物、植物、物体或符号等具有崇敬和信仰的一种文化现象。

图腾崇拜源于原始宗教和部落社会,其特点是以一种象征性的形象来代表整个部落或家族的精神追求和认同。

图腾崇拜的核心在于对图腾的信仰和崇敬。

图腾被视为一种具有神性的存在,是部落祖先的象征或守护神。

人们相信图腾拥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够保护和指引他们的生活。

因此,图腾在部落社会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

图腾崇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图腾是对自然力量的崇敬和祈求。

原始社会的人们对自然界的力量充满敬畏,他们相信图腾能够保护他们免受自然灾害和恶魔的侵害,同时为他们带来好运和丰收。

另一方面,图腾也承载着家族或部落的身份认同和团结精神。

人们通过图腾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归属感和共同认同,并在图腾前进行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

图腾崇拜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了解原始社会和人类宗教有着重要意义。

图腾崇拜的符号和象征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装饰品、服饰等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同时,图腾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宗教观念,成为了许多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象征和文化符号。

名词解释图腾崇拜

名词解释图腾崇拜

名词解释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指一种把特定动物、植物或物体作为象征神圣的崇拜对象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现象。

在图腾崇拜中,人们相信图腾具有特殊的力量和灵性,同时也认为与图腾相关的族群、家庭或个人会得到保护和庇佑。

图腾崇拜最早出现在古代原始社会,主要存在于北美印第安人、非洲部落和东南亚部落等原始文化中。

这些社会往往依赖于自然环境,图腾崇拜则是他们对自然力量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的信仰和崇敬。

在图腾崇拜中,人们相信每个族群或家庭都有一个特定的图腾,可以是动物、植物或物体。

这个图腾象征着该族群或家庭的身份、特质和命运。

人们会为图腾设立祭坛或图腾柱,进行祭祀和仪式。

他们相信通过祭祀和礼仪,可以与图腾建立起联系,并获得图腾所象征的力量和庇佑。

图腾崇拜在社会中起到了多种作用。

首先,图腾崇拜增强了族群或家庭的凝聚力。

通过共同崇拜图腾,人们感受到了彼此的共同命运和归属感,促进了社会团结和和谐发展。

其次,图腾崇拜也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是一种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人们相信通过对图腾的崇拜,可以使自然力量保护族群或家庭,从而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然而,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图腾崇拜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减少和消失。

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发生了变化,更多的人开始接受科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对于图腾崇拜的传统观念持怀疑态度。

同时,图腾崇拜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冲击,许多图腾动物因为过度捕猎和生态环境破坏而濒临灭绝,这使得图腾崇拜逐渐失去了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图腾崇拜是一种对特定动物、植物或物体的崇拜和信仰,它反映了原始社会对自然力量和生物的敬畏和崇敬,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凝聚力和环境保护的体现。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价值观的变化,图腾崇拜渐渐式微,被现代科学和理性思维所取代。

图腾崇拜的名词解释

图腾崇拜的名词解释

图腾崇拜的名词解释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形式,广泛存在于许多原始部落和文化中。

作为一种信仰系统,图腾崇拜将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现象作为神圣的象征,被部落成员供奉和崇拜。

这种崇拜形式主要通过祭祀、祈祷和舞蹈等仪式来表达。

图腾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某些文化中,图腾是部落的象征,代表着共同的血缘关系和归属感。

这些图腾往往与祖先的灵魂联系在一起,被崇拜者视为自己的保护神。

在其他文化中,图腾代表着特定的品质或价值观,比如勇气、智慧或力量等。

图腾崇拜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图腾崇拜具有丰富多样的仪式和祭祀活动。

祭祀通常在特定的场所举行,比如神庙、森林或岩洞。

部落成员会穿上特殊的服饰,进行舞蹈、歌唱或其他形式的表演,以向图腾灵魂表达敬意。

祭祀活动还包括祈祷、献祭和筹备丰盛的宴席等。

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希望能够获得图腾灵魂的保佑和力量,以确保部落的繁荣和个人的幸福。

图腾崇拜在部落和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和精神作用。

首先,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团结的形式。

通过共同崇拜图腾,部落成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和归属感。

图腾崇拜还可以加强社会秩序和规范。

信仰系统中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以及祭祀仪式的规定都起到了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作用。

其次,图腾崇拜也满足了个体的精神需求。

对图腾的崇拜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宁静感。

同时,人们相信图腾能够赐予他们力量和保护,使他们免受邪恶和危险的侵害。

这种信仰让人们感到安全和希望,同时也给予他们勇气和动力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图腾崇拜也有一些争议。

对图腾崇拜的信仰往往是盲目的和偏执的,缺乏科学和理性的根据。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信仰可能导致迷信和歧视行为的产生。

此外,图腾崇拜也没有为人们提供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尽管图腾崇拜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安慰和信念,但它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困境。

在现代社会中,图腾崇拜已经逐渐减弱。

随着科技和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科学和理性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世界。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图腾崇拜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图腾崇拜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指人们把某种动物、自然物或人物视作神灵,将其作为自己的部族、家族或个人的象征,以此来表达对其崇拜和敬意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古代中国,图腾崇拜也曾一度盛行,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图腾崇拜的起源图腾崇拜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人类宗教文化的一种表现。

在古代,人们生活在野外,常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和自然物打交道,甚至与它们产生联想,最终就会出现一种将动物或自然物神化的观念。

这种观念经过传承和发展,也可能成为一种族群、家族或个人的标志。

二、中国古代的图腾崇拜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图腾崇拜,常常与家族、宗族、氏族和部落相关。

在古代的崇拜中,图腾具有富有象征意义的神圣属性,代表着一种力量和精神支柱,是人们在生活中得以守护和尊崇的象征。

在古代中国,图腾崇拜主要表现于家族、宗族、氏族和部落。

他们常常把一些动物或自然物视作自己的图腾,并把这些动物或自然物作为部族标志,以此来表达对其崇拜和敬意。

例如,在古代的少数民族中,人们常常以动物作为图腾。

在蒙古族文化中,天马是最重要的图腾之一,代表着自由、勇气和力量。

在藏族文化中,蛇是十分重要的图腾,蛇形象通常出现在藏族的建筑、家具、衣裳和工艺品中。

到了中国的汉族文化中,龙是最常见的图腾之一,代表着贵族的权利、荣耀和神圣。

除了动物之外,自然物以及人物也常被视作图腾。

在古代中国,太阳和月亮也常常出现在文化中,并被视作神灵。

此外,孔子和耶稣等人物也被崇拜,成为一种图腾。

三、图腾崇拜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图腾崇拜对古代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在社会制度中表现突出,而且在文化符号、历史事件以及艺术创作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战争中,图腾曾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诸侯的军队中,都有自己的图腾。

而在打胜仗时,士兵常会把图腾作为战争结果的象征,以此表达自己的胜利。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图腾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汉族文化中,龙代表着贵族的权力、荣耀和神圣,因此崇拜者常就以龙为标志,以此彰显自己的尊贵和威严。

论《诗经》《楚辞》中的生态意识

论《诗经》《楚辞》中的生态意识

第34卷第8期 2021年04月Vol.34 No.8April 2021艺术科技“生态文学是人类自觉协调与生存环境关系的文化范式。

”[1]作为先秦诗歌的代表之作,《诗经》《楚辞》分别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出发,揭示了先秦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而在生产落后且易受自然影响的上古时期,先民如何看待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如何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成为中国传统生态意识的萌芽。

综合《诗经》《楚辞》文本内容来看,先秦人民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认识蕴含着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在当下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2],熠熠生辉[3]。

1…物我合一《诗经》《楚辞》中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描写主要出于抒情、喻人的需要,体现了“物我合一”的意识。

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吟咏自然之物的起兴手法在《诗经》中的使用极为普遍,如《桃夭》首句极言桃花开得茂盛艳丽,以花喻出嫁的女子外貌美丽动人。

“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从花、实、叶三个方面细写了桃树花叶繁盛、果实累累,充满了蓬勃生命力,比喻新出嫁的女子,寄寓了作者对女子年轻生命的赞颂,而联系植物花、实、叶的功能,又能明了古时女子在家庭生活中孕育后代、延续血脉的责任,因而此处比兴也是作者对新组家庭人丁兴旺的美好祝愿。

又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叫声相互应和,在河中小洲相伴而栖,开篇即是水畔有鸣禽的清丽之景,而禽鸟和鸣之声更是勾起了作者对“窈窕淑女”的渴慕。

以上两篇情随景起,景衬情真,情景交融,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然景致浑然无界地融合在一起。

此外,《诗经》中也有直接赠物表情的方式,如《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赠果回玉的看似不对等的互赠却是指向“永以为好也”这一维系双方美好情谊的交往目的。

《静女》中姑娘赠送小伙“彤管”和“荑”的举动是用非言语的方式暗示对对方的好感与心意。

在《诗经》中,礼物多是草木瓜果等自然物产,在赠礼过程中,赠送人的感情蕴含在礼物中,受赠人则通过鉴赏礼品的自然属性解读与揣摩赠送人的心意。

图腾崇拜的历史名词解释

图腾崇拜的历史名词解释

图腾崇拜的历史名词解释导语:人类历史上,图腾崇拜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宗教行为。

本文将对图腾崇拜进行详细解释,探讨其起源、发展和影响。

第一部分:起源与定义1.1 图腾崇拜的概念图腾崇拜是指一种对于某种具象或抽象物象的崇敬、崇拜,认为这些物象具有超自然力量。

这种崇拜往往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是部落或群体基于特定的象征系统所共同信仰的一种形式。

1.2 起源和历史背景图腾崇拜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社会。

在这些社会中,人们对与其共同体有着亲属关系的动物、植物或其他物象表示敬意,并认为它们具有与部落或个体相关的神秘力量。

图腾崇拜作为宗教或神话信仰的核心元素,逐渐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传播和演变。

第二部分:图腾崇拜的形式和特征2.1 图腾的选择在图腾崇拜中,选择图腾的过程通常是根据特定的符号、象征或传统。

部落成员可能会选择与其家族、氏族或职业有关的图腾,以展示其特殊地位和身份。

2.2 图腾的象征意义图腾通常代表着一系列的象征含义,例如力量、智慧、信仰等。

通过图腾的崇拜,人们希望与其所代表的力量相连,从而保护和祈求帮助。

2.3 社会角色图腾崇拜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加强了群体凝聚力,促进了社区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同时,图腾也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部分:图腾崇拜的发展与影响3.1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图腾崇拜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图腾崇拜往往以民族、宗教或个人信仰的形式存在,但基本的崇拜思想和象征仍然保留。

3.2 影响力与争议图腾崇拜对于民族认同、文化传承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图腾崇拜也常常引发争议和冲突,尤其在涉及部落、群体之间的权力和竞争问题上。

结语:图腾崇拜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宗教、神话信仰元素,在人类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代表了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向往和寻求,在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尽管图腾崇拜的形式与社会环境有关,但其基本的符号系统和象征思想仍然在当今世界中存续并发扬光大。

初民的“生态保护”——万物有灵观和图腾崇拜所蕴涵的天人观念

初民的“生态保护”——万物有灵观和图腾崇拜所蕴涵的天人观念
感 再进 而 发 展 到 崇拜 。马 林 诺 夫斯 基说 : 最 原 始 “
有灵 观对 人类 文 化有着 普遍 和 深刻 的影 响 。 在 万物 有灵 思 想 的支 配下 , 始 人 认 为 自然 界 原
的民族 与一 切低 级 蛮 野 人 , 信 一 种 超 自然 而非 个 都 人 的势 力来 运行 蛮 野人 的一 切 事 物 , 支 配 圣 的范 来 围里 面一切 真 正 重要 的东 西 。 … 表 现 形 式 之 一 ” 其 就 是万 物有 灵观 。按 照 这一 观 点 , 个 超 自然 力 存 这 在 于 自然界 , 自然界 万物 也 因此具 有 了灵魂 , 如翦 正
中的万物都是有灵魂 的。泰勒指 出: 神灵被认 为 “
影 响或控 制着 物 质世 界 的现象 和人 的今 生 和来世 的
生活 , 且认 为神 灵 和人是 相通 的 , 的一举 一动都 并 人
伯赞所说 : 由于人类对 自然之不 理解 和对 自然克 “
服 之无 力 …… 于是 便 发 生 了 一种 歪 曲 的幻 想 , 即包 围于他 们周 围 的 自然 物 及 自然 现 象 , 都是 一 些 暗藏
据此可以肯定 , 中国原始社会确实存在过较为丰富 的图腾文 化 。
就 图腾崇 拜而 言 , 图腾 禁 忌则 是 图腾 崇拜 最 为 显著 的一 种表 现形 式 , 令人惊 奇 的是 , 种禁 忌恰 而 这 恰 蕴涵 着生态 环境 保 护 的 思 想 因素 , 种 无 意 中 的 这 生 态保 护 是 如 何 得 以体 现 的 呢?杨 垄 指 出 : 一 个 “
方面在努力身力 量 及生 产力 水平 的 限制 又不得 不依 靠大
自然的恩赐。这种两难的境地使早期人类对大 自 然 产 生一 种敬 畏 和恐惧 。人们对 风 雨雾 雪等 天气 发生

图腾崇拜的实质是生殖崇拜

图腾崇拜的实质是生殖崇拜

图腾崇拜的实质是生殖崇拜熊图腾:认熊做祖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在原始人的信仰中,认为本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

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这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这种人和动、植物的亲缘关系,也就是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体现出来。

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太帖”,意为祖母。

鄂温克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

这都是以熊为图腾,认为熊是自己氏族的祖先。

史书记载黄帝时期有六个氏族,这六个氏族分别以“熊、罴、貔、貅、貙(chu)、虎”为图腾,这六种都是动物。

黄帝自己属于“有熊氏”,就是说黄帝属于熊氏族,《史记》当中注释:“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也就是说,有熊氏居住在河南新郑。

还有一个就是大禹,大禹也是有熊氏,他的妻子是涂山氏,涂山氏的图腾是狐狸。

这就是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氏族和以狐狸为图腾的氏族之间的婚姻。

至于后来传说大禹的妻子是个狐狸精,其实是对原始时期图腾和人关系的一种误读。

不管原始初民相信自己是什么神圣动物的后代,但是实际上,他们还是普通的人类。

人类最早生孩子跟男人没啥关系这种“亲缘关系”直接导致了图腾生育信仰,就是人类最早的生育观念。

初民们凭借简单的生活经验推断:吃饭可以疗饥,喝水能够止渴;但是性行为跟生育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中间的时间间隔实在太长了,所以原始人在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认为,生育,是他们所崇拜的图腾带来的神迹,自己的祖先就是图腾所代表的动物或者植物。

这种图腾崇拜,其实就是生殖崇拜最早的表现形式。

有意思的是,先民们直观地看到女人生孩子,所以就想当然地认为生育和男人无关。

这种对生育的误读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通常来说,原始的图腾生育信仰当中认为女性生育通常有两种方式:感生信仰和吞食生育信仰。

先秦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治

先秦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治

先秦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治【摘要】在先秦时期,人们对保护环境已有深刻的思考。

农耕文明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被重视,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礼记》中倡导了崇尚自然、尊重万物的环境保护思想。

孔子和孟子都有着关于环境保护的观点,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和关爱万物。

墨子更是提倡爱心环保理念,倡导“兼爱”和“非攻”的生态伦理。

先秦时期的环境保护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我们应当重视并借鉴先秦时期的环保思想,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通过学习先秦时期的环保思想,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珍惜环墨子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先秦时期、农耕文明、礼记、孔子、孟子、墨子、生态伦理、爱心环保、影响、借鉴、思想。

1. 引言1.1 先秦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开端,也是环境保护意识萌芽的阶段。

在那个时代,人们始终生活在自然环境中,靠自然资源维持生计。

环境对于先秦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先秦时期的人们深知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他们依赖于土地的肥沃和水源的充足来种植粮食、养殖牲畜,维持生活所需。

如果环境受到破坏,人们的生计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保护环境是维护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

先秦时期的智者和思想家们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他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认识到自然界的平衡和和谐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他们提倡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劝导人们爱护大自然,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先秦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存在并得到重视。

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借鉴先秦时期的环保思想,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共同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1.2 先秦环境保护思想的源起先秦环境保护思想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家的观念。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儒家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界应当和谐相处,不可随意破坏环境。

图腾崇尚的“生态”意蕴

图腾崇尚的“生态”意蕴

基于原始 图腾崇尚发 轫 于 原 始 神 话 与 宗 教 , 人们对自然 、 生态及生命的体悟 , 表征人们对生存 境域 、 状况的体认及求解 。 事实上 , 图腾既是人们 崇尚 、 信 仰 及 幻 像 的 符 号, 也 是 一 种 祈 福 的 印 记。 我们之所以说这 是 一 种 体 悟 , 是因为图腾作为一 种信仰性及精神性存在物 , 总会以自然物 ( 包括人 的生命运演及特性为依托 , 以身体性的 “ 动” 自身 ) 来表现 , 甚至意在破解 “ 生” 及“ 身体 ” 的发生原因 。 这其 中 , 尽 管 不 乏 实 体、 实 在 性, 或者是以自然中 的实有之物为原型 , 但又不拘于原型 , 或者在一定 意义上又超 越 原 型 , 且 呈 现 超 自 然 的 特 点。因 为 图腾的形成建基 于 某 种 自 然 物 的 超 强 力 量 , 其中 对生殖力破解应该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因素 。 原始 先民们意欲理解此 , 甚至超越此 , 使之不仅与自身 生存及生命活动 状 况 息 息 相 关 , 而且也逐渐生成 或 者 表 达 一 种 目 的。在 原 始 群 落 中 图 一种信仰 , 腾具 有 聚 合 性 力 量; 不 仅 要 聚 合, 而且要集体信 守, 并施惠于 群 落 中 所 有 的 生 命 个 体 。 图 腾 崇 尚 的内质 , 或者载体往往是实在的自然客体 , 但又有 隐含的 “ 虚” 体、 神性及组合性 , 这使得托举图腾形 象的 , 那个积蓄生命力的 “ 自然物 ” , 不仅是 “ 和合 ” 的生命有机体 , 而且有着一种超强的生态合成力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收稿日期 : 2 0 1 6 0 5 0 9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融合及学理构建研究 ” ( 编号 : ) 。 1 0 B ZW 0 0 1 作者简介 : 盖光 ( 男, 山东烟台人 ,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 从事文艺学 、 美学及生态文化研究 。 1 9 5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图腾崇拜的生态意识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初创时期,古代许多优秀思想都可以在先秦文化中找到源头,生态意识也不例外。

图腾崇拜是先民们在认知改造自然中,对无生命自然物、有生命动植物等产生的萌芽认识。

据《汉语大词典》,图腾是英语“totem”的音译,源出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以某种自然物的图形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称为图腾[1]。

从《辞海》可知,“图腾崇拜”是一种宗教信仰,约发生于氏族公社时期。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一般以动物居多。

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是该氏族的神圣标志,是全族之忌物,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其“蕃衍”[2]。

从该角度考察,先秦图腾崇拜中蕴含着有益的生态意识。

笔者根据先秦图腾崇拜中崇拜对象自然属性的不同,大致将其分为对自然物(即动植物之外的其他无生命物质)的崇拜、对动物的崇拜和对植物的崇拜3种。

原始社会人类的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或者与某种动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

图腾崇拜表现为先人们对自然物、动植物的尊崇与膜拜,一方面渗透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相处的愿望;另一方面还存在趋利避害、保护与铲除并重的意识。

1自然物图腾崇拜中的生态和谐意识
人类社会产生之后,在与自然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特有的自然观。

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的主体意识薄弱,对自然物的崇拜远远胜过征服与改造。

根据典籍记载,先秦人民的自然物崇拜对象主要包括日月、天地、山川、云气等。

这些图腾崇拜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界的关注,同时渗透着与自然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1.1对日月的崇拜
日月祟拜是先秦人民图腾崇拜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太阳,因其能为人类提供光明、温暖,也是动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因而被人类所神话、崇拜。

西方创世神话中有阿波罗太阳神,而我国先秦时期的太阳崇拜比西方更早。

《山海经》记载的“十日”神话与《山海经•淮南子》中所描述的后羿射日神话就是典型的太阳图腾。

《山海经•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3];《淮南子•本经训》云“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4]。

对日月等自然物的崇拜,是人们在科技不发达的条件下,对日月作为图腾进行的神话渲染,也体现出人类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关注和重视,将崇拜自然和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结,蕴含着朴素的生态和谐意识。

1.2对山川、云气等的崇拜
先秦人民对山川、云气等自然物的崇拜更多。

其农耕、渔猎、畜牧的生产方式,必然要同自然界的山林川泽以及气候产生密切关联,限于科技水平,先民们无法获知这些自然物产生的原因,无法完全诠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因而产生了图腾崇拜与神话传说。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时代“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集解引东汉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

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在位,“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5]。

《五帝本纪》还记载,颛顼执政中有“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的举措;帝喾执政时有“顺天之义,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的举措;帝尧执政时有“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的德行;帝舜执政时有“乃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

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

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的诸多举措。

《夏本纪》载,帝禹在位,“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

《五帝本纪》等对上古帝王上述事迹的记载中,也包含了当时山川、云气等自然物图腾崇拜的内容。

可见,先秦时期的自然物崇拜存在有益的
生态和谐意识,该生态意识将人类与自然环境密切关联起来。

人只要尊崇自然物并按照其属性、规律行事,就能与日月、山川等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人类就能顺利地生存繁衍。

相反,如果人类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或者自然物图腾的属性发生变化,就会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威胁人的生存,人类就应当对此采取措施。

后羿射日和夸父追日的神话就是该意识的反映。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

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淮南子•本经训》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

自然物图腾实际上是自然界的代表,在先秦人民看来,其既能为人类赐福,又能给人类带来灾祸,关键是怎样正确处理与图腾的关系。

先秦人民认为,只有实现自然物图腾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类才能生存发展,社会才能安定。

从该角度来说,先秦人民在自然物图腾崇拜中,体现出对自然物及自然环境的重视与尊崇,蕴含着积极的生态和谐意识。

2动物图腾崇拜中的生态保护意识
先秦的图腾崇拜与动物联系的最为密切,图腾中既有虎、豹、蛇、
鸟等野生森林动物,也有狗等被人类驯化的动物。

这些动物或因力量强大、爪牙锋利而为人类所敬畏,或因与人为伴、庇佑造福而为人类所肯定,并被赋予了图腾的神话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