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第一章☆一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物质资料生产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得主要出发点,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得能力。
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得决定因素。
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与劳动者三个要素。
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得对象。
(一类就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自然物质;另一类就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物质。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得一切物质资料与物质条件。
最重要得就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得发展状况,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物质标志。
劳动者:具有劳动经验与劳动技能得人。
就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得决定性得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得各种经济关系。
使人们最基本得社会关系。
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中所处得地位与关系;产品得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构成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
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得不断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与发展得要求,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得矛盾就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得基本动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就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得重要因素。
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得综合构成社会得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得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得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放作用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得一门科学。
二物质资料生产与在生产得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起点) (中间环节) (终点)政治经济学得任务:作为一门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得理论经济科学,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与发展得运动规律就是它得根本任务。
政治经济学得性质: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政治经济学得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得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得经济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得经济理论依据、运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典范、财经专业得理论基础与社会科学得重要知识第二章商品与货币☆商品得二因素:商品就是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自己整理所得)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1.关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本质:一般等价物,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职能:指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固有的功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外在尺度)。
(可以是观念上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两大因素:商品价值、货币币值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决定着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又反过来实现和促进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市场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通领域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其他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储藏手段:货币作为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退出流通被贮藏起来时执行的职能。
执行职能时,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实行金属货币时,货币储藏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价值单方面转移的职能。
起因于赊账的商品交易。
世界货币:当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时执行的职能。
必须是足值的贵金属货币。
2.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相互之间实现经济关系的形式。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⑴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⑵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因为:①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②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
⑶价值规律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作用实现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的。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⑴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
⑵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纯手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纯⼿打)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第⼀节政治经济学的产⽣与发展⼀、经济的含义●经济活动,⽣产、分配、交换或消费活动。
●⼀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
●社会⽣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节约⼆、经济思想的产⽣●⼈类经济活动促进各种经济思想的产⽣第⼆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社会⽣产是⽣产⼒和⽣产关系的统⼀●⽣产⼒概念:⼈们运⽤⽣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就是⽣产⼒。
●⽣产⼒由三个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组成。
其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的要素是劳动者。
●科学技术与⽣产⼒关系:科学技术虽⾮⽣产⼒独⽴的实体性要素,但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的发挥受科学技术⽔平⾼低的制约●⽣产关系概念:⽣产关系即⼈们在⽣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社会⽣产⽅式:⽣产⼒和⽣产关系的统⼀,构成物质资料的⽣产⽅式。
在社会⽣产⽅式中,⽣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反作⽤于⽣产⼒。
⽣产关系和⽣产⼒的⽭盾,是推动⼈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社会⽣产和再⽣产的总过程●社会⽣产和再⽣产总过程中的四环节:⽣产、分配、交换、消费。
●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环节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环节,⽽分配、交换、消费也会起积极的反作⽤。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任务⼀、经济规律的内涵与特点●概念: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
●性质:客观性●特点:经济规律的存在具有历史性经济规律作⽤的实施必须有⼈的活动参与其中,由于⼈们认识,利⽤经济规律的能⼒有限,从⽽使经济规律作⽤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经济规律的分类●⼀切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表现为⼈类所有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最⼀般的共同的本质联系●若⼲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现为⼏个社会形态经济运⾏过程中共同的本质联系●某⼀特定社会形态所占⽀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表现为特定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殊的本质联系第四节政治经济学⽅法●历史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盾分析法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致⽅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第五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阶级性与⼈⽂性●实践性:政治经济学本质是⼀门实践的科学●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关系或利益关系。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_含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分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两个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价值体现的是人们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
商品二因素的统一与矛盾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物品都不能成为商品。
二个因素中,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二者的矛盾:人们作为商品生产者,不可能实现自己商品的价值而又占有其使用价值;也不可能要占有别人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付出价值。
政 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一些政治经济学的关键知识点。
一、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方面的职能;世界货币则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二、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这导致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四、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50个)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商品、使用价值、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通货膨胀、价值规律;资本、劳动力商品、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有机构成、相对人口过剩、无产阶级的贫困、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产业资本、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资本总周转;经济周期、经济危机;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商业信用、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土地价格。
二、问答题(45个)1、简述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3、商品经济的含义、产生条件和特点是什么?4、怎样理解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重性?5、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6、试述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7、什么是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8、为什么说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9、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意义?1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联系和区别?11、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12、为什么说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13、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1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的商品性?1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6、在资本主义下,商品所有权规律是如何转化的?17、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怎样影响资本积累。
18、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必然性。
19、相对人口过剩是怎样形成的。
20、什么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21、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过哪几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它要采取哪几种职能形式,其职能又各式什么?22、产业资本的循环形式有哪些?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23、如何衡量资本周转速度,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24、简述生产资本两种划分方法的依据、内涵和意义有什么不同?25、什么是固定资本磨损,造成固定资本磨损的原因有哪些?36、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37、“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都表现为生产资料,具有完全相同的物质内容,因而不变资本实际上就是固定资本。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要点
全国高等教化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专业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的自学考试大纲和教材,都在2004年进行了全面修订,并于2005年起作为该门课程自学考试的依据。
如何依据新大纲和新教材学好这门课程,取得良好的自考学习效果。
是广阔自学应考者所非常关切的问题,现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相识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政治经济学(财经类)是高等教化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考课程,它既是一门政治理论课,又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探讨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更的经济规律。
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可以驾驭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变更的规律性,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坚决社会主义信念。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供应理论基础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对其他各种经济学科都具有指导作用和意义。
正因为政治经济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它的内容比较多,涉及的学问面比较宽,所以,在自学考试中,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的学分相当多,达到6个学分。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以及这门课程的自学考试,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强,主要运用科学抽象方法来分析和探讨社会经济问题,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试验室中进行探讨,而只能结合实际经济生活,依靠人们头脑的抽象思维实力,通过概念、推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透过经济现象去相识和揭示客观经济事物发展的本质。
因此,学习政治经济学必需多动脑筋,培育抽象的理论思索实力。
二、是这门课程的逻辑性强,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和丰富的内容。
各个章节之间依次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对前面章节理论和概念的学习,是理解后面章节理论和概念的前提。
各个重要原理相互之间,每个重要原理与相关的学问和概念之间,都有亲密的逻辑联系。
对于各章节之间、各个原理之间、各原理与相关的概念之间的这种内在逻辑联系,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理解和驾驭,从而真正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
自考政治经济学第1章(笔记)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变第一节: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一:概念1、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二:零星知识点1、从自然分工到社会分工,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它是在生产力发展及其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
3、人类社会形态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4、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依次更替。
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2、简述人类历史上经济制度的变革过程。
答: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五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
它们的变革过程是:(1)原始公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社会经济制度。
在原始社会,劳动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看法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②经济规律分为三种:1.适应于所有社会经济形态的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拥有客观性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必然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
人们不能够违犯、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能够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别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基根源理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牢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但研究生产关系必定联系生产力。
基本看法①商品(同时满足)必定是个适用物;必定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经过有代价(经济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
二要素:价值、使用价值。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价值量与表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钱币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钱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钱币形式。
历史:实物钱币、金属钱币、信用钱币。
未来:电子钱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钱币。
实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别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钱币主权)③钱币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积蓄手段、支付手段、世界钱币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颠簸。
价格经常背叛价值其实不违犯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能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拘束,上下颠簸。
政经知识要点
第一章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定义2.生产的三要素3.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4.生产关系的三方面5.经济主体的三性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的两统一第二章1.商品的定义2.商品的两个因素及其定义3.三个价值的相互联系4.劳动的二重性和商品两因素的联系5.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因素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货币的定义8.货币的五种主要职能9.通货膨胀的定义10.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11.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1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其衍生矛盾1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14.价值规律对商品经济的发展的作用15.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16.服务产品的两大类17.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意义第三章1.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的运动公式2.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运动公式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4.资本的定义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决定因素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7.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8.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9.资本增殖运动的基本阶段10.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11.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12.资本主义生产结果13.商品生产过程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统一14.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及原因15.影响生育价值水平的根本因素16.资本主义企业的劳资关系的矛盾17.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18.工资的本质和掩盖19.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组织经历的三种主要形式20.业主制资本主义企业的特征和特点第四章1.资本循环的定义2.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3.资本周转的定义4.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比较5.资本周转时间的包括范围6.固定资本的磨损7.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8.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的意义9.流通费用的两大类10.交易过程的三个特点11.交易的协调方式第五章1.利润的定义2.利润率的决定因素3.超额剩余价值&利润4.竞争手段5.竞争形式6.平均利润率、平润利润、生产价格7.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产生8.利润率平均化的影响9.利润率的差别存在的原因10.生息资本、借贷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定义11.生息资本的运动公式12.货币借贷关系中的供求分析及意义13.借贷资本的利息(产生原因、定义)14.利率的决定因素15.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为什么银行资本家还能获得平均利润?16.货币资本与产业资本的不同与联系17.金融资本的定义18.银行利润的决定因素19.银行的难题与对策20.资本主义农业和封建农业的区别21.资本主义的地租的定义22.农产品价格决定的不同23.级差地租的定义24.绝对地租的来源和定义25.级差地租和绝对低阻的区别26.土地价格27.地租或土地价格的上涨的原因28.地租或土地价格的上涨的影响29.竞争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第六章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及原因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两统一3.资本积累的定义4.资本扩大的方法5.扩大再生产的形式6.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7.为什么生产资料优先发展8.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矛盾9.为什么生产资料优先发展10.三构成的联系与区别11.有机构成的变化趋势12.资本主义危机的产生第七章1.大企业的构成2.大企业产生的原因3.横向联合的原因&垂直练二胡的原因4.现代企业管理结构的两大基本形式5.资本多元化的投资者来源6.现代企业的新特征7.委托代理关系的关键8.企业净剩余分配模式的两个维度9.资本社会化的驱动因素10.劳动资本化的驱动因素11.现代大企业能够容许生产力继续发展的原因12.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中小企业为什么能存在和发展?13.大企业与竞争14.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的影响第八章1.国家参与的原因2.市场失灵的原因3.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定义4.宏观政策调节的目标5.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家参与经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有哪些调节手段?6.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第九章1.生产国际化的基础2.资本主义生产国际化的表现3.资本国际化以及其包括几方面。
【资格认证小抄知识点】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详解
2017年10月份自考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重难点第一篇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第一节: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识记:一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依次更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灭亡和它被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二人类社会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1.原始社会制度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奴隶社会制度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即奴隶。
3.封建社会制度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4.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
具体说来,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5.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领会: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有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二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灭亡及被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的过程都是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1、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完整版)自考2017年10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2017 年 10 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题干】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选项】A.数学方法B.系统方法C.唯物辩证法D.科学抽象法【答案】 C【分析】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考点】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2.【题干】自然经济()。
【选项】A.是开放性的经济B.成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C.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D.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答案】 D【分析】自然经济的基本特色: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局势;二是自然经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关闭性经济;三是自然经济是直接的劳动互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考点】经济制度的改革与经济系统的演化——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3.【题干】构成社会财产物质内容的是()。
【选项】A.价值B.使用价值C.互换价值D.节余价值【答案】 B【分析】无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使用价值老是构成社会财产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计和发展的基础。
【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4.【题干】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选项】A.节余价值学说B.资本累积理论C.商品二要素理论D.劳动二重性学说【答案】 D【分析】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成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固基础(2)劳动二重性学说节余价值理论成立的重要基础(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理论系统及其余一系列理论成立的理论基础【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5.【题干】 1 只绵羊= 2 把斧头,是()。
【选项】A.简单价值形式的公式B.扩大价值形式的公式C.一般价值形式的公式D.钱币形式的公式【答案】 A【分析】简单的或许有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有时地、简单地表此刻与它相互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考点】钱币与信誉——钱币的形成与实质6.【题干】资本总公式是()。
【选项】A.W—G—WB.W—G—W'C.G—W—GD.G—W—G'【答案】 D【分析】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资本家第一一定掌握必定数目的货币,用于购置生产资料和雇用工人,才能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经济活动。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政治经济学整理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政治经济
学整理
1. 定义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分析经济活动的政治背景和对政治的影响。
2. 经济制度
- 市场经济制度:由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决定资源分配的经济制度。
- 计划经济制度:由中央计划机构安排资源分配的经济制度。
- 混合经济制度:结合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经济制度。
3. 经济增长与发展
- 经济增长:指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和实际产出的增加。
- 经济发展:指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善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4. 经济循环
- 市场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
- 社会主义经济循环:包括计划、配置、分配和再生产等环节。
5. 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
- 政府干预:指政府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和
干预。
- 市场调节:指市场机制自身运行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分配资源。
6. 政治经济学理论
- 古典经济学:强调自由市场和个人利益为基础的经济体系。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注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和社会主
义革命等议题。
-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以上是对政治经济学知识点的简要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深入了解,请查阅相关资料。
自考《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自考《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我记得我在那个小房间里学这门课,房间里就一盏小台灯,昏昏暗暗的。
我坐在那旧桌子前,皱着眉头,对着那本厚厚的书。
那书啊,纸张都有点发黄了,字密密麻麻的,看着就头疼。
就说价值这个概念吧,我当时怎么都想不明白。
我就问我旁边的老张,我说:“老张啊,你说这价值到底是个啥东西啊?感觉像雾里看花似的。
”老张呢,戴着个厚厚的眼镜,眼镜片都快赶上瓶底了,他慢悠悠地说:“这价值啊,你就想啊,就是这东西为啥值这个价儿,是因为里面有劳动啊。
”我挠挠头,说:“老张啊,你这说的还是有点含糊,这劳动咋就能变成价值呢?”老张不耐烦了,眼睛一瞪,说:“你咋这么笨呢,这劳动就像种子,种下去,长出来的就是价值这棵大树。
”我被他说得有点不好意思,但心里还是不太明白。
还有那个剩余价值,这可更让人迷糊了。
我想着这资本家怎么就把工人的剩余价值给拿走了呢?我就自己在那琢磨,想象着那些工人在工厂里辛苦地干活,汗珠子直往下掉,老板就在旁边看着,脸上带着那种似笑非笑的表情,心里估计就在盘算着能从这些工人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呢。
这工人累得要死,一天到晚就那么点工资,剩下的都被老板拿走了,这多不公平啊。
这时候我就有点生气,觉得这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这些东西啊,背后都是些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儿。
货币这个东西也很有意思。
我就想啊,这货币就像个魔术师,一会儿变成这个,一会儿变成那个。
今天能买个大面包,明天就能买件衣服。
我拿着那几枚硬币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想着这小小的金属片怎么就有这么大的魔力呢?我就和我媳妇说:“你看这货币,咋这么神奇呢?”我媳妇白了我一眼,说:“你啊,整天想这些没用的,还不如去多挣点钱呢。
”我哼了一声,说:“你不懂,这可是学问。
”资本积累这个知识点也挺难理解的。
我就想象着那些大资本家,他们的钱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他们住着大别墅,开着豪车,而那些普通的劳动者呢,还在为了一日三餐发愁。
我就觉得这社会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这资本积累就像一把刀,把社会分成了不同的阶层,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
自考政治经济学导论(笔记)
《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零星知识点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专门科学,它是在人类社会科学文化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统治地位。
3、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果,建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4、在西方,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
在《经济论》一书中,他用“经济”一词来描述奴隶主组织和管理的奴隶制经济,意思是家庭管理。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一书中,也明确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的家庭经济问题。
在古汉语中,“经济”是指“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贫民的意思。
5、政治经济学是拓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而不是及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
从历史发展来看,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
6、我国现在主要是将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的一部分内容,以和应用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学科相区别。
7、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所谓与时俱进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定而且也能够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二:论述题1、简述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答: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独立用于出现于17世纪初,它是希腊文中“Poniz”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
法国重商主义者安德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名为《先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的提法,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的范围,涉及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问题。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17世纪中叶产生的。
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包括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全国2017年10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题课程代码:000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C)A、数学方法B、系统方法C、唯物辩证法D、科学抽象法2、自然经济(D)A、是开放性的经济B、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C、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D、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3、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B)A、价值B、使用价值C、交换价值D、剩余价值4、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D)A、剩余价值学说B、资本积累理论C、商品二因素理论D、劳动二重性学说5、1只绵羊=2把斧头,是(A)A、简单价值形式的公式B、扩大价值形式的公式C、一般价值形式的公式D、货币形式的公式6、资本总公式是(D)A、W—G—WB、W—G—W’C、G—W—GD、G—W—G’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B)A、资本集中B、剩余价值C、资本积聚D、扩大再生产8、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是(C)A、购买阶段B、销售阶段C、生产阶段D、消费阶段9、当剩余价值被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被称作(A)A、利润B、利息C、平均利润D、超额利润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发展起来的国际垄断组织是(D)A、国际卡特尔B、国际辛迪加C、国际托拉斯D、跨国公司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于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A)A、生产资料公有制B、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C、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D、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1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必须(D)A、完全限制政府干预经济B、把市场排除在经济活动之外C、使市场成为调节经济的唯一手段D、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3、经济增长的内涵反映的只是(A)A、经济总量的增长B、经济结构的优化C、经济质量的提高D、经济效益的改善14、新常态下解决发展动力的核心问题是(B)A、赶超发展B、创新发展C、渐进式发展D、激进式发展15、从实物形式看,一国当年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是(B)A、社会总产值B、社会总产品C、社会净产值D、社会净产品16、社会总供给的组成部分是(C)A、收入、储蓄、消费B、收入、消费、投资C、收入、储蓄、进口D、消费、投资、出口17、商业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A)A、国际贸易B、直接投资C、间接融资D、对外援助18、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最主要的资本输出形式是(C)A、国家直接投资B、国家间接投资C、跨国公司直接投资D、跨国公司间接投资19、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生贸易冲突的内在根源是(A)A、发展不平衡B、政策不协调C、体制有差别D、模式有差异20、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属于(B)A、贸易平衡B、贸易顺差C、贸易逆差D、贸易收支不确定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017年10月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2017年10月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2017年10月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重难点一、主要概念: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
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10月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重难点一、主要概念: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
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4.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第一章一、主要概念:1.商品: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4.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5.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6.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9.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0.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12.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1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14.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
15.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二、主要问题: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就经济形式而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过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类型的经济。
(2)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
(4)商品经济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商品经济的过程。
简单商品经济在各种社会中都存在,但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的支配形式。
2.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1)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其表现形式),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条件。
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构成社会分工。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价值实体。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
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在公有制条件下,集体所有制范围内的劳动,国有企业作为相对独立利益主体条件下的劳动,是相对于社会劳动的局部劳动)是指具有私人性质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
(2)在商品经济中,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矛盾的,其主要表现为: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或局部)劳动,社会劳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为社会劳动。
(3)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的产生和解决,决定着商品经济内在的其它两对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的产生和解决。
4.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个别劳动时间,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具体来说:第一,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通过商品交换,他的劳动可以全部得到补偿。
第二,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就会少赚钱甚至亏本,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破产。
第三,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他花费的劳动不仅能得到全部补偿,而且还能得到一个额外的收入,由此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因此,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直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总价值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反之,则相反。
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就整个行业来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单个企业却还要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
5.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和经济行为的影响。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具体来说,价值形式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从货币的起源可以看到,货币在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其余三种为其派生职能。
7.货币流通规律(√)(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也可以说是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两因素决定的。
可用公式来表示为: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
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实行紧缩政策,紧缩银根,如果措施不当,会导致通货紧缩;其次,消费者和生产者由于预期和信心方面的原因,普遍惜购惜投,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