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汇总
中药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汇总手册
![中药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汇总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319f5b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15.png)
中药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汇总手册中药材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药材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成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汇总一些常用的中药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旨在为中药材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色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是中药材化学成分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析技术,可用于分离和定量分析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
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可以实现对中药材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分离和测定。
二、质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是一种用于分析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重要方法。
其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是一种常用的质谱分析技术,可用于分析中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
通过将气相色谱和质谱相结合,可以实现对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
三、红外光谱分析法红外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无损分析技术,可用于分析中药材中的有机化合物。
通过测量中药材样品在红外光的作用下吸收、透射或反射的特征,可以得到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信息,从而实现对中药材的分析和鉴别。
四、核磁共振分析法核磁共振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可用于研究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
通过测量中药材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可以得到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结构和相对含量信息,从而实现对中药材的分析和鉴别。
五、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是一种新兴的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通量等优点,可用于分析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
通过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可以实现对中药材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快速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
六、电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分析技术,可用于分析中药材中的电活性成分。
通过测量中药材样品在电化学电位或电流作用下的响应,可以得到中药材中电活性成分的信息,从而实现对中药材的分析和鉴别。
综上所述,中药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药材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成分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b9707e9e45c3b3566ec8b99.png)
选择溶剂的要点
①溶剂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 ②溶剂不能与中药的成分起化学变化 ③溶剂要沸点适中、易回收、经济、易得、使用安
全等。 常见溶剂极性大小顺序
石油醚<四氯化碳<苯<无水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 丁醇<丙酮<乙醇(酒精)<甲醇(木精)
提取方法
1. 浸渍法:
将中草药粉末或碎块装人适当的容器中,加 入适宜的溶剂(如乙醇、稀醇或水),浸渍药 材以溶出其中成分的方法。
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浸提有效成分的方 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 破坏植物药材的细胞,使溶剂易于渗入细 胞内,同时超声波的强烈振动能传递巨大 能量给浸提的药材和溶剂,使它们作高速 的运动,加强了胞内物质的释放、扩散和 溶解,加速有效成分的浸出,极大地提高 提取效率。
优点: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 高,无需加热,能避免高温高压对 欲提取成分的破坏,既适用于遇热 不稳定成分也适用于各种溶剂的提 取。
常见的提取溶剂2-亲水性有机溶剂
与水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乙醇(酒精)、甲醇(木 精)、丙酮等,以乙醇最常用。 乙醇:溶解性好,对中草药细胞的穿透能力较强。除蛋白质、 粘液质、果胶、淀粉和部分多糖等外,大多能在乙醇中溶解。 难溶于水的亲脂性成分,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也较大。 应用:根据被提取物质的性质,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提 取。 优点:
本法比较简单易行,但浸出率较差,且如 用水为溶剂,其提取液易于发霉变质,须注意 加入适当的防腐剂。
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药效学研究
![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药效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26ec82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f.png)
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药效学研究中草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药源资源和深厚的药品研究历史。
许多中草药及其提取物已被应用于治疗一系列疾病,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药效学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围绕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药效学研究展开。
一、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药效学研究需要使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动物实验法、细胞实验法、化学分离法、生物活性测试法、配伍规律分析法、系统学研究法等。
1. 动物实验法动物实验法是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药效学研究的基础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法主要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犬等动物的生理和病理学表现的观察研究,这些观测可用于研究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对动物体内物理、生化、免疫等方面功能的影响。
2. 细胞实验法细胞实验法是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药效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细胞实验法主要包括,对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生长指标、代谢物、酶活性等的检测,可以用于探讨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对细胞功能和代谢的作用。
3. 化学分离法化学分离法主要指对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
常用的化学分离方法包括萃取、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反相色谱、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等。
4. 生物活性测试法生物活性测试法是通过生物实验检测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的方法。
其中包括药物的抗氧化、抗炎、抗病毒、抗癌、免疫调节等作用的评价。
5. 配伍规律分析法配伍规律分析法是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研究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通过对中草药配伍的观察、实验,从中总结出中草药配伍的规律,最终具体的应用到病人服用的方药中。
6. 系统学研究法系统学研究法是综合运用生物学、化学、计算机技术、图形学等学科,对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药效学进行整体研究。
该方法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在多个层次上对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生物学、药理学、分子学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完整、系统分析。
二、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主要药效学研究成果1. 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方法研究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aa1463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d.png)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方法研究中药是中国传统的珍贵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成分。
中药的药效往往来自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因此,提取和分离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成为了中药学研究的重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方法研究,介绍当前常见的提取和分离方法,并探讨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应用范围。
一、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1. 水提法水提法是最常见的中药提取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利用水溶性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来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被提取的药材先用水浸泡,然后将水和浸泡药材一起加热,使水中的药效成分提取到水中。
水提法优点是提取过程简单、易于控制,同时溶解性好的成分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取,缺点是对于含有脂溶性化合物的药材,提取效果不理想。
2. 乙醇提法乙醇提法是运用酒精的溶剂作用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药材中成分的提取,但对脂溶性成分的提取效果不佳。
此外,由于乙醇是一种有毒有害化合物,对于提取到的药效成分,需要进行后续的纯化处理。
3. 甲醇提法与乙醇提法类似,甲醇提法同样是利用甲醇溶解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与乙醇相比,甲醇的溶解能力更为强,但同样存在有毒有害性的问题。
二、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1. 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溶剂包括乙醇、丙酮、甲酸乙酯等,同时也可以使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对药材进行萃取。
溶剂萃取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适用于对大分子化合物的分离。
但离心过程可能会破坏药效成分的结构,因此需要注意离心速度和时间。
2.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同分配系数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的固定相是硅胶或纤维素等,而流动相则可以是醋酸乙酯、正己烷、乙酸甲酯等。
薄层色谱法的优点是对于化学成分不明确的药材同样有效,分辨效果好,同时操作简单,常用于中药提取和分离。
3.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利用色谱柱固定相和溶液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分离的方法,可以对中药中的成分进行高效率、高分辨率的分离。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及临床应用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及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cb9142b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8.png)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及临床应用中药作为中国传统的药物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与临床应用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对于发掘中药的药理活性、开发新药以及促进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以及中药化学成分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是对中药药材中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鉴定和纯化的过程。
中药的活性成分通常是复杂的化合物混合物,包括多种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
目前常用的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分离和鉴定中药化学成分,还可以研究其药理活性、毒副作用以及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等。
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对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纯度可以评估中药的质量,保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通过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药理活性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发掘出新的治疗途径和药物靶点。
例如,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和抗炎作用,可以作为抗癌和抗炎药物的候选化合物。
中药化学成分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药化学成分作为中药药物的活性成分,是中药药效的基础。
通过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特性,可以揭示其药理和毒副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可以促进中药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
通过分析中药化学成分的含量和指纹图谱等,可以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稳定,减少药物的变异性和不良反应。
此外,研究中药化学成分还可以为中药的组方设计和药物开发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不同中药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和共同作用机制,可以优化中药的组方配伍,提高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除了传统的临床应用,中药化学成分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中药化学成分不仅可以作为药物,还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和靶向药物开发的工具。
例如,通过改变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或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的组织靶向性和生物可及性。
执业中药师考试资料之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执业中药师考试资料之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ac4f12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4d.png)
执业中药师考试资料之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 1)溶剂的选择(相像相容),溶剂的极性: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提取方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损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超声波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升华法、组织破裂提取法、压迫法。
2.中药有效成分的分别与精制的方法a:溶剂法:酸碱溶剂法(依据酸碱性的不一样)。
溶剂分派法(分派系数不一样):分别极性大的—正丁醇 - 水;极性中等的—乙酸乙酯-水;极性小的—氯仿(乙醚)- 水。
b:积淀法(可逆):专属试剂积淀法、分级积淀法、盐析法。
c:分馏法(依据沸点不一样)d:凝胶过滤和膜过滤法(依据分子大小的差异): Sphadex和Sphadexlh-20 。
分子由大到小流出。
e:升华法 : 如樟脑、咖啡碱、川芎嗪等。
f:结晶法:化合物由非晶形经过结晶操作形成有晶形的过程称为结晶。
对结晶溶剂的选择:对待结晶成分的溶解度随温度不一样应有明显差异;与被结晶的成分不产生化学反响;对杂质的溶解度或大或小;溶剂的沸点低,易于分别;无毒或低毒。
e:色谱分别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对被分别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有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
硅胶—用于分别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 ; 对极性大的吸附力大。
氧化铝—用于分别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对极性大的吸附力大(生物碱、甾、萜)。
活性炭—用于分别水溶性物质:对极性小的吸附力强(氨基酸、糖、苷)。
聚酰胺(对形成氢键多的和芬芳化程度高的吸附力强;简单已形成分子内的氢键的吸附力减弱)―用于分别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等。
(a)硅胶和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洗脱剂(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
(b)活性炭位非极性吸附剂。
g: 凝胶过滤色谱(分子筛原理)Sephadex(在水中使用)/Sephadexlh-20( 葡聚糖凝胶和羟基葡聚糖凝胶) 。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65efb3c0912a21614792939.png)
常用吸附剂: 硅胶、氧化铝: 均为极性吸附剂 聚酰胺: 氢键吸附剂
硅胶色谱
a b
菠菜提取物
硅胶 TLC,展开剂: CHCl3-MeOH=95:5
Rf值 化合物 a、b的极性? 硅胶:极性吸附剂
硅胶色谱
影响Rf值的主要因素
1. 吸附剂
被认为是抗癌制剂中的
“今日之星”,被誉为
90年代国际抗肿瘤药研究一大成就。
复习思考题
1.选择合适的提取各类化学成分的溶剂。
2.用乙醇从某中药提取苷类成分,如何用溶剂萃取 法从提取物中除去脂类和水溶性杂质。 3.选择合适的TLC方法分离下列各组化合物,并比 较Rf 值大小。
A β-D-glc、α-L-rha、β-D-xyl
鸦片中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发现了吗啡 青霉菌中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得到了青霉 素 解热静痛药阿司匹林首先发现于一种杨树 降压药利血平首先来自萝芙木 对牛胰腺分泌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获得了 胰岛素 长春碱、紫杉醇等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 导致了一系列抗癌药物的出现
疟疾的特效药奎宁最早来源于金鸡纳树皮,其原产 于厄瓜多尔,据说有一个印第安人患有严重的疟疾, 口渴难忍,便在一池塘边喝了许多水,后感觉病情 得到好转。他发现池塘中有金鸡纳树倒在其中,接 着印第安人用该树皮治疗疟疾。
12小时后
渗漉法
旋转蒸发
旋转蒸发
薄膜蒸发
二 分离(isolation ,separation)
1.溶剂法:溶解或两相溶剂萃取 2. 酸碱法:生物碱、有机酸、
3. 沉淀法:
a、H2O + 醇:多糖、蛋白质 b、皂苷:醇溶液+ Et2O or EtOAc or Me2CO c、调pH:生物碱、有机酸、氨基酸 d、醋酸铅沉淀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b6f915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77.png)
tp:三相点, cp:临界点, G:气相, L:液相, S:固相, SF:超临界流体
温度℃
压力(ATM)
•
G
S
L
SF
t p
5.2
71.5
-57
0
31.3
cp
纯CO2热力学相图
CO2相的物理性质
相 气体 超临界流体 液体
(二)沉淀法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
密度(g/ml)
扩散系数(cm2/s)
粘度(g/cm•s)
(0.6~2.0)X10-3
0.01~1.0
(0.5~3.5)X10-4
0.2~0.9
(0.5~3.3)X10-4
(2.2~9.9)X10-4
0.8~1.0
(0.5~2.0)X10-5
(0.3~2.4)X10-2
密度:气体<超临界流体≈液体 (具有液体的溶解能力)
一次代谢及二次代谢
一次代谢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为植物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 二次代谢产物: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进一步经过不同的代谢过程,产生特定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萜类、黄酮类等)。并非植物机体中必不可少。不同的植物能产生不同的二次代谢产物。受来源、环境、季节等多种因素影响。
【精选】01-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幻灯片
![【精选】01-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edfaa76ed4d8d15abf234ee3.png)
b、系统溶剂萃取法(溶剂极性梯度萃取法)
操作:使用极性不同的溶剂,按极性由小到大 的顺序,对提取物进行萃取
3、沉淀法
定义:基于有些中药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生成沉淀,或加 入某些试剂后可降低某些成分在溶液中的溶解度而自 溶液中析出的一种方法。
1)专属性试剂沉淀法
利用某些特定试剂与某些化学成分能反应生成可逆的不 溶性沉淀,而与其它化合物分离。
膜分离法、凝胶过滤法等 5)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 离子交换法 6)根据物质的沸点不同 分馏法、升华法
1、结晶法 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溶剂中溶解度的显著 差别而分离的方法。 适用范围:分离和精制固体化学成分,是纯化物质 常采用的方法。
关键:选择适宜的结晶溶剂。 常用溶剂:甲醇,乙醇,乙酸乙酯,吡啶等。当单 一溶剂无效时,可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溶剂。
雷式铵盐 —— 生物碱 胆甾醇 —— 甾体皂苷 明胶 —— 鞣质
2)分级沉淀法
在混合组分的溶液中加入与该溶液能互溶的溶剂,改变 混合组分溶液中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析出。
可改变加入溶剂的极性或数量,而使沉淀逐步析出。 乙醇沉淀法(常用于分离皂苷类化合物)
3)盐析法
在混合物水溶液中加入易溶于水的无机盐,至 一定浓度或饱和状态,使某些中药成分在水中溶解 度降低而析出,也可用有机溶剂萃取。
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酸碱性不同进行分离。 游离生物碱(难溶于水)+ 酸 → 生物碱盐(易溶于水) 有羧基或酚羟基的酸性成分(较难溶于水)+ 碱 →
盐(易溶于水)
有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成分(难溶于水) 皂化 产物(易溶于水)
2、溶剂法 1)酸碱溶剂法
pH梯度法
操作:使用酸碱度不同的溶剂,按酸度或碱度 不断递变提取不同碱度或酸度的化合物
中药的化学成分与活性成分研究
![中药的化学成分与活性成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33f705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d.png)
中药的化学成分与活性成分研究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中药的疗效源自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这些成分通过与人体相互作用,发挥着药理学效应。
本文将探讨中药的化学成分与活性成分的研究情况,以及它们在药物研发和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是指在中药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包括生物碱、多糖、酚类化合物、皂苷、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结构和功能,是中药药效的基础。
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
有研究表明,生物碱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例如,马钱子中的马钱子碱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症;罂粟中的吗啡是一种重要的镇痛药物。
2. 多糖多糖是中药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
例如,阿胶中的阿胶多糖可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改善机体免疫力;灵芝中的灵芝多糖则具有抗肿瘤活性。
3. 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常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
例如,山楂中的花青素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薄荷中的薄荷醇则可用于缓解胃痛等症状。
4. 皂苷皂苷是一类具有两性溶解性的天然化合物,在中药中广泛存在。
研究发现,皂苷具有抗菌、抗炎、降血脂等作用。
例如,当归中的当归苷具有增强免疫力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5. 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中药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舒张血管等作用。
例如,青蒿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疟疾治疗的萜类化合物;薰衣草中的薰衣草酮具有镇静和抗菌作用。
二、中药的活性成分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是指通过与人体相互作用,发挥药理学效应的化学成分。
活性成分的研究对于理解中药的药效机制和指导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1. 中药提取与分离技术为了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科学家们采用了各种提取与分离技术。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水萃取法等。
这些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提取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并方便后续的分离和纯化。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四大谱课件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四大谱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64b2a7be1e650e53ea994b.png)
所得图谱即为质谱。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四大
24
谱
EI-MS(电子轰击电离, electron impact ionization)
测定时先加热气化,再电离,易热分解或难气化的化合物,测不到分子 离子峰。
FD-MS(场解析电离, field desorption ionization)
将试样稀溶液涂在钨丝发射极上,通过真空密封系统进入离化室作为阳极, 再安装阴极,加10kV的高电压使其电离。适用于热不稳定、极性大、难挥 发的化合物。但碎片信息少。
合常数(氢与氢的关系),提供分子中氢的类型、数目及相
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中息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四大
30
谱
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δ)
1H核因周围化学环境不同,其外围电子云密度以及绕核旋转时产生的磁 的屏蔽效应也不同。不同类型的1H共振信号出现在不同区域,可识别。
TMS:四甲基硅烷 标准物质 ✓屏蔽效应强,共振信号在高场区(δ值规定为0)绝大多数吸收 峰均出现在它的左边。 ✓结构对称,是一个单峰。 ✓容易回收(b.p.低),与样品不反应、不缔合。
11
谱
3.结构研究的主要方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定义
分子中的电子因一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 级后产生了光谱。是一种电子光谱。
其中由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引起的π-π*、n-π*跃迁产生 的光谱为紫外-可见光谱。
含有共轭双键、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的化合物以及芳香
族化合物的分子有此特征光谱。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四大
19
谱
C=O s-(-)-藏茴香酮的IR光谱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四大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4220eed240c844769eaee83.png)
视窗:罂粟 几千年前人类就发现罂粟果有镇痛和迷幻作用。苏美尔人早在公元前 4000 年就把鸦片(罂粟果的汁烘干制成)用作麻醉药。到公元前3400年, 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这种植物已经被广泛种植了,而且被冠以“joy plant”的美名。公元前两世纪,鸦片被古希腊名医盖仑描述为包治百病的良 药。在《圣经》与荷马的《奥德赛》里,鸦片被称之为“忘忧药”,上帝 也使用它。有关鸦片的使用和上瘾在罗马时代就已经很普遍了。16 世纪 的瑞士医生和炼金师帕拉塞尔苏斯发明了鸦片的酒精制剂———鸦片酊, 从而鸦片开始在欧洲广泛 使用。
O
OH
H,OH
OH
D-葡萄糖
D-甘露糖
D-半乳糖
2. 苷类 为一类经水解后可产生糖和非糖两部分的化合物。非糖部
分叫苷元。苷具亲水性,苷元具亲脂性。
glc
OH
O
OCH 3
O glc
CH2OH
O glc C OCH 3
熊果苷
天麻苷
丹皮苷
3. 醌类化合物 是一类分子中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合物。 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有一定的酸性。游离醌类多溶于
CP COOH
+ CH2
COA CP
CH3CH2CH2COCH2COA CP NA DPH
NA DP CH3 CH2 CH2CH2 CH2 COA CP
CH3( CH2)nCOOH
( C4)
( C6)
(Cn+2,n为偶数)
脂肪酸、酚类、醌类
甲戊二羟酸途径(mevalonic acid pathway,MVA途径)
溶剂提取法 水蒸气蒸馏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其他方法
溶剂提取法 常用溶剂:
对溶剂的要求
1、溶解度 2、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3、安全无毒经济易得 4、沸点易适中,便于回收,反复使用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76f1329647d27284b7351e0.png)
常用溶剂: 常用溶剂:
水: 生物碱盐、苷类、有机酸盐、糖 冷水:发生酶解反应,杂质多 热水:效率高,挥发性成分损失,热敏性成分易破 坏 亲水性有机溶剂:MeOH、EtOH、Me2CO等 亲水性有机溶剂 亲脂性有机溶剂:CHCl3、Et2O、Ben、Et2OAc 亲脂性有机溶剂
水(H2O) 甲醇(MeOH) 甲醇 乙醇(EtOH) 乙醇 极性大
(五)复合途径 五 复合途径
许多二级代谢产物由上述生物合成的复合途径生成。 许多二级代谢产物由上述生物合成的复合途径生成。即分子中各个 部分由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产生。如查耳酮类、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A 部分由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产生。如查耳酮类、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 环和B环分别由乙酸 丙二酸途径和莽草酸途径生成。 环分别由乙酸-丙二酸途径和莽草酸途径生成 环和 环分别由乙酸 丙二酸途径和莽草酸途径生成。一些萜类生物碱分 别来自甲戊二羟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或乙酸-丙二酸途径 丙二酸途径。 别来自甲戊二羟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或乙酸 丙二酸途径。
大孔吸附树脂
原理:吸附性和分子筛性原理相结合 吸附性:范德华引力或氢键的 分子筛:多孔性 应用:糖与苷的分离、生物碱的精制
分配色谱
原理: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 分配系数不同 正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 固定相极性 反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固定相极性 HPLC、MPLC、LPLC
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
酸碱溶剂法 溶剂分配法
系统溶剂萃取法 逆流分溶法( 逆流分溶法(CCD) ) 液滴逆流色谱( 液滴逆流色谱(DCCC) )
萃取法
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 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Corg K(分配系数)=
CH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总论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84bd470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6f.png)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本节介绍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主要介绍溶剂提取法。 重点:溶剂提取法的原理,化学成分的极性、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及提取溶剂的选择;常见的提取方法及应用范围。 常用三种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另外新方法还有超临界提取法。 提取的概念:指用选择的溶剂或适当的方法,将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并同中药组织脱离的过程。 一 溶剂提取法 (一) 提取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乙酸-丙二酸(AA-MA)途径 以乙酰辅酶A为起始物质,丙二酸单酰辅酶A起延伸碳链的作用。通过这一途径能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等化合物。 酚和醌类 这类物质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只发生缩合反应。乙酰辅酶A直线聚合后再进行环合生成各种酚类化合物。 CH3-CO-S-CoA + 3 乙酰辅酶A 丙二酸单酰辅酶A CH3-CO-CH2-CO-CH2-CO-CH2-CO-------Enz 上述多酮环合则生成各种醌类化合物或聚酮类化合物。 甲戊二羟酸(MVA)途径 起始物质为MVA,在ATP作用下,按如下路线合成:
糖类:为中药中普遍存在的成分类型,包括单糖、低聚糖、多糖。单糖是糖的基本单位;低聚糖是由2~9个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多糖是由10个以上至上千个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高聚物。 有机酸:广义的有机酸泛指分子中有羧基的化合物。在植物中多以金属离子或生物碱盐的形式存在。按分子大小又分为小分子有机酸和大分子有机酸。前者极性大,具亲水性;后者极性小,具亲脂性。 树脂:为植物组织中树脂道的分泌物。性脆,受热时先软化而后变为液体,燃烧时发生浓烟并有明火。树脂具亲脂性。按结构又分为树脂酸(主要为二萜酸、三萜酸及其衍生物)、树脂醇(分子中具羟基)、树脂烃(为一类结构复杂的含氧中性化合物)类。 氨基酸、蛋白质和酶: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的羧酸。构成蛋白质的多为α-氨基酸。为亲水性。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
药学科研方法中药化学成分研究
![药学科研方法中药化学成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22b5175c5da50e2524d7fed.png)
一、乙酸-丙二酸(AA-MA)途径
以乙酰辅酶A为起始物质,丙二酸单 酰辅酶A起延伸碳链的作用。
通过这一途径能生成脂肪酸类、酚 类、醌类等化合物。
乙酰辅酶A直线聚合后再进行环合生成
各种酚类化合物。
COOH
CH3-CO-S-CoA + 3 CH2-CO-S-CoA
乙酰辅酶A
丙二酸单酰辅酶A
CH3-CO-CH2-CO-CH2-CO-CH2-CO-----Enz
• 2.回流提取法:是用有机溶剂作为提取 溶剂,在回流装置中对药材进行加热回 流提取,该方法提取效率较高,但因为 长时间加热,所以不适合受热易破坏分 解的成分。
• 3.连续回流提取法:是回流提取法的发 展,具有消耗溶剂量更小,提取效率更 高的优点。常用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 装置。
• 二、水蒸气蒸馏法 • 三、升华法 • 四、超临界提取法
五、复 合 途 径
许多二级代谢产物由上述生物合成的复合 途径生成,即分子中各个部分由不同的生物合 成途径产生。
如:查耳酮类、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A环
和B环分别由乙酸-丙二酸途径和莽草酸途径生 成,再在各种酶作用下生成黄酮。一些萜类生 物碱分别来自甲戊二羟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或 乙酸-丙二酸途径。
第二节 中药化学成分预实验
一、溶剂提取法
• 是根据天然药物中各种成分在溶剂 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有效成分溶 解度大,而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 度小的溶剂,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 织中溶解出来的办法。
• (一)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 “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 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 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 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预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 2OH O OH HO
O
CH 2 O OH OH HO O
OH HO
CH 2OH O O OH HO CH 2OH O O OH HO OH
人参皂甙Rb1
10.其他成分
有机酸 树脂 氨基酸、蛋白质和酶 鞣质 植物色素 油脂和蜡 无机成分 微量元素
溶剂 亲 脂 性 石油醚、 苯、氯仿、 乙醚、乙 酸乙酯 正丁醇 亲 水 性 甲醇、 乙醇 苷
OH
OH
HO
OH
洋地黄毒甙
9.皂苷(saponins)
由螺甾烷类或三萜类化合物与糖结合的低 聚糖苷,前者为甾体皂苷,后者为三萜皂苷。 无色,对粘膜有刺激性,有吸湿性、发泡性和 溶血性。 大多数极性较大,易溶于水、热甲醇和乙 醇,难溶于丙酮、乙醚。皂苷元不溶于水而溶 于石油醚、苯、氯仿等低极性溶剂。有助溶性。
O
石榴皮碱
COOH NH2 赖氨酸
5.复合途径
O
AA-MA
O
COOH CH3 HOOC
NH3 NH2
HOOC
OH
O
O
O
查耳酮、二氢黄酮生成的复合途径
第3节 中药化学成分预试验
1.预试验的分类
2.预试验的方法
3.预试验供试液的制备
1.预试验的分类
单项预试:重点检查某类成分。 系统预试:全面检查各类成分。
+
第4节 提取分离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
1.提取方法
2.分离纯化方法
有效成分已知:检索文献,提取分离。 有效成分未知:溶剂系统提取,配合临床及药 理实验,追踪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
1.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 (2)水蒸气蒸馏法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4)其他方法
1.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 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粉末的细胞膜,溶解溶 质,形成细胞内外溶质的浓度差,将溶质渗出, 进行提取。 溶剂的选择:相似相溶。 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 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有机溶剂分类: 亲脂性: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 亲水性:丙酮、乙醇、甲醇 水
溶解性:极易溶,1g/<1ml 易溶,1g/1-10ml 溶解,1g/10-30ml 略溶,1g/30-100ml 微溶,1g/100-1000ml 极微溶,1g/103-104ml 不溶,1g/>10000ml
Enz
O CH 3 O O O
Enz
O
CH 3
Enz
1 Acetyl CoA + 6 matonyl CoA 1 Acetyl CoA +7 matonyl CoA
HO O O O O O O
大黄素甲醚
O OH
Enz
O CH 3 CH 3O O CH 3
中药决明子部分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2.甲戊二羟酸(MVA)途径----萜类、甾体
氧化
H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氨基酸途径----生物碱类
COOH NH2 苯丙氨酸 -NH2 CHO NH Schiff碱反应 偶合反应 异喹啉类生物碱 苯乙醛 -CO2 NH2 苯乙胺 HCHO Mannich碱反应 四氢异喹啉 NH
苄基四氢异喹啉
CH2OH N-CH3 O-CO-CH N H 莨菪碱 NH2 COOH NH2 鸟氨酸 NH2
人参皂甙Rb1
HO
HO
HO
3.糖类(saccharide)
单糖:无色晶体,有旋光性,味甜。易溶 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 低聚糖: 2~10 个单糖缩合而成,味甜。溶 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 多糖: 10 个以上单糖脱水缩合而成,无甜 味。大多不溶于水。包括植物多糖、动物多糖。
CH 2OH O OH HO OH
物质代谢与生物合成
1.乙酸-丙二酸(AA-MA)途径----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等
红镰刀菌素
HO OH O
决明内酯
HO OH O O
torachrysono
HO OH O CH 3 CH 3 CH 3O CH 3
CH 3O
O
CH 3
CH 3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CH 3 O
(3)石油醚提取液: 1g/10ml,浸泡2-3h,过滤。 滤液用以检查挥发油、萜类等。
常用显色剂:
生物碱:碘化铋钾试剂 棕红色 酚:三氯化铁试剂 蓝色 有机酸:溴酚蓝试剂 蓝色背景黄色斑点 皂苷:磷钼酸试剂 蓝-蓝紫色 内酯、香豆素:异羟肟酸铁试剂 蓝-紫 黄酮:三氯化铝试剂、盐酸-镁粉、乙酸镁试剂 蒽醌:氢氧化钾试剂 红色 强心苷:3,5-二硝基苯甲酸试剂 紫红色 氨基酸:茚三酮试剂 + 挥发油:油斑试验 无斑点 有机化合物:硫酸试剂
1.生物碱(alkaoids)
生物体内的含氮有机物,有似碱的性质 (能与酸成盐),有生理活性。 生物碱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生物碱盐则易溶于水及乙醇,难溶于亲脂 性有机溶剂。
O O
N+ Cl
OCH3 OCH3
盐酸小蘖碱
2.苷类(glycosides)
苷元与糖或糖的衍生物通过苷键(缩醛键) 连接而成的化合物。苷易水解成苷元和糖。
2.预试验的方法
试管法 纸片法 薄层及纸色谱法
3.预试液的制备
(1)水浸液: 4g/40ml水,浸泡过夜,过滤。 滤液 A 用以检查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滤 渣水浴60℃加热10min,过滤。滤液B用以检查糖、 有机酸、苷、鞣质、水溶性生物碱等。
(2)乙醇提取液 中性醇提液: 5g/60ml 95% 乙醇,水浴加热 回 流 2 0 min, 过 滤 。 滤 液 用 以 检 查 黄 酮 、 蒽醌、香豆素、萜、苷等。 酸性醇提液:2g/10ml 0.5%盐酸乙醇溶液, 水 浴 加 热 回 流 1 0 min, 过 滤 。 滤 液 用 以检查生物碱等。
CH 3O CH 3O HO CH 3O HO O O CH 3O CH 3O CH 3O OH CH 3 CH 3
七叶内酯
五味子醇甲
6.黄酮类(flavonoids)
两个苯环通过三碳链连接而成( C6-C3-C6) 的化合物。多有酚-OH,有一定酸性。 游离黄酮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 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液中;黄酮苷易溶于水、 甲醇、乙醇、吡啶等极性溶剂。
3.莽草酸途径----C6-C3、C6-C1类化合物
COOH COOH NH2 HO OH 莽草酸 OH 苯丙氨酸 桂皮酸 氧化 脱氨 COOH 苯甲酸 氧化 COOH HO COOH OH 成苷 HO HO COOH O-glc 环合 COOH HO OCH3 HO O 香豆素 CH 2OH OCH3 松柏醇 缩合 木脂素 O 还原 阿魏酸 HO 香草酸 OH 甲基化 CH 3O 咖啡酸 氧化 HO COOH HO 原儿茶酸 甲基化 COOH 氧化 COOH COOH HO 对羟基桂皮酸 对羟基苯甲酸 氧化 COOH
甲戊二羟酸 半萜 焦磷酸异戊烯酯(IPP) 焦磷酸二甲基烯丙酯(DMAPP)
焦磷酸香叶酯(GPP)
焦磷酸橙花酯(NPP)
单萜,环烯醚萜
焦磷酸麝子油酯(FPP)
× 2
倍半萜 三萜 二萜
焦磷酸双牻牛儿酯(GGPP)
× 2
四萜
焦磷酸香叶基麝子油酯(GFPP) 焦磷酸多聚异戊烯酯 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图
二倍半萜 多萜
一次代谢过程: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过程。代谢产物(primary metabolites)有糖、脂质、 蛋白质、核酸等。 二次代谢过程:在特定条件下,一次代谢产物 作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代谢过程生成 的产物为二次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 如生物碱、萜类等。
中药化学成分的类型 游离生物碱、挥发油和萜类、苷元、苯丙素 油脂、蜡、树脂、植物色素
除蛋白质、多糖以外的成分
水
生物碱盐、有机酸盐、苷 单糖和低聚糖、鞣质、氨基酸、蛋白质等
第2节 中药化学成分生物合成途径
1.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
2.甲戊二羟酸途径(MVA)
3.莽草酸途径
4.氨基酸途径
5.复合途径
无色、无臭晶体。
苷可溶于水、乙醇、甲醇,难溶于亲脂性 有机溶剂;苷元则相反。
CH 2OH O OH HO
O
CH 2 O OH OH HO
HO
O
CH2OH O OH
O
CH2 O OH OH
OH
OH HO
OH HO
CH 2OH O O OH HO CH 2OH O O OH HO OH
酸或酶
CH 2OH O OH OH HO CH 2OH O O OH HO OH
CH3 C H2C COOH CH3 C H3C CH CH2 OP P CH3 C H2C CH2 CH2 OP P CH2 CH2 OH 甲戊二羟酸 (MVA)
HO C6H12O6 葡萄糖 CH3CO-S-CoA 乙酰辅酶A
焦磷酸异戊烯酯 (IP P )
焦磷酸- γ, γ- 二甲基烯丙酯 (DMAP P )
1.提取方法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原理:用处于临界温度( Tc)和临界压力 (Pc)以上,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为溶剂, 进行提取。对许多物质有很强的溶解能力。 流体:常用 CO2,Tc 31.4℃,Pc 7.37Mpa, 惰性,价廉,但适用于极性较低的化合物。 特点:接近室温工作,适用对热不稳定的成 分,无有机溶剂残留,对环境无公害,提取效率 高,节约能耗等。但对设备要求高。
1.提取方法
(4)其他方法 升华法 组织破碎提取法 压榨法 超声提取 微波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