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总结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在19世纪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提供了一种全面解释社会运动和社会变化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了许多核心概念和观点,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革命理论等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探讨。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一个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会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最终会导致社会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历史进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和斗争的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立,并认为这种矛盾和对立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还提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即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种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由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阶级斗争被视为社会转型和社会革命的引擎。

马克思主义者呼吁工人阶级要站在历史的舞台中央,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4.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贡献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

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他们的工资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剥削,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导致阶级矛盾的加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目标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崩溃。

5. 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革命理论,认为通过革命可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革命被视为一种阶级斗争的方式,旨在消除压迫和剥削,为全体人民创造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5、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6、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现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4.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媒介;
五、认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突出特点:
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将其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3.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五、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1、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
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3、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3、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具体包括:
①控制方法②信息方法③系统方法④模型方法⑤理想化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概念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三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

这种劳动涉及到处理社会关系,是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

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形而上学是机械的、孤立的、静止的和格列僵化的。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时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智能。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后,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获得剩余价值,使得货币成为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名词解释: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3.现象—4.归纳—5.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及时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领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6.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7.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8.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9.理论创新—10.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1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1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13.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4.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5.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区的路线1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统一。

17.剩余价值率—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

其公式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高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工具。

在高中政治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掌握好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大有裨益。

下面将对高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 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之否定、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革命性和非革命性。

二、共产主义理论1.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定义和特点。

2.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发展阶段。

三、社会主义理论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和基本任务。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4.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总体布局。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和特点。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路径。

五、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核心意义。

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2. 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意义。

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兴起。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地位和指导地位的确立。

通过对高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核心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我们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作出我们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核心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核心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观点和方法论,最初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提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包含了许多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并解析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的核心概念。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驱动的。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发阶级斗争,最终导致社会形态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必然性。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这个核心概念强调社会上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对抗,这种冲突和对抗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3.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与他们在生产上所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主义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剩余价值的存在使资本家能够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被剥削。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物质生产能力,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

生产关系是指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变革又会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5. 公有制和私有制公有制和私有制是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的核心概念。

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劳动和产品的分配按需进行的经济制度。

私有制则是生产资料归个人或特定集体所有,劳动和产品的分配由个人或特定集体占有和决定的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追求公有制的社会形态,认为公有制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

6.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体系和文化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各个阶级和集团的观点、利益和意识的综合体现。

它强调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相对性,并提出了关于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和作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它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解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演进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发展和认识的哲学理论,它强调世界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且对于认识世界的方法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项核心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演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社会革命的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分析的结果。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悲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 马克思列宁主义:根据列宁的理论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

3.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苏联、中国等国家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1. 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并提供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总结(推荐8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总结(推荐8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总结第1篇_说:“我相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值得我们全世界人民学习的,我们要秉承这种优良高尚的品质切实地运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去。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总之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总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

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让我知道了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并不是单一孤独的存在着,那可谓是事事有联系,时时有联系。

就好比当今的国际形势一样:世界的进步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一样。

还懂得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我们看问题不应该只看到事情的表面,要通过表面去看到事情的实质性东西,就好比当今的中国,中国目前和资本主义大国美国来说是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不能说中国就比美国差,社会主义就比资本主义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该概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和内涵、历史背景、科学性、指导思想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和内涵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哲学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理四个方面。

2. 哲学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3. 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础,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等内容。

4.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基础,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方面的内容。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背景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包括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等。

2. 马克思主义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特点和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背景等。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等。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对社会、历史和经济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准确预测。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表现在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并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思想1.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2.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下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等。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包括: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到质变等。

三、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是通过剩余价值实现的。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它指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获得的工资之间存在着剥削关系。

资本家以剥削剩余价值的方式获取利润,这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

四、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强调社会矛盾的根本性质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的主要动力。

五、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民主等。

六、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区分了科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一种有科学根据和可行性的社会主义理论。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是指那些没有科学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社会主义设想。

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1)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1)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各门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理论体系。

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4λocopua/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

近代日本学者西周将其翻译为“哲学”,后传到中国。

哲学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的传统哲学。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传统哲学,经历了先秦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重要阶段,产生了儒、道、释,即以孔孟哲学为代表的儒家哲学、以老庄哲学为主要标志的道家哲学、中国化了的佛教哲学三大派哲学。

“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径、“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等中国哲学独具的精神传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把探讨事物、现象背后的原因的学问称为哲学,具有古代西方哲学知识总汇的性质。

其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欧洲中世纪哲学是一种与宗教相结合的经院哲学。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主要有大陆唯理论哲学、英国经验论哲学、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建立了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本特征的辩证哲学体系,成为这个时期的哲学高峰。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突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哲学发展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发展的基础上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由于对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中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凡是主张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它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为基本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

下面我们就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概论总结。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其基本原理之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是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决定了人们的意识。

唯物史观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其另一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也是其重要原理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他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其基本原理之一。

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构想,它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和理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批判和超越。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

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德国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等。

下面我们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总结。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其最基本的哲学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运动发展的统一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系统的认识,反对片面、片段的认识,强调对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认识,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反对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反对空想、主观的历史观。

再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其重要的社会理论。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阶级斗争理论强调对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认识,反对和谐主义的社会观,强调对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的认识,反对改良主义的社会观。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其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应该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共同富裕的社会。

社会主义理论强调对社会制度的变革,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强调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对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通用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通用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通用4篇)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是帮助人们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史上的一个根本问题。

2.哲学的本质是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哲学具有对世界和人类的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3.人类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反映在社会实践中的结果,人类价值观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二、政治经济学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以及社会各方面经济关系的科学。

2.价值和价格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度,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3.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形态。

三、科学社会主义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发展的新阶段,其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本质是人民民主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计划经济。

3.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逐步实现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四、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和揭示的哲学理论。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学生应该认真研究每一章的内容,掌握其基本思想和理论,以加深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现代大学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自上世纪以来一直是引领时代潮流、指导社会进步的思想旗帜。

作为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为大家呈现一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帮助大家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一思想体系,以更好地运用于现实实践中。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概念有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是识别存在物质、自然界及其运动发展的哲学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

而唯心主义则相信思想、意识具有超越物质、自然界的独立本质。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是指人们从对立的两个方面探究事物整体、发展规律的方法,包括矛盾的普遍性、斗争的普遍性、转化的普遍性等。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化与生产力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5. 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之一,认为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的创始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制度及其矛盾和内在规律。

2. 马克思的商品经济学说商品经济学说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商品交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进而分析市场经济中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

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和雇工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关系,资本家通过剥削雇工的剩余价值获得更多的利润和财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要概念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要概念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要概念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在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概念。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自于实践活动。

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认识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还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的真理性和科学性。

实践的这一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二、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根本要素。

物质的运动和发展是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使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三、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过程。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对抗和矛盾。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旗帜高举人民利益,主张无产阶级领导的工人阶级联合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四、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获得的工资收入,而被资本家占有和剥削的部分。

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避免的产物,也是导致阶级矛盾和社会剥削的根源。

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人阶级联合广大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任务是消灭剥削和压迫,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通过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3.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康德、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费希特∙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完成于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傅立叶、圣西门、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除上述理论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与自然科学的进步密切相关5.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6.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7.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8.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它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它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第二性问题。

○2,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事的关系是怎样的”?即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之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5,物质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特征: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6,实践的三特征、三实践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7,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1,辩证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形而上学:机械的孤立静止的格列僵化的。

9,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原因:○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0,对立统一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A,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及矛盾的个性。

○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B,方法论意义:○1,是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1,质变和量变的区别和辩证关系: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4,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5,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3,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14,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概念及特征:○1,感性认识:概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感性认识仍然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2,理性认识:概念: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15,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1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原因:○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7,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1,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2,唯物史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19,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2,方法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历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2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处在表现形式:○1,二因素: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a,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b,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2,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3,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2,作用: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4,可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

2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劳动时间的组成部分: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

26,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7,资本积累的概念及其本质:○1,概念: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2,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8,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企业,○2,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3,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0,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动因:○1,表现:a,生产的全球化,b,贸易的全球化,c,金融的全球化,○2,动因: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b,跨国公司的发展,c,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32,社会主义从理论到飞跃,实现途径是什么:○1,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2,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3,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33,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及目标:○1,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2,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34,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原因):○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的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4,所以我们要探索一条符合我们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5,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6,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1,物质生产劳动○2,处理社会关系.○3,科学实验.37,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