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发展史

合集下载

推拿发展史

推拿发展史

推拿发展史推拿是一种古老的中医传统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推拿放在治疗疾病的首位,被誉为“黄帝内经”的医学珍品之一。

在推拿治疗中,医师使用手指、手掌、手肘、手腕等身体部位按摩、揉捏、推拿以及拍打患者身体部位,以促进其体内的气血流通和调整其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的发展史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那么接下里就跟随小编一起探讨推拿的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推拿经典之一,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的《伤寒杂病论》中进行描述的。

《伤寒杂病论》是在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治疗实践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推拿与拔罐、针灸等传统疗法的内容。

这也表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推拿在中国医药界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准,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疾病治疗。

但是,当时的推拿还比较简单,只是基于压痛和揉捻等手法,而没有正式的经络体系。

在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推拿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素问》和《类经》等古籍逐渐形成了推拿的系统性理论体系,描述了人体经络、穴位及其作用,为推拿的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时的推拿与针灸、药物治疗合并应用,在整个中国医学界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到了宋朝(公元960-1279年),推拿在中国医学界已经成为一种标准的诊疗手段,并催生了不少著名医学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千金要方》、《别录》等医学经典,都包含了推拿的内容。

此外,当时民间医师也大量开办推拿馆、药铺,使推拿治疗普及到了各个社会阶层中。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时期,推拿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当时医学家汤松年、郑藻翔等人开创了经络穴位的新理论,更加完善了推拿体系,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治疗外科、妇产科以及中风等多种疾病。

20世纪时期,中国推拿逐渐失去了它在中国医学疗法中的主导地位,但并没有被完全淘汰,仍在像香港、南京和上海等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推拿治疗也受到了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肯定,成为了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推拿学的发展简史,五千年的传承,香奈马仕品牌为经典解读

推拿学的发展简史,五千年的传承,香奈马仕品牌为经典解读

推拿学的发展简史,五千年的传承,香奈马仕品牌为经典解读推拿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善。

1.萌芽阶段(远古时期)远古时代,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经常会受到各种伤害,起初,人们无意识地用手按压、拍打、抚摩伤害局部,却意外地获得使肿痛减轻或消失的效果,便逐渐地认识了按摩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及总结便形成了最古老的按摩疗法。

2.形成阶段(先秦两汉时期)先秦两汉时期,按摩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在中医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此时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记载了按摩可以治疗痹证、痿证、口眼歪斜、胃痛、心痛等,并描述有关按摩的工具,如“九针”中的“圆针”“鍉针”,可见当时按摩和针灸的关系密切,常常结合使用。

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也是秦汉时期成书。

在《金匮要略》中首次记载了“膏摩”方法。

当时神医扁鹊用按摩、针灸成功抢救尸厥患者。

3.鼎盛阶段(魏晋隋唐时期)是按摩发展史上的鼎盛阶段,最明显的标志是:按摩得到朝廷的认可,当时的太医署或太医院专门设置按摩专科,而且还开始有组织的教学工作,如隋代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唐代在太医院即设有按摩科,按摩医生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三个等级,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医学教育之一。

唐代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记载用拔伸、揣摸、捺正的方法治疗闭合性骨折,第一次系统地将按摩手法运用到骨伤科治疗之中,对骨伤按摩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另外按摩不仅用于治疗多种常见疾病,如《唐六典》记载“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而且还用于对急症的抢救,如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用按摩治疗“卒腹痛”“卒心痛”“卒霍乱”等危急病症。

其次,按摩与导引结合,用于防病养生。

推拿发展史

推拿发展史

推拿发展史推拿是一种古老的医治疾病的方法,其历史源远流长,从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到现在,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发展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一、先秦两汉时期(公元前~~~公元220年):1、在当时的医疗方法中,推拿占有相当的地位:如远在两千余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按摩疗法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实践,当时民间医生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地抢救了尸厥患者。

2、按摩与针灸的关系相当密切,常常结合使用:如“九针”中的“提针”和“圆针”是按摩工具。

3、当时已有针灸、按摩的分工。

4、第一部按摩著作《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在这一时期成书,到东汉失传。

5、秦汉时的《内经》有不少按摩的记载:如按摩可以治疗痹证、痿证、口眼歪斜和胃痛等。

6、治疗范围涉及:痿证、厥证、寒证、热证等。

二、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1、当时主要医学著作:晋代:《肘后备急方》隋代:《诸病源候论》唐代:《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以上著作都有不少有关推拿的记载。

2、医政设施:这一时期,设有按摩专科,有了按摩专科医生。

如:隋代设有按摩博士的职务。

唐代:设有按摩博士1人,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按摩生15人。

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开始了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工作。

3、治疗范围:涉及伤科、内科、五官科、小儿科及急救等方面的疾病。

4、发展了膏摩、自我按摩:在按摩时常配以药膏,以加强治疗的效果,也便于手法的充分运用。

自我按摩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法之一。

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等均有较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医学在这一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

三、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06年)1、治疗范围更加扩大:涉及妇产科的疾病。

如:宋代医生庞安时——用按摩法进行催产。

2、重视手法的分析:如《圣济总录》P33、推拿的治疗作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以前,很多医家都认为按摩有温通郁闭的作用。

推拿发展简史总结范文

推拿发展简史总结范文

推拿发展简史总结范文推拿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技术。

推拿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与积累,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以下是推拿发展简史的总结。

早在距今五千年前的中国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标本上,就可以看到有关推拿的文字记载和相关器物。

《内经》中有关穴位按摩的技法成为推拿术的基础。

这些揉捏、推拿的方法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一种相对系统的推拿体系。

到了公元前一千年,推拿逐渐被正式命名,并开始有了理论的体系化。

《素问》和《灵枢》是最早关于推拿的理论著作,系统阐述了推拿对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影响及相应治疗方法。

这些理论为后来的推拿术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使推拿成为了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

到了晚期,推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与其他医学学科共同发展。

在隋唐时期,推拿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丰富了推拿理论和技术,并制定了推拿的临床操作规范。

这一时期的推拿家以王叔和、周僧术等为代表,对推拿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朝时期,推拿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推拿技术进一步完善,推拿院校相继出现。

尤其是明末清初,推拿医师黄以周撰写的《医宗金鉴》对推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推拿理论和技术,为后来的推拿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推拿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推拿技术不断创新,临床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推拿疗法的兴起为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得以在现代医学中保持其地位。

现如今,推拿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推拿发展简史总结,从其起源到现代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推拿所蕴含的丰富理论和技术,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也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推拿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造福更多的人们。

推拿康复理疗与推拿的历史发展

推拿康复理疗与推拿的历史发展

推拿按摩康复理疗历史发展1949年以前,推拿学科的发展特点是存在于民间、发展于民间。

由于当时的卫生政策不重视中医,尤不重视操作型的医疗技术,所以,推拿只能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

如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等等。

这些众多的学术流派,是我国推拿学科的一大特色。

这个时期,由于西方医学的传人,推拿与中医其他学科一样受到冲击。

但推拿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在冲击中吸收了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知识充实自身,如上海的滚法推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50年代以后,推拿学科有了显著的发展。

1956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推拿专科学校——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1958年在上海建立了国内第一所中医推拿门诊部。

通过设科办校,培养了一大批推拿专业的后继人才,继承和整理了推拿的学术经验。

60年代初、中期,推拿疗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整理出版了推拿专业教材和专著,开展了推拿的实验观察和文献研究。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中,推拿作为一种无创伤、非介入性的自然疗法,被国内外医学界有识之士重新认识。

高等中医院校正式设置推拿专业,如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于1982年招收本科生,培养推拿高级中医师,1985年上海中医学院还招收了第一批推拿硕士研究生;全国的医疗机构、康复(保健)机构,普遍设立推拿(按摩)科,推拿被更为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各科;1987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国性的推拿学术团体——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推拿的实验研究也不断地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中医推拿特色标志之一的学术流派,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扬。

据近几年的统计,我国主要的推拿学术流派有小儿推拿、正骨推拿、运动推拿、指压推拿、保健推拿、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内功推拿、经穴推拿、腹诊法推拿等10余家。

在临床研究方面,50年代后期。

推拿的临床应用范围有伤、内、妇、外,儿等科病症。

如1959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根据世代相传的民间推拿临床经验整理编著的《中医推拿学》,所列出的治疗病症即达70余种。

针灸推拿发展史

针灸推拿发展史

针灸推拿发展史
针灸推拿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古代,针灸推拿的历史
已有数千年的沉淀。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700年,《黄帝内经》
提出针灸治疗,开创了中医理论的奠基石;传说商朝,黄帝的后裔发明
了针灸;公元前2000年,“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五行”学说给针灸带来更多新的理论指导;221BC,西汉时期,针灸、推拿被
视为一种官方医学。

针灸推拿在古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许多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技法都是其发明者,如“穴位学”、“经络学”、“三焦学”、“腧穴学”、“经络辨证”等。

随着中医学发展,针灸推拿也不断发展壮大。

贵州省绍兴市加强
了自己的穴位的系统化研究,提出了《中国人穴位学》,使穴位学在
临床上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作用;元朝时期,针灸推拿技术有了明显提高;明朝时期,施针与推拿技术进一步发展,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民国
时期,各地针灸推拿学术有了长足发展;20世纪初,针灸推拿在西方国
家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具有独特的理论,传统的技术和优良的疗效,人们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针灸推拿的理论
及技术继续发展,并逐步被引入欧美及世界各地,并逐渐被广泛应用。

21世纪以来,针灸推拿有了更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
和研究针灸推拿,它已经逐步成为中医药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并不
断受到各种影响。

目前,针灸推拿技术在中国已经成为中医药和中西
医结合的主要技术,也成为中医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渗透
到欧美等国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多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推拿学发展史

中医推拿学发展史

起源和早期发展
1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推拿疗法 逐渐普及。《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中记 载了名医扁鹊用推拿 疗法治愈了鲁公子的 头痛病。此外,《汉 书·艺文志·方技略 》中也提到了“按摩 ”一词,说明推拿在 这一时期已成为一个 独立的学科
发展和兴盛
发展和兴盛
2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中医推拿学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隋代名医巢元方在《 诸病源候论》中详细论述了多种 疾病的推拿治疗方法。唐代名医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介 绍了用按摩拔罐结合治疗腰痛的 方法。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 许多推拿疗法的专著,如《按摩 经》、《千金要方》等
未来展望
5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未来,中医推拿学的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将进一步壮大 。更多的年轻人将加入这个行业,为推拿事业注入新鲜 血液。同时,推拿学科建设将更加完善,涵盖基础研究 、临床实践和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未来展望
5
标准化与规范化进程
为了提高中医推拿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未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将更加严格。相关 专家学者将继续制定和完善推拿疗法的操作规范和治疗标准,确保治疗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发展和兴盛
2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推拿疗法逐渐完善 和成熟。宋代出现了以推拿为主 要治疗手段的专科医生,称为“ 按摩师”。元代则将推拿列为太 医院六科之一,成为官方医学教 育的一部分。同时,这一时期的 医家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 结出一套系统的推拿方法,如《 小儿按摩经》、《医学入门》等
发展和兴盛
3
进入现代社会后,中医推 拿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
注和认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 用,中医推拿学也逐步实
现了现代化转型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民间推拿按摩疗法发展史

中国古代民间推拿按摩疗法发展史

中国古代民间推拿按摩疗法发展史推拿按摩是民间主要的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

与其他传统医学学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起源:在远古时代,人类因寒冷或撞击、扭挫、跌损等外伤引起肢体麻木、疼痛时,都会出于本能的或自己或让同伴搓摩、按揉不适部位以抵御寒冷、减轻伤痛。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这种自发的本能行为逐渐发展成自觉的医疗行为,形成了最古老的推拿按摩疗法。

先秦时期:如文献所载殷商的原始巫吏常利用包括推拿按摩在内的一些民间疗法的效验来印证其神力。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用按摩诸术治愈虢太子暴疾尸厥等。

安阳殷王墓发掘的陶搓、玉牙头梳等,不仅是卫生用具,也是民间自我推拿按摩的工具。

秦汉晋时期:推拿按摩疗法成为一门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民间推拿按摩的技术和方法。

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的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手法;《五十二病方》中对木椎、筑、钱币、羽毛、药巾等的运用;《汉书。

苏武传》记载的用足踩背救醒昏迷的苏武等技术;《肘后备急方》记载的掐按人中、拇指按胃脘、抓脐上3寸、抄举法、捏脊法、背法、口内复位法等手法治疗昏厥、溺水、卒心痛、颞颌关节脱位等急症。

隋唐时期:是推拿按摩发展的盛世,隋唐时期推拿按摩疗法在医学领域有较高的地位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在民间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如《千金要方》记载的按摩治疗“小儿客忤项强欲死”、“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以及“小儿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及膏摩小儿心口、脐等民间小儿推拿保健方法。

《续神仙传》记述的唐杭州县吏马湘以“竹杖打之”治疗腰、脚曲等病,是器械拍打手法的最早记载。

宋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间推拿盛行,并有很多创新和发展。

一些医学机构比较重视对推拿作用和应用的研究,在一些医学书籍中也记载了许多民间推拿按摩疗法。

如《圣济总录》的生铁熨斗摩项治风热冲目及膏摩顶治疗目疾、鼻塞及诸痫证;《宋史》记载庞安时按摩催产;《苏沈良方》载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医说》载搓滚竹管治疗骨折后遗症;《回回药方》的“脚踏法”、“擀面椎于脱出的骨上”治疗脊柱骨折等。

推拿手法发展简史

推拿手法发展简史
患者的认可和欢迎
保健领域
推拿手法对亚健康人群的调 理作用
推拿手法在保健领域的应用
推拿手法对慢性病的辅助治 疗作用
推拿手法对老年人的保健作 用
美容领域
身体美容:推拿手法可以促 进身体血液循环,消除水肿, 塑造体形
面部美容:推拿手法可以促 进面部血液循环,改善肤色, 消除皱纹
皮肤护理:推拿手法可以促 进皮肤新陈代谢,改善皮肤
手法创新:结合现代医学和科技,发展出新的推拿手法 设备创新:使用现代科技设备,提高推拿效果和效率 理论创新: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完善推拿理论体系 应用创新:将推拿手法应用于更多领域,如康复、美容等
推拿手法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推拿手法的现代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推拿手法的改进和创新
推拿手法的智能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推拿手法的智能化和自 动化 推拿手法的科学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推拿手法的科学化和规范 化
02
推拿手法的发展
隋唐时期
推拿手法的发展:隋唐时期是推 拿手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 许多新的手法和理论
推拿手法的应用:隋唐时期的推 拿手法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如头痛、腰痛、关节痛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拿手法的特点:隋唐时期的推 拿手法以轻柔、舒缓为主,注重 手法的灵活运用
推拿手法的传承:隋唐时期的推 拿手法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为后世的推拿手法发展奠定了基 础
推拿手法的规范 化和标准化:推 拿手法的规范化 和标准化得到了 加强,提高了推 拿手法的疗效和 安全性
推拿手法的科学 研究:推拿手法 的科学研究得到 了重视,推动了 推拿手法的科学 化和现代化
改革开放后
推拿手法在医疗 领域的应用得到 重视

推拿学简史

推拿学简史
推拿学基础
推拿起源:
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 本能的按压、抚摩。
一. 推拿发展简史
1.先秦两汉时期: 《皇帝内经》.
《皇帝岐伯按摩十卷》 第一部推拿专著 、
2.晋隋唐时期:设立按摩科,分按摩博士、按 摩师、按摩工。

3.宋金元时期: 注重手法的研究和 分析。《圣济总录》
4.明清时期:万全 《 幼科发挥》 ,现 存最早《 小儿按摩 经》。小儿推拿。
5、汗法 6、和法 7、散法 8、清法
推拿常用诊断方法
一.一般检查方法 1.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关节活动度: (1)脊柱活动度 (2)上肢活动度 (3)下肢活动度 3.压痛:
(1)压痛的程度和性质 (2)压痛范围的大小和部位深浅 4.特异性临床表现
5.民国时期:形成流派
6.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发展时期、现代 医学融入、临床和试验研究。
二、推拿的基本原理
1、调整脏腑 2、疏通经络 3、行气活血 4、理筋整复
三、推拿治疗原则及治法
1. 治疗原则 治病求本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三因制宜
2、 推 拿 八 法
1、温法 2、通法 3、补法 4、泻法

针灸推拿历史发展历程

针灸推拿历史发展历程

针灸推拿历史发展历程针灸推拿是中医学中的两种疗法,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中国。

下面将介绍针灸推拿的发展历程。

针灸是针对身体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起源于约5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中国古代的医师使用石针、骨针等对象来刺激患处,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了目前所使用的铜针和钢针。

推拿作为古老的按摩疗法,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古代中国。

根据古籍记载,古代医师智力组织的手法,通过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按摩,以达到调理身体健康的目的。

推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然疗法,不需要依赖任何药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推拿逐渐引起了国外的关注。

在公元6世纪,针灸推拿方法传播到了韩国、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针灸推拿传入了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泰国等。

每个国家都在接受中国针灸推拿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特色和方法。

到了19世纪,随着中医学在西方的推广,针灸推拿也传入了欧洲和美洲。

当时的医生们对这种独特的治疗方法非常感兴趣,并且进行了一个个艰苦的实践和研究。

他们发现,针灸推拿对于许多慢性病,如关节炎、头痛、胃痛等,都有显著的缓解效果。

20世纪初,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重视,针灸推拿在许多国家逐渐受到了认可和重视。

特别是在中国,针灸推拿逐渐嵌入到现代医学体系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院开始开设针灸推拿专业,培养大批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

在当代,针灸推拿已经成为世界上常见的疗法之一。

它的疗效得到了科学研究的验证,并得到广泛应用,包括疼痛治疗、康复护理、放松和促进健康等方面。

此外,针灸推拿也成为一种流行的养生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总结而言,针灸推拿作为中医学的两种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播,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不仅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对于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推拿学的发展源流

推拿学的发展源流

医疗实践的需求
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发现推拿对一 些常见病有较好的疗效,逐渐形 成了推拿疗法。
早期的推拿实践
01
按摩治疗
最早的推拿实践可以追溯到殷商 时期的甲骨文记载,当时已有按 摩治疗的方法。
02
秦汉时期的推拿实 践
秦汉时期,推拿疗法逐渐受到重 视,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还用于 养生保健。
03
隋唐时期的推拿实 践
明清时期的推拿学
总结词
明清时期,推拿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更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技 术规范。
详细描述
明清时期,推拿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一时期的推拿学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理 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推拿学在临床应用上更加广泛, 涉及内、外、妇、儿等多个领域。同时,推拿学还与其他医学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了更
影像诊断技术
现代医学的影像诊断技术应用于推拿, 有助于定位病变,提高治疗效果。
交叉研究在推拿学发展中的意义
丰富治疗手段
交叉研究为推拿学提供了更多治疗方法和思路, 提高了治疗效果。
完善理论基础
交叉研究有助于完善推拿学的理论基础,使其 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促进学科发展
交叉研究有助于推动推拿学的学科发展,使其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发科疾病
将推拿应用于内科疾病的治疗,如感冒、咳嗽、哮喘 等,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骨伤科疾病
针对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骨伤科疾病,采 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促进康复。
神经系统疾病
利用推拿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 出等,以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
推拿学的国际交流与推广
并形成了手法理论。
02
推拿学的发展历程

中医推拿发展简史

中医推拿发展简史

中医推拿发展简史推拿又称按摩、按跷等,是运用推拿手法刺激患者体表的:部位或穴位、运动患者的肢体进行治病的一种疗法。

推拿疗法简便有效,易为工农兵病员所接受。

推广这一疗法,对落实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指示和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推拿治病是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认识和发展起来的。

当人类在生产劳动中遇到损伤而发生疼痛时,经过手的抚摩,觉得疼痛减轻或消失,认识了抚摩的作用,以后,又不断地实践、总结,才形成了推拿疗法。

远在二千余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按摩在医疗中就被广泛应用。

战国时,民间医生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地抢救了尸厥患者。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着作,秦汉时期的《内经》中记载了按摩的治疗范围有痹症、痿症、口眼歪斜和胃痛等;其中还描述了按摩工具,如“九针”中的“圆针”“鍉针”,可见那时按摩和针灸的关系较为密切,常常结合使用。

我们现在所知道我国第一部按摩专着《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已佚),也是秦汉时期成书的。

但是,由于在历史上儒家反动思想阻碍破坏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鼓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对使用体力治病的推拿疗法歧视排斥。

到了东汉,儒家路线占统治地位以后,除《内经》外,《黄帝歧伯按摩十卷》等其他医书均没有流传下来。

魏晋隋唐时期,设有按摩专科,有了按摩专科医生。

如隋代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到唐代设立了按摩科,还把按摩医生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的等级。

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开始了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工作。

这个时期,导引即自我按摩,作为按摩的一个内容十分盛行。

晋代的《抛朴子·内篇·遐览》中提到有《按摩经导引经十卷》(已佚),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都附有导引按摩之法。

自我按摩这样广泛开展,说明了按摩疗法重视预防,注意发挥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

隋唐时期,在人体体表上施行按摩手法时,涂上中药的制膏,既可防止病人的表皮损破,又可使药物和手法的功效相得益彰的膏摩方法有了发展。

1.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1.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1.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第一章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推拿手法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

因撞击、扭挫、跌损等而引起疼痛时,人们会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摩、按压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或通过摩擦身体以抵御寒冷。

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认识到这些抚摩、按压摩擦等动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后来这便视为推拿手法的起源。

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即有了推拿手法。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推拿手法从原来简单的下意识动作,发展成为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医疗运动,成为中医学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

推拿一词,在汉代以前称按跷、跷摩,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

推拿手法治病的文字记载,始于殷商甲骨文,当时称之为“拊”。

如殷商甲骨文中,反复出现“拊”和用“拊”来治疗小腹部疾病的记载;同时,还记载了专门从事“拊”的医师姓名,例如尹、、臭、拊等。

由此可见,当时治病的手段主要是推拿手法。

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抚、蚤挈、中指搔、刮、捏7种,由于该书随墓主下葬于公元前168年,因此,其成书应早于《内经》,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记载推拿手法的书籍。

不仅如此,该书还记载了我国推拿史上最早的药摩和膏摩及形式多样的推拿工具。

帛画《导引图》中则记载了以双手搓腰、揉膝的两种自我保健推拿手法。

《内经》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推、扪、循、切、抓、揩、弹、挟、卷等11种;同时期的(黄帝吱伯按摩)十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推拿专著,惜已佚失。

《汉书·苏武传》记载了用足踩背,救醒苏武的一种推拿方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则记载了仓公淳于意以冷水拍击头部,配合针刺治疗川王之病的过程。

《金匮要略·杂病方》中详细记载了用推拿手法救治自缢的人工呼吸法,其中运用的手法有摩、捋、屈伸、按、揉、踩等6种。

这些记载大多只涉及手法的名称,对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缺乏详细描述。

晋隋唐时期,推拿在医学领域的地位较高,它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而且,推拿手法还被应用到骨伤和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有了新的发展。

推拿发展史

推拿发展史

宋元时期的推拿
推拿技术在宋代得到广泛应用, 成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推拿技术在治疗小儿疾病方 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宋代出现了许多推拿专著,如 《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 方脉活婴秘旨》等
元代推拿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 了许多推拿名家,如朱丹溪、李 杲等
明清时期的推拿
推拿技术在明清 时期得到了极大 的发展
推拿手法和理论 不断完善,形成 了系统的推拿体 系
推拿在民间广泛 传播,成为民间 医疗的主要手段 之一
推拿在宫廷中也 得到了重视,成 为皇室成员的主 要医疗手段之一
03
推拿的衰落与复兴
近代的推拿
推拿的衰落:随着西医的传入,推拿逐渐被边缘化 推拿的复兴:随着中医的复兴,推拿逐渐受到重视 推拿的发展:推拿技术不断创新,形成了多种流派 推拿的应用:推拿在医疗、保健、康复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推拿文化:现代推拿文化更加丰富,如推拿表演、推拿比 赛等
当代的推拿
推拿的衰落: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推拿逐渐被边缘化 推拿的复兴: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重视,推拿逐渐复兴 当代推拿的特点:手法多样,疗效显著,适应症广泛 当代推拿的发展趋势: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
04
推拿的国际化发展
推拿的国际传播
推拿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 韩国等亚洲国家
推拿在非洲、南美洲等地的传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拿在欧美国家的传播,如美国、 英国等
推拿在国际上的推广和普及,如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广和 认可
推拿在国际上的认可与接受
推拿起源于中国, 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推拿手法发展简史

推拿手法发展简史
挢jiǎo引、案扤wù 、眦 miè、 按蹻qiāo 、矫jiǎo摩、乔摩、 折枝、抑搔、摩娑等。
三、秦汉时期
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 —《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
《黄帝内经》
①确立了手法医学的正式学科名—按摩☆
温经散寒 ②阐述了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 行气活血
舒筋通脉
③提出按摩人员的选材与考核
《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 ①首次提到“膏摩”一词☆ ②首次记载了手法抢救自缢死☆
脏寒
灸焫
满病
ruò
南 方
天地所长养,阳盛, 地下、水土弱、雾
露之所聚
嗜酸食腐
致理赤色
挛痹 微针
中 央
天地所以生万物也 众,地平以湿
食杂而不劳 气血流行迟 痿厥 导引 滞不耐寒热 寒热 按跷
二、先秦时期
推拿最早的记载史料见于甲骨文☆


“付” 字,即为“拊”字的初文。
《说文解字》:“拊,揗也。”“揗,摩也。”这是按摩 手法的称谓,主要用于保健或者治疗腹部疾病。
法推拿流派 —丁季峰(创始人)
内功推拿流派 —李嘉树(现知最早传人)
脏腑推拿流派
腹诊推拿流派
丁 季

教学资料整理
• 仅供参考,
小儿推拿体系建立的标志☆ 《小儿按摩经》 (杨继州)
六、清代
《医宗金鉴》 ☆
手法的要求—“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
方称为手法也”
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小儿推拿手法
涉及推拿的其他医籍
《理瀹骈文》 —外治法专著
六、近代
主要推拿流派
一指禅推拿流派—李鉴臣(现知最早传人)
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推拿手法心肺复苏术文献

推拿治疗发展简史.pptx

推拿治疗发展简史.pptx
➢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 方》将推拿手法运用于骨伤科 疾病治疗。
推拿治疗的发展简史
明清时期:形成了独立的小儿推拿学体系。 《针灸大成·按摩经》 《小儿按摩经》 《厘正按摩要术》 《小儿推拿秘诀》 《袖珍小儿方》
《医宗金鉴》 “正骨八法” 使推拿手法成为骨科治疗的 主要手段。
“推拿”一词最早见于 明·万全的《幼科发挥》。
推拿治疗的发展简史
➢ 过去:师带徒,技不外流、 世代相传;自我封闭、门派 林立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发 展。
➢ 新中国:中医政策,国家广 开医院、广建学堂、广设研 究会所、广发论著文集,推 拿界百家争鸣,交流创新
➢ 现在:推拿在临床、教学、 科研、保健等方面都达到了 新的高度。
推拿治疗发展简史
• 三国到魏晋时期: 按摩手法的丰富多样,膏摩法的广泛应用以及养生等方面的 发展。 • 三国名医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的膏摩方、五禽戏;推拿治疗的发展简史
• 三国到魏晋时期: • 《刘涓子鬼遗方》(公元495 ~
499 年,南齐、龚庆宣)记载大量 膏摩法和用手法治疗皮肤病;
推拿治疗的发展简史
• 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 • 先秦两汉时期:有目的的按摩用于医疗实践并不断加以总
结,逐渐形成推拿治疗体系 •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我国第一部按摩推拿专著)
• 《黄帝内经》首见“按摩” , 首次明确地将按摩作为一种 疗法、一门学科。
• 《金匮要略》首次提到了“膏摩”
• 《肘后备急方》(公元 341—? 晋,葛洪)中面部 美容法及拈脊骨皮法(捏 脊法)、抄腹法(颠簸疗 法)等记载。
推拿治疗的发展简史
三国到魏晋时期: 《养性延命录》(约456-536年,陶弘景)与《太清 道林摄生论》对自我按摩法的论述。

推拿发展简史总结范文

推拿发展简史总结范文

推拿,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远古时期到现代,推拿疗法在人类健康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推拿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总结。

一、萌芽阶段(远古时期)在远古时期,人类在生产劳动中经常受到各种伤害,无意识地用手按压、拍打、抚摩伤害局部,意外地发现这种方法可以减轻疼痛。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人们逐渐认识到按摩的作用,形成了最古老的按摩疗法。

二、形成阶段(先秦两汉时期)先秦两汉时期,按摩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在中医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按摩可以治疗痹证、痿证、口眼歪斜、胃痛、心痛等疾病,并描述了按摩工具,如九针中的圆针、鍉针。

此时,按摩与针灸的关系密切,常常结合使用。

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也是在这一时期成书的。

三、鼎盛阶段(魏晋隋唐时期)魏晋隋唐时期,按摩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朝廷开始重视按摩,设立按摩专科,进行有组织的教学工作。

如隋代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唐代在太医院设有按摩科。

这一时期,按摩医生逐渐增多,推拿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推广。

四、衰落与复兴阶段(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推拿逐渐衰落。

明代中期以后,推拿不再被重视,推拿科从太医院中消失。

然而,在这一时期,小儿推拿逐渐发展,形成了一门具有系统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的学科。

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疗法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现代发展(近现代)近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推拿疗法得到了新的发展。

推拿学逐渐从传统医学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技术。

推拿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推广,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风湿病等。

总之,推拿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远古时期的萌芽,到先秦两汉时期的形成,再到魏晋隋唐时期的鼎盛,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与复兴,推拿疗法始终伴随着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在现代,推拿疗法得到了新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针灸推拿发展史

针灸推拿发展史

针灸推拿发展史针灸推拿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以下是针灸推拿的大致发展历程。

最早的针灸实践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石针进行治疗。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关于针灸治疗的记载,说明针灸在中国医学中的地位已经确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医学系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有关针灸的书籍开始出现,如《周易》、《内经》等。

这些书籍记录了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后来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20年),针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当时的医学家张仲景编写了《伤寒杂病论》,这本书集中记录了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并详细描述了针灸的应用方法。

《伤寒杂病论》成为了后来针灸医学的重要参考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开始融入了道家和佛家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针灸哲学和理论体系。

唐代(618-907年)的针灸学家孙思邈对针灸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发展,他编写了《千金方》,系统地整理了各种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到了宋代(960-1279年),针灸推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医学文献大量涌现,并对针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著名的书籍如《诸病源候论》和《针灸甲乙经》等,进一步完善了针灸的理论体系。

明清时期(1368-1912年)是针灸推拿的鼎盛时期。

明代医学家杨继洲编著的《骨指篇》详细记录了推拿手法的应用,被誉为中国推拿学科的奠基之作。

清代的王履翁、华陀等也对针灸推拿进行了重要的研究和整理。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针灸推拿曾一度受到质疑和排斥。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政府提倡中医药的发展,针灸推拿再次得到重视。

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受到了中医针灸的治疗,引起了西方社会对针灸的关注。

自此以后,针灸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至今,针灸推拿已经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
膏摩疗法进一步发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为膏摩的药方、辨证和制造方法等作系统总结。陶弘景又在《养性延命录》中,介绍了啄齿、熨眼、按目、牵耳、梳头、摩面、擦身等成套导引、按摩动作。成为后世养生保健、疾病自疗之自我推拿法源头。
隋唐时期是中医推拿的盛世。宫廷太医署正式设立按摩专科,并把按摩专业分级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主理按摩教学和治疗工作。此时的按摩基础理论、诊断技术及治疗方面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可以认为近代推拿的雏型经已形成。另外,由于经济、文化、交通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推拿也随中医学传入朝鲜、日本、阿拉伯等。
Hale Waihona Puke 1949年以后, 中医推拿疗法再度受重视。许多医疗机构重新设有按摩科或正骨科,培养不少专业人材。开始整理历史文献,研究作用和治疗原理,用现代方法来对推拿手法进行探索。
宋金元时期,
按摩运用畴扩大。由于其间战争频繁,跌打损伤较多,孕育了后世正骨推拿分科。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按摩导引方法,医生开始习武,一方面是为了提N体质,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习武给患者提供新的内容。将按摩导引与武术结合,对后世按摩发展有很大影响。
明代的按摩治疗非常盛行。
按摩属十叁个医学科目之一,太医院设有按摩科,针对内科、儿科、骨伤科等疾病。在小儿治疗方面,当时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了独有的小儿推拿体系。着名小儿推拿专着相继问世,如《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推拿”这一名称也是由此时开始。另外,以成人为对象的民间按摩开始活跃,称为摸先生。
中医推拿,又称“按摩”、“按跷”、“导引”、 “摩消”等。
中医按摩发源于河南洛阳区。
早在秦汉时期已有专着《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说明秦汉以前,按摩已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医疗手段。虽然该书早已失传,幸而同期完成的经典《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相关章节对于按摩起源、手法、临床应用、适应症、治疗原理都有阐述。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最先提倡“膏摩”疗法,即将配制好的膏药涂抹在患者体表,然后用手法在其上抚摩擦揉,具有手法与药用双重作用,这不仅提高疗效,亦扩大了按摩的应用畴。
清代的医院虽不设推拿科,
但由于疗效显着,不论在官方还是民间,仍广泛应用,专着发表很多。如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钱怀村《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保赤推拿法》。《医宗金鉴》对推拿手法治疗骨伤疾病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确立了正骨推拿的分科。
清末民国时期,
中医发展几乎停顿。推拿受到比其它中医专科更为严重的摧残和压制,一些有识之士不愿意学习推拿,许多正骨推拿医师文化水平不高,以致得不到承认。推拿专业更受官方抵制,只能在民间流行。虽然如此,推拿简便有效,在民间继续有一定的发展,形成许多流派。如在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滚法推拿在练功和武术的基础上,发展了平推法推拿或称为内功推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