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 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

合集下载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500字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500字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500字随着孩子一每天的长大,自己也开头渐渐的关注孩子的训练问题,近期读了李子勋的《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完后深知训练孩子是一件大事,这是身为父母不行缺少的一课。

书中写出了如何正确的训练孩子,让我们在束手无策时找到正确的方法。

训练的胜利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把孩子训练好了,不但自己省心,也不会给社会造成负担,同时也是对孩子一生的承诺。

其实每个家长也是个训练者,“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训练子女的同时子女也在训练着我们,而且家庭训练和学校训练应当是和谐的统一,作为家长首先应当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训练者,是孩子永久的老师,无论是学校老师或家长,其训练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孩子培育成优秀的可造之材。

我从未认为训练孩子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这是需要家长与学校老师共同的努力,也是家长与学校老师共同的任务。

怎样训练好孩子,是每个家长都在考虑的问题,文中提到在训练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与孩子多沟通,跟孩子成为伴侣,正确的引导孩子,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真正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如今社会家长身上有着许多的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工作、家庭、生活等等,在压力无法得到释放的时候,难免会将不好的心情带给孩子,孩子幼小的心灵就会受到损害,但孩子是无辜的,我们首先要做到对与错,好与坏都要用平常心来对待。

在训练的过程中,家长还要要送孩子“感恩、敬畏、宽容”这三个礼物,首先要帮孩子建立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感谢;其次,要孩子学会敬畏,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敬畏之心是感恩的前提,是做人的基本态度;再者,家长要关心孩子从小懂得宽容,宽容之心实际上应当是中华民族的品质,这个品质都是从小由父母来提倡、影响,并赐予孩子的。

不管是感恩、宽容、还是敬畏,假如孩子小时候被父母潜移默化地灌输了这样一些感受,信任孩子长大后会特别好,跟这个社1 / 2会特别融洽,不会消失什么心理障碍,也不会消失行为方面的一些逆境。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精选6篇)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精选6篇)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精选6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1孩子是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需要呵护才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排在最前面得环节,是重中之重。

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就很重视这方面知识的吸取并尽可能好的运用在实践中。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到现在我也曾看过不少的育儿方面的书籍,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这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特别是书中的两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并与之产生共鸣。

第一个观点就是“家长要学会表现无知”。

家庭应该主动分享学会孩子的好奇,要学会表现出无知的状态。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会陪孩子一起玩游戏,或者一起看一本书,看到最后,我就会用孩子那种充满童趣和好奇的口吻故意问上几个问题,让她来做我的老师。

孩子在那个时候就会很认真,感觉到很有“成就感”。

记得有一次我问孩子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是什么,能告诉妈妈吗?孩子说她也不知道,于是我就表现出非常想知道的样子,她就把百科全书翻开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告诉了我她的答案。

趁机我就夸赞了她,并说以后还会经常请她帮我解决我不知道的问题。

看得出她很开心。

个人认为除了装无知、装傻,爸爸妈妈还要让权,所谓让权就是随着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把权力交给孩子。

平时在家的时候当我看到她的书桌很乱的时候为了锻炼她能自己整理的好习惯,我就故意说今天你的书桌你做主你想怎么整理就怎么整理,你是书桌的主人,一定要把它管理的好好的。

孩子那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样子。

在周末出去到某处游玩之前,我有时候就会对孩子说:“孩子,今天出去需要准备的东西我都不知道要带哪些,你能来做主吗?”孩子每一次都能表现出很乐意的样子。

家长学会无知以后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和动力会大大提高,从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家庭成就孩子》思想精要(李子勋)(父母必读!,不看一定后悔)

《家庭成就孩子》思想精要(李子勋)(父母必读!,不看一定后悔)

《家庭成就孩子》思想精要(李子勋)(父母必读!,不看一定后悔)1.1 在未被人类文化、语言、价值体系影响以前,孩子是以自然的知觉在感知外部的世界,很多知觉的模型早就蕴涵在生命的体系中,孩子是在大自然信息引导下从生命内部唤起生命的智慧。

家长要相信自然蕴含的智慧远胜于人类科学表达的智慧。

1.2 尽可能让孩子在一种更自在的方式中成长,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更饱满的自然信息。

1.3 我们习惯在已知中去寻找问题的方式与问题解答,现在我们要学习在未知中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放弃头脑中一些既定的知识和概念,才能沉浸在孩子的世界里与他分享成长的快乐。

学习在每一个当下去感受而非理解孩子,用感觉去互动,以接纳去分享,而不用价值观去选择并推销自己的生活哲理和忠告。

1.4 让孩子在一种对人的关怀、尊重与感激的人文环境中长大。

1.5 理性是人类文化内化而致的,幼稚才是人类在自然中真实的状态。

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大科学家,他们的成就不是因为书读得多,而是他们保持着敏感的知觉能力和对事物的盎然性趣。

1.6 人类或动物的审美有一种相似性法则,喜欢像自己的人,也因为这样的法则猩猩喜欢猩猩,生命体系才不至于混乱。

1.7 高知识阶层的父母往往更愿意接受孩子按照自然的方式缓慢成长,便结果是后者的孩子比前者聪明。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鼓励他对自然的兴趣,愿意自己去控索新鲜事物是很重要的。

1.8 我们要鼓励孩子做三个假定:第一,我们要假定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第二、我们要假定人和人之间是友爱的、互助的,使孩子拥有美好的心灵。

第三、一定要帮助孩子建立这样的假定:他自己是可爱的。

1.9 假如我们用一种问题视觉去看世界,会把世界看得很糟糕。

若用美好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就会很开阔。

1.10 对兴趣班的态度:只要孩子有某种兴趣,就去鼓励他,欣赏他。

当他的光趣转移的时候,说明这种光趣已经完成,跟随孩子去体验新的兴趣,并与之共享。

1.11 其实人类的思维从来都是图像的、意识流的、意象的,不是言语的,只是我们想理解我们的思维时、言语才起到作用。

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书籍

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书籍

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书籍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面对小学生活与健康快乐地成长,家长们要准时地给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书籍,仅供大家参考!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书籍1、《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推举理由:CCTV首席心理专家中国最杰出的家庭治疗师李子勋,全新视角美妙生活,带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讲解并描述亲子沟通的有用技巧。

本书是依据个案方式写成,为了不误导读者,尽可能接受解释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选择怎么来应对相像的情景,而不把所谓的治疗方式直白地写出来。

同时,有些个案后面加上了一些观点,来补偿解释的缺乏。

2、《傻笑着读懂亲子心理学》推举理由:每位家长都对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好奇不已,却又不知如何探知。

本书是韩国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李小洛继《傻笑着读完心理学》之后的作品,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通过生动好玩的插画和案例,将父母最想知道的`孩童心理饶好玩味地呈现出来,让父母在欢乐大笑之余心领神会,轻松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具体状况,找到指引孩子健康成长的好方法。

3、《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推举理由:本书的王佳不仅是一位细心聪慧的职业妈妈,更是一位有着多年家庭教育商量及咨询工作的教育工,她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看,通过与孩子亲身相处的点点滴滴,以“轻松说道理、明确讲做法”的独特风格,用真实而细腻的文字告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家长都应努力探究一些“心理规律”,每天懂点教子心理学,每天转变自己一点点,孩子就会每天优秀一点点。

本书涉及的品德心理学、习惯心理学、沟通心理学、成长心理学、社交心理学、心情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七大主题框架,将关怀你洞察孩子的心理,有的放矢地给予切实有效的教子指导,全书不仅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可行的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

学前儿童心理学1、儿童的思维大人与儿童的思维规律有分别,儿童的思维一般分为具体形象思维、抽象规律思维与直觉行动思维,而这些思维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与价值观。

心理学家李子勋的亲子教育

心理学家李子勋的亲子教育

心理学家李子勋的亲子教育1、孩子有坏习惯时,如果妈妈的接纳方式得当,坏习惯会自然的消失。

2、言语有一种能量,你铄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

更重要的,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正好是你内心中认同的那部分,最后,孩子他就会真的成为你说的那样。

(学会积极关注,而不是消极强化。

)3、我们对他人的感受,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射。

一样的,在对待孩子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面对一面镜子。

4、不是问题抓住了家庭,而是家庭抓住了问题。

5、父母同样受到文化、家族力量的影响。

在孩子面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

6、孩子的问题,不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责任,而是父母说话与行为方式造成的。

问题儿童与家庭:1、有问题的孩子,往往能够改变家庭和夫妻关系。

2、分化不良,不能从原生家庭中分离出来,是中国传统家庭的特点。

3、告诉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就不要常回家了。

4、东方家庭的孩子比较善良但幼稚一些;西方家庭的孩子更独立,不会因家庭琐事而争吵,他们大多关注一些价值观方面的东西。

5、最初我们对未出生的孩子(胎儿)的态度会影响这个孩子。

6、孩子在5~6岁以后心理发展更迅速。

7、人生的三个重要时期:2~5岁;11~16岁;18~25岁。

一般人过了25岁以后就很难改变了。

8、很多人的创伤都来自妈妈早年对自己的创伤(从胎儿就开始了)。

9、共病——一个疯狂的孩子后面,必定是一个疯狂的母亲。

母亲的很多信息不一定是通过言语来传输的,母亲通过与孩子共处的生物场去影响孩子。

母亲内心的宁静、稳定对孩子十分重要(从胎儿开始)。

10、在太太怀孕之后,到孩子6岁之前,丈夫就是做牛做马也应该,这样可以让太太顺气。

11、中国的妈妈对孩子的依恋比孩子对妈妈的依恋还要多。

关于孩子的学习与养成教育1、不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不舒服,要让他有快感,不要在孩子学习时批评他的坐姿,写字潦草,等他学完之后再说。

2、投射性认同:妈妈关注孩子的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你关注他撒谎,而且只关注他撒谎的行为,而且每次你都能找到他撒谎的坚实的证据,那孩子就会认为他自己就是一个骗子。

尊重孩子,陪孩子长大

尊重孩子,陪孩子长大

尊重孩子陪孩子长大——读《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心得体会安霞《陪孩子长大》这本书是中日友好医院著名心理医生,央视《心理访谈》,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同时也是《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专栏作家的李子勋先生精心力作。

本书采用十分形象生动地方式探讨备受社会关注亲子问题,它带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成长的烦恼,讲述与孩子良好沟通的技巧,为父母提供陪孩子长大的实用方法,绝对是父母和即为父母之人的必备,我想作为教师,细细研读一下,对自己的工作也受益匪浅。

以前也读过一些关于育儿方面的书籍,发现这些书都共同指出:对于孩子的感受我们要认同,学会聆听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避免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避免与孩子之间产生无谓的争吵。

看完了这本书,又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慢慢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希望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真正地运用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这样对于孩子或者是自己都将会有很大的收获。

回想自己教学这几年,面对一群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历程正经历着从幼儿到少儿的过渡,我遇到了许多关于幼儿心理方面的问题,处理起来有点无从下手。

《陪孩子长大》一书,如同一位心理专家,带我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给我讲述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为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使我受益匪浅。

如果早一点拿到它,岂不更好!现代儿童观的核心是尊重儿童,视儿童为与成人平等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

那么,教师如何真正做到"学会尊重,善于沟通"呢?从《陪孩子长大》一书中,我得到了以下几点体会:1、尊重儿童应有的权利儿童是独立的个体,要维护他们的权利,教师必须做到为儿童创设相应的空间和条件,还给他们应有的权利。

2、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孩子从一出生就具有人格尊严,要杜绝对孩子随意敷衍、盲目指责、任意羞辱的粗暴行为,更不能拿儿童作为宠物玩耍,随意给他们起绰号,当众披露他们的缺陷。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第一章温暖的港湾培养亲密依恋——幼儿期心理发展任务依恋是由儿童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引发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在刚生下来的头两个月,处在原型自恋状态,类似一种自闭,对外部世界浑然不知。

这个时候的婴儿相当于生活在伊甸园,享受着欲求与满足。

是母亲的爱抚、温暖、怀抱和哺乳,让孩子从自体依恋转向客体依恋,开始感知外部世界,感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感知身体的边界。

如果母亲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情绪不好,对孩子管理疏忽(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养别处,甚至虐待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发展延续甚至出现自闭倾向。

有很多不能形成依恋的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很重要,母亲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和精神关注,将促进孩子与母亲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这样的依恋关系能让孩子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

很多母亲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因为自己初产没有经验,工作繁忙,住房条件不理想,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其实心理学低估了婴幼儿的心理能力,我们忘记了存在本能这个东西,绝大多数婴幼儿都有主动与环境适应的能力。

在没有语言的时候,他努力用笑、眼睛的追随、手舞足蹈、哭来表达内心趋向,讨好并控制母亲或照料他的人。

母亲或养育他的人不要挫败孩子这样的努力,给予必要的回应可以鼓励并激发孩子努力发展与人的交流和建立亲密关系。

如果孩子在两岁前,母亲由于种种原因,如外出、产后抑郁、让保姆或奶奶全权喂养,没有与孩子形成好的依恋该怎么办呢?孩子在前两年已经出现一些心理发展问题又该怎么办呢?不要担心,只要孩子五岁前回到父母身边,一切就都来得及。

儿童的发展其实并不像精神分析说的那样是一种时间性、顺序性很强的线形发展,我觉得儿童的心理发展很多是齐头并进、并存不悖的。

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可以看成一种心理欲求,这种欲求的满足可以因为环境而延迟或阶段性潜抑,只要母亲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欣赏,并适当地增加与孩子的躯体接触、温暖地拥抱、轻柔地抚慰、细心地照料,孩子仍旧可以重新获得与母亲的依恋。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陪孩子一起长大》讲其实,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本关于自己的童年以及自己孩子的童年的书,不过,我将我的那一本写了出来,送给你,这肯定不是全部,但却是我想让你知道并且有能力让你知道的全部,让它成为你童年的一部分。

而你,亦将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会自己的书写与记录。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1《陪孩子长大》不仅是一本亲子读物,更是一本指导家长、老师如何运用心理学去教育孩子,解决孩子烦恼的良书。

本书的作者李子勋凭着对本质的非凡洞察力和健康而富于人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为线索,用一些贴切生动的个案展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父母在其内心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用一种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视角去解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你,怎样理解孩子,怎样帮助孩子,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灵,怎样给孩子适当的爱,怎样给孩子自由,保护他的创造力,怎样呵护自己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当然还得给孩子爱,同时别忘给他们自由。

以李子勋的说法就是让孩子建立依恋关系。

关系重于教育,句句是真理。

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句话“多提孩子的优点,他的优点就会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优点的话,会变得很优秀。

如果总夸奖他是一个好孩子,他的行为越来越偏向于好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标定为坏孩子,他的行为就越来越偏向于坏孩子,这是语言的雕塑功能。

”在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子勋提出的是一种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欣赏孩子我们就应当做到尊重孩子。

欣赏孩子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树立自信心。

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

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成长。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2我认真的看完了这本书,并且真诚的推荐这本书给很多在亲子关系中有困扰的父母。

这本书以互动的形式讲解了很多在亲子关系中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的案例。

李子勋亲子教育讲座要点

李子勋亲子教育讲座要点

前言:听李子勋《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讲座视频,将要点记录如下,以方便学习运用,2010-3-16 卜艳艳一、四种关系,几个关键期李子勋表示,过去有很多早教和胎教的理念,而现在随着科学发展,这些理念需要做一些改进,“重新让孩子以自然生长方式长大,对他未来应付学习和生活是有好处的。

”他谈到人们以前有一个误解,以为学习是靠左脑完成,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发现,其实在整个学习上右脑才是关键的东西,“我们是通过词语、语言、书本上的文字进行交流的,看到、识别这些文字的确是靠我们的左脑,但是对整篇文章和整个知识的理解则要靠右脑的综合能力完成。

右脑是比左脑更深厚、饱满的一个神经系统。

”(一)人的发展过程中会有以下四种关系:1、人和自己的关系。

对孩子来说,2岁之前,父母,特别是母亲,要无条件地关注她,爱她,让她内在的心理结构饱满,有充分的自尊自信、爱与被爱和安全感。

孩子若能形成这张健康积极的自我关系,将影响她以后所有的人际关系。

2、人和人的关系,就是个体和家人、朋友、同事等周围人的关系。

3、人和社会的关系,这里的社会指的是规则、制度等,如高考等。

4、人与存在的关系,这里的存在包括自然环境、灾害、宇宙星空等。

(二)几个发展的关键期这里,要注意一点,男女发展的一个时间差异性,就是普遍地讲,男孩的心理发展要比女孩迟2年左右,所以在教育时要心中有数。

1、0-2岁,依恋期,母亲要多关注孩子,多爱她。

2、2-5岁,分离期,孩子要逐步从对母亲的依恋中分离、淡化。

可以这样做:(1)父亲这时要多与孩子游戏交流;(2)让孩子上幼儿园,发展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3)父母要恢复和发展亲密关系,孩子是独立第三者身份。

(4)关于分房睡的问题,西方主张2岁后就让孩子分房单独睡觉,东方文化的亲子关系更粘一些,可以尝试着这样去做,让孩子体会并学会忍受孤独的感觉,但不要过于强迫和严厉,要温柔地坚持。

3、5-10岁,青春期之前的潜伏期,又称性蕾期,相对平稳,孩子听父母的话,是父母施加影响的重要机会,在这个时期,父母要科学地引导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后面会专门讲。

家庭成就孩子

家庭成就孩子
家庭成就孩子
2011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内容简介
03 专业书评 05 目录
目录
02 推荐 04 作者简介
《家庭成就孩子》是2011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子勋。
内容简介
《家庭成就孩子:李子勋的后现代亲子课》内容简介:不少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时,容易忽视孩子心理与行 为发展的顺序渐进或个性需要,急切期望按照社会的模子去“克隆”一个好孩子,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会让许多 孩子生出问题来。反之,如果家长过度地随着孩子的天性,有些孩子又会出现人际环境的适应不良。父母如何找 到平衡?
谢谢观看
我们的孩子将以成年的方式生活在2030~2050,怎样的亲子教育才能真正将他们导向未来?本书存在一种未 来和自然取向的观念,希望弥补主体教育中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那些容易被忽视,或者误导的方面。父母不要否定 原有的教育孩子的任何观念,只是把一些新想法融入其中就可以了。
专业书评
李老师的书很平和易懂,说得却是养育孩子的关键问题。没有枯燥的说教、更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堆砌。 李老师的分析总是很透彻,又让人耳目一新;李老师的解决方法也总是温和而实用,他是真正把孩子当作孩子来 养育和呵护的专家。
著作包括:《婚姻的烦恼》《心灵飞舞》《陪孩子长大》《幸福从心开始》《根源舞》《问问李子勋》,作 品累计销量超过5000孩子就是孩子 引言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 Chapter 1孩子为何那么喜欢天线宝宝? 理性是人类文化内化而致的,幼稚才是人类在自然中真实的状态。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大科学家,他 们的成就不是因为书读得多,而是他们保持着敏感的知觉能力和对事物盎然的兴趣。 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的 Chapter 2要不要给4岁孩子报兴趣班? 单纯地理解上兴趣班是给孩子施压是不客观的,如果家长不是用功利之心去对待这件事,而是以平和的心态, 那么上兴趣班本身会让孩子们得到增加知识与修养,学会与人沟通,开发潜能的好处。 尊重孩子的脑发育 儿童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要让孩子在风雨扎根成长,不妨给他三个美好假定

要让孩子在风雨扎根成长,不妨给他三个美好假定

要让孩子在风雨扎根成长,不妨给他三个美好假定大多父母会认为小孩是一张白纸,能够按照成人的意愿和方法来描画、设计,替小孩铺展以后。

但我想,把出生的小孩比作一粒种子,更为贴切合适吧。

这颗种子,与生俱来不仅携带着来自父母的基因,也带有属于他专门的生命密码和禀赋天性。

这颗种子落在不同质地的土壤上,汲取养分,生根发芽,长成树苗,迎接不定的风雨,长出细小的枝杆,长成一棵大树!在陪伴小孩成长时,父母给予了太多:爱,衣食财物,知识教育……即便是如此,父母也会觉得给予的还不够,呵护得还不够周全,更是想替小孩承担成长中的各种疼痛。

然而,不得不承认,不管父母是担忧,依旧放心,小孩的生命都有属于他自己成长的模样和轨迹。

台湾作家林清玄有篇文章《桃花心木》,提到一个种树人语重心长的一段话:“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

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能够保收。

因此,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仿照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假如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专门自然就枯萎了。

然而,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舍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人也一样,人一辈子中会遇到种种的不确定。

我们养育小孩,不是种菜种花种稻子,也像是种树一样。

假如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能够为小孩模拟不定的风雨,我们的小孩就会像树苗迎接不定的风雨那样,在不确定中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依靠,明白得往地下更深的扎根,汲取养分,向上生长,如此才有机会长成百年大树。

因此,父母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确实是为小孩提供有养分的土壤;为小孩洒下“相信美好”的甘露,确实是给予小孩最美好、最鲜亮的生命底色,这比直截了当为小孩遮挡人一辈子风雨,直截了当为小孩描画人一辈子画卷来得更有用!那么,在经历和迎接不定风雨的人一辈子中,父母要如何关心小孩更利于汲取养分,更深的扎根呢?我想,美好的信念、美好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接下来,我将和各位家长分享闻名心理学家李子勋在家庭成就小孩这方面上提出的三个美好假定。

李子勋语录

李子勋语录

心灵飞舞
心灵的升华需要思维的扩展,思维的扩展需要精神的能量。
思想的拓展可以通过我们的意识,让我们的思想打开,看到更多的事件、更多的事情,而精神的动力需要采集,到大自然中去吸取像动能似的东西,就像古代人很喜欢到大自然中去修炼。所谓的静心,实际上这个能量是从内心的深处去挖取,挖取生命深处旺盛的东西。但仅从信仰层面去发掘的话,你的心灵还是不可能去飞舞。
咨询师应该把心理学看作建筑学,而非考古学,不是追溯当事人的真实,而是要利用当事人的事件和故事,找到记忆中比较有利的资源,建构让当事人的内心感觉好的故事。如果每个人了解了心理学,都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给自己找麻烦,那心理学就不是积极的科学,本身就应该被摧毁掉。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系统内部自组织规律的一门科学。传统心理治疗强调归因,而找到原因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自组织咨询不注重原因的真实性,而是通过扰动来访者内心的固有信念,产生信息重组,通过自组织,让心身和情绪从旧的有序发展到新的有序。
如果一个人还在讲自己在以佛教徒的方式来生活,来自我约束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我们对他人的感受,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射。一样的,在对待孩子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面对一面镜子。”
——“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
——“孩子有坏习惯时,如果妈妈的接纳方式得当,坏习惯会自然的消失。”
三、文化造就了人类的辉煌,也造就了人的存在的困境。文化把无极的世界变成有极,把无序的社会变得有序,把具有动物天性的人从自然界剥离成为循规蹈矩的社会人。按照主流文化模式,每个人就必须削足适履去成为一个普通人,需要去个性,加共性来符合文化期望。正如契可夫笔下《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正是被强行装入文化套子中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你不可能是没有压抑的痛苦,如果你认同这个痛苦,那么痛苦就不再烦恼你,反倒成为你的资源。如果你不认同这个痛苦,希望没有它,或者试图快速消除它,那么你就扩大了这个痛苦。

李子勋亲子直播

李子勋亲子直播

爸爸:「那你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赶得上班上同学 的?」 (不宜先为他「提办法」说:「我们回去后就……」) 甜甜想了想,说:「我想到开学前还有两个月,我可以把台 湾的数学功课重新做一遍,尤其不熟的地方多练习几遍。」 爸爸:「那很好啊!这两个月老爸陪你,有问题可以问我。」 (不宜「揭穿」或「取笑」的说:「好是好,到时候还不知 道你有没有耐心呢?」) 甜甜:「嗯!」 此外,「忠告」、「安慰」、「提办法」、「揭穿」、「取 笑」等,以及责备、训斥、评论、告诫、警告、指导、说教 等,都是所谓沟通的「绊脚石」,会妨碍孩子继续谈下去的 心情,同时也会阻碍孩子自我思考、自我解决问题。
4. 放下沉重的爱
• 「积极倾听法」的参考范例 甜甜在初一时,到美国求学一年,课程结束前夕跟妈妈谈天 时,透露了回国有压力的心事。底下是爸爸运用「积极聆听法」 辅导的例子: 爸爸:「听妈咪说要回国了,这让你感到有压力,愿不愿意告 诉我有什么压力?」 (先以「邀约」法,引导孩子愿意说出他的感觉。) 甜甜:「我觉得功课会跟不上同学。」 爸爸:「你觉得在国内的课业比较紧凑,你会落后其它同学 吗?」 (不宜给他「忠告」说:那你现在更要用功啰!) 甜甜:「对啊,尤其数学啦!这里教得比较慢、比较浅。」 爸爸:「嗯,所以你担心回去后数学会赶不上。」 (不宜「安慰」他说:「不用担心啦!你向来数学都很好,一 下子就会赶得上的!」) 甜甜:「是啊!」
亲子教育与亲子咨询的核心技术
• 穿上孩子的鞋子 • 做“寻宝”ase: 穿错鞋的父母
咨询师、父母应持有的态度:
尊重、欣赏、珍惜、好奇;
贴近孩子的需求;
Case:用文曲星陪伴的女孩
只盯着“黑暗”, 你所见到的将是两 张充满火药味的人 怒目而视,一场战 争仿佛一触即发; 若将眼光转向中间 的“光明”,那么, 出现在你眼前的将 会是一个为你成功、 快乐、健康而庆祝 的高脚酒杯,或者 一个用来插放爱情 与希望的美丽花瓶。

【优质】陪孩子长大读后感word版本 (4页)

【优质】陪孩子长大读后感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陪孩子长大读后感(一)《陪孩子长大》不仅是一本亲子读物,更是一本指导家长、老师如何运用心理学去教育孩子,解决孩子烦恼的良书。

本书的作者李子勋凭着对家庭本质的非凡洞察力和健康而富于人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为线索,用一些贴切生动的个案展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父母在其内心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用一种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视角去解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你,怎样理解孩子,怎样帮助孩子,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灵,怎样给孩子适当的爱,怎样给孩子自由,保护他的创造力,怎样呵护自己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当然还得给孩子爱,同时别忘给他们自由。

以李子勋的说法就是让孩子建立依恋关系。

关系重于教育,句句是真理。

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句话:“多提孩子的优点,他的优点就会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优点的话,会变得很优秀。

如果总夸奖他是一个好孩子,他的行为越来越偏向于好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标定为坏孩子,他的行为就越来越偏向于坏孩子,这是语言的雕塑功能。

”在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子勋提出的是一种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欣赏孩子我们就应当做到尊重孩子。

欣赏孩子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树立自信心。

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

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成长。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二)人需要很多冲突的观念、变化的情绪、复杂的行为,需要索取也需要奉献,需要犯错也许要成功。

因为人是活的,生命是流动与变化的。

——题记“教育的方式决定孩子未来。

”心理学专家李子勋在《陪孩子长大》一书中用贴近生活的个案展从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进行剖析,展现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父母在其内心世界中扮演的角色,进而用心理学的视角去解读亲子关系。

2012年名人大讲堂—亲子关系 陪孩子一起成长 李子勋

2012年名人大讲堂—亲子关系 陪孩子一起成长  李子勋

2012年广州移动名人大讲堂——亲子关系:陪孩子一起成长时间:2012年3月28日上午地点:凯旋华美达大酒店主持人:非常感谢大家在白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听课,我相信在座大部分是有孩子的,今天来到这里应该是非常值得,因为今天听了这堂课之后你就会知道你的教育孩子方法可能会改善。

昨天我们李子勋老师讲到的是家庭方面的,今天讲的是亲子关系。

我们李老师也是中日友好的心理医生,因为人力资源部邀请我们今天来做这样的讲座。

下面请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李老师。

李子勋:我还是想知道有没有在座的朋友还没生孩子的,没生孩子的举手给我看看,昨天我有一种感觉年轻的都结婚了,南方的女孩子结婚早,北方的女孩一般是先有事业结婚,所以北方的人结婚很晚,一般是在30岁,你们30岁孩子都上小学了。

今天首先我们要来感谢还有那几位父亲,今天的男士比昨天还少点,有四个,这四个非常伟大,因为愿意听亲子教育的男士很少。

昨天我一直提到中国的教育是一个母性教育,父亲没有多大的用处,孩子两岁以前都不需要父亲,两岁以后才需要。

中国的男人的成长和女孩子的成长更多是母亲在施行一些教育,所以这个不奇怪。

想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一般对崇母远大于崇父,在中国的神话里有一个女娲,女娲是造人,是创造了生命。

在教育上,最让人记住的就是孟母,还有岳母刺字,仿佛在中国主导教育的都是母亲,在我们很多文化里伟大的男人都有一个特征,所有著名的男人父亲都是早死,靠妈妈把他一个人教化成人。

包括我们的孔子,中国儒家的孔子也是因为他妈妈在早年单独的教化他,放佛有了爸爸这个教育就不好进行了。

但在现实中很多妈妈为了爸爸不那么尽心,只为了挣钱,在社会说打拼,而抱怨她的丈夫。

所以非常感谢今天来的父亲们参加。

今天,我们要说一些全新的概念,我讲的是你们在书上看不到的。

因为我作为一个心理学的学者,有的人比较喜欢讲自己的东西,是不太愿意讲一些公众的、主流教育思想,有的时候我喜欢去思考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现实中,我们怎么去做一个教育呢?一个主题存在性的教育它是无法改变的,在我们的学校、幼儿园,我们整个社会相对于一种对儿童教育的急迫感,这是无法抗拒的。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陪孩子长大读后感1.《陪孩子长大》,这是我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一本专著的名字。

经过仔细地阅读,深感获益匪浅,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心理学讲解撼动。

那么晦涩的原理和术语,在他的笔下,只是一个个案例,像是一个望远镜,一个小小的洞眼,却瞧得见万家灯火背后正在发生的故事。

李子勋老师在《心理访谈》中做的一个案例——《我的儿子为什么冷酷无情》。

很多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都会逐渐变得冷漠、叛逆、自私、主观、不可一世。

任何大人的话都抗拒承受,任何形式的说教都敏感地回避。

逃学、厌学、打架、早恋、沉迷网络,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催生了这些行为问题的出现,把本来很简单的叛逆心理演变出了许多品行问题。

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引起重视的,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带给了他哪些心灵的力量?我们又有没有教会他一些在面对困境时,可以给自己加油打气的小秘诀? 如果,一定要给案例中的父母挑错的话,症结就在于一个“陪伴”二字。

之前的父母太过于关注孩子生活外表的富裕,物质上的满足,而无视了以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孩子的成长。

而这种成长,主要是心理上的。

也许,孩子今天的问题,不是我们亲手造成的。

但是,作为父母,我们责无旁贷的是什么?是陪伴,是观察孩子细微的变化。

是抹去他眼角的泪珠,告诉他如何做个勇敢的孩子。

我们可以拉着他的手,带他到学校,找到老师,告诉老师他的心情。

找到那些欺负他的同学,如果自己曾经做错了什么,自己先向人家抱歉,然后再承受他们的歉意。

在这个过程中,记住,要紧紧牵着他的手。

当他说话磕磕巴巴,词不达意很紧张的时候,要紧握住他的手,给他传递去力量。

让他知道:孩子,别怕,妈妈陪着你……2.看的书多了,自己就有了分辨的能力,拿到一本书,读上几页,就能分辨出书的好坏,就能感觉到作者是否真的用心在写。

为别人做推荐时,也会让别人满意。

《陪孩子长大》这本书主要是以解答读者来信的形式重点选择了36封不同读者的信件,而内容涉及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成长阶段,都是比较具有典型性的问题。

暑假期间

暑假期间

耐心细心爱心作者:时间:2012-10-20耐心细心爱心——读李子勋教授《陪孩子一起长大》有感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CCTV首席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教授的《陪孩子一起长大》,收获颇丰。

全书共分《温暖的港湾》、《空间无价》、《成长的烦恼》和《长大成人》四章,从教育及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孩子在家庭、在学校中的行为表现及其心理特征。

这本书给了具有家长和老师双重身份的我,有着十分深刻的启迪。

书中的第二章《空间无价》,就孩子在一、二、三年级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十分详细的分析与说明,也给我的一年级班主任工作和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书中讲道,一年级的孩子开始尝试从外界去寻找亲密感,并试着用一种家庭的感觉去获得安全感,他们更多地依赖父母、老师。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孩子鼓励、信任。

在此阶段最糟糕的做法是夸大孩子的缺点,或因为孩子的学习不好而全盘否定孩子。

这样会给孩子在构建自信心的心路历程上增加学生的负担。

在这一阶段,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喜欢自己、接纳自己,家长和老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从书中我知道:一年级是孩子走出家庭、探索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孩子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首先,孩子要学习新的学校规则、交新朋友,同时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并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第二孩子还要在学校里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成就感。

此时的老师,要尽可能地多在学习上欣赏、奖励、鼓励孩子,让他们在学习上体会到更大的快乐。

孩子从幼儿园的儿童转化为一名小学生,孩子的心理会有一些冲击,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是预料中的事。

书中建议父母和老师保持一颗平常心,把孩子的行为看成是他心性发展的一种自我磨合,父母、老师坦诚、依赖、温暖的态度,父母、老师的爱心、细心与耐心,可以支撑孩子稳步向前。

由此我想到上周四,我们一年级的《弟子规》展演时发生的一件事情。

为了《弟子规》展演时效果更好,中午放学时,我要求学生下午一定要上身穿白色的毛衣,下身穿深色牛仔裤。

因为第一次一年级《弟子规》展演时我曾要求学生统一服装,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按要求,我害怕这种情况再次出现,我在班里反复强调,本想下午全班同学一定会都穿上白色的毛衣,想着在《弟子规》展演时白色的毛衣配上火红的扇子,一定会更加耀眼、醒目,展演的效果一定会很好。

李子勋-用智慧陪孩子长大

李子勋-用智慧陪孩子长大

李子勋-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李子勋: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督导师,北京大学心理系研究生临床指导导师。

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班成员,中央电视台12频道《心理访谈》特邀心理专家,曾任《新闻会客厅》、《铿锵三人行》、《实话实说》等节目组心理专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亲子关系节目主持人,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特邀心理专家,《时尚健康》、《心理月刊》首席心理专栏作家,《父母必读》亲子关系栏目专栏作家,《女友》婚姻咨询专栏作家。

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2009年第25场(总第345场)主讲人:李子勋时间:6月6日地点: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主持人:现场和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市民文化大讲堂节目,来到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可能为人父母或者即将成为父母,中国的孩子是世界上最金贵的孩子,因为我们实行了独生子女的政策,中国的孩子是“小皇帝”,在过去的时间当中,大家最关注的是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孩子成才,现如今大家最关注的是我们在教育的同时怎样和孩子更好的相处,这是观念的改变,我们从过去长幼之间的训导逐渐进化到今天的情感相处,我们怎样与孩子相处,比如说成为他的朋友、亲人还有他的老师,这真是一个学问。

今天我们请到的是李子勋先生来给我们讲“怎样用智慧陪着孩子成长”,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鼓掌… …)我看到现场的朋友很多,李老师是第一次来参加市民文化大讲堂节目吗?李子勋:是的。

主持人:想到有多么多人吗?李子勋:我去很多地方讲过课,差不多都是非常多的人,因为我经常都在电视台做节目,大家都比较了解我。

我在央视经常会谈一些子女教育问题,家长都比较了解我,我在1994年开始在一本杂志有一个专栏是谈亲子关系的,很多怀孕的妈妈会看我的文章把孩子带大。

主持人:李老师是见过大场面的,我主持过很多的大讲堂活动,但像今天拥挤的场面我见到的不是很多,希望大家要注意现场的秩序,接下来我们让李子勋老师给我们带来“用智慧陪着孩子成长”,大家欢迎!李子勋:首先感谢主持人的介绍,我以前也经常来深圳做心理学推广工作,我来深圳有很多事情要做,大讲堂是其中的一件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5岁时突然对外部世界发生很大的兴趣。家长要好奇的 、欣赏的看着孩子他在干什么,不要忙着纠正他,阻止他 、教育他。
用文字去干扰他,而不是去评判他的对错。 孩子在5岁前,对语言的理解是比较难的,对孩子太多的价
值观、对错的判断会让孩子感觉妈妈不喜欢他。
不要过早的把价值系统塞进孩子脑子里,对孩子对错的判 断造成了孩子自我的分裂,他的眼睛就会比较暗淡无光。
息不是通过言语来传输的,母亲通过与孩子共处的生物场去影响孩子。 母亲内心的宁静、稳定对孩子十分重要。
在太太怀孕之后,到孩子6岁之前,丈夫就是做牛做马也应该,这样可以 让太太顺气。
中国的妈妈对孩子的依恋比孩子对妈妈的依恋要多。
对错判断与神经症冲突
神经症冲突就在于否定自我中的一部分,而又不得不接受 自己的那一部分。二分法的价值判断造成了对自我构造中 的一部分的否定,不喜欢自己的一部分,不接受自己。只 有完全的接纳自己的全部才能避免神经症冲突。
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
——李子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李子勋简介
北京大学心理系 研究生临床指导导师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心理专家; 北京电视台心理学顾问、《心理时间》、
《心理家园》心理专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
世界》、《父母必读》亲子关系节目主持 人; 《时尚健康》、《女友》、《世界都市》 、《上海双周刊》、《光明日报》、《心 悦》等十几家杂志心理专栏作家。
李子勋处理个案的一般模式
1. 观察来访者的言谈,对问题的描述,通过移情、反移情 来体会来访者的心态,判断来访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同 时判断他的人格特征对他所描述的问题会造成什么影响 。
2. 寻找更好的解释系统,看到问题的正面价值。 3. 并不直接告诉来访者我能给你解决问题,只是告诉来访
者我可以告诉一个方法,你可以去试试。
关于网络依赖
网络依赖不是上网太多,而是上网太少。应该在8岁 时就教他上网。他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和快乐,他通过 网络会形成他自在的东西。
16~25岁是依赖网络的主要时期,当他的自我认同完 成之后,他就会离开网络。
如何解决上网问题的孩子
让孩子帮助妈妈上网查“很重要的”资料。
孩子通过搜索引擎的运用,会接触到大量其他的新奇的东西。
智力是会拓展的。若孩子厌学,你可以让他专攻某一门他最喜 欢的课,其他学科先放弃,当这门课达到优秀时,其他课就会 自然也好起来。 11岁以前,小学阶段暗示的技巧:当孩子考的不好时,你可以 表现出不高兴,但当孩子问你是不是因为他考的不好而不高兴 时,你要说:不是因为你考的不好,我只是今天不知道为什么 不舒服、不高兴。 当孩子考的很好时,你可以表现出高兴,但不要告诉他你是因 为他考的好而高兴。 当我们的孩子被老师骂了,我们应该抚慰孩子而不是成为老师 的帮凶。撒切尔夫人,侍者洒汤在大臣身上,撒切尔夫人拥抱 那个侍者说:“我们谁都会犯错。” 学校里的老师从来不想去理解孩子什么,只会想当然是什么。 代币疗法:只针对孩子某一个关键的问题进行奖励,而不是对 所有的问题的改善都奖赏。
5、想一想是解释在先,还是事实在先。我认为李子勋这里的解释就 是一个人的信念系统。是你不断认为孩子在撒谎而造成了孩子最 终的撒谎行为,还是孩子的撒谎行为促成了你的解释。
6、真正的归属感并不是我们拥有什么,而是我们被什么拥有。
7、一个极端道德的国家,就是一个极端不道德的国家。因为其中的 每一个人都会有负罪感。太多的规则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
当孩子在涂鸦时,千万不要让他去学画画,因为当他要画出被别人认同的 画时,他就会对绘画失去兴趣。
我们的教育是让他保留他的那份天份,而不是去发展他的什么潜能。你教 他什么,他就会失去什么,因为他丧失了他原初的东西。
左右脑与早教
对于刚出生的小孩,应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保留孩子的敏感 力。
在孩子没有学会分类之前,不要让他认字。过早的认字会让孩 子丧失掉他的图形思维。文字思维是趋向于简单化,这是脑神 经的运作机制:它能用两个神经完成的事情,就不会去用10个 神经去完成,而图形思维则是需要大量神经参与工作的。一旦 孩子过早的认识字,他就会仅仅发展文字思维而丧失图形思维 。他就会习惯于用简化的、概括性的文字去描述世界,而这种 描述是极不完整的,因为他只能用文字描述,而不能很好的画 出来。
关于规则
一个不服从规则的孩子就是一个创造规则的孩子。 作为父亲一般不怎么评价孩子,不喜欢对孩子进行价
值判断,而做母亲的则经常评判孩子,所以3~5岁之间 最好由父亲来带孩子。 外在的规则越少,他自身自在生成的规则就越多。 只给孩子一条规则——尊重爸爸妈妈就足够了。 北京123中学,校规有200多条。北师大附中校规只有 几条。 美国只有一条规则:你的行为不要影响他人。
让他的座椅不舒服。
调整高度、撤掉坐垫等等。所做得这些不要让他感觉到。
如何解决上网问题的孩子
把夫妻关系搞好。
孩子在玩电脑的时候,夫妻两个手拉手走到孩子面前告诉孩子:“ 我和爸爸去看电影了,你自己在家里吧!”
让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不要限制他玩电脑。 分享孩子玩电脑时的快乐。
假如孩子玩电脑的时候在笑,说明他还是正常的。分享他的快乐。
跟着他。
孩子到哪里上网玩游戏,妈妈就跟到哪里。妈妈就坐在门口,对 孩子说“你玩就行,妈妈自己在家里很闷,妈妈也想出来散散心, 你玩你的就行”。
让他找回现实感。
用手指拍打他的皮肤,让他的皮肤发红,开始慢慢的,然后逐渐 加重,让他喊疼,持续2周的时间。
学会用不解决的方式去解决。
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你搬个凳子来看着他玩,不用说话,就是认 真的看着他玩游戏。
关于早恋
对于孩子的“早恋”,家长在内心里要认同,这是一件在人 类社会中很普通的事情,不必过于的干扰他。
在妈妈的眼皮底下让他早恋,不要对他说NO。让他把女朋友 领到家里来,在妈妈所能控制的范围内让他跟异性朋友交往 。
中学生的早恋不是恋别人,其实是恋自己,是指向自己的。
反向技术的运用:破坏早恋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恶心她。妈妈 更喜欢、更关心女儿的男朋友,夸奖她的男朋友,总是说那 个男孩好,女儿就会说他没没有那么好,还有比他更好的呢 ,她就会去注意那个男孩的缺点。
陪孩子学习、读书,孩子用的不是自己的智商,而是 用了你得智商。你唯一不能帮孩子的是帮他读书。
4年级以下的小学教师必须要长得漂亮,要温柔,这样 孩子就较少出现青春期逆反。
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少的可怜,而且大多数将来都用 不着,鼓励孩子多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
关于孩子的学习与养成教育
看书只取所需,不必全部都看,做到好读书不求甚解。 让孩子的某一方面出类拔萃。当智力在某一点上达到优秀时,
3、“你是装的还是真的?”面对有问题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调皮、磨蹭等等,你换一种眼光去关注他,当你这样问的 时候,你就不会用原来的眼光看孩子,你就不会对孩子产生 投射性认同。
4、我假定他是个善的、弱的、软的。我每次都用软的方式与对 方内心中软的、善的部分交流,他就会慢慢的变软、变善。
李子勋在咨询方面的思想与技巧
在孩子3岁前,要让孩子饱受刺激,去大自然中感受信息。
教他说话,但不要教他认字。7岁时开始认字最好。
人在胚胎中的发育会重复所有生物的演化过程。心脏细胞最古 老,最先发育,左脑是比较年轻的细胞,右脑细胞比左脑更古 老。不要在右脑饱满之前开发左脑。
当我们用语言去描述孩子的时候,就很有杀伤力,应多使用非 语言的交流。
尽量减少跟孩子交流中的非此即彼的交流模式。
左右脑与早教
过早的发展左脑比不发展还遭。左脑细胞发展语言思维,历史较短,人的 右脑细胞很古老,最早先发育。6岁前,孩子以发育右脑为主,7岁之后发 育左脑,7~11岁左右脑共同发展。右脑发展的越好,左脑就会越好。对左 脑刺激过强发育太快后劲不足。右脑其实与心脏联通,右脑主管感觉。
学会对孩子示弱。
示弱就是要善于在孩子面前装傻。如果孩子游戏打得好,你要说: “宝贝,妈妈好笨啊,这种事情都不会,你能不能教教妈妈?”孩子肯 定会特别高兴,当你慢慢地表示出对游戏感兴趣的时候,孩子也许就会 慢慢失去对游戏的兴趣。原因是孩子玩游戏的潜在意义是在有限的环境 里寻找与父母分离的空间,如果母亲也要玩,孩子的兴趣就会大减,当 然严重依恋游戏的孩子除外。
李子勋语录
我们对他人的感受,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射。一 样的,在对待孩子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面对一面镜子。
孩子有坏习惯时,如果妈妈的接纳方式得当,坏习惯会 自然的消失。
言语有一种能量,你说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 。更重要的,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正好是你内心 中认同的那部分,最后,孩子他就会真的成为你说的那 样。
关于孩子的学习与养成教育
不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不舒服,要让他有快感,不 要在孩子学习时批评他的坐姿,写字潦草,等他学完 之后再说。
投射性认同:妈妈关注孩子的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 么!你关注他撒谎,而且只关注他撒谎的行为,而且 每次你都能找到他撒谎的坚实的证据,那孩子就会认 为他自己就是一个liar。
夫妻双方应避免高度一致性的教育方式
双方的教育方式应有一定的差异,高度的一致性会对 孩子产生压抑。
本人理解:大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方法 可以有不同,父亲有父亲的特色,母亲也要有母亲的 特色。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双方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 但是尽管不同,都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两种方式都 是孩子喜欢的,可以接纳的。双方只是方式的不同, 但是不可以存在对立。不同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感到世 界的丰富多彩,而严重对立的教育方式却会让孩子分 裂。
所有左脑的信息都要经过右脑的处理,所有过早开发左脑的人,在到了初 中2年级的时候就会落马。
早期聪明的人以后只能成为匠人,很少能成为大师。大师在小的时候,看 上去都比较笨。
过早的对孩子进行人类音乐的刺激,会让他缺乏很多,让他多听大自然的 声音,更有利于他的创作。
左脑的东西都是需要用语言描述的,右脑的东西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当 我们过早的开发孩子的左脑时,孩子就习惯于用语言去描述他的所见所闻 ,但是他所能够描述的仅仅是他感受到了的极小的一部分,所以当他在用 语言描述时,他就已经丧失了很多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