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高效分析方法_张万峰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金刚烷化合物特征及应用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金刚烷化合物特征及应用李二庭; 陈俊; 迪丽达尔·肉孜; 高秀伟; 米巨磊; 马万云【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9(041)004【总页数】8页(P569-576)【关键词】金刚烷; 成熟度; 原油类型; 准噶尔盆地【作者】李二庭; 陈俊; 迪丽达尔·肉孜; 高秀伟; 米巨磊; 马万云【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新疆砾岩油藏实验室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金刚烷化合物为多环烷烃化合物在热作用下经强酸催化剂聚合反应生成的产物[1],具有稳定的类金刚石结构,性质非常稳定,具有强的热稳定性和抗微生物降解能力[2]。
近年来,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金刚烷类化合物的鉴定和定量检测,发展了一些新的仪器方法,例如,梁前勇等[3]对比了色谱/质谱与色谱/质谱/质谱法在金刚烷定量分析中的差异;王汇彤等[4]建立了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定量分析金刚烷方法,其定量分析也逐渐由相对定量过渡到绝对定量。
另一方面是金刚烷类化合物指标的发展与应用,如对原油及烃源岩成熟度评价[5-6],原油裂解程度的估算[7],生物降解原油成因研究[8],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判识[9],油气运移方向研究[10]等。
准噶尔盆地腹部泛指盆地中部地区,主要以盆1井西凹陷为烃源灶的油气聚集区,发育有下二叠统风城组(P1f)和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P2w)2套主力烃源岩[11]。
目前已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混有少量风城组烃源岩来源,具有典型的混源特征。
前人研究表明[12-13],腹部地区存在多期油气运聚:早白垩世前的早期充注的原油主要来自于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晚白垩世的晚期充注阶段的原油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古近纪以来以天然气充注为主的后期充注阶段,天然气为风城组烃源岩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高—过成熟阶段的产物。
原油全烃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方法提要 (1)4 试剂和材料 (1)5 仪器与设备 (2)6 采样及保存 (2)7 分析步骤 (2)8 定性 (2)9 计算 (3)10 质量要求 (3)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原油全烃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原油中正庚烷以前轻烃、C8~C40正构烷烃等烃类化合物的全烃分析。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SY/T 5120—86 岩石氯仿抽提物及原油中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方法3 方法提要试样汽化后随载气通过高分辨率毛细柱,使正庚烷以前轻烃、C8~C40正构烷烃与异构烷烃分离,用火焰离子化检器检测,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质量分数。
4 试剂和材料a) 色谱柱:固定相为聚甲基硅氧烷(SE-30、OV-1等)交联石英毛细柱,最高使用温度不低于320℃,柱长35~50m,内径0.22~0.25mm,柱效不低于3000理论板/m;b) 色谱标样:烷烃类标准混合液体;c) 玻璃注射器:10,50,100ml;d) 微量注射器:0.5,1,5μl;e) 氮气或氦气:纯度99.99%以上;f) 氢气:纯度99.99%以上;g) 空气:净化;h) 溶剂:二硫化碳,分析纯。
5 仪器与设备a)气相色谱仪:具有毛细管分流进样装置、程序升温装置和火焰离子化验测器;b)色谱数据处理机:具有峰面积积分和处理功能。
6 采样及保存6.1 试油试采中取样在试油试采中取选定层位的脱气原油,用玻璃注射器取4~6ml试样,密闭。
6.2 油井开采过程中取样在井口用玻璃注射器,取流动的原油试样4~6ml,密闭。
若原油含水,视油水比取样,取样体积应保证脱水后试样为4~6ml,密闭。
在实验室将注射器倒置,在40~50℃下恒温1~2h。
油水分离后,在室温下将水排除,密闭。
金刚烷最新研究
金刚烷最新研究*谭镜明1 郭建维1 刘 卅2(1.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广州510090;2.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广州510640)摘 要 金刚烷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精细化工原料。
简要介绍了金刚烷的分子结构、性质及其主要用途,重点对近年来国内外报道过的金刚烷合成方法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金刚烷化工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金刚烷 精细化学品 异构化 合成 分子结构 应用收稿日期:2003-07-07。
作者简介:谭镜明,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26005。
1 金刚烷结构金刚烷(adamantane )是一种笼状烃,其学名是三环〔3,3,1,13.7〕癸烷。
它由10个碳原子和16个氢原子构成的环状四面体〔1〕(图1),其基本骨架类似于金刚石的一个晶格结构。
从空间结构上看,金刚烷基本组成单元是具有椅式构型的环己烷,没有畸变,整个环系具有对称性和刚性的特征。
X 射线及电子衍射分析实验证明,金刚烷晶体按面心立方格的空间堆积方式形成,每4个分子形成1个晶胞。
碳原子之间通过sp 3杂化方式结合,C —C 键键长均为(1.54±0.01)×10-10m ,C —C —C 键键角均为(109.5±0.5)°。
在其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内,金刚烷分子是已知分子中结构最接近球形的烃类分子。
图1 金刚烷结构2 金刚烷性质金刚烷是一种高度对称的笼状烃,由于具有刚性体系及对称性结构,所以决定了金刚烷具有以下独特结构和性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弱,有良好润滑性;分子应变能低,热稳定性好,熔点高(是已知烃中最高熔点的一种有机物);CH 密度大,脂溶性好;④无毒,无味,无臭,无色,易升华;具有亲油性,不溶于水,但微溶于苯;比苯的反应性低,但生成衍生物较易。
金刚烷性质相对稳定,通常条件下不与高锰酸钾及硝酸反应,但金刚烷分子中的氢原子易被取代而生成各种衍生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 N 1型亲核取代反应和S E 2型亲电取代反应〔2〕。
大宛齐原油金刚烷类化合物及其在油气运移中的应用
大宛齐原油金刚烷类化合物及其在油气运移中的应用任康绪;黄光辉;肖中尧;张敏;张宝收;魏红兴;马志远【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勘探》【年(卷),期】2012(000)002【摘要】大宛齐油田是一个以轻质油为主的油田.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浓度低,中性含氮化合物丰度同样较低,这给原油运移特征的研究带来了困难.研究表明,该油田原油中普遍存在一类热稳定性极高的化合物,即金刚烷类化合物,包括金刚烷和双金刚烷类化合物.系列样品色谱分析表明,该油田不同结构的化合物,其色谱保留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利用色谱保留行为与地层色层效应在原理上的相似性,用不同结构的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比值研究了原油运移分馏效应,结果表明该油田金刚烷类运移参数具有较好的分布规律:总体上,随油藏埋深变浅,金刚烷类运移参数增加,表明原油主要存在纵向上的运移过程;在深大断裂发育区域,存在运移参数的低值分布区;平面上,运移参数自深大断裂附近由南向北增加,这种规律提供了该油田原油存在自南向北运移的重要证据.【总页数】5页(P27-31)【作者】任康绪;黄光辉;肖中尧;张敏;张宝收;魏红兴;马志远【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市841000;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湖北省荆州市434023;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市841000;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湖北省荆州市434023;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市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市841000;中石化国际石油工程公司,北京1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5【相关文献】1.C4-C8轻烃在原油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凝析油为例2.咔唑、酚类和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在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3.吡咯类化合物及其在油气运移中的应用4.原油中含氮化合物分析技术及在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5.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中双金刚烷分布特征与油气运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油和烃源岩中高分子量烷烃的气相色谱定量分析
原油和烃源岩中高分子量烷烃的气相色谱定量分析赵 红,朱翠山,王培荣 (江汉石油学院生物工程系,湖北荆州434023)[摘要]介绍了用HP6890气相色谱仪测定高分子量烷烃的定量方法,测定高分子量烷烃的碳数可达100,用正构烷烃标样nC 20,nC 30,nC 40,nC 50,nC 60以及nC 24D 50作为内标对原油和烃源岩中低含量的高分子量烷烃进行定量,测得nC 60的质量校正因子约为nC 30的83%。
对南阳油田3个典型高蜡原油样品和一个烃源岩样品中的高分子量烷烃进行了定量测定,3个原油样品中nC 40以上的高分子量烷烃的含量分布在22 8~38 0mg/g 油,平均占nC 22以上正构烷烃总量的16%。
东10井烃源岩(2765 5m)中nC 40以上的高分子量烷烃占nC 22以上正构烷烃总量的32 9%,比同构造、同层位的东12井原油高出约1倍,这可能与运移效应有关。
[关键词]气相色谱;定量分析;高温;高分子量;烷烃;南阳油田[中图分类号]T E135 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2)03001104过去由于缺乏能耐高温的固定液和相应的高温色谱分析技术,而且石油有机地球化学主要为石油勘探服务,一般所研究的烃类碳数范围小于40。
因此,对高分子量烃类的研究甚少。
20世纪80年代末期,适用于高温分析的色谱柱得到了发展[1,2],能分析碳数高达100的烷烃。
近期油藏地球化学得到了发展,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已涉及石油开发领域,使高分子量烃类的研究有与生产相结合的趋势。
因此,国外对原油和油层中高分子量烃类的研究已有了新的发展[3~10],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笔者介绍了用HP6890气相色谱仪,用正构烷烃标样(nC 20,nC 30,nC 40,nC 50,nC 60)以及nC 24D 50作为内标,并采用脉冲不分流进样对原油和烃源岩中低含量的高分子量烷烃进行定量的方法。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金刚烷化合物特征及应用
Characteristics of diamondoids in crude oi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interland of Junggar Basin
LI Erting1,2, CHEN Jun1,2, ROUZI Dilidaer1,2, GAanyun1,2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eriment and Testing, Xinjiang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Karamay, Xinjiang 834000, China; 2.Xinjiang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erve in Conglomerate, Karamay, Xinjiang 834000, China)
第 41 卷第 4 期
石 油 实 验 地 质
Vol.41,No.4
2019 年 7 月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Jul.,2019
文章编号:1001-6112(2019)04-0569-08 doi:10.11781 / sysydz201904569
Abstract: The content of diamondoids in crude oil from the hinterland of Junggar Basin was analyzed by GC, MS and GC-MS methods. The applicability of diamondoid indices to identify and evaluate oil maturity was discussed. The diamondoid content in crude oil is (200 – 500) ×10-6. The concentration index of diamondoids can classify oil types effectively, and the adamantane isomerization index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oil maturity. The oil in the hinterland of Junggar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ype I oils were generated early with relatively lower maturity and lower content of diamondoids. The content of adamantane is relatively higher. The concentration index A / 1-MA ratio is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 0.50-0.71, and the maturity index MAI value is smaller, between 0.41 and 0.50, which is far away from the hydrocarbon source depression. Type II oils were generated late with relatively higher maturity and higher content of diamondoids. The content of 1-methyladamantane is higher. The ratio of A / 1-MA is in the range of 0.30 - 0.37, and the MAI value is between 0.52 and 0.69, which fall within the hydrocarbon source depressi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oil migration. That is, the late filling oil displaced the early filling oil away from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depression, which proves that the oil in the hinterland area migrated from the area of the well Pen 1 sag to the north. Key words: diamondoid; maturity; oil type; Junggar Basin
大宛齐原油金刚烷类化合物及其在油气运移中的应用
I *( i )  ̄l m n U ] () 金剐烷系列 a烷基
() 基双金刚烷 系列 b烷
图 2 D 19 4 井金 刚烷质量色谱 图 W 0- 8
Fi 2 Di m o o d m a S c r ma o r m f W e DW 9 8 g. a nd i S h o t g a o Ⅱ 1 -4 0
21 . 金剐烷类化合物组成与分布特征
陈军 红等 曾对塔 里 木盆地 烃 源岩 中金 刚烷 化 合物
于研 究原 油的裂 解程 度[ 1 1 、原油成 熟度 [ 3 和原 油运移 分布特征进行过研究[  ̄ 4 ] ,发现双金刚烷中的4 一甲基双 和 充注 作用 [ 9 1 。须说 明的是 , 前人 的研 究成果 中 ,即 金 刚烷 (一 D)要 比 l 在 4 MD 一甲基双 金刚 烷 (- 1 MDD)
峰 号 1 2 3 4 5
出峰 顺序 1 2 6 1 4 1 8
基 峰 16 3 15 3 l5 3 15 3 15 3
/ ,/ 中国石油勘探 2 1年第 2 2 02 期 8
表 1烷基金 刚烷 和双金刚烷定性分析数据表
Ta l 1 b e Qu lttv a alss t ts is f im o dods n bdimon ois a a ie n y i sa itc o da n i a d i a i d d
该 油 田原油 密度 较小 ,原 油化 学组成 中低相对 分 型 色谱仪和 MS 一 93 质谱 仪 。实验 中的色谱柱 为 D 57 型
子 质量化 合物丰 度较高 , 而极性 类化 合物呈痕 量分 布 , HP MS 一5 弹性 石英毛 细柱 , 柱长 3m,内径 02mm, 0 .5 中性 含氮 化合物 不发 育 , 、 中 高相对分 子质量 生物标 志 膜 厚 0 2 “m。色 谱 条 件 :5 ℃恒 温 2 n,后 以 .5 0 mi 化 合物浓 度 也极低 ,这 些特征 给原 油运 移特 征的研 究 3 mi 升 至 3 O ℃/ n I  ̄ l ℃恒温 2 mi 。载 气为氦 气 , C,3 0 5 n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斯2井奥陶系油气藏的TSR作用:来自分子标志物的证据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斯2井奥陶系油气藏的TSR作用:来自分子标志物的证据马安来;金之钧;朱翠山;顾忆;李慧莉;路清华【摘要】采用内标物色谱质谱方法,对罗斯2井原油中金刚烷系列、二苯并噻吩系列和硫代金刚烷系列进行了定量分析.罗斯2井原油中金刚烷系列化合物含量、4-甲基双金刚烷+3-甲基双金刚烷含量分别为10 818,331μg/g,表明原油经历了较强的裂解作用,裂解比例达到90%左右.金刚烷指标表明原油成熟度在1.6%以上.罗斯2井原油可以检测到完整的硫代单金刚烷、硫代双金刚烷和硫代三金刚烷系列,硫代金刚烷、硫代单金刚烷、硫代双金刚烷和硫代三金刚烷含量分别为192,160,26和6μg/g.高含量的硫代金刚烷表明罗斯2井原油的TSR强度大于绝大多数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鹰山组原油.TSR作用导致罗斯2井原油具有较高含量的二苯并噻吩,含量为8 201 μg/g,使得原油二苯并噻吩/菲比值(DBT/P)增加,导致C0-/C1-DBTs和C1-/C2-DBTs比值增加.【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9页(P730-737,748)【关键词】硫代金刚烷;金刚烷;二苯并噻吩;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罗斯2井;塔里木盆地【作者】马安来;金之钧;朱翠山;顾忆;李慧莉;路清华【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长江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100;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5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TSR)是在较高温度的储层中(80~200 ℃),在含石膏和膏泥质地层中,石油烃类与无机硫酸盐反应生成CO2,H2S和固体沥青的过程[1-2]。
金刚烷类风化规律及其在油源鉴别中的应用
金刚烷类风化规律及其在油源鉴别中的应用韩彬;曹磊;郑立;李景喜;王小如【摘要】以渤海常青号原油为研究对象进行综合模拟风化实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对风化样品中金刚烷类进行检测;通过图谱和风化特征分析,探讨了原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风化规律,结果表明,经历50d风化,渤海原油单金刚烷类稳定性为:四甲基单金刚烷>三甲基单金刚烷>二甲基单金刚烷>一甲基单金刚烷>单金刚烷;双金刚烷类稳定性为:二甲基双金刚烷>一甲基双金刚烷>双金刚烷,且双金刚烷类抗风化能力普遍强于单金刚烷类.经t检验和重复性限法分析,所筛选的23个金刚烷类诊断比值指标经历50 d风化仍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可作为油源的鉴别指标.【期刊名称】《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年(卷),期】2011(028)004【总页数】6页(P362-367)【关键词】有机地球化学;溢油事故;海面溢油风化;风化模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金刚烷;溢油指纹鉴别【作者】韩彬;曹磊;郑立;李景喜;王小如【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研究中心,山东青岛266061;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辽宁大连11602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研究中心,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研究中心,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研究中心,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研究中心,山东青岛266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31.2;TE122.1随着石油开发、船舶运输及石油工业日益发展,海上溢油事故时有发生,2011年6月,中国渤海湾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石油污染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和安全造成潜在威胁.准确鉴别溢油来源,对于污染损害评估和责任争端解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溢油进入海洋水体后,即发生蒸发、光化学氧化和微生物降解等一系列风化,使溢油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发生变化,许多重要组分缺失,油样固有的特征信息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给溢油鉴别造成诸多困难.金刚烷类化合物是具有类似金刚石结构的一类刚性聚合环状烃类化合物,是多环烃类化合物在高温热力作用下经强路易斯酸催化聚合反应的产物,目前在原油中已检测出单金刚烷、双金刚烷和三金刚烷等[1-2].由于金刚烷类化合物结构特殊,一旦形成,性质极为稳定,具有很强的抗热降解和抗生物降解能力.但因烷基位置不同,其基团活性也不同,同分异构体之间的热演化作用也不同[3],此外,甲基双金刚烷化合物稳定性与烷基取代的位置有关,4-甲基双金刚烷比其他甲基取代双金刚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4].风化石油方面,王传远等__[5]研究了原油甾烷和多环芳烃的风化规律并应用于溢油鉴别;王海峰等[6]通过微生物降解菌降解稠油烃类,从侧面反映了石油中部分烃类的稳定性.金刚烷类研究方面多侧重金刚烷类参数在高、过成熟烃源岩及原油成熟度评价中的应用[7],而通过风化实验研究其风化规律并应用于海洋溢油来源鉴别方面的报道并不多.本研究以渤海常青号原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综合模拟石油风化,探讨原油金刚烷类的风化规律及其参数在溢油来源鉴别中的应用.综合模拟实验在实验室玻璃风化槽(500 cm×30 cm×40 cm)中进行,取约250 L 海水注入风化槽,然后加入约500 mL渤海原油,定期采集风化油样.综合模拟风化实验的环境条件:风速2 m/s,波长 0.75 m,波高 0.1 m,室温15.6 ℃,水温16.6℃,湿度28%,海水盐度293.56%,光源光照强度2 300 lx,风化时间50 d. 本研究所用正己烷和二氯甲烷均为色谱纯 (美国Tedia试剂公司);硅胶 (100~200目)180℃烘烤20 h,加5%蒸馏水去除活性;玻璃棉和硫酸钠在玛瑙研钵中研细后放置马弗炉350℃烘烤4 h,并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待用.内标为10 μg/mL的5α-雄甾烷,溶剂为异辛烷.样品前处理方法参照海面溢油鉴别系统规范[8],其中脂肪烃组分通过氮气吹浓缩至1 mL后,加入100 μL内标化合物,转移至气相进样瓶,待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as chromatograpy-mass spectrometry,GC-MS)为Agilent GC(6890N)/MS(5973N),条件:色谱柱为Agilent HP-5MS(30 m×0.25 mm ×0.25 μm);进样口温度为280 ℃,载气为高纯He气,流量1.0 mL/min,恒流模式,不分流进样,进样量1 μL.柱温箱采用升温程序:起始50℃,保持5 min,6.0℃/min升到300℃保持20 min.质谱条件:接口温度280℃;电子轰击离子源,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四级杆150℃,溶剂延迟3 min.采用选择离子扫描模式(selected ion monitoring,SIM)进行金刚烷类分析,选择离子的质荷比 (mass-to-charge ratio,m/z)分别为135、136、149、163、177、187、188和201.石油金刚烷类定性方面已经有深入的研究,其中多种物质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利用质量色谱图和质谱图,可对其进行定性,本研究参照文献[9-10]对单金刚烷类及双金刚烷类共25种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单金刚烷和双金刚烷类质量色谱图见图1和图2,GC-MS分析中单金刚烷类流出顺序处于nC10~nC13之间,双金刚烷在nC15~nC16之间.本研究选择5α-雄甾烷为内标半定量渤海常青号原油中的金刚烷类.渤海原油中单金刚烷类及双金刚烷类质量浓度随风化变化如图3.由图3可见,风化50 d,所有单金刚烷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均呈下降趋势,风化损失为70.12% ~96.37%,其中无烷基取代的金刚烷损失最多,1,2,5,7-四甲基单金刚烷损失最小;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则保持相对稳定,风化损失为 5.98% ~20.02%,其中无烷基取代的双金刚烷损失为17.43%,损失最少的是4-甲基双金刚烷.可见单金刚烷类稳定性为:四甲基单金刚烷>三甲基单金刚烷>二甲基单金刚烷>一甲基单金刚烷>单金刚烷;双金刚烷类稳定性为:二甲基双金刚烷>一甲基双金刚烷>双金刚烷,且双金刚烷类抗风化能力普遍高于单金刚烷类.石油生物标志物多种诊断比值已广泛应用于溢油来源鉴别[11-12].本研究借鉴诊断比值的计算方法[13],为削弱金刚烷类单个组分风化损失所引起的偏差,选取风化规律相似的金刚烷类组分优化组合,将定性的单金刚烷类和双金刚烷类以单比值形式形成38个诊断比值 (表1).通过50 d的风化,6个时间节点所取样品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所形成的38个诊断比值中,有15个诊断比值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5%,主要包括单金刚烷、一乙基单金刚烷、一烷基单金刚烷、二烷基单金刚烷和1,3,5,7-四甲基单金刚烷.其中,单金刚烷涉及的诊断比值RSD均大于50%,可见单金刚烷不适用于海洋溢油来源鉴别.双金刚烷类所涉及的诊断比值RSD均小于5%,稳定性良好.从单金刚烷及双金刚烷诊断比值RSD的变化特征不难看出,无取代的单双金刚烷的稳定性均比较差,受风化影响较大,导致所形成的诊断比值稳定性差.为进一步考察金刚烷类诊断比值的抗风化能力及所选新诊断比值指标是否适合用于海面溢油来源鉴别,分别采用t检验和重复性限法,选取RSD小于5%的金刚烷类诊断比值,对原始原油和风化50 d油样进行鉴别.图4为t检验的分析结果,在置信度为95%时,所考察诊断比值指标的误差棒均跨过y=x完全拟合线,表明原始油样和风化50 d的两个油样所有的诊断比值完全能够匹配,两个油样来自同一油源.图5为重复性限法鉴定结果,可看出所筛选诊断比值指标均在重复性限以下,完全可以判定两油样来自同一油源,这与t检验法所得到的结论一致.将新筛选的金刚烷类诊断比值指标用渤海常青号原油与渤海SZ36-1原油t检验分析(图6)和重复性限法分析(图7),两油样对比时,t检验结果显示置信度(confidence level,CL)在95%时有多个异常点出现,重复性限法分析结果显示有多个指标超出重复性限,两个结果均可判定两种油不是来自同一油源.表明新筛选的金刚烷类诊断比值指标在不同来源的原油中差距明显,可作为油源的鉴别指标. 综上研究结果可知:① 经历50 d风化,单金刚烷类化合物稳定性为:四甲基单金刚烷>三甲基单金刚烷>二甲基单金刚烷>一甲基单金刚烷>单金刚烷,双金刚烷类稳定性为:二甲基双金刚烷>一甲基双金刚烷>双金刚烷,且双金刚烷类抗风化能力普遍强于单金刚烷类.②通过原始油样与风化油样的t检验和重复性限法分析,所筛选23个金刚烷类诊断比值指标经历50 d的风化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通过不同来源的原油对比,t检验和重复性限法均可证实所筛选金刚烷诊断比值指标在鉴别不同来源原油以及风化油的有效性.致谢:感谢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LP1012)对本研究的资助![1]Wingert W S.Smackover原油中金刚烷类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燃油,1992,71(1):37-43.(英文版)[2]CHEN Jun-hong,FU Jia-mo,SHENG Guo-ying,等.金刚烷比值:高成熟度原油的新成熟度指标[J].有机地球化学,1996,25(3/4):179-190.(英文版) [3]郑伦举,曹建平,薛建华.原油及烃源岩成熟度的新指标-甲基双金刚烷指数[J].石油实验地质,1998,20(6):411-416.[4]郭小文,何生,陈红汉.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讨论与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7,26(1):71-76.[5]王传远,侯西勇,贺世杰,等.甾萜烷和多环芳烃在风化溢油鉴别中的应用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0,29(3):297-302.[6]王海峰,包木太,韩红,等.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稠油特性[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26(3):234-239.[7]陈致林,刘旋,金洪蕊,等.利用双金刚烷指标研究济阳坳陷凝析油的成熟度和类型[J].沉积学报,2008,26(4):705-708.[8]GB/T 21247-2007 海面溢油鉴别系统规范[S][9]马安来,金之钧,朱翠山,等.塔河油田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绝对定量分析[J].石油学报,2009,30(2):214-218.[10]陈军红,付家谟,盛国英,等.金刚烷化合物在石油中的分布特征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1997,7(3):363-367.[11]Daling P S,Faksness L G,Hansen A B,等.溢油指纹鉴别前沿和标准[J].环境法医学,2002,3(3-4):263-278.(英文版)[12]WANG Zheng-di,YANG Chun,Hollebone B,等.原油和溢油中金刚烷类法医学指纹信息相关性与不同[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40(18):5636-5646.(英文版)[13]孙培艳,高振会,崔文林.油指纹鉴别技术发展及应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105-114.[1]Wingert W S.GC-MS analysis of diamondoid hydrocarbons in Smackover petroleum [J].Fuel,1992,71(1):37-43.[2]CHEN Jun-hong,FU Jia-mo,SHENG Guo-ying,et al.Diamondoid hydrocarbon ratios:novel maturity indices for highly mature crude oils [J].Organic Geochemistry,1996,25(3/4):179-190.[3]ZHENG Lun-ju,CAO Jian-ping,XUE Jian-hua.A new index for thematurity of crude oil an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Methyl-diamantane index[J].Experimental Petroleum Geology,1998,20(6):411-416.(in Chinese)[4]GUO Xiao-wen,HE Sheng,CHEN Hong-han.Discuss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aturity indicators of methyl double diamantine hydrocarbons[J].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7,26(1):71-76.(in Chinese)[5]WANG Chuan-yuan,HOU Xi-yong,HE Shi-jie,et al.Application of identification of weathered spilled oils by terpane,sterane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J].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0,29(3):297-302.(in Chinese)[6]WANG Hai-feng,BAO Mu-tai,HAN hong,et al.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Bacillus subtilis and its characterization in degrading heavy oil[J].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9,26(3):234-239.(in Chinese)[7]CHEN Zhi-lin,LIU Xuan,JIN Hong-rui,et al.Study on condensate maturity and type using methyl-diamantane parameter[J].Acta Sedimentologiga Sinica,2008,26(4):705-708.(in Chinese)[8]GB/T 21247-2007 Specific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system of spilledoils on the sea[S](in Chinese)[9]MA An-lai,JIN Zhi-jun,ZHU Cui-shan,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on absolute concentration of diamondoids in oils from Tahe oilfield [J].Acta Petrolei Sinica,2009,30(2):214-218.(in Chinese)[10]CHEN Jun-hong,FU Jia-mo,SHENG Guo-ying,et al.Study on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amondoid hydrocarbons in oils[J].Advancement on Natural Science,1997,7(3):363-367.(in Chinese) [11]Daling P S,Faksness L G,Hansen A B,et al.Improved and standardized methodology for oil spill fingerprinting [J].Environ Forensics,2002,3(3/4):263-278.[12]WANG Zheng-di,YANG Chun,Hollebone B,et al.Forensic fingerprinting of diamondoids for correl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pilled oil and petroleum products[J].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40(18):5636-5646.[13]SUN Pei-yan,GAO Zhen-hui,CUI Wen-lin.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Oil Spill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M].Beijing:Ocean Publishing House,2007:105-114.(in Chinese)【相关文献】[1]Wingert W S.Smackover原油中金刚烷类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燃油,1992,71(1):37-43.(英文版)[2]CHEN Jun-hong,FU Jia-mo,SHENG Guo-ying,等.金刚烷比值:高成熟度原油的新成熟度指标[J].有机地球化学,1996,25(3/4):179-190.(英文版)[3]郑伦举,曹建平,薛建华.原油及烃源岩成熟度的新指标-甲基双金刚烷指数[J].石油实验地质,1998,20(6):411-416.[4]郭小文,何生,陈红汉.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讨论与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7,26(1):71-76.[5]王传远,侯西勇,贺世杰,等.甾萜烷和多环芳烃在风化溢油鉴别中的应用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0,29(3):297-302.[6]王海峰,包木太,韩红,等.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稠油特性[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26(3):234-239.[7]陈致林,刘旋,金洪蕊,等.利用双金刚烷指标研究济阳坳陷凝析油的成熟度和类型[J].沉积学报,2008,26(4):705-708.[8]GB/T 21247-2007 海面溢油鉴别系统规范[S][9]马安来,金之钧,朱翠山,等.塔河油田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绝对定量分析[J].石油学报,2009,30(2):214-218.[10]陈军红,付家谟,盛国英,等.金刚烷化合物在石油中的分布特征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1997,7(3):363-367.[11]Daling P S,Faksness L G,Hansen A B,等.溢油指纹鉴别前沿和标准[J].环境法医学,2002,3(3-4):263-278.(英文版)[12]WANG Zheng-di,YANG Chun,Hollebone B,等.原油和溢油中金刚烷类法医学指纹信息相关性与不同[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40(18):5636-5646.(英文版)[13]孙培艳,高振会,崔文林.油指纹鉴别技术发展及应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105-114.[1]Wingert W S.GC-MS analysis of diamondoid hydrocarbons in Smackover petroleum [J].Fuel,1992,71(1):37-43.[2]CHEN Jun-hong,FU Jia-mo,SHENG Guo-ying,et al.Diamondoid hydrocarbon ratios:novel maturity indices for highly mature crude oils[J].Organic Geochemistry,1996,25(3/4):179-190.[3]ZHENG Lun-ju,CAO Jian-ping,XUE Jian-hua.A new index for the maturity of crude oil an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Methyl-diamantane index[J].Experimental Petroleum Geology,1998,20(6):411-416.(in Chinese)[4]GUO Xiao-wen,HE Sheng,CHEN Hong-han.Discuss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aturity indicators of methyl double diamantine hydrocarbons[J].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7,26(1):71-76.(in Chinese)[5]WANG Chuan-yuan,HOU Xi-yong,HE Shi-jie,et al.Application of identification of weathered spilled oils by terpane,sterane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J].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0,29(3):297-302.(in Chinese)[6]WANG Hai-feng,BAO Mu-tai,HAN hong,et al.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Bacillus subtilis and its characterization in degrading heavy oil[J].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9,26(3):234-239.(in Chinese)[7]CHEN Zhi-lin,LIU Xuan,JIN Hong-rui,et al.Study on condensate maturity and type using methyl-diamantane parameter[J].Acta Sedimentologiga Sinica,2008,26(4):705-708.(in Chinese)[8]GB/T 21247-2007 Specific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system of spilled oils on the sea[S](in Chinese)[9]MA An-lai,JIN Zhi-jun,ZHU Cui-shan,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absolute concentration of diamondoids in oils from Tahe oilfield [J].Acta Petrolei Sinica,2009,30(2):214-218.(in Chinese)[10]CHEN Jun-hong,FU Jia-mo,SHENG Guo-ying,et al.Study 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amondoid hydrocarbons in oils[J].Advancement on Natural Science,1997,7(3):363-367.(in Chinese)[11]Daling P S,Faksness L G,Hansen A B,et al.Improved and standardized methodology for oil spill fingerprinting [J].Environ Forensics,2002,3(3/4):263-278. [12]WANG Zheng-di,YANG Chun,Hollebone B,et al.Forensic fingerprinting of diamondoids for correl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pilled oil and petroleum products [J].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40(18):5636-5646.[13]SUN Pei-yan,GAO Zhen-hui,CUI Wen-lin.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Oil Spill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M].Beijing:Ocean Publishing House,2007:105-114.(in Chinese)中图分类号:X 131.2;TE 122.1。
原油及烃源岩成熟度的新指标——甲基双金刚烷指数
原油及烃源岩成熟度的新指标——甲基双金刚烷指数
郑伦举;曹建平
【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
【年(卷),期】1998(020)004
【摘要】本文根据双金刚烷的形成机理,各同分异构体之间的热演化关系以及西藏双湖地区T-J系烃源岩饱和烃组分中双金刚烷类化合物气相色谱-持谱实际检测结果,提出了5项双金刚烷指数,通过与R^0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确定甲基双金刚烷指数MD11可作为一中新的烃源岩成熟度参加应用,根据广西百色褐煤的(R0=0.46%)热模拟实验,探讨了MD11指数的热演化规律,MD11指数与R^0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
【总页数】6页(P411-416)
【作者】郑伦举;曹建平
【作者单位】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勘探研究院;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勘探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估算天然气成熟度的新指标——金刚烷指标 [J], 傅宁;李友川
2.双金刚烷指标能否作为高,过成熟阶段碳酸盐烃源岩成熟度参数? [J], 李景贵;崔明中
3.双金刚烷指标能否作为高、过成熟阶段碳酸盐岩烃源岩成熟度参数? [J], 李景贵;崔明中;张谦
4.湖相烃源岩有机质甲基菲指数及甲基菲比值与成熟度关系 [J], 杨思博;赖洪飞;李美俊;杨禄;王辉
5.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讨论与应用 [J], 郭小文;何生;陈红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泌阳凹陷生物降解油“基线鼓包”成因及化合物组成
泌阳凹陷生物降解油“基线鼓包”成因及化合物组成国朋飞;何生;朱书奎;柴德蓉;张万峰;代威;张君立【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选择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的5个生物降解油,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 ×GC/TOFMS),结合气相色谱(GC)和气-质谱( GC/MS)等方法研究了生物降解油中“基线鼓包”的成因及其化合物组成。
所选油样的原始化学组成相似、成熟度相近、降解等级分别为2,3,5,6,8级。
随着降解等级增加,原油中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低分子量芳烃、甾萜类、多环芳烃等化合物依次被降解,化合物的种类显著减少;生物降解作用导致抗降解能力强,极性差别小的环烷烃同系物逐渐成为原油的主要组成,这些化合物在GC谱图中共流出,形成“基线鼓包”,其中的化合物被称为“未知复杂混合物( UCMs)”。
全二维结构化谱图及标准样品验证分析表明,UCMs主要由环烷烃及其同系物组成,其碳环以六元环为基本组成单元,且可被区分为6类(Ⅰ-Ⅵ)化合物;其中Ⅰ和Ⅱ类UCMs分别由C16-C26长侧链烷基环己烷和C11-C16烷基十氢化萘等一环和二环环烷烃及其同系物组成,它们可能是微生物降解原油产生的新化合物;Ⅲ-Ⅵ类分别由倍半萜烷、三环萜烷、低分子量甾烷及重排甾烷、降藿烷等二环-五环环烷烃及其同系物组成,这些化合物主要由原油中抗降解能力较强的烃类富集而来。
【总页数】9页(P317-325)【作者】国朋飞;何生;朱书奎;柴德蓉;张万峰;代威;张君立【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3【相关文献】1.辽河油田西部凹陷生物降解原油单体化合物碳同位素组成 [J], 耿安松;熊永强2.富油凹陷资源潜力与储量增长趋势探讨——以泌阳凹陷为例 [J], 彭国力;尹安;张娟;刘鹏;李朝勇;张鼎3.利用三环萜烷对比泌阳凹陷生物降解油油源 [J], 国朋飞;何生;朱书奎;柴德蓉;殷世艳4.泌阳凹陷第三系湖相泥质白云岩中特殊甾烷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地球化… [J], 陈军红;Summ.,RE5.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生物降解油的油源对比 [J], 李水福;胡守志;何生;王华;杨道庆;林社卿;罗家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油中环烷酸的分离与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原油中环烷酸的分离与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齐秀梅;田松柏;王志红;贾屹海
【期刊名称】《化学分析计量》
【年(卷),期】2005(014)002
【摘要】综述原油中环烷酸的分离与分析方法.分离方法包括化学反应分离、吸附分离以及利用某些金属氧化物或过渡金属盐络合物分离的方法等.分析方法主要叙述了质谱分析法.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齐秀梅;田松柏;王志红;贾屹海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
【相关文献】
1.原油含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J], 岳松涛;谢勇军;孙爱芹;张慧
2.反应-萃取法分离和精制高酸原油中的环烷酸 [J], 王延臻;初照圣;邱波;刘晨光;张永宁
3.美白化妆品中烟酰胺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J], 彭晓凤;孙宏丽;吴一微
4.水环境中典型污染物分离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J], 李培钊;王晓军;田乐迪;杨思雨;
武龙;杨安栋
5.美白化妆品中烟酰胺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J], 彭晓凤;孙宏丽;吴一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A novel device,termed as gas purge microsyringe extraction ( GP-MSE)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the prepara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oil samples,including condensates,light and normal oils for the first time. Oils from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were firstly extracted by GP-MSE and then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 GC×GC-TOFMS) .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many advantages over traditional column chromatography,such as simple and fast steps,satisfactory recoveries,and lower consumption of solvents and samples.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 RSD% ) of adamantane and diamantane are 1. 57% and 2. 63% ,respectively. Crude oil samples are purified and enriched effectively. The relative deviation is less than 9%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over 0. 997. Key words: gas purge microsyringe extraction ( GP-MSE) ;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 GC ×GC -TOFMS) ; diamondoids; geochemical parameters; crude oils;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中图分类号: TE222. 1
文献标志码: A
A novel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diamondoids in crude oils
Zhang Wanfeng1,2,3 ,Tong Ting1,2 ,Li Donghao4 ,Dai Wei1,2 ,Guo Pengfei1 ,He Sheng1 ,Zhu Shukui1,2
金刚烷是具有类似金刚石结构的一类刚性聚 合环状烃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热降解和抗生物 降解能力,且 地 质 色 层 作 用 对 他 们 的 分 布 影 响 不 大,因 此 金 刚 烷 地 球 化 学 参 数 可 用 于 油 源 对 比[1-4]、指示原油成熟度[5-7]、划分有机质类型和确 定油气的裂解程度[8-10]。
收稿日期: 2014-10-08; 修订日期: 2015-09-12。 作者简介: 张万峰( 1990—) ,男,工程师,从事有机地球化学和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E-mail: wfzhang@ gig. ac. cn。 通信作者: 朱书奎( 1972—) ,男,教授,从事有机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方向的研究。E-mail: shukuizhu@ 126. com。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1077039) 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B14031) 资助。
众所周知,原油样品预处理将直接影响分析测 试结果的准确性与精密度,尤其对金刚烷这种具有
挥发性的轻组分。对于凝析油中金刚烷的检测,目 前采用直接进样的方法居多[11 ; -14] 对于轻质油、正 常原油和抽提物主要采用柱层析法[5,7,15-18]对样品 进行处理。直接进样法仅适用于凝析油分析,且长 期使用会损害检测仪器,而柱层析法预处理过程繁 琐、重复性较差、周期长、需要消耗大量有机溶剂、 污染环境并且危害实验员身体健康,而且在浓缩过 程中轻组分易损失,严重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
第6 期Βιβλιοθήκη 张万峰,等. 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高效分析方法
·797·
精密度。Bastow 等[19]提出了使用微量试剂滴管分 离的方法对原油进行族组分分离,同时也指出该方 法所得轻组分数据不可信。Liang 等[12]使用改良 的柱层析法也无法避免金刚烷化合物的损失( 损 失最高可达 37% ) 。显然,传统原油样品预处理方 法不能高效、精确对样品进行处理,无法保留样品 中金刚烷化合物真实组分信息,降低了金刚烷地球 化学参数的实用性。
1 实验
1. 1 试剂与样品 单金刚烷和双金刚烷标样( 纯度分别为 99% ,
98% ) 购自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氯 甲烷、正己烷、氯仿( 色谱纯,安徽时联特种溶剂有 限公司) 。实际样品均来自于珠江口盆地,原油类 型包括正常原油、轻质油和凝析油( 表 1) 。
标样储备液的制备: ( 1) 准确分别称取 9. 9 mg 和 14. 2 mg 单金刚烷和双金刚烷标准样品,用正己 烷溶解,转移至 25 mL 容量瓶中并定容,配置成浓度 分别为 0. 396,0. 568 mg / mL 的混合标样储备液①,于 -4 ℃ 下保存; ( 2) 校正标准液为正己烷稀释标样 储备液①,用微量注射器准确移取 20 μL 标样储备 液①到棕色容量瓶中,加入 0. 5 mL 正己烷,配置成 单金刚烷和双金刚烷浓度分别为 0. 015 mg / mL 和 0. 022 mg / mL 的校正标样储备液②; ( 3) 准确移取 100,100,200,200,200,60,60,60,20 μL 校正标样
针对上述情况,使用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的预处 理 装 置———气 流 吹 扫—注 射 器 微 萃 取 仪 ( GP - MSE) ,该装置集萃取和富集于一体,操作简便、富 集效率高、对组分无歧视、预处理时间短,目前已用 于研究环境中水样品[20]、植物和土壤样品[21]等的 高灵敏度痕量分析中。本文使用 GP-MSE 与全二 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GC×GC-TOFMS) ,建 立了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高效分析方法。该方 法能有效净化原油样品,方法重现性好,适用于原 油中金刚烷的准确定性定量分析,得到可靠的金刚 烷参数。该方法还可以扩展至原油中其他组分的 快速定量分析中,可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信息。
Wuhan,Hubei 430074,China;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sotope Geochemistry,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Geosciences,Guangzhou,Guangdong 510640,China; 4. Key Laboratory of Nature Resource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 and Functional Molecula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Yanbian University,Yanji,Jilin 133002,China)
储备液②到棕色容量瓶中,分别加入 10,20,5,10, 15,5,10,15,15 mL 正己烷,配制 9 个质量浓度水 平( 单金刚烷及双金刚烷浓度分别为 20 ~ 586 μg / L 和 29 ~ 841 μg / L) 的校正标样液,用于制作标准 工作曲线。 1. 2 样品预处理法 1. 2. 1 GP-MSE 预处理方法
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选择混合标样储备 液①,依据确定的最佳条件,平行处理 7 次并进行 测试,评价所建立的单金刚烷、双金刚烷分析方法 的重复性。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利用直接进 样法预处理后测试与 GP-MSE 法预处理后测试所 得结果进行对比。 1. 3 GC×GC-TOFMS 分析
全二维气相色谱系统由带氢火焰离子化检测 器( FID) 的安捷伦 7890A 气相色谱仪和双喷口热 调制器组成组成。Pegasus Ⅳ型飞行时间质谱仪采 用 70 eV 电子轰击电离源,系统为 Chroma TOF 软 件,NIST08 谱库。
张万峰1,2,3 ,童 婷1,2 ,李东浩4 ,代 威1,2 ,国朋飞1 ,何 生1 ,朱书奎1,2
( 1.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 2.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生物地质 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 3. 中国科学院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同位素地球化学
( 1. Key Laboratory of Tectonics and Petroleum Resourc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Hubei 430074,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GC×GC - TOFMS 分析条件为: 一维柱为 HP - 5MS 色谱柱( 60 m×0. 25 mm×0. 25 μm) ,初始温度 50 ℃ ,恒温 3 min 后以 2 ℃ / min 升温到 300 ℃ ,保 持 30 min; 二 维 柱 为 DB - 17HT 色 谱 柱 ( 2 m × 0. 25 mm×0. 15 μm) ,初始温度 60 ℃ ,恒温 3 min 后以 2 ℃ / min 升温到 310 ℃ ,保持 30 min; 进样口 温度 300 ℃ ,进样量为 1 μL,不分流。载气: 氦气; 流速: 1 mL / min。调制周期 5 s,热吹 1. 25 s。传输 线温度 为 280 ℃ ; 离 子 源 温 度 为 230 ℃ ; 以 每 秒 100张全谱图的采集频率采集50 ~ 550u的质谱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