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改性塑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及其在工程塑料改性中的应用探讨
![纳米材料及其在工程塑料改性中的应用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b1f5c5dad02de80d4d84067.png)
四 、纳米 塑料 的制备 方法
纳米 塑料 类型 多样 ,不 同塑 料 的制 备工 艺之 间 也存 在着 一定 的 差 异 ,目前 业 内常 用的 纳米 塑料 制 备方法 包括 共混法 、原 位聚 合法 、离 子交换法 以及插层 法等 等。 1 . 共混 法制 备纳米塑 料
大可 引发特 殊效应 ,因此 纳米材料 会表现 出多种 特性 ,包括 熔点特 性 、 光学 特性 、导 热导 电特 性等 ,这 些特 性 的存在 改变 了物 质 以整体 状 态 存在 时所表 现 出的各种性 质。 二 、 纳 米 材 料 的特 性 1 . 小 尺寸效应 非 晶态 的纳米 材料 其颗 粒粒径 小 ,其 尺寸 与德 布罗 意波 长 及超 导 态 的相 千长 度大致 相 当 ,有 些颗 粒粒 径甚 至 小于 光波波 长 ,此 时 ,晶 体 原有 的周期 性 的边 界条件 便会 被 打破 而发 生变化 ,因此 ,纳 米材 料 会发 生 显著 的小 尺寸效 应 ,其光 性 、 电磁性 质 、热 学 性质 及力 学性 质 等随 即发生不 同程 度 的变化 。发 生 了小 尺寸效 应 的纳米 材 料所 具备 的 特殊 物 理化学 性质 在材 料改 进 中可 得到 广泛应 用 ,如在 聚合 物 的性 质 改 良 中 ,讲 纳米材 料 添加入 其 中 ,则聚合 物 原有 的力 学特性 可 以得 到
行初步探讨。 关 键 词 :纳 米 材 料
一
工程 塑料
改性
概 述 纳 米材 料是 “ 纳米级 结构 材料 ” 的简称 ,指的 是结 构单 元的 粒径 介于 I n m— l O O n m 之间 的材 料 类型 。纳 米 材料 尺寸 极 小 ,与 电子 的相 干长 度相 当 ,易发 生强相 干并 引发 自组织 ,因此材 料性 质通 常发 生 变 化 。此外 ,由于纳 米材 料的 尺度 与光 的波 长大 致相 当 ,且 比表 面积 较
纳米材料在塑料节水器材中的应用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
![纳米材料在塑料节水器材中的应用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4960e8d976eeaeaad1f330a2.png)
一
在 同 样含量
的
。
、
同样 的 表 面 处 理 条件 下
,
般是 很低
个 必 要 条件 是 分 散 粒
2008
塑 料制造
P L A S T IC S M A N U F A C T U R E
年 1 2 月币
W WW c n
—
a P P s t ic
s
n e
t
厂 _____—
新技术新产 品
Ne
w
、
技 术路线
:
对表 面 处 理 剂
辅料
高 )
,
使 纳 米粒 子 形 态
尺寸
、
分 布得 到 有效控 制
。
,
促 使纳
之 间的 配 方 比例进 行试 验 分 析
;
纳 米材料在树脂 中的配 方 工 艺 :
。
米材料在树脂 材料 中充 分 均 匀分 散和稳 定
纳米塑料母 料 制备 工 艺 ; 工 艺 温 度和 参数 的控 制
>6 0 0
经 济效应
7
460
10
13 10 0 6 70
16 200 660
22
26
3 70 420
30
。
未处 理
ND Z l 0 1
59 0
>6 0 0
30 0
550
/
400
>6 0 0
主 要 技 术 研 究 内容 和 成 果
如表 1
理
,
纳 米级 Ca C0 3 经 NDZ l
。
0 1 表面 处理 后 ,
jy Ne
w
P
ro
du c t
纳米无机粒子的分散及改性塑料研究进展
![纳米无机粒子的分散及改性塑料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1c05463a45177232f60a2f3.png)
溶胶一 凝胶法是将前驱物 ( 水溶性盐或者油溶性 醇盐) 溶于水或有机溶剂 中形成均质溶液 , 溶质发生 水解反应生成纳米级粒子并形成溶胶 , 再与聚合物 形成凝胶 , 经干燥 除去低分子物以制备纳米复合材 料的方法 。溶胶一 凝胶法的特点是工艺温度低 , 材料 纯度高 , 可通过控制反应条件、 有机与无机组分的比 例, 使得纳米复合材料从无机 物改性 的塑料 转变 到 有机物改性的无机材料。该法的缺陷在于凝胶干燥 过程 中, 由于溶剂等低分子物的挥发 , 常常导致材料 收缩 , 影响力学性能 , 前驱物价格 昂贵且有毒【 J 【。 4 2 14 原位聚合法 .. 原位聚合法是先使 纳米粒子在单体 中均匀分 散, 溶解于单体溶液中, 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聚 合反应形成纳米塑料的方法 。该法同共混法一样要 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处理 , 但其效果要强于共混法。 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纳米粒子在聚合 物中分散均匀 , 纳米粒子的纳米特性不受损害, 同时一次聚合成型 , 不需要热加工, 避免了热降解 , 保证了整个基体性能 的稳定 。
可通过化学作用或施加机械能的方式来消除: 团 硬 聚形成的原 因除了静电力和范德华力之外 , 还存在 化学键合作用力 , 因此硬团聚体不易破坏, 需要采取 些 特殊 的 方 法 进 行 控 制 [ 6。引 起 纳 米 颗 粒 团 聚 6 ]
一
物理分散主要包括机械搅拌分散、 超声波分散
和 干燥分 散等方 法 。
金属、 非金属和有机填充物以纳米尺寸( m 1n ~
10n 分 散 在 塑 料 基 体 中形 成 的复 合 材 料 , 主要 是 由于 纳米 颗 粒 所 具 有
的特殊表面结构 , 即在粒子 间存在着有别于常规粒 子间的作用 能——纳米作用 能( ) 。纳米 作用能 是纳米颗粒易团聚的内在因素 , 要得到分散性好 、 粒 径小、 粒径分布窄的纳米颗粒 , 必须削弱或减小纳米 作用 能 。采 取适 当方 法 对 纳 米 颗 粒 进 行 分 散 处 理 时, 纳米颗粒表面产生溶剂化膜作用能( )双 电层 、 静 电作用能( ,、 F )聚合物吸附层的空问保护作用 能 ( ) 。在 一定 体系 里 , 等 纳米 颗 粒 应该 处 于 这几 种 作用能的平衡状态 , 当 > +F + 时 , , 纳米颗 粒易 团聚; 当 < +F +F 时 , , 纳米 颗粒易分 散。另外 , 分子间力、 静电作用、 活性高的化学键( 如 氢键) 通常也是引起纳米颗粒团聚的重要因素 , 在纳
纳米粉体改性聚丙烯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纳米粉体改性聚丙烯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ea8b008cc17552707220861.png)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6 2 9 4 . 2 0 1 3 . 0 1 . 0 0 2
Pr o g r e s s i n Me c ha n i c a l Pr o p e r t i e s o f Po l yp r o py l e n e Mo di ie f d b y Na n o — — Po wd e r
p o w d e r ( n a n o — C a C O 3 、 n a n o - S i O 2 、 n a n o - T i 0 2 、 mo n t m0 r i l l 0 n i t e ( MM r r ) 、 c a r b o n n a n o t u b l e s ( C N T ) , e t a 1 . ) w a s s u m-
Zh a o Yun q i
Xi a S h a o x u Da i Ya h u i ’ Ca o Xi n x i n ’
f 1 , S c h o o l o f Ma t e r i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 He n a n P o l y t e c h n i c Un i v e r s i t y , J i a o z u o , 4 5 4 0 0 0 ;
能高 , 自身极 易 团聚 。 因此 二者 相容性 差l 4 I 。 通过 对 n a n o — C a C O 表 面改性 I 5 - 6 ] , 然后 填充 P P , 可使 P P材
料 力学 性能 得到较 大改 善 。 E i r a s a D a n i e l [  ̄ 将 含 量 分别 为 3 %( 质量分数 , 下 同) 、 5 %、 7 %和 1 0 %的 n a n o — C a C O 3 与 P P在 双
基于纳米技术的高分子增容与改性
![基于纳米技术的高分子增容与改性](https://img.taocdn.com/s3/m/d823a68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7.png)
基于纳米技术的高分子增容与改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纳米技术逐渐成为了业界所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高分子材料则是一种应用广泛且重要的材料,它广泛用于医疗、化学、塑料、织物等领域中,对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纳米技术的应用,探讨基于纳米技术的高分子增容与改性。
一、纳米技术的应用纳米技术是通过制作和使用小于 100 纳米的纳米材料来产生新奇功能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制造新型材料、开发新型能源,并为现有艺术和科学领域带来创新性的改变。
纳米技术在医疗、电子、环境、军事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其中,纳米材料的减小尺寸和增大比表面积,使得它们的特性与其大尺寸等体材料的特性大不相同。
这些特性包括导电性、光学性、力学性和热性等。
二、高分子增容与改性的意义高分子材料作为最重要的工程材料之一,在化学、医学、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分子材料常被用作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等,这些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一种聚合物材料。
不过,这些聚合物材料的天然物性往往不满足人们的需求,如强度不足、耐热性差、难以润湿等。
高分子增容和改性的目的是改进这些性质,使其性能更加优秀,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三、基于纳米技术的高分子增容改性研究进展1.纳米增容技术纳米多元共混体系因为具有良好的增容效果和增强性能而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纳米填料在纳米共混高分子材料中可以作为载体来增强高分子材料的流动性,同时可以改善其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
研究发现,固定量的纳米填料的加入可以显着增加复合材料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
2.纳米改性技术纳米改性技术主要包括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和调控纳米填料的形态结构。
例如,纳米粒子表面上的化学修饰可以增强纳米粒子和高分子基体之间的黏着和相容性,从而提高材料的性能。
此外,纳米表面修饰技术还可以使纳米粒子增强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和电学性能。
纳米粒子增韧改性聚氯乙烯的研究进展
![纳米粒子增韧改性聚氯乙烯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80b241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7e.png)
第3期2020年6月No.3 June,2020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 ,PVC )是最早工业化、产量略低于聚乙烯的通用塑料,具有耐磨、耐腐蚀、阻燃、绝缘等优异性能,且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较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管材、薄膜、防腐材料、绝缘材料、建筑材料等领域[1-2]。
但热稳定性不高,质地硬而脆,抗冲击能力低,耐老化性差,限制了PVC 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因此,需要对PVC 进行增韧改性,这也一直是PVC 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3-4]。
PVC 的增韧改性一般分为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两种。
化学改性的成本高,过程复杂,设备要求严格,因而应用受到限制。
目前,主要采用物理方法对其进行改性。
物理改性主要是通过机械共混的方法将改性剂和PVC 进行共混,可在简单的生产设备中应用。
物理改性主要分为弹性体增韧改性和刚性粒子增韧改性。
弹性体改性只能提高韧性,成本也高[5-6]。
刚性粒子增韧在增加韧性的同时,不降低刚度、模量,主要分为有机刚性粒子增韧和无机刚性粒子增韧。
有机刚性粒子价格较高,所以,无机刚性粒子应用更为广泛,其纳米粒子性能更优越[7]。
1 聚氯乙烯增韧改性机理化学改性主要是通过接枝、共聚的方法改变PVC 的分子结构而实现增韧增强,因其工艺复杂而应用很少[8]。
物理改性靠引入的改性剂和基体之间形成相界面,受力时,界面塑性形变、吸收大量的能量而改性。
该方法简单、应用广泛,主要有弹性体改性、有机刚性粒子改性和无机刚性粒子改性3种。
1.1 弹性体机理弹性体包裹聚氯乙烯粒子形成网络结构,这种结构可有效吸收材料受到的冲击力,并且网格结构破裂以后也可吸收部分冲击力,提高了聚氯乙烯的韧性,从而达到增韧改性的目的[9]。
1.2 有机刚性粒子机理聚氯乙烯分散相界面与基体黏合时,分散相粒子被静压力拉长,转变为韧性粒子,材料的韧性因此而增强。
刚性粒子拉伸时,其附近的基体产生反作用,也可吸收部分冲击力,使聚氯乙烯的抗冲击强度得到提高。
聚苯乙类纳米塑料研究进展
![聚苯乙类纳米塑料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a10ad196edb6f1aff001f28.png)
插 层 复合 、 溶胶 一凝 胶 法 等方 法 均 匀 地 分散 在 P S
基体 中 , 利用 填 料 的纳 米 尺 寸效应 、 比表 面积 以 大
子 的超微 尺 寸 和 表面 活性 效 应 能够 对 聚合 物 材料 内部 的缺 陷 进 行 极 好 的修 饰 , 可 最 大 限度 地 减 并 少 内部 残 留的 活性 基 团 , 而 大 幅 度 地 提 高 聚合 从
物 材 料 的强 度 、 韧性 、 老 化性 能 和 耐 热 性 能 , 抗 有 的层 状无 机 化 合物 改 性 纳米 塑 料还 会 表现 出各 向 异性的特性… 1。将 纳 米 填 料 以 共 混 、 位 聚 合 、 原
为使 纳 米 粒 子在 基 体 中 以原生 粒 子 的形 态 均 匀分
散 , 混前 必 须对 纳 米粒 子 进 行 表 面处 理 , 在共 共 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混 时加 入 分 散 剂 。 也 可 以采 用 超 声 波 辅 助 分 散 ,
但效 果 不 是很 明显 。
样 , 在硬 度低 、 热 温 度不 高 、 阻燃 、 存 耐 不 刚性 韧性 还 需 进 一步 提 高 等 缺 陷 。为 扩 大 其 应 用 范 围 , 必 须 对 其进 行 改性 。纳 米无 机 粒 子 由于 自身独 特 的 表 面效 应 、 积 效 应 、 子 尺 寸 效 应 , 性 能 与 一 体 量 其
合成 型 , 需 热 加 工 , 免 了 因 此 而 产 生 的 降 解 , 不 避
从 而可 以保证 基 体各 种 性 能 的稳定 。该 方法 也 需 要 对 纳 米 粒 子 进 行 处 理 , 果好 于 共 混 法 。原 位 效
纳米碳酸钙改性技术进展和应用现状
![纳米碳酸钙改性技术进展和应用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9d2f84f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1e.png)
纳米碳酸钙改性技术进展和应用现状目前用于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的方法重要有:局部化学反应改性、表面包覆改性、微乳液改性、机械改性及高能表面改性。
1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技术优缺点对比局部化学反应改性方法重要通过纳米碳酸钙表面官能团与改性剂间发生化学反应来达到改性目的,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工艺。
将碳酸钙粉和表面改性剂同时投放到捏合机中进行高速捏合的方法称为干法改性。
此法操作简单,出料便于运输且可直接包装。
干法改性所得产品表面不均匀,适合低档碳酸钙粉末的生产,但因操作工艺简单而被广泛采纳。
适合干法改性的改性剂重要有钛酸脂、铝酸脂、磷酸脂等偶联剂。
湿法改性是将碳酸钙和改性剂在液相中共混,通过改性剂在碳酸钙表面包覆形成双膜结构来进行改性的,湿法改性虽然效果很好,但是工艺较为多而杂。
水溶性的表面活性剂较适合湿法改性工艺,这类水溶性表面活性剂重要有高级脂肪酸及其盐等。
表面包覆改性方法是指表面改性剂和纳米碳酸钙表面之间仅依靠范德瓦耳斯力或物理方法连接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改性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在制备纳米碳酸钙的同时在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达到制备和改性同步进行的目的,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使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碳酸钙分散性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微乳液改性方法又称胶囊化改性,这种方法是通过在纳米碳酸钙表面包上一层其他物质的膜,更改粒子表面固有特性来进行改性的。
此法虽然和表面包覆改性方法仿佛,但是这种方法改性后包在纳米碳酸钙表面的一层膜相对表面包覆改性的较为均匀。
机械化学改性方法是利用猛烈机械力作用有目的的激活粒子表面,使分子晶格发生位移,来更改其物理化学结构和表面晶体结构,提高粒子与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反应活性的改性方法。
对于大颗粒的碳酸钙这种改性方法特别有效,就纳米级碳酸钙来说,由于其本身粒径很小,通过机械粉碎、研磨的机械化学改性方法就不再能发挥出优异的改性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机械化学改性方法虽不能单独见效,但因其能显著加添纳米碳酸钙的活性基团与表面活性点,因此结合其他改性方法协同作用亦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案。
无机纳米粒子改性硬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研究进展
![无机纳米粒子改性硬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9f65973168884868762d6ff.png)
行处 理 。无 机纳 米 粒子 改 性 R U P F的方 法 主要 有 插层 法 、 位聚合 法 。 年来 , 机 纳米 改性 R U 原 近 无 P F
产 生大 量有 毒 烟雾 , 限制 了其 广 泛应 用 。 由于 无机 纳 米粒 子 具 有小 尺 寸 效 应 、表 面 与 界 面效 应 、 子 尺寸 效 应及 宏 观 量 子 隧道 效 应 , 量 在
音减震 材 料 。 R U 但 P F也 存 在弯 曲 、 冲击 强度 低 、
散 .严 重 影 响 了纳米 粒 子优 异 特 性 的发 挥 和 复合
材 料 的性 能 。因 此 , 必 要 对 无 机 纳 米 粒 子 表 面 进 有
热稳 定性 、 寸 稳定 性 差 等缺 点 。此外 , 尺 未经 阻燃
R U P F具 有 良好 的 加 _ 性 .纳 米 粒 子 与 聚 氨 酯 复 T
合 . 但可 以提 高其 力学 性 能 、 不 阻燃 性 、 电性 、 导 热 稳定 性 . 能 赋 予复 合 材料 良好 的耐 老 化性 、 还 阻尼 性、 吸波 性 、 隔音 性 、 菌性 和 吸水性 等 。但 由于无 抗 机 纳米 粒 子极 易 发生 团聚且 难 以在基 体 中均 匀分
材 料 的力 学性 能 、 阻燃性 能 、 电性 能等 影响 的研 究 , 出了无机 纳 米粒 子 改性硬 聚氨 酯泡 沫 塑料 存在 的 导 提 问题和 未 来的研 究 方 向。
关 键词 硬 聚氨 酯 泡沫 塑料 无 机 纳 米 粒 子 改 性 复合 材料
Re e c Pr g e s o o i c to f r Po y e ha s ar h o r s n M d f a i n o l ur t ne i
ABS改性的研究进展
![ABS改性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209634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10.png)
ABS改性的研究进展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是一种常见的改性工程塑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耐低温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能。
然而,相较于其它工程塑料,ABS的热稳定性和耐老化性相对较差,因此对其进行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介绍ABS改性的研究进展。
一、无机填料改性1.纳米材料:纳米材料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ABS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例如,研究人员采用纳米二氧化硅(SiO2)对ABS进行改性,发现添加适量的纳米SiO2可以显著提高ABS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2.碳纤维:碳纤维的添加可以显著提高ABS的强度和刚度。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将碳纤维表面进行改性的方法,使其与ABS基体之间的结合更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ABS的力学性能。
二、化学改性1.高分子共混:高分子共混是将不同的高分子材料(如ABS和纳米改性聚合物)混合在一起,以改善材料性能的一种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将ABS与聚苯乙烯(PS)进行共混,发现可以显著提高ABS的流动性和机械性能。
2.化学交联:化学交联是指通过引入交联剂将聚合物链之间形成交联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
研究人员通过引入交联剂对ABS进行改性,发现改性后的ABS具有更好的耐热性和耐老化性。
三、热稳定剂改性热稳定剂是一类可以减缓塑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的物质。
研究人员研究了不同种类和添加量的热稳定剂对ABS的影响,发现添加适量的热稳定剂可以显著提高ABS的热稳定性和耐老化性。
四、辐射交联改性辐射交联是指通过辐射照射将聚合物链之间形成交联结构的方法。
研究人员研究了不同辐射剂的添加和辐射剂用量对ABS改性的影响,发现适当的辐射剂添加可以显著提高ABS的热稳定性和耐化学腐蚀性能。
综上所述,ABS的改性研究涵盖了无机填料改性、化学改性、热稳定剂改性和辐射交联改性等多个方面。
这些改性方法对提高ABS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耐老化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找到更好的改性方法,满足不同领域对ABS材料的特殊要求。
纳米填料改性聚氨酯研究进展
![纳米填料改性聚氨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76c71e75ef7ba0d4b733b02.png)
究领域。但纳米粒子表 面活性高 , 极易发 生团聚 现象 , 如何 在材料基体 中实 现均匀 分散仍 是一 个亟 待解决 的 问题 。
笔者从普通纳米粒 子填料 、 有机改性纳 米填料 、 纳米填料 的 分散方法 及改性机理等方面综述 了利用纳米填料对 P R进 U
行 改 性 的 研究 进 展 , 对该 类 复合 材 料 的研 究 及应 用前 景 进 并 行 了展 望 。
径 为 4 m 的 A 通过原位聚合 法合成 了 P R A2 , 7n 1 , O u / l 纳 O
米 复合材料 。对材料的微观结构 和力学性能表征结果显 示 , 纳米 A , 1O 可较均匀 地分 布在 P R基体 中 , 料 的拉 伸强 U 材
度 随着 纳 米 A2 3 量 的增 加而 增 加 , P R A2 3 量 比 1 含 O 当 U : 1O 质
增 韧 作 用 比 较 明显 。 同时 发 现 , 当纳 米 A : , 量 继 续 增 加 1 含 O
的力学性能要 比普 通 C C 粉体 好 , 当纳米 C C , aO 且 a O 质量 分数达到 3 %后 ,U P R的断裂伸 长率 随纳米 C C , a O 用量 的增
时, 由于纳米填料分散不均匀 , P R的增强效果不会继续 对 U 提高。王红研等 ” 采用纳米 "o r :粒子作 为增强 剂对 P l i Ul 弹性体进行 改性 。结果表明 , 随着纳米 TO i:用量的增加 , 弹
填料的分散 方法对 P R力学性能的影响及纳米填料 的改性机理研 究 , U 并对纳米填料 改性 P R未来研究 的重 点方向 U
进 行 了展 望 。
关键 词
纳 米填 料
聚氨酯
改 性
聚氨酯 ( U 通常是 由聚 醚或聚酯 大分子 多元 醇 、 P R) 多 异氰酸酯及小 分子 多元 胺或多元 醇类扩链 剂经加成聚合 而 成, 其大分子链中的软硬段结构和材料的微观相分离 的特征 使 P R具有优 良的力学性能 , U 在许 多领 域有着广泛 的应用 。
纳米材料改性聚氨酯及其在制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改性聚氨酯及其在制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2729d1e866fb84ae45c8d15.png)
第 5期
皮 革 与 化 工
L EA TH E1 AN D L CH EM I CALS
V o . 9 N o. 12 5
o C . 01 t2 2
21 0 2年 1 0月
纳米材料改性聚氨酯及其 在制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牟 宗波 源自全 杰 1, 凤 艳3 , ,赵 2
e fc ie mo i c to n ip ri n meh d fna -ma e il swela do tn li l n e fe t df ain a d d s e so t o so no v i tra sa l sa p i g mu tp e a d n w t p so a o y e f n -mae i swilb h r n s n t ra l et ete d . l Ke y wor : o y r t n ; a 0 c mp st t ras p e a ai n mo i c t n ds p lu eha e n n 一 o 0 i mae i l; r p r t ; d f a i e o i o
Re e r h o r s fPo y e ha s a c Pr g e s o l ur t ne
M o i e y Na o m a e i l df d b n - i t ra s
MO og b WA GQ a-i Z AOF n- a。 UZ n - o, N un j , H egyn e
adpopc h db e vnt ersac i ae. uh r s get a ivsg t gm r n rset a eng e t ee hi t sr a A tos u gs dt t n et a n oe i oh r nh e h i i
聚丙烯纳米塑料技术进展
![聚丙烯纳米塑料技术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ae608d476a20029bd642d68.png)
聚丙烯纳米塑料技术进展国内石油化工聚丙烯(PP)纳米复合材料的出现为实现PP的增强增韧改性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新途径。
将纳米级的填料通过共混、插层等手段均匀地分散到PP基体中;可获得优异综合性能的PP纳米复合材料,使PP材料增强增韧,阻隔性、阻燃性、热变形温度和耐老化性提高。
(千金难买牛回头我不需再犹豫)现在国内外对PP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极为活跃,制备方法各具特色,所添加填料品种很多。
根据所添加的填料种类可将PP纳米复合材料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PP/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其中的填料包括蒙脱土、水浑石、海泡石、云母、滑石、绿土、高岭土等。
制备这类纳米复合材料是采用插层法、复合法,包括单位插层聚合法、聚合物溶液插层聚合物熔体直接插层法和溶胶—凝胶法等4种。
其中聚合物熔体直接插层法是指将聚合物和无机填料混合,然后加热到PP熔点以上,在挤出机或混炼机中通过剪切力使两者混合均匀,插层解离而得到纳米复合材料。
由于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可用传统的方法加工、易于工业化、没有溶剂等添加物、不存在环境污染等优点。
故目前研究较多,有较大的发展前途;另一类是PP/ 无机刚性粒子纳米复合材料,其中的填料包括CaCO3、SiO2、Al2O3、SiC、Si3N4等。
目前,制备PP/无机刚性粒子纳米复合材料基本上是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在双螺杆挤出机中依靠剪切力的作用将纳米级无机刚性粒子分散到PP基体中,得到PP纳米复合材料。
(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从研究的情况来看,PP/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要比PP/无机刚性粒子纳米复合材料多得多,其广度和深度都是后者无法比拟的,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上的研究成果都比较显著,是PP纳米复合材料发展的一个重点方法。
1991年,日本丰田汽车工业公司与三菱化学公司共同开发成功PP/EPR/ 滑石粉纳米复合材料。
该纳米复合材料克服了以往PP改性材料韧性增加而断裂伸长率下降的缺点,兼具有高流动性、高刚性和耐冲击性,用于制造汽车的前、后保险杠,并于1991年实现商品化生产,该材料被称为“丰田超级烯烃聚合物”。
纳米SiO_2改性PMMA的性能研究
![纳米SiO_2改性PMMA的性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ca79d81d0d233d4b14e6939.png)
纳米SiO 2改性PMMA的性能研究X贲信学(黑龙江中盟龙新化工有限公司,黑龙江安达 151400) 摘 要:讨论了纳米粒子SiO 2的加入对PMMA 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光学性能,耐热性等一系列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纳米SiO 2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都发生变化。
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随无机成分SiO 2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软化点温度则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纳米SiO 2;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纳米复合材料;原位本体聚合法 中图分类号:T B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4—0007—0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是近几年研究较多的纳米材料。
其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纳米复合材料的报道和研究倍受人们的关注。
PMMA 即有机玻璃,它是一种无定形聚合物,透明、耐光,具有较好的韧性、易于加工成型等优点,但耐热性、耐刻划能力差,因而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有机玻璃度在80~90℃以上便开始软化变形,这些缺陷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
经普遍接枝、共聚等化学改性后得到的聚合物,通常只能单方面改善其某些性能,且改性后其自身性能会发生改变。
为克服这些不利方面,可利用纳米粒子对PMMA 进行改性。
改性后的复合材料的耐热性、机械强度和抗冲击性以及其它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扩大了PMMA 的应用范围。
本文讨论了SiO 2纳米粒子的加入对PMMA 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光学性能,耐热性等性能的影响。
重点是对纳米SiO 2的表面改性,而难点在于SiO 2纳米粒子在PMMA 中的分散是否均匀,及SiO 2纳米粒子与PMMA 的复合。
1 纳米粒子改性高分子材料的方法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综合了无机纳米粒子、聚合物材料的优良特性,具有良好的机械、光、电、磁等功能特性,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与一般粉末填料改性聚合物材料的方法既有相同点,也有其特殊的一面。
纳米CaCO_3及其对塑料改性的研究
![纳米CaCO_3及其对塑料改性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9118cd65022aaea998f0fae.png)
6填充改性是聚合物的主要改性手段之一,通过添加无机填料使聚合物的刚性、耐热性、尺寸稳定性得到改善。
近年来随着填料粒子的表面处理技术,特别是填料粒子的超微细化开发和应用,聚合物的填充改性已从最初简单的增量增强,上升到增强增韧的新高度;从单纯注重力学性能的提高,上升到开发功能性复合材料。
纵观塑料工业使用的粉体材料的种类和用量,碳酸钙的用量占全部粉体填料的70%以上,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地位是其它填料不可替代的。
近年来,随着纳米级无机粒子在我国的出现,利用纳米粒子的特性对高分子材料改性的研究也日见活跃。
其中对纳米CaCO 3这一新型固体材料填充塑料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纳米CaCO 3的粒径在1-100nm 之间,由于纳米CaCO 3粒子的超细化,其晶体结构和表面电子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普通CaCO 3不具有的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效应。
在磁性、催化性、光阻性和熔点等方面与常规材料相比显示出优越性能,将其填充到橡胶、塑料中,能使制品表面光艳,拉伸强度及直角撕裂强度高,耐弯曲,龟裂性良好,是良好的白色增强性填料。
因此,在发达国家纳米级CaCO 3已在中高档塑料制品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1纳米CaCO 3的性能纳米CaCO 3的主要性能指标与普通碳酸钙的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2纳米CaCO 3的表面处理一般认为纳米材料的粒径越小越能体现出纳米粒子的性质,但是,粒子的纳米化,其本身也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纳米CaCO 3粒子粒径越小,表面上的原子数越多,则表面能越高,吸附作用越强,根据能量最小原理,各个粒子间要相互团聚,形成团聚体,因此,在应用过程中是以团聚体的形式存在的,无法在聚合物基体中很好地分散,从而失去增强增韧聚合物的目纳米CaCO 3及其对塑料改性的研究*杜素梅任凤梅周正发徐卫兵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安徽合肥230009摘要:简要介绍了纳米Ca CO 3的性能及表面处理,重点介绍了纳米Ca CO 3在塑料中的应用现状及增韧增强机理。
PVC纳米复合材料增强和增韧研究的进展
![PVC纳米复合材料增强和增韧研究的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6963be119e8b8f67c1cb91e.png)
《 海 塑料 》2 1 上 0 0年 第 4期 ( 第 12期 ) 总 5
P C纳米 复 合材 料 增 强 和增 韧 研 究 的进展 V
康 永
( 西 金 泰 氯 碱 化 工 有 限公 司技 术 中 心 , 西 榆 林 78 0 ) 陕 陕 1 10
摘要
通 用塑料 的高性 能化和 多功 能化是 开发新 型材料 的一 个重要 趋势 , 而将纳 米微粒 作为 填料 来填充 改性聚 合物 , 获得 高 是
强 高韧 复合 材料有 效方 法之一 。对近 年来纳 米增韧 P VC的制备 方法 、 韧机理 和发 展趋 势进行 了概述 。 增
关 键 词 聚 氯 乙烯 ;纳 米 材 料 ;增 韧 ;增 强
纳米级 聚合物微纤 / 聚合物复合材料 是利用模 板 聚合 , 有纳米尺寸微孔 的聚合物浸入 另一种单 将 体 和氧化剂 中 , 使单 体溶 胀于 纳米 级微 孔 中, 用一 定 的引发 剂或一 定 的聚合 方法 使单 体在 微孔 中形
成 微 纤 或 中空 的纳 米 管 , 而 形 成 增 强 的微 纤 P聚 从
研 究的深度 , 使这一新材 料真正发挥其潜能 。
1 P C纳米 复合 材 料 的制 备 方 法 V
材 料 的 制 备 方 法 对 材 料 的 许 多 性 能 起 着 于纤维增强 , 可 以 也 使 冲击 强度 明显提高 。
1 2 共 混 法 .
1 1 分子 复合 . 用刚性高分子链 或微 纤作为增强剂 , 其均匀 将 分散 在其他高分子基体 中 , 分散程度接近 于分子水 平, 从而得 到 高强 度 高模 量 的聚 合物 纳 米 复合 材 料 。分子复合 的微 区尺寸 较一 般纳 米复 合材 料 的 材料 作为结构 材料 的应 用与 发展 主要受 到溶 液共 混、 共沉淀等制 备方 法 的限制 , 不仅 需要 合适 的共
基于纳米粒子改性塑料性能的研究
![基于纳米粒子改性塑料性能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86f287331b765ce0508148c.png)
料 填 充 改 性 的理 论 和 实 践 、 开 发 新 笔 者 就 纳 米 粒 子 改 性 塑 料 的 性 能 主
米 C C 合 材 料 , 经 力 学 性 能 ao 复
低 (. 0 5% ~ 5 0% ) 可 使 P . 时 P冲 击 强 度 提 高 3 — 4倍 , 同 时 材 料 的 拉 伸 强 度 和 刚 度 仍 能 满足 使 用要
聚 乙 烯 ( E 、 聚 丙 烯 ( P 、 聚 氯 合 物 基 纳 米 复 合 材 料 ,其 分 散 相 尺 P ) P)
J 、 0n 乙 烯 (VC 、 聚 苯 乙 烯 ( S 和 丙 烯 寸 至 少 在 维 方 向 上 / 于 1 0 m。 米 改 性 塑 料 可 将 无 机 物 的刚 性 、 尺 P ) P)
型 的 功 能 复合 材 料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纳 米 改 性 技 术 不 仅 使 聚 合 物
聚 乙 烯 ( HMW P ) P 、 P U E、 P VC、 P 、 伸 强 度 越 高 。 任 显 诚 等 I 采 用 适 当 S I
尼 龙 (A) 丙 烯 酸 类 塑 料 等 方 面 。 的 纳 米 粒 子 表 面 预 处 理 技 术 ,通 过 P 和 熔 融 共 混 制 备 了性 能 优 良的 P / P 纳
单 填 充 方法 改 性 , 而 后 多 采 用增 强
有 少 量 ( 左 右 ) 土来自的纳 米 塑 料 5% 粘与 常 规 玻 璃 纤 维 或 矿 物 (0 ) 强 3% 增
程 塑 料 和 一 般 微 观 复 合 填 充 材 料 所
不 具 备 的优 异 性 能 :强 度 更 高 、 耐
复 合 材 料 的 # 性 、 强 度 、 耐 热 性 相 - j
纳米粉体改性聚丙烯材料非等温结晶研究进展
![纳米粉体改性聚丙烯材料非等温结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6829304ba1aa8114431d965.png)
表 面积 很大 、表 面高 活性 的 羟基可 以与 聚合物 链 在一 定 条件下 发 生反 应 , 形成 新 的 S一 0 C共 价 i 一 键 , 些性 质 会使 材料 的热 稳定 性 有很 大 的提高 。 这 除 了 n n — i 聚合物 材 料力 的作川 以外 , 米 a o SO 与 纳 颗粒 还可 能影 响 到聚 合物 的结 品行 为 ,使材 料 的 结 品性 发生 变化l ( I 。黄 丽等 对纳 米 SO 采用 超 声 i:
1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 P P复合 材 料
纳 米二 氧 化 硅 (3 0 SO) 一 种质 轻无 定 形 1 1 一 i 11 是
218) 1 19
摘 要 介绍 了纳 米粉体 改性聚 丙烯非 等温结 晶 的研 究进展 , 综述 了纳 米二氧 化硅 、 米碳 酸钙 、 纳 碳 纳米 管 、 蒙脱 土插 层改性 聚 丙烯 的非等 温结 晶研 究状 况的进 展 。
关 键 词 纳 米粉 体 聚 丙oa g・ Da n Li f i Hu Pi g Hu Ley l ’ Fa n n a fn iXi u Yu e n ia g n Bi bi
( . c o l f tra S in a d E gn e i g He a o) e h i n v st. i o u , 5 0 3 1S h o o e il ce c n n ie rn . n n P 1t c n c U im’ y Ja z o 4 4 0 ; Ma e i
纳米材料的进展及其在塑料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的进展及其在塑料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8f54a7dfd0a79563c1e72f8.png)
通过不同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应用纳米材料改性之后的塑料与传统塑料制品相比,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化学性能、光学性能以及可塑性能。
(一)高阻隔性及高阻燃性
高阻隔性的体现可以聚合物纳米材料为例,由于聚合物集体与片层良好结合,改性后的塑料制品有着良好的气体阻隔性。在PI/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之中,加入蒙脱土后,其气体通过率以及水蒸气的通过率降低了。高阻燃性可以PA6/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为例,粘土成分的提高使得热量峰值下降许多[3]。
(三)直接生成法
直接生成法也叫作共混法,其是制备纳米塑料材料方法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其也是最简单的制备方法。具体操作是先要合成不同形态的纳米粒子、再通过溶液、乳液、熔融物等与有机聚合物混合直接形成纳米复合材料。因第一步是先要合成纳米粒子、需要解决纳米粒子团聚的问题,以便使粒子在溶液中均匀分布、混合的程度更加充分。为了避免团聚,常用的方法包括了局部活性改性、机械化学改性、外膜层改性等方法。直接生成法的特点是工艺较为简单、粒子的各种特性控制起来较为简便,可通过控制条件获得预期的纳米材料。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纳米材料是21世纪一种全新的应用材料,其制备方法多种多样。由于不同的制备方法制备的纳米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关于制备方法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需要注意的是纳米材料分散状态与其特性具有不可分割的直接关系。另外,纳米材料钙素塑料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方法与流程都不是统一的,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将纳米材料在塑料方面的应用实现工业化生产。
一、纳米材料在塑料制品中常见的应用处理方法
(一)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制备纳米级复合材料的方法之一,需要将金属化合物以及盐类溶解于溶剂之中,通过水解反应生成溶胶,进一步制备纳米级溶胶,干燥后处理形成纳米材料。该制备方法制备的纳米级复合材料具有以下特点: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筛选较为容易操作;可通过控制材料中各个部分的材料比例,制备有着预期特性的塑料制备材料;制备的条件温度要求不高,材料的纯合度较高。不过该方法存在一些缺陷也是需要技术人员了解的,其主要的问题在于:凝胶干燥过程中由于溶剂的挥发特性,导致材料的性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无机组仅仅只由二氧化钛以及二氧化硅;因溶剂不合适的问题,PP、PE等常见纳米材料的制备较为困难。该方法虽有一定的缺陷,由于该方法的各项操作技术较为成熟,因此在纳米塑料的研发应用范围较广[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材料改性塑料的研究进展纳米材料是颗粒尺寸小于10 n m 的超细材料。
它具有小尺寸效应、大比表面积效应、体积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
这些效应使其某些性质会发生质的变化, 呈现与物质宏观状态下差异很大的特性, 用纳米粒子改性的复合材料如金属/金属、陶瓷/ 陶瓷、金属/ 陶瓷、有机聚合物/ 无机纳米粒子、聚合物/ 有机纳米粒子、有机陶瓷等在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及化学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j 。
纳米材料的应用为聚合物材料的改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也为设计、制备高性能、多功能塑料奠定了基础。
纳米材料改性塑料常见的制备方法:1 插层法插层法是采用层状无机物( 如粘土、云母、石墨、层状金属氧化物等) 作为无机相, 将有机相单体插人到无机相的层间进行原位聚合或将聚合物直接插人层间形成复合材料的方法。
根据插层形式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①插层法。
聚合法即先将有机单体嵌人到无机相片层中, 再在热、光、引发剂等作用下进行聚合获得纳米复合材料。
该方法的本质是插层和原位聚合的结合。
聚合反应可使片层间距扩大甚至解离, 使层状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达到纳米尺寸的分散, 这样不仅大大增加了两者之间的界面面积, 而且同时无机相与聚合物之间形成强的化学键, 从而使材料的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美国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 4 〕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成功研制了以聚、聚苯乙烯( P s ) 、聚氨醋( P U R ) 等为基材的一系列纳米复合材料, 并实现了部分纳米复合材料的工业化生产。
②溶液插层法即在溶液或乳液中借助溶剂将聚合物嵌人到无机片层间, 然后再除去溶剂制得纳米复合材料。
该方法的关键是寻找合适的单体和相容的聚合物一粘土一溶剂体系, 由于用该方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要除去大量的溶剂, 且不易回收, 所以对环境保护不利。
③熔体插层法即将聚合物加热至高于其软化温度, 在静止条件或剪切力作用下直接插层进人无机片层间形成纳米复合材料。
该法不需要溶剂, 适合大多数聚合物。
试验结果表明,插层聚合法、溶液插层法、熔体插层法所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和性能。
近年来具有不需要溶剂、制备工艺简单、材料来源丰富、价格廉、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的熔体插层法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1 .2 溶胶一凝胶法溶胶一凝胶法是将烷氧金属化合物或金属盐等前驱物( 水溶性盐或油溶性醇盐)溶于水或有机溶剂中形成均质溶液, 溶质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纳米级粒子并形成溶胶, 再与聚合物缩聚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 经干燥除去低分子物以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阳」。
该方法根据制备方法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①将前驱物溶于聚合物溶液中,在催化作用下前驱物水解成半互穿网络, 再形成溶胶、凝胶。
②将前驱物和单体溶解在溶剂中, 使前驱物水解和单体聚合同时进行, 聚合物靠原位生成而嵌入无机物网络中。
③在聚合物或单体中引人能与无机组分形成化学键的基团, 增加有机与无机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目前, 前驱化合物主要为硅酸醋类化合物, 其它还有1A 、iT 、rZ 、V 和M 。
等的烷氧化合物。
溶胶一凝胶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特点[’ 」是: 无机、有机分子有选择地掺杂, 两相分散均匀; 可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有机与无机组分的比例, 使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从无机物改性的塑料转变到有机物改性的无机材料; 工艺过程温度低,材料纯度高, 有机相与无机相可以分子间作用力、共价键结合, 甚至因聚合物交联而形成互穿网络。
但该法也存在许多缺陷, 主要问题在于: 凝胶于燥过程中, 由于溶剂等低分子物的挥发, 常常导致材料收缩影响力学性能; 前驱物价格昂贵且有毒; 无机组分局限于51 0 : 和IT O : ; 因找不到合适的溶剂, 制备P S 、P E 、P P 等常见品种的纳米材料改性塑料困难。
尽管如此, 该法仍是目前应用较广, 且是制备纳米复合材料较完善的方法之一。
1 . 3 共混法共混法也叫直接生成法, 它是制备聚合物/ 无机粒子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中应用较广的一种, 也是制备纳米复合材料最简单的方法, 适合各种形态的纳米粒子。
它首先合成出各种形状的纳米粒子, 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将其与有机聚合物混合此法按共混方式可分为溶液共混法、乳液共混法、熔融共混法和机械共混法。
因为此法是直接将纳米粒子与聚合物材料共混, 所以在利用此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时, 首先要解决纳米粒子的团聚问题, 使干态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体系中。
由于无机纳米粒子具有亲水的强极性表面, 而且表面能极大, 很容易聚成儿百纳米甚至微米尺寸, 从而丧失纳米粒子特有的功能和作用。
虽然通过一定的物理方法如超声波分散法、机械搅拌分散法可将纳米粒子大的团聚体打开形成较小的团聚体或纳米粒子, 但不能完全使之稳定或避免团聚因此在加人聚合物材料前必须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处理以降低表面能。
日前常采川表面覆盖改性、局部活性改性、外膜层改性、机械化学改性等几种处理方法。
常用的改性齐U有柠檬酸钠、卜二硫醇等。
共混法的特点” 是工艺简单、合成分步进行、粒子的形态及尺寸大小可以控制, 通过控制条件可获得窄分布、高分散、小微粒的纳米复合材料。
其关键技术是控制纳米粒子以纳米尺寸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
1 . 4 原位聚合法原位聚合法是先使纳米粒子在单体中均匀分散, 然后在一定的条件一下进行聚合反应, 形成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
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纳米粒子在聚合物中分散均匀, 纳米粒子的纳米特性不受损害, 同时一次聚合成型, 不需要热加工, 避免了热降解, 保证一r 整个基体各种性能的稳定。
应用该方法已成功地研制了许多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如PM M A.日前这一技术大多用在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中。
人们在研究乙烯、丙烯、氯乙烯中加人纳米粒子进行原位聚合方面做了许多一T一作, 我国在将纳米碳酸钙用于氯乙烯的原位聚合方面已取得较好的结果, 门前正逐步实现工业化应用。
5 L B 制膜法LB 制膜法是利用具有疏水端的两亲性分子在气一液( 一般为水溶液) 界面的定向性质, 在侧向施加一定压力( 大于几十个大气压) 的条件下, 形成分子的紧密定向排列的单分列1莫, 从而制备纳米微粒’ J 超薄的有机膜形成无机、有机哄交竹址合材料的方法” , L R 制膜技术仁要采川以下两种方法l ’ : 一是利川含金属离子的L B 胶, 通过与H 2 5 等进了汀七学反应获得无机一有机交替膜结构; 二是已制备纳米粒子的L B 组装。
前者能制备的材料较少, 无机相多为金属硫化物, 而后者较有前途。
利用L B 技术可以实现单层内分子的紧密堆积及多层( 可达几百层) 的有序排列, 也能实现有机薄膜的功能化, 从可以通过改变L B 膜的成膜材料、纳米粒子的种类及制备条件来改变材料的光电特性。
L B 技术的缺点是L B 膜中单层与基板、层与层之间较弱的范氏作用力使该膜的热、力学性能较低, 限制了LB 技术的应用。
1 . 6 分子自组装法分子自组装( M S A )法是利用阴l泪离子的静电作用为驱动力制备单层和多层有序膜的方法} ’ 2 ] 。
在M s A 膜中, 单层与基板及层与层之间极强的静电作用使该膜的热、力学稳定性较L B 膜有极大提高。
同时由于该方法操作简单, 且膜的厚度可以很方便地控制, 现已成为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
19 83 年N et ze r 首次用自组装法在处理过的硅板卜以c H Z = c (H c H Z ) , 4 Sicl : 为原料制备了多层硅氧烷薄膜经过近2 0 年的不断研究和探索, 这种技术已日趋完善, 并石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 利用M S A 法, 已成功合成了各种类型的聚合物纳米复合膜, 如聚苯乙炔( P P V )多层复合薄膜等。
2 纳米材料改性塑料的性能特点。
纳米材料改性塑料的方法很多, 改性后的塑料形式也有多种, 但总的来看, 纳米材料改性塑料与相应的常规增强塑料相比具有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电性能及优异的加工性能。
2 . 1 强度高和耐热性好塑料中添加少量的纳米粒子使有机物基体与无机物分散相在纳米尺寸上复合, 所得的纳米材料改性塑料能够将无机物的刚性、尺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与聚合物的韧性、叮加一「性及介电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例如含 3 % 一 5 % 粘土的纳米材料改性塑料, 其刚性、强度、耐热性等与常规玻纤或矿物增强的复合材料( 质量分数一般在30 % 左右或更高) 性能相当。
而且, 纳米材料改性塑料的相对密度较低, 比强度和比模量高又不损失其冲击强度, 能够有效地使制品减垂, 方便运输、2 . 2 高阻隔及自熄灭性以聚合物/ 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为例, 由于聚合物基体与粘土片层的良好结合, 通过控制纳米硅酸盐片层的平面取向, 可使改性后的塑料制品表现出良好的气体( 包括水蒸气) 阻隔性” 飞。
例如在聚酞亚胺( IP )/ 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中, 当加人的蒙脱土为 2 % 时, 其氧气透过率为纯lP 的l 2/ ,水蒸气的透过率降低了1/ 3 以上。
此外, 有些纳米材料改性塑料还具有很高的自熄性, 是理想的阻燃材料等研究的I, A6 / 粘土纳米复介材料上含迁5 铸时, 其热碳峰值( 评价材料火灾安个性的处键囚素) ` J 纯以 6相比可以下降50 % 以土” ’ ) 其原因可能足无机粘土层起到绝热作用, 阻止P A 6 分解产物放出, 从而提高r P A 6 基体的阻燃性。
.3 优异的电性能众所周知, 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导电性很差。
这一点阻碍了高分子材料在许多领域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的开发应用使得高分子材料的导电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将高介电性能的纳米陶瓷材料( T i0 2 、S rT i o , )分散p s 、p V C 中, 可以得到具有较低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和在高频下仍能保持较高介电常数的复合材料4 优异的自清洁、杀菌、除异味功能抗菌材料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
最先研究使用的孙向民, 等: 纳米材料改性塑料的研究进展。
5抗菌材料一般为有机锡、酸、酚等化学物质合成的有机抗菌材料, 这种抗菌材料的缺点是安全性、化学稳定性差, 药效期短,高温下易分解出有毒物质。
纳米材料在这方面的应用,为抗菌材料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将纳米材料添加到塑料中, 制成的纳米材料改性塑料在自清洁、杀菌、除异味等方面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特殊功效, 这一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已得到应用。
如魏丽乔研制的纳米材料改性抗菌塑料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L”1 。
又如用纳米材料改性的抗菌塑料可制成具有除菌消毒功能的洗衣机, 以及具有自清洁、杀菌、除异味功能的电冰箱等。
随着纳米材料的不断开发, 这一方面的应用会更加完善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