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脾胃系病证
中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机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诊断要点(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胃痛的鉴别·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胃痛的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胃痛的辨证论治(1/2)·胃痛的辨证论治(2/2)·胃痛的转归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患者胃部隐痛反复发作,口干咽燥,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化肝煎合保和丸B.清中汤合黄芪建中汤C.香苏散合良附丸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胃痛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患者,男,26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A.藿朴夏苓汤B.理中汤C.小建中汤D.黄芪建中汤E.香苏散合良附丸『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胃痛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A.健脾化湿B.温中健脾C.温中补肾D.散寒止痛E.散寒除湿1.胃痛暴作,畏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第一节 胃 痛 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部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胃脘部疼痛,伴有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
2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4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可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等病变。
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6 本病应注意与真心痛、胃痞、胁痛、腹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胃气滞 症状: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喜长叹息,遇烦脑郁怒则痛作或痛甚。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寒邪犯胃 症状: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
3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例方:丹栀逍遥散。
4 食滞胃肠 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例方:保和丸。
5 瘀阻胃络 症状: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例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6 胃阴亏虚 症状: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例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胃苏冲剂、虚寒胃痛冲剂、胃乃安、三九胃泰、气滞胃痛冲剂等。
中医内科学——痢疾
阴虚痢
2.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 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 日久因脾胃虚寒,化源 不足,累及肾阳 关门不固,下痢滑脱不禁,腰酸腹冷,表现虚寒征象
虚寒痢
3.痢疾失治,迁延日久 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
正虚邪恋
休息痢
四、病势
• 至于痢疾的预后与转归,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等情况判
断。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 汁,下痢纯血或如屋漏者重。同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病 情轻重,判断病者预后,特别注意观察其邪毒炽盛情况,胃气 有无衰败,阴津是否涸竭,阳气虚脱与否。一般来说,能食者 轻,不能食者重。因本病虽在肠,但肠与胃密切相连,如湿 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病伤正,胃虚气逆,噤口不食, 表现人口即吐,则称之为噤口痢,实属危象。下痢兼见发热不 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或虽见下痢次数减 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 人营血,邪陷心肝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 证。
• 常 用 药: 藿香——芳香化湿 苍术、半夏、厚朴——运脾燥湿 炮姜、桂枝——温中散寒 陈皮、大枣、甘草——行气散满,健脾和中 木香、枳实——理气导滞
• 加 减: 痢下白中兼赤者——加当归、芍药调营和血; 脾虚纳呆者——加白术、神曲健脾开胃; 寒积内停,腹痛,痢下滞而不爽——加大黄、槟榔,配炮姜、 肉桂,温通导滞; 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祛暑散寒, 化湿止痢。
候。 3.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
痢疾 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
(二)病因病机:
1.《内经》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2.《丹溪心法·痢病》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出:“时疫
曀膈
各6g,茜草根10g,淮牛膝10g。
33
病案举例
二诊:前方服3剂,诸症如前,胸际略畅,大
便仍燥。加晚蚕沙10g,皂角子10g,再服五剂。
34
病案举例
三诊:服药5剂,自觉诸症有所减轻,能稍进
馒头类食物,大便仍微干,2日一行,身倦少 力。
处方:薤白头10g,炒枳实6g,晚蚕沙10 g, 川郁金10g,炒皂子10g,野於术10g,桃仁6g, 代赭石12g,杏仁6g,旋覆花10g,淮牛膝10g, 油当归12g,薤白头10g,火麻仁18g,栝楼24g, 郁李仁6g,茜草根10g。
第四章 脾胃病证 第四节 噎膈
1
教学目的: 1、掌握噎膈的概念及发病机制、诊断、辨证论治
原则和方药。
2、熟悉噎膈与反胃、梅核气的鉴别。 3、了解噎膈的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
2
【概述】
一、概念
噎膈是由于食管干涩,食管、贲门狭窄所致 的以咽下食物梗阻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 胃,食入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噎 即梗阻,指吞咽食物时梗阻不顺;膈即格拒, 指食管阻塞,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 噎属轻证,膈为重证。
14
【诊断】
二、 病证鉴别
• 2、梅核气 • 相同点:梅核气属郁病中的一种证型,主要 表现为自觉咽中如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咽之 不下,噎膈有时也伴有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 • 不同点:梅核气虽有咽中梗塞感,但此感觉 多出现在情志不舒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进 食顺利而无梗塞感,多发于年轻女性;噎膈的 梗塞部位在食管,梗塞出现在进食过程中,多 呈进行性加重,甚则饮食不下或食人即吐,多 发于老年男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9
【复习思考题】
主治中医内科-脾胃系病证(A1_A2型题1)
脾胃系病证(A1_A2型题1)1.胃痛属寒邪客胃者,治法是A.散寒止痛B.消食导滞C.疏肝理气D.活血化瘀E.温中健脾答案:A2.胃痛的治疗,以下何者为主A.疏肝和胃止痛B.调和脾胃止痛C.理气和胃止痛D.理气活血止痛E.益气健脾止痛答案:C3.胃痛的病理特点是A.肝胃不和,胃气郁滞B.胃气上逆,失于和降C.胃气郁滞,失于和降D.肝郁化火,胃气郁滞E.脾胃不和,气机郁滞答案:C4.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疼痛特点为A.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温熨脘部可使减轻B.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C.胃脘灼痛,痛势急迫D.胃痛隐隐,喜暖喜按E.胃脘隐隐灼痛答案:D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证A.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B.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C.嗳气频繁D.舌苔薄白E.脉象弦数答案:D6.以下哪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证A.胃痛隐隐B.口燥咽干C.口不渴D.舌红少苔E.脉弦细答案:C7.治疗瘀血停滞型胃痛的主方为B.丹参饮C.血府逐瘀汤D.桃红四物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答案:E8.治疗肝胃郁热胃痛的主方是A.保和丸B.柴胡疏肝散C.化肝煎D.一贯煎E.丹参饮答案:C9.保和丸可用于下列除哪项以外的病证A.饮食停滞型胃痛B.饮食积滞型腹痛C.食滞痰阻型积聚D.食滞肠胃型泄泻E.饮食停滞型呕吐答案:C10.吐酸一证,虽有寒热之分,总以治何脏为根本A.胃B.肝C.脾D.肺E.肾答案:B11.吐酸属寒证者,治疗方剂是A.良附丸B.香砂六君子汤C.黄芪健中汤D.香苏散E.理中丸答案:B12.吐酸属热证者,治疗方剂是A.温胆汤B.化肝煎C.左金丸D.丹栀逍遥散E.四逆散答案:C13.《景岳全书》日:"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隔懊依,莫可名状,或得食则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胃脘作痛"。
其为何病B.吐酸C.嘈杂D.嗳气E.呃逆答案:C14.瘀血停滞兼阴血不足胃痛的主方是A.调营敛肝饮B.复元活血汤C.加味四物汤D.当归补血汤E.桃仁红花煎答案:A15.一男性35岁患者,近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脾系病
辨证论治 1.寒湿内盛证 证候: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 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药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伤中证 证候: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 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鉴别诊断 1.腹痛与胃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 的常需鉴别。 2.腹痛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只是该病的症状。 3.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此时的腹痛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剧
辨证论治 1.湿热壅滞证 证候: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 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2.饮食积滞证 证候: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暖腐吞酸,厌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 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积实导滞丸加减。
诊断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 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肮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 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 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第十三单元
脾系病
细目一 痞满
概念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隔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 病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点速记掌中宝(202x)》读书笔记模板
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与特征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藏象学说的概念 (二)藏象的基本概念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五)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一痔 二息肉痔 三肛隐窝炎 四肛痈 五肛漏 六肛裂(钩肠痔、裂痔) 七脱肛(直肠脱垂) 八锁肛痔(肛管直肠癌)
一子痈(急慢性附睾炎或睾丸炎) 二子痰(附睾结核) 三阴茎痰核 四尿石症 五精浊(前列腺炎) 六精隆(前列腺增生症)
一股肿(血栓性深静脉炎) 二青蛇毒(血栓性浅静脉炎) 三筋瘤(下肢静脉曲张) 四臁疮(下肢慢性溃疡) 五脱疽
湿药
第十单元化湿药
第十一单元利水渗湿 药
第十二单元温里药 第十三单元理气药
第十五单元驱虫药
第十四单元消食药
第十六单元止血药
0 1
第十七单元 活血化瘀药
0 2
第十八单元 化痰止咳平 喘药
0 3
第十九单元 安神药
0 4
第二十单元 平肝息风药
0 6
第二十二单 元补虚药
0 5
第二十一单 元开窍药
第二十四单元攻毒 杀虫止痒药
(一)上焦病证 (二)中焦病证 (三)下焦病证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
一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方法 二中医诊断的思维过程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 第二单元中药的作用
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
第四单元中药的用药 禁忌
第五单元中药 1
的剂量与用法
第六单元解表 2
药
3 第七单元清热
药
4 第八单元泻下
药
5 第九单元祛风
脾胃系病证(一)-1
脾胃系病证(一)-1(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1.以下何种因素与呕吐最不相关∙A.外邪犯胃∙B.饮食不节∙C.情志失调∙D.病后体虚∙E.禀赋不足(分数:1.00)A.B.C.D.E. √解析:2.对"噎膈"的治疗何人提出"化痰行瘀"的治法∙A.巢元方∙B.严用和∙C.朱丹溪∙D.张景岳∙E.李用粹(分数:1.00)A.B.C.D.E. √解析:3.某男,63岁,经常呃逆,常因天寒食冷而发。
诊见:呃声低长无力,伴泛吐清水,脘腹不适,喜温喜按,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首选方为∙A.黄芪建中汤∙B.香砂六君子汤∙C.小建中汤∙D.理中丸加减∙E.金匮肾气丸(分数:1.00)A.B.C.D. √E.解析:4.何书将呃逆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A.《金匮要略》∙B.《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格致余论》∙D.《景岳全书》∙E.《症因脉治》(分数:1.00)A.B.C.D.E. √解析:5.最早提出胃脘痛与肝脾有关的著作是∙A.《内经》∙B.《金匮要略》∙C.《证治准绳》∙D.《医学正传》∙E.以上皆非(分数:1.00)A. √B.C.D.E.解析:6."呃逆"病名是何人确定下来的∙A.张仲景∙B.巢元方∙C.孙思邈∙D.陈无择∙E.张景岳(分数:1.00)A.B.C.D.E. √解析:7."反胃"之名源于何书∙A.《金匮要略》∙B.《诸病源候论》∙C.《太平圣惠方》∙D.《丹溪心法》∙E.《景岳全书》(分数:1.00)A.B.C. √D.E.解析:8.某女,35岁,下痢月余,泻下粘稠脓血,腹部灼痛,心烦口干,夜间诸症加重,舌降少津,苔腻,中有花剥,脉细数。
宜用∙A.芍药汤加减∙B.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C.白头翁汤加味∙D.连理汤加减∙E.以上皆非(分数:1.00)A.B. √C.D.E.解析:9.何人将呃逆分为"实证、寒证、虚热证"3种,为后世虚实寒热辨证奠定了基础∙A.张仲景∙B.巢元方∙C.陈无择∙D.孙思邈∙E.张景岳(分数:1.00)A. √B.C.D.E.解析:10.某男,45岁,下痢十余日,症见泻下粘冻,里急后重,腹痛拘急,脘腹胀满,头身困重,苔白腻,脉濡缓。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医学课件
8
二、病症鉴别: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胃痛
相同
主症
病位同在胃 满闷不适
脘部
以疼痛为主
不同 病势 较缓
急
压痛 无
压之可痛
医学课件
9
2.痞满与鼓胀
痞满 鼓胀
相同
不同
伴随症状
病位
自觉腹部胀 自觉满闷不舒 胃脘 满为主症 腹部胀大如鼓,大腹
皮色苍黄,脉 络暴露
触诊 按之柔软 腹皮绷紧
医学课件
10
3.痞满与胸痹
痞满 胸痹
主症
兼症
脘腹满闷不舒
偶有胸膈不适
胸中痞塞不通,致胸膺内外疼 脘腹不舒 痛,胸闷、胸痛、短气
医学课件
11
4.痞满与结胸
痞满 结胸
不同
相同
心下胃脘,满而不痛,手可按 病位皆在脘部 压,触之无形
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
医学课件
12
三、相关检查
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
4.胃肠动力检测: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医学课件
16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相关检测可查是否
4.胃肠动力检测: 为HP感染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医学课件
17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4.胃肠动力检测: 可鉴别肝胆疾 5.幽门螺旋杆菌: 病及腹水等 6.B超、CT检查:
无物无滞而痞 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概念: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病机: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中阳不足/胃阴受损,胃络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1.寒邪客胃: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辨证可用厚朴温中汤、用半夏泻心汤)2.饮食伤胃: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辨证可合用小承气汤、改用枳实导滞丸、合用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辨证选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肝胃郁热际,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4.湿热中阻: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辨证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化瘀通络,理气和胃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益阴养胃,和中止痛(兼见嘈杂者,可合用左金丸)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辨证可加理中丸、用附子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第二节痞满概念: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转归预后: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可见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等。
实痞:⑴饮食内停:保和丸—消食和胃,行气消痞(辨证可用枳实导滞丸、用枳实消痞丸)⑵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汤—除湿化痰,理气宽中(辨证可合用半夏厚朴汤、改用黄连温胆汤)⑶湿热阻胃:连朴饮—清热化湿,和胃消痞(辨证可合用左金丸、改用泻心汤、用半夏泻心汤)⑷肝胃不和:越鞠丸合枳术丸—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辨证可改用五磨饮子、加用枳术丸)虚痞:⑴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辨证可合用理中丸)(若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⑵胃阴不足:益胃汤—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第三节呕吐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一、感冒基本病机:外邪袭表,肺卫失和。
病位:主要在肺卫。
实证:1—41. 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若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2. 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4、秋燥证-——润燥疏表—--温燥——桑杏汤加减, 凉燥--杏苏散加减。
正虚邪实证:5、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阳虚—-再造散6、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基本病机: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A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B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3。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4. 肺阴亏耗———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5. 肺气亏虚—--补肺益气,止咳化痰—-—补肺汤三、哮病基本病机:诱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失养】引触伏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
病位:在肺——-涉及脾肾—--甚则累及于心。
A. 发作期1。
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化痰清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B. 缓解期1。
肺脾气虚--—补肺固卫,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味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基本病机:肺气升降出纳失常。
中医内科学痞满
3.诱发原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
中医内科学痞满
第8页
二、病症判别:
•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胃痛
相同
•
主症
病位同在胃 满闷不适
脘部
以疼痛为主
不一样
病势 较缓
急
压痛 无
压之可痛
中医内科学痞满
第9页
2.痞满与鼓胀
痞满 鼓胀
相同 •
不一样
伴随症状
病位
自觉腹部胀 自觉满闷不舒 胃脘 满为主症 腹部胀大如鼓,大腹
皮色苍黄,脉 络暴露
触诊 按之柔软 腹皮绷紧
中医内科学痞满
第10页
3.痞满与胸痹
痞满 胸痹
主症
兼症
脘腹满闷不舒
偶有胸膈不适
胸中痞塞不通,致胸膺内外疼 脘腹不舒 痛,胸闷、胸痛、短气
中医内科学痞满
第11页
4.痞满与结胸
痞满 结胸
•
不一样
相同
心下胃脘,满而不痛,手可按 病位皆在脘部 压,触之无形
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
中医内科学痞满
第12页
三、相关检验
•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 2.病理 : • 3.X线钡餐: • 4.胃肠动力检测: • 5.幽门螺旋杆菌: • 6.B超、CT检验:
可诊疗慢性胃炎并排 除溃疡病、胃肿瘤等
内气结 胀满, 闭塞不通。”
(三)病因病机:
1.《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
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嗔满闭塞。”
2.《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
3.《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患者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 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舌苔白 厚腻,脉沉滑。治疗应首选 A. 保和丸 B. 泻心汤 C. 二陈平胃汤 D. 越鞠丸 E. 补中益气汤
400-8299-120
A. 枳实导滞丸 B. 保和丸 C. 越鞠丸合枳术丸 D. 二陈平胃散 E. 香砂六君子汤 • 3. 治疗痞满饮食内停证,应首选 • 4. 治疗痞满肝胃不和证,应首选
辨证
• • • • 7、脾胃虚寒 典型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便溏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蓍建中汤
400-8299-120
证型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湿热中阻 瘀血停胃 胃阴亏耗 脾胃虚寒
400-8299-120
主症
胃痛,暴作,喜暖,脉紧
方药
良附丸
胃痛,胀满,拒按,味腐臭 保和丸 胃痛,情绪变化,叹息 柴胡疏肝散
400-8299-120
脾胃病症—呕吐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 2、诊断要点——物出于胃 3、病证鉴别 呕吐: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反胃: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4、治则:和胃降逆
400-8299-120
辨证
• 一、脾胃病证
• 细目一:胃痛 细目二:痞满 细目三:呕吐 • 细目四:噎膈 细目五:呃逆 细目六:腹痛 • 细目七:泄泻 细目八:痢疾 细目九:便秘
400-8299-120
脾胃病证—胃痛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2、诊断要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3、病证鉴别 胃痛与腹痛:病位不同,相互影响 4、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以通为补” • 实证:痛剧,固定不移,拒按 虚证:痛缓,痛处不定,喜按
中医内科学(十版)
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
泄泻
暴泻
寒湿内盛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藿香正气散
湿热中阻
清热燥湿,分消止泻
葛根芩连汤
平胃散
食滞肠胃
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保和丸
久泻
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
痛泻要方
脾胃虚弱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参苓白术散
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附子理中汤
合
四神丸
痢疾
湿热痢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芍药汤
泻白散
合
黛蛤散
阴虚肺热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汤
吐血
胃热壅盛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
合
十灰散
肝火犯胃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气虚血溢
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
便血
肠道湿热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地榆散
合
槐角丸
热灼胃络
清胃止血
泻心汤
合
十灰散
气虚不摄
益气摄血
归脾汤
脾胃虚寒
中医内科学(十版)
第一单元:肺系疾病
病名
二级诊断
辩证
治则
关系
代表方
感冒
实证感冒
(常人感 冒)
风寒束表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
或
荆防达表汤
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银翘散
或
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虚体感冒
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参苏散
阴虚感冒
执助中医内科学方歌
执助中医内科学方歌中医内科学方歌(执业助理医师)第一单元肺系病症一.感冒常人感冒1.风寒束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从。
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2.风热犯表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3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
虚体感冒1.气虚感冒参苏饮:参苏饮内二陈汤,葛根前胡枳桔香。
2.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葱白薇,豉桔薄荷草枣随。
二.咳嗽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止嗽散:止嗽散内桔梗荆,紫菀百部白前蒸。
陈皮甘草共为末,姜汤煎服有奇功。
2.风热犯肺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3.风燥伤肺桑杏汤:桑杏栀豉梨,沙参象贝集。
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胃散: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
2.痰热蕴肺清金化痰汤:桑皮知贝蒌栀芩,陈夏茯苓桔梗寻。
3.肝火犯肺黛蛤散合泻白散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再加粳米宜。
4.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镶。
三.哮病发作期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喉中咳逆水鸡声,三两干辛款菀行。
夏味半升枣七粒,姜麻四两破坚城。
2.热哮证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定喘汤: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定喘效力彰。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杏仁夏味半升量,升麦四麻五朴良。
二两姜辛膏蛋大,脉浮咳喘此方当。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苏夏款橘虫草味,党芪胡桃沉坎坠。
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金水六君煎:二陈汤加当归熟地四.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麻黄汤合华盖散华盖散: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皮桑白皮。
2.表寒肺热麻杏石甘汤: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桑白皮汤芩连栀,贝母苏杏姜夏施。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五磨饮子:五磨白酒沉木香,乌药枳实与槟榔。
中医内科学--腹痛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 实、在气在血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 失养、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腹痛病位在腹,诊断时应注意与胃痛,尤 其是外科腹痛、妇科腹痛等相鉴别。病变涉及脾、大小肠、肝胆、肾、 膀胱等多脏腑,并涉及多经脉,在辨证时应综合考虑。腹痛的治疗以“ 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 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不得认为“通”即是单纯攻下。
脾胃系 病 症 中医内科学
腹痛
Part01
概述
Part02
Part03
Contents
Part04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诊断与病证诊断
第 1章
概述
概述
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 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 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 、“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 均属本病范畴。
治疗原则: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 通之,瘀者散之。
注 意 点
11
辨证论治
寒邪内阻证
症状: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
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
注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意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桂、干姜。
辨证论治
中脏虚寒证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
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 ppt课件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PPT课件
8
第一节 胃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PPT课件
9
概述
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为主症的病证。
PPT课件
10
胃痛源流
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 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然唐宋以前文献,常将胃脘痛与心痛相混而论。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大陷胸汤主之。” 此处的心下痛,应属于胃脘痛。
3.情志不畅抑郁恼怒,气失条达,则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郁 滞,失于和降,而发胃痛。或思虑忧愁,气结不解,则肝失疏泄,脾失 健运,气滞湿阻,胃气不和,郁结不畅,则发胃痛。气滞日久或久痛入 络,可致胃络血瘀。
叶天士对温病学派的创立与奠基,人们多熟知,然作为内科临床大 家,叶氏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亦深为后世称道,对脾胃病,他补充了李东 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 肯协和”,主张柔养胃阴,并提出胃痛“久病入络”的新观点《临证指 南医案》是后人学习叶氏临床经验的重要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脾胃系病证胃痛脾胃病证胃痛腹痛痞满泄泻呕吐痢疾噎膈便秘呃逆胃痛的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
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
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
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2.辨在气在血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寒——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热——胃脘灼痛,喜冷恶热。
2.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在气——有气滞、气虚之分。
气滞——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气虚——脾胃气虚,胃脘隐痛或空腹痛显,兼见食少、便溏、乏力等。
在血——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胃痛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基本原则——理气和胃(通降)止痛胃痛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脾胃虚寒寒邪客胃证候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
加减:兼见恶寒、身热等风寒表证——加香苏散(香附、苏叶、陈皮、甘草)以疏散风寒。
兼有纳呆、身重、恶心欲吐、苔白腻等寒湿症状——用厚朴温中汤以温中燥湿;兼见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嗳气或呕吐等寒夹食滞——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制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降逆止呕;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饮食伤胃证候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1.脘腹胀甚——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2.胃脘胀痛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以通腑行气;3.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肝气犯胃证候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陈皮)加减:1.如胃痛较甚——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2.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之证——改用化肝煎(化肝煎丹栀,青陈贝芍泻)或丹栀逍遥散加左金丸以疏肝泄热和胃。
此时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湿热中阻证候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
加减:1.湿偏重——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2.热偏重——加蒲公英、黄芩清胃泄热;3.痰湿阻胃,症见脘腹胀痛,痞闷不舒,泛泛欲呕,咯吐痰涎,苔白腻或滑——用二陈汤合平胃散,燥湿健脾,和胃降逆。
瘀血停胃证候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加减:1.胃痛甚——加延胡索、木香、郁金、枳壳以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2.四肢不温,舌淡脉弱,气虚无以行血——加党参、黄芪等以益气活血;3.便黑——加三七、白及化瘀止血。
胃阴亏耗证候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加减:1.胃脘灼痛、嘈杂泛酸——加珍珠层粉、牡蛎、海螵蛸或配用左金丸以制酸;2.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加厚朴花、玫瑰花、佛手等行气止痛;3.阴虚胃热——加石斛、知母、黄连养阴清胃。
脾胃虚寒证候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
加减:1.泛吐清水较多—加干姜、制半夏、陈皮、茯苓以温胃化饮;2.泛酸—去饴糖,加黄连、吴茱萸、乌贼骨、煅瓦楞子等以制酸和胃;3.胃脘冷痛,里寒较甚,呕吐,肢冷—加理中丸以温中散寒;4.兼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附子理中汤温肾暖脾,和胃止痛;5.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亦可用李东垣的升阳益气法以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重用黄芪、党参。
胃痛的转归预后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致便血、呕血。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
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1.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
2.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进食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
3.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4.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
痞满痞满的概念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痞满的病因病机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
病机病机关键——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基本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理性质——虚实两端。
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为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
痞满常与脾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脾胃虚弱,易招致病邪内侵,形成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
痞满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痞满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类证鉴别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
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
痞满与鼓胀两者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
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
胃痞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
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
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痞满与胸痹胸痹是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内外疼痛之证,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偶兼脘腹不舒。
而胃痞则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之症,偶有胸膈不适,并无胸痛等表现。
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痞满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首辨虚实2.次辨寒热实痞——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痞——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
2.次辨寒热寒——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
热——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
痞满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基本法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补消并用。
扶正——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
祛邪——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
痞满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饮食内停痰湿中阻湿热阻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饮食内停证候主症: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加减: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通腑消胀,或用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推荡积滞,清利湿热;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等健脾助运,化湿和中,或用枳实消痞丸(智识小痞曲身拾杆绊住令将谎破)麦芽曲人参枳实炙甘草半夏曲白术茯苓干姜黄连厚朴消除痞满,健脾和胃。
痰湿中阻证候主症: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
加减: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可加枳实、紫苏梗、桔梗等,或合用半夏厚朴汤加强化痰理气作用。
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腻者,改用黄连温胆汤。
湿热阻胃证候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