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脾胃系病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脾胃系病证

胃痛

脾胃病证

胃痛腹痛

痞满泄泻

呕吐痢疾

噎膈便秘

呃逆

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

病因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

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

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

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

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

2.辨在气在血

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寒——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胃脘灼痛,喜冷恶热。

2.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在气——有气滞、气虚之分。

气滞——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

气虚——脾胃气虚,胃脘隐痛或空腹痛显,兼见食少、便溏、乏力等。

在血——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胃痛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理气和胃(通降)止痛

胃痛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湿热中阻

瘀血停胃

胃阴亏耗

脾胃虚寒

寒邪客胃

证候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

加减:兼见恶寒、身热等风寒表证——加香苏散(香附、苏叶、陈皮、甘草)以疏散风寒。兼有纳呆、身重、恶心欲吐、苔白腻等寒湿症状——用厚朴温中汤以温中燥湿;兼见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嗳气或呕吐等寒夹食滞——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制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降逆止呕;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饮食伤胃

证候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

加减:

1.脘腹胀甚——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

2.胃脘胀痛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以通腑行气;

3.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肝气犯胃

证候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陈皮)

加减:

1.如胃痛较甚——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

2.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之证——改用化肝煎(化肝煎丹栀,青陈贝芍泻)或丹栀逍遥散加左金丸以疏肝泄热和胃。此时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湿热中阻

证候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

加减:

1.湿偏重——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

2.热偏重——加蒲公英、黄芩清胃泄热;

3.痰湿阻胃,症见脘腹胀痛,痞闷不舒,泛泛欲呕,咯吐痰涎,苔白腻或滑——用二陈汤合平胃散,燥湿健脾,和胃降逆。

瘀血停胃

证候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加减:

1.胃痛甚——加延胡索、木香、郁金、枳壳以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

2.四肢不温,舌淡脉弱,气虚无以行血——加党参、黄芪等以益气活血;

3.便黑——加三七、白及化瘀止血。

胃阴亏耗

证候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加减:

1.胃脘灼痛、嘈杂泛酸——加珍珠层粉、牡蛎、海螵蛸或配用左金丸以制酸;

2.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加厚朴花、玫瑰花、佛手等行气止痛;

3.阴虚胃热——加石斛、知母、黄连养阴清胃。

脾胃虚寒

证候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

加减:1.泛吐清水较多—加干姜、制半夏、陈皮、茯苓以温胃化饮;2.泛酸—去饴糖,加黄连、吴茱萸、乌贼骨、煅瓦楞子等以制酸和胃;3.胃脘冷痛,里寒较甚,呕吐,肢冷—加理中丸以温中散寒;4.兼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附子理中汤温肾暖脾,和胃止痛;5.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亦可用李东垣的升阳益气法以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重用黄芪、党参。

胃痛的转归预后

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

1.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

2.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进食浓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