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听说的屯堡事哪儿了

合集下载

贵州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贵州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贵州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答:贵州明代屯堡主要史迹有以下几处:
1.贵阳古屯堡:位于贵阳市南明区,是明代贵州地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屯堡保存较为完整,包括城墙、护城河等建筑结构,展现了明代屯堡的防御特点。

2.安顺古屯堡:位于安顺市西秀区,是明代修筑的防御工事之一。

该屯堡坐落在山岗上,保留了城墙和门楼等建筑遗迹,并且周围景观优美,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3.六盘水古屯堡: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是明代六盘山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但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城墙、堡门和烽火台等遗迹。

4.遵义古屯堡:位于遵义市汇川区,是明代时期修筑的一座军事防御工事。

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了以明清古建筑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明代屯堡的史迹提供了珍贵的历史遗存,展现了明代时期贵州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建筑风貌,对于研究明代历史和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一个明代古村—贵州屯堡(上)

最后一个明代古村—贵州屯堡(上)

最后一个明代古村—贵州屯堡(上)最后一个明代古村—贵州屯堡(上)2011-10-18 06:51:33| 分类:旅游风光 |字号订阅lyyl689(根据网络图文编辑整理)今天的贵州,仍然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

这里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时至今日依然恪守着其世代传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习俗,历经600年的沧桑,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这是一段关于明朝移民的历史记忆,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它既保留了先祖的文化传统,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

专家称,屯堡是汉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后的明代古村。

明代驻守军队形成了古村屯堡明代是云贵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时代。

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

在当地,军队的居住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他们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

600年过去了,屯堡民居的建筑、服饰以及娱乐方式等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

600年前明帝国遍布全国的军屯哨所,早已湮灭无迹,而贵州高原腹地留下的屯堡人和他们的屯堡文化,仍在坚强地证明当年的讨伐厮杀。

生存在贵州腹地安顺的广袤土地上的大明帝国的遗民,还顽强地保留着祖先留下的生活传统、服饰习惯、饮食口味甚至语音腔调。

从贵州中部一直向西,向西,就是云南。

这是从内陆通往这个著名的西南边陲最为便捷的途径。

从600年前开拓的古驿道到后世修建的公路、铁路,都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延伸。

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开始,这条入滇通道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战争。

为了维系中心腹地与边塞南国的一统江山,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在这里不断洒下鲜血,无论他们手中拿的是长矛、弓箭还是刺刀、步枪。

1381年,雄心勃勃的大明军队逐步把蒙古人的势力赶出中原、塞上、关外。

在大明军旗引领下,与元朝政府军征战无数的30万军汉从遥远的东方迤逦而来,为登基不久的朱元璋拿下梦想已久的云南,剿灭盘踞此地的元梁王把匝瓦尔密。

屯堡

屯堡

商屯
• 为了再扩大军队给养 的来源,加快商品流 通,特别是食盐贸易, 朝廷又鼓励商人参加 屯田,商人自己募人 开荒种植, 用所收谷 物向政府换取“官盐” 用于经 天龙屯堡 • 营,这种屯田形式称 为商屯
• 朱元璋命令所有屯田军民加强团结, 抵御控制当地少数民族土司势力, 保证政令畅通, 加强了中央集权 制。屯田·移民尸闲时为民, 战 时为兵”,居住在军事防御功能很 强的寨子“屯堡”里。
将由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 • • • • • • 名字的由来 地理位置 屯堡历史 明代屯田结构 西南屯田的意义 屯堡文学与历史 风俗习惯
名字由来
镇之山天二儒初天 “名的台字感,龙 天,“山不觉天原 龙这龙的雅饭龙名 ”就”“,笼的饭 二是二天经铺几笼 字天字”提的位, 的龙为,议“有本 由屯村龙,饭名世 来堡寨眼取笼乡纪 。 ” •
普定卫
• 普定卫下设前后左中右5个千户所,每个干 户所统兵1120名,长官称千户:每个千户 所下设10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统兵114名, 长官称百户;百户所下设两个总旗,每个 总旗下设5个小旗,小旗领兵10兵,每个卫 所总领兵额5600名。按照明军规定屯田将 士带家眷,5600名军士就是5600个家庭, 这些征南将士的家眷们自愿和被迫加入了 屯田的行列,象这种以军士和军眷所建立 的屯田形式称为军屯,是明朝西南屯田中 最早的一种形式。
白石江大战
• 腊月十六日, 明军翻山越岭终于到达曲靖坝子。 忽遇大雾,伸手不见五指,主将傅龙德欲停待雾 散后再进军,副将沐英对傅友德说道: “彼不意 我军深入, 若倍道急趋,掩其不意, 上所谓出奇 制胜者此也。”傅友德听从沐英的建议,兵行至 白石江北岸阻水而止。傅友德一面派人寻船渡江, 从正面击敌;一面派 数千人马绕道上游渡江,从 敌后发动奇袭。没有多 天龙屯堡 • 久,大雾散开,数十万大军两岸对垒,绕道上游 的数千明军隐于山林中摇旗呐喊,达里麻以为神 军天降,大惊而阵乱,明军趋势渡江猛攻,一举 全歼十万元军

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明代屯堡主要史迹有以下几处:
元宵古堡:位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是明朝时期的屯堡之一。

这座古堡保存较为完整,规模宏大,是研究明代边防军事和城堡
建筑的重要遗址。

明烽火台: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境内,是明代屯堡中的
重要史迹之一。

烽火台在明代时期是用于传递军情和预警的重要军事
设施,现已成为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

山海关:位于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是明代屯堡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作为明代边关要塞,山海关曾是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重要
战略地点,现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阳城古城:位于中国山西省阳泉市阳城县,是明代屯堡的另一处
重要遗址。

阳城古城是明代为了防御边境地区敌袭而建造的一座城堡,至今尚存有城墙和明代建筑遗迹。

这些明代屯堡史迹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明
代边防军事和城堡建筑的特点,也是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来源。

您可以前往相关景区进行参观和了解。

印象屯堡解说词(总)

印象屯堡解说词(总)

屯堡解说板块一屯堡春多彩以正月间的活动为主线,屯堡人唱书、唱山歌、地戏、花灯、庙会等文化活动唱书元曲的最真实唱法,已经众说纷纭,元曲的腔调,会不会就是其后明朝唱书的腔调?可以肯定的是,今天屯堡人唱书的腔调,就是600年前大明的古韵“官腔”。

炊烟从鳞片般的白石板屋顶婀娜而出,夕阳在牧童归来前悄悄隐去……青山绿水间,老牛一步一个脚印,一任笛声清脆,野花芳菲。

此时的石墙根,蟋蟀开始在石缝间歌唱,一块大青石突然长了下巴。

屯堡四合院落里,屯堡里的“秀才”老人将脚翘起,发黄的册子耷在膝盖上,只等忠实的听众们聚齐。

听众还不齐,泛黄的纸页在三月春风里轻轻翻身。

厚厚的镜片之下,老“秀才”那双略显浑浊的眼睛依旧能在书中明察秋毫,在浩瀚的词语里洞古穿今。

人齐,唱书声起。

老人,老屋,老书,老花镜……大明朝的“官话”抑扬顿挫,五言七言节奏铿锵,一说一唱一韵到底。

唱?唱什么?唱《三下河东》、《薛刚反唐》、《寡妇哭更》《柳莺记》……唱什么?唱一篇褪色的文章人间冷暖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唱什么?唱一段一段了结的尘缘唱什么?唱一朝一朝的兴亡轮回唱什么?唱一位气短的英雄唱爱上英雄的薄命红颜唱什么?唱屯堡人的过往和今天唱所有人的来世今生!激动处,老人的声音开始发颤。

老人的脚在抖动,拿书的粗糙的手也在抖动……渐行渐远,模糊清晰……通俗的历史演绎,实实在在的人情冷暖……在老人口中酣畅淋漓。

云聚云散,老人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精神领域里,膝盖上泛黄的线装小册子在抖动,英雄与二次塑造英雄的人,在文字里共鸣。

书页有了分量,穿过檐廊的三月春风便少了浅薄。

走进屯堡,小册子唱本中泛黄的日子,要轻拿轻放!山歌安顺的山连着山,是山的世界。

歌连着歌,是歌的海洋。

山歌,大山深处最强健的心跳。

于是,生养在大山怀抱的男女青年,怎么能按捺住心中那一份火热?在山水的韵律中,在歌声的丰饶里。

那个纵情山水,游历名山大川,见到庐山之上几股水流下就惊叹“疑似银河落九天!”的诗人在流放途中歌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安顺屯堡:在这里,发现明朝

安顺屯堡:在这里,发现明朝

安顺屯堡:在这里,发现明朝鸟居龙藏和伊东忠太的争论后来,鸟居龙藏多次回忆起年轻时那次中国内陆之旅。

那是1902年,日本人类学家、考古学家鸟居龙藏受东京帝国大学派遣,前往苗族聚居地贵州作田野考察。

鸟居龙藏从武汉进入湖南后,自洞庭湖溯流而上直达贵州镇远。

尔后,他一路向西,经偏桥、兴隆、平越、贵阳,抵达了处于黔中地区的安顺府下辖的平坝县。

他很可能并不是太清楚,那条像绳索一样套在云贵高原表面的崎岖山路,竟然就是贵州和云南沟通中原的主要通道。

这年10月的最后一天,鸟居龙藏穿过弥漫的浓雾来到平坝县饭笼驿,也就是今天的贵安新区天龙镇。

当时,这是一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落。

在那里,鸟居龙藏看到一群装束奇特的妇女:她们身着青蓝色的服装,宽袍大袖,衣长过膝,腰间系着黑色的长丝腰带,行走时随风飘摆。

更奇特的是她们绾起的发髻上,一撮头发突起,并插着凤凰状的头簪。

向导告诉他:这些人是苗族的一支,叫作凤头苗,又叫凤头鸡。

然而,鸟居龙藏的学识提醒他,向导的说法很可疑,多半不可信。

此后,经过研究,鸟居龙藏在他的著作里断言,凤头苗不是苗族,而是汉族。

鸟居龙藏认为,凤头苗或者说凤头鸡的来源乃是:“为了国家而落户在偏僻之地”,并“受尽了劳苦”;“在贵州中部所形成的汉族地方集团,成为了凤头鸡由来的起因。

那些变成了土著的屯兵的子孙,也就是今日的凤头鸡部落。

”事有凑巧。

在鸟居龙藏的贵州之行半年后,他的朋友、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也来到了贵州安顺。

在距饭笼驿100多里的镇宁县,他同样看到了一群鸟居龙藏曾经深感兴趣的凤头苗。

伊东忠太没有带翻译,他通过笔谈的方式和镇宁的官员进行了交流。

地方官员告诉伊东忠太,这些人叫凤头苗,它们与黑苗、花苗一样,都是苗族的分支。

这样,当伊东忠太看到鸟居龙藏的研究成果时,自然不敢苟同。

一个坚持说凤头苗是屯兵的汉人的后裔,另一个坚持说凤头苗就是苗族分支。

孰是孰非,几十年后才渐渐尘埃落定。

话说建国之初,学者费孝通深入云贵高原考察,他也注意到了被称为凤头苗的这个族群。

贵州屯堡——凝固时光600年

贵州屯堡——凝固时光600年

贵州凝固时光600年582006.9B o图文/乐途笏被?‘1作少数比族——长袍火讪.拴f研辩系0要带.头缠I,I帕。

嘲形的发髯坠于脑后,精荚的片饰环叮当作响:.妇人们的家就侄山问一个个坝r的深处,跟她们回去,你会彳r更多的发现:高墙深院.碉偻林。

妒,彳f如迷霄的巷道,黝黑的射击孔。

如果不是男耕女织的平和景象。

外人真以为n已洪入-J棼叻能齐全、成备森严的军营』£实。

几『丁年前.逸置就足军营,住在这姒的魁成建制的帝I qj F舰=;4主这咣农着迎异的j[1人足保俄r6()()年最j卜统|6【液的汉人二6()0年I j i『,她们的甜l先随着平定边乱的火军从T.q!以外的江1钶跋涉而米l J《为他们的到来.贵州终二f从雅;縻之地成?为明帝幽的第14个行省。

这些耍1人和她们的家人…起被称为“屯儇人”:.103年前的1902年,H|本人类学者玛腑尼城在贵州歼始他的考察游历:行垒.安平县(今平坝县J郊外某地时,儿个打扮既有刖:r鼍时的汉族.义不同丁附近少数比族的女:l女引起呜J署尼藏的注意j这是什么K族?蝗当地人告诉他.这是“风头鸡”:强年.呜膳龙藏的同事伊东忠太在安半也注意剑这个特殊的人群二他闸地方官.次.。

f r员闻符是“风头莆”:其实.所渭“风火鸡”.“风头l¥f”,就足地道的j义L屯——屯倦人而如此这般对屯握人的误判.持续还不止l0(1年fi i『逝到今天.我f『J止在屯儇乡问,仍钉别样的新鲜:.嗣魁一个民族.在6()()年后。

文化会发乍这样的外化差异.虽然深入其问.我们町以清晰感受到同…文化渊源的种种熟悉币¨米切山野里的碉楼人家山野,薄雾浓么笼罩的■■■■_Jl l问。

江南术雕与黔Il f■■■■_石板共n巧筑成的本寨就■■■■_在眼前,一眼望去.本寨■■■■_的匕座石碉楼傲然耸■■■■_立.跨越百年风砸:■■■_这座著名的屯儇■■■■_村寨背靠后屯.左为姊■■■■_昧顶山.右为青龙山.翁■■■■_面有常年不涧的i岔■■■■_子.t楼墙面上.I。

安顺天龙屯堡观后感

安顺天龙屯堡观后感

安顺天龙屯堡观后感去了安顺的天龙屯堡之后,那感觉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特别奇妙。

一到屯堡,那石头房子就特别抢眼。

这些房子全是用石头垒起来的,从墙到瓦,到处都透着一种古朴又坚实的气息。

摸着那些石头墙,感觉就像在触摸历史一样,心里想着当年的人们是怎么一块一块把它们搭起来的,而且历经这么多年,还稳稳当当的,真的是太牛了。

屯堡里的人也很有意思。

他们穿着一种很特别的衣服,据说是明朝时候传下来的样式。

妇女们穿着蓝色的大襟衣,系着白色的腰带,头上还包着白色的头巾,乍一看,就像是从古装剧里走出来的人物。

而且他们的口音也很特别,虽然有些话我听不太懂,但那种腔调就很有韵味。

再说说屯堡的文化吧。

那里有地戏表演,哇塞,这可太新鲜了。

那些演员们都戴着奇奇怪怪又超级酷炫的面具,在空地上就开始演起来了。

他们的动作特别夸张,像是在和看不见的敌人打斗,又像是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我在旁边看,就像个啥也不懂的小孩,只觉得热闹又有趣,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

屯堡的小巷子也是充满了惊喜。

弯弯曲曲的,就像迷宫一样。

走着走着,冷不丁就会发现一个小院子,里面可能种着花花草草,或者有个老奶奶在晒太阳。

在这种小巷子里漫步,感觉时间都慢下来了,没有城市里的那种匆忙和喧嚣,特别惬意。

不过呢,也有一些小遗憾。

就是有些地方感觉有点商业化了,卖的小玩意儿都千篇一律,没有太多特色。

但是总体来说,天龙屯堡就像一本活着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过去的故事。

它让我看到了历史不是只存在于书本和博物馆里,还真实地活在这些古老的建筑、独特的服饰和传统的文化习俗里。

下次有机会,我还想再去一次,再去感受那种穿越历史的奇妙感觉呢。

对屯堡文化的认识与感悟

对屯堡文化的认识与感悟

对屯堡文化的认识与感悟屯堡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农耕文化形态,在历史上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兴盛于青铜器时代和传统的农耕文明时期。

屯堡文化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其代表性遗址有山西省平遥县的屯村遗址和河北省隆尧县的大汴塘遗址等。

在屯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屯堡制度。

屯堡制度是指以一个自然村社区为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农田和聚居区并且形成相对封闭性的农耕生活。

这种制度主要体现了古代农耕社会对生产和生活的组织方式,强调了农民的自给自足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屯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也为古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屯堡文化还表现出独特的器物、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

在屯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具,这些器物的制作工艺及纹饰风格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审美观念。

此外,屯堡文化还流传下来一种祭祀宗教的信仰形式,人们通过建造神庙和祭祀神灵的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和丰收。

对于屯堡文化,我有一些个人的认识与感悟。

首先,屯堡制度的出现是古代农耕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管理和组织。

其次,屯堡文化在器物制作和艺术方面展现了独特的特点,这些文化遗产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此外,屯堡文化还体现了人们对祭祀宗教的崇拜和信仰,这种宗教信仰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对屯堡文化的认识与感悟是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屯堡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生活的方式以及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认识与感悟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古代社会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屯堡,六百年江南梦

屯堡,六百年江南梦

屯堡,六百年江南梦安顺屯堡人祖先,大多来自于明朝朱元璋军屯时期的江南南京等地,600年过去了,他们的子孙后代仍然坚守着以前古老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更是传承下了600年的古老地戏,成为屯堡人留给人类的汉文化的活化石。

600年的家园,600年的江南守望,该是怎样的一种特殊情感,一种难以泯灭的思乡情怀呢?在今天的贵州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

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

明洪武十三年,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经过3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的反叛。

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定的重要性,于是命30万大军就地屯军。

这一屯,屯出了悠悠60。

年的“明代历史活化石”。

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六百年的历史,六百年的沧桑。

岁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线装的史书,时光倒流,六百年前的江南风物在这里被定格。

黔中屯堡人,以其遗存的古风和鲜明的特色为世人所惊叹、震撼。

而尤为我所感到惊叹的是:那传承了了600年的古老地戏,不愧为屯堡人留给人类的明朝汉文化的活化石。

距贵阳50余公里,以安顺为中心,方圆150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被称为老汉人的屯堡人。

600多年来,屯堡人“固执”地坚守着大明朝的祖制,仍旧穿着大明朝的大袖长衣,仍旧跳着大明朝的军傩戏。

在天龙屯堡的“演武堂”,我看见了起源于明代的傩戏,演员们额上戴以简练夸张的“脸子”即木雕面具,身着长衫,身背战旗,腰系鲜艳的战裙,手持木制短刀长枪,唱着原始的弋阳腔,用道劲的战舞表演了一曲“三英战吕布”。

据介绍,地戏,俗称跳神,由原始傩舞的分支军傩演变而来,盛行于屯堡村寨,集演戏、祭祀、娱乐于一体的古老戏种。

屯堡人依村寨门前或寨中空地为戏台,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用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法,表现《封神》、《楚汉相争》、《三国》、《薛刚反唐》、《精忠传》等中国古代忠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中国历史地理——屯堡文化

中国历史地理——屯堡文化

中国历史地理“我的家在东北,送花江上啊”,每每听到这样的字眼,我都会笑而不语,然后在心里默念,我的家在九溪,是屯堡村寨。

我的家在安顺,这里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都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而我就是这群人当中的一个,我是屯堡人。

安顺屯堡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西秀区七眼桥镇以云山、本寨、雷屯为主的云峰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

该景区位于安顺市东面21公里处,景区面积22.5平方公里。

景区自开发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岁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现代的史书,时光倒流,六百年前的江南风物在这里被定格。

黔中屯堡人,以其遗存的古风和鲜明的特色为世人所惊叹、震撼。

历史上的云南,战略地位重要。

唐宋时立足于此的南诏、大理,曾一度使中央王朝感到头痛。

元蒙灭亡南宋,采取侧面迂回、南北夹击的方式,先从西北绕道四川攻灭大理国,再以其为基地进行“翰腹”包抄,最后灭亡南宋。

1253年攻占大理、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永乐时明廷将贵州单独置省,使其成为全国十三布政司之一,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自湖南经贵州入云南通道的畅通无阻。

元代贵州分属于四川。

云南和湖广三省管辖,明王朝建立十余年后,云南仍为梁王实力所盘踞。

贵州地当西南要冲,成为内地进入云南的咽喉,战略地位是十分重要,“云南。

湖广之间,惟恃贵阳一线:有云南,不得不重贵阳”欲长久控制西南,必先巩固云南;欲巩固云南,必先稳定贵州。

因此,在洪武中期,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大军评定云南后,朱元璋吉令其消除贵州的不安定因素,否则如当地土司不尽服之,“虽有云南,不能守也”,固明军从入黔开始,就在其瞎管区内尤其是从湖南经贵州东、中、西部直达云南的通道一线普通设置卫所,派驻重兵防守;自永乐时单独设省后,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贵州的控制。

有明一代,在贵州境内先后设置了贵州卫、贵州前卫,及赤水、平坝、龙里等20卫,在卫下设置所、屯、堡等,形成大大小小的军事据点分布各地,而大多数集中于自湖南经贵州入云南一线的交通要到及附近城镇,贵阳以西安顺一带则为重中之重。

安顺屯堡村寨石头交响的世界

安顺屯堡村寨石头交响的世界

安顺屯堡村寨石头交响的世界作者:夏尘来源:《青年时代》2014年第03期历史上,明王朝为了制止内患,巩固边睡和减轻驻防军队的粮响负担,实施屯田制后,官兵民众,跑马圈地,聚伍为营,聚族而居,立栅建寨,一个个屯堡村落在安顺的山野林间出现。

沧桑六百年,当初的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相继聚落,休养生息,形成了今天的屯堡建筑群体。

屯堡选址,风水堪舆屯堡建筑的选地讲究风水堪舆。

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地势干燥,视野开阔,水源方便。

左右有大山“关拦”,坐向以南北为宜,要符合“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山关人丁水管财”的五行学说要求。

对屯堡人来说,传统的天文地理对人生命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被视为“万年龙窝”的居屋,如果不讲究风水龙脉,不注重相生相克,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财源命运,还会牵连到全寨的兴旺发达。

石材建屯,生存之道安顺一带多山多树,岩石以沉积岩为主。

其石材薄厚多样,硬度适中。

屯堡人选择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那是为生存而作出的明智决定。

他们深知,军事镇压并未带来永久的和平,环顾左右,反抗之事不绝。

仅从明到清,大大小小的“焚烧屯堡”事件就不下数十起。

如此险恶的环境,选择坚固而又阻燃的石头来建房,无不体现屯堡人的生存智慧。

屯堡布局,防卫为主石头建筑的屯堡民居,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点、线、面”组合的防御体系。

靠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于巷子中的深邃枪眼。

低矮的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

这一切无不显示当时战争所需的建筑构成和屯军备武的思想。

在屯堡村寨中,尚残存着许多垛口、炮台。

此外,民居还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的特点,由正房、厢房、围墙连成一门一户的庭院。

结合特定环境的需要而加以改进成全封闭式的格局,从燕窝式到城堡式到城堡碉堡连结体式。

在各种式样的独立庭院中,天井不仅是家庭活动的场地,更是防止进犯敌人纵火的重要措施。

【贵州平坝】漫步天龙屯堡,感受大明文化

【贵州平坝】漫步天龙屯堡,感受大明文化

【贵州平坝】漫步天龙屯堡,感受大明文化2014年7月30日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屯堡贵州多屯堡,其中安顺尤其多,同事带我们去的是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

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屯堡人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在天龙屯堡。

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

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屯堡村庄,大多沿袭了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的石头村落建筑形式。

数百年来,更朝迭代,世事变换,而屯堡人却在这黔境一隅顽强地坚守着他们祖先的传统保持着大明朝文化。

屯堡人的屯堡二字,实是两个概念——“屯”是指军屯,是军队传递书信,接待来往官员和部队家属居住的地方,“堡”是指商人和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方。

在那里可以见到构筑坚固的屯堡的屯堡群和高耸的碉堡。

在碉堡的不同方向留三角形的观察窗眼。

天龙屯堡的三教寺始建与明代,顾名思义,是同时供奉儒家、道教、佛教祖师或神祗的地方。

天龙屯堡内的演武堂是现代居民表演和欣赏地戏的场所。

早在明朝,这里曾是演习武艺的场所,今天的人们仍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与金戈铁马、征战立功故事有关的地戏表演。

不论是《罗通扫北》、《薛仁贵征西》还是《反山东》,原始、粗犷、鼓舞人心的表演总能收获四邻寨民和远近游客的满堂彩。

地戏的面具,地戏由明代“军傩”演变而来,而“军傩”早在商朝就已出现,是古代军队中举行的一种祭祀,靠此仪式达到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目的。

所以,地戏堪称“戏剧中的活化石”。

最后来到天龙学堂。

天龙学堂建于1907年,清末武举陈日瞻所创办。

天龙学堂是屯堡建筑中的杰作,它采用屯堡人惯用的石木结构,但也不排斥瓦等建筑材料。

天龙小学共分为主楼、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及伙房等建筑:主楼为恢宏的礼堂建筑,高大雄伟,石墙体,屋面盖瓦;从主楼的背面可见到屯堡建筑的典型形式,即,窗户小而少,主要采光皆在正面。

大明屯堡介绍

大明屯堡介绍

大明屯堡介绍
《大明屯堡介绍》
嘿,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那神奇的大明屯堡。

这大明屯堡啊,那可是有着老鼻子的故事啦!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一群人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就这么住了下来。

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神秘世界。

走在屯堡里,那感觉可特别了。

石头房子一间挨着一间,那石头路啊,走上去都咯脚,但也特别有感觉。

就好像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脚印上。

这里的人呢,穿着特别的衣服,那衣服花花绿绿的,可好看了。

而且他们说话也很有意思,带着一种特别的腔调,听着就觉得好玩。

屯堡里还有很多好玩的呢!那些古老的戏台,想象一下以前的人们在上面唱戏表演,多热闹啊。

还有那些古老的巷子,弯弯曲曲的,感觉走进去就像走进了迷宫,说不定还能遇到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这里的妇女们可厉害了,她们的手艺那叫一个绝,做的那些小物件,精致得很嘞。

在大明屯堡,时间好像都变慢了。

你可以慢悠悠地逛,慢悠悠地感受这里的一切。

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和忙碌,只有那份宁静和质朴。

就像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但却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哎呀呀,说了这么多,反正就是大明屯堡特别值得一去。

你去了,肯定不会后悔。

在那里,你能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一种远离喧嚣的美好。

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对大明屯堡特别好奇啦?那就赶紧去看看吧,去亲自体验一下那个神秘又有趣的地方。

相信我,你会爱上那里的!就这么着啦,我在大明屯堡等你哦!嘿嘿!。

贵州屯堡文化

贵州屯堡文化

云峰八寨屯堡文化风景区休闲一日游云峰八寨位于安顺市区以南的18公里处。

由云山屯、本寨、雷屯、小山寨等八个屯堡村寨组成,它是明初征南大军屯驻的核心区。

在方圆11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八个村寨分布有序,疏密得当,既可各自为战又能彼此为援,堪称军事防御体系的杰作。

每个寨子都建有寨墙、碉楼,石头外墙包裹着的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鳞次栉比,巷巷相通、户户相连,既宜人居又利巷战,被学者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

八寨中的云山屯、本寨,较完整地保存了典型的屯堡建筑和民风民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山屯还是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一、云峰八寨屯堡文化风景区特色景点介绍:1、云山屯依山建屯,周遭都是寨墙,易守难攻。

古驿道穿屯而过,鼎盛时住户逾千。

屯内遗存的古民居、街巷、寺庙、戏楼,无不展示着它曾经有过的辉煌……由于较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古建筑和人文生态,云山屯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2、本寨:本寨依山面水,后有葱茏的青龙山拱卫、前有绿水环绕。

寨内碉楼林立、巷巷相连、户户相通。

巷道交汇处均成“丁”字型,这既是出于巷战的考虑,同时又是军中忌讳:十字路口之“十”谐音“失”(陷)。

以黔中石原料和江南风格的木作完美结合著称的屯堡建筑,在本寨发挥到了极至。

3、云峰屯堡博物馆:占地十余亩,分室外展区、室内展区、地戏石雕艺术墙、屯堡文化墙等四部分。

室内展区由“调北征南”、“定居黔中”、“江淮余韵”和“大明遗风”四个馆组成。

博物馆以文物、油画、雕塑、图片、沙盘、实景再造等形式,浓缩600余年的屯堡历史,展示屯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生动历程,是游览云峰景区的向导和说明书。

4、地戏:地戏,俗称跳神,是盛行于屯堡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

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很受老百姓欢迎。

因为它活动在农村,又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故称为地戏。

天龙屯堡:守望江淮600年

天龙屯堡:守望江淮600年

天龙屯堡:守望江淮600年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远方的家》2018年第11期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

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一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在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源于明朝皇帝朱元璋调北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

明朝军队征服西南过后,为了统治西南,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

随后,从南京、江西、安徽等地把一些工匠、平民等迁至贵州。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执着地恪守世代传承的文化生活习俗,形成了现今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如今的屯堡人始终认为他们的祖先就是600年前从南京迁徙到贵州安顺的。

600年前的秦淮风物在天龙屯堡被完整保留,使得今天的屯堡就如仿真历史博物馆,那独特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文化活动,让人恍若穿越时空的界限。

本期内容带你走进天龙屯堡,观屯堡民居、听屯堡人的故事,踏寻祖迹,领略明朝遗风,感受高原秦淮的余韵。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贵州的天龙屯堡,这是一座600多年的古镇,镇上居住着与周边地区文化、风俗都不一样的“特殊人群”,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明朝时期的诸多习俗,包括服饰、语言等。

600年前朱元璋从南京派遣军队驻守贵州,大批南京人从此在这繁衍生息,直至今天。

早在多年前我就听说了这个地方,一直觉得很神秘,也很遥远。

我希望能有机会去到屯堡,去触摸600年前的大明遗迹,去倾听古老的南京方言。

关于文化和传承,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现象,我将直面它们的存在,这是一件令我特别期待的事。

600年前的南京官兵,不仅仅被派遣到贵州,事实上在今天的青海人有许多也是南京人的后裔,他们逢年过节都会面朝南京的方向烧香祈福。

中国人有寻根情结,无论过了多少年,“老家”在哪始终不变。

天龙屯堡古镇

天龙屯堡古镇

天龙屯堡古镇屯堡是明朝时期朱元璋派兵剿灭云南叛乱后,为了西南地区的稳定而采取的一种驻兵行为。

军队驻扎的地方叫做“堡”,许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驻军在驻扎地结婚生子成了驻“民”,那些驻兵的屯子也就陆续演变成今天的古镇。

《安顺府志—风俗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

屯堡是这类古镇的通称,在贵州通往云南的官道上有很多,留存到今天比较有名的有天龙屯堡、云峰屯堡和旧州屯堡。

今年三月中旬,和家人去了安顺市平坝那里的天龙屯堡。

屯堡被人们关注不仅是因为它的建筑,更是因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朝时期的语言与服饰,在今人看来,有点”历史活化石“的意味。

介绍屯堡的资料中说:“他们执著地保留着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一方面,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他们又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屯堡人的语言经数百年变迁而未被周围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着北方语音的特点,屯堡妇女古旧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民族服饰的特征,-----屯堡人的花灯曲调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原始粗犷的屯堡地戏被人誉为戏剧活化石。

”而这些,也是我到了贵州一定要去屯堡看看的重要原因。

到屯堡要看的是那里的建筑和镇里的居民。

先说建筑。

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

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民居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一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

屯堡建筑把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至,从高向下放眼望去,白白的一片,错落有致。

走进屯堡村寨,所看到的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民居就是一个石头世界。

古镇进口处的广场有点现代建筑味道的石楼。

基本建筑材料都是石条和石块。

夕阳下,古朴苍桑。

石头建成的圆楼走近屯堡时,首先看到的是这组建筑。

用石头组成的秩序,现在依然严正、严谨。

万山屯堡介绍

万山屯堡介绍

万山屯堡介绍《万山屯堡介绍》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好好介绍一下万山屯堡,这可是个特别有趣的地方呢。

万山屯堡位于[具体地理位置],一到那儿,你就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

屯堡的建筑风格那叫一个独特,石头房子一排排的,就像一个个坚守岗位的小卫士。

这些石头房子可不是随随便便建起来的,每一块石头都像是有自己的故事。

我记得我第一次去万山屯堡的时候,那是个大晴天。

阳光洒在那些石头房子上,石头的纹理都被照得清清楚楚。

我走进屯堡,就像走进了一个石头的世界。

脚下的路也是石头铺成的,有点凹凸不平,但是走起来特别有感觉。

我还不小心被一块小石头绊了一下,差点摔个狗吃屎,当时就把我自己给逗笑了。

屯堡里的居民也特别热情。

我在路上走着,就有一位老奶奶招呼我到她家里坐坐。

她的家就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墙上挂着一些古老的照片和刺绣。

老奶奶跟我讲着屯堡的历史,说他们的祖辈很多都是当年的屯兵,为了戍守边疆来到这里,然后就世世代代生活下来了。

听着老奶奶的讲述,我仿佛能看到几百年前那些士兵们在这里安营扎寨,建设家园的场景。

屯堡的文化也非常丰富。

这里有一种独特的服饰,妇女们穿着蓝色的长袍,戴着精致的头帕和银饰。

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姑娘穿着这样的服饰在街边刺绣,那手法熟练得很。

她绣的是一朵牡丹花,花瓣层层叠叠,颜色鲜艳欲滴。

我凑过去看,她还笑着跟我讲解刺绣的技巧,说这是从她妈妈、奶奶那里一代代传下来的手艺。

这里的美食也不能错过啊。

屯堡的鸡辣子那叫一个香,鸡肉鲜嫩,辣子够味。

我在一家小餐馆里吃到这道菜的时候,真的是被惊艳到了。

那味道在嘴里散开,辣辣的,又带着鸡肉的香味,让人忍不住多吃几口米饭。

还有那糕粑,软软糯糯的,吃起来有一股淡淡的米香。

屯堡还有一些传统的节日。

比如说跳地戏,那场面可壮观了。

演员们戴着面具,穿着戏服,在空地上又唱又跳。

他们的动作很有节奏感,虽然我不太能听懂他们唱的内容,但是那种热闹的氛围真的很感染人。

我站在人群里,跟着大家一起鼓掌,感受着这种传统艺术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朝时,“安顺”一名首次出现在地方典籍之中。

“安顺”二字, 在统治者看来当为”招安顺服”、“达安从顺”之意, 让这一方的人民永远臣服于元朝的权威之下。

在黔中腹地的大山深处,距省会50余公里,以安顺为中心,方圆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被称为老汉人的屯堡人,六百余年来,屯堡人固执地坚守着大明朝的祖制。

屯堡人是明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明初征南入黔,响应朝廷号召,“屯田戌边”。

走进沧桑的屯堡村寨,你会惊讶地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竟然还会有这样一种文化的存在。

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不同于其他汉族文化,又不同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

屯堡人在语言、服饰、建设、宗教信仰等方面,保留着、固守着六百年前的梦。

翻开《安顺府志,风俗志》,即有“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的历史记载,这已经是历史对“屯堡人”的定论。

屯堡人,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

本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贵州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考察后,把屯堡人定为“凤头苗”,这是一个错误,他把屯堡人看成少数民族了。

就连明代的徐霞客先生路过安顺时,也把屯堡人称作“熟苗”。

但是千百年来我们屯堡人自己都将视作“老汉人”,很长时间以来屯堡人带着巨大的文化优越感傲然到现在,那究竟是什么使屯堡人至始至终都严格将自己与当地土著民族区分开来的呢?他们凭借的文化根基又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建筑、服饰、地戏等方面浅谈一下这个问题。

(1)屯堡真是一个石头的世界,没有人能够对石头有如此深的了解。

走进屯堡村寨,脚下踩着的是石头,伸手摸到的是石头,眼睛看到的是石头,大到围绕屯堡的城墙和碉堡,小到磕盐的盐罐,是石头、都是石头。

就连当地屯堡山歌都会这样唱道“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从民居建筑到生活器具,屯堡人将石头艺术发挥到了极至;那为什么屯堡人会如此热衷于石头的运用呢? a安顺一带多山多树, 岩石以沉积岩为主。

其石材薄厚多样, 硬度适中。

屯堡人选择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 那是为生存而作出的明智决定。

b他们深知, 军事镇压并未带来永久的和平, 环顾左右,反抗之事不绝,石头的坚固对于构筑屯堡人军事性质的村落“屯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汉苗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以及一系列的“烧屯事件”的发生,使得屯堡人选择石头为设村筑寨的原料,这同时也是这么多的屯堡村寨能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虽然屯堡建筑与当地与少数民族的建筑很相似,但是如果你仔细发现的话还是存在着许多细微差别的。

a屯堡建筑的选地讲究风水堪舆。

靠山不近山, 临水不傍水, 地势干燥, 视野开阔, 水源方便。

左右有大山“关拦”,坐向以南北为宜, 要符合“前朱雀, 后玄武, 左青龙, 右白虎”,“山关人丁水管财”的五行学说要求。

b不仅从明到清, 就算是现在大大小小屯堡人的住房也很注重装饰, 这是屯堡人延续江南遗风注重审美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标志。

屯堡建筑真把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蹬上石碉堡,放眼看去,白白的一片,错落有致;走进雄伟的大八字朝门,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石板铺成的天井,雕刻着“古老钱”的水漏。

这一切,无不令人感叹屯堡人在建筑上确实对石头有一种深沉的理解。

通过在基石、门窗、柱枋、屋面等建筑体上雕镌, 不仅美化了住居,也从图案使用上寄寓了对生活的企望以及伦理教化的需要。

.屯堡人的住房很注重装饰, 这是屯堡人延续江南遗风注重审美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在基石、门窗、柱枋、屋面等建筑体上雕镌, 不仅美化了住居,也从图案使用上寄寓了对生活的企望以及伦理教化的需要。

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以流行的释道文化为补充敕奉征南是屯堡人高傲的最大资本。

(2)在服饰方面,屯堡妇女保持祖制,来到屯堡,你会惊奇地发现屯堡妇女的日常服饰,竟与电视剧《桔子红了》里潘虹、周迅扮演角色的装扮如出一辙,大袖长袍尖头绣花鞋,在头饰上,银索绾发髻,分三绺,长簪大环,典型的凤阳汉装风格。

依旧是宝蓝色的长衣大袖,精致的花边体现了江南刺绣的神韵;一双尖头的绣花鞋,透着屯堡妇女的才思,典雅而高贵。

屯堡妇女的服饰已成为研究明代服饰的活资料。

《安顺府志》会看到这样的记载,“妇女以银索绾髻分三绺,长簪凤阳妆也”。

女人的发型仍然是“三绺头”,三绺头是一种“前发高束,形似凤凰头”的发型,所以后来汉族移民和清政府官吏又称屯堡人为“凤头笄”、“凤头鸡”、“凤头苗”。

这样的称谓反映了屯堡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少数民族一样受到歧视。

虽然如此,屯堡人心态依然有优越感自认为是汉族道统的心态仍然存在。

女人们的正统装束是三绺头,戴银耳环,年青的已婚妇女包白帕,老年妇女包青帕,身穿斜襟右衽的蓝色长衣大袖,一副大明朝江南汉族女子的风韵。

走进屯堡,随处可看到蓝色长衫宽衣大袖服饰打扮的地地道道的老汉族,至今依然保持着600年前明朝江南一带的“凤阳汉装”古典服饰,“头上一个罩罩,耳边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展现出大明朝江南女子的独特风韵。

大量的汉族屯军和移民,将当时的各种江南文化带人安顺,在远离汉族主流文化辐射的异域环境中,屯堡人可以维持和强化族群观念,加强自我防卫、自我保护的同时,也坚定了对自我文化的肯定和维护,使旧时的江南文化在屯堡这个特殊的区域环境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而作为江南文化载体之一的屯堡妇女服饰,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汉文化因子,处处沁透着深厚的汉民族文化之美。

(4)屯堡人是一个“尚武”的汉族群体。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地戏,地戏顾名思意就是以平地为舞台围场演出的戏剧。

走进屯堡,可以欣赏到粗犷奔放的、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屯堡地戏。

地戏源于明代的军傩,它是由征南大军带入黔中的。

屯堡人的祖先跳军傩不是娱人,更多的成份是娱神,用这一种傩仪作为出征的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

关于地戏的起源,它来源于明代的军傩,军傩起源于宋代,而傩的历史则可追溯到远古的殷商时期,在那时傩是一种祭典,一种祈神佑福的方式,最早专司傩仪的是殷代的“方相式”。

随着历史的变迁,军傩这一种军队专司的仪典逐渐演变成了今天屯堡人娱神娱人的地戏。

地戏演的全是忠臣义士,演的全是报国杀敌的英雄故事,因此地戏是武戏。

屯堡人遵祖训“下马不下鞍”,供这一种戏剧形式,学习武艺,熟练韬略,倡导英雄义气,加强内部团结。

地戏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唱和舞。

演员头戴精美的“脸子”,腰围鲜艳的彩裙,身背战旗,持戈扬戟,在一鼓一锣的伴奏下着粗犷、原始、拙朴的跳跃,间杂高亢嘶哑的唱腔,远古战争的场面历历在目,演员由人而神,观者的思绪已飘向历史的空间。

(5)在信仰上屯体堡人是虔诚而复杂的,佛道儒巫齐信,并没有专奉而至高无上的神,如果要说有,那恐怕就数“求苦救难、保平安、求财运、求子嗣”的观音菩萨了。

屯堡人具有极其浓厚的宗教意识,信奉佛教、道教,各村寨均建有寺庙,寺庙内佛道各教无严格区别,有的地方还与民间俗神结合成诸教合一的宗教活动场所。

屯堡人家的堂屋中,都设有神龛,在中间供着“天地君亲师”的神牌,两旁的“神讳”则是儒、释、道、神齐备。

儒有孔夫子、孟夫子;释有释迦牟尼、观世音;道有老子、张三丰、玉皇大帝;神有关帝、岳圣、汪公、牛马二王。

是屯堡人宗教文化心态的一种复杂体现。

屯堡的宗教活动主要有正月初九的玉皇会,正月十六迎汪公,六月初六土地会,六月二十四敬雷神,等等。

这些活动中,以迎汪公最具屯堡特色。

(6)表现在语言上,早期的屯堡方言是指明代随着“太祖平滇”战争所所带来的大规模“征南”和“填南”移民在贵州安顺一带今天的屯堡村寨所操的语言。

屯堡人的语言多带卷舌音,发音快,透着军人的阳刚之气,它是明代的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专家把它称为“安顺屯堡发言”。

屯堡人的语言习惯上,也保留着明清江南一带的风格,如称小姑娘为小孃孃,年岁较大的为大孃孃,语音中,带卷舌音的字较多。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也无疑随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得到发展,在屯堡文化中,语言也是其不同于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今天的屯堡方言较之周边的方言保持了许多明代时期移民口语的底层成分,因为这些底层成分的积淀和发展使得屯堡方言显示出不同于周边方言的独特风貌。

屯堡文化得以在清代及其以后的岁月中留存至今的原因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作为文化载体的屯堡方言保留明代底层成分的外部原因。

(7)云峰八寨景区位于安顺市区以南十八公里处。

由云山屯、本寨、雷屯、小山寨等八个屯堡村寨组成,它是明初征南大军屯驻的核心区。

在方圆十一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八个村寨按军事防御的需要错落分布,疏密得当,既可各自为战又能彼此为援。

每个寨子都建有寨墙、碉楼、江南民居风格的三合院、四合院鳞次栉比,巷巷相通、户户相连,既宜人居又利巷战,被学者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

八寨中的云山屯、本寨,较完整地保存了典型的屯堡建筑和民风民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山屯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在安顺境内主要分天龙屯堡和云峰屯堡,天龙屯堡主要是广告做得到位,外国游客量比较大。

而云峰屯堡再宣传方面差一些不过要说开发得比较完善的是天龙屯堡,因为这里基本上形成一条龙旅游路线和服务了。

云峰屯堡的优势在于屯堡保存得比较完善,寨子里面比较古色古香。

其实同一条路线上还有旧州屯堡,不过还没有怎么开发。

历经六百多年的沧桑巨变,屯堡人依旧沿袭传统的江南生活习俗,在长顺至安顺一带耕耘劳作、繁衍生息,过着世代为农的田园生活。

他们采用先进的江南农耕技术和耕作工具,创造了屯田戍边的辉煌历史,推动了贵州乃至西部边疆的开发,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文明——屯堡文化。

屯堡人,六百年凝聚的一个迷,六百年织就的一个魂。

正是有了明代的西南“屯戌之师”,才产生了世间“绝品”的屯堡文化。

今天的屯堡人仍旧身穿大明朝的长衣大袖;仍旧跳着大明朝的军傩(地戏);仍旧沉眠于老祖宗“插标为界,跑马圈地”的荣耀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