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事理学方法论-柳冠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开发设计
调整与改变产品的系统关系,建构新的“产品”。新产品的概念会由于用 户需求、市场竞争、技术进步、产品结构、品牌战略、国际潮流等因素的变 化,需“巧于因借”企业原有资源等因素,开发新产品。
(3)集合式服务系统设计
从研究不同人群或同一人群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不同语境
等前提下对实现不同需求目标的不同外部因素,确立“服务目标系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所谓“方法”就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而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行为”。
一般来说,“研究方法”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1)方法论层次,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 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2)研究的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 操作方式; (3)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个阶段使用的 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
结构”创新的实践。
在社会工业化进程没有完成的时候,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导
致社会开始追逐信息利益硬件化和“动漫创意产业”的曲解。
(“手机”、“城市化”的困惑、文化创意产业泛滥)
中国社会如今是一个混杂体,
既有根深蒂固的农业文化的残余意
识——“划地为牢”,也有“拷贝”西 方文化和“重温”封建帝王、才子佳
我们习惯用“眼”——“视觉”,把注意力放 在人类自身的过去和现在已有痕迹的表面上——
人类早期的穴居、四合院与当代的宇宙空间站的反差; 埃及金字塔、罗马输水道、阿房宫、哥特式教堂的奇迹 伴随的是残酷的宗教和帝王统治观念、制度; 沉溺于工业文明的“技术膨胀”和物质享受与占有欲的
宣扬,淡化了我们对污染、对地球资源浪费、对我们子孙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关于如何从事设计的问题并不是一门课可以解决的。 “设计方法论”的目的和作用:
“寻路”——本课程只是引领我们如何认识 事物的观念、方法; “入门”——以及如何构建新事物的概念、
方法;
“脉络”——还必须要与其他设计课程互为
补充,以形成整个课程体系体的框架结构。
2-1、观念与反馈
古罗马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
潜能,
改变已有的度量、标准、模式,创 造还未曾有过的、更美好的生存方式。
设计——
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
而进行的一种智力型、集合性 的系统创造活动。
2-8、设计的定义:
■以知识、技术、文化、艺术等诸因素为资源
(要素); ■以产品、服务为载体,以市场、企业、品牌 为平台(载体); ■在研究需求、工业制造、营销流通、消费使 用、环境保护等社会活动全过程中(系统结 构), ■转化与开发技术、引导并满足消费、提升价 值和企业品牌竞争力、塑造先进的社会文化(系 统功能); ■创造更合理和更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目标)。
分析的还是直觉的,
逻辑的还是形象的,
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等等。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笛卡儿的余荫依然笼罩着“设计”,在“非此即彼”观念的作祟下, “设计”成为了“漂浮”的概念, 受不同时代、地域文化与时尚知识的影响,并因此而总是徘徊在独立 的学科的门外,
被工程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艺术、 符号学、语言学、及各种“ 后学” 不断影响,
是关于“是什麽”和“怎麽样”的知识,侧重于
分析、发现——“陈述”逻辑。
而”设计”是应用那些知识去创造
未来。是关于“可以是什麽”、“可 以是怎麽样”的知识。侧重于集成、
整合、创造——“祈使”逻辑(预设)。
2-6、设计的层次:
(1)改良设计
原定的产品系统不变,造型、材料、结构、工艺、细部会由于销售对象、 档次、价格、技术等因素竞争的原因需要改进设计。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如此情况下培养的毕业生,既缺乏“实践”的经验, 又无系统而合理的“方法论”指导,当面对实际设计项 目时,既不能摆脱“知识”的桎梏,又不能跨越“技法” 的藩篱。
所谓的“创新”仅仅停留在市场
驱动下的“形式”创新上。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4、方法“论”?
如果一门学问若理直气壮的宣称其为“科学”, 则必然在“理论”与“研究方法”上有得到公认的知识 体系。
表现为羞答答的臣服,无可奈何的嬗变。
观念的杂乱、研究对象的不明确与方法的不 够体系化等,使“设计”学科不断的被边缘化。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设计”是什麽?
“设计”是否可以传授?
“设计”到底有没有方法可言?
如果有,应该是怎样的?
这是我们设计教育界无法回避的追
问!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3、设计教育
大学的任务:批量地培养合格人才。
2-9、反思
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整 体机制和意识,规模化的大生产、集合化的大分工体系产
生了保证社会工业化体制运转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度
和文化、价值观。 我国改革开放不到30年,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工业化虽 然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可是社会型工业化的机制和工业文 化意识并没有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
“人们并不被事物所扰乱,而是被他
们对事物的看法所扰乱。”
同一事物,由于观察者的立场、角度、 层次等不同,或着眼的动机、过程、结果、
观念、方法、技术、工具、影响等等不同,
其结论完全不同。
2-2、“分类”与“命名”
“物以类聚”,既体现了自然规律,也是人类研究存
在的一种科学方法。
人类进步的每一里程碑都是对自然、对自己的认识水 平之否定,也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祖先制定的
“目的”——人类创造的最终指向。
“设计”一词有三种性质:
2-5、“设计”的本质:
1/ 作为“名词”,是指这种活动的“产物”——“设 计结果”的形式; 2/ 作为“动词”,它指人类的一种“活动”——“设 计活动”的分类;
3/ 以“人为主体”有目的活动的全过程的 “机制”创新——人类为了生存在适应和改造自 然、创造和借助工具、把“梦想”变为“理想” 过程的“实践” 和“反馈”——种种带有预见性, 未来性,创造性、集合性的内容。
积淀和形成。
中国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往往还 来不及思考和沉淀就又卷入新一轮充满机遇的浪潮中了。 这自然滋生了一些投机取巧的心态,人们处于整体的浮躁气氛 之中,
热衷于“怎样快?”和“如何急功近利?”;
来不及调整、完善运行机制和规范;
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该做什麽?”和“如何发
现、思考、研究、判断问题?”;更缺乏“产业
“方法”的可信就证明了知识来源
的可靠。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5、“方法”
关于“设计方法”这一复杂而宏大的主题,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下的学术界,在“设计实践” 中还是“设计教育”领域,总是争论多于研究, 预设的狭隘观念多于包容的开放思想。
自从社会分工使得“设计”成为一门 独立的专业以来,它一直处于一个边缘的, 含混的,甚至尴尬的位置。
获取知识的能力;
表达思想的能力。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近两年呈现出“大跃进”的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态势。
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由80年代的二十来所激增 到近1,000所; 每年毕业学生由原来的几百人到几万人; 师资人员短缺与课程设置的结构不完整;
大多院校的课程集中在基础、技法、
知识上,在方法类课程上严重缺失。
“名”、“相”的否定。
当“分类”、“命名”这个人为的、阶
段的观念阻碍我们认识自然和社会时,人
类就会创造新的“分类”和“命名”。
要知道:“批评和否定是对被批评和被否定的最高的奖赏和继
承。”
人类的优点和缺点都想改造周围的一切,而且已经和
正在塑着第二自然。随着时代频率的加快,越往前走,动
量越大,可能遇到的“陷阱”就越多;习俗的惯性、眼前 功利的诱惑也就越大。
生存资源剥削的罪孽,并腐蚀了人类的道德伦理观; 当代交通与网络通讯技术的发达,缩小了地球,但却发 现人类之间越发生疏、隔离、难于理解; ……。
创造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的出路不仅在 于发明新技术、新工具,而在于善用新技术带来
人类视野和能力的维度来改变我们观察世界的方
式,开发我们的的理想,提出新的观念、理论。 它能激起我们对人类追求单纯、和谐、美好 的智慧,在人类继续进化过程中陶冶我们内在的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在认识和改造对象的过程中,“方法”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 并具有双重指向的性质: 一方面,它帮助人们能正确有效的获得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 另一方面,他又能指导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实践 改造,达到使客观对象满足主体合理需要的目的。
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曾经说:有了良好的 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做出许多成 就。如果方法不好,即使是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 无成。
设计这种活动,其实 研究、选择全过程的 更多的是关乎于思维 程序、操作方式和工 的,而僵化的程序其 具、技巧。 实是束缚设计思维的。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7、“设计方法论”的根本目的
“设计方法论”的根本目的,也是高等设计教育的 根本目的,他们是统一的。
更好的理解“方法论”只有两条途径: (1)实践的途径,必须在更多的系统设计实践中思考、锤炼,学 会在“形而下”的实践中,运用“形而上”的抽象思维能力,把握 “事与物”的结构逻辑体系,才能领会“设计方法论”的精髓。 (2)知识的途径,也就是有意识地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涉猎更 多更广泛的人文社会、文化艺术的活知识,并能把丰富的、有结构 的知识组织到要解决的问题系统中去。
统”。以便转换战略、重组资源、调整机制、筹 建新的营销体系、开发“新”物种、提升价值、 建立新的“集合式服务流程系统”。可谓“ “道可道,
非常道”也。
2-7、 人们过度对“物”的关注
人类过去和现代的成就的确
辉煌无比。但如我们用“体”、 “脑”和“心”,以“物”的本
质与人类生存目的进行对照, 再思考和反省一下:
而未来的方式却是可变的、未知的,需要被设计为更有效、更环保、更具 人性与情感亲和的。
科技的进步使社会行为更有序、更系统,必然使人们 掌握、运用更多的媒介来组织形态、空间、环境、行为, 这就是技术、材料的组织——即“设计”。
这种思考、行为、方法和计划、组织、机制就 是“设计”的工作范畴。
科学是去发现、解释关于自然、社会的知识,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6、“方法”,而不是“程序”
现在国内的许多院校把“设计方 法”与“设计程序”混为一谈,因此,
在课程设置上就是设计方法与设计程
序一起教。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程序 关于行为的 方法 更多的是关乎于思维 的 方法论 关于如何灵活掌握方法的。 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方法的 反思,包括观念、研究逻辑、 机制、原则等。 对于方法的反思,是高于方 法的。 “Know have to be” 根据目的,审时度势地组织 方法、知识、技巧。 僵化的、按部就班的、 随机应变的、可选择 运用工具、技巧照章 的。 行事的操作大全。 程序是服务于方法的 “Know how” 方法是高于程序的 “Know why”
“科学发展观”的责任在于引导创造未来和谐的生存
方式,与其让“蛇和苹果”蛊感,
不如学会历史地、系统地、辩证地对自
然、对历史、对社会现实、对我们人类自 身进行再认识,自觉地从正、反双向反馈 来审视“已有的成果、机制和观念”。
2-3、“系统”的概念 “系统”的核心是“目的”;“系统” 由若干“要素”组成于一个有序的“结构” 整体;从而具备与要素不同的“功能”。
此物与彼物的抽象意义是一致的。
“搓板、洗衣机、自助洗衣站”、 “算盘、计算机、计算中心”、 “扫帚、吸尘器、保洁服务”、 “房子、建筑、小区、城市”
它们有共同的“目的”——
或为了干净的衣服、
或为了除尘卫生、
或为了数字计算、
或为了居住生活。
这就是设计的不变内容。
人类以后还会需要干净衣服、需要计算、需要清洁、生活。
目的不同,其要素亦不同;然而同
样的要素,由于目的不同,结构关
系——“系统”就不同,功能也就不同
了。
2-4、
“设计”—— 《 Design》
作为“系统”、“方法论” 该如何理解?
从字典里我们可以发现Design一词有太多也太宽泛的 含义。
但“设计”活动的内核——设计之“本元”是 不变的。
“设计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 2008· 03· 20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1、“上下求索”——“天问” ?
“什么是设计”? “什么是好设计”?
“该怎样做设计”?
“怎样才能成为好设计师”? 等等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2、“设计”?
关于“设计”的争论:
科学的还是艺术的,
方法的还是经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