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语体的特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语体的特征分析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它自己的一些特征,本文分别介绍了古典小说以及现代小说的语体特征
语体是在运用全民语言时,为适应特定语境需要而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语体具有全民性、体系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小说作为一种语言的交际活动,因为其语法上、语用上的一些独特的特征而获得了作为一种独立的语体的地位。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别谈论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语体的特征。
1,古典小说语体在叙事时间上的特点:以顺叙为主
说模式的叙事时间上,主要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时序描述,即使有所谓的“凌空跳脱法”,打乱时序,使“中者前之,后者前之,前者中之后之”的倒叙、插叙、补叙的尝试,也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所谓“共时”的叙述方法。但是到本世纪初在未接触西洋小说之前,中国小说的叙事时间基本上是连贯叙述的方法。在
接触、翻译、评价、模仿西洋小说的林纾、梁启超等所谓新小说家的笔下,对于传统小说的叙事时间虽有所变革有所触动,但基本仅于模仿,正如茅盾所说,“也只能模仿西洋小说的布局罢了”。因为他们深受中国传统的史传笔法和传统小说的模式熏陶甚深,不得不囿于既成的小说写法的思维定势。而且他们的文学观念,尤其是梁启超的小说“群治”观,基本没有超越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固有观念。既然强调小说的“群治”功利,则必须适合“群”之所听或读小说的接受要求,那么顺时的连贯叙述方法则是最适合“群”之口味要求的。
2,现代小说语体在叙事时间上的特点:多元化
代小说真正在叙事时间上的变革是在五四以来,其中,鲁迅无疑是先锋和开山。
“战斗檄文”和开创日记体小说来肯定其开山地位,这是不大确实的。早在鲁迅之前,所谓新小说家徐枕亚、周瘦鹃都运用日记体写过小说。然而他们的日记体小说与鲁迅的日记体小说,在自觉而巧妙地运用小说时间方面则是迥然相异的。前者仅仅借用日记体的形式,仍是正常顺序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狂人日记》则打乱了时序的安排,完全凭借狂人所感觉的时间,自由切割、扭曲,既无完整的故事,也无较完整的情节,却在有限的篇幅塑造了狂人形象,蕴涵深刻的反封建主题。因此,鲁迅的《狂人日记》之所以石
破天惊,不仅在于其强烈的反封建意识,而且在于小说语体方面全新的表现技巧,包括对小说叙事时间的处理。《狂人日记》中有两个时间系统,一是现在,一是过去;过去的事件借主人公的感受、联想插进现在的时间进程。二十年前就踹了古久先生陈年流水账一脚;前几天听说狼子村吃人;年幼时听大哥讲“易子而食”;四五岁听大哥讲“割股疗亲”……这一系列联想不但零碎,而且不曾遵循自然时序依次出现。倘若从狂人四五岁写起,依次写到踹流水账,听说狼子村吃人,被作为疯子关起来,悟出满本历史都写着“吃人”二字;或者按现在的框架,把往事联想理顺,让其依次出现,固然也能表达其反封建礼教的思想,但却难保其艺术魅力。至少狂人那骚动不安、天马行空般的胡思乱想的心态便无法表现出来,而作者对这“正常”的“理智”的“清醒”的世界的反讽,便只好付诸阙如,《狂人日记》便也只能成为一部一般意义的“控诉书”。如此切割、扭曲时间借助小说主人公“狂人”的谵言呓语、逻辑中断、语句闪烁、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将过去与现实交织一体,这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首创,前无古人,但后有来者。
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是指作者采用哪个角度来构造自己作品中的小说世界。
1,古典小说语体的叙事角度特点:单一性
事”。他们像下棋一样摆布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故事,作者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即使戊戌维新以来至五四前夕的新小说家,在翻译外国小说时感到他们的叙事方式与中国古典小说有很大不同,企图突破全知全能的叙述方法,但收效不大。
2,现代小说语体的叙事角度特点:多样性
人称的中国古典小说叙述方法,但不完全用那种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如《阿q正传》,就是以第一人称手法并用旁知观点叙述,是“我”稽考阿q的姓名、籍贯、行状。从第二章《优胜纪略》到第九章《大团圆》结尾,有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在作品以外来描述小说的人物和故事),又有次知观点(透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角度来叙述)的叙述,往往用人物的“见事眼睛”互写。综上所述,现代小说语体的叙事角度是多样化的。
1,古典小说的叙事结构特点:以故事情节为结构中心
听故事作为主要传播和接受的审美方式而存在和发展。这表现在小说结构方面,则是情节连贯、有头有尾、有曲折有高潮、故事性很
强。
2,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特点:以人物刻画为结构中心
三大支柱的理论框架,并且影响颇大。当时的小说理论著作,大都热衷于史蒂文森关于小说构思的三种途径的名言,并且多处引用,“短篇小说可分为三类,其目的有在发生动作感应者,有在发生人物感应者、亦有发生环境感应者。”
呈现“格式的特别”,不仅有其理论基础,而且在作品中也表现突出。他的小说不一定要讲出故事,不一定有头有尾,不一定有高潮结局,也不一定在布局上曲折动人。总之不以情节为结构中心,而以人物性格刻画为结构中心。在鲁迅小说中,找不出连贯自头至尾的情节及封闭完整的故事,有的多为人物动作、活动的一个又一个细节、一个又一个片段。这些片段有很难连成传统小说那样曲折回环、起伏跌宕、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链。从而显示出现代小说语体的明显特征。
本文仅对此做了粗略的探讨,其余的还有待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周芸邓瑶周春林.现代汉语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王渝光王兴中.语言学概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
4]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a].鲁迅论文学与艺术[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5]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a].鲁迅论文学与艺术[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
6]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j].小说月报.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