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课程论文:关于胡风主要文艺思想的解读
——“主观战斗精神”论和“精神奴役创伤”论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班级:中文师范071
******
学号:**********
******
关于胡风主要文艺思想的感想
——“主观战斗精神”论和“精神奴役创伤”论
提要:本文主要就胡风主要的文艺思想——“主观战斗精神”论和“精神奴役创伤”论从作家创作的角度做出了客观的理解,在客观理解的基础上,并从生活态度和个人价值观两个角度发表了一些个人对这两个文艺思想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作家创作生活态度价值观
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诗人和独特的理论家。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文革”期间一个重要的冤假错案之一。随着1985年和1988年两度对胡风的“政治历史问题”、“文艺思想问题”、“宗派主义问题”进一步平反, 关于胡风事件的起因、始末和胡风文艺思想的研究逐渐成为史学界和文艺界的重要课题。胡风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主观战斗精神”论、“精神奴役创伤”论以及“五四文学传统”论。下面,我想针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理解和感想。
一、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论之我见
“主观战斗精神”这一概念是胡风在《文艺工作的发展及其努力方向》一文中正式提出的:“既然战争变成了持续的日常生活,文艺家就要在经营一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从事创作,或者为了从事创作而勉力地经营一种日常生活。进一步看,文艺所经营的日常生活,供给他的精神营养,影响他的精神状态的日常生活,并不是能够诱发创造力的广大的战斗生活,而是能够麻痹创造力的狭小的沉滞生活这就有了被这种日常生活包围、疲乏、腐蚀、俘虏的可能。再联系到思想限制和物质生活的困苦这双重重压,这个可能就更大了。结果当然会引起主观战斗精神的衰落,主观战斗精神的衰落同时也就是对于客观现实的把捉力、拥抱力、突击力的衰落。”
关于胡风的这一“主观战斗精神”论,我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的,下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从作家创作的角度看:
我们知道,作家创作一个作品,一定是对于现实生活有所感动,他的认识能力和现实生活发生化学作用的时候,才能够执笔。当然,也有不少不从这个基本态度出发的作家。但一个诚实的作家,一个伟大的作家,没有不是这样的;一个好的或伟大作品的完成,没有不是依据这个根本态度的。通常说作家要写他所熟悉的、他所理解的题材,那原因就是我们一方面积极地要求把握现实主义的作者的主观力量,一方面也积极地要求被作者把握的现实生活的客观性的缘故。
而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说的就是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相互突进、相克相生。我觉得这里的客观其实就是指生活的积累,主观即作家创作的主观激情。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是如果有了这源泉是远远不够的,作家主观上的创作的激情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总的来说,胡风的“主观精神”论首先是一种创作认识论。胡风较有说服力地说明了只有生活,只有题材,
只有技巧,都还不是创作的全部条件。最重要的是条件是作家在有了创作题材之后,还必须有作家的“主观精神”的“突入”、“拥合”、“受难”、“发酵”、“燃烧”、“蒸沸”等等,即“经过我们的精神世界的一盆圣火”之后,题材才会带有艺术的养料,艺术的凤凰才经过洗礼,才会自由地飞腾起来。
(二)从生活的态度看:
我觉得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不仅仅是一种文艺思想,而更可以看做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不仅作家在创作中需要这种主观战斗精神,其实任何人在生活中都需要这样的一种精神。
鲁迅在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之后,感受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世态的炎凉,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堕落沉沦下去,而是意识到光尽心尽力地从生理上救死扶伤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亿万万中国人而言,心理上的麻木、无知、冷血才是他们最需要治疗的弊病,于是决定“弃医从文”从心理上拯救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国人,揭露当时黑暗病态的社会。东汉的大将军班超曾因为生活窘困而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不再甘心做乏味的抄写工作。后来,他“投笔从戎”,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之后,他又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想,正因为班超不甘平庸,有施展个人抱负、为国立功的理想抱负,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鲁迅“弃医从文”,班超“投笔从戎”,我想都是一种主观战斗精神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能缺乏这种精神的,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秉着这种精神不退缩,勇往直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不至于太枯燥乏味,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精彩!
二、胡风“精神奴役创伤”论之我见
“精神奴役的创伤”是胡风在《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的,他说:“作家应该去深入或结合人民,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感性存在。那么,他们的生活欲求或生活斗争,虽然体现着历史的要求,但却是取着千变万化的形态和复杂曲折的路径;他们的精神要求虽然伸向着解放,但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或扩展着几千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作家深入他们要不被这种感性存在的海洋所淹没,就得有和他们的生活内容搏斗的批判的力量。”
依旧从两个方面去谈谈这个理论。
(一)从作家创作的角度看:
作家生活在现实中,所以其创作必然带有生活的影子,胡风曾强调作家不能只要“优美”的人民,而不要带着精神奴役创伤的人民。作家描写的对象不应该是清一色的优美,而应深入进去的是平凡的但却深含着各种各样活的内容、具体的人民,甚至是你身边左右的人民,不能是憧憬里的概念。这句话我觉得从创作的角度看,说的是很有道理的。中国的人民群众(以农民为主)封建主义几千年的统治下生活过来,必然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而我想,作家创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从灵魂深处去拯救这些受创伤的人民,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而要拯救人民就必须先把他们身上的伤疤揭开给他们看,否则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起作用。
(二)从个人的价值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