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d626f3cbb7360b4c2f3f64a2.png)
而从各种相关统计资料来看,在晚清民国时期,我国的文 学出版业在整个出版业所占份额基本上均在15—20%左右, 以此推算,其时我国文学出版业的规模(年营业额)约为 美国《星期六周刊》杂志的十分之一至十五分之一。
如此印书,不如不印。初出头之作家宜不在书贾眼里。 人间乃势利如是,夫复何言。
……总之,目下我在文坛只求打出一条道来就好了。 更大的希望留待日后再实现吧。
自清末以来,随着现代出版业的兴起,中国文学的活动机 制与活动方式也随之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
一个突出特点是,文学出版实际上已成为整个文学活动机 制中的核心环节,它不仅是文学作品能否“合法”问世、 进入公众阅读视野的裁决者和把关人,还在很大程度上扮 演着文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角色。
在绵延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这是从未有过的历史奇观。
可以想见的是,若非经济动力的驱使,林纾不可能一鼓作 气,在短短20余年间就翻译了180余部外国文学作品,总 字数在3000万字以上;
张恨水也不可能“日写三千字”,30年不辍,创作总量达 3000万字,仅小说作品就多达100多部,2000万字。
这使得那时我国文化市场空间相当狭小 。
同时,我国的现代出版业又刚刚兴起,和同时期西方国家 相比,不仅起步时间晚了近200年,产业规模也小得可怜。
按照1932年陆费逵的说法,其时我国人口总数是美国 的四倍,但整个印刷出版业的年营业额尚不到3000万 元,仅相当于美国约纽市一地出版业年营业额的百分 之一左右。仅美国《星期六周刊》一种杂志的年营业 额,就相当于我国印刷出版业一年营业总额的两至三 倍。
清末文坛流传的写作致富“神话”:
西方小说家,负盛名者,英国有柯南道尔所作《福尔摩斯 侦探案》,名满世界,长篇数种,短篇数十种,前后所获, 殆不下数十万金,其它稿售之美国书肆,每千字竟得六百 金元,则一书之成,不犹得一小金矿耶?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30fbe7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2.png)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现当代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b2fb420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7.png)
现当代文学思潮近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变化,这也对文学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当代文学思潮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文学思潮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之一。
它强调描写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塑造真实人物形象。
代表作品有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作品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丑陋面,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浪漫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文学思潮,它追求个性、幻想和情感的自由表达。
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神女》和贺知章的《木兰诗》等。
这些作品以激情澎湃的情感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追求和矛盾。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期的文学思潮,它试图通过超越现实的方式表现人类的潜意识和梦幻世界。
代表作品有贾平凹的《废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
这些作品以荒诞的情节和离奇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现实和幻想之间关系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的文学思潮,它拒绝传统的线性叙事和固定的意义,强调文字和符号的游戏性和多义性。
代表作品有余华的《活着》和莫言的《红高粱》等。
这些作品以碎片化的叙事和复杂的符号体系挑战了传统文学的写作方式和读者的理解能力。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文学思潮之外,近现代文学还涌现了许多其他的思潮,如新感觉派、新浪漫主义、新现实主义等。
这些思潮各有特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现当代文学思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们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丰富了文学的形式和内涵,开拓了读者的视野,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精神。
这些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d7c40e4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2.png)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所指及研究对象1、时间所指。
从时间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的“文学思潮”。
这里特别提到“时间”的所指,是因为,“现代”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特指,特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
2、内容所指。
从“内容”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指的是什么呢?这一点国内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现代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
但在实际研究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内容的所指理解得很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指理解得相对狭窄,认为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色、有一定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学主张。
由此也就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不同的研究格局。
前者(即宽泛的理解),既从理论形态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又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影响的、能体现某种文学主张的创作进行阐述,在两者的结合中揭示现代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内涵、特点、规律。
后者(狭义的理解),则主要以各个时期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学主张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理论形态中剔析各种文学思潮的特点、规律。
体现这两种格局的代表性著作: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
(后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
)这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专著,影响也很大。
本专著就认为“文学思潮”主要指文学主张。
本书的研究对象就主要是理论主张。
这部著作,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值得参考。
2、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对象。
观点则代表了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社会学与历史批评”的基本倾向。
3、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现当代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4bfa8deb770bf78a652954ea.png)
2.乡土小说却集中的表现占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的悲苦人生,视野更为开阔,它第一次向人们开启了这样一扇窗口,使人们看清底层的呐喊和挣扎。
这里有赌徒的人生(许杰《赌徒吉顺》)、石匠的人生(许钦文《石宕》)、“祥林嫂”式的妇女的人生(许钦文《鼻涕阿二》)等等,很多都是第一次登上现代文学的历史舞台的。
可以看到,乡土文学的创作大多出于思乡的蛊惑,或是从有切身体验且感受最深的生活回顾中提取素材的,作者不急于提出问题,而在于咀嚼、回味与再现故乡生活,客观真实地展现现实图景。
“乡土文学”的作品中没有了前期小说那种概念化的弊病,描写的真实感大大增强,在坚持从生活出发如实反映生活这一点上,有力地推进了新文学现实主义。
其次,乡土小说使现实主义手法更进一步。
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沿着叶圣陶的真诚地描写熟悉生活的道路前进,开始重视典型环境的建构和具体生活场景的描绘,使乡土小说具备了真实地再现现实的品性。
乡土小说的作家,大多从农村流落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他们比起“贵族”立场或“平民”立场的作家来说,对农村农民更有发言权。
在面对五彩缤纷的城市生活时,他们茫然失措,因而记忆深处的农村成了他们的首选。
“乡土文学”作家笔下往往反复出现自己熟悉的故乡,如蹇先艾笔下的闭塞的贵州,许钦文所写的沉闷又古老的江南小镇等,从这些图景中可以触摸到古老农村的黑暗与落后,甚至还能由此引发对中国文化“寻根”的意识。
乡土小说不仅形成了朴实深沉的写实文风,具有了更为成熟的有距离的审美观照,同时也带有强烈的批判性,它的写实不仅仅是表面的真实,而是深入揭发农村落后和农民灵魂麻木的病根,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深得鲁迅余味的。
尽管“乡土文学”并没有写出典型的人物形象.但在典型环境和生活细节描写方面,特别是在如何通过地方风俗特异性的描写,体现地域文化方面,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从这一点来说,“乡土文学”建立了它独特的流派品格,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水准。
3.如何理解革命浪漫蒂克文学?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7dbd65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6.png)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现代文学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思考现代文学具体指在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一定的历史变革影响下,广泛接受外来文学思想而逐渐形成的新文学形式,不仅使用现代化的语言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的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手法方面都与传统文学具有较大差异,并且在新时期出现了现代小说、话剧、散文诗、新诗和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具有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特征,与世界文学潮流一起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文学形式。
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在我国研究较早,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面本文就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研究关于现代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许多学者在研究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为武永明对张志公文学教育思想的分析,认为其站在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思考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看法,特别是其在文学教育功能方面的论述,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郭虎妹也在其硕士阶段的研究中指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语文教学存在的缺陷,且在综合分析后对语文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站在文学阅读的角度,探究了现代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最终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多维度文学观念,将西方文学的教育批评方式引入到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学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文学教育的影响力[1]。
此外还有诸多学者也对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进行了分析,不仅丰富和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研究内容,也对我国高校现代文学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文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一个无争的事实,并且文学的教育意义对我国各个时期的人才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现代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和审美对象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接受文学作品中的教育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感受文学作品的娱乐作用和审美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所塑造的生动形象,优美的文学意境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趣味等获得自由的文学享受,进而体会审美主体的自由和自豪之感,这在本质上表现出对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升华。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解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b63dede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9.png)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
潮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指自20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系列不同的文学潮流和思想趋势。
这些思潮的兴起与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一、鲁迅主义思潮:鲁迅主义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鲁迅主义强调文学要以现实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感性主义思潮:新感性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是对前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新感性主义强调个体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追求对生活的直观感知和情感共鸣。
代表作家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感深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1990年代,强调对权威和传统的怀疑,对语言和叙事形式的颠覆,以及对现实和历史的多元解读。
代表作家如莫言的《檀香刑》、巴金的《家》等,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象,探索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四、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强调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为创作出发点,呈现出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
批判和反思。
代表作家如王安忆的《红高粱》、张弓的《干校兄弟》等,通过女性的生命历程展现了对性别歧视的抗争和探索。
现当代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b7a312976529647d272852c3.png)
20年代:1917年初的文学革命,是户国文学史上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1】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主要影响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
首先是白话文兴起。
接着是各种外国文学思潮涌入和新闻学社团的蜂起:主要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认为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者是现实主义一派。
一人生和社会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现实的额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了自然主义。
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由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成立,开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表现作者内心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注重文学的美感作用。
同时注重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抨击。
其主要作品都侧重自我的表现,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以此作为对现实的不满。
(3)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在北京发起。
内部主要形成的是一个诗人群。
倡导新格律诗。
其余的还有鲁迅的语丝社,主要是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后来形成“语丝体”对后来的额散文影响很大。
小说:鲁迅:白话小说,不多言,大家呵呵这就反映了20年代的小说: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斯人独憔悴》,开创“问题小说”;问题小说后来多倾向于现实主义,以叶圣陶为代表,形成了“人生派写实小说”;鲁迅开创“现代乡土小说”郁达夫等:现代抒情小说20年代的诗歌:白话诗,郭沫若抒情诗,新月派,象征派(穆木天),无产阶级诗歌(邓中夏)20年代散文:“随感录”作家群(鲁迅等),“言志派”美文(周作人),还有以上四个文学社的散文20年代戏剧:五四新戏剧观,“爱美”剧(即业余戏剧,代表田汉)30年代:小说:左翼小说(以“左联”为核心,代表:张天翼,萧红,丁玲,矛盾),京派小说(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代表:废名,沈从文),海派小说(最接近读书市场,代表:张资平恋爱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此外,巴金,老舍,“大河小说”不属于上面任何派别诗歌:中国诗歌会:中共,无产阶级。
科研课题论文: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
![科研课题论文: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edbe3d40912a216157929ac.png)
149169 现当代文学论文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思潮这一文学艺术名词最早出现在西方文学中,主要指的是在一定历史开展阶段以及地理区域内,文学作家或是文学团体在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学思想以及创作方向。
我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为五四运动到一九四九全国解放时期;第二阶段是从全国解放时期至今,所以整个过程经历了“白话文学〞、“工农文学〞、“抗日文学〞、“现实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思潮的开展。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开始逐渐呈现出系统性,也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总体看来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研究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宏观把控与微观透视的研究问题当前,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更倾向于宏观视角,但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开展产生较多影响力的却是个别领域或是研究方向,所以目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研究还存在着宏观把握与微观透视两者如何协调的问题。
就笔者的个人观点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研究,需要从研究的主体方向,即宏观视角去进行把握,考虑文学思潮研究的整体性,但与此同时也需要从“个性化〞、“派别〞的微观角度去分析,以突显出不同文学派别的内涵与价值。
总言之,需要宏观把握与微观视角相结合。
二、内涵界定问题在普遍群众的理解下,文学和文艺都属于文学艺术范畴,但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也存在着区别。
文艺倾向于文学的艺术性质,而文学那么更偏重文学的学术研究。
由此,局部人也将文学思潮称为文艺思潮,但其实两者也同样存在着区别与联系。
其实,目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内涵界定有多个版本,综合概之,笔者对其做如下解释,文学思潮它是基于社会科学、文学思想中的某种观点,对文学问题〔文学的本质、作用、价值〕作出解释,并由此形成的独立文学思想体系,而这一体系被特定时代的大多数文学作者所接受和追捧,于是便形成了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学思潮。
同时,文学思潮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开展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进步而不断被丰富。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62f7453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16.png)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这些变革和转型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十分丰富多样,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写实主义、后现代派、女性文学等多个方向。
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潮之一。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入,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现代化。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性,拒绝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艺术形式。
在中国,鲁迅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记》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呼唤个体的解放和人性的觉醒。
后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语言的游戏性和相对性,强调个体的多重身份和文化的碰撞。
莫言是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等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象征手法,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新写实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潮。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体的生存状态。
新写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性和真实感,追求对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描写。
余华是中国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活着》等通过对农民命运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生命的意义。
后现代派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后现代派文学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拒绝任何形式的权威和规范。
席慕蓉是中国后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雪落香杉树》等通过对个体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运用,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的意义。
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潮。
女性文学强调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王安忆是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长恨歌》等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呼唤女性的觉醒和自由。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变革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08cd070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2.png)
二、多种文学思潮与流派的涌现
30年代文学的繁荣还体现为创作潮流分野的日 趋明显与小说流派的连续涌现, 这是本时期 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可 以说, 左翼文 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 学合力构成了30 年代文学创作繁花似锦的局面。
三、文学理论的加强与建设
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除了体现在各种文体 的全面开花、不同风格流 派的竞相涌现外, 还表现在文学理论的大力建设和文艺新思潮 的广泛借鉴上。
○左翼主潮与自由主义文学并进 ○各种文体共同发展 ○小说流派纷呈和创 作潮流分野 ○文学思潮理论的新动向
一、各种文体竞相发展
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成熟和丰收的时 期。这一时期文坛的繁荣首先体现在新文学 的各种文学体裁形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不 仅小说成就特别引人注目, 诗歌、戏剧、散 文等领域也成绩斐然。
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 学思潮
1927年前后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阶段的 结束,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新 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出现的革 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文学革命 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深入和发展。
第一节 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 风格流派的交映
第四节 “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 作
○“京派”的审美追求——乡村抒情体和都市 讽喻体
○废名、萧乾的小说 ○何其芳、李广田的散文 ○梁实秋、丰子恺的散文
一、“京派”的文学创作
“京派”是新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流 派, 虽然没有正式结社, 但围绕着《大公报 ·文艺副刊》、《文学季刊》、 《水星》、《文学杂志》等刊物形成了一 支大体稳定的作家群体, 主要包括周作人、废 名、沈从文、朱光潜、俞平伯、萧乾、 凌叔 华、林徽音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时代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时代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6228cb5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8.png)
文学与社会变革 的传承:文学作 品可以传承社会 变革的精神,如 《平凡的世界》 对改革开放精神 的传承。
现实主义文学的定义和特点
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历 程
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时代的影 响
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及其 主题与风格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强调主 观感受、意识流、象征主义等
代表作品:《呐喊》、《彷 徨》、《朝花夕拾》等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初兴起, 强调主观感受、 意识流、象征主 义等
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中叶兴起, 关注社会现实、 人民生活,具有 批判性
浪漫主义文学: 20世纪末兴起, 强调情感、想象、 自然美,反对理 性主义
朦胧派文学:20 世纪末兴起,强 调意象、隐喻、 象征,反对传统 诗歌形式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 学、新道德、新文学,反对 封建主义、迷信和旧道德
五四运动: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 和新文学
左翼文学运动:提倡无产阶 级文学,反对资产阶级文学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以抗 日救国为主题,提倡爱国主 义和民族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以解 放战争为主题,提倡人民解 放和民主主义
文化融合的影响:不同文化的融合, 使文学创作更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交流的促进:通过文化交流, 促进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文化传承的影响:通过文化交流与 融合,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学的创作方式,使得文学创作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社交媒体的兴起:扩大了文学的传播范围,使得文学作品更容易被读者发现和分享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使得文学作品更容易被保存和传播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对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例如自动写作、文本生成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教学设计》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ef8f72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2.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2.分析不同文学思潮的特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文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特点分析。
2.难点:文学思潮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文献研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提出一个现当代文学思潮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文学思潮发展历程回顾
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
3.主要文学思潮分析
(1)五四文学思潮。
(2)左翼文学思潮。
(3)新时期文学思潮等。
4.文学思潮与社会背景关系探讨
分析文学思潮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影响。
5.小组讨论
讨论文学思潮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6.总结归纳
总结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研究成果。
7.作业布置
选择一种现当代文学思潮进行深入研究并写成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c1eb9874dd36a32d737581ac.png)
印度人结婚最早,十五而生子者以为常,而其衰落 亦特速焉。欧洲人结婚最迟(就中条顿民族尤甚), 三十未娶者以为常,而其民族强建,老而益壮。中 国、日本人之结婚,迟于印度而早于欧洲,故其成 熟衰老之期限,亦在两者之间。故欲观民族文野之 程度,亦于其婚媾而已。即同一民族中,其居一于 山谷鄙野者,婚嫁之年,必视都邑之民较早,而其 文明程度,亦恒下于都邑一等,盖因果相应之理, 丝毫不容假借者也。
4、小说界革命和新戏的诞生
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 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 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 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 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 之力支配人道故。
吾今且发一问:人类之普通性,何以嗜他书 不如其嗜小说?答者必曰:以其浅而易解故, 以其乐而多趣故。是固然。“
3、文界革命:报章文体——“新文体”的倡导 以梁启超的文章为典范
禁早婚议
言群者必托始于家族,言家族者必托始于婚姻, 婚姻实群治之第一位也。中国婚姻之俗,宜改良者 不一端,而最重要者厥为早婚。
凡愈野蛮之人,其婚姻愈早;愈文明之人,其婚 嫁愈迟。
征诸统计家言,历历不可诬矣。婚嫁之迟早,与
身体成熟及衰老之迟早,有密切关系,互相为因, 互相之果。(惟其早熟早老,故不得不早婚,则乙 为因而甲为果;以早婚之故,所遗传之种愈益早熟 早老,则甲为因而乙为果。)社会学公理,凡生物 应于进化之度,而成熟之期,久暂各异。进化者之 达于成熟,其所历岁月必多,以人与鸟兽较,其迟 速彰然矣。虽同为人类,亦莫不然,劣者速熟,优 者晚成,而优劣之数,常与婚媾之迟早成比例。
“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604ac22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04.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科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涌现的各种文学思潮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反映了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第一个思潮是“文学革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些文学家开始反对旧文学形式,提倡以现实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
他们的创作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第二个思潮是“新文化运动”。
这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文化运动,其主要特点是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宗法主义和迷信。
在文学方面,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的基础上,注重个性表现和艺术创新,开辟了新的文学领域。
第三个思潮是“鲁迅主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文学思想和创作成就影响了几代人。
鲁迅主义提倡文学的社会责任和艺术探索,强调文学的反映现实和批判现实的作用。
第四个思潮是“抗战文学”。
这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文学思潮,其主要特点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
抗战文学以纪实性和史诗性为主要特点,同时也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塑造。
第五个思潮是“文革文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强烈的政治干扰,文学界出现了一些政治性、革命性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宣传毛泽东思想为主题,强调个人的革命性和忠诚度。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文学发展的趋势。
每个思潮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欣赏。
现当代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795883c2ad51f01dc281f15f.png)
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卫姆
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就把现实主义理 解为19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它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 迪朗蒂和尚弗勒里继承了30年代普朗什抵制浪漫主义的思 想,尖锐地攻击雨果、缪塞、维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责他 们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 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现实主义者则拒绝这种诗的 谎言‛。因此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 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主讲人:禹权恒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对象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现象,它
既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又有自 己独立存在的规范。 国内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 指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但在实 际研究中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将中国现 代文学思潮的所指理解得较为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 学是指“五四”至1949年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 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理解得相对 狭窄,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本质及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本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以文学
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文化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特征 1、首先,它是建立在崭新的历史与逻辑基点上的文化 思潮。这个历史基点就是“人的发现”;逻辑基点就 是“人的意识”。这一点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最根本 的特征。 2、其次,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直接受到外国文学思潮的 影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又一个重要 而明显的特征:开放性。
1、鲁迅小说 2、萧红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 3、曹禺《雷雨》《日出》《原野》 4、张爱玲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
14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全
![14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全](https://img.taocdn.com/s3/m/28d97dbb69dc5022aaea002b.png)
二、人道主义文学思潮 (一)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主要特征 儒家重视仁爱,墨家强调兼爱,基督教宣传博爱, 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吸取了这些营养,同情弱小者, 热爱整个人类,表现人的本质,探寻人的发展道 路;重视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既表现人的七情 六欲,又探讨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复杂关系;淡化 阶级性、民族性、地域性,重视人类的一些共性;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的价值与品格,突出 人道主义精神。
社会问题剧: 1、社会问题剧的恢复,发扬了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批判意识空前强化, 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2、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参与意识,忧患意 识。 3、艺术性、政治性、社会性溶为一体,使 人警醒,关注人的命运、兴趣、人的价值。
二、实验戏剧思潮主要特征与表现 最早实验戏剧:《我为什么死了》 1980年上海的马中骏等人编剧的《屋外有热流》 在戏剧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拷问》、王培公的 《wm》、陶骏的《魔方》陈欲航等的《走出死 谷》、贺子壮等的《山祭》、沙叶新的《耶稣、 孔子和披头士列侬》马中骏的《红房间、白房间、 黑房间》《老风流镇》、锦云的《狗儿爷涅槃》 陈子度等的《桑树坪纪事》。
创业题材如《乔家大院》《大染坊》《闯关东》等。 塑造平民偶像,塑造更贴近百姓的英雄,在主旋律基础上 彰显人性,追求理想,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这是时代的呼 唤。 以真情实感为叙事动力,以真实的情感打动人,紧扣时代 脉搏,彰显民族精神,合乎民心,合乎民情。 在叙事上,适当地融入了一下时尚的元素,受到广大观众 的喜爱,剧中的人物、故事、主题等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人生的价值、创业的精神、生活的意义等话题一次又一次 激荡起人们的热情与信念、理想与责任。
3、新时期的戏剧 1) 揭批“四人帮” 《枫叶红了的时候》和《曙光》的问世,标志着话剧创作的再生。 苏叔阳《丹心谱》、宗福先《于无声处》 表现人民群众在「文化大革命」中与「四人帮」及其爪牙的斗争 2) 反映新时期现实生活的作品 《报春花》(崔德志编1978年) 《未来在召唤》(赵梓雄编剧,1979年) 《救救她》(赵国庆编剧,1979年) 《权与法》(邢益勋编剧,1979年〉 《灰色王国的黎明》(中英杰编剧,1989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课程论文:关于胡风主要文艺思想的解读
——“主观战斗精神”论和“精神奴役创伤”论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班级:中文师范071
******
学号:**********
******
关于胡风主要文艺思想的感想
——“主观战斗精神”论和“精神奴役创伤”论
提要:本文主要就胡风主要的文艺思想——“主观战斗精神”论和“精神奴役创伤”论从作家创作的角度做出了客观的理解,在客观理解的基础上,并从生活态度和个人价值观两个角度发表了一些个人对这两个文艺思想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作家创作生活态度价值观
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诗人和独特的理论家。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文革”期间一个重要的冤假错案之一。
随着1985年和1988年两度对胡风的“政治历史问题”、“文艺思想问题”、“宗派主义问题”进一步平反, 关于胡风事件的起因、始末和胡风文艺思想的研究逐渐成为史学界和文艺界的重要课题。
胡风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主观战斗精神”论、“精神奴役创伤”论以及“五四文学传统”论。
下面,我想针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理解和感想。
一、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论之我见
“主观战斗精神”这一概念是胡风在《文艺工作的发展及其努力方向》一文中正式提出的:“既然战争变成了持续的日常生活,文艺家就要在经营一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从事创作,或者为了从事创作而勉力地经营一种日常生活。
进一步看,文艺所经营的日常生活,供给他的精神营养,影响他的精神状态的日常生活,并不是能够诱发创造力的广大的战斗生活,而是能够麻痹创造力的狭小的沉滞生活这就有了被这种日常生活包围、疲乏、腐蚀、俘虏的可能。
再联系到思想限制和物质生活的困苦这双重重压,这个可能就更大了。
结果当然会引起主观战斗精神的衰落,主观战斗精神的衰落同时也就是对于客观现实的把捉力、拥抱力、突击力的衰落。
”
关于胡风的这一“主观战斗精神”论,我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的,下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从作家创作的角度看:
我们知道,作家创作一个作品,一定是对于现实生活有所感动,他的认识能力和现实生活发生化学作用的时候,才能够执笔。
当然,也有不少不从这个基本态度出发的作家。
但一个诚实的作家,一个伟大的作家,没有不是这样的;一个好的或伟大作品的完成,没有不是依据这个根本态度的。
通常说作家要写他所熟悉的、他所理解的题材,那原因就是我们一方面积极地要求把握现实主义的作者的主观力量,一方面也积极地要求被作者把握的现实生活的客观性的缘故。
而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说的就是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相互突进、相克相生。
我觉得这里的客观其实就是指生活的积累,主观即作家创作的主观激情。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是如果有了这源泉是远远不够的,作家主观上的创作的激情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的来说,胡风的“主观精神”论首先是一种创作认识论。
胡风较有说服力地说明了只有生活,只有题材,
只有技巧,都还不是创作的全部条件。
最重要的是条件是作家在有了创作题材之后,还必须有作家的“主观精神”的“突入”、“拥合”、“受难”、“发酵”、“燃烧”、“蒸沸”等等,即“经过我们的精神世界的一盆圣火”之后,题材才会带有艺术的养料,艺术的凤凰才经过洗礼,才会自由地飞腾起来。
(二)从生活的态度看:
我觉得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不仅仅是一种文艺思想,而更可以看做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不仅作家在创作中需要这种主观战斗精神,其实任何人在生活中都需要这样的一种精神。
鲁迅在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之后,感受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世态的炎凉,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堕落沉沦下去,而是意识到光尽心尽力地从生理上救死扶伤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亿万万中国人而言,心理上的麻木、无知、冷血才是他们最需要治疗的弊病,于是决定“弃医从文”从心理上拯救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国人,揭露当时黑暗病态的社会。
东汉的大将军班超曾因为生活窘困而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不再甘心做乏味的抄写工作。
后来,他“投笔从戎”,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
之后,他又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想,正因为班超不甘平庸,有施展个人抱负、为国立功的理想抱负,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鲁迅“弃医从文”,班超“投笔从戎”,我想都是一种主观战斗精神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能缺乏这种精神的,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秉着这种精神不退缩,勇往直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不至于太枯燥乏味,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精彩!
二、胡风“精神奴役创伤”论之我见
“精神奴役的创伤”是胡风在《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的,他说:“作家应该去深入或结合人民,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感性存在。
那么,他们的生活欲求或生活斗争,虽然体现着历史的要求,但却是取着千变万化的形态和复杂曲折的路径;他们的精神要求虽然伸向着解放,但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或扩展着几千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作家深入他们要不被这种感性存在的海洋所淹没,就得有和他们的生活内容搏斗的批判的力量。
”
依旧从两个方面去谈谈这个理论。
(一)从作家创作的角度看:
作家生活在现实中,所以其创作必然带有生活的影子,胡风曾强调作家不能只要“优美”的人民,而不要带着精神奴役创伤的人民。
作家描写的对象不应该是清一色的优美,而应深入进去的是平凡的但却深含着各种各样活的内容、具体的人民,甚至是你身边左右的人民,不能是憧憬里的概念。
这句话我觉得从创作的角度看,说的是很有道理的。
中国的人民群众(以农民为主)封建主义几千年的统治下生活过来,必然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
而我想,作家创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从灵魂深处去拯救这些受创伤的人民,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
而要拯救人民就必须先把他们身上的伤疤揭开给他们看,否则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起作用。
(二)从个人的价值观看:
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精神)两部分组成的。
没有灵魂的肉体是一具躯壳,只能行尸走肉;而没有了肉体,一切将无从谈起。
肉体和灵魂(这两部分缺一不可,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但是,如果硬要从这两个中选择一个,我觉得对于一个真正存活着的人来说,灵魂要比肉体更为重要,如果没有了灵魂,肉体将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这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人生短短几十年,不就是在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吗?因此如果没有了灵魂,我们将不会体会到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给我们带来的喜怒哀乐,人将变得行尸走肉一般,生活将不会有半点的精彩存在。
这样的活着还不如不活!
灵魂(精神)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如此重要,它比起物质、肉体,是更高层次的存在,灵魂是人的主体,因此受精神奴役创伤着的人们,只有挖掘出其心灵深处的灵魂,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才会变得完整。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物质上的缺乏是很少见的,而精神上的积压却依然存在,如何让人们走出精神的困境,成为真正的有肉体更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入并严肃思考的一个问题!
最后,我想说,胡风在政治领导文艺的时代,敢于打破主流意识形态,坚持自己对文艺理论的独特见解,以其思想家的思辨,政论家的激情与诗人的敏感,启迪着人民对文艺理论的思考。
他的文艺理论思想,找到了文艺的真正价值和文艺创作的有机土壤。
胡风是一个在政治统治文艺的时代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文艺家、艺术家,他的文艺理论思想将为创作提供不朽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