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新教材七年级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

合集下载

苏教七下诵读欣赏

苏教七下诵读欣赏

诵读欣赏诗词译文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课堂导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这首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辰都漂浮在水中。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课堂导读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课中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禅房]:僧侣的住房。

[万籁]:各种声响。

【●诗文解释●】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2、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①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②。

译文: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友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注释]①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

②两税及助役钱:新法规定,农民要交春秋两税,外加青苗助役钱。

苏轼反对之,以此讥讽。

3、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原文及翻译译文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原文及翻译戴名世原文:世之学者,从数千载之后,而想像圣人之意代为立言,而为之摹写其精神,仿佛其语气,发皇其义理,若是者谓之经义。

【最新】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二十四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件(共17张PPT)

【最新】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二十四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件(共17张PPT)
学科网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吗
1 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 2 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 蕴含的情感 3 能背诵这首古诗
Hale Waihona Puke 你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古寺
初日 高林
曲径
禅房
花木
山水
清 晨 入
古 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 籁 此 俱

但 余 钟 磬 音
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 理解诗句,生动描绘 3 深情吟读,语感品悟 4 升华情感,激情高歌
1激情吟读 整体感知
2 细心品读 深化感知
3 背诵积累 巩固感知
题 破 山 寺 后 禅 院
常 唐 建
你知道有关 破山寺的知识吗
破山,在 今江苏常熟; 寺指兴福寺, 是南齐时候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 改建的,到唐已属于古寺。后禅 院,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常建:唐代大诗人。开 元十五年(公元727年) 进士,仕途坎坷,直到 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 后辞职还乡。今存诗五 十七首。他的诗歌往往 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 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 的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注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注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语文:苏教版 七年级下《题破山寺后禅院》课件

语文:苏教版 七年级下《题破山寺后禅院》课件
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 含了什么哲理?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 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 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 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 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 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 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 寂”,沿用至今。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清晨,我走进古老的寺院。 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 忽见花木繁茂, 禅房就在花中央。 忽见山峦滴翠,光彩夺目,
翩飞的群鸟十分欢心 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
古诗二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
高邮市赞化学校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题 破 山 寺 后 禅 院 常唐

你知道有关 破山寺的知识吗
破山寺,在 今江苏常熟市虞山北麓;又名兴 福寺,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 方。
常建:唐代大诗人。开 元十五年(公元727年) 进士,仕途坎坷,直到 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 后辞职还乡。今存诗五 十七首。他的诗歌往往 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 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 的境界。
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 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失, 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磬之音。
译 诗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寄情与山水的隐逸情怀。
2、中间四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了诗人内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资料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⒈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⒉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f3、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5.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6、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深幽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

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7、诗的颔联后来衍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它隐含了什么哲理?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或隐喻了人的品性高洁,情趣高雅,心志淡泊。

8、“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写出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二、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好在何处?既有实写,又有虚写,“坼”、“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3.首联点明登临之意。

有人认为表达喜悦之情,有人评价暗含抑郁悲凉。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诵读欣赏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诵读欣赏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理解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184页⑤)(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竹径”,竹林丛中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

“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1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翻译: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公开课古诗二首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公开课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但余钟磬音。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 沐浴着朝阳的辉光, 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 忽见花木繁茂, 禅房就在花中央。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 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 静得没有其他声响, 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 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 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 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 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57岁乘船 出峡,想回家乡。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 一条船上。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 诗
登 岳 阳 楼
杜 甫
/2004-10-19/3262.html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他出 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 统。杜甫的十三世祖是西晋大将、著名学者杜预,祖父杜 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父亲杜闲,做过朝 议大夫、奉天令。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壮游(35岁以前); 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 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 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 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 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 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 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翻译:清晨进入这座古老寺庙,旭日正照着高高的树林。

一条竹径通向幽静处所,禅房周围花木郁郁葱葱。

山林的美景使百鸟欢悦,潭水倒影让人杂念全消。

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磐声在空中回荡。

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注释
• • • • • • • • •
1.入:进入。 2.初日:初升的太阳。 3.曲径:一作竹径,径:小路。幽处:幽深的地方。 4.禅房:僧侣的住所。 5.悦:使愉快。鸟性:鸟的性情。 6.空:使……空,使没有杂念,使净化。 7.万籁:各种声音。此:这里。 8.但:只。 9.磬: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作为信号。 (另:罄竹难书 罄:尽)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各种声响都在这里消失,只 能听到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悠 扬的声音。
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
古寺、初日、高林、曲径、 禅房、花木、山水
首联
清 晨 入 古 寺
初日照高林
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 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 宁静。
写作背景
•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 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 • 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 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 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 深处。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 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面 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 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中间四句不仅写出环境 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 有言外之意。
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 作者 追求清净隐逸生活 的思想。
的意境,表现了
背诵全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
万 籁 / 此 /俱 寂,但 余 / 钟 磬 / 音。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清晨我走进这破山古寺,初升 的太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 的远方,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更显得幽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明净的山野风光使飞鸟更加 快乐,潭中的清影使人的心境 得到净化。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诗、五言律诗、写景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听读听字音、听节奏 2/1/2
2/2/1
韵脚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 晨 / 入 / 古 寺,初 日 / 照 / 高 林。 ▲ 曲 径 / 通 / 幽 处,禅 房 / 花 木 / 深。 ▲ 山 光 / 悦 / 鸟 性,潭 影 / 空 / 人 心。
诗名:破山寺简介
破山寺是指佛寺名。在今江苏省常熟市 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 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匾额 “破山兴福寺”。
常建简介
常建(708-765),生卒年、字号不详,唐代 诗人,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 (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Xūyí)尉。后 隐居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 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 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 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 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 院》、《吊王将军墓》和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今存《常建诗集》三卷和《常建集》两卷。
禅房花木深
颔联
曲径通幽处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 物,以静显静,形象地描绘了破山寺 幽深、清寂的景色。
山 光 悦 鸟 性
潭 影 空 人 心
颈联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 ……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 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 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 空,既是诗人内心宁静的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 慨和反感。
尾联
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 回荡,以动衬静,映衬破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 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 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 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成语“万 籁俱寂”出于此句。
中心:
本诗通过写 破山寺中的高林、曲径、花木、山水等景物,
运用 以静显静,以动衬静 表现手法,创造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