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讲个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我讲个故事,让它有趣一点
给我讲个故事,让它有趣一点
作者:张志安
“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

———这是特稿写作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的关键句。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特稿写作的艺术和技巧》作者威廉·E.布隆代尔,长期担任这张号称“全美写作质量最高的报纸”的头版撰稿人,曾获迈克·博格新闻奖。

书稿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刊物,用于培训从事特稿写作的记者,尤其是那些有兴趣给头版写特稿的人。

用布隆代尔自己的话说,这本教人怎样讲故事、写特稿的手册要解决的是困扰广大记者的中心问题,瞄准的读者对象是所有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人。

一篇成功特稿必须把真实的故事变成优秀的报道,从怎样寻找题材、构思主题、计划与执行,到组织材料和结构、处理文字及修改,都是让故事受欢迎的重要因素。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既想告诉你:要写出好故事很不容易;同时,又想指导你:照
我说的去做吧,写出好故事其实也不难。

技巧
现在,“讲故事”已经成为国内记者的口头禅,他们对西方媒体的报道技巧大致心中有数,如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开好头又结好尾、运用“华尔街日报体”等。

此外,类似《华尔街日报》头版的特稿专栏,也在《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等新生报
纸上相继开设。

遗憾的是,国内新闻院校的业务教学方式与一线新闻实践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无法给学生或从业者提供前沿、系统的讲故事技巧,相关的新闻采写教材也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务、案例陈旧或缺乏等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本书的价值得以凸现。

布隆代尔试图“提供一种全新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

这里摘录一些在
笔者看来较有新意的技巧:
中间人关于消息来源,“中间人”比高层人物更重要。

权威太忙,无暇理会不知名记者,加上太在乎个人和组织形象,不容易诚恳地表达意见。

中间人却能够提供更多细节,而且如果被记者重视会感到受宠若惊。

记者不应该总是在要采访的时候“突然”打电话给
这些人,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密切的联系,时不时坐下来聊天就是一种好方法。

向导在动笔写作非人物类特写报道前,需要跟随故事向导考虑清楚故事的“基本面”。

对此,作者做了6方面的精辟概括:历史(联系过去)、范围(把握程度)、原因(寻找原因)、影响(分析结果)、作用(关注行动)和未来(预测进展)。

探讨某事发生的因素和导致的结果时,心理和感情因素是最容易被记者忽略的,而“在有些事件中,理性的分析并不能让读者信服,记者需要深入挖掘事件中的情感动机和个人因素。

”为此,记者有必要不断追问自己这些问题:自我意识、复仇意识和愿望满足是否是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故事的主角是否受到很大的影响?事件的获益者和受害者在情感上有哪些反
应等。

法则关于故事的结构组织问题,作者提供了一种“激进读者参与法则”(LawsofProgressiveReaderIn鄄volvement),强调记者必须站在读者角度上思考问题,让读者对故事产生阅读兴趣。

比如,可以设想一下读者问出的一连串搞笑却常见的问题:“告诉我你能干些什么?真的吗?你怎么证明你说的都是真的?”……这种读者意识有利于记者把突出故事焦点、合理分配素材及建立叙述主线等三个环节有效地融合在报道中,
并最终让读者说“好吧,我买了”。

角色记者的角色出现在报道中,大致有三种:(1)概括者/总结者。

在讲述故事过程中汇集材料、有所总结,但得出的结论在强度和戏剧性程度上不能夸大其词;(2)裁判。

当故事中的双方因冲突而争论不休时,记者应该在关键时刻做出独立的判断,必须有能力控制相互争辩的双方。

比较好的做法是,把批评和指责放在一块,去掉非理性或不能证实的成分,再让双方轮流发言;(3)观察者。

在忠实记录的过程中引导读者自己得出结论,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纯粹的预测、模糊的二手资料或者个人的知识储备之上。

布隆代尔写这本理论书时,也在忠实实践自己的“讲故事”和“有趣些”原则,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感悟特稿写作的理念与技巧。

如: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的话,读者更愿意听遭殃的棉农讲述棉铃虫给他们的棉花地带来的灾害,也不愿意听来自某个大学的教授,喋喋不休地发表有关害虫正威胁美国西南
部棉花产地的长篇大论。

———曾经有人说,在《读者文摘》上刊登的最理想的故事,应该叫这样的标题:《我在FBI工作时如何与狗熊发生关系并找到了上帝》,这个故事确实不错,包括了许多具有
高度戏剧性的元素。

———我们作为讲故事的人,应该让读者意识到他们是身处于流动的河流中,而不是平静的湖面上。

故事发展的、流动的、递进的。

读者在故事的河流中泛舟,他们的船就是
我们为故事选择的叙述主线。

技巧之外
布隆代尔显然不同意“讲好故事纯粹是个技术活”的说法,他不时要强调一些技巧之
外的东西,比如态度。

态度有时候甚至比方法更重要,“永远居高临下地站在山顶上,无法真正接触到戏剧冲突中的人物。

新闻故事的本质是要求脚踏实地、贴近地面的报道”。

谈及如何从别人报道过的“冷饭”中找故事,他建议从小处着眼,关注具体、细微的东西。

“当你在描绘一幅图画时,你应该首先试着把画架支在自己的后院里。

从距离自己最近的地方挖掘故事,不仅可以给你省下很多飞机票钱,还能让你的故事更加贴切、真实”。

完成故事写作后,布隆代尔希望记者有苛刻的心态,主动对作品进行惜墨如金的修改。

“事实上,当两位同样出色的作者站在一起时,这个态度很可能就是唯一能够区分他们孰优孰劣的标准。

”这时,苛刻的记者身体内有两个人在拌嘴,一个是充满灵性的艺术创作者,另一个则是毫不留情、专门挑刺的批评家,让批评的自我和创作的自我不停地交锋吧,直到艺术家听从批评家的建议———“够了!毛病够多了!赶快回去改吧!”
此外,他也没有忘记提醒读者,在凸现故事的因素中,并非所有的故事都有必要采用时间、变化、动感等技巧。

正如剧院着火的话,舞台上再精彩的表演都无法吸引观众目光,这时候,大家都只关注火情本身。

如果故事发生/影响/反作用过程中,已经有足够的动感,琐碎细节的描写和故弄玄虚的技巧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种提醒的意义在于,关注
新闻事实本身永远比关注叙述技巧更为重要。

我们
对中文读者来说,本书终究是一块“飞来石”,这块石头掉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能砸出多大个坑来,与石头的分量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看土地的软硬程度和材质构成。

笔者有点担心,少数读者会将《华尔街日报》的经验奉若圭臬、生搬硬套,那样的话,肯定会碰到不少麻烦。

同样做特稿,空间与语境是不可复制的,媒介组织的平台和文化是无法拷贝的。

从这个角度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更多是一本从记者主体性角度出发,探讨讲故事的经验,有点像自由的驰骋,而未考虑舞台的大小。

不久前,笔者与国内一些写特稿颇有成就的新闻人交流时发现,他们更多的精神营养并非来自媒体的报道手册,而是来自对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和对自我内心世界的不断追问。

比如《南方周末》特稿记者李海鹏喜欢读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他相信新闻的目的是改良社会,“新闻的真与新闻的美都会促进民智”,但他内心深处埋藏的最终愿望却是当作家而非记者。

他的同事南香红出生在新疆,写过大量有关野马、山峡等西部题材的特稿,最爱读历史、文化题材的东西,她总试图在特稿中体现对即将消逝的人类文明的守望。

对真正的特稿记者来说,阅读、追问与写作同样重要,其过程既有痛苦更有快乐,只可惜这些技巧之外的东西常被忽略。

其实,布隆代尔有句话也表达了这层意思:“优秀的写作从来都是痛苦的产物。

如果你没有受伤,你就没有尽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