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读书报告

读《中国人气质》有感班级:车辆C093 姓名:刘昭学号:0953741《中国人气质》这本百年前的国外旅居者——亚瑟·史密斯的著作,让我我们这些百年后中华儿女读后更深的了解到当时中国国民的德行,我们的祖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教训,逐步觉出了认识自己的极端重要性,渐渐地肯于研究自己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书里面所批评的中国人的种种毛病并没有得到根治,有些甚至愈加严重了。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在当时有那么多的外国佬看似不可理解的行为主要是上千年的封建社会所造成的,但是通过这百年来的发展我们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崛起,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思想,开始了新的生活。
明恩溥的伟大在于把一百多年前国人的重面子,重礼节,缺乏时间观念,守旧,忽视精确,不讲究舒适和方便,安于现状的劣根性表现出来。
他所描绘的中国人尽管是客观存在的一百多年以前。
但那却又是我不认识的中国人。
他们每天不知疲惫地工作,每一个人都有繁重的工作;他们重男轻女,女人没有一点地位;他们麻木不仁,没有一点同情心。
他们被繁多的礼节束缚着,却又很自然很快乐的接受。
他们很能适应恶劣的环境。
用砖头当枕头,在各种不同场合都能安然入睡。
他们从不知道反抗,甚至在自己的同胞被害时也是以一副旁观者的姿态观看。
他们不喜欢使用现代的机器,不相信机器会让他们的工作更加快捷,更加精准。
这本书首先第一章写到了中国人很爱面子,这一点我表以肯定,有句俗话“人有脸树有皮”,书中的外国佬说中国人的这个种族有强有力的做戏本能,他把中国人的爱面子当成了做戏,诸如,行磕头礼……我以一个公平的眼光来说这个问题,我感觉这个外国佬有点太多肯定自己思想太过否定我们中华民族的子民,有些小人可能就是为了爱面子逢场作戏弄虚作假,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的但是也不能否定有些人是诚心的心甘情愿的,再者爱面子不只是做戏爱面子可以激起我们的斗志,可以唤醒我们麻醉的思想,就拿我们当代青年人来说,爱面子的心思还有有的,在学校考的成绩差由于爱面子会激起我们的学习动力叫我们更加用心更加勤奋的去学习,从而促使我们的进步,在工作岗位由于爱面子我们不得效益不情愿落后于别人,促使我们勤奋努力的工作……所以爱面子不能全盘否定,当然我们中有一些不积极的现象,就像书中说的那样由于爱面子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由于爱面子不能虚心请教,由于爱面子而自卑颓废,如果这样我们真的是错了,我们真的叫外国佬看扁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不能叫外国佬这么否定我们传统不能叫那些恬不知耻的列强看不起,他们看透了我们的缺点我们接受我们改,不耻下问,不断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爱面子我们只要正确对待就行。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中国人的气质中最为鲜明的特点无疑是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积淀下来的智慧是无法估量的。
无论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还是哲学思想,中国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中国人的智慧凝聚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
比如中国人擅长利用八卦、易经等古老的智慧工具,来解读世界和预知未来;比如中国人通过中医、食疗等传统医学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中国人的智慧成为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灵魂担当,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人的气质中还有一道闪亮的光芒,那就是中国人的勤劳。
勤劳是中国人民一直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对工作的认真和辛勤汗水织成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之一。
中国人的勤劳不仅体现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对知识和学问的追求上。
中国人重视教育,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为中国文化的薪火传承贡献了巨大力量。
中国人的气质中还有一抹深沉的色彩,那就是中国人的坚韧。
中国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历经了无数次战乱、自然灾害和社会变革,但中国人民从未放弃信心和希望,始终保持着坚韧的品质。
中国人对待困境和逆境的态度总是乐观向前,坚定面对,从不轻易屈服。
这种坚韧的精神也体现在中国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复兴的追求上。
中国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阅读《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让我深有感悟,中国人的气质是一座雄伟的大厦,由智慧、勤劳和坚韧这三道柱子支撑而成。
这座大厦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这本书描绘出中国人的个体形象和精神面貌,让人由衷地钦佩和敬畏。
与此同时,这本书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独特魅力和文明底蕴,为中华民族的融入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智慧的传世经典,它以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坚韧为核心,展现出深刻而独特的中国文化。
读书笔记之国人气质2500字

读书笔记之《中国人气质》气质一词在辞海之中的解释是: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
气质没有好坏,且是先天的,个人色彩极浓。
性格就不一样了,可塑性强,较易改变;具有普遍性,可轻而易举地分门别类。
在很多情况中,气质对性格的形成估计会有一定影响。
气质更容易在某种性格中体现出来,再往高点说其实就是一种人格上的特征。
气质性格所决定的这些东西都会决定人们会选择一套什么样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国民性这东西确实很有必要探讨,法国的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说“群体会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情绪和行为。
一个民族当然也是一个群体,而且是久经风才凝聚起来的,这点无可否认。
其他的不必多说,下面我就说说在读这本《中国人气质》的过程中所做过标记的几个地方。
它们有的是深有同感之处,有的认为还有待商榷,且都算作一些零星的感想。
保全面子——史密斯在书中描述面子这东西时说:“在中国,面子这个词,并不单单指人的脸,它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它所包含的意义,超出我们所能够描述或理解的范围。
”他说,中国人有着非常强烈的做戏的本能,戏剧可以说是唯一的全国性的娱乐活动,这就像英国人爱好体育、西班牙人爱好斗牛一样,人们对戏剧充满了热情,只要稍加煽动,他们就会摆出一副演戏的架势,或鞠躬敬礼,或下跪叩拜,像模像样的扮演起戏中的某个角色。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仅仅是为了保住那份所谓的面子,即使加入表演的成分也在所不惜。
中国有句老话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话,与其说这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该不如说这里面演的成分更多些。
中国人爱面子那绝对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如果谁要是把中国人面子问题给解决了,那么他就一定能够成为中国人民最忠诚可信的朋友的。
史密斯在谈到面子问题的时,着重所举出的就是中国人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是想怎样改正,避免下次再犯的事情,而是在想怎么上哪里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以保住最基本地面子。
漠视时间、不懂精确:史密斯抱怨道:“中国人仅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时辰的概念很模糊,暗指一天的十二分之一,从一个时辰到另一个时辰并没有明确的标志。
读书报告(中国人的气质)

深刻反思与辩驳——读《中国人的气质》随感智能091 王港090923在读本书之前不得不提到推荐此书的李宇征老师。
未曾谋面时已得知老师治学方法的独特,一直没有机会相见,本次有幸成为其学生,也算一种缘分。
读此书时恰逢我自己读书计划接近尾声,以其接续,更勾起对人文社科的原始兴趣。
由于时间仓促,我对此书只有一细一粗的欣赏过程,一遍细读一遍浏览不能说对它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只是一直在思考,想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记录下来,仅此而已。
大概一个月的阅读也只有如此浅显的看法了。
首先说到我读书的习惯——时刻翻阅,时刻记录。
在读书时,总是有一支铅笔伴随左右,遇到激发内心思维的地方,马上记下自己的想法。
在读该书的时候亦是如此。
所以当细读之后,书上已经“伤痕累累”。
除了批注之外,我还及时把很多内容上传到了自己的微博上,通过这个媒介与大家分享所得所想。
读该书的心态很奇怪,应该说是一种渐变的过程。
从开始的怀疑,怀疑一个外国人怎么会很深刻的了解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呢,尤其是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时候,他们总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我们。
到之后的惊奇,书中作者对中国人描述之细微到位,让我不得不放下偏见开始端正自己的心态去好好读。
到接近尾声时,对作者的佩服和自我的反思。
不过总的心态还是以学习为主,探究外国人对中国人性格较为客观的看法。
文章思路很乱,只是拣自己想到的堆积于此罢了。
开始想谈一下自己认为书中较为可取之学习方法。
随后说一下我对书中不敢苟同的观点及自我辩驳。
还有个人赞赏的中国式的智慧。
最后写百年之后国人与百年前的对比及反思,结语。
一、书中较为可取之学习方法书以学习的心态去读,收获就会很大。
在欣赏该书的时候,作者严谨的作风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以很多客观可想的例子去佐证自己的观点。
在谈到中国人要面子的时候,举了很贴切的中国人保住面子的拙劣手法。
一位女仆把客人的小折刀藏在主人的房间里,然后又在台布下把它找到,装模作样的展示给人看,这样她的面子就算是保住了。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气质》一书讲述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
作为中国人,读完此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气质特征。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仁爱、忠诚、礼法、谦让、敬祖尊宗、守信用”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让我领悟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优秀传统。
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价值观仍然对我等年轻一代产生重要影响,让我们更加懂得尊重他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信用。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含蓄、委婉、暗示、推测”等,这些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特点在我看来让我们中国人的交流方式更加温和、友好、考虑他人感受。
总之,读完《中国人的气质》一书,让我更加自豪地认识到自己身为中国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 1 -。
中国人的气质

中国人的气质图片来源于网络今年二月九日我把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看完后,就一直寻思着要写一篇读后感。
当时临近春节,时间都消耗在家务里,所以想法也只是停留在脑海里,一直没有行动。
此时我翻开这一两个月来看完的书,找到了它,决定再次趁想写的想法还热乎着,就赶紧动手把它写出来,省得一拖再拖地忘了。
这本书只有五百页不到一点,我当时花了四个小时看完,记了两百四十一条笔记,这是我看书以来,在看关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的书中留下笔记最多的一本书。
总的来说,这本书阅读起来并不怎么愉快。
倒不是说作者文笔不好,而是书中所描述的,在当时晚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让我感觉非常沉重。
虽然明恩溥的立场与我们的不同,在本书中的讲述肯定有不少的偏见,但是谁没有偏见呢?如何从偏见中去寻找真实,这是读者自己的事,而不是一味地去批评作者的偏见而忽略了其他的事实。
“每当我刚一提笔记下整个中华民族的若干非常优秀的品质时,非常不幸,我所观察的那些人却总是会同时表现出另外一种言行,推翻我原来的假设”不能期待别人一味地说自己的好话,不如让他人完全按他自己的心意来写,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自己。
只有通过多角度的了解,自己才能更看清自己,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比如在“面子”一事上,明恩溥是这样看的:在调停每个村子里都很常见的那些小争执时,“和事佬们”必须仔细斟酌如何顾及每一方的“面子”,就像欧洲的政客们对权力均衡的斟酌一样。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客观公正,完全不偏不倚的公正虽说在理论上可行,但对于一个东方人来说却不大可能实现,这种调停的目的就在于完全照顾到各方的“面子”。
其实我想,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人,他都需要“面子”,就比如前天我看完《我的动物,我的家人》一书中,作者克莱尔在赛马中超越了英国公主获得冠军,公主就非常生气,两年不同克莱尔说话,就是因为克莱尔按自己的心意赢得了比赛,没有给公主面子。
在此时,明恩溥说面子对自己不重要时,其实也就是在抬高自己,让别人高看他一眼,其实这何尝不是面子中的一种?在关于“节俭”上,明恩溥是这样看的:节俭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一是控制需求,二是杜绝浪费,再就是尽量地花小钱办大事。
《中国人的气质》▏换个角度看中国人

《中国人的气质》▏换个角度看中国人本书生动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
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的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
内容简介《中国人的气质》是一部湮没百年的中文译著,鲁迅先生生前曾向国人郑重推荐此书,旨在重视当时中国社会顽固保守的时代氛围下,那些痛感国家落后、人民蒙昧的留学业生们企望国人乘此卧薪尝胆、以求自立的一片苦心。
中国人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诸多美德,每一种都理应获得由衷的赞誉。
但与此同时,也有这样一个危险,即先入为主地高估中国人的道德水准。
盲目的赞美与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难同样有害。
作者简介明恩溥,1872年,27岁的他来到天津。
直到1926年,他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著作,其中包括《中国人的素质》,首次以一个西方传教士的视角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全景式描绘。
精彩节选柔顺固执中国人好比竹子,没有比这更贴切的比喻了。
竹子优雅,用途广泛,柔软易折,且中空。
东风吹来,它弯向西;西风吹来,它便朝东。
没有风时,它挺立不动。
竹子是禾本科植物。
禾本科植物容易打结。
竹子虽然柔软,却难以打结。
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的毛发更柔顺的了。
毛发可以拉得很长很长,但拉力一旦去掉,立刻就能恢复原状。
单凭自己的分量,毛发能向各个方向弯曲。
许多人头上的毛发都有一定的长法,一簇簇,总是朝一定的方向长的,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这种头发俗称“牛旋发”,由于无法控制,其他的头发即使数量多,还得顺着“牛旋发”的方向来梳理。
如果把我们所居住的星球比作是人的脑袋,各民族是一簇簇头发,那么中华民族就是历史悠久的“牛旋发”,可以梳理,修剪,也可以剃掉,但剃了后肯定再长出跟原来一样的头发,一般说来,还是朝同一个方向长的。
引自第71页在中国,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摆在街上。
对于这些摊主而言,摊铺前面的空地是属于自己的,他们可以随意摆放任何东西。
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改朝换代时,也会有一些为国家献身的勇士。
中国人的气质

读书笔记
读此书是由于迅哥儿的推荐!这是一个外国传教士写于1890(晚清)的书。 有一些偏见,但也提供了另一个角度。 清朝末年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中国人,虽然他观点有失偏颇,始终存在一些文化优越感,但是不得不说很 多东西他说对了,中国人爱面子不诚信的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你会好奇的去探寻这个作者究竟是何时写下这本书。 这是思修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当然,也是为了完成读后感才去读的一本书。但是能看得到的是,我们的民族 绝不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在慢慢改变,我们也在不断进步!我想,如今,世界一定听到了中华民族脉搏跳动 的声音,也感受到了东方巨龙在历史路上不断前进的步伐!。 100多年前,一个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了解眼光独到,但也有以偏概全。 抛开个人情感至少他是真诚的我们在反思与进步的同时既不能被批评击倒也不能被荣耀压垮。 很糟糕,基本跟《中国人的德行》这本书一模一样,作者却不一样,也不知道谁抄袭谁。
无论如何,当诚信与忠实这样的品质在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中占据了理应占据的位置,那么(不久的将来), 中国人那无与伦比的勤劳就将赢得圆满的回报。
有人把中国人比作竹子,很少有比这更为恰当的比拟了。竹子很优雅,并且用途广泛。它很柔韧,中间是空 的。东风吹来,它就弯向西边;西风吹来,它又弯向东边;无风的时候,它就挺直躯干。竹子是一种草本植物。 草很容易打成结,竹子尽管柔软,却很难打成结。
第二十四章相 互猜疑
第二十五章缺乏诚信
第二十六章多神论、 泛神论和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中国的真 实状况及其当今需求
译后
作者介绍
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又作明恩普,美国人,基督教公理会来华传教士。1872年 来华,最初在天津,1877年到鲁西北赈灾传教,在恩县庞庄建立其第一个教会,先后在此建立起小学、中学和医 院,同时兼任上海《字林西报》通讯员。1905年辞去宣教之职。在明恩溥等人推动之下,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 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明恩溥返 回美国。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中华民族的品格:坚忍不拔、理性务实、克勤克俭、居安思危谁要能将东西方的精华集于一身,谁若能在狭窄的、常常是荆棘丛生的中庸之道上安然前行,他就是幸福的。
一个多月前,南图书架上,“阅读世界人文书系”中,一本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美国人写的名为《中国人的气质》的书吸引了我。
望着印在橘红色封面的书名,中国人的气质?老外眼里中国人是怎样的气质?一个老外凭什么来分析国人气质?怀着好奇取下书本,1890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百年老店,很有历史了。
作者美国人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
一百多年前,准确说是1872年,作为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的明恩溥从西方来到古老中国,在上海、山东传教。
他曾在山东一个叫庞庄的地方生活传教。
与中国人朝夕相处近20年,他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是有感情的。
以一个传教士应有的善良和宽容,一个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理性和公正,对于中国人的生活、风俗和性格所做的一番评头论足,明恩溥的文字先是陆续发表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
后来他辞去公职,定居北京附近通州,专事写作。
以他在华几十年的生活实践,《中国人的气质》中深刻体察中国人的根性,从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立场出发,对于中华民族的一番指手画脚,成为了西方汉学中最重要的奠基作之一,在西方人的中国观形成中发挥了持久而巨大作用。
据说,此书在中国和西方曾广为流行,曾经引起包括辜鸿铭、鲁迅在内的中国思想大家们的广泛关注,直到如今仍能激起国人的阅读兴趣。
作者最早积极建议美国政府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让中国利用之发展教育事业。
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在白宫接见明恩溥专门商讨此事。
对于中国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十九世纪的艰难起步,明恩溥功不可没。
在书中,作者自勉道:永远都要在反面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给予中国人正面评价。
可就是这样一位对中国怀有好感的外国人,却始终没有放下他的西方文化中心论,以及他在面对中国人时所怀有的优越感,因而书中难免流露偏见和误解。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让人深感自豪的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中国人的独特气质和精神品质。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博大、厚重和包容的气质,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人的气质是源自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重要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思想等,这些都是构成中国人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的气质不仅体现在对待他人的宽容和包容,还体现在对待生活的淡定和从容。
在书中,作者用大量的事例和典故来说明中国人气质的独特魅力,让人深感自豪和自信。
中国人的气质也体现在对待困难和挑战的态度上。
中国人有着顽强的生存意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人都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种气质不仅让中国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也让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了无穷的活力和创造力。
读完《中国人的气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
理解。
中国人的气质是源自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顽强精神和乐观态度。
这种气质不仅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尊重和尊严,也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了解中国人的气质,也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人的气质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中国人的气质》

《中国人的气质》第一篇:《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是早期在中国居住的一位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人,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美国公理会教士。
他27岁来到了中国先后在天津、北京、山东、河北等地传教,并参加了当地的救灾、医疗等工作,在中国居留了50余年之久。
他根据自身在中国的经历和对中国人的了解,先后写了《中国人的格言与谚语》、《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农村生活》、《骚动的中国》等书。
《中国人的气质》一书是史密斯的代表作。
1890年,他根据自己二十几年在中国传教士的观察、体验所积累起的生活经验,以“中国人的气质”为总题,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
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纷纷要求作者集结成书。
此书在1894年由美国佛来明出版公司在纽约出版。
世界上的民族特征,固然不能由“优”、“劣”之分,但也没有哪个民族自称是十全十美的。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勤劳、聪明为世人所公认,但也因长期受封建制度的统治,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存在不少消极、保守的性格特征,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尤其到了清王朝的末期,国弱民穷,备受外国列强的欺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打门被外国列强轰开,西方思想由此传入中国,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了民族危机,纷纷寻求救国之路。
有主张文化创造的,有提倡西化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但正视我们这个民族“劣根性”的却不多。
史密斯说“中国人并不缺智慧,不缺忍耐、务实和乐天的性格。
在这些方面,他们都非常出色。
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人格和良知。
”但是史密斯说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的气质性格特征,今天的中国已非当年的中国,今天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早已焕然一新。
这本书主要是让我们看看我们先辈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生活的,他们身上压着多么沉的精神锁链,多多少少起点“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不能说,现在我们已不存在史氏所公正指出的那些消极的性格和现象了。
评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

评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评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摘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明恩溥以其《中国人气质》一书而占有独特的地位,明恩溥的中国观的基调是阴冷的,有着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气息。
《中国人的气质》中的中国观以对中国人国民性细致的描写和尖锐的批判为主要特色,表达了当时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看法的普遮观点。
该书本文对该书的内容及观点作了分析并阐发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明恩溥;《中国人气质》;国民性;态度1.引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我读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的时候,不禁握紧了拳头,心中多了几分沉重,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人叹息,并为身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的我们而庆幸。
可是令人纠结的是当代的中国人的气质,特性或者说国民性又有几多进步?“中国的国民性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怎么样,今后会如何?究竟进步了多少?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的特性》一书,给予人们深深的思考”。
(①西洋镜里的中国人--读明恩溥的《中国人的特性》鹿凤芍《走向世界》2000年03期)2.明及其书80年前,兽迅先生清醒而犀利地写出《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国民性中的麻木、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等不良品性,而十九世纪来华的部分外国传教士亦对中国国民性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传教士明恩溥(1854-1932)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
明恩溥(Smith, Arthur Henderson,中文名还曾被译成明恩普、施密士、阿瑟·亨·史密思等)是近代来华的著名传教士之一, 1872年受美国公理会(A. B. C. F. M.)派遣到中国服务,后受聘为《字林西报》的通讯员,为该报撰文。
1894年,明恩溥将自己陆续发表于《字林西报》等报刊之上的关于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观感经过整理,汇集成厚达三百多页的《中国人气质》(Chinese Characteristics,或译为《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交由美国佛莱明公司在纽约出版。
反思是最好的药剂

反思是最好的药剂——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读罢《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悟是,反思是最好的药剂。
原以为这是一本夸赞中国人良好的气质特点的著作,抱着一种自豪的心态翻开书页,不料却被一句句辛辣的言辞刺痛,字里行间有对中国人的无情批判与嘲讽,刚开始心里有千万种的不满和愤慨,觉得这是一个外国人对我们的偏见,但是当我看完整本书,当我静下心来顺着作者的眼光与角度来看待书中所提出的各种观点,我突然发现作者所述并非激愤之词,而是沉思之下的言论。
鲁迅先生强烈推荐这本书是我产生反思的源头,先生曾经说过,他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国人,他是国人众生醉徒中的清醒者,能够以犀利的视角来发现并指正国人性格中的弊病,对此后人十分敬佩。
而纵观此书,是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人,我想,这应该更加客观与准确。
就拿第一节讲面子的文章来说,文中提到的国人视面子如命的例子在生活中依然随处可见,生活中处处是为了单纯的顾及颜面而使最重要的事受到影响的例子,这的确是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性格缺陷,过于讲面子终究会本末倒置,误了正事。
若不是作者以讽刺的口吻如此鲜明的提出这个问题,恐怕到现在还难以认识到自己性格中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这本书是国人用以反思的最好依据。
书中所揭露的国人气质毕竟属于那一个时代,当今的国人很负责人的认识到过去性格中的缺陷,譬如漠视时间,当下,国人也已像外国人那样将时间看得很重要,不再漠视它,所以社会各个方面能够活跃起来向前发展,这是国人性格的一大进步。
再譬如缺乏公共精神,时下的国人早已将公共精神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社会服务日趋完善,在有大的灾难时,国人能够团结起来就在就难,这是公共精神的完美体现。
这亦即是国人对往昔的反思,为什么社会在有难时救助力量往往很小,那边是国人公共精神的缺乏,所以才在全社会加强了对于公共精神的宣传。
所以说,抨击与负面评价并不一定是阻力,它们所引起的反思会是前进的最好动力,是医治往昔弊病的良药。
《中国人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气质》读后感《中国人气质》读后感《中国人气质》一书是英裔的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德森·史密斯以中国人的名字明恩溥所写的,1894年以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引起了较大轰动。
鲁迅1902年到日本留学,细读了日本版的《中国人气质》。
他说虽然“错误亦多”,但“尚值得译给中国人一看”。
1936年他在《“立此存照(三)”》的文章中写道:“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希望中国人把书当做一面镜子,以结束“安于自欺、并以欺人”的局面。
中国社科院前文学研究员张梦阳从1980年开始研究《中国人气质》,1986年开始和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丽娟一起翻译全书,1995年正式出版,然后在中国多次再版。
书中所涉及的都是110多年前事情,时过境迁,沧桑巨变,人们对它的兴趣仍然与日俱增,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理智地分析,《中国人气质》所说的当时中国人的26种气质,确如鲁迅所说“错误亦多”。
主要是:排斥阶级分析、笼统地讲气质,没有触及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是不科学的;站在美国中产阶级的立场上,看待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缺乏对中国劳苦大众的同情和理解,表现出傲慢、刻薄和蔑视;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行径有一定的掩饰和美化;用一位外国传教士的视野审视和评价中国的传统文化,忽视了本国文化的相对性和局限性,企图用基督教来改造中国,是不现实的,也不可能给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指出光明的前景;这本书使西方人对中国产生了误解,以至于到现在很多西方人还以为中国还是十九世纪愚弱的样子。
纵然如此,但是也不能否认这本书的重要价值。
鲁迅肯定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汲取具体观点,而且体现了他借助于书中批判中国民族劣根性的态度,告诉国人“知耻近乎勇”的道理,从此揭起反叛民族精神的旗帜,触动国人麻木的灵魂,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讲过一句至理名言:“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爱生自觉”。
中国人的气质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化工工艺C094 任晓红096665中国人,我们最熟悉不过了。
从一出生开始身边就围绕这着各种各样的中国人。
这么看来中国人是最有权力来评价与描述自己。
中国确实存在许多关于中国人品质、性格等方面的书籍。
在这种环境读这种书,一切内容都觉得那么理所当然,许多特点与性格似乎都是很自然的东西。
在老师的推荐下,今日有幸读到这样一本书,中国人的气质。
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它是由一位在华生活生活过二十多年的美国传教士编写的,它独特的视角很吸引我。
许多人会这样说,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二十多年,这样的资历不可能得出一个关于中国人性格的整体概念,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对中国人性格的评头论足,对中华民族的指手划脚。
初读这本书,我也甚是气愤,一个外国人凭什么这么说中国,甚至还编成书吸引那么多中国人来阅读。
读起这本书,更像是自己在气自己,骂自己。
尽管这样,还是很迫切的读了下去,看他究竟还有多少要说的。
并且我也不断的将书中的观点和例子等与自己实际生活中的事情相比较,看是不是真的可以对号入座。
慢慢的发现,许多现象确实依然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但是对于我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有些观点很难认同,有些现象在身边已经找不到影子了。
读惯了中国人自己对自己的剖析、评价,现在透过别人眼睛看中国人,我觉得有必要读下去。
有句话这么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从别人眼里了解自己,会发现许多自己不以为然的一贯的东西。
这些气质也许并没有对错之分,也无标准可言,它受到许多历史、环境、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的影响。
我想选几种气质加以解析。
关于面子,在我国有着很深的文化。
面子是一种由结果判断成因的举动。
有面子的人被看成能人、成功的人。
因此很多成功的人喜大话到不能自拔。
面子蕴含着中华文化社会的深层意向,实际上已成为支配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
以至于给了面子,就是尊重了人格;扫了面子就是,就是侵犯了尊严。
因此,人们很重视面子。
书中说面子是戏剧化的,我很同意。
《双语译林:中国人的气质》札记

《双语译林:中国人的气质》读书笔记目录一、书籍简介 (2)1. 作者信息 (2)2. 出版信息 (3)3. 书籍背景与目的 (3)二、内容概述 (4)1. 主要内容 (5)2. 各章节摘要 (7)三、中国人气质分析 (8)1. 勤奋努力 (9)a. 工作态度 (11)b. 学习精神 (12)2. 家庭观念 (13)a. 家庭重要性 (15)b. 家庭责任 (16)3. 社交习惯 (17)a. 社交礼仪 (18)b. 社交圈子 (19)4. 文化传承 (20)a. 传统习俗 (22)b. 传统文化 (23)四、中国人气质的现代价值 (24)1. 对个人的影响 (25)2. 对社会的影响 (27)3. 对国家的影响 (28)五、个人感悟与体会 (29)1. 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30)2. 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理解 (32)3.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 (33)六、结论 (34)1. 本书对理解中国人气质的意义 (3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6)一、书籍简介《双语译林: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和民族特性的著作。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差异。
本书旨在增进中西方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阅读到这样一本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书籍,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民,无疑是一种享受。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中如何自处。
书中对于中国人性格中积极向上的部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我们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看到了改进和提升的可能。
《双语译林: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无论是对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信息和启示。
1. 作者信息《双语译林:中国人的气质》是由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林语堂先生所著。
从中国人的气质看中国发展

从中国人的气质看中国发展——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法学102 赵辛培 102245摘要:一位美国传教士把自己在古老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的形式将中国人的生活、风俗甚至是性格展现给人们,并且作了详细深刻的评论。
这样诞生的《中国人的气质》介绍了中国人的坚韧,勤劳等优点和没时间观念,爱面子等缺点。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书。
与此同时,以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中国人,更多的意见和分歧也因此展开。
一、中国人的气质我是带着好奇期待的心情翻看这本书的,它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这种心情。
在开篇第一讲就讲到了中国人最大的特点之一“爱面子”。
这样的问题放到现在来说仍然相当明显,甚至出现了更多新的有意思的场景,想来,这其实也是个历史问题,在赵昌平先生的《中国人爱面子的进化心理学分析》中有这样的话,他说“历史的进化影响和促进了面子机制的进化”“面子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不断进化的概念”①。
古代社会,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爱面子”很大程度上是表现出了传统道德中要求的“礼”。
“面子”是分等级的“面子”。
如作者提到的,上下级见面,特别是百姓会见官员,都会行外人看来只会在戏剧中出现的滑稽夸张的场面。
当然除了这些礼制规范下不得已的“面子”,作者还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爱面子”表现。
如:家里的女佣把客人削铅笔的刀子藏起来,为了顾全面子却坚持说是自己偶然捡到的,还给客人。
或是偷别人的东西被发现要装模作样在地上溜一圈说是捡到了还给人家,以此保全面子。
这样的例子在作者的书里比比皆是,看起来是很可笑的,但是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没有这样做过呢?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对中国人勤劳刻苦品质方面的介绍,其实这也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引以为豪并大力宣传的精神。
书中提到在中国“那些出门的人,也常常半夜起身赶路,因为大家都是这个习惯。
但是,不管你几时上路,都可以看到手里拿叉、肩上背筐的农民、在路上拾粪。
”②其实,农民在大众心理始终是勤劳,辛苦的代言人,他们一方面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一方面还要支付政府的苛捐杂税,遇上天灾人祸更是不得安宁。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推荐阅读)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推荐阅读)第一篇: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是由阿瑟·史密斯所著先说说作者阿瑟·史密斯阿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中文名明恩溥。
明氏于1845年7月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Beloit College)。
他于1872年偕妻子来华,在天津为传教师,时年27岁。
后来不久即到山东,从事传教与救灾等工作。
自1880年后,他久居于恩县之庞家庄,从事于农村布道、医药、慈善、教育等事业,有25年之久。
明氏的著作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尤其是《中国人德行》一书,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使他在国际上得享盛名。
主要作品有《中国人的格言与谚语》(Proverbs and Common Sayings from the Chinese)、《中国人的人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另有译为:中国人德行,中国人的性情,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格)、《中国的农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A Study in Sociology,另有译为:中国乡村生活)、《骚动的中国》(China in Convulsion)。
对于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虽然我已经度过,但对其中深刻的意义和启示却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地方。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少地反省自己,因为当今中国所存在的社会是物质化的,急功近利化的社会,很多人都迷失了自己,渐渐地,自己就会变得麻痹了。
偶尔,在一安静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沉思一下,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客观地讲,自己也是一个碍于面子的人,即使自己存在着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总会给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原谅自己,比如懒惰,自私,贪婪。
当今的很多人都在这个生活周期里循环着,直到老去,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为了什么,哎,或许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人都在忘我的工作与付出,为了父母,为了家庭,更为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中国人的气质》虽然是100年前的书,但是里面所介绍的现象对于现如今的许多中国人来说仍然存在。
我看到的内容多是批判中国人的恶俗,所谓无风不起浪,但是里面还是有许多影子般的存在。
身为一个外国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以自身的亲身体验和经历,对中国人的气质做了个深刻的总结。
当时中国落后的面貌难免给人一种不好的感觉,作者也说“这本书三分之一是事实,三分之一是谎言,三分之一是误读。
”但是我个人觉得作者的言辞有点偏激,我很不喜欢,偏不能概全,中国人也不是完全都是那样,所以我想针对个别方面阐述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这些观点不一定是反驳作者,我只是结合如今现象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已。
首先是中国人好面子这方面,这方面我同意作者的观点,中国人的确是好面子,而且是非常好面子。
甚至不客气的说,这种好面子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骨子里。
一件事如果他能玩完美美的做好,他就觉得脸上有光,有面子;反之则认为,自己的脸上没光,丢了面子。
甚至可笑的是,在旧中国有的人以欺负弱小从而获得别人的赞赏为荣,以为自己赢得了很大的面子。
我记得鲁迅的《阿Q正传》曾描述过这样一个现象:阿Q在小尼姑的脸上摸了一把,引得旁人哈哈大笑,他没什么内疚反而以为这种行为很光荣。
不说现实中有没有阿Q这个人,但我认为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人的视野以及思想都有了质的变化,但是这种“好面子”的现象不但没有削减反而更严重。
就比如说中国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思想,如果别人的孩子报了什么什么班,自己的孩子没有,他就觉得脸上无光,没有面子,他们就逼迫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如果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比别人强,他们就会大肆宣扬。
我不排除父母是为了孩子前途着想,但是我认为“好面子”占了很大的比例。
排去中国人不说,我觉得全世界每一个人,上到国家元首下到黎民百姓都好面子。
不单单是中国人好面子,只是中国人把这种现象表现的很突出、很醒目。
就如欧洲政治家们曾经考虑的力量均衡一样。
怎样在不损害双方的情况下把利益最大化的均分,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面子”的问题。
再谈谈节俭方面的。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内更是实行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导致许多人都把一件东西用到极限。
比如毛泽东时期,就流行这样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就比如说本书中关于节俭所提到的一个例子:一位老妇人移动痛苦、缓慢的步履,沿墙蹒跚,一打听才知道她是到亲戚家去,好死在离祖坟更近的地方,这样可以缩短距离,节省抬棺材的花费。
我不排除这可能是作者的杜撰,但这个想象却是把中国人的节俭描刻得很成功。
这种节俭最容易在老一辈的人身上体现出来:有时候看见一个老婆婆去买东西,再付钱的时候,拿出自己的手帕一层一层的揭开,你就可以看到里面都是一毛一毛的零钱。
但是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中国人的节俭就被许多人丢了。
有时候几个人在一块吃饭,往往叫了一桌子价值不菲的菜没动几口就不吃了。
一口烟吸掉一桶油,一顿饭吃掉一头牛,一屁股坐下一栋楼,现在也不算什么稀罕的事了。
我觉得,说到底,中国人的所谓“节俭”的美德,其实是虚假的,是无奈的贫穷的现实环境逼出来的阿Q精神胜利法。
绝大多数中国人骨子里其实是想铺张浪费,过穷奢极欲的生活,比富斗富,摆阔心理,并且视之为“成功”人生的标志。
而且这种人的浪费的观念中从来只有金钱与物质的观念,而从来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有时,浪费水只是想到这是在浪费钱,而往往没有想到这是珍贵的水资源;浪费纸也只是想着这是钱,而没有想这是十年才能够再生的森林环境。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口口声声说要中庸,其实并非真中庸,而是相反,是很不中庸,确实是一点也没有说错。
昨天还在以贫穷为美,今天只是稍稍有几个闲钱,却早已经是在想入非非了。
皇帝自然是三宫六院的娶妻纳妾,今天,一个小老板,靠了权钱交易,弄了几个臭钱,不也想着弄个二奶什么的吗?至今成千上万的贪官污吏纷纷移民国外,在国内做祼官,随时随地准备把搜刮来的钱财弄到国外去享受,此时何偿想过中国人的“节俭”之美德?国有企业的老总去美国澳门豪赌,一掷亿万国民血汗钱,这个时候没有节俭的美德。
一谈到教育,一谈到国民福利待遇,一谈到提高人民的幸福与尊严感,立即就有人开始对着国民唱起节俭的老调。
在社会主义仕场经济下,人们从道德制高点,一下子就没落到了“笑贫不笑娼”、“劣币驱良币”的道德观了,而且立即成为新时尚了。
所以,中国人骨子里其实大多是想过一种奢侈浪费的排场生活的。
实在没有钱时,才会想到用节俭的美德来为自己脸上贴金。
当然中国也有一些真正懂得节俭的人,往往真正的节俭的人是那些在经济上有能力讲究奢侈铺张浪费,但是从内心里并不愿意也不屑于这样做的人才是具有节俭美德的,这样的人在中国只有接受过西洋文化价值观念的人,才有可能做到。
就据我说知著名实业家陈嘉庚先生是真正的俭朴的,他确实是一个俭朴的人。
他一生只喜欢穿布鞋,常常吃豆干小菜之类的食品,从来没有过分的奢侈浪费之举。
我在网上查得这样一件事足以证明:他曾经在1929年之前曾拥有过29亿美元的资产。
这个数字就是在当时的美国都算是一个大富豪了。
但他却把这些钱都用来办学了,一生办学无数,从幼儿园到厦门大学及整个集美学村,都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
他仅有一个独生女,却一分钱也没有留给她。
而且资料还显示:他把最后剩余的一点钱还想用来筹备建设当时的鹰厦铁路,为家乡人民最后尽一点力,据说,报告打到周恩来那里,却被否决了。
且不谈这件事的真伪,单单陈嘉庚先生的这种节俭的精神就值得我们尊敬。
我常常想没准儿哪一天,我们又变得还像原来那样贫穷了,我想那些曾经被人们提倡“节俭”的美德又会再次回归神州大地吧。
继续谈论一下中国人的勤劳。
我们在不少场合都听到过类似“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这样的自我赞美的词。
但是中国人的勤劳具体体现在哪,史密斯先生在这本书中谈到了当时中国各行各业的中国人的勤劳。
总的印象就是:“每个人似乎都在忙些什么。
当然,也有不少富人,尽管他们在全部人口中所占有的比例微不足道,他们可以不干事而过着富裕的生活。
然而,他们的生活并不是外国人在表面上所看到的那种平庸。
在中国,富人仍然像他在贫穷时那样专注于他的事业,一般不会放弃。
”他还说中国人的勤劳是一个时间上最能够坚持长久,最能够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的勤劳,而且这样的勤劳成了一种习惯,并且代代相传下去。
虽说史密斯先生赞美了那么多中国人的勤劳,也发表了那么多对中国人不懈的勤劳的赞美之词,但是,他强调的始终只是中国人是依靠习惯风俗来达到勤劳的,特别是没有说到中国人是否勤于动脑筋思考问题。
我不同意史密斯先生的观点,在阐述我的想法前,我想先谈谈中国人为什勤劳。
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小农经济比重最大。
小农经济由于生产资料有限,获得财富主要靠辛苦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除了勤勤恳恳之外,还要靠天吃饭。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勤劳是必然的,否则就会饿肚子。
中国古代社会还有一部分人是靠商业获得财富,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商业不能真正创造财富,虽然社会离不开商业,但是,商业的地位不高。
小商人也必须勤劳工作,一夜暴富的大商人往往被人看不起,所以不敢露富。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社会不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还是占少数的商人,大都必须一点点地积累财富,古代中国人一般不会做天上掉馅饼的美梦。
有的人认为中国人只是一味的勤劳不像外国人那样懂的休闲,之所以他们(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尤其是欧洲国家)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经济模式不一样。
中国古代社会的典型是农村,农民休闲时间很少,只有在冬天不能够劳作的时候,大家才会热热闹闹地过年,一年之中难得休息一下。
而欧洲社会的典型是城市,广场就是为休闲提供的。
奴隶主和商人们有大量的空余时间,除了动嘴皮子搞政治外,还有体育比赛、剧场演出等等。
因此,古代社会不同的经济模式,决定了中国人比欧洲人要勤劳。
针对史密斯先生所说中国人不懂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我想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正是由于创造财富来之不易,中国人才会更加爱惜财富,注重节约,而且还要动脑筋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技术,所以,中国人往往更加聪明。
比方说,农业生产有一个指标性的数据,种子与产量的比例。
中国农民很早以前就达到1:10的生产效率。
欧洲历史上长期只有1:4,只有到18世纪,欧洲学习了中国农民的生产技术后,才达到这个比例。
因此,中国古代社会虽然以小农经济为主,但是整体上比欧洲人富裕。
古代欧洲大多数人都比中国人贫穷,少数富人是靠剥削他人劳动而不公平地获得财富。
欧洲的休闲传统,也是少数富人的传统,那是一个远离公平的社会。
适者生存是一条必然的规律,那么,未来世界被淘汰的,绝对不会是今天勤劳的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逸,中国人的勤劳没有错。
人人都勤劳,都靠自己的劳动有尊严地生活,是一个社会公平的体现。
如果一个社会勤劳的人没有收获,游手好闲的人尽情享受,这肯定不是一个公平的社会。
当然,中国人也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如果把勤劳变成操劳,变成过劳,把自己的身体也短暂地消耗掉,那就有点得不偿失。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节之多之全可谓是冠绝天下,举凡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只要人类生活中所能碰见之事,具体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
礼的要求很多,在生活中,父子间要“上慈下孝”,兄弟间要“兄友弟恭”,夫妻间要“相敬如宾”,朋友间要“谦恭礼让”,邻居间要“守望相助”,等等。
西方人之所以很难理解中国人的礼节,虽然西方人也有一套繁缛的礼仪,但却只用在宫廷和外交场合,是因为中国人则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把礼节运用得炉火纯青。
中国有一句老话:礼多人不怪。
要说中国的礼节,可也到了繁琐僵硬的地步了。
莫说经典中保存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除了统一的规范外,礼节还因时、因地、因人而表现形式有差异。
有时候中国人对于礼节达到了一种变态的心态。
据说光绪年间,外国人送给慈禧一辆汽车,慈禧只坐了一回,就再也不肯坐了,因为她觉得让一个车夫坐在她前面是对她不敬,坏了礼数。
可能这只是人们谈论的一个笑谈,但从中却可照出部分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的礼节观念根深蒂固,礼节甚至比身家性命都还重要。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礼不可废,礼是一种美德,少了礼节,便是道德败坏。
在中国,礼节成了一种程序,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一种明确的贴着标签的某种仪式,其本质已经与礼节关系不大。
繁琐的、愚昧的、固执的、象征性的、形式的礼节不再在乎其本质是否会给客人带来不便,有很多时候;礼节就是一套僵硬的规则和操守。
礼节背后是一种冷漠而又周到的客气,根本无关真诚和关怀。
其中作者举的例子有些颇为经典,例如客人不打算让主人生火,主人却执意如此,结果满屋的烟雾熏得客人泪流满面,谈何关怀和热情?简直就是一种执拗的自我中心的客套。
再说说中国人的漠视精确,我认为这是极为真实、深刻的。
即使中国人漠视精确的品质现在也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