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西方经济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西方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
考试科目:西方经济学
1.在不同类型的市场上,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形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这些不同对厂商的决策有什么影响?(30分)
答:(1)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是一条由既定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而在垄断市场上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并且厂商的垄断程度越高,需求曲线越陡峭。

同时,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有两条,它们通常被区分为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他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且集团内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另外,寡头市场上的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比较复杂,根据斯威齐模型的结论,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寡头市场上的单个厂商有可能面临的是一条弯折的需求曲线。

(2)完全竞争市场由于必须具备四个条件:①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②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③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④信息是完全的,所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无力影响市场价格,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虽然在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如经济中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经济中先进技术的推广,或者政府有关政策的作用,等等,使得众多消费者的需求量和众多生产者的供给量发生变化时,供求曲线的位置就有可能发生移动,从而形成市场
的新的均衡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由新的均衡价格水平出发的一条水平线。

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分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垄断竞争市场指的是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市场组织,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

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组织。

由于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仍假定厂商的销售量等于市场的需求量,于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表示:垄断厂商可以用减少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市场价格,也可以用增加销售量的办法宋压低市场价格。

即垄断厂商可以通过改变销售量来控制市场价格,而且,垄断厂商的销售量与市场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由于垄断竞争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即通过改变自己所生产的有差别的产品的销售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所以,如同垄断厂商一样,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所不同的是,由于各垄断竞争厂商的产品相互之间都是很接近的替代品,市场中的竞争因素又使得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具有较大的弹性。

因此,垄断竞争厂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比较平坦的,相对地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形状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担搁厂商之所以面临两条需求曲线,是因为垄断竞争市场上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厂商在改变产品价格时,首先面临的是一条其他厂商的产品价格保持不变
时的d需求曲线,然后面临垄断竞争集团内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变化时的D需求曲线。

寡头厂商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寡头市场上,每个厂商的产量都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一个较大的份额,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的变动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以至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每个寡头厂商在采取某项行动之前,必须首先要推测或掌握自己这一行动对其他厂商的影响以及其他厂商可能作出的反应,然后,才能在考虑到这些反应方式的前提下采取最有利的行动。

所以,每个寡头厂商的利润都要受到行业中所有厂商的决策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寡头厂商们的行为之间这种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使得寡头理论复杂化。

一般说来,不知道竞争对手的反应方式,就无法建立寡头厂商的模型。

或者说,有多少关于竞争对手的反应方式的假定,就有多少寡头厂商的模型,就可以得到多少不同的结果,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还没有一个寡头市场模型,可以对寡头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作出一般的理论总结。

(3)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对厂商的决策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既是该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又是该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在厂商做边际最优决策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图1);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只有一个,他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也就是市场需求曲线,这条需求曲线也表示了该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因此在垄断厂商做决策时是必不可少的(图2);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的两条需求曲线之间互相影响,其中d需求曲线同时代表着该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而D需求曲线则反映了垄断竞争市场上其他厂商与该厂商之间的价格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厂商的长期均衡走向(图
3);寡头市场上的厂商根据具体的情况而确定的需求曲线虽然没有一般的结论,但对厂商的均衡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决定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斯威齐的模型中的弯折的需求曲线(图4),该需求曲线有一部分间断,从而造成边际收益曲线的间断,在间断部分价格的变动不会影响均衡产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寡头市场较为普遍的价格刚性现象提供了一种解释。

图1 完全竞争市场单个厂商的长期均衡图2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图3 垄断竞争市场单个厂商的长期均衡图4 弯折的需求曲线
2.外部(在)性为什么会造成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如何解决这种市场失灵?(20分)
答:(1)外部影响指当一个消费者的福利或者一家企业的生产可能性直接受到经济中的另一个当事人的行为影响。

外部影响分为正的外部影响和负的外部影响两种情况,一个人从其经济活动当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经济活动所
带来的社会利益,就会产生正的外部影响,而当一个人为其经济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时,就会产生负的外部影响。

(2)外部影响会造成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有: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非对称信息。

一项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从该项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而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又会小于社会成本,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

令P V 、S V 和P C 、S C 分别代表某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私人利
益、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再假定存在外部经济,即有P S V V >、,但又有S P P V C V <<,则此人显然不会进行该活动。

这表明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从上述两个不等式可以得到:)()(P P P S V C V V ->-,这一新不等式说明,社会上由此得到的好处)(P S V V -大于私人从事这项活动所受到的损失)(P P V C -。

可见,这个人如果从事这项活动的话,从社会上其他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进行活动的私人所受到的损失以后还会有多余,即可能使其他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状况变坏。

这说明,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相反,存在外部不经济时,有S P C C <,再假定P P S C V C >>,则此人一定会进行此项活动,从上述两不等式中可得到)()(P P P S C V C C ->-,此不等式说明,进行了这项活动,社会上其他人受到的损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处,从整个社会看,是得不偿失,因此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了。

因此,外部影响(外在影响)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

税收和补贴政策是向施加负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等于边际外部利益的补贴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得厂商按照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决策。

直接调节是政府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行控制外部经济影响,也可以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

以上解决外部影响的方案的关键是外部成本或利益内部化。

此外,科斯定理的结论也被用来解决外部影响问题。

传统的方案并没有消除外部影响,所以科斯定理建议,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性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通过市场谈判就可以解决外部影响。

3.试述20世纪下半期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的演变。

(20分)
答:(1)保罗。

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在宏观经济学中,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加速原理。

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乘数一加速数模型在试图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对经济周期作出解释的同时,特别强调投资变动的因素。

假设由于新发明的出现使投资的数量增长。

投资数量的增长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

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他们会购买更多的物品,从而整个社会的物品销售量增加。

通过上面所说的加速数的作用,销售量的增加会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
收入增长,从而销售量再次上升。

如此循环往返,国民收入不断增大,于是,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然而,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大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

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收入便不再增长,从而销售量也不再增长。

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增长的停止意味着投资量下降为零。

由于投资的下降,收入减少,从而销售量也因之而减少。

又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的减少使得投资进一步减少,而投资的下降又使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

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会持续下降。

这样,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收入的持续的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

这时,由于在衰退阶段的长时期所进行的负投资,生产设备的逐年减少,所以仍在营业的一部分企业会感到有必要更新设备。

这样,随着投资的增加,收入开始上升。

上升的国民收入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又一次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

于是,一次新的经济周期又开始了。

(2)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这一模型是由卢卡斯在1975年的一篇题为《均衡的经济周期模型》的文章中提出来的。

①卢卡斯的均衡的经济周期模型包含有五个基本假设:a、经济当事人具有理性预期,并且预期产量将处在其正常水平上;b、价格水平必须使得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即保证市场出清;c、经济体系中的市场是分散的(岛屿式的),每个市场的参与者只拥有有关市场的部分信息,他们通过观察自己所在的市场而对其他市场的变化作出最优估计,因而可能误解价格信号而对冲击作出反应;d、产品是在不同的地点生产的,并且这些产品是不可储存的;e、每个地点的生产都与上一期的产量和人们感知的相对价格有线性依存关系。

②在这些假设条件下,经济波动是这样产生的:当出现货币方面的干扰,例如货币供应量意外增加,一般价格水平将随着总需求的增加而上升,但是各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变。

由于存在信息传播障碍或噪音,单个生产者误认为自己产品的价格上升只是他所在的市场的鼓励现象,从而对他的产品需求作出错误的预测。

当价格上升到高于单个生产者的预期价格时,他会增加就业,扩大生产,如果所有的生产者都采取这样的行动,就业和产量将会超过竞争性均衡会有的就业和产量水平,即充分就业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将向上运行(扩张),相反,当实际价格低于预期价格时,生产者作出的反应是减少就业和产量,这时经济将向下运行(收缩)
③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得出的主要结论是:a、在产出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替换,但是这种替换(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只有在货币变化和价格变化未被人们预期到的情况下才存在;b、旨在稳定经济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即预期到货币政策变化对实际变量(就业量和产量)是没有影响的,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预期到的货币是中性的;c、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由结构参数、单个市场的供给弹性以及受政策影响的变化率共同作用所决定。

因此,如果政策按照一种特定的方式发生变化,结构参数从而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将会发生变化(“卢卡斯批评”);d、由于存在理性预期,人们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所以在长期,货币是超中性的。

所谓“货币超中性”是指,甚至在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也不会对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产生影响。

(3)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
①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与货币的经济周期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认为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货币冲击或总需求冲击,而前者认为经济波动的初始根
源是技术冲击或供给冲击。

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这两类模型都假定经济当事人对冲击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无论经济遭受什么样的冲击,经济当事人必须以某种方式从噪音中筛选信号,正是由于经济当事人从噪音中分辨信号的能力是不完全的,才导致经济波动;但是,经济当事人从噪音中筛选出信号的能力会不断提高,他们会从失误中总结教训,来改进信号筛选,所以,经济波动总是向经济增长路径收敛,对自然率的偏离不可能累加。

②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由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等人提出,在这一模型中,劳动供给对工资暂时变化的反应具有较高的弹性,或者说,如果工资的变化是暂时的而不是长久的,人们非常愿意跨时替代闲暇;在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家看来,诱发经济波动的最重要的冲击是生产率冲击或供给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

③经济波动是按照下列方式产生的:假定存在一个正向的技术冲击(如技术创新或新的生产方法的发明)。

这种冲击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形成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和产量增加,从而提高现行的实际工资水平。

在冲击发生时,单个的经济当事人必须确定:这种冲击究竟是暂时性的还是长久性的,即经济当事人面临着一个信号筛选问题。

如果劳动者估计这种冲击是暂时性的,那么他会认为与未来的实际工资相比,现在的实际工资较高,这会引起劳动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因为实际工资提高使闲暇的机会成本提高),从而刺激劳动者在现期提供更多的劳动,由此导致现期产量增加,经济于是处于上升阶段。

这样,如果闲暇的跨时替代效应较大的话,即使微小的生产率冲击也会导致相对较大的产出效应。

如果劳动者估计这种冲击是长久性的,生产者将愿意进行新的资本投资将来扩大生产。

由于从投资增加到资本存量增加再到产量增加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即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所说的“建设需要时间”,他们估计这个时间长度为4个季度左右),因此,产量会在初始冲击发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继续增加,直至冲击的影响消失。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存在进一步的技术冲击,生产者迟早会发现,与保持稳定状态的增长所需要的资本相比,他们持有的资本存量太多了。

一旦生产者发现了这点,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他们必将降低投资率,直到资本折旧使经济恢复到稳定增长路径。

在投资率下降的过程中,就业和产量相应发生波动。

如果发生的是一个负向的技术冲击(如战争或自然灾害),传播机制则按相反的方向把经济推向下降阶段。

(4)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既可能来自供给一方,也可能来自需求一方,供给冲击或需求冲击之所以演化为经济波动,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着刚性和不完全性,这些刚性和不完全性会放大冲击的效果,从而导致就业和实际产出发生大的波动。

①固定加成的经济周期模型:这一模型假定,货币工资和初级产品的价格都是固定的,因而厂商按照加成定价法来确定的产品价格也是固定的,实际工资因此也是固定的,在既定的价格总水平下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通过这一模型新凯恩斯主义者回答了“为什么经济自动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的过程是漫长的?”这一问题,他们的答案是“协调失灵”,即便降价最终对所有的企业都有利,企业也可能不降价。

曼昆、包尔和罗默等一些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之所以存在协调失灵。

是因为市场是寡头垄断型的,在这种市场上,企业之间处
于“猜想中的相互依赖”,企业行为或决策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如果其他企业都不采取行动的话,任何单个企业降低价格将会使他失去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不是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这就使得单个企业没有降低价格增加产量的刺激。

因此。

在一个分散化的经济中,经济当事人无法成功地协调他们的行动。

②可变加成的经济周期模型:另一些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即便在短期内货币工资是刚性的,产品价格也不是完全固定的。

如果初级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总需求的下降而降低,根据加成定价法确定的最终产品的价格也会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水平的,而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③近似理性的经济周期模型:这个经济周期模型是阿克洛夫和耶伦在1985年的一篇题为《工资和价格惰性的近似理性的经济周期模型》中提出来的。

这个模型在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是近似理性的(所谓近似理性行为是指经济当事人面对需求的变化缓慢地调整工资和价格。

近似理性行为是一种非最大化行为,在这种行为方式下,来自最大化而不是非最大化的收益通常很小,或者说,与最大化行为相比,采用非最大化行为的损失很小。

近似理性行为是一种次优行为。

)、经济是不完全竞争的、价格和工资是惰性的、厂商的目标函数是可微的和效率工资假说的假设下,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经济当事人采用他们认为是“微不足道的”次优方式调整工资和价格,总需求冲击会引起产出和就业的重大变化,即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在短期是非中性的,或者说,制定或变动价格决策的很小的交易成本可能会引发实际经济活动的大规模波动。

4.说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目前在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上的主要异同之处。

(30分)
答:从重商主义开始到今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尤其是20世纪以来,政府干预和经济自由两大思潮的分歧和争论从未停止过。

凯恩斯革命前,主张经济自由的新古典理论始终居上风;凯恩斯革命后,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成了主流,但主张经济自由的声音仍相当强烈。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认市场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因而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

这样,政府对经济是一切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1)如果政府才却超越人们预期的突如其来的政策干预行动,尽管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偏离均衡,取得某种小,但只会使经济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是利少弊多。

(2)不管他们的理论结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实质始终是一句话:彻底的经济自由。

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的不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不可能对未来能洞察一切并据此行动,因此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难以迅速调整并达到市场出清。

(3)经济从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在此期间,经济回遭受损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尽管该学派的理论结构并不景致、完善,而且说法不一,(4)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精神实质也始终是一句话: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这两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我们不能说谁是谁非,而只能说那一派的观点和主张较符合真实世界。

从这一点看,新凯恩斯主义可能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符合实际些。

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能理性预期的假定条件实在太苛刻。

众所周知,人们在市场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获知的信息,不断修整与其中是一切错误。

但由于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一切经济现象无刻不在变动中,加上人们总有某种为自己利益而欺骗和损害别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因而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来说,信息总是不完全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尽可能作出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定,但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存在这些假定的情况。

可能正因为如此,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没有按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张去做,对经济的形形色色干预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经济自由注意呼声最强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终担任在着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角色。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凯恩斯主义无疑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衣钵,但力图克服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寻找价格粘性和市场非出清的微观基础,竭力证明这种“粘性”和“非出新”同样是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5)他们找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来说明这种“结果”,这些“理由”有些看来很不充分,证据不足,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这些“理由”都是从经济主体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发的,因而是合乎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微观基础上;二是这些“理由”尽管各不相同,说法各异,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是现实经济生活的某种反映。

显然,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和区别,并不在于认为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不要“理性预期”或力求“理性与其”,而在能不能“理性预期”或做到“理性预期”,也不在于认为要不要“市场出清”,而在于能不能“市场出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这一标准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可能比新凯恩斯主义离真理更远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