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高考习题汇编(教师版)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高考习题汇编

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3)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从表1可以看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虽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据垄断地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与表1不符,故A项错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和上涨,即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从表1四国工业生产总和的比例无法得出各国工业发展程度,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但与表1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上海单科·17)观察右侧图表,其中乙国是()

A.英国B.法国C.俄国D.德国

【考点】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德国统一与现代化

【解析】1870年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乙国发展呈现上升趋势。英国技术革新落后,逐渐失去领先优势,在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的比重下降,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法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的比重下降,故B项错误;俄国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1871年德国统一,工业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呈现上升趋势,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上海单科·22)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A.商业繁盛的地区B.盛产煤炭的地区

C.邻近河流的地区D.电力充足的地区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时代的来临

【解析】资本家为新建纺织厂选址,接近市场是重要因素,不是优先考虑的因素,故A项错误;19世纪末的西欧内燃机逐渐取代蒸汽机,因此接近盛产煤炭的地区不是优先考虑的因素,故B项错误;19世纪末的西欧已经摆脱对自然力的依赖,邻近河流的地区不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故C项错误;19世纪末的西欧电力成为一种新的动力,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因此应该优先选址在电力充足的地区,故D 项正确。

【答案】D

4.(2015·海南单科·12)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政府鼓励发明专利)

【解析】海外市场主导着科技发明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叙述德国的科技专利,未涉及其他国家,因此不能得出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从1850年到1870年德国统一,到1900专利授予书目激增,说明统一的政府有利于推动科技的发展,故C项正确;引进技术发明不属于专利,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海南单科·18)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这一现象反映出()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B.民主体制的普遍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人们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解析】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科技的大力支持,与民主政体的建立无关,故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据材料中“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工业公司得到研究

资助”可见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的作用,故C项正确;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5·上海单科·35)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右侧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A.能源革命与人类生活B.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

C.科学进步与征服自然D.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

【考点】工业社会的来临——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环境问题)

【解析】这篇论文的提纲1反映出能源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但没有完整体现论文的主题,故A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总体看这篇论文的提纲,一方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人类的应对措施,反映出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最为全面,故B项是最佳选项;

“征服自然”是人类对待自然的错误态度,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只是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一部分,人类应对环境问题只是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之一,故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答案】B项3分,A、D项1分,C项0分

7.(2015·海南单科·11)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据此可知()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考点】工业革命

【解析】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因此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国所占份额减少主要在于欧洲工业革命后,制造业迅速发展,而非中国制造业衰退,故B项错误;工厂的出现是工业化发展的表现,不是推动欧洲工业化发展的原因,故C

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欧洲明显多于中国,这主要是因为欧洲完成了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4·四川文综·14)图2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该电影() A.肯定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

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

【考点】工业革命;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艺术

【解析】图片寓意主要折射工业革命负面影响而非其积极方面,故A项错误;图画中将人的部分身体异化为钢铁构件及工具,寓意人被视为没有感情的工具,人性被忽略,反映了工业革命下工人的处境,故B项正确;图片寓意与应对大危机无关,故C项错误;卓别林《摩登时代》主要是用喜剧的手法描绘工人的工作生活,故D项错误。

【答案】B

9.(2014·海南单科·20)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解析】题干材料中“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说明工人从经济发展成果中获取很少,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中“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说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1929年以前,供给与需求已经出现了矛盾,故C项错误;“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在罗斯福新政才开始实施,故D项错误。

【答案】A

10.(2013·上海单科·22)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活动,掠夺了大量财富,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时期,通过大规模的商品输出,进行对外经济扩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出现,资本家开始以资本输出侵略为主要方式,对外扩张。

故选C。

【答案】C

11.(2012·福建文综卷·23)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③航线经过地中海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看准时间1912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第二航程从英国到美国,这是一个历史地理综合题目,电视是20实际20年代才出现的排除②。从英国到美国不需要经过地中海,排除③,所以答案B。

【答案】B

12.(2012·海南单科卷·2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考点】第二次工业命革命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出现了汽机等新型的交通工具,新式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相对缩短了各地之间的距离,使得在效区居住也不会对工作带来不便,A项正确;BCD项与题干现象无关。

【答案】A

13.(2012·上海单科卷·18)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电力与蒸汽B.电力与钢铁

C.蒸汽与煤炭D.煤炭与钢铁

【解析】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主要展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工业成果,这也是此次世博会的物质基础,蒸汽、煤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电力与钢铁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符合题意。

【答案】B

14.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3)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6分)

【考点】(3)史学理论——史学观念(全球史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3)依据材料二中“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可以看出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结合材料二中“(一)优势的基础”可以看出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

【答案】(3)说明: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西方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都领先于世界),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西方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亚非拉很多地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6分)

1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

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材料二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0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9分)

【考点】(1)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化)

(2)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化)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并结合英国工业化特点,从改革、资本积累以及政治条件等视角概括特点。

(2)依据材料一中“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以及材料二中“普法战争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等信息从政治条件、资金获取、交通运输以及科学技术等角度来归纳原因。

【答案】(1)特点: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主要依靠内部进行资本积累;缺乏有利的政治条件。(3分)

(2)原因:德国统一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动重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9分)

16.(34分)计时——记时——纪史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4分)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8分)

【考点】世界市场形成及其影响。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知识运用以及归纳概括能力。第(2)问“阶段划分”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分为两个阶段:1880前、1880~1884;“理由”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句进行归纳,如“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得出: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如“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得出: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历史条件”主要从工业革命需求、世界市场发展、英国的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

【答案】(2)阶段和理由:(示例)

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2分)

第二阶段: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2分)

历史条件:

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2

分)

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制

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3分)

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

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分)

1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

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解析】综合考查工业革命。第(1)题,从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第(2)题,从时间信息入手,列举与之相关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即可。第(3)问,从技术进步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带来的积极作用角度分析。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