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

合集下载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河北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深化改革时期的广播电视史

深化改革时期的广播电视史

《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多年来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选择“政府 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 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许多《焦点访谈》的报 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时题词“焦点访谈,表扬先进, 批评落后,伸张正义。”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专程来到中央电视台,与 《焦点访谈》的编辑记者座谈,并郑重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 改革尖兵。”2003年8月26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演 播室赠言“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行,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进。” back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开办于1993年5月1日, 这个杂志型新闻节目播出伊始就产生了广泛影响, 改变了中国大陆观众早间不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 被誉为是“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
课外延伸之
开办之初的四个栏目:东方之子、东方时空金曲
榜、生活空间、焦点时刻
2000年11月27日,《东方时空》时长从40分钟扩为150分钟,以演播 室为调度中心。同时推出了《东方时空》独有的周末版节目。在这次改版 中,《生活空间》改名为《百姓故事》,《时空报道》改为《直通现场》。 并增加了《世界》、《纪事》和《直播中国》三档周末环节。当时央视一 套的几节早间新闻也一度并入《东方时空》,并更名为《东方时空· 早新 闻》。在央视一套首播时间为06:00。
自1994年开办后,它迅速成长为一个在 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 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节目开播 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百姓们 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课外延伸之
平均每天栏目能收到2300条来自观众通过电 话、写信、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QQ等方 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我国广播事业发展概况

我国广播事业发展概况

我国广播事业发展概况摘要:我国的广播事业最早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到解放前有了初步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发后我国的广播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对我国广播事业发展的概况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一、新中国成立前大陆的广播事业1.国民政府时期的广播事业1922年,美国记者奥斯邦在上海开设“中国无线电公司”,发射台建在外滩大来洋行的屋顶上。

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月24日第一次播音,功率50瓦,呼号ECO,播送音乐和新闻(由《大陆报》提供)。

由于触犯了北洋政府的法律,被勒令停播,3个月后倒闭。

1924年美商开洛公司和申报合作开设开洛广播电台,是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共维持了5年左右。

之后中国人开始有自己官办和私营的广播电台。

广播事业也由此兴起。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 开始播音,简称“中央广播电台”,功率500瓦,这是国民党所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

1932年11月,新广播大楼落成,功率75千瓦,成为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一座广播电台。

同年,成立中央无线电台管理处,积极从事全国广播网的建立,在全国建立了20多座电台。

1929年8月,国民党政府公布《电信条例》,允许民间经营广播事业,陆续出现了一批民办电台,类型主要有:教育性电台、商业性电台、宗教性电台。

1936年,国民党当局规定,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均须转播中央台晚间一小时的新闻节目,这是中国广播史上新闻联播节目的开端。

截止1937年6月底,全国共有电台78座,总发射功率120多千瓦,其中民营电台55座,但发射功率却不及总发射功率的6%。

抗战期间,随着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斗争节节失败,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的广播事业受到严重摧残。

由于日寇逼近南京,1937年11月23日,国民党中央台停止播音,被迫迁往重庆。

1938年3月恢复了播音。

1939年2月,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利用英国提供的设备,开办了对外广播,英文名称“Voice of China”(VOC),意为“中国之声”,分别使用英、德、法、俄、日等外语和汉语播音。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一、起源与初期发展广播电视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形式,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当时,广播电台主要通过无线电波向公众传播音乐、新闻和其他娱乐节目。

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是1922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广播公司”,它的开播标志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起步。

二、战乱时期的停滞与复兴然而,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战乱时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发展进程暂时停滞。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电视才得到了重视和恢复。

新中国政府重建了广播电视系统,并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台,统一管理和运营广播电视事业。

三、改革开放与媒体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广播电视技术和节目,丰富了国内的广播电视内容。

同时,中国还积极发展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技术,扩大了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和观众群体。

四、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从2000年开始,中国广播电视总台启动了数字化转播工程,逐步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和处理。

数字化技术不仅提升了广播电视的画质和音质,还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冲击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的广播电视面临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观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音视频内容,而不再依赖传统的广播电视平台。

为了适应这一变革,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也积极探索转型升级,开展了互联网电视和移动电视的建设和运营。

六、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展望未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5G 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广播电视的传输和接收将变得更加快速和稳定。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将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推广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

此外,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广播电视产业将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经历了起步、停滞、复兴、改革开放、数字化和互联网冲击等不同阶段。

中国广播业的发展

中国广播业的发展

起步时期

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中社是中国共 产党创办的第一个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即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 会在江西瑞金开幕的日子首次广播。大会期间,红中社播发了有关大会 的动态、报告、决议案以及中华苏威爱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临时 中央政府主席等重要消息。
新 华 社
抗 战 时 期 的 无 线 广 播
新中国的广播事业 (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事业)
起步时期(1949前) 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5) 挫折停滞时期(1966-1976) 复苏振兴时期(1977-1980中期) 发展繁荣时期(1980以来)

起步时期
早期的无线电事业:

红中社
延安台的变迁:



1940年春成立“广播委员会”,周 恩来主任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陕 北新华广播电台——北平新华广播 电台——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1949年12月5日)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 12月30日,后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 广播诞生纪念日。 人民广播对外广播的开始:1941年 12月3日,延安台开始定期播出日语 节目,主要是宣传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后 来这个日期被确定为人民广播对外 广播的开始时间。
客观上将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 引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传 播了无线电知识,使中国发展广播事 业走出了第一步,催生了中国人自办 广播事业。 但是,这批电台除了经商需要外,另 一个目的就是进行西方思想文化渗透 和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宣传。

北洋政府 官办广播
民 国 时 期 的 矿 石 收 音 机
民国时期广播电 台的发轫
当时所用的收音机

抗战时期上海广播电台生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抗战时期上海广播电台生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抗战时期上海广播电台生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search on the Survival Tim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Radio Stations in Shanghai Based on QC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庞亮赵康帅Pang Liang Zhao Kangshuai摘要:上海是1949年以前我国广播电台最大的集中地,此地各类电台在抗战时期的处境极具代表性。

本文以抗战时期上海地区的广播电台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方法,将电台类型(国人或外人办台)、电台是否为民营电台、电台地址、电台主办者、电台与日本的关系、电台是否向日方登记、电台是否参与抗日救亡宣传七个因素设定为解释变量,将电台是否长期生存设定为结果变量,探讨了抗战时期上海地区广播电台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归纳出抗战时期上海广播电台的三种典型性的组合路径,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关键词:定性比较分析,上海地区,抗日战争,广播电台Abstract:Shanghai was the largest concentration of radio stations of China before 1949.The various radio stations in Shanghai were highly representativ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Treating Shanghai radio station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as research subje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t survival time by using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research methods.Seven variables about broadcasting has been set as explanatory variables,including its type (whether the radio is controlled by Chinese people or foreigners),whether it is private-run radio,address,founder,its relations with Japan,whether it registered to the Japanese side,whether it participated in anti-Japanese propaganda.And whether the radio could survive in a long time is set as outcome variable.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urvival time of radio stations in Shanghai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were discussed.The three typical common ways of ShanghaiRadioStation with long-term survival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were summarized and explained.Keywords:QCA,Shanghai region,Anti-Japanese War,radio stations上海是中国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发源地,也是1949年以前我国最大的广播电台集中地。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13个广播频道介绍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13个广播频道介绍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及旗下13个广播频道介绍一、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简介smg广播广告经营中心,即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英文统称Shanghai Media Group,简称“SMG”)是中国目前产业门类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省级新型主流媒体及综合文化产业集团,由原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和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于2014年3月31日整合而成。

截至2015年底,SMG共有职能部门13个,直属事业部8个,一级子公司15家(含1个上市公司——上海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二级子公司82家,三级子公司4家,共有从业人员16000余人,总资产达597亿元。

业务涵盖媒体运营及网络传输、内容制作及版权、互联网新媒体、现场演艺、文化旅游及地产、文化投资、电子商务等领域。

具体包括:1、媒体运营及网络传输广播频率(13套):上海新闻广播、东广新闻资讯广播、交通广播、故事广播、戏曲广播、东方都市广播•899驾车调频、经典947、动感101、Love Radio103.7、KFM981、五星体育广播、第一财经广播、浦江之声。

电视频道(15个):东方卫视、新闻综合、娱乐、星尚、电视剧、第一财经、五星体育、纪实、艺术人文、ICS 外语、东方购物、哈哈少儿、炫动卡通、东方卫视国际海外频道、东方电影。

全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15个):都市剧场、欢笑剧场、动漫秀场、全纪实、东方财经•浦东、法治天地、七彩戏剧、幸福彩、游戏风云、魅力音乐、生活时尚、极速汽车、劲爆体育、新视觉、金色频道。

报纸杂志(6种):《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陆家嘴》、《中国房地产金融》、《上海电视》、《每周广播电视》。

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

网络传输:无线传输、有线传输和卫星传输。

2、内容制作及版权包括新闻、综艺、社教、体育、影视剧、动漫及纪录片等各类内容制作。

旗下五岸传播公司、秒鸽网专事集团内外的节目版权交易。

孤岛时期上海的广播电台(1937-1941)

孤岛时期上海的广播电台(1937-1941)

孤岛时期上海的广播电台(1937-1941)论文摘要民国时期上海的娱乐文化蔚为大观,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广播娱乐就是都市生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拟选取孤岛时期(1937.11?1941.12)为考察时段,参考《上海广播电视志》、《旧中国上海广播事业》等资料集,结合《申报》、《上海无线电》等报刊资料,以广播电台的设立为切入点,关注广播电台的生存与发展,电台与播音员、电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考察广播电台的节目内容和播音情况,试图借此思考战争阴影下的娱乐文化,深化对娱乐生活文化的认识,并对大众文化中广播娱乐的缺位予以补充。

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叙述战争背景下的广播电台设立和发展概况,在对广播电台节目加以分析的基础上,考察战争背景下的广播电台内容是否发生变动;第二章,主要从播音员和听众两个方面,探讨孤岛时期广播电台作为一种新娱乐方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考察日方当局对广播电台的审查制度,借此对孤岛时期广播电台的发展状况做出原因分析;第三章,探讨广播电台娱乐同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联系,大众文化的分层同样在广播电台文化中得到体现。

本文昀后的结论是,战争没有给孤岛广播电台文化造成断裂,民国上海的大众文化在这时也没走向衰微。

造就这一事实的原因要归于孤岛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

关键词: 上海孤岛时期广播电台大众娱乐 AbstractThe populace entertainment of Shanghai presented a magnificent sight inthe Republic of China, of which the performance entertainment is influential. The entertainment of broadcasting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the populace entertainment lives. Based on island time 1937.11-1941.12the radio station i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urban popular culturefor the stud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nsulting radio station and television in Shanghai and Radio station in Shanghai in old time, and soon, combing Shenbao and Shanghai Radio, focus on the establishing and development of radio stations, based on connections in announcers and radio stations, listeners and radio stations, radio and people daily livesBy inspecting programs and broadcasting, thinking entertainment cultureunder the war, intensifying to recognize the entertainment lives, and tocomplement radio entertainment in popular cultureExcept the instr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is thesis is made up of three chapters: Chapter 1, narrates the establishing of radios in island time, introducing a generalsurvey of the radios, inspects the fundamental state of radios. Chapter 2, narrates onannouncers and listeners, probes radios as one of new entertainments take parts inpeople’s daily lives. Chapter 3, probes into radios to play a role in popular cultureIn a word, the thesis thinks the war don’t make broadcasting culturebroken, not make popular culture be in decline, it make broadcasting culture monstrosity prosperous instead. It owed to especial historicalenvironmentKey words: ShanghaiIsland timeRadio stationPopulace Entertainment 目录绪论.1一研究缘起..1二研究现状..1三关注问题及史料运用5四题目界说..5前言.7第一章孤岛上海广播电台的概况9第一节广播电台的设置9第二节广播电台的节目.16第三节对广播电台的审查制度..25第四节民营广播的困难处境.27第二章播音员与广播电台..29第一节从月份牌电台女郎说起..29第二节播音者的苦闷31第三节听众的苦与乐35第三章广播电台与大众文化..40第一节广播电台与日常生活.40第二节电台文化与娱乐空间..43结语..45附录..46参考文献57后记..61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孤岛时期上海的广播电台(1937-1941)绪论一研究缘起1923年1月23日,奥斯邦电台试播成功,中国境内出现了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

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

昨天下午(2009年10月21日),在上海广电大厦里召开的上海市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推进大会上,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正式宣布拆分为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实行制作与播出分离改革的广电系传媒集团。

上海文广原有的频道频率资源及新闻制作部分将进入上海广播电视台。

上海广播电视台将拥有15套模拟电视频道、1套高清电视频道和11套模拟广播频率,在上海市场占据超过70%的电视市场份额和90%的广播市场份额。

非新闻制作部分则统一划归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包含了财经、影视、娱乐、时尚、动画、体育、新媒体、运营、广告等诸多业务,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独立制作电视节目,然后销售给电视台播出。

上海文广的内部重组是中国电视业改革的最重要一步——首家广电体系传媒集团实现“整体制播分离”。

事实上,制播分离被认为是提高电视生产质量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改变电视台多年来,既当甲方又当乙方,资源浪费、生产效率低下的状态。

制播分离在上海的正式启动无疑对中国电视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按照广电总局的规定,在制播分离改革过程中,频道频率不得公司化、企业化,但可以推进电台电视台经营性的节目制作单位和部门转企改制。

电台电视台所属节目制作公司可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条件成熟的可上市融资。

据悉,在上海文广之后,湖南广电、央视二套、五套、北京电视台等的制播分离改革,也将接踵而至。

记者金力维制播分离大幕再启“动刀”体制寻突破时隔8年,“制播分离”的大幕重新拉开,但聚光灯追逐的主角早已不是当年风光一时的民营电视制作公司们,而是改制已到关键时期的各地方广电集团。

同样是“制播分离”四字,其意义曾经是民营电视公司谋求发展空间的一线曙光,但今天却是广电集团寻求根本性体制创新和实现“做大做强”目标的产业突破口。

两次制播分离的异同8年前,身为“民营四公子”之首的光线传媒集团董事长王长田,在他出席的任何一个公开场合都会为“制播分离”鼓与呼。

中国的广播电视史

中国的广播电视史

中国广播电视史一、中国广播电视史大致概况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近代中国早期的报刊由外国人办一样,最早的广播电台也是外国人创办的。

中国在1905年由袁世凯(清)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同时购买了无线电收发报机,分别安装在北京,天津,保定及北洋水师的军舰上。

1906年建电政司,规划中国的无线电,电报,电话,邮政等事业。

1915年4月袁世凯(中华民国)颁布《电信条例》,也是中国第一部无线电电信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外国人不许在中国境内私设无线电台;无线电器材属于军事用品,未经许可,不得进口。

从1923年至1929年,在中国上海出现了3座广播电台,但这三座电台都是由外商建立起来的。

随着外国人在中国办电台,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传入中国,使中国发展广播事业走出了第一步。

这批电台除了经商需要外,另一个目的就是进行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和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宣传。

直到1926年10月1日,中国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是无线电专家刘瀚。

随后,又出现了天津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5月1日)和北京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10月1日),1928年1月1日奉政府成立了沈阳广播电台。

这是中国最早的四家无线电广播电台,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中国早期的文学家,翻译家)强烈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比照日本叫“放送”,同时与许多文人商讨,对比“Broadcasting”应该称为【广播】——这也是广播一词的历史典故。

随后在北洋政府时期有10多座电台,但规模都很小,还没有中央规模的电台,待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电台才慢慢地多了起来可最多不过20多座。

在抗日战争期间,广播电台成为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工具。

1939年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政府第一个短波国际电台,宣传抗日,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1940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1940年春,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成立了广播委员会,领导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

上海市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上海市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上海市收音机工业发展史民国11年(1922年)冬,美国新闻记者奥斯邦(E . G . Osborn)以亚洲无线电公司的子公司——中国无线电公司经理的名义与旅日华侨曾君合作,以华人资本借美商名义,在上海广东路大来洋行屋顶建立一座50瓦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并成立中国无线电公司销售接收机。

翌年1月23日晚8时电台开播,轰动上海,几天销出无线电接收机(后改名为收音机)约500台,上海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收音机。

这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和第一家销售无线电接收机的公司。

之后,随着广播电台不断的建立,收音机在上海地区逐渐兴起,均为舶来品,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市民多喜用矿石收音机。

民国13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定,允许市民装用收音机。

北洋政府建设委员会上海无线电机制造厂创办,用进口零件组装成七灯交流收音机。

市民中装置收音机者渐起,其方法以再生式线路联接为多。

同年8月,上海俭德储蓄会颜景焴采用超外差式线路联接法装置收音机成功。

翌年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民国13年10月8日,苏祖斐、苏祖圭、苏祖修、苏祖国、苏祖尧、苏祖光等姐弟7人合资在上海创办的国内首家民族资本无线电公司,公司先后设立制造厂、门市部、修理部、无线电广播电台和编辑出版部,制造供应无线电零件、器材和图书,并自行设计制造矿石收音机和电子管收音机。

1952年7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与亚南制造厂合并,更名亚美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1955年9月,亚美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第二制造厂改名为上海亚美电器二厂,专业生产电子仪器。

1957年5月改名上海亚美电器厂。

1966年10月,改名为上海无线电二十六厂)在松江图书馆内,试验组装的矿石收音机与电子管收音机获得成功,不仅收到上海电台的无线电电波,同时也收到日本电台所播的音乐节目。

民国21年,程权等人创办业余无线电研究社。

民国23年,开始生产纸质无线电感零件,并出版《无线电三日刊》及矿石、电子管收音机等无线电知识普及小丛书。

1992-2012广电大事记

1992-2012广电大事记

• 1997.6.30,央视播出72个小时的直播特别节目; 10.28,央视直播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工 程大坝成功合龙工程;11.8,央视直播长江三峡水 利枢纽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故1997年称为电 视直播年。 • 1997.7.11湖南卫视开播《快乐大本营》 • 1997.8.1 国务院(第228号)发布于9.1正式实施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 1997.12.31,江泽民通过中央三台发表新年讲话。 这是我国国家主席首次通过央视发表新年讲话。此 后每逢新年,国家主席都在中央三台发表新年讲话。 • 1998.1.1中央三台首批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 • 1998.1.11-3.1 央视派出8人报道小组,赴伊拉克报 道武装核查情况。
• 2006.2.27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肯尼亚内罗毕调频 台正式开播。这是我国建设的第一座境外调频电 台。 • 2006.4.17 上海东方宽频传播有限公司与美国在 线(AOL)和MediaZone三家携手,通过网络宽 频技术向全球华人提供中文电视。 • 2006.8.30,由央视、山西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 制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荣获韩国首尔国际 电视节最佳长篇电视剧奖,电视剧《守望幸福》 获得迷你剧优秀奖。 • 2006.9.6北京人民广播电台DAB移动多媒体广播 正式开播。 • 2006.12 央视手机电视试播。
• 1996.9.1 央视第四套节目正式进入澳大利亚有线电 视系统。 • 1996.12,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 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两办”37号文件),其 中明确提出要“重点解决擅自建台、重复建台和乱 播滥放”规范广播电视行业管理 • 1996.12.27 经中央批准,中央三台升格为副部级事 业单位。 • 1997.3.5 广西有线广播电视台开播。它是全国首家 通过广电部验收并批准正式成立的省级有线广播电 视台。

浅论上海科普发展史:1843—1918

浅论上海科普发展史:1843—1918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左起:徐建寅、华衡芳、徐寿
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之外,还有两大出版机构 不容忽视,它们分别是成立于 1877 年的格致汇编 社,以及成立于 1878 年的益智书会。这两家均由 传教士傅兰雅主理。格致汇编社是 1876 年创刊的 《格致汇编》刊物的编辑社,这本杂志也是我国近 代第一份综合性中文科学期刊,以“将西方格致之 学广行于中华”为理念,以宣传科学基础知识为宗 旨,以对西方科学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为主要 受众,通过译文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推广。电话 的原理与使用方法最早便是通过《格致汇编》在国 内发表的。益智书会则是当时基督教学校教科书委 员会下属的出版机构,主要编译面向教会学生使用 的教科书。因此,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注重的前沿 类科技图书相比,格致汇编社与益智书会更加侧重 翻译科学常识与学科入门性质的读物,其涉及领域 也不单聚焦于科学,医学、卫生、体育、音乐等也 有所涉猎,这使得这两家出版的读物可读性更强, 更易被读者接受,在社会上的反响也更加热烈。
《格致汇编》
在大量西方科学、科技译作进入社会的背景 下,1884 年,在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韦廉臣的发起 下,同文书会成立,并于 1887 年更名为广学会。 广学会以“以西国之学广中国之学,以西国之新 学广中国之旧学”为宗旨,共出版 33 种科普书籍, 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与 上述几家科普出版机构不同,广学会的覆盖面更 加广泛,除了科普读物,广学会还出版《万国公 报 》《 教 会 公 报 》《 大 同 报 》 等 刊 物, 其 中《 万 国 公报》是近代中国介绍西学内容最多、影响最大 的刊物之一;此外,广学会后期编译重心逐渐由 科普转为社会科学,如马恳西编译的《泰西新史
14 KEJI SHIJIE | DAO
乔志远 | 浅论上海科普发展史:1843—1918

上海电视台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上海电视台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上海电视台的发展历史是什么?1958年10月1日18点30分,上海电视台切出第一个电视测试信号,在屏幕上出现了第一个上海电视台台标,画面上绘有一座想象中的电视塔,背景是外滩夜色,开始曲是《社会主义好》。

19点整,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播音员杨慧茵,宣布上海电视台开播,祝贺观众们节日愉快。

上海人民终于看到了上海的电视节目。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

那年夏天,上海电视台紧锣密鼓加快筹建,从电影厂、电台、戏剧学院选派一批年轻人去北京学习电视演播技术。

许诺、周宝馨等文艺女青年觉得很兴奋,过去老是听收音机,如果既有声音又有画面该有多好!她们到北京的头一天,挤到男生宿舍里去看新奇的电视。

一个木壳的电视机,浅绿色玻璃显示屏,播映出新闻和戏曲的活动图像。

许诺在日记里写道:“噢!原来这就叫作电视啊,总算看着了。

8月28日,我不会忘记的。

”郭氏兄弟慷慨捐赠新永安大楼北海公园,白塔掩映绿树间,小船荡桨湖面上。

上海赴京学习电视技术的几个人相聚在湖畔茶室,讨论上海电视台何时开播。

当时有两种意见分歧:一种意见是不必赶10月1日,把质量搞得更可靠一点,1959年元旦播。

另一种意见,听说台湾10月10日要开播电视,一定要赶在台湾前面播。

两边争来争去,最后大家统一意见,赶“十一”。

此时的上海,筹建人员建台选址,四处勘察。

他们登上上海所有的高楼,选来选去,觉得南京东路627号新永安大楼比较合适。

永安公司这幢19层大楼位于南京东路和浙江路口,是当年上海仅次于国际饭店的第二高楼,又叫天韵楼。

国际饭店是全市测量的一个零点,不可能动用这个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第一份电视节目单时任上海电视台负责人赵庆辉负责落实台址,找到永安公司公方代表陈恂贯。

永安公司是中国近代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商业老字号,由郭氏兄弟创办,此时已经公私合营。

公方代表陈恂贯表示,绝对赞成上海搞电视,尽力支持。

但是新永安大楼的房子是公私合营,要征求资方的意见。

地方志的作用是什么

地方志的作用是什么

地方志的作用是什么地方志的一种形式,主要记载地方历史、地理、资源、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内容,是历史、文化、民族、经济、科技、宗教、人口、政治、民族等方面的资料,是研究中国历史和现状、认识社会的基本资料。

它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载体。

地方志书是地方志的简称,是地方行政、经济、文化部门编纂出版的地方综合文献。

地方志书是中国古代专门记录地方社会历史和自然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族、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其他有关历史和当代事件等各方面情况的记述。

其内容来源于地方志、方志等地方志体例与格式规定,具体内容可参照各地所办地方志参考资料编撰办法。

地方志书是由地方行政区域所记述一定地域内历史和现状变化情况和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资料、志书、人物事迹、事件以及重要文件而编写成的记录历史事迹和其他地理信息总集。

地方志书由记载当地历史名人、自然、社会等有关情况的志书组成,包括志书、年鉴、人物志、环境志等。

地方志工作机构是地方志工作部门。

地方志工作是我国文化事业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方志工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地方志工作在我国地方志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历史上著名地名志书有《北京志》(1573—1662年)、《天津志》(1632年),《上海县志》(1648年)、《广东顺德县志》、《福建安溪县志》(清乾隆版)等;地方志书体例:共12种(10卷)页;记述某一时期内容与地方情况较多;有多种形式;内容涉及人物事迹;在专志中主要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生活状况和发展变化规律等问题。

它既是社会发展趋势的记录和反映,又通过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反映了一、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各地正在进行的志、鉴、年鉴编纂工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一些地方还出版了专门的志书,为地方科学研究作出了贡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培养研究地方志人才,近年来各地相继创办了方志学院,对方志人才进行了较多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方志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当地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广播电视史

中国广播电视史

增强文化认同感
广播电视节目中蕴含的民族文 化元素能够增强观众的文化认 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
流。
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1 2 3
拓展传媒市场
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 媒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推动了传媒产业的发 展和壮大。
创新传媒形态
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传媒形态 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 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
传播价值观
广播电视节目所蕴含的价值观能够 对观众产生影响,如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等。
对文化的影响
传承文化
广播电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 载体,能够将传统文化、民族 文化等元素传承下去,使后人
了解历史、了解文化。
推动文化创新
广播电视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 时,也推动着文化创新,将传 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丰 富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03
中国广播电视的类型与特 点
广播的类型与特点
01
02
广播电台:以声音为主 要传播方式,通过无线 电波或导线传送,包括 调频广播和短波广播。 在中国,广播电台主要 由政府开办,传播新闻 、文化、娱乐等信息。
特点
03
04
05
1. 覆盖范围广:广播信 号可以覆盖全国乃至全 球,听众群体广泛。
2. 传播速度快:广播信 息传播速度快,能够及 时传递新闻和信息。
3. 伴随性收听:听众可 以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时 收听广播,例如开车、 做家务等。
电视的类型与特点
01
02
电视台:通过电视信号 传送节目,包括地面电 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 视等。在中国,电视台 也主要由政府开办,播 放电视剧、新闻、综艺 等节目。

上海电视台及其39个频道的简单介绍

上海电视台及其39个频道的简单介绍

上海电视台及其下辖39个频道的网址及简单介绍上海电视台:/tv/cn/sh/1、上海头脑风暴频道:/tv/cn/sh/shtnfb.html上海头脑风暴频道介绍上海头脑风暴台这种情境就叫做头脑风暴。

由于会议使用了没有拘束的规则,人们就能够更自由地思考,进入思想的新区域,从而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

当参加者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他们就大声说出来,然后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

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但不进行批评。

只有头脑风暴会议结束的时候,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

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其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和质疑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基础上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发行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这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2、奉贤电视台:/tv/cn/sh/fxdst.html奉贤电视台介绍上海奉贤电视台始建于1995年8月。

1996年9月,东迁于新建的广播电视中心,总计投资3000多万元。

电视发射塔高度为162米,为上海郊区县之最,发射功率为1KW。

奉贤电视台每天播出时间18小时。

其中,新闻节目有“奉视新闻”、“新闻关注”等,每晚播出60分钟(包括重播);另有社教专题《一方水土》、《法苑之窗》、《古华风采》等轮流播出,每晚共计30分钟。

两台自制的新闻和专题节目,主要取材于奉贤本土,贴近农民、贴近居民,在区内拥有稳定而广泛的收视群。

1999年4月,本台投资60多万元,装备了DE—200数字音频工作站,使全台一举告别了录音带、音机人工操作录制播出的历史。

至2002年12月,全区13万户居民,入户有线广播喇叭逾8.6万只,共缆调频喇叭近1.5万只,入户率85%,通响率达到95%。

奉贤有线电视网络开发较早。

1992年起步,同年12月在上海市郊区县首家与市有线电视台联网,并随之成立了奉贤县有线电视中心,并于1993年3月15日正式开播,逐步实现了市、区、镇、村四级光缆联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第一节沿革20世纪20年代,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广播电台,同时,市场上出现外国的收音机。

民国12年(1923年)1月,美商与华商创办了中国无线电公司,自建广播电台,并出售收音机。

其时,全市有500多台收音机接收该台的广播。

翌年10月,苏祖国等7人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民族资本的无线电工厂——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1001型矿石收音机和国内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亚美牌1651型五灯中波超外差式收音机。

此后,中雍无线电机厂等单位相继生产一到五灯的电子管收音机。

民国25年,全上海收音机的拥有量约10万台,绝大多数是外国制品。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受到打击。

趋于停滞状态。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新增了宏音无线电器材厂、利闻无线电机厂等一批收音机制造厂。

民国36年,上海无线电工商企业有235家。

但由于成套无线电零件从国外进口,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使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处于困境之中。

至民国37年,上海无线电制造业中约有30%以上工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从事收音机及其零件制造的企业仅7家,从业人员共100余人。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国家在政策上扶植无线电私营企业,1952年7月,建立了第一家国营无线电整机骨干企业——华东人民广播器材厂,翌年改名为上海人民广播器材厂。

重点发展电子管收音机、扩音机。

这一时期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录音机制造的钟声电器工业社生产出第一台101型钟声牌钢丝录音机和第一只录、放、抹复合磁头。

1953年,月产量达20台。

1956年1月,上海市电讯电器工业公司成立,管理无线电、有线电、电灯泡、日用电器、胶木、蓄电池等6个制造业,该公司对原有无线电企业进行裁并改组,组成6个中心厂,专业分工生产电子仪器、收音机、扩音机、扬声器、录音机等产品。

当年生产收音机6.85万台、扩音机3372台。

1958年3月,国内第一台全国产化晶体管汽车收音机问世。

同年7月,上海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功两台上海牌101型44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

1960年起,在从轻、纺工业系统中划给仪表电讯系统的10家大厂中,结合调整部分工厂,组建了上海无线电二厂、三厂、四厂等12家骨干大厂,为发展国产化广播电视产品奠定了基础。

这些大厂一开始就研制开发收音机、扩音机等产品。

上海无线电三厂于1960年试制成功663—2—6型六灯三波段收音机,在全国第一届收音机评比中获第一名。

1962年,该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全国产化晶体管收音机,同时建立了国内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水生产线。

上海无线电四厂的593—2型、593—4型收音机获一等奖。

1961年,上海无线电二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提供了一套扩音系统控制台。

以28A型和4B3型晶体管收音机为代表,带动了一批小型和微小型元件的生产,然后促进了晶体管化的广播电视整机的发展。

1963年12月,国家对晶体管收音机实行免税,并决定降价21%,从而刺激了消费,促进了生产。

1966年4月,上海市电子设备工业公司成立。

当年,公司所属18家工厂,年产收音机38.8万台、录音机4600台、扩音机800台。

其中全市晶体管收音机产量比1957年增长5倍多,占全国总产量的60%左右。

1969年8月,上海建造卫星地面接收站,并通过对美国宇宙飞船登月实况接收,意识到国内电视业同国际差距甚远。

1970年1月,全国召开第一次电视专业会议,上海根据会议精神,成立上海市电视会战办公室,组织9个局、100多家单位协作攻关,共同发展电视工业。

同年,上海国光口琴厂,上海玩具十四厂,上海无线电四厂、十八厂试制出23厘米晶体管黑白电视机。

接着,金星金笔厂试制出两台49厘米晶体管、电子管混合式彩色电视机。

上海无线电三厂攻克了解码、锁相、会聚、耐高压等技术难题,在1972年试制出春雷牌3S2型47厘米晶体管彩色电视机。

开始试制电视机成本较高,质量不尽如人意。

从1973年起,上海组织了由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牵头的电视机联合设计小组。

1975年,完成了联合设计产品的技术鉴定。

上海无线电十八厂运用联合设计的成果,试制出飞跃牌9D3型23厘米黑白电视机。

上海无线电四厂仿照军品生产的要求,提出了机械干扰、气象干扰条件下的试验方法,为增强产品抗干扰能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1977年全国首届黑白电视机质量评比中,上海无线电四厂的凯歌牌4D7型、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的飞跃牌9D3型、上海人民无线电厂的星火牌JDS3型23厘米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分别获第一、二、三名。

期间,上海无线电三厂、四厂,上海一〇一厂,淮海电珠厂等单位还开发了彩色电视的发射、中继、转发设备。

1973年初,上海研制的彩色电视发射、接收设备运往北京,在5月1日中央电视台彩色电视节目试播中应用成功。

上海无线电四厂于1973年试制成功五路和单路遥控应用电视,并于1974年投入批量生产。

还有上海录音器材厂等单位试制成功大型四磁头黑白录像机和黑白投影电视。

1978年12月,上海市电视工业公司成立,统一管理分散在轻工、仪表、电子、手工等系统的主要电视机生产企业50家单位,经调整改组,初步形成了从配套到整机专业化一条龙生产。

1979年,上海市电子设备工业公司和上海市电视工业公司共拥有职工36494人,其中技术人员3355人,年工业总产值7.3亿元,利润总额1.35亿元。

全市年产收音机280万台、录音机10万台、电视机48.6万台。

1981年8月,两家公司合并成立了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

该公司拥有44家企事业单位,职工41237人,其中技术人员3870人,集中了“凯歌”、“飞跃”、“金星”、“红灯”、“上海”、“春雷”、“海燕”七大名牌商标的产品,年产收音机482万台、录音机17万台、电视机104万台,分别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2%、30%、35%。

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成立后,以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契机,全面提高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1981年,上海一〇一厂全面改造完成10条收音机流水生产线,当年收音机产量超过100万台,成为国内收音机产量最高的工厂。

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推广了上海一〇一厂改造生产线的经验。

到1985年,公司系统主要收音机生产厂的装配实现了半自动化。

从1980年到1985年,用于扩建、改建厂房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用汇6300万美元。

其中,用于电视机生产体系改造的投资为1.87亿元,用汇3649万美元,建成上海电视一厂一条年产20万台彩色电视机的生产线。

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四厂各建成一条年产15万台彩色电视机的生产线。

从而使黑白电视机年产能力达200万台,彩色电视机年产能力达70万台;用于录音机生产体系改造的投资为9250万元,用汇1300万美元。

上海无线电二厂、三厂分别建成采用环行插件线、波峰焊接等先进设备的年产15万台录音机的多功能生产线和用计算机控制的录音机生产线。

公司系统各专业配套单位也同步改造,印制线路板、电子调谐器、彩色电视机行输出变压器、录音机磁头、录音机机芯等生产线。

通过这时期的引进改造,使上海在高质量的基础上形成广播电视产品成批生产能力。

70年代,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平均每年投产的整机新产品只有10余种,而1980~1985年,平均每年投产的新产品达60余种。

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几乎每两年更新一次。

至1985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三机产品实现了全面更新换代。

1985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工业总产值达21.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5%;实现利润达3.1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年产电视机224.2万台、录音机146万台、收音机379万台,除收音机平均每年仅增长2%外,电视机、录音机平均每年分别增长25%、46%。

公司拥有各种产品的半自动流水生产线达100条。

1986年11月,属行政性的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撤销。

实行行业管理,扩大企业自主权。

这一年起,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普遍确立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

金星牌C46—1型、上海牌Z647—1A型、飞跃牌37D1—2型和凯歌牌4C3701型等彩色电视机经专家审定,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达15000小时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广播电视制造业加快国产化的步伐。

1990年5月,上海广播电视(集团)公司成立。

年末,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系统内从事广播电视整机生产和为广播电视产品直接配套的生产企业有31家,工业总产值达38.6亿元,实现利税2.7亿元,年生产彩色电视机66万台、黑白电视机318万台、收录机49万台、收音机131万台。

此外,还少量生产洗衣机、空调器、应用电视、电话机、录像机、微波炉等产品。

同时,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的整体优势有所削弱。

产量比重下降。

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从1985年的15%、13.6%、16.2%下降到1990年的6.5%、1.7%、6.8%。

第二节产品一、收音机民国12年(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奥斯邦氏与华人曾君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通过自建的无线电台首次在上海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

全市有500多台收音机接收该电台广播节目,这是上海地区出现的最早一批收音机。

之后,随着广播电台不断的建立,收音机在上海地区逐渐兴起,均为舶来品,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市民多喜用矿石收音机。

民国13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定,允许市民装用收音机。

市民中装置收音机者渐起,其方法以再生式线路联接为多。

同年8月,上海俭德储蓄会颜景焴采用超外差式线路联接法装置收音机成功。

翌年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松江图书馆内,试验组装的矿石收音机与电子管收音机获得成功,不仅收到上海电台的无线电电波,同时也收到日本电台所播的音乐节目。

民国22年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了1001号矿石收音机,外形小巧美观,价格低廉,收音良好,受到市民欢迎。

民国24年10月,该公司生产出第一台1651型超外差式五灯收音机。

该机除电子管和碳质电阻外,所用的高周与中周变压器及电源变压器和线圈均自行设计制造。

此后,一批无线电制造厂相继生产收音机。

其中以中雍无线电机厂规模较大,仅次于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民国25年生产出标准三回路一灯收音机与直流三灯收音机等产品。

此外,尚有华昌无线电机厂、亚尔电工社等,都先后生产过一灯到五灯收音机。

虽然生产手段较落后,产品数量不多,但这些产品在国内无线电制造业中占有一定地位。

民国25年,随着广播电台事业的发展,收音机在全市逐步普及,总数约在10万台以上,但几乎都是国外制品,使得国内民族无线电制造业发展缓慢。

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无线电制造业进一步受到打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