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空间到流动空间-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实证与思考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划的引导与空间管制 基础设施的整合与超越,强调交通节点、大的就业中 心、商业中心及其他跨界空间功能单元的枢纽作用; 从空间位移到智慧出行。
➢变化的时间使用和增加的流动性;
➢变化的现有城市节点的使用;
百度文库➢家庭和工作之间边界的模糊;
➢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重要性,以及向个人间连接的转型, 个人之间互动的空间结构和过程在当前的移动通讯时代变 得更为复杂。
➢与此同时,地理、计算机、社会学等领域,开始采 集流数据对流空间进行分析、模拟与可视化。传统的 “要素流”分析不再变得虚拟,正在与实体空间一步 步走向结合。 日内瓦手机通话流量图(1周)
流动空间对于当前僵化的地理空间格局起着润 滑与重新塑造的作用。
整合、协同、高效、创新
流动空间的特征:
(1)个人的流动性。人的流动性是流动空间的核心所 在,其表现就是个人的活动空间。
• 高铁等快速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 • 劳动力市场弹性的增加; • 汽车拥有量导致居民机动化水平提高 • ICT使用增加了城市居民获取及接近工作岗位的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流线和快速交通流线为支
撑,创造一种有目的的、反复的、可程式化的动态 运动(沈丽珍,2010)。 因此,需要对流动空间加以重新解释和正名。
新的技术进步对“流空间”的修订——从流空间 到流动空间
➢移动信息技术和高速铁路技术,促使基于定位的移 动社会网络越来越普及,加之高速铁路真正实现了 人的高速“流动”,以及基于射频识别技术 (RFID)、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的物联网 产生,空间的流动性越来越强,流空间理论面临着 进一步的修订完善,这对区域空间结构赋予了极具 生命力的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
➢评价:新技术的出现,为流空间的研究注入了动力, 但流空间的研究如果不能将人这一活动主体纳入,它 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流动空间这一概念,目前在国内已有使用。但当前 国内的学者所谓的流动空间大都是Castells的流空 间(Space of flow)。
流动空间是围绕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 息流等要素流动而建立起来的空间(组织形式),其
新流动范式出现
➢近几年来,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新的流动范式, 包括人类学、文化研究、地理、移民研究、科技研 究、旅游和交通研究(John Urry,2004;Mimi Sheller, John Urry,2006)。
➢地理学家提出:新的时空协调模式(Mei-Po Kwan, 2007,Wang,2009)
➢这意味着:Castells(1996)将流空间从纯粹的虚拟技术空 间扩展到地理空间与社会网络尺度,社会精英的作用被强调了。
评价:流空间的出现对于以地理距离为基础与核心的地理学 和空间经济学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众多研究文献中, Castells的流空间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它对于我们 理解网络信息空间与地理实体空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能力;
(2)企业流动性:技术的溢出、人才的流动、频
繁的商务出行、移动办公。如微软中国总部研发 人员,频繁往返于中国-西雅图,流动性非常强的。 (3)公共服务的流动性:基础设施的高效整合;
土地使用的集约化促进了功能的整合与提升,进 而促进了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
流动空间的构建
可能性
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协同:ICT与高铁技术、物联网与 传感器;
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 的时空交换,使得城市生产与居民活动范围持续扩 大、类型更加复杂,并促进了产业重构和空间重组, 进而改变着区域和城市的空间格局。
2.流空间理论及其变化——流动空间的探讨
经典的流空间理论
➢Castells (1985, 1989)设想了一个由计算机网络所创造新的 生产与管理空间,即流空间(space of flows)。他从技术决 定论出发,认为流空间将取代场所空间。
➢人类社会正在由一个高速流时代进入一个高速流动 时代:空间的流动性得以极大地加强,但我们关注 的重点不是“流”本身,而是承载着多种“流”的 人及人群。
流动空间内涵的理解
流动空间是场所空间(地理空间)与流空间 (网络信息空间)的结合与作用表达;
人的活动是流动空间的主体,其实质就是人的 活动空间;
流动空间是信息密集型、功能复合型、创新高 效的空间单元;
桠溪镇
➢Castells(1996)区分了流空间和场所空间,并提出了流空 间由三层构成:第一层由电子脉冲回路所构成(微电子、远程 通讯、计算机加工、广播系统等),它促使了一种无场所的非 地域化和自由型的社会;第二层是由其节点和枢纽所构成,促 使了一种网络,连接了具有明确的社会、文化、物质和功能特 征的具体场所;第三层指主导的管理精英的空间组织,它促使 了一种非对称的组织化社会。
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深入发展,生产性 服务业日益重要——劳动力流动发生改变;研发与创 新网络的建设
个人及群体日益得到关注,基于社交平台的个人社会 网络扩展;
流动时空观和流动区位观: 由固定区位转向流动区位。空间不再是以静止的、封 闭的特点被小范围使用,而是在高铁连接的大区域尺 度中的流动和共享,从而促使人们形成流动的时间空间观和流动区位观;
2013和城市地理研讨会 23/11/2013
从流空间到流动空间:中国城市群发展 的实证与思考
1.发展背景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资本的全球流动,进而创造了更 多的连接和相互依赖,也加强了地方优势。
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移动 互联网终端和业务日益丰富,云计算、物联网等正 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Castells(1989,1996)所提的流空间(Space of flow)也 强调了城市节点的价值,强调了无疑为全球化、信息化影响 下的城市网络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与重要出发点。
Peter Taylor(2004)提出了世界城市网络理论,其主要创新 就是基于流空间,以关系替代结构推动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型, 以“中心流理论”替代“中心地”理论,解释了世界城市网 络的形成机制与特征。Taylor团队近些年来一直通过全球生 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布局去分析和研究世界城市网络。
➢变化的时间使用和增加的流动性;
➢变化的现有城市节点的使用;
百度文库➢家庭和工作之间边界的模糊;
➢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重要性,以及向个人间连接的转型, 个人之间互动的空间结构和过程在当前的移动通讯时代变 得更为复杂。
➢与此同时,地理、计算机、社会学等领域,开始采 集流数据对流空间进行分析、模拟与可视化。传统的 “要素流”分析不再变得虚拟,正在与实体空间一步 步走向结合。 日内瓦手机通话流量图(1周)
流动空间对于当前僵化的地理空间格局起着润 滑与重新塑造的作用。
整合、协同、高效、创新
流动空间的特征:
(1)个人的流动性。人的流动性是流动空间的核心所 在,其表现就是个人的活动空间。
• 高铁等快速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 • 劳动力市场弹性的增加; • 汽车拥有量导致居民机动化水平提高 • ICT使用增加了城市居民获取及接近工作岗位的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流线和快速交通流线为支
撑,创造一种有目的的、反复的、可程式化的动态 运动(沈丽珍,2010)。 因此,需要对流动空间加以重新解释和正名。
新的技术进步对“流空间”的修订——从流空间 到流动空间
➢移动信息技术和高速铁路技术,促使基于定位的移 动社会网络越来越普及,加之高速铁路真正实现了 人的高速“流动”,以及基于射频识别技术 (RFID)、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的物联网 产生,空间的流动性越来越强,流空间理论面临着 进一步的修订完善,这对区域空间结构赋予了极具 生命力的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
➢评价:新技术的出现,为流空间的研究注入了动力, 但流空间的研究如果不能将人这一活动主体纳入,它 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流动空间这一概念,目前在国内已有使用。但当前 国内的学者所谓的流动空间大都是Castells的流空 间(Space of flow)。
流动空间是围绕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 息流等要素流动而建立起来的空间(组织形式),其
新流动范式出现
➢近几年来,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新的流动范式, 包括人类学、文化研究、地理、移民研究、科技研 究、旅游和交通研究(John Urry,2004;Mimi Sheller, John Urry,2006)。
➢地理学家提出:新的时空协调模式(Mei-Po Kwan, 2007,Wang,2009)
➢这意味着:Castells(1996)将流空间从纯粹的虚拟技术空 间扩展到地理空间与社会网络尺度,社会精英的作用被强调了。
评价:流空间的出现对于以地理距离为基础与核心的地理学 和空间经济学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众多研究文献中, Castells的流空间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它对于我们 理解网络信息空间与地理实体空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能力;
(2)企业流动性:技术的溢出、人才的流动、频
繁的商务出行、移动办公。如微软中国总部研发 人员,频繁往返于中国-西雅图,流动性非常强的。 (3)公共服务的流动性:基础设施的高效整合;
土地使用的集约化促进了功能的整合与提升,进 而促进了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
流动空间的构建
可能性
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协同:ICT与高铁技术、物联网与 传感器;
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 的时空交换,使得城市生产与居民活动范围持续扩 大、类型更加复杂,并促进了产业重构和空间重组, 进而改变着区域和城市的空间格局。
2.流空间理论及其变化——流动空间的探讨
经典的流空间理论
➢Castells (1985, 1989)设想了一个由计算机网络所创造新的 生产与管理空间,即流空间(space of flows)。他从技术决 定论出发,认为流空间将取代场所空间。
➢人类社会正在由一个高速流时代进入一个高速流动 时代:空间的流动性得以极大地加强,但我们关注 的重点不是“流”本身,而是承载着多种“流”的 人及人群。
流动空间内涵的理解
流动空间是场所空间(地理空间)与流空间 (网络信息空间)的结合与作用表达;
人的活动是流动空间的主体,其实质就是人的 活动空间;
流动空间是信息密集型、功能复合型、创新高 效的空间单元;
桠溪镇
➢Castells(1996)区分了流空间和场所空间,并提出了流空 间由三层构成:第一层由电子脉冲回路所构成(微电子、远程 通讯、计算机加工、广播系统等),它促使了一种无场所的非 地域化和自由型的社会;第二层是由其节点和枢纽所构成,促 使了一种网络,连接了具有明确的社会、文化、物质和功能特 征的具体场所;第三层指主导的管理精英的空间组织,它促使 了一种非对称的组织化社会。
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深入发展,生产性 服务业日益重要——劳动力流动发生改变;研发与创 新网络的建设
个人及群体日益得到关注,基于社交平台的个人社会 网络扩展;
流动时空观和流动区位观: 由固定区位转向流动区位。空间不再是以静止的、封 闭的特点被小范围使用,而是在高铁连接的大区域尺 度中的流动和共享,从而促使人们形成流动的时间空间观和流动区位观;
2013和城市地理研讨会 23/11/2013
从流空间到流动空间:中国城市群发展 的实证与思考
1.发展背景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资本的全球流动,进而创造了更 多的连接和相互依赖,也加强了地方优势。
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移动 互联网终端和业务日益丰富,云计算、物联网等正 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Castells(1989,1996)所提的流空间(Space of flow)也 强调了城市节点的价值,强调了无疑为全球化、信息化影响 下的城市网络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与重要出发点。
Peter Taylor(2004)提出了世界城市网络理论,其主要创新 就是基于流空间,以关系替代结构推动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型, 以“中心流理论”替代“中心地”理论,解释了世界城市网 络的形成机制与特征。Taylor团队近些年来一直通过全球生 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布局去分析和研究世界城市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