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

合集下载

2020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1)

2020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1)

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1.答卷前,将姓名、考号填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 王建军 因血缘关系而萌发的亲情是家庭成员交往的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从亲亲敬长的血缘亲情中提升出孝悌仁爱等道德,这是古代家庭教育乃至道德教育具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孔子说,孝悌之德的培养并非停留于孝顺之举的行动层面,而应追求尊老敬长情感的升华。

因此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

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古人对孝悌内涵的界定并未停留在情感的层面,而是力图将这一情感导入尊卑贵贱的家族制度的轨道,将对家长的孝顺之情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从。

在宗法制度的影响及古代思想家们的包装下,这种血缘关系的不同却成为家庭成员内部主从、尊卑的客观基础,成为家庭成员之间贵贱亲疏的理论依据。

这种血缘宗法制度给古代家庭教育贴上了等级制度的标签,遵守和服从这一文化秩序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要求,古代家庭中的儿童备受其害。

可这压抑儿童天性有损家庭和睦的家庭教育主张却能在古代社会大行其道,历久不衰,其根本原因是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

孔子曾说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萌发于血缘之情的孝悌之德不仅具有“事亲”的效用,而且具有“事君”的效用,这是由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所决定。

这样,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

正由于古代家庭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的这一同构性,将孝悌之德政治化和制度化便成为封建政治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身居这一文化环境中,任何家庭都难以摆脱这一教育模式的张力。

【高中教育】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高中教育】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0xx精选】最新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积累应用(10分)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3)《苏幕遮》中用拟人手法营造天朗气清的愉快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暮霭沉沉楚天阔 (2)。

雨霖铃 (3)。

可堪孤馆闭春寒 (4)。

鸟雀呼晴 (5)。

侵晓窥檐语。

2。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确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看来,这就是矫情,或者是小题大做,或者是愚蠢。

汉普顿却认为,如果能保存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就能减少一千平方英里内的噪音污染!也就是说,大自然的寂静,是能够支配许多平方英里所在的。

⑩他的体验是,一个安静的地方,能让人的感觉全部打开,万物也会生动起来。

汉普顿的记录告诉我们,在美国要找到连续十五分钟以上的寂静,极度困难,在欧洲,这种寂静,更是早已绝迹,现在大部分地方,已经完全没有安静的氛围,反而是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存在着一种以上的噪音来源。

我们来看看,这个声音生态学家的敏捷听觉。

这是一次平常的记录,在他的一平方英寸目标点——五十英尺外,传来西方鹪鹩的叫声,四十加权分贝。

三十英尺外,传来红胸币鸟和栗背山雀的叫声,四十五加权分贝。

【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

【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县二中高二语文11月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女ຫໍສະໝຸດ 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而往往以某些史前事件为事实依据。“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应是远古时期一次影响深远的灾害。最近,中南民族大学罗漫提出,著名的神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的分析概括。结合题干要求,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立足文本,主要围绕胡适讲课的语言表达能力、备课方面、对学情的研究分析等方面阐述即可。
点睛: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他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可见,适重视备课,注重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2. 试题分析:D“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与题干“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不吻合;且“文人加工”材料中无此信息。
3. 试题分析:A“先民战胜自然灾害”表示“已然”,而神话表现的是“将然”,是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见原文“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B不是“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而是“河北平原”;C扩大范围,不是“河北平原”,而是“白洋淀”。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可知,“就是从头学起”错误。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 新目标 版(1)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 新目标 版(1)

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沈从文的创作与艺术追求庄锡华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的追求相结合是沈从文文学思想非常突出的特点。

他认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而他有意将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归结为“对于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

这就改变了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取向,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

沈从文认为,“对现实不满,对空虚必有所倾心”,梁实秋关注抽象的人性确实同他对中国现实的不满有关。

不满现实但还必须立足现实,沈从文特别表现了他对社会进步的信心。

他说:“每个文学作者不一定是社会改革者,不一定是思想家,但他的理想,却常常与他们殊途同归。

他必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

”这样谈论文学的价值与功用,似乎不容易受到左翼方面的攻讦。

强调文学的自由本性也是沈从文文论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方面。

他认为:“文学是用生活作为根据,凭想象生着翅膀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的一件事情,它不缺少最宽泛的自由,能容许感情到一切现象上去散步。

什么人他愿意飞到过去的世界里休息,什么人他愿意飞到未来的世界里休息,还有什么人又愿意安顿到目前的世界里:他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拘束到他的行动。

”尽管时局动荡,民生艰难,但文学还是应当成为允许灵魂安息的一个家园。

从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看,沈从文似乎显得特立独行,他虽然被人列为新月派、列入京派文学考量,但我觉得,他同这些文学社团、文学流派的关系始终处在和而不同的状态。

新月派注重审美、注重形式的文学倾向,对此沈从文是认同的、接受的。

他的作品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

但沈从文来自底层,目睹了社会黑暗,始终保持了对底层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关怀,自然地背负了对人生的一份责任。

因此,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

浙江省温州市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浙江省温州市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浙江省温州市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7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词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诨.号(hùn)裹挟.(xié)大杂烩.(huì)混.水摸鱼(hùn)B.档.次(dàng)荏.苒(rěn)卡.脖子(kǎ)时乖运蹇.(jiǎn)C.菡.萏(hàn)罅.隙(xià)哈.巴狗(hǎ)名媛.淑女(yuàn)D.侘傺.(chì)颀.长(qí)扳.道岔(bǎn)剜.肉补疮(wān)【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混水摸鱼húnB卡脖子(qiǎ)D扳道岔bān。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如此题中的“混”“档”“卡”“哈”,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如此题中的“诨”“挟”“烩”等。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销声匿迹多年、素有楠溪江精灵之称的舴艋舟重现,七艘全新的舴艋舟圆满完成了处女航,久违的倩影勾起世居楠溪江流域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思。

B.北大营上空笼罩着一片阴霾,曾经的军人脱离了他们的营地,将三千万百姓放进东瀛恶狼之口……北大营之觞,里面搀杂着国人多少泪。

C.杭州钱江三桥发生局部坍塌事故,不少媒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大桥在施工中强行合拢,结果给桥梁安全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D.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写渔父扁舟垂钓之“象”,以达作者超脱旷达之“意”者,可谓层出不穷,而溯其本源,《渔父》堪称发韧之作。

【答案】A【解析】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辛亥革命前后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工具,城市在谣言、炮火中经历了痛苦和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城市街头风云际会....。

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了或1-3题。

农业文明时代,绿水青山是真实的自然景观,金山银山则是悬设的物质财富梦想。

虽然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山傍水,但对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们来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关的联系。

在这一历史阶段,绿水青山是人们栖息的家园,具有灵性色彩,仿佛就是人们生命的背景和底色,向人露出诗意的微笑。

辛弃疾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在古代,人们触目所及,都是自然的美,与山水共情,把自我寄寓其中。

但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非总是融洽。

古往今来,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虫灾、早涝、瘟疫等也是史不绝书。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这段著名诗句,就非常形象地刻画出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时代,大自然从消极方面给广大民众带来的灾难性的压迫和伤害。

当人类的力量尚未强大到足以抗衡大自然所带来的困境,自身生命时刻受到严重威胁时,美丽动人的“绿水青山”,不照样是“枉自多”吗?只要生产力尚处在低下状态,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匍匐着的命运就难以改观。

工业文明时代。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凭借科学技术的现代革命插上了翅膀,不但让物质财富魔鬼似的奔涌,而且导致人对大自然态度的深刻变化。

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征服,使自然景观与财富梦想的界限被打破了。

绿水青山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所征服,大自然在人们面前仿佛打开了无尽的宝藏。

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人们不惜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征服和占有。

如此一来,自然界便不可避免地褪去诗意的形象,沦为表现人的占有欲和征服力的主战场。

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尽管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它却体制性地忽略了自然承受能力的限度。

这种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一方面是“金山银山”的堆积,另一方面则是绿水青山的消遁。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金山银山”的背后是剩水残山,甚至是恶水穷山、毒水污山,最终不得不失去赖以栖息的家园。

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

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

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

长篇小说如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

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

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材料二: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

安徽省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安徽省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第 I 卷(阅读题,共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 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陈寅恪说:“所谓真认识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先人,处于同一境地”,“始能责备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膜肤廓之论” 。

这表示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

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一样。

我们切不行拿“想象”作“凭证”,“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切记的“信条” 。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基础。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即是历史,横观人间的此刻者便是社会。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可以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则把这类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 。

这一方法素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 :“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端,他再也逃不出去了”。

但历史也不是纯真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组成的内在方面”。

所以,我们只有经过“想象” ,才能掌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乏味无生命的原资猜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很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没有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其实不必定就是政治家。

假如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加,他们的研究工作能够说是难以睁开的。

历史想象应是“结构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像之处。

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专注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假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这很简单让人联想到司马迁。

他在《史记》中创办的记史方法,比方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颇具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固然是一种历史的详细的“存在”,但要掌握它们,也要依靠于人的想象。

吉林省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C. 作者以哈巴狗为喻,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又用“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讽刺了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D. 希腊哲学家说的“家居”是指读本国诗,“出门”是指读外国诗,“回家”指读完外国诗又想起了本国诗,看看二者的区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的狂放与西洋诗不尽相同,中国的诗人狂得不过有仙意,而西洋的诗人则有“兽力”与“神威”,这是由东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造成的。
D. 作者认为,中国诗和外国诗相比就像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共同点大于不同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善于运用比较分析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如用“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说明了中国诗的音调单薄的特点。
B. 为了论述诗歌音调的轻重与语言的本质有关,特意将法国诗、英国诗、德国诗、拉丁诗与中国诗比较。
B.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说明中国古代与西洋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融合。
C. 作者认为,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不如西洋诗雄厚和沉重,西洋诗和中国诗各具千秋,不应以一种文化的特点来否定另一种文化。
D. 只要在研究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上多下功夫,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优势,就能在文化交流中处于文化优势,同化外国文化。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新版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新版

2020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开始,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

与世界许多古文明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成为了中国建筑一大特色。

在《诗经》等古文献中有“如翚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

从“翼翼”“斯飞”来看,大概已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艺术效果。

这时的建筑,不只为避风雨,更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秦始皇大修阿房宫,使这种追求达到高点。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及可能,不以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而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有机布局。

秦汉、唐宋、明清建筑基本延续着且保持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而这个风格就是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

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独尊儒术以来,在世俗的观念和礼仪中,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以进一步发展。

于是,不是出世的、象征超越世俗生活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上苍的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人间的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太过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会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入世的、实用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而对反理性的意识予以排斥,这种反理性意识又是构成许多宗教建筑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2020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2020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

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

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

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

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

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

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

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

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3.6基层洒水及刷水泥浆:将地面基层表面清扫干净后洒水湿润(不得有明水)。铺砂浆找平层之前应刷一层水灰比为0.5左右的素水泥浆,注意不可刷的过早、量过大,刷完后立即铺砂浆找平层,避免水泥浆风干不起粘结作用。
3.7铺水泥砂浆结合层及预制水磨石板:
3.7.1确定标准块的位置:在已确定的十字线交叉处最中间的一块为标准块位置(如以十字线为中缝时,可在十字线交叉点对角安设两块标准块),标准块做为整个房间的水平及经纬标准,铺砌时应用90度角尺及水平尺细致校正。确定标准块后,即可根据已拉好的十字基准线进行铺砌。
3.4预制水磨石板浸水:为确保砂浆找平层与预制水磨石板之间的粘结质量,在铺砌板块前,板块应用水浸湿,辅时达到表面无明水。
3.5砂浆拌制:找平层应用1∶3干硬性水泥砂浆,是保证地面平整度、密实度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因为它具有水分少、强度高、密实度好、成型早以及凝结硬化过程中收缩率小等优点),因此拌制时要注意控制加水量,拌好的砂浆以用手捏成团,颠后即散为宜,随铺随抹,不得拌制过多。
5
板块间隙宽度不大于
2
2
尺量检查
5成品保护
5.1预制水磨石地面完成后房间应封闭,不能封闭的过道,应在面层上铺覆盖物保护(塑料薄膜等)。
5.2防止油漆、刷浆污染已完工的预制水磨石板。
5.3严禁在水磨石地面上拌和砂浆、堆放油漆桶及其它杂物。
5.4运输材料时注意不得碰撞门口及墙。保护好水暖立管、预留孔洞、电线盒等,不得碰坏、堵塞。
3.10.2打蜡:预制磨石面层清洗干净后(表面应晾干),用布或干净麻丝沾稀糊状的成蜡。涂在磨石面上(要均匀),再用磨石机压麻打第一遍蜡,用同样方法打第二遍蜡达到表面光亮、图案清晰、色泽一致。
预制磨石踢脚板酸洗和打蜡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陈慧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

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

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还写了论文》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

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合理?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诗词是否合适?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

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

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或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

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

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意旨。

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

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

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

同市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同市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西省大同市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共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共6分)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吉林省2020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吉林省2020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吉林省2020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综合题 (共1题;共3分)1. (3分) (2018高二上·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四年一度的奥运赛场上,________的除了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体育成绩之外,还有令人________的各种技术,这也使奥运会成为一个新兴、新奇技术的展示平台。

数字媒体公司盖蒂专门成立了一个虚拟现实部门,负责拍摄360度照片。

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盖蒂公司的摄影师就拍摄了很多360度照片,那时,这一技术________。

在此次里约奥运会上,盖蒂的每位摄影师都拥有一个360度照相机。

盖蒂的首席执行官道恩·艾雷说:“我们处于VR技术变革之巅。

”媒体界的技术先锋英国广播公司在VR技术领域也________。

该公司为电视观众提供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看体验:为在家里观看电视的观众引入360度虚拟现实视频,让观众获得更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当然,这些只是体育科技产品的冰山一角。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练团队要掌握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体能状况,制定科学训练,运动员也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

一块奖牌的背后,是一整套科学训练体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令人侧目眼花缭乱呼之欲出首屈一指B . 引人瞩目眼花缭乱方兴未艾不遑多让C . 引人瞩目眼花耳热呼之欲出首屈一指D . 令人侧目眼花耳热方兴未艾不遑多让(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练团队要了解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体能状况,制定科学训练,运动员也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

B .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练团队要掌握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体能状况,制定科学训练方案,运动员也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

C .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运动员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教练团队也要掌握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体能状况,制定科学训练方案。

四川省绵阳市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人画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不以对象形似为目的,注重画外功的修炼和情感的抒发,或成教化,助人伦,或聊以自娱。

文人画都是文人或具有文人性质的画家所作,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特定时代下产生的一批特定人群的感情产物。

文人这个特殊群体掌握着中国古代最高的文化和最高的思想,因此作为文人情感产物的文人画,必然含有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

文人画于前期排斥其他画家,与其他画种并存;中、后期乃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

研究文人画,有助于从深层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艺术精神,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超前因素。

文人画之所以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不单单是一个画种,而且是一个从画家到作品及理论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

已知的画史画论多为文人所作,这些画论的内容不仅有关于绘画技法的阐述,而且有相当部分将文人画的创作思想、审美理想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古代文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

“诗为言之余,书为诗之余,画为书之余”,因此文人画家其实是一批业余画家。

他们以将个人品行、情操、学识、修养、感受融入画中为己任,大都借助绘画入“道”,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

入仕时,他们弘扬儒学,提倡绘画当“成教化,助人伦”;归隐时,他们追随老、庄,讲究画面意境“淡泊”“空灵”。

到了文人画的中、后期,他们又将“释”家的某些思想精华与画论融为一体,推进和完善了文人画的审美理想。

苏东坡是文人画的大力倡导者。

他提出“诗画本一律”,即借助诗的理性来扩大绘画的表现力。

到了文人画的后期,文人画更是将书、画和印章结合在一起。

因此历史上许多的文人画家,不但是绘画高手,而且还是书法大家和金石名家。

文人画不但广为吸收一系列姊妹艺术的养分,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体系的画种。

如文人画对画工画的影响,“画圣”吴道子的绘画风格被画工们归纳为“吴家样”,广为流传,即是此类影响的典范。

高二语文试卷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段语文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试卷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段语文参考答案

2020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段语文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B(A 垣yuán 当dàng C 沌dùn 纶guān D 绯fēi 惮dàn)2、C(A 编辑喋喋不休 B 神采毕竟 D 端详朔风)3、A4、D5、B(A 句式杂糅 C 有歧义 D 搭配不当)6、C(句末的句号放在引号后边)7、D 8、D 9、D 10、A11、D 12、C 13、A 14、B二、阅读题(26分)(一)(6分)15、碧绿的天色,槐树叶底漏下来的阳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的落蕊。

(2分)16、细数,静对。

悠闲,惬意的心情。

(2分)17、清: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2分)(二)(8分)18、因为盲人不会被这散发着虚假光辉的表象世界所迷惑。

(1分)19、特点:温暖、安详、虔诚、平和、诚服、光辉、喜悦。

(1分)修辞:①嗓音是温暖。

(通感)②声音如一只温暖绵软的上帝之手。

(比喻)③波切利就是一架机器。

(暗喻)(写出其中2点即可)(2分)20、因为波切利勤奋好学,善于反省自己。

(第四、六段中可看出)(2分)21、AC(2分)(三)(6分)22、第一层:美好的仙境第二层:无情的现实。

(2分)23、为仙人们的出场作铺垫,创造出一个光明灿烂的意境。

(2分)24、与丑恶现实作对比,对现实进行鞭挞,借此表达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2分)(四)(6分)25、面对美景无心欣赏,只是感到时间的漫长,度日如年的感受。

(2分)26、故国荒凉,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

(1分)27、用比喻,形象可感,把抽象的愁化成无尽的江水。

烟台市2020年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

烟台市2020年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

烟台市2020年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体现,随中华民族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

中华民族服饰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它广泛地吸收了本土和外来的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行、融突互补中不断化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呈现其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独特魅力。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形成了它显明的特点,尽管有的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但都是为了适应新的服饰文化的需求。

中华民族服饰随时代的变迁,样式有大变、有小变,有大改、有小改,并不时出现新样式。

每个王朝建立后,在因袭前朝服饰时,也总要做些改革,以显示新王朝的所新。

秦汉时依“五德终始”思想,各朝所尚之色有异,即使是同一王朝内亦不断变化。

唐初,士庶不得穿赤黄色。

武德四年(621)下敕定三品以上著紫袍,五品以上穿朱,六品以下直至庶民均著黄袍,而与唐初只许皇帝服赤黄袍衫不同。

服饰即使是祖制,也不是祖宗之法不可变。

明嘉靖八年世宗同意张璁意见,择吉更正其制,玄衣黄裳,衣裳各六章,衣六章古以绘,改当以织。

服饰改革都是适应当时需要的,并非固定不变。

服饰文化作为礼制的重要内容,故二十四史大都修有《舆服志》,有的置于《礼仪志》中。

礼以别,乐以和。

礼就是区别贵贱上下的,因此,服饰表现等级的差分,便是其应有之义。

隋唐五代时皇帝穿赭黄色袍衫,“隋文帝听朝之服,以赭黄文绫袍”,与贵臣通服,唐高祖亦服赭黄袍,“既而天子袍衫稍用赤黄,遂禁臣民服”。

各品官员亦加区别:紫为三品、绯为四品、浅绯为五品、深绿为六品,浅绿为七品、深青为八品、浅青为九品之服,并加以固定化和制度化,不得僭越。

开元上年(716)唐玄宗曾颁《禁僭用服色诏》。

自唐太宗制定各品服色后,即使是外穿品服,不敢有违礼仪服制,但内衣也被限定于品服之内,亦可见贵贱之辨的严格。

薛城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薛城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等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试卷30道小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基础(32分)一、本题10分,依据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赋分。

二、本大题共两道大题,8道小题,共22分。

(一)请根据要求,完成1-7题。

(每题2分,共14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草菅(jiān)人命虚与委蛇(shé)重创(chuàng)皈(guī)依B. 色厉内荏(rěn)诲(huì)人不倦羞赧(nǎn)应(yīng)届C. 厉兵秣(mò)马佶(jié)屈聱牙纶(guān)巾酩酊(dīng)D. 铩(shā)羽而归三缄(jiǎn)其口笑靥(yàn)跌宕(dàng)2. 下列加点字的写法全都错误的一组是(2分)A. 金碧辉煌汉青留名熟暗辐射B. 息息相关饮鸠止渴赝品缀学C. 趋之若骜鼓惑人心恶梦流蔽D. 老骥伏历毁誉参半追溯防碍3. 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踌躇满志踌躇:得意的样子B. 莘莘学子莘莘:年轻的样子C. 久假不归假:请假D. 春意阑珊阑珊:浓厚 .(3)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滕王阁序》)(4)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5)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逍遥游》)(6)我决起而飞,___________,时则不至。

(《逍遥游》)(7)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____________。

(《陈情表》)(8)______________,气息奄奄。

(《陈情表》)第II卷阅读(58分)三、名著检测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共10分。

9. ____________在父亲去世后扛起家庭的全部重担,赡养母亲,供弟弟读书。

为了弟弟____________的婚事,他扛上沉重的债务,并将土窑让给了弟弟,自己全家借居在别人家。

为了三个儿女,他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对家人强烈的责任感支撑着他走过了苦难的日子。

(2分)10. 孙少平不甘心在村里生活一辈子,像众乡亲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消耗自己的青春和激情,所以他勇敢地走出了_____村,走到_______县、黄原地区,走到_________市,在战胜苦难的征程中一步步走向开放。

(3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依据语境,完成填空。

(5分)“我在千什么?”一种自责的情绪. 突然涌上悲痛的心头。

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自己负担着党委托的任务!不!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

她咬紧嘴唇,向旁边流动的人群扫了一眼,勉强整理了一下淋湿的头巾,低声地,但却非常有力地对华为说:B. 海洋的能量存储对全球气候变暖有着重要的影响C. 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向太空排出的热量减少有关D. 温室气体的增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13.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2分)A.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增长趋势B.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转入正相位C. 部分地区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D. 过去二十年中海平面上升加速材料二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打破了地球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碳循环自然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研究表明,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人类就会对全球气候失去控制。

全球气候合作治理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利益相关主体如何协同有效参与,一直制约着治理进程和实效。

每一个主权国家既要承担国际减排义务,又要维护本国发展利益,并受到国内法律、政策的制约。

基于本国经济发展需求、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型成本考量,多数国家不减反增,呈现出“吉登斯悖论”现象。

另外,全球气候治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减排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但就技术扩散与转移实效来看,发达国家虽然就技术转让做了大量决定与承诺,但口惠多而实际支持不至。

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共同担当、积极作为。

一是强化合作治理共识。

全球气候合作治理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在近200个国家一致同意通过的《巴黎协定》。

确定了各方应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为基础,将世界大部分国家纳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共同确保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

二是创新合作治理模式。

《巴黎协定》打破了以往不愿减排的行动逻辑,在既定规则前提下,提出了“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减排机制,允许各国根据各自经济和政治状况自愿做出减排承诺,这种“自下而上”的行动机制有效避免了部分发达国家拒绝执行议定减排目标的情况;制定了“只进不退”的棘齿锁定(rachet)机制,不断增加减排量的行动目标,每5年上调一次;建立了从2023年开始每5年对各国行动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机制,盘点减排进展与长期减排目标的差距。

这些治理模式的创新必将加速全球气候合作治理进程。

三是量化合作治理内容。

全球气候治理重心将从宏观机制转向具体的低碳行动和政策。

《巴黎协定》一致同意本世纪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设定每年最低1000亿美元的筹资目标。

这样到本世纪末,全球气候治理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协作下,将取得一定成效。

(取材于李代明的《优化全球气候治理路径》)14. 根据“材料二”,下列能概括文本核心内容的一项是(2分)A. 全球气候变暖B. 温室气体排放C. 《巴黎协定》D. 全球气候治理15. 根据“材料二”,下列内容不属于《巴黎协定》本世纪目标的一项是(2分)A. 全球的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2℃以内B. 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C. 尽快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以达到峰值D. 每年筹资不少于1000亿美元作保障16. 依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吉登斯悖论”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各缔约方能够意识到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并且愿意积极承担国际减排义务。

B. 各缔约方为承担国际减排义务必然要做出违背本国相关法律、政策的决定。

C. 发展中国家就减排技术的运用与转让作出大量口惠而实不至的决定与承诺。

D. 多数国家基于本国利益考量而不顾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材料三海岛陆沉,这绝非是耸人听闻。

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一份科研报告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海平面已上升了10到25厘米。

斐济以北的图瓦卢正因此忐忑不安,束手无策地等待着沉沦的命运。

像图瓦卢这样面临海水威胁的岛国绝不止一个,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岛国和濒海国家,他们近年来都十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希望能够通过某些手段防范或是应对这一悄然逼近的威胁。

因为近年来,正是气候变暖、海面上涨的现实,让这些汪洋中的弹丸之地饱受了海水侵城略地之苦。

仍以图瓦卢为例,虽然海水上涨速度极慢,但由于地势太低,此间居民仍能切身感受到海水对家园的滋漫侵犯。

这些由珊瑚礁形成的海岛近20年来已被海水侵蚀得千疮百孔,海水通过这些孔隙侵蚀上来,使土壤加速盐碱化,粮食和蔬菜现已很难正常生长。

此外,因海水升温,环岛珊瑚也会萎缩死亡,从而使海岛失去一道天然防波屏障,风暴海潮一旦袭来,势将凶猛无阻地长驱直入,给岛民造成惨重的损失。

图瓦卢并非惟一一个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厄运的国家,其他低地岛国,如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西萨摩亚的居民说,他们已明显地感到海岸正在向他们的家门悄悄逼近。

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这份报告证实说,海岸正以每年半米的速度向后退缩,大约已持续了90年之久。

人们预测,未来40年内南太平洋海面会再上涨20厘米,到时8万多基里巴斯居民将丧失家园。

而在马绍尔群岛的一些地段,上侵的海水已将原本长在岸边的椰子树下的土壤掏空,树干抱着那几乎已全裸的球形根部“站”在海水里,摇摇欲坠。

图瓦卢可能是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要被迫撤离家园的国家,更加不幸的是,它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那么,下一个会轮到谁呢?(取材于网络) 17.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热容量:“热”部首是“灬”,它的含义是火B. 耸人听闻:此处可以替换成“骇人听闻”C. 濒海:“濒”读作bīnD. 厄运:艰难困苦的遭遇18.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海水上涨造成恶果的一项是(2分)A. 海岛陆沉B. 植被破坏C. 海岸退缩D. 风暴海潮19. “材料三”中说图瓦卢将有可能被海水吞没,对此问题有人持不同意见,请依据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同意和不同意的理由。

(4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20-24小题。

(12分)祁彪佳,天启进士,授兴化推官,濒行,跪其父请教,不答。

或问之,曰:“不见夫诲泅者乎,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一旦挟诸清泠之渊,翻壶却瓮,(sǒng)其身入水,而泅成矣。

今者入官,则翻壶却瓮之时也。

”彪佳去。

果以贤能称。

巡按苏州,会无赖打行①,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集乡三老询之曰:“是可杀否?”乡三老曰:“可。

”又询诸观者曰:“是可杀否?”观者曰:“可。

”于是棰杀之。

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②,拟以福王为兵马元帅。

彪佳抗言曰:“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议遂定。

未几,有传正大位者。

彪佳抗言曰:“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

”然是时邀功者,言史可法③有二心。

可法惧,虽是彪佳言,不敢持。

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出彪佳安抚苏州。

彪佳至,揭榜于路曰:“叛逆不可恕,忠义不可矜,毋借锄逆报私怨,毋假勤王造祸乱。

”捕苏民之首乱者,斩之。

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

适兴平兵攫××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

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

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

时杰踞大观楼,谓彪佳必不至。

至期风作,杰笑曰:“祁抚不至有辞矣。

”顷之,隔江帆起破浪,顷刻达岸,传呼曰:“祁都堂至矣!”杰闻之大骇,迎及门,见彪佳角巾单衣,携胥隶各一人,又大喜。

坐语久之,起指江誓曰:“公,巨人也!公在,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有如此江。

”乃飨彪佳,彪佳一举箸而别。

我兵下江南,以书币聘彪佳,彪佳夜望南山笑曰:“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诘旦,家人失彪佳所在,见柳陌浅水,露角巾,曰是耶,盖入水端坐云。

(取材于陈鼎《东林列传》)【注】①打行:对当时以在市场上劫掠为业的人的称呼。

②宋高故事:指宋高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即位建立南宋偏安江南为后世所笑的旧事。

③史可法:北京陷落后率兵拥立福王,有实权但一度遭遇排挤,后在扬州殉国。

2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分)出彪佳安抚苏州A. 驱逐B. 开脱C. 外放D. 免除21.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A. 其身入水,而泅成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 彪佳一举箸而别化而为鸟,其名为鹏C. 捕苏民之首乱者且夫水之积也不厚D. 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2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监国是本朝老制度,为什么要拉宋高宗旧例呢B. 虽是彪佳言,不敢持虽然这是祁彪佳的话,史可法也不愿意支挣C. 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祁彪佳却用文书回应杰,约他定在大观楼会面D. 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己一世矣现在山川像过去一样,可人生已经过了一辈子23. 把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