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历年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
01、紧凑城市:是针对城市无序蔓延发展而提出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紧凑城市的形态取决于城市中人口和建筑的密度,强调土地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主张人们居住在更靠近工作地点及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服务设施的地方。

紧凑城市是一种基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城市精致发展的新思维,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功能紧凑、规模紧凑、结构紧凑。

02、有机更新:由吴良镛教授提出,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如同生物体一样是有机关联、和谐共处的,主张城市建设应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不断提高规划设计的质量,使得城市改造区的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保持一致。

03、邺城:是曹操为加强其后方根据地建立的都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其平面为横长方形,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分成两半部分,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地区,正中宫城,宫城东为一组宫殿官署,再东则为戚里。

宫城西为铜雀院,供王室专用的园林,靠近西城为粮食武器库。

东西轴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方正的坊里,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作坊。

城中水系由城西北引漳河水,宫殿建筑群布置严整。

邺城分区明确,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世都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4、精明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人意识到“郊区化”发展带来的问题,城市畸形蔓延。

1997年美国马里兰州州长首先提出精明增长的概念:实现精明增长是目标,实施增长管理是手段。

其核心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

精明增长是一项综合的应对“城市蔓延”的发展策略,目标是通过规划紧凑型社区,发挥已有基础设施的效力,同时也是一项交通和土地利用综合考虑的政策。

05、提姆加德(Timgad):罗马帝国时期北非典型的营寨城,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其布局按照罗马军队严谨的营寨方式建造而成。

城市平面为正方形,道路为方格形路网,两条相互垂直的大干道呈十字交叉,交点处为城市广场,在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建有凯旋门,凯旋门之间有列柱街。

此外,城内还建有浴场、剧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06、柯布西耶:出生于瑞士,后长期生活、工作在法国,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建筑规划大师。

他是现代建筑运动与城市规划的激进分子与主将,是现代城市运动的狂飙式人物,同时他也是影响现代建筑运动、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巨人。

其主要思想是功能理性主义,这在他的两本著作《明日城市》、《光明城》以及其规划的昌迪加尔都有表现。

对于西方建筑与规划,机械美学思想体系和功能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勒·柯布西耶主持制定的《雅典宪章》,其思想被战后西方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为现代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07、社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尽管社会学家对社区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

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其特点: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08、智能城市:智能城市是一个系统,也称为网络城市、数字化城市、信息城市。

不但包括人脑智慧、电脑网络、物理设备这些基本的要素,还会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

“智能城市”意味着城市管理和运行体制的一次大变革,为认识物质城市打开了新的视野,并提供了全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调控手段,从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调控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此外,“智能城市”还将更好地体现出现代城市“信息集散地”的功能,意味着城市功能全面实现信息化,更好地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智能城市”已开始步入我们的人们生活。

0801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

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并结合最新的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更全面智能化。

0802园林城市: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评选出的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特殊环境中提出的,它和我国传统的私家园林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的前身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有些类似于欧洲国家提出的“花园城市”。

他们都强调城市景观的塑造,犹如绘画一样,用人为的审美情趣来建设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园林城市”凝聚着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而“花园城市”则印记着欧洲国度的风情。

09、山地城市形态:
10、地方建筑学: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芒福德提出,指主张吸收本地区民族的、民俗的风格,并体现出一定地方特色的建筑设计理论。

主张建筑学的问题和发展要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以此为基础,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加以整合,最终创造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1999年《北京宪章》对其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倡“现代建筑地区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


2013年
一、名词解释
01、(2014)
02、城乡统筹: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03、紧凑城市:(2013)
04、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复合而成。

05、广义建筑学:由两院院士、中国著名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泰斗吴良镛教授提出并倡导的
一种新建筑观,并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整个建筑业界发展的方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作用。

广义建筑学有别于传统建筑学,其核心是强调融贯的综合,并在综合的前提下以新的创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走向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融合,其知识结构是典型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是着眼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建筑学。

06、中心地理论: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镇的职能、大小与空间结构分布的学说,即城市的“级别规模”学说或城市的区位理论。

其要点是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等三方面对城市的分布、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提出理想的正六边形城市体系模式。

理论还强调,处于中心地位的城市,主要应搞好自身的市政和社会基础设施,以影响和服务于次级中心与腹地。

中心地理论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是研究城市群和城市化的基础理论之一。

07、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建筑学家佩里提出。

旨在解决因大城市人口集聚而导致的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

佩里将邻里单位作为构成居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细胞,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作为基本空间尺度,讲求宜人景观的营造、内聚的居住情感,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规划思想在其后的各国新城以及二战后若干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接受和发展。

08、坊里: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

呈正方形或矩形,夜间实行宵禁,管制严格。

坊里内有街巷,四周围以坊墙,坊墙封闭或定时启闭。

坊里制于唐代发展至顶峰,至宋坊里制逐渐瓦解,向街巷制转变。

09、四水贯都:北宋都城开封,城内河道众多,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命脉,城墙外各有护城河一道,其中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通过护城河相互沟通,使得河道在城内作为运输通路,便于将东南方粮食和物资运入城内,史称四水贯都。

10、增长极核理论: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提出,主是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进行,以促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地区的发展。

其依据是模拟力场学说,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可以看作由一些点(或称极核)所构成的力场空间,每个点都有其影响范围,同时也是起聚集作用的核。

这个点一方面可产生极化作用,吸引其腹地的资金劳力等,以加速集合本身的成长;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波及效果,可以将成长中心的发展波及到腹地。

2012
01、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国土上进行国名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广义的区域规划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区际规划是在各有关区域之间进行分区规划,着重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区内规划即对某一特定也包括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主要指一定区域内的国土建设规划。

# 02、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 03、城市安全系统:是指城市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人体健康及资源供给方面保持的一种动态、稳定和对城市灾害的防御能力,是城市政府为保证安全、稳定的社会发展而提供的一种抵御各种灾害的公共服务。

城市安全系统包括城市公共财产、城市生命线、公共设施、金融经济等系统的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 04、门槛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波兰人B·马利兹提出的对城镇与工业区发展规模进行经济论证及其基本建设投资进行计量分析的一种理论。

因采用控制论、信息论和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在60年代后得到广泛应用。

在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工业区规划中,多用于分析、认识城镇发展进程,研究铲平“门槛”(化整为零进行投资)或避免跨越“门槛”、控制城镇发展规模对策,以及“门槛”投资与相应规模不同方案比较。

05、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书中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以及按照封建等级、级别的不同确定不同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此外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06、有机疏散:1918年,由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旨在缓解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为西方近代衰退的城市找出一种改造方法,使城市逐步恢复合理的秩序。

理论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任其自然地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城市的位置,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腾出来的大面积用地用以开辟绿地,有机疏散思想对以后,特别是二战后欧美各国改善大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问题,尤其是通过卫星城建设来疏散、重组特大城市的功能与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07、广义建筑学(2013)
08、新建筑学派:又称现代主义建筑或现代派建筑,指 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60 年代末,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以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等为代表,主张功能主义特征;提倡简单的几何造型与非装饰原则;奉行标准化模块化的原则;强调建筑空间;主张创造新时代新风格,希望通过新的建筑设计来帮助劳苦大众改变基本的生活状况,通过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立良好的社会,促进社会正义。

其具有鲜明的理性和激进主义的色彩。

09、雅典宪章:1933年,CIAM召开第四次会议,主题为“功能城市”,大会通过由勒·柯布西耶起草的《雅典宪章》。

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当时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核心是提出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雅典宪章》被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大纲指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应该
科学地制定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大纲适应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给城市带来的变化,敢于向陈旧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因而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大纲的一些基本论点,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 10、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用于保护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进行。

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包括道路交通、给排水、能源、通信、环境、防灾、医疗等综合设施,广义的市政设施还包括教育、科研、卫生等部门。

2011
01、考工记(2012)
02、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狭义地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 03、城市过境交通:不以本城市为目的,只是流动通过城市的交通。

因为这种交通的起讫点不在本城市内,在通过城市时,应尽可能不穿过该市中心区,通常以环状道路结合交通管制绕行,无法绕行时,有时用地下或者高架道路穿过市中心区。

# 04、城市安全:指城市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人体健康以及资源供给等方面保持的一种动态稳定的状态以及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干扰的一种抵御和恢复能力。

城市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安全就不可能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05、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06、city plan和city planing:城市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

前者强调规划的目的性,后者强调规划的动态过程。

# 07、人居环境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与其生存环境之间构成关系的科学。

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可观规律,从而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08、雅典卫城:遗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希波战争后历经 40 年重建而成,为当时的宗教圣地和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

卫城建于陡峭的山丘上,现存主要建筑物为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庙、胜利神庙以及卫城山门。

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
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

建筑物为三向量的实体,建筑布局非简单轴线关系,而是处于空间的关键位置,其视觉观赏均是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过程来设计。

09、欧斯曼计划:拿破仑第三时期,由塞纳区行政长官欧斯曼主持巴黎改建,旨在缓解城市迅速发展与其相对滞后的功能结构之间的尖锐矛盾。

改建既有功能要求,又有改造市容、装点帝都的艺术要求;此外还有政治目的(即从市中心区迫迁无产阶级,改善巴黎贵族与上层阶级的居住环境,扩宽大道,疏导城市交通,消灭便于革命者进行街垒战斗的狭窄街巷,把便于炮队与马队通行的大道联通各个角落,有利于统治者调动骑兵炮兵,发挥火器的作用,以镇压起义者)。

改建重要内容是完成巴黎“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重视绿化建设, 修筑大面积公园;提出市中心分区理念以适应城市结构变化;促进城市近代化,如建造完善的地下排水管道系统等。

但改建未能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的要求,如城市贫民窟问题、对因国内和国际铁路网的行程而造成的城市交通障碍等。

后世对欧斯曼“外科式手术”的改建思想与手法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其大胆的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巴黎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最近代化的城市。

* 10、后现代主义:
产生于1960 年代后期并主宰1970、1980 年代的西方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以批判、怀疑和摧毁现代文明的科学理性标准为目标,强调所有文化和思想平等自由地并存发展的、对现代文化加以批判和解构的文化运动。

后代现代主义打破了西方均一化、普遍化的城市社会基础,多元性、差异性是其一再强调的主旋律。

后现代主义最显著的特征是基于对城市社会、文化复杂性的认识,对现代主义春丽向思维
和历史失落感的双重否定,呼唤以人性、文化、多元价值观为特征的宽容性、开放性的创作思维。

其思维特征有: 1、反叛理性的规划思维; 2、多元价值并存的规划观;3、文脉主义的规划情感;4、模糊空间的规划理念
2010
01、城镇化:又称都市化、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通常用城镇化水平来表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02、生态城市(2013、2012、2011)
03、都城:《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邑曰筑,都曰城。

”古代指国家(含诸侯国)的首都或较大的城市。

后人又称国都为都城。

多为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军事中心,往往也是经济中心之一,大多按规划营建,遵照封建社会的城制及都城规划的传统,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有几重城墙,为全国最高一级的政权机构所在地,与州城、府城、县城分别代表着不同级别的封建统治机构。

# 04、城市热岛: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地区人口、建筑高度集中,基础设施、交通密集分布,大量的人为热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绿地减少等因素,使城市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在气温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热岛”现象。

05、元大都:元代都城,位于北京小平原,忽必烈命汉人刘秉忠主持规划建设。

元大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

城市形制为三套方城,采用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传统布局手法。

元大都的营建以《周礼·考工记》为规划指导思想,是“旁三门,左祖
右社,前朝后市”的充分体现,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礼城制的都城,其后被明清北京城继承并加以发展。

06、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

07、威尼斯宪章:又称《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1964年5月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通过,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文件,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发掘的宗旨和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 08、历史街区:也称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街区。

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和延续名城传统风貌。

1933 年《雅典宪章》首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

09、容积率(FAR):FAR(Floor area ratio),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为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政府通过容积率从总体上控制开发强度,保证基本环境要求而在实际开发中又给予建设者比较大的灵活度和自由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10、陪都计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迁回南京,当局针对战后重庆城市衰退、为安抚人心而进行的规划,也是重庆历史上第一次对未来城市建设所作的全面规划,但由于对人口主观臆测、生搬硬套国外的卫星城,邻里单位等理论而缺乏实际意义。

2009
01、未央宫:西汉长安城宫殿,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利用一处秦代名长安宫扩建为长乐宫,后在其旁建未央宫,由杨城延主持修建,未央宫利用龙首山地形,因地制宜先建造前殿,舍弃以前将大殿建在人工夯筑的工程浩大的土台上的做法。

02、闾里: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元,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是里的门,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

闾里属于严格管制的居住形式。

03、宇文恺:隋朝规划专家、建筑工程师,主持规划隋长安,东都洛阳二城,还从事过水利、长城、桥梁等方面的工程,也亲自设计过一些房屋。

其主持修建的长安城不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长安作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对后世的都城规划有着极其深远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时也是当时国外一些城市建设效仿的范本。

04、平江图:为宋代平江(今苏州城)城市地图,系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郡守李寿明主持刻绘。

是中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图。

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

城市范围、道路、河流、桥梁以及重要的建筑物等位置都相对准确,整个城市以及图内标列的位置,按一定比例绘成,具有很高的测绘水平。

这张宋代城市的实录,正确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为我们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