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合集下载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1.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金属光泽。

2.金属键:金属原子贡献出价电子,形成正离子,沉浸在电子云中,他们依靠运动于其中的公有化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之为金属键3.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4.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具体排列方式。

5.空间点阵:将构成晶体的原子或原子团抽象成纯粹的几何点,由这些几何点有规则地周期性重复排列形成的三维空间阵列。

6.晶格:用一系列平行直线将阵点连接起来所形成的三维空间格架。

7.晶胞:从晶格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8.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与任一原子最近邻、等距离的原子数目。

9.致密度:晶胞中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用来表示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

10.晶向:在晶体中,任意两原子之间的连线所指的方向称为晶向。

11.晶向族: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向。

12.晶面:在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

13.晶面族:原子排列情况完全相同的所有晶面。

14.各向异性:不同方向上晶体的各性能(导电性、导热性、强度等)不相同的特性。

15.多晶型性:某些金属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的特性。

16.多晶型转变(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条件(温度或压强)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

17.强度:指金属材料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18.硬度:金属材料抵抗其它更硬物体压入表面的能力。

19.塑形:指材料在载荷作用下发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

20.冲击韧性:材料在外加冲击载荷作用下断裂时消耗能量大小的特性。

21.晶体缺陷:在实际的金属材料中存在的一些原子偏离规则排列的不完整性区域。

22.点缺陷:在三个方向上尺度都很小,相当于原子尺寸,如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

23.线缺陷:在两个方向上尺度很小,另一个方向上尺度很大,主要是位错。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要名词解释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要名词解释

7、弹性模量与刚度:金属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σ/ε称为弹性模量E,也称为杨氏模量。

E标志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用以表示材料的刚度。

14、断裂韧性:金属材料阻止裂纹失稳扩散的属性或材料的韧性。

1、金属特性:金属在固态下具有以下特征: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②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③具有良好的反射能力、不透明性和金属光泽;④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

4、晶体与晶体特性: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的一类物质称为晶体。

晶体特性:①晶体中的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②具有确定的熔点;③具有各向异性;④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5、空间点阵:将刚球模型中的刚球抽象为纯粹的几何点,得到一个由无数几何点在三维空间规则排列而成的列阵,称之为空间点阵。

6、晶格与晶胞:描述原子(离子、分子)或原子团在晶体中排列方式的几何空间格架称为结晶格子,简称晶格。

从晶格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体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这个有代表性的最小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7、晶面与晶向:在晶体中,有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任意两个原子之间的连线称为原子列,其所指方向称为晶向。

8、晶面指数与晶向指数:为确定晶面和原子列在晶体中的空间位向所采用的统一符号,分别称为晶面指数与晶向指数。

9、晶面族(或晶向族):某些晶面(或晶向)上的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它们在晶体学上属等同晶面(或晶向),可归并为一个晶向族称为晶面族(或晶向族)。

10、配位数与致密度:晶格中任一原子周围与其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目称为配位数;一个晶胞内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称为致密度。

12、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具有多晶型的金属在温度或压力变化时,由一种晶体结构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叫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

14、点缺陷:在三维尺度上都很小的晶体缺陷,一般不超过几个原子间距。

点缺陷主要有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等。

15、线缺陷:在二维尺度上很小,而在三维尺度上很大的晶体缺陷,包括刃型位错、螺型位错、混合位错。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热处理:在生产中,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使钢发生固态相变,借此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从而达到改善力学性能的目的的操作被称为热处理。

正火:将工件加热至Ac3(Ac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一般是从727℃到912℃之间)或Acm(Ac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水冷或油冷获得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等温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Ms的熔盐中,等温保持足够时间,使过冷奥氏体恒温发生贝氏体转变,待转变结束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的处理方法称为等温淬火。

分级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或稍低于Ms的熔盐中,待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从熔盐中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至室温,以获得马氏体组织,这种处理方法称为分级淬火。

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直至转变结束。

双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先放入一种冷却能力强的冷却介质冷却一定时间,当冷却至稍高于Ms后立即将工件取出并放入另外一种冷却能力缓一些的冷却介质冷却,使之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回火索氏体:淬火碳钢500~650℃回火时,得到粗粒状渗碳体和多边形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回火屈氏体:淬火碳钢350~500℃回火时,得到细粒状渗碳体和针状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回火马氏体:淬火碳钢在250℃以下回火时,得到的过饱和的α固溶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

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它是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种工艺,不同种类的退火目的也各不相同。

等温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到A3以上20〜30°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Arl以下珠光体转变区间的某一温度进行等温,使之转变为珠光体后出炉空冷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

立方晶格(符号 F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α)
过冷度
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
称为过冷度。过冷度越大,则实际结晶温度
越低。
枝晶偏析
在一个晶体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
晶内偏析。由于固溶体晶体通常是树枝状,
枝干和枝间的化学成分不同,所以又称为枝
晶偏析。
塑性、韧性都比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玛钢
可锻铸铁俗称玛钢,可锻铸铁是由一定成分
的白口铸铁经过石墨球化退火得到的一种高
强度铸铁。
间隙固溶体
一些原子半径很小的溶质原子溶入溶剂中时,
不是占据溶剂晶格的正常结点位置,而是填
入溶剂晶格的间隙中,形成间隙固溶体。
钢的淬透性
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用钢
在一定条件下淬火所得的淬透层深度来表示。
主要取决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取决于过冷
奥氏体的稳定性。
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珠光体
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它实际上是不完全球化
退火的一种。
奥氏体
奥氏体是碳溶于ϒ-Fe中的间隙固溶体,为面心 立方晶格(符号A或ϒ) 附: 铁素体是碳溶于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为体心
加工硬化
金属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塑性变形增加时,
其强度和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降低的现象。
又称冷作硬化。
细晶强化
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
方法。可用控制过冷度、变质处理、振动搅
动等方法细化晶粒。
马氏体
钢中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具有很高的强度和硬度。
调质处理
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可得到强度、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资料(本)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资料(本)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2、非晶体:指原子呈不规则排列的固态物质。

3、晶格:一个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4、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单元。

5、晶界:晶粒和晶粒之间的界面。

6、单晶体: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7、合金:是以一种金属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经过熔合而获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8、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9、相:金属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格形式并以界面分开的各个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0、固熔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成分和性能均匀的、结构上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

11、结晶:纯金属或合金由液体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12、重结晶:金属从一种固体晶态改变了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固体晶态的过程。

13、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T0)和实际结晶温度(T1)之间存在的温度差。

14、铁素体:碳溶解于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15、渗碳体:是铁与碳形成的质量分数为6.69%的金属化合物。

16、奥氏体:碳溶解于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17、珠光体:是由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机械化合物。

18、莱氏体:奥氏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为莱氏体。

19、同素异构转变:一些金属,在固态下随温度或压力的改变,还会发生晶体结构变化,即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变化,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20、实际晶粒度:某一具体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的奥氏体的晶粒度叫实际晶粒度,它决定钢冷却后的组织和性能。

21、马氏体:碳在α-Fe 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具有很大的晶格畸变,强度很高。

22、贝氏体:渗碳体分布在含碳过饱和的铁素体基体上或的两相混合物。

根据形貌不同又可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23、淬透性:淬透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钢在淬火冷却时获得马氏体组织的能力。

24、淬硬性:淬硬性是指钢在理想的淬火条件下,获得马氏体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25、调质处理: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组合。

金属学原理(金属学与热处理)重点名词解释

金属学原理(金属学与热处理)重点名词解释

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物质。

晶体:物质的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叫晶体。

原子排列规律不同,性能也不同。

点阵或晶格:从理想晶体的原子堆垛模型可看出,是有规律的,为清楚空间排列规律性,人们将实际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忽略,抽象成纯粹几何点,称为阵点或节点。

为便于观察,用许多平行线将阵点连接起来,构成三维空间格架。

这种用以描述晶体中原子(分子或离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为空间点阵,简称点阵或晶格。

晶胞:由于排列的周期性,简便起见,可从晶格中取出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

这个用以完全反映晶格特征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条件(如温度和压强)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称为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

空位:某一温度下某一瞬间,总有一些原子具有足够能量克服周围原子约束,脱离原平能位置迁移到别处,在原位置上出现空节点,形成空位。

到晶体表面,称为肖脱基空位;到点阵间隙中,称弗兰克尔空位;位错:它是晶体中某处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使长达几百至几万个原子间距、宽约几个原子间距范围内原子离开平衡位置,发生有规律的错动,所以叫做位错。

基本类型有两种:即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

晶界:晶体结构相同但位相不同的晶粒之间的界面称为晶粒间界,简称晶界。

小角度晶界位相差小于10°,基本上由位错组成。

大角度晶界相邻晶粒位相差大于10°,晶界很薄。

亚晶界和亚结构:分别泛指尺寸比晶粒更小的所有细微组织及分界面。

柯氏气团:刃型位错的应力场会与间隙及置换原子发生弹性交互作用,吸引这些原子向位错区偏聚。

小的间隙原子如C、N 等,往往钻入位错管道;而大置换原子,原来处的应力场是受压的,正位错下部受拉,由相互吸引作用,富集在受拉区域;小的置换原子原来受拉,易于聚集在受压区域,即位错的上部。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

空间点阵:由阵点有规则地周期性重复排列形成的三位空间阵列伪共晶:成分在共晶点附近的亚共晶或者过共晶合金,在不平衡结晶条件下得到的共晶组织。

孪生: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一定的晶向做均匀切变粒状珠光体:指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的粒状渗碳体的组织回火脆性:钢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反常出现的冲击韧性显著降低的现象淬透性: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回复:是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随后的加热时冷变形基体尚未发生变化时的退火过程。

在回复过程中,金属的组织发生了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的变化,力学性能只有少许的变化,然而物理和化学性能却有明显的改变。

成分偏析:结晶时发生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均匀化退火:将钢锭或铸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以消除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的工艺晶粒反常长大:少数晶粒具有特别大的长大能力,逐步吞噬掉周围大量小晶粒,其尺寸比原始晶粒大上许多倍的过程多边化:冷变形后,金属加热时,原来处在滑移面上的位错,通过滑移和攀移,形成与滑移面垂直的亚晶界的过程加工硬化:在塑性变形的过程中,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和硬度增加,而韧性接塑性有所下降的现象,也叫形变强化。

形变织构:由于金属的塑性变形使晶粒具有择优取向的组织离异共晶:在先共晶相较多,而共晶相组织甚少的情况下,有时共晶组织中与先共晶相相同的那一相会依附于先共晶相上生长,生下的另一相则单独存在于晶界处,从而使共晶组织的特征消失固溶强化:通过形成固溶体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时效强化:合金元素经固溶处理后,获得过饱和固溶体。

在随后的室温放置或低温加热保温时,第二相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引起强度,硬度以及物理和化学性能的显著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时效强化。

点阵匹配原理:作为非均匀形核基底的夹杂物必须具有与晶核相同的晶体结构,相近的点阵常数,以减小界面张力。

调质处理: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方法称为调质处理。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复习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复习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复习回复:即在加热温度较低时,仅因金属中的一些点缺陷和位错迁移而所引起的某些晶内的变化。

晶粒大小和形状无明显变化。

回复的目的是消除大部分甚至全部第一类内应力和一部分第二类和第三类内应力。

多边形化:冷变形金属加热时,原来处于滑移面上的位错,通过滑移和攀移,形成与滑移面垂直的亚晶界的过程。

多边形化的驱动力来自弹性应变能的降低。

多边形化降低了系统的应变能。

再结晶: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或保温足够时间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位错密度显著降低,性能也发生显著变化,并恢复到冷变形前的水平,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

再结晶不是相变。

再结晶的目的是释放储存能,使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粒形成并长大,使之在热力学上变得更为稳定。

动态回复与再结晶: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热加工时,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发生的,而不是在变形停止后发生的回复与再结晶。

回复和再结晶的驱动力:金属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有发生变化以降低能量的趋势,预先冷变形所产生的储存能的降低是回复和再结晶的驱动力。

再结晶形核机制:亚晶长大形核机制、晶界凸出形核机制。

再结晶温度:经过严重冷变形(变形度在70%以上)的金属,在约1h的保温时间内能够完成再结晶(>95%转变量)的温度。

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速度、钢的化学成分、钢的原始组织。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钢在奥氏体化后的两种冷却方式:等温冷却方式、连续冷却方式珠光体转变及其组织在温度A1以下至550℃左右的温度范围内,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是珠光体,即形成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组成的相间排列的层片状的机械混和物组织。

在珠光体转变中,由A1以下温度依次降到鼻尖的550℃左右,层片状组织的片间距离依次减小。

根据片层的厚薄不同,这类组织又可细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珠光体,其形成温度为A1~650℃,片层较厚,一般在5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即可分辨。

用符号“P”表示。

第二种是索氏体,其形成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一般在800~1000倍光学显微镜下才可分辨。

金属学热处理名词解释

金属学热处理名词解释

金属键::失去外层价电子的正离子与弥漫其间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刃型位错: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结晶潜热:1mol物质从一个相转变为另一个相时,伴随着放出的热量。

缩松:金属以树枝晶方式长大,由于树枝晶的发展以及各晶枝之间相互穿插和相互封锁作用,使一部分液体被孤立分隔于各晶枝之间,凝固收缩时得不到液体的补充。

结晶结束后便形成缩松。

真实应力:瞬时载荷除以试样的瞬时截面积。

晶向指数:任意两个原子之间的连线所指的方向称为晶向,晶向指数就是晶向的一种表示方法。

共格相界:是指界面上的原子同时位于两相晶格的结点上,同时为两种晶格所共有。

惯习面:新相往往在母相某一特定晶面上形成,母相的这个面被称为惯习面。

非均匀形核:在液态金属中总是存在一些微小的固相杂质质点,并且液体金属在凝固时还要和型壁相接触,于是晶核就可以优先依附于这些现成的固体表面上形成,这种形核方式就叫非均匀形核。

铁素体:碳溶于α-Fe 铁中的间隙固溶体叫铁素体晶内偏析(枝晶偏析):先结晶的部分含高熔点组元多,后结晶组元含低熔点组元多,在晶粒内部存在着浓度的差别,这种在一个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成为晶内偏析。

比重偏析:组成相与溶液之间密度差所引起的一种区域偏析。

回火脆性:钢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度显著下降,这种现象叫钢的回火脆性。

变形织构:塑性变形过程中,随着形变程度的增加,各个晶粒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都要向主形变方向转动,逐渐使多晶体中原取向互不相同的各个晶粒在空间取向上呈现一定程度的规律性,这一现象称为择优取向;择优取向后的晶体结构称为“织构”,这种由变形引起的织构称为变形织构。

灰铸铁的断面敏感性:钢铁材料的缺口敏感性:黄铜及特殊黄铜: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在二元黄铜的基础上添加Al、Fe、Si、Mn、Pb、Ni、Sn等元素形成的特殊黄铜。

晶体缺陷:原子偏离规则排列的不完整性区域。

相起伏:液态金属中,时聚时散,起伏不定,不断变化着的近程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

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复习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1热强性:在室温下,钢的力学性能与加载时间无关,但在高温下钢的强度及变形量不但与时间有关,而且与温度有关,这就是耐热钢所谓的热强性;2形变热处理:是将塑性变形同热处理有机结合在一起,获得形变强化和相变强化综合效果的工艺方法;3热硬性:热硬性是指钢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较高硬度的性能;4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的热处理工艺;5回火脆性:是指回火后出现韧性下降的;6二次硬化:某些铁碳合金如高速钢须经多次回火后,才进一步提高其硬度;7回火稳定性:在时,抵抗强度、硬度下降的能力称为回火稳定性;8淬硬性:指钢在淬火时硬化能力,用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表示;9水韧处理:将钢加热至奥氏体区温度1050-1100℃,视钢中碳化物的细小或粗大而定并保温一段时间每25mm壁厚保温1h,使铸态组织中的碳化物基本上都固溶到奥氏体中,然后在水中进行淬火,从而得到单一的奥氏体组织;10分级淬火:将奥氏体状态的工件首先淬入温度略高于钢的Ms点的盐浴或碱浴炉中保温,当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再从浴炉中取出空冷至室温,完成马氏体转变;11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是过冷奥氏体不发生分解直接得到全部马氏体含残留奥氏体的最低冷却速度;12季裂:它指的是经冷变形后的金属内有拉伸应力存在又处于特定环境中所发生的断裂; 13奥氏体化:将钢加热至临界点以上使形成奥氏体的金属热处理过程;14本质晶粒度:本质晶粒度用于表征钢加热时晶粒长大的倾向;二、简答:1 何为奥氏体化简述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答:1、将钢加热至临界点以上使形成奥氏体的金属热处理过程;2、它是一种扩散性相变,转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形核;将珠光体加热到Ac1以上,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奥氏体优先形核;珠光体群边界也可形核;在快速加热时,由于过热度大,铁素体亚边界也能形核;2长大;奥氏体晶粒长大是通过渗碳体的溶解、碳在奥氏体和铁素体中的扩散和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为了相平衡,奥氏体的两个相界面自然地向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方向推移,奥氏体便不断长大;3残余渗碳体的溶解;铁素体消失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通过碳原子扩散,残余渗碳体逐渐溶入奥氏体;4奥氏体的均匀化;残余渗碳体完全溶解后,奥氏体中碳浓度仍是不均匀的;只有经长时间的保温或继续加热,让碳原子进行充分地扩散才能得到成分均匀的奥氏体;2 奥氏体晶粒大小对冷却转变后钢的组织和性能有何影响简述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答:1、奥氏体晶粒度大小对钢冷却后的组织和性能有很大影响;奥氏体晶粒度越细小,冷却后的组织转变产物也越细小,其强度也越高,此外塑性,韧性也较好;但奥氏体化温度过高或在高温下保持时间过长会显着降低钢的冲击韧度、减少裂纹扩展功和提高脆性转变温度;2、奥氏体晶粒大小是影响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主要有下列因素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越粗大;2加热速度的影响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的实际形成温度越高,形核率和长大速度越大,则奥氏体的起始晶粒越细小,但快速加热时,保温时间不能过长,否则晶粒反而更加粗大;3钢的化学成分的影响在一定含碳量范围内,随着奥氏体中含碳量的增加,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及铁的自扩散速度增大,晶粒长大倾向增加,但当含碳量超过一定限度后,碳能以未溶碳化物的形式存在,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使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减小;4钢的原始组织的影响钢的原始组织越细,碳化物弥散速度越大,奥氏体的起始晶粒越细小,相同的加热条件下奥氏体晶粒越细小;3 简述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因素;答:奥氏体成分含碳量、合金元素、奥氏体状态钢的原始组织、奥氏体化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及应力和塑性变形;1、含碳量的影响亚共析钢随奥氏体含碳量增加,使C曲线右移,Ms和Mf点降低;过共析钢随含碳量的增加,使C曲线向左移,Ms和Mf点降低;2、合金元素的影响除Co、AlWAl>%外,所有合金元素的溶解到奥氏体中后,都增大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Ms和Mf点降低;3、奥氏体状态的影响奥氏体化温度越低,保温时间越短,奥氏体晶粒越细小,C曲线左移;4、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在奥氏体状态下承受拉应力会加速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承受压应力则会阻碍这种转变;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有加速奥氏体转变的作用,C曲线左移;4简述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的组织和性能;答:1、片状珠光体组织:WC=%的奥氏体在近于平衡的缓慢冷却条件下形成的珠光体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片层相间的组织;性能:主要决定于片间距;片间距越小,钢的断裂强度和硬度均随片间距的缩小而增大;随片间距减小,钢的塑性显着增加;片间距减小,塑性变形抗力增大,故强度;硬度提高;2、粒状珠光体组织:渗碳体呈颗粒状分布在连续的铁素体基体中的组织性能:主要取决于渗碳体颗粒的大小,形态与分布;钢的成分一定时,渗碳体颗粒越细,相界面越多,则刚的硬度和强度越高;碳化物越接近等轴状、分布越均匀,则钢的韧性越好;粒状珠光体的硬度和强度较低,塑性和韧性较好,冷变形性能,可加工性能以及淬火工艺性能都比珠光体好;5何为马氏体简述马氏体的晶体结构、组织形态、性能及转变特点;答:是碳在α-Fe中过饱和的间隙固溶体;2、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在钢中有两种:体心正方结构WC<%,c/a=1;体心正方结构WC>%,c/a>1;组织形态:板条马氏体、片状马氏体200℃以上,WC<%,完全形成板条马氏体,因其体内含有大量位错又称位错马氏体;特点强而韧%<WC<1%,为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混合物;200℃以下,WC>%,完全形成片状马氏体,因其亚结构主要为孪晶又称孪晶马氏体;特点硬而脆4、1马氏体的显着特点是高硬度和高强度,原因包括固溶强化、相变强化、时效强化、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及板条马氏体束大小;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合金元素对马氏体的硬度影响不大,但可以提高其强度;2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亚结构;5、1无扩散性;奥氏体成分保留在马氏体中2马氏体转变的切变共格性3马氏体转变具有特定的惯习面和位向关系4马氏体转变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的6 简述淬火钢的回火转变、组织及淬火钢在回火时的性能变化;答:1、钢的回火转变包括五个方面180℃-100℃以下温度回火,马氏体中碳的偏聚,组织是马氏体马氏体:碳溶于α-Fe的过饱和的固溶体280℃-100℃回火,马氏体开始分解,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低碳马氏体和ε碳化物组成的混合物,称为回火马氏体;3200℃-300℃回火,残余奥氏体开始转变,组织是回火马氏体4200℃-400℃回火,碳化物的转变为Fe3C,组织是回火托氏体回火托氏体:由针状α相和无共格联系的细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5500℃-650℃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回复或再结晶,组织是回火索氏体回火索氏体:回复或再结晶的铁素体和粗粒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2、回火时力学性能变化总的趋势是随回火温度提高,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硬度下降,塑性、韧性提高;7 简述回火脆性的分类、特点及如何消除;答:1分类:第一类回火脆性低温回火脆性250℃-400℃和第二类回火脆性高温回火脆性450℃-650℃2特点第一类回火脆性:1具有不可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1具有可逆性;2与后的有关3与组织状态无关,但以M的脆化倾向3如何消除第一类回火脆性:无法消除,合金元素会提高脆化温度;第二类回火脆性:1选择含杂质元素极少的优质钢材以及采用形变热处理;2加入适量的Mo、W等合金元素阻碍杂质元素在晶界上便聚;3对亚共析钢在A1~A3临界区可采用4采用高温回火后快冷的方法可抑制回火脆性,但不适用于对回火脆性敏感的较大工件;8 叙述淬透性和淬硬性及淬透性和实际条件下淬透层深度的区别;答:1、淬透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它反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有关;临界冷却速度越慢,淬透性越大;其大小以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透层深度和硬度分布来表示;2、淬硬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硬化的能力,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含碳量越高,淬硬性越大;用淬火马氏体可能达到的最高硬度来表示;3、实际条件下的淬透层深度:是指具体条件下测定的半马氏体区至表面的深度;4、区别:1同一材料的淬透层深度与工件尺寸、冷却介质有关.工件尺寸小、介质冷却能力强,淬透层深;2淬透性与工件尺寸、冷却介质无关,它是钢的一种属性;相同奥氏体化温度下的同一钢种,其淬透性是确定不不变的;9 何谓淬火热应力、组织应力影响因素都是什么简述热应力和组织应力造成的变形规律;答:1、淬火热应力:工件在加热或冷却时由于内外的温度差异导致热涨或冷缩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内应力;2、组织应力:工件在冷却过程中,由于内外温差造成组织转变不同时,引起内外比体积的不同变化而引起的内应力;3、影响因素:1含碳量的影响: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热应力作用逐渐减弱组织应力逐渐增强;2合金元素的影响:加入合金元素热应力和组织应力增加;3工件尺寸的影响:a.在完全淬透的情况下随着工件直径的增大淬火后残余应力将由组织应力性逐渐变成热应力性;b.在未完全淬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应力特性是与热应力相似的,工件直径越大淬硬层越薄,热应力特性越明显;4淬火介质和冷却方法的影响:如果在高于Ms点以上的温度区域冷却速度快而在温度低于Ms点区域冷却速度慢则为热应力性,反之则为组织应力型;4、变形规律:1热应力引起的变形①沿最大尺寸方向收缩,沿最小尺寸方向伸长;②平面凸起,直角变钝,趋于球形;③外径胀大,内径缩小;2组织应力引起变形与热应力相反;10 何谓回火叙述回火工艺的分类,得到的组织,性能特点及应用;答:1、回火:回火是指将淬火钢加热到A1以下的某温度保温后冷却的工艺;2、分类: 低温回火:1得到回火马氏体;2在保留高硬度、高强度及良好的耐磨性的同时又适当提高了韧性,降低内应力;3适用于刀具、量具、滚动轴承、渗碳件及高频表面淬火件;中温回火:1得到回火托氏体;2基本消除了淬火应力,具有高的弹性极限,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3适用于弹簧热处理及热锻模具;高温回火:1得到回火索氏体;2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即在保持较高的强度同时,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3广泛用于各种结构件如轴、齿轮等热处理;也可作为要求较高精密件、量具等预备热处理;11 简述化学热处理的一般过程;渗碳的工艺、渗层深度、渗碳后表层含碳量、用钢、热处理、组织和应用;答:1、过程:1介质渗剂的分解2工件表面的吸收3原子向内部扩散;2、渗碳工艺:气体渗碳法,固体渗碳,离子渗碳3、渗碳层厚度由表面到过度层一半处的厚度:一般为-2mm;4、渗碳层表面含碳量:以%%为最好;5、用刚:为含的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碳高则心部韧性降低;6、热处理:常用方法是渗碳缓冷后,重新加热到Ac1+30-50℃淬火分三类:遇冷直接淬火、一次淬火、二次淬火+低温回火;7、组织:表层:高碳M回+颗粒状碳化物+A少量心部:低碳M回+铁素体淬透时、铁素体+索氏体8、应用:拖拉机履带板,坦克履带板。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要名词解释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要名词解释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要名词解释绪论1、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各种有用物件的物质。

2、工程材料:是指具有一定性能,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承担某种功能、被用来制取零件和元件的材料。

3、金属材料:是指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及金属特性的一类物质。

包含金属和合金。

4、金属:是指由单一元素构成的、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及金属特性的一类物质。

5、合金:是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构成的、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及金属特性的一类物质。

6、无机非金属材料:又称硅酸盐材料、陶瓷材料,所谓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指用天然硅酸盐(粘土、长石、石英等)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氮化物、氧化物、碳化物、硅化物、硼化物、氟化物)为原料,经粉碎、配置、成形和高温烧结而成的硅酸盐材料。

7、高分子材料:是指以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组分的材料,又被称为高聚物。

8、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不同的工艺方法人工合成的、各组分间有明显界面、且性能优于各组成材料的多相材料。

9、结构材料:是以强度、刚度、塑性、韧性、硬度、疲劳强度、耐磨性等力学性能为性能指标,用来制造承受载荷、传递动力的零件和构件的材料。

10、功能材料:是以声、光、电、磁、热等物理性能为指标,用来制造具有特殊性能的元件材料。

第一章金属的性能1、金属的使用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制成零件或构件后为保证正常工作及一定使用寿命应具备的性能,包括金属的力学性能、物理和化学性能。

2、金属的工艺性能:是指金属在加工成零件或构件的过程中金属应具备的适应加工的性能,包括冶炼性能、铸造性能、压力加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焊接性能及热处理工艺性能。

3、金属的力学性能:是指金属在外加载荷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包括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及疲劳强度等。

4、弹性变形:外力去除后立即可以恢复的变形。

其实质是在外力作用下晶格发生的歪扭与伸长。

5、塑性变形:外力去除后不能恢复的变形6、弹性极限:在弹性变形的范围内,金属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总2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名词解释沸腾钢:1 只用一定量的弱脱氧剂锰铁对钢液脱氧,因此钢液含氧量较高。

2 在沸腾钢的凝固过程中,钢液中碳和氧发生反应而产生大量气体,造成钢液沸腾,这种钢由此而得名。

3 沸腾钢钢锭宏观组织的特点是,钢锭内部有大量的气泡,但是没有或很少有缩孔。

钢锭的外层比较纯净,这纯净的外层包住了一个富集着杂质的锭心。

4 沸腾钢钢锭的偏析较严重,低温冲击韧性不好,钢板容易时效,钢的力学性能波动性较大。

镇静钢:1 镇静钢在浇注之前不仅用弱脱氧剂锰铁而且还使用强脱氧剂硅铁和铝对钢液进行脱氧,因而钢液的含氧量很低。

2 强脱氧剂硅和铝的加入,使得在凝固过程中,钢液中的氧优先与强脱氧元素铝和硅结合,从而抑制了碳氧之间的反应,所以镇静钢结晶时没有沸腾现象,由此而得名。

3 在正常操作情况下,镇静钢中没有气泡,但有缩孔和疏松。

与沸腾钢相比,这种钢氧化物系夹杂含量较低,纯净度较高。

镇静钢的偏析不像沸腾钢那样严重,钢材性能也较均匀。

树枝状偏析:(枝晶偏析)1依据相图,钢在结晶时,先结晶的枝干比较纯净,碳浓度较低,而迟结晶的枝间部分碳浓度较高。

2研究指出,在钢锭心部等轴晶带中枝晶偏析的特点是,在枝干部分成分变化很小,这部分占有相当宽的范围,在枝晶或者两个相邻晶粒之间,富集着碳、合金元素和杂质元素,而且达到很高的浓度。

枝干结晶时,在相当宽的范围内造成碳和合金元素、杂质元素的贫化(选择结晶),这种贫化成了枝晶间浓度特高的前提。

3为减少枝晶偏析的程度,可对铸钢和钢锭进行扩散退火。

区域偏析:在整个钢锭范围内发生的偏析因为选择结晶,杂质元素和合金元素被富集在晶枝近旁的液相中。

在凝固速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枝晶近旁液相中杂质元素能够借扩散和液体的流动而被转移到很远的地方。

随着凝固的进展,杂质元素在剩余的钢液中不断富集,各种元素在整个钢锭或铸件的范围内发生了重新分布,即产生了区域偏析。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25.晶面:在品体中,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

2. 3. 4. 5.6. 7. 8. 9. 10. 1L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金属光 泽。

金属键:金属原子贡献出价电子,形成正离子,沉浸在电子云中,他们依黑运动于其中 的公有化的自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之为金属键品体:原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具体排列方式。

空间点阵:将构成晶体的原子或原子团抽象成纯粹的儿何点,山这些儿何点有规则地 周期性重复排列形成的三维空间阵列。

晶格:用一系列平行直线将阵点连接起来所形成的三维空间格架。

品胞:从品格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儿何单元。

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与任一原子最近邻、等距离的原子数U 。

致密度:晶胞中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用来表示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

晶向:在晶体中,任意两原子之间的连线所指的方向称为晶向。

晶向族: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向。

12. 13. 晶面族:原子排列情况完全相同的所有晶面。

14. 各向异性:不同方向上晶体的各性能(导电性、导热性、強度等)不相同的特性。

15. 多晶型性:某些金属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的特性。

16. 多晶型转变(同素异构转变人当外部条件(温度或圧强)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品体结构的转变。

17. 强度:指金属材料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1& 硬度:金属材料抵抗其它更硬物体压入表面的能力。

19. 塑形:指材料在载荷作用下发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

20. 冲击韧性:材料在外加冲击载荷作用下断裂时消耗能量大小的特性。

2L 晶体缺陷:在实际的金属材料中存在的一些原子偏离规则排列的不完整性区域。

22. 点缺陷:在三个方向上尺度都很小,相当于原子尺寸,如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

金属学与热处理知识点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知识点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知识点总结金属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力学特性,以及金属原材料的加工工艺的学科。

热处理是指将金属材料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工艺过程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改善金属材料的加工性能。

本文结合实例,从金属学和热处理两个方面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金属学1、金属的性质金属的性质是由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组成决定的,因此,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质均受它的原子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金属的主要性质有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等。

它们的性质决定了金属在工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金属的加工工艺金属加工是指采用机械、热处理、电子和化学等不同类型的加工方法,改变金属原材料的形状、性能和结构,以达到使用和生产需要的加工工艺。

常见的金属加工工艺有冲压、锻造、焊接、切削等。

二、热处理1、热处理的种类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技术,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以改善材料性能的一种技术手段。

热处理的分类很多,其中包括:硬化、回火、淬火、正火、调质等。

2、热处理的作用热处理的主要作用是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从而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

热处理可以增加材料的强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同时热处理还可以改变材料的尺寸、形状和外观等。

热处理是衡量金属材料质量的关键性步骤之一,因此,热处理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

综上所述,金属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力学特性,及其原材料加工工艺的学科,金属加工工艺可以改变金属原材料的形状、性能和结构,以达到使用和生产需要。

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等技术,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以改善材料性能的技术手段,可以改变材料的性能、尺寸、形状和外观等。

正确运用金属学和热处理知识,可以有效提高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

金属学及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学及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1.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倒易点阵:根据倒易规则把正点阵的晶面转换为倒空间的阵点,由此得到的空间点阵结构。

3.金属间化合物:晶体结构主要由电负性、尺寸元素或电子浓度因素等决定的由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类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

4.电子化合物:晶体结构主要由电子浓度因素决定的由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类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

5.间隙化合物:过渡族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形成的中间相,特指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的原子尺寸比大于0.59时形成的具有复杂晶体结构的化合物。

6.共析相变:一种在恒温下发生的可逆相变:冷却时由一固相同时转变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的复相混合物,加热时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的混合物同时生成一个具有确定成分的固体相。

7.共晶相变:一种在恒温下发生的可逆相变:冷却时由一液相同时转变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的复相混合物,加热时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的混合物同时生成一个具有确定成分的液体相。

8.包析相变:一种在恒温下发生的可逆相变,冷却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转变为一种新的固相,加热时则由一固相同时生成两个或多个固相。

9.包晶相变:一种在恒温下发生的可逆相变,冷却时由液相和一种或多种先凝固的固相共同转变为一种新的固相,加热时则由一固相同时生成一个液相和一种或多种固体相。

10.晶内铁素体:在奥氏体晶粒内部的第二相界面处或形变带处形核长大而形成的先共析铁素体。

11.形变诱导析出:形变后存在于基体相中所形变储能促使第二相沉淀析出相变明显加速进行,使第二相沉淀析出温度比平衡温度升高和使沉淀析出量比平衡析出量增大的现象。

12.形变诱导相变:形变后存在于母相中的形变储能促使相变明显加速进行,使冷却相变的实际发生温度比平衡相变温度升高、使新相生成量比平衡量增大、使新相生成时间缩短的现象。

13.晶体:原子按一定方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地规则重复排列,有固定熔点、各向异性。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

1、滑移: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动位移的现象。

2、位错:它是晶体的一种线缺陷,是指在晶体中某处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

3、固溶体:是溶质原子溶入溶剂中所形成的的均一的结晶相。

4、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5、强度:材料抵抗变形或破坏的能力。

6、淬透性:钢的热处理工艺特性,表示钢在热处理时获得淬透层深度的能力。

7、珠光体:奥氏体通过共析反应产生的,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8、形变织构: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由于晶粒的转动而引起的各个晶粒在空间取向上呈现一定程度的规律性。

9、偏析:合金中成分的不均匀分布。

10、奥氏体:碳溶解于γ-铁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11、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以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完全软化状态。

12、晶体:材料在固态下原子或分子在空间呈有序排列,称为晶体。

13、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熔炼、烧结或通过其他方法由化学键组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14、加工硬化:随着变形的进行,材料的强度、硬度上升,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15、同素异构转变:在固态下,同一种元素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

16、晶向族:晶体中原子排列情况相同的晶向的集合。

17、匀晶转变:一定温度范围内不断由液相中凝固出固溶体,液相、固相成分都不断随温度的下降而分别沿液相线和固相线变化的过程。

18、相:是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结构和性质的均匀组成部分。

19、Ac3:加热时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

金属学及热处理 名词解释

金属学及热处理 名词解释

1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此方向的一个滑移方向结合起来,称为一个滑移系。

2反应扩散---指通过扩散使固溶体的溶质组元浓度超过固溶体极限而形成新相的过程3淬硬性---指钢在淬火时的硬化能力,用淬火后马氏体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表示,它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

4钢的化学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置于特定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介质中的活性原子渗入工件表层,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从而达到改进表层性能的一种热处理工艺5 C曲线---将奥氏体化后的共析钢快冷至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等温停留,并测定奥氏体转变量与时间的关系,即可得到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

将各个温度下转变开始和终了时间标注在温度——时间坐标中,并连成曲线,即得到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这种曲线形状类似字母“C”,故称为C曲线,亦称TTT图。

6再结晶—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在原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变形前的状况,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7超塑性--材料在一定条件进行热变形,可获得延伸率达500%---2000%的均匀塑性变形,且不发生缩颈现象,材料的这种特性称为超塑性8加工硬化--随着塑性变形量增加,金属的流变强度也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形变强化或加工硬化。

9韧性断裂10马氏体--钢中加热至奥氏体后快速淬火,所形成的高硬度的针片状组织。

11固溶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元在固态下相互溶解,而形成得具有溶剂晶格结构的单一的、均匀的物质。

12偏析----是指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

13相变—通过14固溶强化--通过合金化(加入合金元素)组成固溶体,使金属材料得到强化15原子配位数—晶体中任一原子周围最邻近且等距离的原子数16超点阵17非均匀形核—由于外界因素,如杂质颗粒或铸型内壁等,促进结晶晶核的形成。

18结构起伏—由于液相中原子运动强烈,在其平衡位置停留时间甚短,这种局部有序排列的原子团此消彼长的现象19堆垛层错--实际晶体结构中,密排面的正常堆垛顺序可能遭到破坏和错排,称为。

金属学与热处理专题复习考研复习专题一名词解释

金属学与热处理专题复习考研复习专题一名词解释

金属学与热处理专题复习考研复习专题一名词解释金属学与热处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金属材料的性质、组织结构和热处理技术。

下面将对金属学与热处理专题中的一些关键术语进行解释。

一、晶体结构晶体结构是指金属材料中原子的有序排列方式。

金属晶体通常具有紧密堆积的结构,晶格点上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组成晶体。

常见的晶体结构有面心立方结构、体心立方结构和简单立方结构。

二、晶格缺陷晶格缺陷是指晶体中不完整的结构或原子位移所导致的缺陷。

常见的晶格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晶格缺陷对金属材料的性质和行为有重要影响。

三、位错位错是指晶体中原子位置的偏离,常常以线性缺陷的形式存在。

位错在金属材料的强化、塑性变形和断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位错类型包括螺位错和边位错。

四、析出相析出相是指在固溶体中析出的第二相,常常以细小颗粒或析出片的形式存在。

析出相可以通过热处理来控制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五、固溶体固溶体是指由两种或多种金属元素组成的固态溶液。

固溶体的形成和组成对金属材料的硬度、强度和导电性等性能有重要影响。

六、热处理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和冷却等过程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包括退火、淬火和回火等。

热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金属材料的硬度、强度和耐腐蚀性等性能。

七、退火退火是一种通过加热和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用于消除金属材料的应力、改善其塑性和韧性。

退火后的金属材料具有较为均匀的晶粒结构和良好的加工性能。

八、淬火淬火是一种通过迅速冷却的热处理方法,用于使金属材料快速固化,产生较硬的组织结构。

淬火可以显著提高金属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但也会降低其塑性。

九、回火回火是一种通过加热和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用于减轻淬火产生的脆性和应力,并提高金属材料的韧性和强度。

回火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多次,以调整材料的性能。

以上是金属学与热处理专题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和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属材料的性质和行为,为研究和应用金属材料提供基础支持。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大全(清华考研)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大全(清华考研)

金属学与热处理晶带:所有相交于某一晶向直线或平行于此直线的晶面构成一个晶带,此直线称为晶带轴。

空间点阵:是由无数几何点在三维空间规则排列而成的阵列。

晶格:描述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晶胞:是能够反映晶体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晶体: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有规律的周期性排列的物质称为晶体。

非晶体: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无规律排列的物质称为非晶体。

各向异性:在晶体中,由于在不同方向上原子规则排列的紧密程度不同,导致原子间距和原子间结合力不同,因而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性能的现象。

点阵常数(晶格常数):晶胞的棱边长度。

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与任一原子周围最近邻、等距离的原子数。

致密度:晶体结构中单位体积中原子所占的体积。

(清华:一个晶胞内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密排面:原子面密度最大的晶面。

密排方向:原子线密度最大的方向。

原子线密度:是指某晶向单位长度所包含的原子数。

原子面密度:是指某晶面单位面积的原子数原子体密度:单胞的质量与单胞的体积之比。

晶向:在晶体中,任意两个原子之间的连线称为原子列,其所指方向称为晶向。

通常,采用晶向指数来确定晶向在晶体中的位向。

晶向族:某些晶向上的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它们在晶体学上属等同它晶向,可归并为一个晶向族。

晶面:在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

通常,采用晶面指数来确定晶面在晶体中的位向。

晶面族:某些晶面上的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它们在晶体学上属等同它晶面,可归并为一个晶面族。

晶面间距::相邻两个平行晶面的距离。

同素异构转变(多晶型转变、重结晶):具有多晶型性的金属在温度或压力变化时,由一种晶体结构变为另一种结构的过程。

空位:某一温度下某一瞬间,总有一些原子具有足够能量克服周围原子约束,脱离原平能位置迁移到别处,在原位置上出现空节点,形成空位。

到晶体表面,称为肖脱基空位;到点阵间隙中,称弗兰克尔空位。

肖脱基缺陷:脱离平衡位置的原子,迁移到晶体的表面上,所产生的空位缺陷称为肖脱基缺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1. 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金属光泽。

2. 金属键:金属原子贡献出价电子,形成正离子,沉浸在电子云中,他们依靠运动于其中的公有化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之为金属键3. 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4. 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具体排列方式。

5. 空间点阵:将构成晶体的原子或原子团抽象成纯粹的几何点,由这些几何点有规则地周期性重复排列形成的三维空间阵列。

6. 晶格:用一系列平行直线将阵点连接起来所形成的三维空间格架。

7. 晶胞:从晶格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8. 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与任一原子最近邻、等距离的原子数目。

9. 致密度:晶胞中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用来表示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

10. 晶向:在晶体中,任意两原子之间的连线所指的方向称为晶向。

11. 晶向族: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向。

12. 晶面:在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

13. 晶面族:原子排列情况完全相同的所有晶面。

14. 各向异性:不同方向上晶体的各性能(导电性、导热性、强度等)不相同的特性。

15. 多晶型性:某些金属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的特性。

16. 多晶型转变(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条件(温度或压强)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

17. 强度:指金属材料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18. 硬度:金属材料抵抗其它更硬物体压入表面的能力。

19. 塑形:指材料在载荷作用下发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

20. 冲击韧性:材料在外加冲击载荷作用下断裂时消耗能量大小的特性。

21. 晶体缺陷:在实际的金属材料中存在的一些原子偏离规则排列的不完整性区域。

22. 点缺陷:在三个方向上尺度都很小,相当于原子尺寸,如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

23. 线缺陷:在两个方向上尺度很小,另一个方向上尺度很大,主要是位错。

24. 面缺陷:在一个方向上尺度很小,两个方向上尺度很大,例如晶界、亚晶界等25. 空位:在一定温度下,晶体中的原子因能量过高而克服周围原子的束缚,脱离原来的平衡位置而留下的空结点。

26. 间隙原子:处于晶体间隙中的原子称为间隙原子。

27. 置换原子:占据在原来基体原子平衡位置上的异类原子称为置换原子。

28. 位错:晶体中有一列或某几列原子发生的有规律的错排现象。

29. 层错:实际晶体中,晶面的堆垛顺序发生局部差错而产生的一种晶体缺陷。

30. 位错密度:单位体积中所包含的位错线的总长度。

31. 晶界:晶体结构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晶粒之间的界面。

32. 相界: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的两相之间的分界面称为相界。

33. 结晶:晶体由液态向固态转变的过程称为结晶。

34. 过冷: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总是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

35. 过冷度:金属的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36. 过热度:液态金属温度与金属熔点的差值。

37. 动态过冷度:晶核长大时,固-液界面前沿的过冷度称为动态过冷度。

38. 结构(相)起伏:液态金属中存在着不断变化着的短程有序的原子集团。

39. 能量起伏:液态金属中,各微观区域内的能量暂时偏离平衡能量的现象。

40. 均匀形核:液相中各个区域出现新相晶核的几率是相同的,这种形核方式称为均匀形核。

41. 非均匀形核:新相晶核优先出现在液相中某些区域,这样的形核过程称为非均匀形核42. 形核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液相中形成的晶核数目。

43. 变质处理:在浇注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促进大量非均匀形核来细化晶粒的工艺。

44. 球化处理:铸铁在浇注时,往铁液里加入球化剂以获得球状石墨的操作过程。

45. 球化退火:使钢中的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一种工艺。

46.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47.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与金属或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48. 固溶体:合金的组元之间以不同比例相互混合后形成的固相,其晶体结构与组成合金的某一组元相同,这样的相称为固溶体。

49. 固溶强化:随着溶质原子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50.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51. 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间隙中所形成的固溶体。

52. 金属间化合物:当溶解度超过固溶体的固溶度极限时,合金组元之间发生相互作为形成的与原来两组元晶格类型均不同的化合物。

53.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部分。

54. 相律:在平衡状态下,系统的自由度数、组元数和相数之间的关系。

55. 相图:在平衡状态下,合金系中合金的状态与温度、成分之间关系的图解。

56. 匀晶转变:结晶时从液相结晶出单相的固溶体的过程。

57. 异分结晶:固溶体合金结晶时,结晶出的晶体与母相化学成分不同的现象。

58. 平衡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固液两平衡相中的溶质浓度之比值。

59. 成分过冷:固溶体合金平衡结晶时,由于固液界面前沿液相中成分差异所引起的实际结晶温度低于平衡结晶温度的现象。

60. 共晶转变:由某一成分的液相在恒温下同时结晶出两个成分一定的固相的反应称为共晶转变。

61. 伪共晶组织:在不平衡结晶条件下,成分在共晶点附近的亚共晶或过共晶合金,得到的全部的共晶组织。

62. 离异共晶:在先共晶数量较多而共晶组织较少的情况下,共晶组织中与先共晶相相同的那一相,会优先依附于先共晶相上析出,剩下的另一相则单独存在于晶界处,使共晶组织的特征消失,这种两相分离的共晶称为离异共晶。

63. 伪共析体:奥氏体在较快冷却速度时得到的不平衡组织。

如索氏体、托氏体。

64. 比重偏析:由组成相和熔液之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一种区域偏析。

65. 区域偏析:固溶体合金在不平衡条件下结晶时,造成大范围内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66. 包晶反应:在恒温下由一定成分的液相与一定成分的固相相互作用,形成另一个一定成分的固相的反应。

67. 包晶偏析:由于包晶转变不能充分进行而产生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

68. 晶内偏析:晶粒内部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

69. 枝晶偏析:固溶体合金结晶时,枝干和枝晶间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

70. 平衡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液固两平衡相中溶质浓度的比值。

71. 渗碳体:铁与碳形成的间隙化合物。

72. 莱氏体:共晶转变所形成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73. 珠光体:共析转变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片层状组织。

74. 索氏体: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细片状组织。

75. 镇静钢:钢液在浇注前进行充分脱氧的钢,氧的质量分数不超过0.01%76. 沸腾钢:指脱氧不完全的钢,浇注时钢中的氧与碳发生反应放出一氧化碳气体使钢沸腾。

77. 淬火时效:钢材在室温下长期放置或稍加热时,氮就逐渐以氮化铁的形式从铁素体中析出,使钢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使钢材变脆的现象。

78. 滑移面:晶体的一部分沿着一定的晶面和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作相对的滑动,这个晶面称为滑移面,滑动方向称为滑移方向。

79. 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该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组成一个滑移系。

80. 临界分切应力:使滑移系开动的最小分切应力。

81. 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某些晶面和晶向发生滑动。

82. 孪生: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一定的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作均匀切变的过程。

83. 攀移:指刃型位错沿垂直于滑移面方向的运动。

84. 交滑移:指晶体中出现两个或多个滑移面沿着同一个方向同时或交替滑移的现象。

(螺)85. 固溶强化:固溶体合金随着溶质含量的增加,其强度硬度增加,塑形韧性下降的现象。

86. 形变强化:冷变形金属随着变形量的增大,强度硬度逐渐增加,塑形韧性下降的现象。

87. 第二相强化:由于第二相粒子弥散分布于基体金属中,阻碍位错运动而造成的强化现象。

弥散强化(绕过)沉淀强化(切过)88. 细晶强化:晶粒越细,金属的强度硬度越高,塑性韧性也越好的现象。

89. 珠光体:由奥氏体在727C发生共析转变获得的铁素体和渗碳体交替分布的片层状组织。

90. 纤维组织:当变形量很大时,晶粒沿变形方向逐渐伸长,呈现出一片如纤维状的条纹组织,称为纤维组织。

91. 带状组织:复合合金中的各个相,在热加工时沿着变形方向交替地呈带状分布的组织。

92. 形变织构:当变形量很大时,多晶体中原为任意取向的各个晶粒会逐渐调整其取向而彼此趋于一致,这一现象称为择优取向,具有择优取向的组织称为变形织构。

93. 宏观内应力(第一类内应力):由于金属工件或材料各部分的不均匀变形引起的。

94. 微观内应力(第二类内应力):金属经冷变形后,由于晶粒或亚晶粒变形不均匀引起的内应力。

95. 点阵畸变(第三类内应力):点阵中一部分原子偏离原来的平衡位置产生的应力。

96. 临界变形度:当变形度达到一定数值时(2~10%),再结晶后的晶粒变得特别粗大,此时的变形度即为临界变形度。

97. 回复:冷变形金属加热到较低温度时,其显微组织无可见变化,但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如导电性、导热性)恢复到变形前的过程。

98. 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足够长时间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位错密度降低,性能恢复到变形前的水平的过程。

99. 二次再结晶:某些金属材料经严重冷变形后,在较高温度下退火时,少数晶粒具有特别大的长大能力,逐步吞食掉周围的小晶粒,导致的异常长大的现象。

100. 再结晶织构:金属再结晶退火后形成的织构。

101. 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在热加工时,金属内部同时进行着加工硬化与回复再结晶软化两个相反的过程。

102. 起始晶粒度:加热时原始组织刚钢完全变为奥氏体时晶粒的大小。

103. 实际晶粒度:在具体加热条件下获得的晶粒的大小。

104. 本质晶粒度:在规定条件下(930土10C),保温3~8小时后获得的晶粒大小。

105. 过冷奥氏体:在A1 线以下的、不稳定的、即将发生转变的奥氏体。

106. 残余奥氏体:淬火后未能转变为马氏体而保留到室温的奥氏体。

107. 伪共析体:合金成分偏离共析点在不平衡冷却时形成的珠光体组织。

108. 魏氏组织:当加热温度过高并以较快速度冷却时,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从奥氏体晶界析出,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到析出的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以及期间存在的珠光体组织,称为魏氏组织。

109. 临界淬火速度: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发生马氏体转变的最小冷却速度。

110. 回火脆性:钢在一定温度范围回火时,其冲击韧性显著下降,脆性增加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