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1949—现在)
一、课程简介
(1)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2)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
(3)当代文学领域里的重点作家作品研究;
(4)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
二、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在了解当代文艺生态环境、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宏观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二)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从中认识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及发展规律。
(三)要求学生掌握当代文坛上的重点作家作品,通过具体的文学实践与文本解读,来把握当代文学的创作面貌。
三、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国当代文学主要讲授绪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
四、课程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内容简介
绪论部分,主要讲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当代文学的总体景观,是当代文学概论部分,内容涉及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分期,当代文学的生态环境、文学史发展背景、创作发展历程,当代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与文坛现象,文学流派与创作群体,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重点作家作品介绍等方面的内容,是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宏观扫描与整体把握。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史实与发展历史。
2、掌握中国当代文学阐释的基本理论、评价方法与文学史观点。
3、掌握当代文学史学习的特点、方法与要求。
三、学习指南
1、走进历史语境,力求客观公正地认识当代文学的发展史实。
2、走进文本世界,力求通过作品实践来认识当代文学的种种创作现象。
3、走进文学史天地,力求通过当代文学与其他多种社会因素的互动影响,全面地把握当代文学史的评价尺度。
三、重点与难点
1、当代文学发展历史上,政治、经济等因素对于文学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2、文学自身规律、文学观念变迁以及作家主体意识提高,对当代文学发展形成的巨大作用。引言
一、关于中国当代文学:
年轻、充满生机
二、课程特点与学习要求:
1、探索性(当代文学发展的不确定性)
2、流动性(大量阅读作品追踪创作、把握文学规律)
3、争鸣性(独抒己见,参加争鸣)
4、当代性(对当代文学的现实参与和建设)
三、当代文学的研究状况
四、参考书: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忠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孟繁华、程光炜(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稿》(上下,郭志刚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中国文学五十年》张炯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新中国文学史略》刘锡庆(北师大出版社,1996)
《中国当代文学史稿》高文升(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朱霖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当代文学的性质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以来的文学,它主要指新中国文学。作为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当代文学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当代文学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就其主体而言,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就其地域空间和文学格局来看,港台澳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当代文学的特点
特点1: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密切联系,它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
(1)从文学联系来看:
A、作家队伍
B、文学传统
C、文学经验
D、文艺领导
(2)从区别与发展看
A、现当代文学性质不同。
B、与现代相比,当代文学的读者与服务对象也发生变化,具有广泛的人民性。
C、作家队伍有很大发展,作家人数有长足增长。
D、就一般作家的普遍水平来说,当代文坛比现代文坛有所进步。
(3)不足之处
A、特别是十七年文坛上,还缺少能成为一个时期代表作的名著。
B、现代文坛上的许多老作家,当代创作都较前逊色,所以缺少高水平的大家之作。
C、当代文学在风格、流派上,也较现代文学有明显的缺陷。
特点2:当代文学与当代社会政治有密切联系,始终贯穿着文艺思想斗争和文艺运动。
(1)文艺领导
(2)文学观念
(3)文学传统
(4)作家本身
(5)文学题材
特点3:当代文学始终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特点4:当代文学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
特点5: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
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
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表现在艺术实践上,这就是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问题;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其中包括党如何领导文艺工作的问题;三是正确对待中外文艺遗产的批判继承与革新,也就是如何贯彻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问题。这三个关系处理得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成败兴衰。
第二节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当代文学的分期
1、三分法
(1)1949——1966(十七年)
(2)1966——1976(文革时期)
(3)1976年至今(新时期)
2、四分法
(1)1949——1957上半年(开拓时期)
(2)1957——1966年5月(曲折中前进的文学)
(3)1966——1976(文革时期)
(4)1976年10月至今(新时期)
二、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大陆文学一体化的确立和强化
【文学一体化】
指文学依照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所作得规范化。
【文学一体化地实施】
主要通过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得以实施。
诸如:(1)确立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地位。
(2)对抗日战争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艺运动进行总结,把解放区文艺树立为全国文艺今后的发展范例。
(3)通过成立文联、作协等文艺机构,实行了文艺工作的体制化。
【文学一体化的保证】
一方面通过频繁的文艺运动、文艺论争和批判来实现。诸如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年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其它方面,有50年代初对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碧野的《我们的力量是无穷的》、朱定的
《关连长》等作品的批判;1954年对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的批判;1957年文艺界的反右扩大化等。
另一方面,则通过文艺理论的规定。
诸如:(1)关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规定。
(2)关于创作方法的规定。
(3)关于写英雄人物的规定。
(4)关于创作题材的规定。等等
【文学一体化的强化】
在1958年的文艺大跃进中,以江青、姚文元为代表人物的文艺激进路线逐渐形成,它使文学一体化的规范得以强化。从1960年所谓文艺界“反修”斗争,1963年开始的文艺界批判运动,到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文艺界的政治运动走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文艺激进派的思想观点主要为:(1)要建立一种更“纯粹”的、与传统实行决裂的无产阶级文艺;(2)政治的直接美学化;(3)用样板化即模式化
规范文艺创作;(4)重新组织文艺队伍。
1、开拓时期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