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 作文最新素材 人物素材积累丁肇中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高一-《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素材 丁肇中简介

部编版-语文-高一-《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素材 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简介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美国实验物理学家。

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名誉教授。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他的父母本想让他出生在中国,不过当他父母在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提前出生了,所以,丁肇中成了美国公民。

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到中国。

由于中国那时是在战乱时期,丁肇中童年没有接受到传统的教育,直到他12岁,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里教育他。

丁肇中12岁到了台湾,经过不足一年的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北市成功中学。

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读书。

1955年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考进台南市国立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6年,由于其中一个科目被当,心有不满的他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修习工程学、数学和物理学。

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

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

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

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1969年任教授。

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

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

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

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2000年受聘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2005年6月18日,受聘为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

2005年6月18日,蜚声中外的物理学大师丁肇中携妻将子回到故乡山东日照寻根祭祖。

2025高考模拟满分作文:马行千里,不洗尘沙

2025高考模拟满分作文:马行千里,不洗尘沙

2025高考模拟满分作文:马行千里,不洗尘沙【原题回放】丁肇中是闻名世界的物理学家,因为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一年,丁肇中来到南昌航空大学做学术报告。

现场有同学提问:“丁教授,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丁肇中回答:“我不知道。

”丁肇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我的全部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15年来,我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宇宙间寻找反物质。

”丁肇中还说:“跟我在一起工作的有600多位教授,我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只谈论与物理有关的话题。

”末了,丁肇中风趣地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这样,就可以在回答其他问题时,坦然回答‘不知道’了。

”在为人、做事上,丁肇中给立志成才的广大青年以启示。

请你结合材料和生活经历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满分作文】马行千里,不洗尘沙丁肇中对于物理之外事情的“不知道”,其实是为了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这让他发现新的基本粒子,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立志成才时,我们应该学习丁肇中,做到学会聚焦,保持专注。

学会聚焦,保持专注,才能排除干扰,翻越险峻高山。

当下这个时代,非常喧嚣,灯红酒绿无处不在,糖衣炮弹不时出现。

若我们不能聚焦,沉浸于所在的领域内,就容易被外界打扰,像下山的小猴子一般,为桃子扔掉玉米,又为西瓜扔掉桃子,最后扔西瓜去追兔子,兔子没追到,不得不两手空空地回去。

这样做,极不明智。

学会聚焦,保持专注,才能像李娟一般,任凭外界喧嚣,一直在阿勒泰的乡下读书写作;也能像吴明珠一样,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始终在吐鲁番瓜田内专心育种。

因为专注,她们不惧怕风急雨骤,也不在意外界如何评价,专心致志地跋涉,最终一步步翻越高山,行稳致远。

学会聚焦,保持专注,才能不断深挖,喝到甘甜泉水。

曾国藩有言:“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言甚是。

丁肇中在国外学习数学和物理时非常刻苦作文

丁肇中在国外学习数学和物理时非常刻苦作文

丁肇中在国外学习数学和物理时非常刻苦作文这本书主要叙述了丁肇中出生于美国,回到中国后过着流亡的童年生活;进入中学阶段后发奋学习,却在高三联考时名落孙山,考不到重点大学;后来仅带一百美元随布朗教授赴美深造。

在美国,丁肇中不断更换地点,与不同的教授一起学习,后来发现了J粒子,获得了诺贝尔奖。

获得了诺贝尔奖的丁肇中博士,后来又相继做了“模拟宇宙大爆炸”、“寻找胶子和反物质”等实验,为科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丁肇中博士在中学时期的时候,以苏东坡《错论》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以前,凡是有大作为的人,不只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也一定有坚持不懈、勇于进取的坚定意志。

这句话对丁肇中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那我们呢?我们是否有“坚忍不拔之志”呢?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艰苦奋斗,取得成功。

这就应了丁肇中母亲说得一句话:“无论你在哪一行工作,都要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

”丁肇中在赴美深造之前,曾经留下过预言书,预测自己五年后将获得硕士学位并攻读博士学位。

但事实上,五年后丁肇中已经成为了美国一位小有名气的博士了。

之前他不断地在不同的学校和一些教授一起学习,并拜著名的李昂黎德曼教授为师,不断研究高能物理。

丁肇中博士从理论物理转为实验物理的研究也是在这一时期。

丁博士能够不断的前进,他说:“要尊重‘权威’,但不要迷信‘权威’。

”这不正为我们前进指明了道路吗?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每个人都应改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已知”的“未知”之中。

这不等同于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吗?在美国密执根大学期间,丁肇中读了《量子动力学》一书,激发了他对探索新粒子的兴趣。

在1966年到1974年这九年的时间里,丁肇中博士的研究小组不断奋斗,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终于发现了J 粒子。

他在发现J粒子的时候并不急于向世界公布,而是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来验证。

他说:“手中的一只鸟总比林里的两只鸟好。

丁肇中的个人事迹

丁肇中的个人事迹

丁肇中的个人事迹丁肇中,美国实验物理学家,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丁肇中事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丁肇中人物简介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与数学系学习。

1960年获硕士学位。

1962年获博士学位,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76年因和里克特彼此独立地发现一种称为ψ/J的新粒子,与里克特分享了197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

实验物理学家。

祖籍山东日照。

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936—1949年,丁肇中随双亲到过中国许多地方。

他童年没有进校受过正规教育,但接触了不同省份的文化、历史和方言,也聆听过许多常到他家访问的学者的讨论。

1949年丁肇中进入中国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的教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

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

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

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由于丁肇中对物理学的贡献,他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

他曾被密歇根大学(1978)、香港中文大学(1987)、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丁肇中最新作文

丁肇中最新作文

丁肇中最新作文丁肇中,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

但你是否真正了解他背后的故事,以及他所经历的那些令人惊叹的时刻呢?丁肇中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丁肇中从小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好奇心。

小时候的丁肇中就对各种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

有一次,他在院子里玩耍,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了。

别的孩子都赶紧跑回屋里,可丁肇中却站在那里,仰头望着天空,眼睛一眨不眨。

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打在他的脸上、身上,他却浑然不觉。

他心里想着:这雨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云会变成黑色?为什么会打雷闪电?一连串的问题在他小小的脑袋里冒了出来。

上学后,丁肇中对物理和数学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

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他总是能很快理解并掌握。

但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掌握课本上的内容,总是自己找各种相关的书籍来阅读,不断地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

记得有一次,学校图书馆新到了一批关于物理的科普读物。

丁肇中得知后,一下课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图书馆去借。

可是,那几本书太受欢迎了,已经被其他同学借走了。

丁肇中没有放弃,他每天都去图书馆询问,看那些书有没有被还回来。

终于,在一个星期后,他借到了其中的一本。

拿到书的那一刻,他兴奋得像得到了一件宝贝,立刻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那本书里的知识让他大开眼界,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在物理领域探索的决心。

在大学期间,丁肇中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

他的实验室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每天,他都是最早到实验室,最晚离开的那个人。

有一次,为了完成一个实验,他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累了,就靠在椅子上眯一会儿;饿了,就随便吃点面包充饥。

当实验终于取得成功的那一刻,他脸上露出的笑容,是那么的满足和自豪。

后来,丁肇中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发现了J粒子,这一发现让整个科学界为之震动。

然而,这背后的艰辛和付出,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在研究J粒子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

2022高考语文 作文最新素材 丁肇中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

2022高考语文 作文最新素材 丁肇中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

丁肇中: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
丁肇中先生是华裔著名物理学家,他早在197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个华裔诺贝尔奖得主,那年他40岁。

很多人认为丁肇中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看丁肇中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丁肇中访问故乡的山东大学时,有学生问他:“您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是不是因为您天赋很好,是个天才”
丁肇中微微一笑道:“我倒没有感到我的天赋比别人好,我只是对工作比较专注而已。

我自己除了工作以外,和任何人没有来往。

”“我的学生,我学生的学生,从来不到我家里来吃饭。

”“我100%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只做实验。

跟我一起工作的有600多位教授,我的唯一要求是只谈论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其他事情我都不了解……”
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只专注于做实验,什么也不问”,这也许就是丁肇中成为天才的原因吧。

(选自《检察日报》)
【感悟】
罗曼·罗兰曾说:与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凿很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挖一口深井。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五花八门的诱惑,我们要安下心来,认定一个正确的目标,专心致志而不懈地努力进取,相信总有一天成功会属于你。

请从丁肇中“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的人生智慧中好好汲取营养吧!
【适用文题】
专心致志、成功源于执著、用心做好一件事、成功策略……。

丁肇中

丁肇中

丁肇中:今天我所要报道的题目是《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人类对宇宙中最基本的观念在中国古时候就很详细的研究,在中国古时候的思想主流只有两种,一种说宇宙中间最基本的东西是可以分开的,分开的就表示是粒子的观念,另一种是想说宇宙中最基本的东西是永远不能分开的,所谓连续性,大家都知道,粒子观念的起源就是说阴和阳,所谓的binarg system(二位系统)阴和阳这种观念现在有两种用处,第一就是用来做算命和八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用途就是韩国的国旗,连续观点和起源于春秋的老子,他认为最基本的东西是永远找不到的,随便你做多大的加速器,你永远找不到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在西方(的)人也有同样的历史,这是时间,从公元算,这是物质基本元素的个数,在两千年以前,人们认为土、气、水、火四个是最简单的东西,到1600年左右,又加了硫黄、盐和水银,在100年以前,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最基本的原子已经找到了,就是化学元素,所谓周期表里面的元素,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们的观念又变了,认为并不是化学元素,而是原子中间的原子核,到了 70年代,我们认为最基本的东西是基本粒子,有好几比个基本粒子,在现在我们认为最基本的东西是夸克和轻子,只有6个,所以物理学上的真理是随着时间而变的,为了寻找这些基本粒子,过去四百年里面有很多的加速器,最早的加速器就是比萨斜塔,能量非常低,10的负4电子伏,在现在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的人和我们一起多年工作的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是10的(12)次方电子伏,所以在四百年里面,人类增加能量,10的(18)次方,世界上最早的加速器现在还存在,用钱很少,总是可能是作出最重要的实验,这是现在刚刚完全任务的世界上最大的加速器,周长是27公里,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正负电子对撞,这边是瑞士,这边是法国,这是日内瓦的飞机场,我家就住在这儿。

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说我所经历过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

我讲四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现在的电磁理论要求电子半径为零,现在的电磁理论就是说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电动力学是费曼、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在1948年推算出来的,他们的理论说电子是没有体积的,这个里冷和所有的实验都符合,一直到了1964年,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同时做了实验,这实验证明了电子电动力学是错误的,电子是有半径的,有体积的,半径是在10的负13到负14厘米,怎么样做这种实验呢?那个时候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做了一个当时最大的加速器,周长1000英尺,让电子在这个加速器里转,然后就产生能量(为)60亿电子伏特的光束,有很高的光束的话,你就可以打到电子里面,所以当时哈佛大学的专家和康奈尔大学的专家就用能量很高的光束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的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是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实验,这是他们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专家(20世纪)60年代做的实验,这是到电子中心的距离,这是实验的结果和理论的预测,理论是说电子负责半径,实验和理论符合的话,这个实验证据应该等于1,这就是费曼、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基于电子半径为零的理论,实验驾驶对的话,就应该在1上,他们的结果大于1,换句话说,电子是有半径的。

[丁肇中简介]丁肇中

[丁肇中简介]丁肇中

[丁肇中简介]丁肇中一:[丁肇中]杜甫舌战丁肇中优秀作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一袭白衣,独步于湘水之畔。

仰望青天,烈日炎炎,他不由得眉头紧锁,欷二:[丁肇中]与丁肇中先生谈天散文盛夏,与朋友的一次午餐小聚,偶然间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相遇。

还未来得及问及他此次来华的意图,经田先生介绍,丁肇中先生就兴奋地从餐桌前站起来握着我的手说:我很羡慕你们这些书法家,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因为我的字写得不好。

应该说,书法家都有天赋。

他接着说。

科学家才更有天赋。

我钦佩地说。

在国内,像我这样的书法家,可以说有成百上千,前几年出了本《中国书法家大辞典》,在册的就有5000多人,而像丁肇中先生这样的科学家,世界上才有几个他翻阅着我赠给他我写的《歙砚歌》,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写字。

当我告诉他七八岁开始练字时,他笑着说:那时间很久了呀!我小时候爱听京戏,爱听相声,爱看杂技,就是不喜欢读书。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

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怎么成了大科学家呢他出生在美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随父母回到中国,原籍是山东日照。

回国后,他目睹了七七事变后华北各地相继沦陷,父母带着不满两周岁的他从家乡跑到青岛,从青岛跑到南京、合肥、汉口,最后跑到重庆。

他幽默地说:现在我一到重庆,日本人就(狂轰滥炸)来访问;直到现在我对日本还有误会。

那时,他心中充满了对日寇的愤恨,和小朋友们唱起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歌曲上学,盼望过上太平日子。

1948年,他随父母去了台湾,在台湾上学,据他自己讲也不太爱念书,后来随父母又到了美国。

在美国,他看到富强的美国和战乱的祖国,觉得不长点本事不行,才开始发奋读书。

──这就是一个科学家成长的经历。

谈到科学,他向我比喻:听说过宇宙大爆炸吧!以前的宇宙就一个点,后来爆炸后分成了很多点,远去的,越来越小了,眼前的,离我们近的越来越大,地震和气象是影响整个宇宙的最重要的方面。

所以我们要研究它。

他现在研究的课题,就是使基本粒子物理学迈向宇宙未知的新境界。

丁肇中事例素材

丁肇中事例素材

丁肇中事例素材1. 丁肇中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科学的方向。

你知道吗,他在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研究简直太牛了!比如他对 J 粒子的发现,那可是震惊了整个科学界呀!2. 丁肇中做实验的时候那股认真劲儿,哎呀,真让人佩服!就好像一个探险家在未知的领域拼命探索。

他为了寻找新的粒子,付出了多少努力啊,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3. 丁肇中对于科学的执着,简直像着了魔一样!这和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比起来,差别太大了吧!他可以为了一个实验数据反复钻研,这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4. 你想想看,丁肇中面对那么多困难和挑战,都没有退缩!这不就像战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嘛。

他在科学道路上的坚持,真的太让人赞叹了!5. 丁肇中的智慧就如同无尽的宝藏,不断挖掘出惊人的发现。

他搞的那些科研项目,哪个不是超级厉害的?就说他对宇宙射线的研究,多牛啊!6. 丁肇中在科学领域的成就,那可是有目共睹的呀!这就好比一座巍峨的山峰,让人仰望。

他对加速器的运用,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厉害吧!7. 丁肇中为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是多么伟大啊!就好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他的付出,难道不应该得到我们的敬重吗?8. 丁肇中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那可是相当高啊!如同璀璨的太阳,光芒万丈。

他的那些科研成果,给人类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啊,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9. 丁肇中的故事,真的太精彩了!就像一部传奇大片。

他不断挑战科学极限,这种勇气,难道不让你热血沸腾吗?10. 丁肇中,真的是科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啊!他的贡献无可估量。

这就像是在科学的海洋中竖起了一座灯塔,指引着后来者前行。

我们能不记住他吗?观点结论:丁肇中是一位令人钦佩的科学家,他的事例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丁肇中获诺贝尔奖作文

丁肇中获诺贝尔奖作文

丁肇中获诺贝尔奖作文
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

1952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发现了原子核结构的基本原理”。

这是诺贝尔奖史上第一个华人得主。

丁肇中教授,一生为中美科技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曾任美国副总统、美国物理学会主席等职,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

1956年,丁肇中回国时,曾遭到美国一些人的激烈反对。

有人说他是“汉奸”,有人说他“背叛祖国”……
丁肇中毅然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科研条件,毅然回到祖国。

回国后不久,丁肇中就领导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和核物理研究工作。

由于当时国内十分困难,他提出“用最简单的设备做最复杂的工作”来研制原子弹和氢弹。

他利用自己在美国所学到的核物理知识和实验技术,带领大家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中国第一颗氢弹),成为当时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核技术的国家。

—— 1 —1 —。

丁肇中创新事例素材

丁肇中创新事例素材

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因在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而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在科学研究中始终保持着创新的精神。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等多个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丁肇中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他的研究中,他始终坚持探索新的科学现象和规律,不断推翻旧的观念和理论。

他认为,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只有不断挑战旧的理论和观念,才能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和规律。

在丁肇中的研究中,他发现了很多新的科学现象和规律,比如J/psi粒子、胶子等。

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和宇宙的认识,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丁肇中的创新精神还体现在他的研究方法上。

他认为,科学研究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只有通过实验和观测才能真正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和规律。

因此,他非常注重实验和观测的研究方法,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和技术,提高观测精度和灵敏度。

在丁肇中的研究中,他设计了许多非常复杂的实验装置和技术,比如大型电子对撞机、高能光子束等。

这些装置和技术不仅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丁肇中的创新精神还体现在他的科学态度上。

他认为,科学研究是一种严谨、客观、理性的过程,必须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因此,他非常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不断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在丁肇中的研究中,他始终坚持用数据说话,不盲目追求所谓的“重大发现”或“轰动效应”。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和实验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成果。

总之,丁肇中的创新精神是他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研究中,也体现在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上。

他的创新精神为其他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丁肇中作文素材

丁肇中作文素材

丁肇中作文素材
《坚持成就梦想——丁肇中的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厉害的科学家的故事,他叫丁肇中。

丁肇中爷爷呀,从小就对科学特别感兴趣。

他读书的时候可认真啦,总是努力学习各种知识。

长大了以后,丁肇中爷爷想要探索宇宙的奥秘。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好多人都觉得太难了,劝他放弃。

但是丁爷爷没有听,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为了做实验,丁爷爷常常在实验室里待很久很久,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有一次,实验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怎么都做不出来想要的结果。

丁爷爷没有灰心,他一遍又一遍地尝试,不断地改进方法。

终于,经过好多好多天的努力,丁爷爷成功啦!他的发现让全世界的人都感到惊讶和佩服。

小朋友们,从丁爷爷的故事里我们能学到什么呢?那就是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怕困难,一直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勇于探索的丁肇中》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丁肇中是谁吗?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
丁肇中叔叔特别勇敢,他总是喜欢去探索那些别人没碰过的难题。

比如说,他想要了解宇宙里那些神秘的粒子。

为了找到答案,他不怕吃苦。

有时候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做实验,那里的条件可艰苦啦,没有好吃的零食,也没有好玩的玩具。

有一回,实验设备出了问题,大家都很着急。

可是丁肇中叔叔没有害怕,他冷静地想办法,自己动手修理。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解决了问题,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丁肇中叔叔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要勇敢地去探索,去解决,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变得更聪明!。

丁肇中事迹作文素材

丁肇中事迹作文素材

丁肇中事迹作文素材《了不起的丁肇中爷爷》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厉害的人的故事,他叫丁肇中。

丁肇中爷爷可了不起啦!他特别聪明,特别努力,一直在探索科学的奥秘。

他小时候就对知识充满了好奇,总是喜欢问为什么。

长大了,他也没有放弃追求,一直在努力学习和研究。

有一次,丁肇中爷爷为了一个科学实验,花费了好多好多的时间和精力。

别人都觉得太难了,可能做不成,但是他没有放弃。

他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一遍又一遍地尝试。

他成功啦!这个成功可不是一般的成功,它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又多了好多好多。

丁肇中爷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做出了不起的事情!《向丁肇中爷爷学习》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丁肇中爷爷吗?他是一位非常非常厉害的科学家。

丁肇中爷爷特别热爱科学。

他为了搞清楚一些科学问题,不怕困难,不怕辛苦。

比如说,有一回做实验,遇到了好多难题,但是丁肇中爷爷没有退缩。

他不停地想办法,不停地改进,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

而且呀,丁肇中爷爷还特别认真,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放过。

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

我们要向丁肇中爷爷学习,学习他不怕困难,认真努力的精神。

以后长大了,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丁肇中爷爷的坚持》小朋友们,今天我来讲讲丁肇中爷爷的故事。

丁肇中爷爷为了科学研究,付出了好多好多。

他一直坚持着,从来都不放弃。

有一次,他的实验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怎么都做不好。

可是丁肇中爷爷没有灰心,他每天早早地就到实验室,一直忙到很晚很晚。

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终于,他成功啦!他的坚持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也要像丁肇中爷爷一样,做事情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丁肇中爷爷,我敬佩您》小朋友们,我要跟你们说一说丁肇中爷爷,他真的太让我敬佩啦!丁肇中爷爷一直在努力探索科学的世界。

有一次,他做实验失败了好多次,但是他没有哭鼻子,也没有说不做了。

而是继续努力,成功了。

他的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丁肇中教授用中文发言了语文精选范文

丁肇中教授用中文发言了语文精选范文

民族感情被异邦人伤害的结果是愤怒,而被本是同根生的同族人伤害的结果是什么?是莫名的羞愧和难言的痛楚。

刚刚在上海落幕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让敏感的国人扎扎实实地体验了一回这种羞愧和痛楚。

500多名学界精英,尽管都是黄皮肤黑头发,但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这倒无可厚非,也许许多海外华人更习惯于英文交流,可这种“习惯”发展到完全排斥中文的地步就让人难以接受了:部分海外华裔学者采用中英文双语的要求被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遭到拒绝。

(7月4日《新民晚报》)有与会学者认为,大多数报告用中文完全可以讲清楚,而且更容易被听众理解──凭什么在自己的家门口不能说自家话?中文怎么就丢你的脸了?既然前缀上挂着“华人”的名义,又是在华人的乡土上举行的会议,不提用中文交流这个要求,最起码得让中文有一席之地吧。

以一种共通的语言在共同乡情的基础上凝聚起来,是“华人”这个词汇的内涵。

共通的语言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音与形,不仅仅是实用层面的沟通方式,它还饱蘸着一种同根同源的情感认同,是一种骨肉相连的文化符号。

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基础。

正是这个文化符号的凝聚力,民族国家以及疆域之外的华人社会得以形成并且在心灵上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可我不明白为什么,竟然有人在自己的国土上,通过语言使用上的歧视,来断裂这份高尚的情感。

略感欣慰的是,也许是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的“腕儿”比较大吧,他没有理会组织者的“禁令”,坚持以中文作报告,成为唯一“反潮流”者。

正如采写这条新闻的记者所评:丁教授的英语能力毋庸置疑,但不知他经过怎样的思考和争议,才发出了母语的声音。

丁肇中教授在表达学术思想的同时,也表达了超越物理意义的文化情感。

、。

人物素材积累:丁肇中

人物素材积累:丁肇中
“我 发现 在 咱们 谈话 过 程 中 ,您说 的 最 多 一 句话 就是 ‘我 不知道 ’。” 丁 肇 中这 次 做 了正 面 回 答 : “不 知 道 的 , 是 绝 对 不 能
◎素 材 发 掘 ◎
说 知 道 的 .我们 那里这 是 绝 对不 允许 的 知 道就 是知 道 ,不知 道 的你不要 猜 。”
握 ,他 总是 第 一个 举手 回答老 师 的提 问。 课后 和 同学们 讨论 问题 时 ,他往 往 要 辩论 到 “甚 解 ”才 肯罢休 。他 的课 余 时 间大部 分 是在 图书馆 度过 的 ,他很 少与 同学一起
镇 。 父亲 丁观 海 、母 亲 王隽 英 皆任教 于大 打球 、看 电影 。他认 为 “最浪 费不起 的是
记 者的 问题 是 这样 的 : “我 感 觉 您 对 自己每 一 个人 生阶段 都 有很 明 确 的选择 。 比如 说 小 的 时候 对 科 学 、 对科 学 家 感 兴 趣 ;大 学的 时候 ,就 锁 定 了要研 究物 理 ; 然后 每 做 一 个 实验 也 是 力排 众议 , 自己坚 持 下 来 。一 个人 怎 么能 够每 一 次 选择 都这 么 坚定和 正确 呢 ? ”这位 记 者 想要 获得 的 答 案 大 家心 里都 清 楚 , 因为在 太 多的 名人 访 谈 中 ,这样 的 问题 显 然都 是 为 对 方作 秀 进 行 的铺 垫 。 然而 ,丁 肇 中的 回 答却 是 : “不知 道 ,可 能比较侥 幸吧 。”
适 用 话 题 : 面 对 雌 邈 、 不 放 并 、信 套 、勇敢 面对 ……
丁肇 中的 “不知道”
央视 的 《东方之 子 》栏 目对 诺 贝 尔物 理 学 奖获得 者 丁肇 中进行 了一 次 专访 。 面 对 记 者的 几 个 简单 问题 ,丁教授 却 连 续 回 答 了几 个 “不知道 ” ,令人 感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素材积累:丁肇中
【积累前言】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议论文写作要以“理”服人,但通篇都是说理,往往会流于空洞说教。

要避免这个问题,就必须“用事实说话”。

丁肇中先生是华裔知名物理学家,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的经历典型而且有代表性,选用他的故事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无疑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丁肇中:
不放过任何一个难题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

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

1936年丁观海和已有身孕的妻子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时,妻子意外早产。

这个提前到来的婴儿,就是丁肇中。

1948年冬,丁肇中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受家庭影响,他对学习一丝不苟,读书专心致志,遇到疑难问题,务必找到答案才肯罢休。

一次,物理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很多同学想了想觉得很难就放弃了,等着老师讲解。

丁肇中不是这样,别的同学都出去活动了,只有他还对着那道题苦苦思索。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马上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验证自己的方法,直到确认自己的解题方法没有错误,他才满意而去。

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地听课,不论对自己的答案有没有把握,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

课后和同学们讨论问题时,他往往要辩论到“甚解”才肯罢休。

他的课余时间大部分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很少与同学一起打球、看电影。

他认为“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由于勤奋刻苦,丁肇中各门功课成绩优良,尤其突出的是数理,这为他实现终身的奋斗目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素材解读:学习中的难题,如同生活中的困难。

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

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即便失败也不要畏惧退缩,好好总结经验教训,迎难而上,成功就会在下一个拐角处等待我们。

适用话题:面对难题、不放弃、信念、勇敢面对……
丁肇中的“不知道”
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

面对记者的几个简单问题,丁教授却连续回答了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记者的问题是这样的:“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

比如说小的时候对科学、对科学家感兴趣;大学的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

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这位记者
想要获得的答案大家心里都清楚,因为在太多的名人访谈中,这样的问题显然都是为对方作秀进行的铺垫。

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却是:“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记者不死心,又追问道:“在这里面没有必然吗?”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

”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才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

”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

”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不知道的,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素材解读:一个大物理学家,面对提问居然连续回答三个“不知道”,这既让我们震惊,也让我们深思。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成就突出的丁教授尚且如此虚怀若谷,敢于当众说出“不知道”。

我们这些平凡人是否也应该老老实实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
适用话题:知之为知之、诚信、专注精神、成功的背后……
丁肇中:
我要用中文
1976年10月18日,丁肇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时他只有40岁。

在这非常激动和幸福的时刻,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庄重而神圣的决定,他通知瑞典皇家科学院:“我要用中文在颁奖典礼上发言。

”瑞典皇家科学院积极、友好地表示欢迎。

同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又不无担心:“谁来做翻译?”丁肇中回答:“我自己做翻译。


这一消息见报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深深感染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

可是,美国驻瑞典大使找到丁肇中,非常不满地说:“我们美国和中国关系非常不好,你用中文是不对的。


丁肇中十分珍惜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也盼望美中两国的关系能不断改善,但面对指责,他毫不留情地顶了回去:“你管不着这个,我愿意用什么语言就用什么语言。

”在那次颁奖典礼上,丁肇中在致辞时又创下了一个世界纪录:它使这个金色大厅里回荡起有史以来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语言——中文。

他说:“就是因为在颁奖典礼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中文。

中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


“我要用中文”,这使人感到,履行热爱祖国的天职是一种最纯洁、最温柔、最敏锐、最强烈、最高尚和最值得敬重的行为。

素材解读: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

“我要用中文”,这恰恰体现了丁肇中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恰恰是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适用话题:国家为上、荣誉与国家、母语的力量、中国人……
丁肇中:
自省,别样的谦虚
主持人问试验物理大师丁肇中:“有人说您是一个少见的天才,您自己怎么看?”丁肇中回答:“不是。

”主持人又说:“您很有天分,对不对?”丁肇中说:“不,我只是刻苦而已。


主持人采访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彭桓武:“您觉得自己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处于什么位置?起过怎样的作用?”这位曾获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老人说:“我只是其中的一员。

中国的两弹一星就像一栋房子,我是大门前那两个石头狮子。


节目最后,主持人采访数学大师陈省身。

主持人问:“您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您的老师——几何学大师嘉当?”陈省身回答:“我并没有超越他。

他的数学能力绝对比我高。


素材解读:主持人所问的三个人,是中国不同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品质——谦虚!谦虚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如“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等等,这都教育我们为学为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