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与曹禺: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
巴金与沈从文、曹禺、萧乾的交往
CANGSANGJ I SHI 沧 桑 纪 事
时在媒体上亮相 . .在将 近两个多月 的时 间里 ,
作为 “ 受 胡风思 想影响 ”予 以解脱 。正式定 为“ 集 团分子” 的有 7 8 人, 其中 “ 骨干分子 ” 2 3 人, 到1 9 5 8 年5 月, 予以撤销职务 、 劳动教养 、 下放劳动等处 理的共 6 1 人。 这 批继 承鲁迅特立 独行风 骨的人都 被打 倒 了, 唯一 的侥幸 者是巴金 , 既没有 成为 “ 反
前行进程 中的 中国故事 ,有血 肉 ,也有文脉
流动 。
1 9 2 3 年 ,两 个西南 内陆地 区的青年分别离 开
故 乡,一个 “ 北漂 ”, 一个 “ 沪漂”。这一年 ,
沈从文 2 1 岁 ,巴金 1 9 岁。 沈从 文来到北 京。想成 为文学家 的他得 到 了徐志 摩的大加 赞赏 。而 巴金呢 ,虽然 他
沧 桑 纪 事 CANGSANGJ I SH
巴金
与 沈 从 立 、营 思 、萧 乾 的 交 ; 主
◎ 周 军
《 人 民 日报 》原 资深记 者李辉写 的 《 浪 迹天涯—— 萧乾传 》 《 胡 风集团冤 案始末 》 《 沈从文 与丁玲 》 《 摇荡 的秋千——是 是非 非说周扬 》 《 人在漩 涡—— 黄苗子 与郁 风 》 《 传奇黄 永玉 》 《 巴金传 》等诸 多 “ 以 随笔 和传记描 写文人 群体命运 ”的作 品 ,展现 了
他 们两 人的名 字或 同一 日,或 同一版 f 现于
《 时报 》:直 到 1 9 3 2年 ,两 人 终 于 在一 次
饭 局上 见面 了。 “ 饭桌 上 ,2 8岁 的 巴金 和 3 0岁 的沈 从
文一 见如故 ÷”李 辉说 ,虽 然两 人 的政治 、
尤金·奥尼尔与中国现代戏剧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1 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 2, 2019尤金·奥尼尔与中国现代戏剧吕 周 聚(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摘 要:作为世界级的戏剧大师,奥尼尔的作品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文坛得到了广泛传播,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中国剧作家关注表现复杂的人性,古老的冤孽、罪恶的报复、贪婪的欲望成为此期部分戏剧作品的主题,具有动人心魄的震撼力;二是吸引中国剧作家大胆探索尝试表现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幻觉、内心独白、象征等手法的大量运用使中国现代戏剧具有了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丰富了中国现代戏剧的艺术长廊,中国现代戏剧因此而呈现出新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中国现代戏剧;渊源;人性;表现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3;I20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9)02-0001-14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美国杰出的剧作家,被誉为美国的戏剧之父,他的剧作不仅在美国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自然也对中国现代戏剧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2年奥尼尔就被介绍到中国来,其作品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中国文坛的热门翻译介绍对象。
中国戏剧界对奥尼尔的接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在美国学习戏剧专业的留学生们直接带入中国,洪深与奥尼尔同是哈佛大学“英文四十七”的学生,皆师从倍克教授学习戏剧,洪深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奥尼尔已经成名,他自然会对奥尼尔关注有加;此外,张彭春、余上沅、熊佛西、赵太侔等在美国留学时学习戏剧专业,也皆熟悉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并对他们的戏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种是国内文坛通过大量翻译介绍奥尼尔及其作品,致使奥尼尔及其作品在国内文坛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对曹禺等人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雷雨交加的命运交响曲
——《雷雨》主题多义性的把握中文5092 7 郑黎【摘要】:没有冲突就没有矛盾,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它利用个夏日,两个家庭,借八个人物,上演了一幕30年前和30年后的故事。
在时间与空间上展现一组组尖锐而集中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针对这部家喻户晓的剧本,读者和观赏者莫衷一是,各持己见,均是重在从主题多义性的角度较为彻底地剖析《雷雨》这个令人百说不厌,千演不朽的剧本。
【关键词】:雷雨;曹禺;冲突;主题多义性(一)选择从主题的多义性入手的理由主题的多义性是主体的一个方面,那么何谓主题呢主题就是与艺术形象交融在一起,饱和着作家审美情思的核心意蕴。
即为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审美意识。
文学作品的主题就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各个因要素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倾向、思想和情感。
任何一个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总是企图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认识、情感通过一定的方式告诉给读者,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统帅。
了解了主题的定义和作用,就要把握主题多义性的内涵。
主题多义性就是一部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因而有各种不同的释义。
当读者对文学作品主题有了初步判断和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常常会陷于两难境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俗话来说也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把握主题的多义性了。
主题的表达呈现出多角度,因而文学鉴赏也必须变换视角。
许多人说《雷雨》这个剧本中人物形象很好把握,干嘛不分析人物性格呢我也想到过这个层面,可是试问一下: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才是主人公呢周朴园还是繁漪……没有明确的主人公,我具体去分析谁呢谁最有代表性呢考虑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主人公的不明确性,我突然想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说的:“《雷雨》是一部谁也说不清楚的伟大作品”。
既然是说不清的,人们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开掘与阐释它。
“一千个读者就定会有一千种《雷雨》”所以我决定从主题的多义性来剖析这个剧本。
〖2021年整理〗《拓展阅读才女林徽因萧乾》优秀教案
拓展阅读:才女林徽因萧乾我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是1933年11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
沈从文先生在《大公报·文艺》上发了我的小说《蚕》以后,来信说有位绝顶聪明的小姐很喜欢我那篇小说,要我去她家吃茶。
那天,我穿着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先骑车赶到达子营的沈家,然后与沈先生一道跨进了北总布胡同徽因那有名的“太太的客厅”。
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患、。
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常和费正清与夫人威尔玛去外国人俱乐部骑马。
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
”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
别说沈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
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
我后来心里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像18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
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
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在我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期间,徽因一直是我的啦啦队。
我每次由天津到北平举行约稿恳谈茶会,她总是不落空,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
她热烈支持我搞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奖金,还从已刊的作品中选编出一本《大公报小说选》。
徽因自己写的不算多,但她的写作必是由她心坎里爆发出来的,不论是悲是喜,必得觉得迫切需要表现时才把它传达出来。
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一起,为他们钟爱的建筑事业,倾注了所有的心力。
“七七”事变那天,这对夫妇正在五台山一座古庙里工作着,并由徽因从一座古寺罩满灰尘和蛛网的梁上,发现了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古木结构的建筑年月。
整个抗战期间,他们相当一段时间蛰居在条件艰苦,几乎没有生活必需品的李庄,坚持做学问。
他们这种坚毅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前来探望的费正清。
他说:“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上去了。
中考优秀作文素材500字三篇
中考优秀作文素材500字三篇【篇一】中考优秀作文素材500字张伯苓:守信戒烟【关键词:诚信,一诺千金】张伯苓先生是我国着名的教育家,他不但对学生进行言教,而且进行身教。
《南开校史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南开中学开设有“修身”课程,这门课由张伯苓校长亲自讲授。
有一次下课后,张伯苓与学生闲谈,看到有个学生的手指焦黄,他猜测这个学生一定经常吸烟。
于是,严肃地对这个学生说:“你的手指是吸烟熏黄的吧?吸烟有害,应该戒掉!”不料,这个学生盯着校长的烟袋反问道:“您不是也吸烟吗?怎么说我呢?”张伯苓被问得一时语塞,愣了半天,猛地一下,把陪伴自己半辈子的烟杆折成两截,郑重地说:“我以后不抽了,你也不要抽了!”他还让人把自己珍藏的烟叶取出,当众销毁。
看到年过半百的老校长坚决的态度,同学们既感动又内疚,恳求道:“校长,我们以后不再吸烟了,您就不用戒了。
”张伯苓说:“不这样做不能表示我的决心,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从此,张伯苓再没有吸过烟。
张伯苓成为教育家楷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他毕生践行“要教育学生,首先要教育好自己”的教育理念,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篇二】中考优秀作文素材500字乔治·奥威尔: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关键词:良知,正义】乔治·奥威尔,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
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
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
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着名的伊顿公学。
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
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洛茨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
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
1950年,死于困扰其数年的肺病,年仅46岁。
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
曹禺及其剧作
一
生 平
曹禺(1910-1996) 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原名 万家宝,字小石。 “萬”,“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 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 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 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三 《雷雨》 1.《雷雨》剧情梗概: 周公馆的老爷周朴园 太太蘩漪 使女四凤,她的父亲鲁贵 大少爷周萍 周冲 梅侍萍 鲁大海
2.剧情艺术分析 《雷雨》明显受到易卜生戏剧“社会悲 剧”、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和古希 腊戏剧“命运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念和创 作方法的影响 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 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 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 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 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三是讽刺作品的繁荣,主要代表有陈白尘的 《结婚进行曲》、《升官图》,以及老舍的 《残雾》、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妙峰 山》、袁俊的《小城故事》、《边城故事》、 《山城故事》等。此外,沦陷区以《秋海棠》 为代表的"市民化"戏剧创作和演出也呈现出畸 形的繁荣态势,正好与后来解放区戏剧的"农民 化"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化倾向。
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1950年任中 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1年自编《曹禺选 集》,对《雷雨》、《日出》、《北京人》 作大量修改。同年任《剧本》、《人民文 学》编委。 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演话剧 的国家剧院)成立,任院长。同年,为创 作以一个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为主题的剧本 《明朗的天》收集素材,1954年开始创作, 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剧本、 导演、演出一等奖。
从师生到情敌曹禺与杨振声的故事
从师生到情敌——曹禺与杨振声的故事:张耀杰:南方周末2011-08-18《北京人》与《雷雨》、《日出》、《原野》,并称为曹禺的四大经典戏剧,其创作时限大约在一九四〇秋冬至一九四一年秋冬之间。
剧中的曾皓、曾文清、曾霆老少三代如出一辙的一男二女的男权美梦,与曹禺本人在现实生活中陷入与妻子郑秀、情人方瑞以及方瑞的干爹杨振声之间的三角情恋密切相关。
方瑞与杨振声的旧情往事曹禺写作《蜕变》期间正犯胃病,郑秀出于关心总是限制他的写作时间。
曹禺为了静心写作,便把郑秀和不满两周岁的大女儿万黛送到位于重庆的岳父家里。
一九四〇年四月国立剧校重庆公演之后,郑秀带着万黛回到江安,不久又怀上第二个女儿万昭。
王蒙在《永远的〈雷雨〉》中,记录了曹禺的一段感慨:“这几十年我都干了些什么呀!王蒙你知道吗?你知道问题在什么地方吗?从写完《蜕变》,我已经枯竭了!问题就在这里呀!我还能做些什么呢?”在曹禺“已经枯竭”的情况下,是一位悄然而至的异性可人儿,为他的戏剧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
在《北京人》中,曹禺借着为主人公愫方写作舞台提示的机会,给这位异性可人儿绘写了一幅传神写意的美好倩影:“见过她的人第一印象便是她的‘哀静’。
苍白的脸上宛若一片明静的秋水,里面莹然可见清深藻丽的河床。
……她人瘦小,圆脸,大眼睛,蓦一看,怯怯的十分动人矜情,她已过三十,依然保持昔日闺秀的幽丽,说话声音,温婉动听,但多半在无言的微笑中静聆旁人的话语。
”这位异性可人儿,就是本名邓译生(又写作绎生)的方瑞。
她是剧专学生、中共地下党员邓宛生的同胞姐姐;同时也是另一位剧专学生、中共地下党负责人方琯德的姑表姐。
关于方瑞与愫方之间的对应关系,曹禺晚年在与田本相的谈话中回忆说:“愫方是《北京人》的主要人物。
我是用了全副的力量,也可以说是用我的心灵塑造的。
我是根据我死去的爱人方瑞来写愫方的。
”接下来,曹禺还不点名地谈到方瑞与杨振声之间的旧情往事:“我曾看到一位大学教授,他和一个年轻的姑娘有一些感情上的瓜葛;我看出他是在剥夺别人的感情,这件事曾经使我感触很深。
吉林省长春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9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本试卷包括两道大题,共28道小题。
共6页。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阅读(60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口口口口口。
(《诗经·蒹葭》)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杜甫《春望》) ;4.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孔子见贤思齐,以贤为师,曾有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求教的佳话。
《论语》中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6.真诚的友谊不会因离别而愁苦,不会因距离而淡漠。
只要心怀挚情,千山万水不再遥远。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对此是这样表述的: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7.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月,感月之阴晴圆缺,悟人之悲欢离合,从而生发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8.梁衡说:“好文章是一个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
”《岳阳楼记》就是这样的典范,范仲淹在此文中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政治理想提炼为: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震寰宇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曹禺的苦闷_曹禺百年文化反思_廖奔
·5·一从年轻时发出耀目光芒之后,曹禺一直未能重振雄风,到了晚年甚至写不出东西来了,这使他长期陷于挫折感、挫败感中。
曹禺的一生是苦闷的。
最初促成曹禺的是他对于生活和世界感知的苦闷,这是他创作的源泉。
但曹禺的苦闷很快就转移了,转移到外界以及他自己对他的看法和要求上,他必须满足这些要求,但他无法做到。
个体性的曹禺遭遇了时代的批评。
他开始陷于对创作的苦闷,这恰恰成为阻碍他创作的绊脚石。
虽然路上一直有鲜花,但对曹禺来说,也永远是风霜与鲜花同在。
世界经典作家许多能够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曹禺苦恼于自己的早得盛名而又早衰。
他在心底会把自己和他们相比,晚年经常想到他们。
他说:“我想得太大了。
我想但丁,想托尔斯泰。
”他很佩服易卜生“早年写了许多历史诗剧,又写了两本诗剧《布朗德》与《彼尔·金特》,表现‘人的精神反抗’后才转入写几本社会问题剧,如《社会栋梁》、《傀儡家庭》、《群鬼》、《国民公敌》等,到了晚年,他又探索新的境域。
”然而一想到自己的现状他就懊丧了:“就我,还想成托尔斯泰呢!”“我越读托尔斯泰越难受。
” “每当提到巴尔扎克写了满书架的大作时,他真的自愧不已!这,成为晚年困扰他的最大痛苦。
” 不知是否“江郎才尽”的寓言永远会刺激中国作家的自我意识,曹禺长期摆脱不了这种潜在的精神折磨。
“曹禺现象”还是在抗战时期曹禺创作的转型期就出现了,他的新作品受到人们的指责,认为没能达到以往的高度。
客观地说,曹禺此时的社会剧作,艺术价值还是超乎同时代许多戏剧家之上的,其中仍有曹禺个性风格的鲜明特征。
但他深为盛名所累,人们总是要拿他的前期标杆来衡量他,对他有着更高的期待。
曹禺因而长期遭受着这种现象的苦恼和折磨。
晚年曹禺享受着社会的尊敬与爱戴,表面上似乎没有了年轻时的孤独与寂寞,但他在创作方面的感觉却更加苦闷。
他越是深陷在这种折磨之中,就越写不成东西,因而内心更为孤独和寂寞。
曹禺经常问女儿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字也写不出?”“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出来那个劲儿,可是像是不大行了。
雷雨读后感(通用62篇)
雷雨读后感(通用62篇)雷雨读后感(通用62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雷雨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雷雨读后感篇1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
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
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
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
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
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
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人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抗。
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
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
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
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现在的幸福甜美?雷雨读后感篇2就如同在电影院看电影一样,在翱翔活动中心上演的白话剧《雷雨》特比好看、特别让人投入,首先现场的氛围和音箱效果特别好,其次是演员们的真情表演和投入使得在场的观众也不自觉地融入到其中。
萧乾:“为人生的人生采访”
有捷 克作 家 哈谢 克《 兵帅 克 》 英 国 好 ,
作家 菲尔 丁 的《 姆 .琼斯 》 , 还 汤 等 他 【为 翻译 易卡 生 的《 尔 ・ 特 》 大 J 培 金 而被 授予挪 威 国家勋章 。而 最让人惊 叹 的 是, 8 在 0多岁 高 龄时 , 还与 夫人 文 他
脑 讨 论 战 后 问 题 的 波 茨 坦 会 议 到 纽 伦 堡 审 判 纳 粹 战 犯 , 到 联 合 同 成 立 再
工作 , 历任 《 民中 国》 英文 版 ) 主 人 ( 副 编 , 译 文》 志编辑 部 副主 任 , 人 民 《 杂 《 日报 》 文艺 版 顾 问 , 文艺 报 》 总 编 《 副 等职 ,9 4年参加 第 一次 全 同文代会 15
版 主 编 ,翻 译 和 介 绍 中 国 文 学 作 品 。
作 品反 映 的题 材 虽 重 大 ,但 并 不 以
对 政 治 、 事 的观 察 和 分 析 见 长 , 军 而
13 转 入燕 京 大 学新 闻系 ,选修 9 3年 “ 写—— 旅行通 讯”课程 ,9 5年毕 特 13 业 。开始任 《 大公报 ・ 艺》 文 主编 , 并兼
得 如 此 巧 妙 , 然 一 体 , 乾 是 其 中 浑 萧
访 》 译 著 《 兵帅 克 》 捷 ) 以及 《 , 好 ( , 八
十 自省 》 《 带 地 图的 旅人—— 萧 乾 、未
回忆 录 》 。 等
文学系 当研 究生 ,进 行英 国心理 派小
说 研 究 。不 久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战 火 燃
编辑 17 9 9年起 , 任 中围作协理 事 , 历
中 央 文 史馆 馆 长 ,全 国 政 协 委 员 、 常
忆萧乾先生 读后感
忆萧乾先生读后感每次走进萧乾先生的书房,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觉得萧乾先生活得很潇洒。
一般的知识分子,活得没有那么潇洒,或者,反过来说,别的人差不多都活得挺苦,主要是精神压力比较大,绷得紧,生活也比较单调,没什么乐趣。
但是,走进萧乾先生的家就不一样。
萧乾先生在外面永远是西装革履,整整齐齐,一副绅士派头,但是在家里,爱趿拉着鞋,也就是说,一双老布鞋,不好好穿,踩着后帮,趿拉着走,舒服。
衣着也随便,以宽松为好。
并且强调,这是在自己家里,要着便装,怎么舒适怎么来。
他可以最洋,也可以最土。
萧乾先生的家,表面上看,极乱,极拥挤,到处是书,是东西,没有下脚的地儿。
但是,萧乾先生心中有数,要找什么书或者东西,手到擒来,一点都不费劲儿,准知道藏在哪儿。
政府一再劝他搬家,换一套大点的宽敞的公寓,建议了三次,都被萧乾先生拒绝。
不搬,坚决不搬。
搬一次家,少说一年之内,绝对找不着要用的东西,故而,到死也不搬。
地方小,不光不碍事,逢年过节,反而要张扬一下,拉几根绳子在头上,把世界各地朋友们寄来的贺年卡都张挂起来,五颜六色,像万国旗,客人一进门,先吓一跳,这就是萧乾先生的潇洒!萧乾先生有许多小发明。
譬如:书桌上有倾斜的板子,颇像制图版,省得老低头,防止颈椎病;把各种废药盒码在桌边的小板上,左右两行,放眼镜,放别针,放小工具;头上有专门的绳子挂着各种正在写的文稿,一抬头就能找着。
这么一来,萧乾先生的书桌很像一只大刺猬。
体积扩大了许多,张牙舞爪,处处都是机关,可是真实用啊。
客人坐下之后,谈得兴奋了,萧乾先生会出其不意地问:喝什么酒?是威士忌?白兰地?还是黄酒?他要边喝边谈,而且不就东西,白嘴喝酒。
拿出两个小杯子,各倒半杯,边喝边聊。
冬天,在室内,萧乾先生穿得很多,把羽绒大衣披在肩上,难道暖气不够吗?非也,通向阳台的门,是半开的,是要通风吗?非也,说小乌龟呆在阳台上,怕它冻着,开着门给小乌龟一点温暖。
其实,乌龟是冷血的,根本不怕冷。
萧乾的文章 -回复
萧乾的文章-回复题目:探究萧乾的文章风格与特色导语:萧乾是当代作家中备受瞩目的一位,他以其独特的文章风格和文笔著称,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新鲜且深度的思考。
本文将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一步一步探究萧乾的文章风格与特色。
一、[萧乾的生平背景]首先,了解一个作家的生平背景是理解其创作风格的第一步。
萧乾出生于1980年,是80后作家的代表之一。
他在大学期间主修文学创作专业,深受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他的作品多从生活的细枝末节着眼,捕捉日常中的细节,通过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以独特的角度呈现于读者。
二、[萧乾文章的主题思想]萧乾的文章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但其主题思想却常围绕着人性、社会问题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
他关注人类的情感、精神层面以及人生的困境和挣扎。
通过细腻的描写,他让读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共鸣。
三、[萧乾的文笔特色]萧乾的文笔独特而出众,一方面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比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鲜明。
另一方面,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以及深入的思考,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时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考。
四、[文风清新自然]萧乾的文风清新自然,用词简练而不失深度。
他善于运用平实的语言,以及日常的生活细节,绘制出形象鲜明的情境,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独立思考。
五、[引导读者深刻思考]萧乾的作品不断引导读者深刻思考人性、社会问题甚至是人生的意义。
他以批判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通过作品,读者可以不断反思和思考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
六、[以小见大,通过细枝末节揭示社会面貌]萧乾的作品往往以小见大,通过描摹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揭示社会的面貌。
他通过观察和思考,以极其微小的细节,展现出社会中隐藏的问题和矛盾。
他借助细枝末节,将思想和现实的冲突,以及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七、[作品多样性和创新]萧乾的作品多样且具有创新性。
他的创作不断突破传统文学形式的束缚,大胆尝试新的题材和文体。
祸从口出,得罪郭沫若手中的三位文坛大作家下场凄惨
祸从口出,得罪郭沫若手中的三位文坛大作家下场凄惨鲁迅过世之后,郭沫若继承了鲁迅中国文化节领袖的位置。
此时的郭沫若才算是一吐胸中憋了十几年的恶气,昂首挺胸的用他手中的笔开始肆无忌惮的批判,横扫一切障碍,文坛上无人敢得罪他。
其中这三个人被郭沫若整的最惨——沈从文、朱光潜、萧乾。
郭沫若曾经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斥反动文艺》,像胆囊癌初出茅庐批判鲁迅一样,将沈从文朱光潜和萧乾三位骂了个狗血淋头,可以说是毫不留情。
而他们的恩怨是这样的。
沈从文得罪郭沫若,是在刚出道的时候,沈从文直言不讳的说郭沫若只能是一个诗人,写小说不行,行为郭沫若的情绪比较诗化,是冲动的,反抗的,不能节制,因此写不了小说,只适合写诗、宣言或者通电。
最惹毛郭沫若的是,沈从文竟然还把郭沫若的死对头鲁迅先生搬出来做对比,说鲁迅“凭了那一副世故而冷静的头脑,把所见到感到的,仿佛毫不为难、那么准确画了一个共通的人脸”,而郭沫若没有这本事,他“永不放弃那英雄主义者的雄强自信,他看准了时代的变,知道这变中怎么样可以把自己放在时代前面”。
这次可是让郭沫若恨上了,终于等到1948年,大局已定,郭沫若作为当时的文化旗手开始秋后算账,直接把沈从文定义为“桃红色”反动作家的代表,存心不良,消磨斗争情绪,然后把沈从文逐出文坛,赶去历史博物馆当讲解员。
第二个毁在郭沫若手里的是美学家朱光潜。
朱光潜没得罪过郭沫若,但是因为郭沫若需要找一位“蓝色”作家,便直接抓朱光潜顶缸了,临时找了一篇朱光潜的文章作为根据,大批特批。
朱光潜属于躺枪类的。
无辜的被郭沫若打成蓝色反动作家了,并且与冯友兰一起,是第一批被迫在报纸上做公开检讨的文人。
第三位萧乾,与朱光潜一样,也是躺着中枪。
萧乾刚从英国留学归来,因为一篇批评“近来文坛上彼此称公称老,已染上不少腐化习气,而人在中年,便大张筵席,尤令人感到暮气”的文章,直接得罪了郭沫若。
因为这种现象,首开先河的即使郭沫若。
于是郭沫若开始拿起手中的笔满腔怒火的怼了起来,愤怒的郭沫若发泄:“御用,御用,第三个还是御用/今天你的元勋就是政学系的《大公》!/鸦片,鸦片,第三个还是鸦片/今天你的贡烟就是《大公报》的萧乾!”如果是对面吵架的话,那么郭公这气势便能镇住一方猛虎,这愤怒的口气能直接把年轻的萧乾骂得一脸蒙圈,完事后,还要抹一把脸上的口水问一句;“您老说啥?”因为这首诗,1957年,萧乾被以“鸦片”与“贡烟”的罪名列入右派,证据就是这首诗。
2019《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考试复习题 4个任务95分以上哟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考试复习题一、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综合练习题之单项选择题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胡适)。
1-2.《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周作人)。
1-3.小说《湖畔儿语》以儿童的视线和体验,讲述一个苦难家庭的故事。
其作者是(王统照)。
1-4.体力劳动和人生磨难没有摧垮她,关于地狱之有无,是否会在死后被两个男人用大锯锯开,以及作为再嫁的寡妇是否有资格参加祭祖祝福,才是她的精神支柱。
这个人物是(祥林嫂)。
1-5.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这人是(周作人)。
1-6.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新潮社)。
1-7.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倪焕之》)。
1-8.文学研究会重要的小说家,除由新潮社而来的叶绍钧和俞平伯外,还有冰心、落华生等,其中,落华生是指(许地山)。
1-9.1921年,《小说月报》从鸳鸯蝴蝶派的重镇变成新文学的重要刊物,其主编是(沈雁冰)。
1-10.鲁迅的《补天》、《理水》、《非攻》等小说后来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
2-1.诗界第一位发难者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人”的(胡适)2-2.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
《女神》的作者是(郭沫若)。
2-3.《十五娘》是新文学中最早的叙事诗,其作者是(沈玄庐)。
2-4.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诗集是(《尝试集》)。
2-5.《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并首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作者是(刘半农)。
《活的中国》:萧乾的贡献与所受的影响
埃德加 ・ 斯诺编译的《 活的中国》 13 于 96年 1 由伦敦 乔 治 . 勒 普 书 店 出 版 , 是 第 一 部 0月 哈 这
在欧 洲 出版 的较 为全 面系统 介 绍我 国现代 进步 短 篇小 说 的著作 , 后 还 被 部 分 转 译成 了其 他 外 国 此 文字 , 至到上 个 世纪 8 代仍 有美 国汉 学家 据 甚 0年
行初译 , 还帮助斯诺直接与“ 左翼” 作家进行沟通 与交往 。在 与斯 诺交 往的过程 中, 萧乾也 受益匪浅 , 斯诺 的翻译观 以及
新 闻观都对萧乾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 并直接改变了萧乾的人生道路与方 向。
关键词 :斯诺 ;《 活的中国》 ;萧乾 ;贡献 ;影 响
中图分类号 :I0 . 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 4 3 ( 0 2 0 0 1 0 0 3— 70 2 1 )4~ 0 3— 5
多数 情 况 下 , 已 尽 可 能 地 保 存 了 原 作 的 词 我
作给《 活的 中国》 配发的相关评 论而对鲁迅就 中 国现代 文学各 方 面发展 进行 采访 的 问题 表 。斯诺
基 " 』L 至
0
情 ” I。此 时 , 乾正 扮演 着 斯 诺 学生 和助 手 的 ¨6 萧
角色 , 值得追 问的是 : 萧乾在此书编译过程中作 出 了哪些 贡 献 , 在 哪些方 面受 到 了影 响与启迪 ? 又
斯 诺是 在 13 90年 “ 联 ” 立 后 知道 鲁 迅 名 左 成 字 的 。 当读 了有 关 鲁 迅 作 品 后 , 认 为鲁 迅 的作 他 品“ 主要 是他 所 生 活 的那 个 环境 的产 物 。他 笔 下
通 过萧 乾认识 的 , 那么郑 振铎 也可 能有 这层关 系 。
30年代的文学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
这一时期: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强力地介入文学,令新文学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在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第三类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
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是中国今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
30年代后期上海的特殊环境吸引了许多从武装斗争中撤下来的革命文学青年,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文化斗争。
左翼文学正是这一斗争的产物。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也收获很大,涌现了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梁实秋、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等著名作家。
在通俗文学方面,张恨水、还珠楼主等人的创作引人注目。
民主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自由主义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论《北京人》悲剧性
论曹禺《北京人》的悲剧性摘要:《北京人》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文坛上一直争论不休,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虽然剧中确实有些喜剧因素,曹禺自己也有《北京人》是喜剧一说,但是如果从戏剧的情节冲突和人物性格的角度来分析,《北京人》的悲剧色彩应是全剧的基调。
关键词:悲剧风格;情节冲突;人物性格Abstract: The drama of “Ben jing ren” is a comedy or tragedy, in the literary worl d, dramatists argue it for along time but until now, they are not be able to get a proper answer.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comedy factors in the drama, Cao Yu also believe it a comedy, if we analysis the drama’s action conflict and personality, we find that tragedy is the drama’s theme.Keywords: tragedy style ;the conflict of action;personality引言《北京人》作为曹禺话剧中的杰作,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是它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在文坛上争论很大。
首先,曹禺自己认为《北京人》是喜剧。
他说过“《北京人》我认为是出喜剧。
我写的时候很清楚的,写的就是喜剧,有什么可悲的呢?该死的死,该跑的跑了……从整个基调来看,这是喜剧。
”[1]192由于曹禺的这番论述,影响到众多的评论家,因此,有许多人就认为《北京人》是喜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悲喜剧之说,可我更同意《北京人》是悲剧的这一说法。
我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六成分之说,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有六个成分,在悲剧的六个成分里,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是因为情节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灵魂,性格则占第二位。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吆喝
掌握的字的读音: 商贩(fàn) 招徕(Iáі) 钳形(qіán) 铁铉(xuàn) 囿于(yòu) 隔阂(hé) 馄饨(hún)(tún) 剃头(tì) 佐料(zuŏ) 饽饽(bō) 吹嘘(xū) 小钹(bó) 乞丐(gài) 蛤蟆(há)(má) 雪花酪(Iào) 海棠(táng) 蘸(zhàn) 兜里(dōu) 秫秸杆(shú)(jiē) 卤煮(Iŭ) 山楂(zhā) 荸荠(bí)(qí) 荞麦(qiáo) 马趴(pā) 两捆(kŭn) 嘞(Iei)
代表作: 长篇小说《梦之谷》、 译著《好兵帅克》。晚年曾将《尤 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 者的一大贡献。
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作者儿时北京街头巷尾经常回荡 着的商贩的吆喝声。
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 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 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1. 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 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
乞丐的吆喝声,作者的评价是哪四 字?
凄厉动人
“四季”这一段,写了哪几种吆 喝? 其中哪一种写的最具体生动?
春天:卖XXX的 夏天:卖雪花酪的 秋天:卖柿子的 冬天:卖糖葫芦儿和烤白薯的
最具体生动的是卖柿子的。
器乐
时间顺序
声乐(引入)吆喝
从早到晚(5-9)
早上(5-7) 晚上(8-9)
(介绍)一年四季(10)春天,到夏天
儿化音:
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 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 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讲究 皮要薄,馅儿要大。
春天一到,卖大小XXX的就该出来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 最有好感……
合辙押韵:
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 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乾与曹禺: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一九三七年元旦来临之际,作为曹禺的一位朋友,萧乾在其主持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对《日出》进行了一次“集体批评”。
对于在文坛上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的一位新人的一部新作,能够及时地展开如此规模的“集体批评”,在中国现代戏剧史和现代文学史上,不失为一例空前之举。
曹禺曾说过:“萧乾是文化界熟识的人,他很聪明,能写作,中、英文都好。
但有一个毛病,就是圆滑、深沉,叫人摸不着他的底。
过去,他曾在混水里钻来钻去,自以为是龙一样的人物,然而在今天的清水里,大家就看得清清楚楚,他原来是一条泥鳅。
”随着文革的告一段落,被斥为“洋奴政客”的萧乾也可以重新拿起笔杆子继续写稿子发文章了,那篇被巴金评定为“觉得平常,不算精彩”的《鱼饵·论坛·阵地》,就这样发表了出来。
萧乾写这篇文章时虽说不上是出于秋后算账的报复心理,不平则鸣的心思还是有的。
一、青年时代萧乾与曹禺萧乾出生于老北京(北平)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家庭,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十一岁时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母亲。
少年时代就走南闯北,疲于奔命,直到一九三三年因投稿而结识沈从文,才算正式交上好运、登上文坛。
关于自己的文坛经历,萧乾本人在《我这两辈子》中写道:“一九三三年,我也在北平《晨报》上写过稿儿,可那时候的北平文学界可老气横秋,是苦雨斋的周二先生和清华园的吴宓教授两位老头儿的天下,没有我们毛孩子的份儿。
但是,一九三三年我打福州一回来,北平好像变了个样儿。
郑振铎、巴金和靳以都打南边儿来了啦。
他们办起《文学季刊》和《水星》,在来今雨轩开起座谈会。
他们跟老熟人杨振声和沈从文联合起来,给憋闷的北平开了天窗。
”“您说多巧,我就是那时候回到北平的。
九月的一天,我坐在未名湖石舫上东想西想,忽然跑回六楼宿舍,摊开稿纸一口气拉出一篇小说—《蚕》。
我登上自行车,由大钟寺抄近,一口气就来到达子营沈家。
我只是说,划拉了一篇东西请沈先生过过目。
……抽冷子我看见我那篇《蚕》登在《大公报·文艺版》上。
”萧乾的这番话与历史事实是有出入的。
正如沈从文是萧乾的恩师一样,周作人与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先驱人物一道,是杨振声的恩师。
而周作人、吴宓、杨振声、郁达夫、胡适、徐志摩等人,又是沈从文的恩师。
据《沈从文研究资料》一书记载,一九三一年,胡也频遇难,丁玲入狱,沈从文也被武汉大学解聘,“胡适、徐志摩向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推荐沈从文任教职”。
到一九三二年秋天,沈从文又随杨振声赴北京参与由杨主持的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编选委员会工作,并经杨振声的推荐,从吴宓手中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一九三三年京派文学的异军突起,周作人、杨振声、吴宓是最为关键的人物,说他们是京派文学的精神领袖,也不算过誉。
连郑振铎、巴金、靳以操办的《文学季刊》,也得到了周作人诸人的大力支持;《水星》、《骆驼草》更是在周作人直接支持下创办起来的文学刊物。
是《水星》、《骆驼草》、《文学季刊》、《晨报》和《大公报》文艺副刊等诸多媒介一道,联合了周作人、吴宓、郑振铎、杨振声、朱自清、朱光潜、沈从文、林徽音、凌叔华,巴金、李健吾、冯文炳、冰心、冯至、梁宗岱、曹禺、章靳以、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萧乾、芦焚、林庚等一大批新老作家,从而形成了足以与上海的海派文坛相抗衡的京派文学阵营。
在一九三三年京派文学崛起之前,既没有那么多的文学刊物,萧乾本人也没有写出过像样的作品,他与周作人、吴宓之间更隔着两代恩师(杨振声、沈从文)的代沟,“没有我们毛孩子的份儿”,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其实怨不得两位前辈。
正是打从《蚕》的发表开始,萧乾成了新婚不久的沈家的座上客。
也正是由于恩师沈从文的推举,于1935年7月从燕京大学毕业的萧乾,才得以进入《大公报》工作,并继沈从文之后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
因此也就有了萧乾与曹禺之间的正式缔交。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从美国归来的张彭春,再度邀请自己的得意门生曹禺回南开校园与自己合作,一起改译并排演莫里哀的《悭吝人》。
这时候中国旅行剧团已经把《雷雨》演红了大江南北。
盛名之下,张彭春动用了强大的阵容并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严格排练,还特邀留美归来并成为京派文坛又一位核心人物的才女林徽音担任舞台设计。
十二月七、八两日,《财狂》在南开中学隆重公演,为配合《财狂》的演出,由萧乾负责编务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于十二月七日推出了“财狂公演特刊”,萧乾自己还在《南开校友》上发表《〈财狂〉之演出》一文,对曹禺的成功表演做出了充分的肯定与捧场:“他简直把整个自我投入了韩伯康的灵魂中。
……在喜剧角色中,远了使我们想到贾波林(卓别林——引者注),近了应是花果山上的郝振基,那么慷慨地把每条神经纤维都交托给所饰演的角色。
失财以后那段著名的‘有贼呀’的独白,已为万君血肉活灵的表演,将那悲喜交集的情绪都传染给我们整个感官了。
”1936年6月,由靳以、巴金主编的《文季月刊》在南京创刊,继在北京的《文学季刊》上推出《雷雨》之后,又推出了《日出》第一幕,全剧到9月份第4期全部连载完毕。
11月份,《日出》又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三集、《曹禺戏剧集》第二种,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37年元旦来临之际,作为曹禺的一位朋友,萧乾在其主持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对《日出》进行了一次“集体批评”。
在1936年12月27日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73期上,刊发的文章有燕京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谢迪克(H.E.Shadick)《一个异邦人的意见》、李广田《我更爱〈雷雨〉》、杨刚《现实的侦探》、陈蓝《戏剧的进展》、李影心《多方面的穿插》和王朔《活现的廿世纪图》。
在1937年1月1日元旦吉日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76期上,更为郑重地刊发了茅盾《渴望早早排演》、孟实(即朱光潜)《舍不得分手》、圣陶《成功的群像》、沈从文《伟大的收获》、巴金《雄壮的景象》、靳以《更亲切一些》、黎烈文《大胆的手法》、荒煤《还有些茫然》、李蕤《从〈雷雨〉到〈日出〉》。
时隔一个多月后的2月18日,作为对前两个整版的“集体批评”的一种答复和回应,《大公报》“文艺”副刊又以整版篇幅发表了曹禺题为《我怎样写〈日出〉》的长文;也就是早在3个月前的1936年11月,就被收入《日出》单行本的《日出·跋》。
对于在文坛上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的一位新人的一部新作,能够及时地展开如此规模的“集体批评”,在中国现代戏剧史和现代文学史上,不失为一例空前之举。
被曹禺《日出·跋》称为“一位好心的编辑”的萧乾,四十年后在《新文学史料》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上发表题为《鱼饵·论坛·阵地》的文章,对这一次的“集体批评”做了交待:“关于《日出》的讨论,这个剧本问世后,我想通过它把评论搞得‘立体化’一些。
我长时期感到一部作品——尤其一部重要作品,由专业书评家来评论是必要的,由作者自剖一下也有助于深入了解,但应不应该也让读者发表一下意见?要不要请文艺界同行来议论它一下?我用三个整版做了一次试验,头两次是‘集体批评’,也即是请文艺界新老作家对它各抒己见,最后一期是作者的自我剖析。
当时除了为加深读者对于剧本的理解之外,我还有一个意图,想用这种方式提倡一下‘超捧场超攻讦’,‘不阿谀,不中伤’,心平气和,与人为善的批评。
讨论是热烈的,评者与作者的态度是诚恳的”。
不过,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被萧乾称之为“超捧场超攻讦”的这次集体批评,颇有些刻意策划、精心导演、苦心经营的双簧戏的嫌疑;所谓的“超捧场”,落到实处的则是并没有脱尽“捧场”意味的“超级捧场”。
1936年是《大公报》改版十周年,作为纪念,报社专门策划设立了“文艺和科学奖金”。
萧乾还于这一年的春天来到上海,筹办沪版《大公报》,无形中起到了勾通上海与京津文艺家的作用。
由萧乾一手操办的这场围绕《日出》的集体批评,在某种意义上,堪称是《大公报》在这次评奖活动中大造声势、大事宣传的一幕重头戏。
正是由于萧乾的煞费苦心,才保证了每个撰稿人能够及时读到由靳以和巴金主编的《文季月刊》,并及时地把各自的稿件交到作为编辑者的萧乾本人手中。
《日出》于9月份在《文季月刊》连载完毕,11月份便由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空档。
在这两个月里,萧乾不仅成功地组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还及时把稿件转交给曹禺,好让他参照着这些批评意见写作《我怎样写〈日出〉》,先作为《日出·跋》收入11月份出版的《日出》单行本,之后再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
作为这次集体批评的最为直接的一种结果,曹禺的《日出》与卢焚(即师陀)的小说《谷》、何其芳的散文《画梦录》于1937年5月一同赢得了《大公报》文艺奖。
这次获奖,更进一步也更为正式地奠定了的小字辈的曹禺的文坛地位。
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场出于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动机,并收到了良好效果的集体批评,萧乾与曹禺之间平空多出了一层施惠者与受惠者的私人关系。
这种私人关系一直维持到1957年的反右运动。
二、政治风浪中的萧乾与曹禺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萧乾与曹禺之间原本无可指摘的友好关系,却成了一心要求进步与革命的曹禺急于划清界限、解脱自己的一块心病、一个负担。
在题为《斥洋奴政客萧乾》的一篇文章中,曹禺一上来就摆出了你死我活的大架式,以极巧妙的一个比喻透出了杀机:“萧乾是文化界熟识的人,他很聪明,能写作,中、英文都好。
但有一个毛病,就是圆滑、深沉,叫人摸不着他的底。
过去,他曾在混水里钻来钻去,自以为是龙一样的人物,然而在今天的清水里,大家就看得清清楚楚,他原来是一条泥鳅。
”接着,他又翻出了对方的老账:“我们都知道他的过去,他在《大公报》和《新路》上所写的那些反共、反苏的文章,我们还没有忘记。
”最厉害的的是,发人隐私,竟然成了曹禺置对方于死地的杀手锏:“他的前妻梅韬同志讲,萧乾一生为人做事都脚踏两条船,从不落空。
他的格言是,准备最坏的,希望最好的。
……萧乾,你这脚踏两条船的政客,你这只脚踩着共产党的船,你那只脚踩着谁的船?”曹禺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古已有之并在他自己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一系列戏剧作品中一再轮回、一再兑现的大报应、大轮回、大清洗、大罚罪、大劫变、大革命的宗教式宿命,有一天会轮回兑现在他自己的头上。
至于曹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表现,田本相《曹禺传》中记载有他本人的说辞:“在铁狮子胡同三号,我往着三间房子,有一间书房,抄了,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