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时间: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

学校:瑞安市第六中学

班级:高二(6)班

指导师:杨立升

组长:范乙林

成员:范乙林冯丽君彭文洁柯婷婷陈聪聪

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摘要】方言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语言因为传播范围的缩小而最终消失。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随着推普的开展,尤其是普通话作为温州人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语言后,我们年轻一代有些已经只能听懂温州话而不会讲温州话,能讲的也很拗口,有些小孩跟随年轻的父母后,温州话基本听不懂。于是有了这次关于温州方言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让更多的同学重视温州方言,传承发展我们的温州方言文化,语言不能纯粹用文字流传下去,还要我们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方言消失研究意义

一、研究范围界定

温州方言则是指温州地区所说的各种方言,如闽南话、大荆话等,不属于瓯语但属于温州方言。温州方言主要有瓯语、闽南话、蛮话、蛮讲、翁山话、畲客话、金乡话和蒲门话七种。此外还有南田话、大荆话和罗阳话等丽水市、台州市和福建省等地的方言。其中瓯语、金乡话、蒲门话属吴语,蛮话朝吴语的方向发展;闽南语、蛮讲属闽语支系;畲客话属客家语。

温州话是指温州市区范围内说的温州话;瓯语指的是温州地区包括各县(市、区)说的温州话。

本课题研究的温州话指的是以瑞安方言为中心向周边县市辐射的温州地区通用方言,不包括闽南话、蛮话、大荆话等方言。

二、温州话历史沿革

温州话也是源远流长的。温州方言最重要的是瓯语,是吴语的一个分支。温州方言发端于唐,成熟于宋现在的温州话是当时士大夫所说的汉语。南怀瑾先生曾言:“现代人研究国学,要先学温州话。”这番话,无疑是对温州方言在古汉语研究学术价值上的肯定。“学术界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我们如今在说的温州话发端于唐代,到宋代时趋于成熟。”沈克成介绍说,战乱会造成方言迁徙,安定则进一步促成方言的巩固成型,“影响最深远的要数北宋灭亡,王宫士大夫的南迁。”

“当时的杭州,钱塘文化已具规模,可以抵消随宋室南迁的这股新进文化的冲击,两股文化融合,汴京中原官话渗入吴语而形成了独特的杭州吴语。”沈克成说,由于温州当时交通闭塞,原来的本土文化难以抵御这股同化力量,首当其冲的便是语言,“所以咱们现在说的温州话,其实是当时士大夫所说的汉语,因而不难理解,南怀瑾先生为何称温州话是‘唐宋之间的国语’。”

另一方面,自古以来,浙南地区便一直饱受台风的袭扰,每年都会死不少人。但因是米粮川,又鲜有战乱。”

唐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尤其是南宋迁都后,温州中原汉人移民大量增加,这些移民从中原带到瓯越的正统汉文化对当地汉语方言进行了改造,中原方言在温州话中留下了文白异读的特点。温州方言在宋代已和今语很接近,在北方汉语几经变更后,温州话仍然保持了很多汉语的古老特征,故如今用温州话文读唐诗宋词比用普通话更加通顺。

温州话和官话的相似度基本上是南方各种方言中最低的,和其他各个方言都差异巨大。

三、温州方言

1.保留古汉语八个声调

“温州话之所以难懂,就在于其语音系统与普通话差别很大,温州话较多地保留了古音古义,它保留了古汉语八个声调,而目前的普通话里只有四个音调。”盛爱萍给记者举例,“麦”、“铁”、“桌”的温州话发音用的便是在普通话中已不存在的“入声”声调。其他方言区的人要学习作诗填词,在平仄上要花费很多功夫,但是温州人十分钟内就可以轻松搞定。

温州话(瓯语)是古代汉语与古代越族语言融合而成的方言,温州地区又因地理原因与中原阻隔了千年,除了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和发音外(八声调),还夹杂了很多古越语的词汇和发音。几乎所有字词发音都不同于普通话(温州话发音很多是普通话中没有的,如to ko jo yo no等)在语法上也同现代汉语(北方话)迥异,自然难学、难懂。学习温州话和学习日语韩语的难度差不多了。

2.“奇怪”的后置语序

温州话常被吐槽的点还在于语序的倒置,如普通话里的“拖鞋”,温州话叫“鞋拖”。这就与温州话的“前身”——古越语有关。温州在秦汉以前为瓯越之地,属百越的一支,主体民族为百越人,说的就是古越语。而古越语最为明显的特点一是“定语后置于名词”,如“腰身,闹热,菜咸,笋干,饭焦,豆腐软,鱼生,江蟹生,菜头生,楼阁,板砧”;二是副词后置于动词,如“吃添、走先”等。

3.温州话为何难学难懂普通话有21个声母,温州话声母却有35个

不少初看《太阳照常升起》的观众在发出“看不懂”的感言之余,必定会对片中周韵光着双脚,踩在房顶的谷粒上用温州话吟诵《登黄鹤楼》的这一情节印象深刻:“这说的是哪里的话,怎么听不懂。”

“你妈在唱什么?”

“好像是说,不是在唱。”

“恰恰相反,说得比唱得好听。”

影片中这段褒奖似的对白,透露出温州方言所蕴含的文化魅力。

“旧时的温州方言,并不仅仅是交流工具,借由其吟诵古诗词更是一种欣赏和享受。”沈克成说,得益于温州话接近唐宋音,用其作诗填词,在平仄的掌控、押韵的谐调上更臻完美,更能体现吟唱文化的特质。

这恰恰是温州话难学难懂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普通话有21个声母,而温州话的声母数量却达到35个,因而无法简单地用汉语拼音来标注温州话的读音,造成温州方言难学、难念。

另一方面,现在的普通话属近代汉语,温州方言属古汉语,残留了古越语的痕迹,两者相差较大,加之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些因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俗语,现代人不大熟悉,造成理解上存在难度。“如‘棺材好’“死人好”“贼好”等,用不好的词来作形容词形容好,就是独特又很形象的例子。”

四、温州方言的文化载体

随着语言的积累,温州方言也积累了许多生活化而又有哲理味的俗语、谚语还有各类保留了温州文化的童谣。

(一)温州俗语

【一条稻杆芯也捉爻走。】一条稻杆芯也捉爻走。(比喻人过于贪婪)

【二郎神有嘴说别人,呒嘴讲自身。】(讽刺那些只知道说别人是非,不知道讲自己的人)

【吃吃旗儿店,困困城隍殿。】(讥讽生活贫困却滥吃滥用)

【十八个捣臼还画在岩上。】(言那些只是嘴上说说,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

【吃饭武松打虎,干事李寄叹苦。】(讽刺会吃不会干或肯干人的)

【草茬也讲烂爻】讲话讲,没有节制。

【差一粒米也有稻桶恁大】义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吃到老、学到老;七十八老才晓得头脑】人活在世上不懂的事很多,要想晓得头脑,就得终身学习。

【打大炮碰着胡大海】喻急事遇到急性人会出岔子。胡大海:瓯剧《凤台关》人物,个性鲁莽急躁。碰着:轮到。

【打灯笼也寻弗着】多指难得的好人或人才。

【打个哭,掳个笑】喻指得罪一个讨好一个。掳:挠痒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