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八年的中国文坛
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_一九四九_二_九_谢天振

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一九四九-二o o九)谢天振田全金自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建国起,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一直是令中国文坛高度重视的一个关注点。
六十年来,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不仅对新中国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还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走向乃至文化价值观。
回顾这六十年来我们国家对外国文论的译介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它明显地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至/文革0结束的第一阶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的第二阶段和自九十年代至今的第三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我们可命之为/苏俄文论独领风骚0阶段的话,那么第二阶段我们也许可命之为/西方文论渐成热点0阶段,而第三阶段则可命名为/外国文论译介全面繁荣0阶段。
下面我们根据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对其译介情况进行梳理,并探讨不同历史阶段我国外国文论译介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中国文论乃至整个学界的影响、意义和价值。
一、一九四九-一九七六:苏俄文论独领风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外国文论译介以马克思主义文论、特别是以苏联文论为主,包括列宁、斯大林和高尔基的著作、苏联作家代表大会的文件、苏共中央的决议和日丹诺夫讲话等。
与此同时,对欧美古典文论虽也有所译介,但也是以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下文简称别车杜)的现实主义批评理论为主要译介对象。
一九四九年,上海群益出版社重版了苏联学者顾尔希坦的5论文学中的人民性6(戈宝权译,一九四七年首版于香港海洋书屋)。
同年,北平1北京2天下图书公司也出版了该书,书名改为5文学的人民性6,并于一九五o年、一九五一年连续重版。
一九五o年,马克思的5艺术的真实6出版。
接着,一九五一年北京的文艺翻译出版社出版了5作家与生活)))第二届全苏青年作家会议论文集6 (刘辽逸译),其中收入了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爱伦堡等人的文章。
以上著述的翻译出版,拉开了新中国译介外国文论的帷幕,同时也标志着新中国的外国文论译介明确走上了以马克思主义文论、特别是以苏联文论为主要译介对象的道路。
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究的回顾(一)

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究的回顾(一)陶潜(公元365—427),字渊明,或曰名渊明,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历仕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中年辞官归隐,躬耕自资,最后寂寞地死去。
陶渊明的时代,文坛上滋长了虚华浮艳的形式主义风气,旨归老庄的玄言诗和寄情闲适的山水诗风靡一时,而陶渊明却能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随着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影响的扩大,后世对陶渊明的研究也始终不辍。
五四以来,朱自清、陈寅恪、朱光潜等先生,对陶渊明皆有较深入的探讨,在史料、艺术技巧、风格诸课题上作过有价值的发掘与论析。
鲁迅先生运用唯物史观,在魏晋文学的精湛研究中,也对某些学者曲解陶潜的论点,曾予以尖锐批评,提出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为陶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陶学方兴未艾。
广大文学评论工作者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古代作家作品,陶渊明的研究取得可喜成绩,进入一个崭新发展阶段。
回顾三十多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过程,陶渊明始终是一个引入注目的“热门”作家,在报刊上开展过多次讨论,可谓盛况空前。
兹将建国来历次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一九五四年开始的主要围绕《陶渊明传论》一书的讨论一九五三年上海棠棣出版社的《陶渊明传论》(张芝着)问世,这是解放后第一部陶学专着,在古典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招来一系列批评,持续达四年之久。
五四年六月七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首先发表阎简弼《读陶渊明传论>》一文,指责著者“从血缘上判断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不科学、不十分可靠的。
所以陶渊明的忠不忠于晋应该看他自己的言行,不必绕弯子从陶侃、孟嘉那里找根据。
而且只要细心地读一读陶渊明的诗文,就可以明了他之所以崇拜他们绝不是张芝先生所说的‘不忠’与‘附逆’;而恰恰相反,他是把他的这两位先辈看成品德高劭的忠良的”。
对此,著者一度撰文反驳:“阎先生似乎认为要么陶渊明忠于晋室,要么不忠于晋室,而不能既不忠于晋室而又抱有同情,但我认为恰是虽不忠于晋室(就桓玄事件言)而仍同情(就刘裕事件言),这才是陶渊明对于当时政治事件的具体态度。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今天(八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今天(八月)8月1日1915年8月1日,《小说大观》(季刊)由文明书局在上海创刊,共出15集。
包天笑主编。
由文明书局、中华书局共同发行。
1916年8月1日,田汉跟随在日本任湖南留日学生经理员的舅父易象离开长沙,启程前往日本。
1932年8月1日,散文家、翻译家韦素园在北平病逝,终年30岁。
1932年8月1日,老舍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在《现代》第1卷第4期开始连载。
1940年8月1日,《诗与散文》(月刊)在昆明创刊,并同时成产诗与散文社。
闻一多为月刊题词,巴金、楚图南等人对社团给予很大支持。
1954年8月1日,黄钢的特写《革命母亲夏娘娘》发表在《新观察》第15期。
1958年8月1日,赵树理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发表在《火花》第8期。
1958年8月1日,茅盾的《关于浪漫主义》刊登在《处女地》第8期。
1982年8月1日,《上海文学》第8期在“关于‘现代派’的通信”专栏里刊登冯骥才、李陀、刘心武之间对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一书的评价意见,由此引起关于“现代派”问题的争鸣。
1987年8月1日,池莉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发表在《上海文学》第8期。
1992年8月1日,《文艺报》开始开展“文学价值论”讨论。
1996年8月1日,毕飞宇的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发表在《作家》第8期。
该篇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
8月2日1920年8月2日,鲁迅被北京大学聘为讲师。
1958年8月2日,李季在中国作协兰州分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主席,闻捷当选为副主席。
1962年8月2日,中国作协邀请赵树理、周立波、马烽、康濯、李凖、刘澍德、束为等十余位以农村题材创作为主的作家,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1966年8月2日,文艺理论家以群逝世,终年55岁。
1967年8月2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40周年,军队文艺工作者集体创作的大型话剧《夜海战歌》在京公演。
1982年8月2日,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在哈尔滨举行年会,会议主要讨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思想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二十三章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学》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新的人民的文艺》。
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第一次文代会的影响:1.思想的转变,由百音竞赛转变一种声音 2.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3.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3.文学模式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2.第二次全国文代会:1953年9月23至10月6日在北京召开。
中心议题:繁荣创作背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文学艺术内部的改革。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3.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60年7月22日到8月13日。
背景:与苏联的公开论战进入备战状态,中国思想文化界贤妻“反修”斗争。
4..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社论宣告《武训传》三重罪:1.狂热宣传封建文化,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改良主义。
2.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以农民斗争的失败为反寸,歌颂武训精神3.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丧失了判断能力。
(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1954年,文艺界开展了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评,其中以山东大学毕业的两位文学青年_李希凡_、_蓝翎_发表的《关于〈红楼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两文最具代表性。
文学常识:中国文坛史上的第一

文学常识:中国文坛史上的第一引言中国文学自古以来源远流长,涌现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和杰出的作家。
在中国文坛史上,有许多“第一”的存在,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创造力成为了文学界的佼佼者。
本文将介绍中国文坛史上的第一,以及他们对于中国文学的重大贡献。
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可以追溯到《诗经》,它是中国文坛史上的第一部诗集。
《诗经》编纂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被正式编纂、保存下来的诗歌作品集合。
《诗经》共收录了305篇诗歌,作者包括众多的诗人和君王。
这部诗集记录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以及人们的情感和生活。
它成为了后世诗歌的范本,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第一部小说:《红楼梦》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里程碑是《红楼梦》,它是中国文坛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红楼梦》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人物的命运为主线,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中富贵人家的生活画卷。
它不仅展现了深刻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情节,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矛盾和悲剧。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于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位现代文学家:鲁迅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中,鲁迅是中国文坛史上的第一位现代文学家。
他以其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主题涉及社会现实、人性的探讨以及对旧文化的批判。
他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通过讽刺和批判的手法,揭示了封建制度下人们的苦难和社会的弊端。
鲁迅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开辟了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文学创作道路,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离不开中国文坛史上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家。
莫言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赢得了国际读者的喜爱。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

名词解释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出席代表842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会后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伤痕文学:以“文化大革命”为批判对象,揭露它在各个方面对人民的伤害,剖析这种种伤害造成的难以愈合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疤痕,从而把“文革”的反动实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在写作上讲究真实,是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
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卢新华的《伤痕》把它推向高潮。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
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杨朔散文模式:杨朔散文讲究艺术结构,“再三裁剪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他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
同时他由善于运用虚实、隐显、抑扬、张驰等艺术手法,对各种材料进行裁剪、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范小青文学年谱_何平

东吴学术
5N7
景 ) 气气息和生生活经验部分地构成了了范小小⻘青迄今 最重要的⻓长篇小小说 " 赤赤脚医生生万泉和 * 的原型 & 在和批评家汪政的对话中 ! 范小小⻘青具体说到两 者之间的关系 +( 一一九六九年年底 ⑤ 我们全家从苏 州下放到江苏吴江县农村最南边离浙江很近的 那里里里 ! 就是茅盾的故乡乌镇那里里里 ! 就是半农半桑 地区 & 我们到了了农村住的那个院子子 ! 就是万泉和 家的院子子 ! 几几乎一一模一一样 & 去年年我们苏州五个女女女 作家 , 都是从吴江出来的 - 搞了了一一次回娘家的活 动 ! 回到吴江 ! 回到各自自呆过的村里里里 & 我回到了了 当年年的那个院子子 ! 大大屋都拆掉了了 ! 造了了新楼房 ! 但令我惊喜的是院子子的模样还在 ! 院子子前边的 两间小小屋都还在 ! 小小屋还跟当年年一一样 ! 不不派什什么 大大用用场 ! 堆放一一些杂物 & 当年年我们大大队的合作医 疗站就在我们的院子子里里里 ! 所以万泉和画的图是 非非常非非常接近真实的 ! 几几乎就是零距离 & 我那时 候还小小一一点 ! 不不可能当赤赤脚医生生 ! 但是我向往当 赤赤脚医生生 & 我⺟母亲得了了肺结核 ! 天天要打针 ! 我 就勇敢地尝试给她打针 ! 结果就像万泉和一一样 ! 手手抖得像筛糠 ! 针头还没有碰到皮皮肤 ! 药水水已经 被我推光了了 ! 我⺟母亲哈哈大大笑 & 我⺟母亲病了了大大半 辈子子 ! 苦了了一一辈子子 ! 但她是个浪漫的人人 ! 小小资的 人人 ! 是个富于幻想的人人 & 后来稍大大一一点 ! 高高中的 时候了了 ! 又又因为全国轰动的针灸治聋哑人人的事 情 ! 感觉自自己己也应该做那样的事情 ! 想方方设法去 弄弄来一一些针灸的书 ! 弄弄了了几几根针 ! 但自自己己被那些 细⻓长的闪亮的针吓着了了 ! 连尝试一一下都没敢 & 但 无无论怎么样 ! 在我刚刚懂事开始成⻓长的那时候 ! 就是在 $ 赤赤脚医生生 % 这个大大环境中度过的 & ’⑥ 一一九七二二年年 ! 十十七岁 & 父父⺟母先后到吴江县城 工工作 ! 范小小⻘青随父父⺟母到县中读书 & 一一九七四年年 ! 十十九岁 & 范小小⻘青高高中毕业 ! 一一 个人人下乡去吴江县城附近的湖滨公社插队 ! 这
新中国第一个彝族女作家李纳

新中国第一个彝族女作家李纳她,是这样一位作家——以她的真诚去寻求暗淡生活中的亮光,青年时代就从云南毅然投奔延安,成了革命战士,她又以革命者的真诚在东北写下了第一个短篇《煤》,从此登上了文坛,成了作家。
是幸运,也是成功。
《煤》问世,老作家叶圣陶和端木燕良就撰文推荐,并被译成外文,在美国、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刊物上登载。
但是,她不是喧嚣的溪流,而是澄澈明净的一涨清水。
她不声不响地走自己的路,虽然“走得很吃力,很缓慢。
”。
她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但她创作的每篇作品都有自己的追求。
她把自己的艺术眼光集中到普通人的身,“寻找人们心灵的珍珠”。
②因此,她奉献给读者的是珍珠连缀成的闪光的项链。
但是,她并不为评论界特别注目,甚而至于在那些当代文学的宏观论著里还没有“李纳”这两个字。
我们决不要责怪评论界偏心,在那个评价体系的坐标图上,“李纳”原是个连不成线的点。
在这里在我这张坐标图上李纳是一颗璀灿的明星,是一条无限延长的射线的端点:李纳,彝族当代的第一位女作家。
她的短篇小说是用真诚连缀起来的一串串珍珠,真可谓流光谧彩而最为鲜艳夺目的是表现民族生活的篇章。
有评论家认为,最能代表李纳文学成就的是她的短篇小说。
但是,如果孤立地来看这些短篇,如果仅仅把这些短篇放到一个评价体系的理论格局中去衡量,也许会被认为主题太浅薄,人物刻画也不够丰满。
如果整体来看,如果进行多向性审视,我们确实可以认定李纳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是相当高。
首先,我们应该找到作家的艺术视角。
李纳是位真诚的作家,她说“创作不应该是用笔写,而应该是用心写。
”“作家应该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明澈的洞察力,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一颗真诚的心。
” ③李纳正是以她那颗赤子之心去感受生活,去寻找人们心灵的珍珠,用心血创造出作品,所以我认为李纳的短篇小说是用真诚连缀起来的一串串珍珠。
细心的读者会发觉,李纳的每篇作品都渗透了真诚,是用真诚感应生活中的美和向上的东西的。
任何作品都不能脱离时代,李纳的也不例外。
《哥儿》在中国的传播

《哥儿》在中国的传播作者:马柳林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8期摘要:《哥儿》是日本明治大文豪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在不同的时期被翻译成各种不同的版本。
由于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版本都各具特色。
梳理《哥儿》在中国翻译的情况,有利于为对夏目漱石作品的研究和中日文学进一步的交流做铺垫。
关键词:哥儿;翻译;传播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九日,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作了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自此中国的夏目漱石介绍、翻译和研究开始起步。
回顾中国对夏目漱石文学的翻译和借鉴的历史,《哥儿》仍然是研究者青睐的选题。
一、翻译出版情况“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哥儿》中文译本有7种。
”[1]由于《哥儿》出版时间较早,近年来也鲜有新的译本出现,从相关文献提供的信息得知,《哥儿》最早的译本出现于1932年,由章克标翻译,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另外还有其它至少四个译本分别是,刘振顯译本、陈德文译本、胡統文译本,及最近出版的林少华译本。
一九五八年,代表新中国的出版事业的人民出版社组织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中,作为日本文学,最先出版的是《小林多喜二选集》和《夏目漱石选集》(上下卷),其中《哥儿》由开西(章克标)翻译,收入下卷中。
后又于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作为袖珍本单独出版了《哥儿》,收入文学小丛书中。
时隔三十年后,一九八七年刘振瀛重译的《哥儿)收录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日本文学丛书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我们广泛熟知、阅读、研究的版本主要是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陈德文译本,仍不断再版,同时出现新的译本,但目前为止翻译共有8种。
《哥儿》在中国的翻译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的合译本吴树文和刘振瀛、林少华、陈德文、胡毓文、董学昌的译本。
对于文学翻译,刘振瀛曾经说过:“一个有功底的文学翻译者,不但要有一般的文化修养,文学素养和驾驭双方语言的能力,而且更需要对原作品、乃至对原作者的整个创作的倾向、特色,下一番研究工夫。
认识三毛

▲跟父亲学习国文、英文、钢琴等。曾先后在美式和日式学校短期学习。
▲先后师从黄君璧和邵幼轩,学习国画。
▲自取英文名ECHO.ECHO,意“回声”,原是古希腊一位钟爱水仙花的女神的名字。
▲狂恋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梦想成为他的另一个女人。
29岁。
▲六月,在台湾《联合报》首次以“三毛”笔名发表小说《中国饭店》。
▲夏,并发多种疾病,几乎丧命。
一九七五年30岁。
▲十月,海牙国际法庭判决西属撒哈拉民族自决,西撒陷入战乱。三毛被迫离开沙漠,定居在大加纳利岛一座滨海社区。
一九七六年
21岁。
▲发表小说《极乐鸟》。
▲失恋。为摆脱爱情痛苦,赴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哲学系留学。住天主教书院宿舍,由父亲供给生活费。
▲圣诞夜,在一位朋友家里与荷西相遇。荷西一见钟情。
一九六七年
22岁。
▲书院院长指责她卖避孕药和引诱女生偷喝圣酒,她大闹宿舍。
11岁。
▲读《红楼梦上饰匪兵甲的男生。此后半年里,每晚默祷将来嫁给他做妻子。
▲读金庸《射雕英雄传》,从此成为金庸武侠小说的热心读者。
▲十分羡慕女老师的丝袜、口红和旗袍,受到老师批评。
一九五七年
12岁。
▲随家迁居台北长春路。
▲小学毕业,考入台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
一九五八年
13岁。
▲读《水浒》。
▲在学校,受到数学老师的羞辱,患少年自闭症。逃学到公墓里读书,被发觉,遂休学一年。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 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 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和流派。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主题和流派,并总结出复习要点。
一、重要作家1. 鲁迅(1881-1936):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他以尖锐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2. 钱钟书(1910-1998):钱钟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主题涉及家庭、婚姻等。
他的代表作品《围城》通过幽默的笔调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3. 巴金(1904-2005):巴金以揭示农民问题和社会不公正为主题,被誉为“生活写实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家》、《春》等。
4. 老舍(1899-1966):老舍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而闻名。
他的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5. 阿来(1957-):阿来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主题涉及藏族文化和西藏问题。
他的代表作品《尘埃落定》、《云南虫谷》引起了广泛关注。
二、主要主题1. 社会批判:中国当代文学经常关注社会现象问题,批判社会黑暗面和不公正现象。
作家们用文字揭示社会问题,并通过文学作品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2. 历史记忆:中国当代文学也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性,通过回顾历史事件和人物,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
3. 人生哲理:许多当代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人生哲理,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生死、爱情等问题。
他们通过文学表达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流派特点1. 现代主义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流派强调个人主义和精神内省,注重语言形式和实验性的敘事结构。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杨绛等。
2. 农民文学:农民文学是以农民生活和问题为中心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包括刘庸、杨显惠等。
这种文学探讨农民的命运和他们面临的困境。
3. 女性文学:女性文学关注女性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探讨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名 解与填空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会议内容主要是讨论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文学的性质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歌颂和暴露的问题等。
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第一次文代会:1947年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会上部分人作了报告如:周恩来《政治报告》、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等。
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1958年以后形成了一条激进派文艺路线,代表人物是:江青、姚文元。
他们要用样板化即模式化规范文艺创作,因而制订了八个可以作为样板的作品: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莫言、余华等为代表,注重小说形式,实验,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创作潮流。
强调文体的“自觉”,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的意义。
代表作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反思文学:探讨文革成因和根源,总结经验教训的文学潮流,是伤痕文学的深化。
具有历史纵深感和思辩色彩。
代表作有张贤亮《绿化树》,王蒙《蝴蝶》。
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提出的,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伤痕文学:揭露文革对个人和家庭所造成的严重不幸,表现人民群众所受的精神创伤,具有躁动与激愤,控诉与哀怨的特征。
巴金简介

....................................................................................... - 1 - 个人履历...................................................................................................................... - 3 - 人物生平...................................................................................................................... - 4 - 人生事记...................................................................................................................... - 4 - 个人作品.................................................................................................................... - 14 - 著作书目 .................................................................................................... - 14 -译文集汇 .................................................................................................... - 18 -一封乡书 .................................................................................................... - 19 - 成就贡献.................................................................................................................... - 21 - 名言警句.................................................................................................................... - 22 - 社会评价.................................................................................................................... - 23 -个人履历巴金图一“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如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8.《李双双小传》为李准赢得广泛声誉,小说背景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柳青梁斌杨沫等1.这一时期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2.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主题先行)3.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
赵树理资料

赵树理资料赵树理是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人,赵树理在河南笔铺当过学徒,还走村串户卖过中草药。
一九三二年亲一生务农,会编簸箕、治外科、看风水、还是八音会的重要成员。
赵树理从小热爱劳动,还常跟他父亲到八音会里凑热闹,在那里他学会了吹拉弹唱。
一九二O年赵树理考入磕山完小,一次考一九二三年赵树理从磕山完小毕业,去小学教书,因为没有靠山,不久便被解雇了。
赵树理的父亲对此耿耿于怀,又向地主借了债,让儿子去长治读书。
一九二五年夏,赵树理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
一九二九年春扩沁永县招考小学教师,他名列魁首,被分配在薪水比较高的西关模范小学教书,引起同行的忌妒。
有人告密,说他是共产党。
于是被国民党县党部逮捕,送到省陆军监狱,不久又把他过渡到反底,赵树理到太原,没有职业,卖文为生。
史纪言、王中青主编的《山西党讯》文艺副刊经常登载他的稿件。
一九三六年夏,史纪言、王中青回长治办乡村师范学校。
他们邀请赵树理到“乡师”当国文教员。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后,“乡师”停办。
赵树理回阳城参加了“牺盟会”。
当了区长,公道团团长,积极参加抗日斗争。
‘因为他出生于农村,对民间戏剧、秧歌小调及农民的口头语言颇熟悉,所以上级调他到《黄河臼报》太南版主编《山地》副刊,专门揭发阎锡山派到各地的爪牙的劣迹。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阎锡山发动反革命政变,公开逮捕牺盟会员。
、上级把赵树理调到一二九师《人民报》编通俗副刊。
不久又把他调到《新华日报》太行版主编专发小报《中国人报》。
在这三次办小报的过程中,赵树理写了几十万字的鼓词、小小说、小杂文,可惜都没有保存下来。
一九四一年赵树理调到太行区党委宣传部工作。
针对黎城县的离卦道暴动,他写过一个批判会道门的戏《万象楼》。
还写过一个清算地主剥削的戏,叫《清债》。
一九四三年赵树理和王春一块调到北方局党校政策研究室工作。
他在左权县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兵队长岳冬至和智英祥搞恋爱,被混进村政权的坏人害死了。
经过艺术概括,他写成了著名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激进狂想曲

激进狂想曲作者:李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5期摘要:1958年是中国历史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中国人民以不可思议的革命激情和建设热情投入到大跃进生产运动中,同时文艺领域也兴起了疾风骤雨般的新民歌运动。
如今那个疯狂的年代早已远去,但笔者还是试图通过《红旗歌谣》这本民歌集去窥视当时中国社会面貌和人民精神状态的一个侧影。
本文试着粗探《红旗歌谣》的编选背景,然后通过对其中的民歌按照党的颂歌、劳动颂歌、爱情颂歌三个主题分类来进行解读,以期将1958年的中国的某一面呈现给大家。
关键词:新民歌运动;党的颂歌;劳动颂歌;爱情颂歌作者简介:李靖,男,吉林省松原市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秘书学专业,本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2一《红旗歌谣》是1958年由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分管文艺工作的周扬和诗坛泰斗郭沫若编选的一部民歌集。
当时的中国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大跃进运动和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和政治经济上的大跃进相呼应的文艺上的大跃进。
反右派斗争和整风运动过后,当时的中国文坛一片荒芜,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文艺形式来打破这种尴尬局面。
另一方面,新民歌运动的开展是和毛泽东对新中国的文化设想有着密切关联的。
毛泽东的理想是带领中国人民走进社会主义社会甚至共产主义社会。
理所当然,社会主义社会相对于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应该有着全面的优越性的,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也要体现在社会文化上。
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享受者和创造者是资产阶级,这仅仅是一小部分的人口。
在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享受者和创造者则应该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如果说1942年延安讲话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确立以后,作家、知识分子必须进行思想改造,创造出真正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作品,解放区的工农兵群众实现了对文艺的享受的权利,那么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则是全国劳动人民走上文艺创作的舞台,组成“一支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文艺大军”1,进行的一场全民的社会主义文化实践。
一九五八年的书

一九五八年的书
《一九五八年的书》是一本由中国作家丁玲所写的小说,反映了大跃进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变化。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劳动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描绘了当时农村的贫困、落后和封闭。
小说中,丁玲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她描写了农民的劳作、生活和思想,呈现出他们的艰辛和苦难。
同时,小说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农业生产的落后和不发达,以及政策上的错误和矛盾。
丁玲在小说中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表达了对知识分子的思考和反思。
她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走向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要,而不是脱离群众,自以为是。
同时,她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和迷茫。
《一九五八年的书》是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作品,它不仅描绘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热爱,是的

热爱,是的作者简介: (一九七五—),出生于河北丰润,诗人,博士,诗歌评论家,兼职教授,现居北京。
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
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诗刊》、《当代作家评论》、《当代文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今天》等刊物(含台湾、香港)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八十余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和各种报刊转载,曾获新锐批评奖和多次诗歌奖。
业余时间从事诗歌写作,已在《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人民文学》、《北京文学》、《青年文学》、《中国诗人》、《诗歌月刊》等发表诗作四百余首,诗作入选《二○○七年中国诗歌精选》等十余种中国年度诗选。
逆光中,打开诗的漂流瓶在一个又一个寒冷粗砺的夜晚(这差不多是一个时代诗人写作的整体性象征),那些不甘沉默的灵魂挖掘者写下这样的诗句——“在我食指与拇指之间/夹着胖墩墩的钢笔/ 我用它来挖掘”① 。
多少次我震惊于“挖掘”这一朴素而高贵的词汇,我也坚持用它来厘测和评价陈超这样一个诗人,一代先锋诗歌批评家。
倾听诗歌的人注定行走在时代的暗夜,黑暗中孤寂而不懈追寻的“汲水者”,多少次黑木桶空旷寂寥的声响使人暗自惊心。
然而一次次的坚持,终有一天,清冽的泉水溢满了这只略显疲倦的木桶。
而陈超就是诗歌群体中少数的“汲水者”,用手中的一根“榛木杈”在旁观者的发愣和无知中,“猛然一沉,精确地震颤,突然发布地下水的消息。
”这诗歌秘密的揭示者,终会在漂泊的大海上寻得那只尘封已久的诗歌漂流瓶。
他打开的一瞬,是什么在战栗?是什么使人睁大了眼睛?辽阔喑哑、暗流汹涌的时间河流上,作为时代印记和灵魂探险的孤独而无畏的水手——诗人们——扔下的漂流瓶,只能凭借时间洪流的冲荡和岁月手中细沙的淘洗等待一个倾听者去揭开它的秘密。
痛苦而难挨的等待与努力,彷徨无助中渴求对话的希冀之旅,必须有人作为揭秘者和探询者或早或晚地跋涉到苍茫的海上抑或在淤塞的浅滩边,在咸涩的风雨浊蚀中,倾尽一生的脚步在艰砺的路途中轻轻地打开那简陋而飞翔的秘语。
汉明帝诏书与班固

作者: 邵毅平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5-68页
主题词: 司马迁;班固;汉明帝;史记;十七年;中国历史;史学家;后汉书;汉王朝;秦始皇
摘要: <正> 东汉明帝在位的十八年间(公元五八——七五年),是中国历史上歌功颂德之风最盛的时期之一。
当时的文坛上,出现了大量歌功颂德之作,“颂”体文学空前发达,辞赋的主旨由“讽谕”转为“歌颂”,文学批评也用是否歌功颂德作标准。
在史学方面,前代史《汉书》“饰主阙而折忠臣”(傅玄语),当代史《汉纪》的东汉初部分“曲笔阿时”、“谀言媚主”(刘知几语),都不同程度地背离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直笔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九五八年的中国文坛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958年的中国大陆文坛。
这一年的文坛发生了很多新现象,如新民歌运动、诗歌道路问题的讨论、文艺大跃进、“共产主义文艺”、“三史”写作、“两结合”创作方法等,它们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流变的链条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学界对这一年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缺少必要的关注。
因此,选择“1958年的中国文坛”这一课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第一、“再批判”、“共产主义文艺”、“三史”写作、“党委、群众、作家”三结合的集体创作方式等是人们较少关注的现象,本课题将1958年的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充分关注被学界忽视的问题,具有填补性意义。
第二、选择这一课题,将有利于凸显1958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提醒人们重视1958年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第三、以1958年的中国文坛作为研究对象,透过一个年头看一个时代,也有利于探寻一种新的文学史结构与叙述方式。
第一章考察1958年文坛发生的一系列文艺批判运动:对“双百”时期“毒草”的批判、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再批判”等。
批判的矛头直指“写真实”、“个人主义思想”、“文学的独立性”等问题,而批判的目的是通过惩戒越规者,重新确立文艺规范。
第二章梳理文艺大跃进运动的过程,勾勒“大跃进文艺”的面貌和特征,研究革命回忆录、“三史”写作、“三结合”写作模式、“共产主义文艺”等新现象。
“大跃进文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并产生了“共产主义文艺”的萌芽,它在打击“资产阶级文学”和“修正主义文学”之后继承了“双百”文学以前的无产阶级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传统,
并决定着此后近20年文学运动的方向和基本形态。
第三章检视诗歌发展道路问题的讨论。
首先,描述新民歌引发的大讨论的过程和基本情况;其次,分析一元派和多元派争论的分歧和焦点;最后,阐述这次讨论的影响和意义。
这场讨论抛弃了五四以来新诗几十年建立的基础,扭转了五四新诗和新文学的发展方向;消解了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堵住了诗歌向外国学习和借鉴之路,切断了中国新诗和新文学借助于世界资源以实现现代化的路程。
第四章将关注的重点投向文艺大跃进运动的理论成果——“两结合”创作方法”。
第一节叙述“两结合”提出的过程、依据以及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第二节概括“两结合”的实质,即突出“革命的浪漫主义”,以此扼制了“双百”文学中刚刚出现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使文学成为合格的政治工具。
第三节审视“两结合”指导下的文学创作,指出这种文学成为“文革”中“假大空”文学的先导。
第五章考察新规范制约下的边缘、异类与潜在创作。
许多注重艺术个性营造、表现复杂个人情感、塑造丰富人物形象的作品因为不符合“规则”而受到批评,说真话的精神和批判的声音既不准公开出现,“清醒者”的创作只好转入地下。
后来者需要打捞他们的声音,倾听他们的言说。
本文以“1958年的中国文坛”为研究对象,关注了“再批判”、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共产主义文艺”、“三史”写作、“三结合”创作方式、1958年的潜在创作等学界较少关注的现象,并概括了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功能。
论文阐述了1958年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流变中的位置和作用,使人们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分期有更深入的认识。
另外,解剖
一个历史结点,以一个年头透视一个时代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文学史写作方法,可以为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