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问题及对策
广东尽管进入经济转轨的新时期,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仍然没有摆脱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基本结构。
基本可以作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判断:
一是从产业体系的运转主体来看,政府作为产业体系各环节、各层次的唯一运营者和管理者,主体产业、产业的支持系统和发展环境没有实现真正的分工。
二是从产业结构上看,主体产业仍然是以传统的、低科技含量的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产业整体的科技水平不高。
三是从产业科技含量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由于企业基本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利和独立的经济利益,技术创新就失去了原动力。
在进入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市场竞争的出现,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才有所增强。
但在这种缺乏灵活的产业体系模式下,产业扩张与其支撑体系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却日益突出,产业体系难以实现不断升级。
四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看,以传统增长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模式,其缺陷突出表现为:割裂与生态环境大系统的关联;线性单向的物质代谢模式;生态机能残缺的经济系统结构。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打破固有观念里对一、二、三产业划分和发展模式,把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政策导向、支撑体系、环境营造、区域合作、人才聚集等方方面面。
从而,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可持续发展。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广东都需要突出国际化优势
解放思想、全球化与广东发展之间的联系是:发展是主线,解放思想与全球化视野是两大推动力。
其中,全球化不仅是在全球化范围内找准发展的机会、规避发展中的风险,而且,也要在全球化范围内重新确定广东的追赶坐标。
目前,广东存在着两种生产体系,一是为外商贴牌生产的加工贸易企业,二是具有完整生产与营销体系的国内民营或国有控股企业等。
前者具有国际化市场网络,但是缺少加工高端与精细产品的生产能力;后者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都很强,但是缺少国际化市场网络。
相比来说,前者的生产能力提升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成本也较高;而后者形成国际化网络却相对容易一些,这并不意味着后者自己构建这种网络,而是依托自己的生产与研发实力在国际市场上接单,从而替代现有珠三角一些简陋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国际上的承接能力。
事实上,这是可能的。
不能一概排斥国际上的承接业务,而是要利用已有的较强生产能力体系去承接国际上高端的生产环节,同时,改造现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使其承接国际上技术更复杂的生产订单。
构筑新型产业体系框架从五个层面展开
第一个层面,是确定21世纪能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柱产业。
第二个层面,是巩固优势产业格局的基础产业。
第三个层面,是培育关系到发展后劲的新兴产业。
第四个层面,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第五个层面,是结合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统筹协调优化产业布局。
应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制定分类开发政策,并以相对完善的产业链统筹全省各地区的产业布局。
珠三角地区主要是优化提升、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在全省率先推进现代产业体系。
东西北地区将积极实施“项目带动、产业带动”战略,加强大型项目布局和建设,通过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等方式,努力打造东西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稳步推进珠三角地区与东西北地区产业、劳动力的双向有序转移。
把握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产业融合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它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
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产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构建并发展融合型产业体系的制度环境。
产业革命之所以发生,是以其体制的存在为基础的。
我们构建并发展融合型产业体系,必须落实各项相关的改革措施,寻求并确立有利于这一体系构建与发展的制度安排。
具体地讲,政府应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推进技术扩散,促进产业交叉和渗透,实现产业创新;规范有关产业部门的管制,推进跨行业企业的重组、竞争与合作,以适应产业融合的新趋势;大力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融合型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等等。
新型产业体系构架的重要特征是体现不同产业问的融合、渗透。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以高新技术为特质的新兴产业与传统的工业、农业、服务业间的融合。
二是二次产业问的融合发展。
主要包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融合,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开发业和信息服务业之间的交叉融合等。
三是工业、农业、服务业内部相关产业的融合。
提高产业融合发展的国际空间。
对一个区域来说,产业的有效升级一般有两条路径:一是沿着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即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演进,这是众所周知的产业升级路径。
二是沿着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提升,即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到关键的核心部件的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产业创新升级模式。
由于区域和全球化的联系日益增强,区域产业创新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要与其它地区和全球产业价值体系相融合,使创新要素在跨区域和全球流动。
因此,我们要加强与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吸引跨国公司的资金、先进技术,尤其要吸引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管理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到国外投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进产业发展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
关键在于实现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竞争力。
我们坚持从扶持企业向扶持产业发展转变、从扶持具体项目向扶持产业平台建设转变,从要素投入型向政策激励型转变,突出加快完善“三位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还要运用高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新型管理模式和新型业态发展。
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在重点产业、重大领域、重点企业、自主品牌、创新环境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加强行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快成果转化。
加强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实施自主创新,力求在高水准上实现突破。
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相关支撑系统
首先是打造全新的融资平台。
依据新型产业体系的要求对融资系统实行全面改造,提高融资系统的资金供给能力以及对新型产业的支持力度,主要包括:改变资本市场的企业上市原则,给予民营企业平等的上市机会;借助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契机,使民间资本能够更多地参与银行业的改组和改造;在时机成熟时,允许成立能够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多服务的民营银行;改革国外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管理体制;各级地方政府可以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创业扶助基金与小额贷款扶助制度等;通过财政扶持方式,建立包括非商业性和商业性贷款担保与再担保体系。
其次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应由政府牵头建立专门的信息互联网络和当地新型产业服务的信息中心,及时整合国内外各种经济信息,及时发布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等。
第三是营造创新的氛围和构筑创新平台。
中央政府要全力打造国家新的创新体系,确立民营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给予民营企业在创新扶持方面的同等待遇。
政府还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精神和物质的手段,鼓励优秀创新人才。
对于基础学科的研究,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应为企业搭建产、学、研联合的桥梁。
此外,各地通过建立小企业孵化器,形成创新环境,促成新兴产业的诞生。
第四是构建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通过构建多层次、大范围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以满足新型产业体系对人力资源日益增多的需要。
要引入市场化的开发机制,给予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权,鼓励民办高校和民间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
第五是构建各具特色的物流平台。
由于各个地区的产业特色、区位特色以及交通条件的差异,形成若干服务于当地产业的物流中心十分必要。
要鼓励发展一些服务半径更大的物流企业,克服各地人为制造的壁垒。
第六是政府要全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政府是承担营造和维护良好产业发展环境的最佳角色。
政府要利用自己的权威和公正做好以下工作:全力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诚信的环境;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产权保护和公共教育、卫生服务体系;强化政府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执法力度。
他山之石:上海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实践
早在2002年,上海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建立新型产业体系”。
新型产业体系的提出,是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对上海产业发展的新思考。
就是要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把握国际产业升级与转移加速的新趋势,大力发展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保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在参与经
济全球化中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用五年时间上海要基本建立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即结构更合理,附加值更高,辐射性更强的新型产业体系。
从整体产业布局看,上海将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
从具体产业门类看,上海提出要尽快形成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都市型产业构成的新型产业体系。
即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关联带动大的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等六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等四大新兴产业,优化发展石化、钢铁两大基础产业,鼓励发展服装服饰、食品加工等都市型产业。
上海市综合经济研究所所长张道根阐述了他对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背景和内涵的理解。
(1)着眼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要求,明确构筑新型产业体系的导向。
新型产业体系瞄准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新型产业体系参照信息化时代的“第二次现代化”标准。
力求从整体上全面提升产业结构水平,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缩小同发达国家的产业差距。
(2)紧紧围绕国际大都市的功能性定位,从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需要,提出建立新型产业体系的任务。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上海开始真正进入功能性大发展时期,因此有必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目标对产业体系进行结构性重塑。
(3)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按照全面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融入和服务全国中加快发展的要求,确定完善建立新型产业体系的思路。
要从连续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角度,进一步认识这次提出的新型产业体系的内涵新变化:
一是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更加突出产业发展由比例调整向技术与能级提升的转变。
二是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调整相结合,加快实现产业配置由分散均衡布局向重点聚集式布局的转变。
三是坚持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面推进由局部创新向综合整体创新的转变。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上海产业结构进入整体功能性再造与层级提升的新阶段,唯有进行体制、技术、政策等相互配套的综合创新,才能支持新型产业体系建设。
对于上海多年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实践状况,广东省发改委近期派出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考察组认为上海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主要表现在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上。
(1)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突出发展目标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提升支柱产业竞争优势,推动装备产业升级突破,加快战略产业培育壮大,抢占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保持都市产业稳定增长。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和大基地建设,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从“发展中调整”向“发展中提高”的转变。
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等战略产业。
优化发展钢铁、石化等基础工业。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上海市提出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物流、文化等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以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为载体,集聚高端人才,加强综合集成,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提升服务业的规模与能级。
重点发展金融业,围绕国际金融中
心建设,加快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体系。
加快发展物流业,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依托深水港、航空港及铁路、公路网络,促进国际中转物流发展,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
大力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促进科技、创意与文化融合发展,加大开放和创新力度,着力促进文化休闲娱乐业、创意和时尚、印刷包装等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会展旅游、专业服务、社区服务等产业。
稳定发展商贸、房地产等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