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地理著作的书目提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地理著作的书目提要

一、《三辅黄图》内容提要。

《三辅黄图》是一部记载秦汉都城长安、冯翊、扶风三地的地理考证著作。三辅黄图,又名西京黄图,简称黄图。“三辅”是指汉代在都城长安附近的京畿地区所设立的三个郡级政区,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辅黄图》的本义就是三辅地区的帝都图。

《三辅黄图》作者佚名,成书时间也难以确定,各家说法不一。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以为汉魏间人作;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为梁陈间人作;程大昌《雍录》谓出于唐肃宗后人;周中孚认为后汉人撰。考《水经注》曾征引此书,《隋志》亦已著录,一般来说可以判断此书成书于东汉时期,在魏晋隋唐时期又有增补。

《三辅黄图》始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原书只有1卷,除了文字外,还附加有图,后来图遗失了,只有文字。《郡斋读书志》作3卷,今本6卷或2卷,36篇,可能掺入后世的地名及杂说。

《三辅黄图》主要记载秦、汉都城的建设,其中以汉都长安为主。该书的序言提到“三代盛时,未闻宫室过制……至孝武皇帝,承文、景菲薄之余,恃邦国阜繁之资,土木之役,倍秦越旧,斤斧之声,畚锸之劳,岁月不息,盖骋其邪心以夸天下也。”意思就是说:在夏商西周,并不讲究宫室的豪华,然而从秦朝开始,统治者便开始大兴土木,劳役人民,扩大宫室。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比较繁荣富强,统治者骄傲享乐之心又起,实行土木之役,想建立伟业。宫室的豪华为这本书提供了材料,虽然在序言中没有说明,但是可以看出作者哀叹统治者为筑造宫室,不惜劳民伤财,废农时,夺民力。书中描写宫阙之嵯峨,楼现之耸峙,同时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技巧的高超水平以及人民的智慧。

该书通记汉代都城和畿辅地区的地理状况,记载内容有长安城及其周围的布局、宫殿、馆阁、苑囿、池沼、台榭、府库、仓库、桥梁、文化设施、礼制建设等。各项建筑,皆指出所在方位。此书条理清晰,它是研究古代都城,特别是研究汉都长安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研究关中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是我国早期方志代表作。

今宋元本不可得见。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陕西布政司重刊嘉靖三十八年(1559)刘景韶本,清康熙间颜敏重刊明万历本(木樨轩李氏旧藏,今归北大),四库全书本。乾隆四十九年(1784 )经训堂丛书本多补遗1卷,1册,佳。清毕沅、孙星衍、顾千里均有校定本。1958年古典文学社刊张宗祥校正本;1980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陈直校证本。

在网上可以搜索出的版本有:1936年商务印书馆(清)孙星衍、(清)庄逵吉校定《三辅黄图》,1985年中华书局(清)孙星衍《三辅黄图》,应该都是比较好的本子;校注本有2005年中华书局何清谷校释《三辅黄图校释》,2006三秦出版社何清谷校注《三辅黄图校注》。这些是在参考前人的基础上,众本合校,比较详细具体。

参考书籍:

《三辅黄图校注》

【作者】何清谷校注

【出版发行】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01

【ISBN号】7-80546-412-X

【页数】495

【丛书名】长安史迹丛刊

【主题词】都城(学科: 研究地点: 中国年代: 秦汉时代) 都城

【中图法分类号】K928.5

【参考文献格式】何清谷校注. 三辅黄图校注.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01.

二、《洛阳伽蓝记》书目提要。

《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时期洛阳佛寺的地理著作。由北魏杨衒之撰,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547)。“伽蓝”是梵语音译的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乃佛寺之统称,本书因为记载洛阳的佛寺为主,故称《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生卒年不详,北魏末至东魏在世,北平人,博学多才,曾官奉朝请、期城郡太守、抚军府司马、秘书监等职。在北魏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为了安定人心,加强统治,大肆营造佛寺,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于是形成了当时佛教建筑辉煌壮丽、无与伦比的景象。后来,他重新经过洛阳时,看见往昔的繁华已经荡然无存,城郭崩毁,宫室倾覆,不禁有麦秀之感、黍离之悲。作者亲睹洛阳佛寺兴衰,回想起北魏时期,皇族官吏穷奢极欲,为修建寺庙,鱼肉百姓,感慨系之,于是写下了《洛阳伽蓝记》。

全书共五卷,按地域分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记述佛寺永宁、建中、长秋、瑶光、景乐、胡统、景林等四十三处,以及京师建制和郭外诸寺的状况。其体例为先写立寺人、地理方位及建筑风格,再写相关人物、史事、传说、物产等。以洛阳城的几十座寺庙为经,以相关人物、史事、传说、物产为纬,在对诸多佛寺形制规模的描摹和始末兴废的勾勒中,反映了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风俗人情,描绘出一幅北魏时期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从书中可以了解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尒朱荣之乱,四十年间洛阳的故事。例如有皇室诸王的奢侈贪婪,南北朝间的交往,北魏全盛时期洛阳手工业、商业的繁盛,民间艺人的卓越技艺和演出盛况等。除此之外,该书还记述了当时中外交通、外国风土道里等,保存了古代佛教史和中印交通的珍贵历史资料,可裨补史书之缺,素有“拓跋别史”之称。

《洛阳伽蓝记》文笔简洁清秀,叙事繁而不乱,骈中有散,颇具特色。用文学的笔触,将朝代历史地理人文融入其中,读起来使人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洛阳古都,听那一座座佛寺的钟声梵语。其文笔散中带骈,“秾丽秀逸,烦而不厌”。如写永宁寺的佛塔,仅用“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馀里”等语,其巍峨庄严之状便历历在目。寺庙实际上是国家兴衰的象征,就好像永宁寺的毁灭成为王朝消亡的象征“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读起来有亡国之音,令人悲戚不已。后来又写到“其年五月中,有人从东莱郡来,云:见浮图于海中,光明照耀,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俄然雾起,浮图遂隐。”烧毁的浮屠在海上重新显现了,给人一种浪漫又渺茫的希望感。

例如揭露北魏皇族间的豪侈与贪欲。写河间王元琛以富豪自骄骄人,说“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而贪敛无厌的章武王元融,因妒羡元琛之富而“还家卧三日不起”。其中也还有不少志怪故事,如“法云寺”条中所载之田僧超吹茄、陈白堕酿酒、孙岩娶狐女等,读起来十分有趣,引人入胜,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历史的熟悉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此书版本以明嘉靖如隐堂本最善,另有《四部备要》本、《汉魏丛书》本、《学津讨原》本等,各有长短。校注本重要的有张宗祥《洛阳伽蓝记合校》(商务印书馆,1930年),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等。其中1958、1963年,中华书局的周祖谟校释本,资料甚富,足资参证。除校勘和分析正文与子注的工作之外,又做了必要的注释,这样读起来就非常方便,成为现在较为通行的整理本。

参考书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