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纹枯病抗药性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在我国呈逐年加重趋势,国内外也加强了对该病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

从小麦纹枯病病原、侵染过程、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今后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的研究方向。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heat sharp eyespot has increased trend in China,which has also strengthened the research and made great progress from China and abroad. The wheat sharp eyespot pathogen,infection process,occurrence,impact factors and prevention were summarized,and future integrated control of wheat sharp eyespot research was discussed.Key wordswheat sharp eyespot;infection process;occurrence;prevention and treatment小麦纹枯病又称小麦尖眼斑病(wheat sharp eyespot),是小麦上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

近几年来,由于小麦品种、栽培制度、肥水等条件的改变,加上纹枯病菌累积,该病发生地域迅速扩大,危害日趋严重。

目前该病在我国近20个省(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以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河北、陕西、贵州、湖北及四川等省麦区发生普遍和危害严重[1],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直接的威胁[2-3],轻者产量损失5%~10%,重者减产20%~40%,甚至造成枯孕(白)穗,颗粒无收[2-5]。

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我国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几种植物源农药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几种植物源农药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河南农业2023年第22期667 m 实收产量增加63.7 kg,增长12.0%;较处理2每667 m 2理论产量增加38.5 kg、增长7.1%,每667 m 2实收产量增加39 kg,增长7%。

处理7(小麦拔节期喷施喷施宝) 每667 m 2理论产量574.3 kg,每667 m 2实收产量585.7 kg,产量位居第七,较处理1(CK)每667 m 2理论产量增加52.7 kg,增长10.1%;每667 m 2实收产量增加53 kg,增长9.9%;较处理2每667 m 2理论产量增加28.6 kg,增长5.2%;每667 m 2实收产量增加28.3 kg,增长5.1%。

处理3(碧护纯拌种)每667 m 2理论产量572.9 kg,每667 m 2实收产量584.4 kg,产量位居第八,较处理1(CK)每667 m 2理论产量增加51.3 kg、增长9.8%;每667 m 2实收产量增加51.7 kg,增长9.7%;较处理2每667 m 2理论产量增加27.2 kg,增长5%;每667 m 2实收产量增加27 kg,增长4.8%。

处理2(小麦拔节期喷施磷酸二氢钾) 每667 m 2理论产量545.7 kg,每667 m 2小麦的生长的有重要影响。

各小区对比明显,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拌种及拔节期、开花期喷施的调控作用及增产结果效果显著,特别是处理9(碧护拌种+小麦拔节期喷施碧护+小麦开花期喷施碧护),效果最佳,每667 m 2理论产量622.3 kg,每667 m 2实收产量635.4 kg,产量位居第一,其次是处理4(碧护拌种+小麦拔节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每667 m 2理论产量608.8 kg,每667 m 2实收产量623 kg,产量位居第二, 再次是处理6(小麦扬花期喷施芸苔素内酯)。

每667 m 2理论产量600.4 kg,每667 m 2实收产量612 kg,产量位居第三。

不同小麦自交系群体对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

不同小麦自交系群体对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

不同小麦自交系群体对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学生一文献综述1.小麦纹枯病研究的意义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主要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rder Hoeven)侵染所致的一种土传病害[1,2],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不少国家地区均有发生,中国、美国、新西兰、英国等比较严重。

我国早有小麦纹枯病的记载,但在20世纪70年代前,该病在我国小麦生产上属于次要病害,危害不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水肥条件的改善,种植密度增加及品种更换,纹枯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平原地区逐年加重,成为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该病主要引起小麦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另外还可引起倒伏,重病区病茎率高达83%~95%,造成减产10%~20%,局部地块产量损失达到40%。

该病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区,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1992年由于纹枯病的大发生,损失小麦7亿多kg[3]。

该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病原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常规防治困难较大,因此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纹枯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由于近年来品种更换频繁,而且生产上主栽小麦品种对抗纹枯病抗性还不明确,研究报道少。

鉴于此,我们对主栽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作了系统鉴定,从而为该病的防治及抗性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

从80年代中期,以江苏省专门成立的麦类纹枯病综合防治协作组为先导,各地纷纷对小麦纹枯病展开研究,弄清了小麦纹枯病的致病病原物以及发生和危害的一般规律,在国内形成了以化学药剂为主的防治措施,在生产上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4]。

但是,研究表明小麦纹枯病病菌是一种较顽固的土壤习居真菌,病原物在土壤里经多年积累,化学药剂防治效果逐渐下降,而且大规模使用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筛选纹枯病抗原,选育和使用抗纹枯病小麦新品种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和最经济的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继续就小麦纹枯病发生、危害防治途径和方法以及小麦种质资源抗性筛选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

防治小麦的纹枯病

防治小麦的纹枯病

2023-11-11•引言•小麦纹枯病的发病机理与影响因素•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方法和技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实践与应用•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目录01引言小麦纹枯病的概述定义小麦纹枯病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导致叶片枯死、穗粒不实,最终降低产量和品质。

危害流行规律防治小麦纹枯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030201目的主要内容报告的目的和主要内容02小麦纹枯病的发病机理与影响因素侵染过程病原菌在残体或种子上过冬,春季通过风雨、灌溉水等方式传播,从叶片或叶鞘侵入,逐渐蔓延至茎部。

病原菌种类小麦纹枯病主要由真菌引起,包括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等。

病害发展纹枯病在小麦生长各个阶段均可发生,但以抽穗前后为发病高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有利于病害迅速扩展。

病原菌及发病机理纹枯病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影响纹枯病发病的环境因素土壤条件栽培管理气候条件03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方法和技术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田间管理轮作倒茬拮抗菌剂利用拮抗菌剂防治小麦纹枯病是一种环保且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

拮抗菌能够寄生或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降低病害发生程度。

生物农药应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农药进行喷雾,增加小麦的抗病性,减轻纹枯病的危害。

生物防治药剂选择施药时机化学防治抗病育种育种目标将抗病性作为育种的重要目标,通过选育具有广谱抗病性、持久抗病性的小麦品种,从根本上解决纹枯病的危害问题。

育种方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技术,将抗病基因导入小麦品种中,提高品种的抗病性能。

同时,加强对育种材料的抗病性鉴定和筛选,加速抗病育种进程。

04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实践与应用防治方案的选择和实施方案选择实施步骤在防治方案实施后,需要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比较防治前后病情严重程度、病情发展速度、小麦产量等指标,评估防治方案的效果。

监测方法定期观察小麦生长情况,记录病情发展,及时发现并处理感病植株。

同时,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技术手段,对病原菌进行检测和鉴定,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40 g/L满穗悬浮剂防治小麦纹枯病药效研究

240 g/L满穗悬浮剂防治小麦纹枯病药效研究

240 g/L满穗悬浮剂防治小麦纹枯病药效研究摘要进行240 g/L满穗悬浮剂防治小麦纹枯病药效研究,结果表明:240 g/L 满穗悬浮剂对小麦纹枯病防效较好,高剂量用药比低剂量用药效果要好,用药2次比用药1次效果好,且对小麦有增产作用,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240 g/L满穗悬浮剂;防效;产量为明确240 g/L满穗悬浮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的安全性,特进行该试验,以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在凤台县凤凰镇高皇村农田中进行,试验田地势平坦,土质为水稻土,pH值约为6.9,肥力中上等。

小麦于2011年10月21日播种,播量225 kg/hm2,其他耕作措施与当地农业生产相一致。

1.2 试验材料与防治对象防治对象为小麦纹枯病;试验作物为小麦,品种为烟农19;供试药剂:240 g/L满穗悬浮剂(陶氏益农公司)、5%己唑醇(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5%井冈霉素(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根据药剂种类及剂量不同,试验共设6个处理,处理1:用240 g/L满穗悬浮剂150 mL/hm2于小麦分蘖期用药1次;处理2:用240 g/L满穗悬浮剂150 mL/hm2于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各用药1次;处理3:用240 g/L满穗悬浮剂300 mL/hm2于小麦分蘖期用药1次;处理4:用5%井冈霉素3 750 g/hm2于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各用药1次;处理5:用5%己唑醇1 200 g/hm2于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各用药1次。

以空白作对照(CK)。

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0 m2。

具体田间排列见图1。

1.4 施药方法采用山东华盛农业药械公司生产的泰山3WF-2.6型机动喷雾器进行常规喷雾。

药液量225 kg/hm2。

逐小区施药,把药液均匀喷到麦苗上,施药均匀周到。

第1次施药时间为2012年3月20日,施药时小麦处于分蘖盛期,第2次施药时间为2012年4月6日,施药时小麦处于拔节期。

噻呋酰胺种衣剂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噻呋酰胺种衣剂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噻呋酰胺种衣剂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及安全性研究的报告,
600字
本研究是关于噻呋酰胺种衣剂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旨在探讨噻呋酰胺种衣剂作为小麦病害管理的选择。

实验中采用的噻呋酰胺种衣剂,是一种硝基化合物的混合物,由5种不同的噻呋酰胺成分组成,与其他添加剂混合而成的有效剂量可以防止小麦纹枯病。

实验前,我们进行了关于噻呋酰胺种衣剂作为小麦病害管理方法的文献研究,以建立此次实验的基础。

实验在对抗小麦纹枯病的前提下,采用噻呋酰胺种衣剂掺和后进行处理,然后,将实验田分成三部分:处理农药,大田床,和裸地。

接下来,我们使用根系和土壤中化学分析方法,来检测噻呋酰胺种衣剂残留的效果和安全性。

结果表明,处理噻呋酰胺种衣剂的小麦组,比非处理组产量更高,经济效益也更高。

此外,实验显示,噻呋酰胺种衣剂处理在小麦根系和土壤中,其有效剂量可以有效防止小麦纹枯病,而无害剂量也可以提供可靠的小麦病害管理,更不容易被污染。

总之,噻呋酰胺种衣剂作为小麦病害管理选择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小麦纹枯病,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因此,可以安全可靠地使用。

中国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研究进展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钱存鸣【期刊名称】《江苏农业学报》【年(卷),期】2007(023)003【摘要】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a)引起的小麦纹枯病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麦区的严重病害之一.该文系统综述了中国在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抗性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以及抗病种质创新和抗病育种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尽管在小麦改良品种中尚未发现对纹枯病高抗的类型,但在地方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小麦近缘种属中则有高抗甚至免疫的种质.小麦抗纹枯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抗性可能受2对主效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通过品种间杂交,累加和聚合抗病基因可以创制抗病丰产的新种质.文中就如何加快国内小麦抗纹枯病育种步伐,提出了几点建议.【总页数】4页(P248-251)【作者】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钱存鸣【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03.4【相关文献】1.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 [J], 姚金保;陆维忠2.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863"计划——抗小麦赤霉病生物技术育种"十五"回顾 [J], 陆维忠;马鸿翔3.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 [J], 李小勋;顾乃杰;张玉松4.小麦抗赤霉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及思考 [J], 高德荣;胡文静;张勇;别同德;吕国峰;蒋正宁;程顺和5.水稻抗纹枯病种质资源、抗性遗传和育种研究进展 [J], 张楷正;李平;李娜;向珣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戊唑醇防治小麦纹枯病的研究与推广

戊唑醇防治小麦纹枯病的研究与推广

戊唑醇防治小麦纹枯病的研究与推广5.Seedling emergence and root growth were a little bit inhibited by dressing and potting seeds of “shixin733”wheat cultivars in Hebei Province with myclobutanil 5% WP, 12.5% diniconazole WP, 25% tebuconazole WP, 20% tebuconazole·carbendazim WP, 40% tebuconazole·Thiram WP, which also showed some stimulation to wheat seedling tiller.6.Seed dressing in field tests proved that using 25% tebuconazole WP 12g ~ 15g and 12.5% diniconazole WP 60g for per 100kg wheat seed had obvious protection to wheat, but the control efficacy falled quickly in late time.7.Spraying wheat in late time indicated that the 25% myclobutanil WP 5000 times had a prominent control effect, but falled obviously in late time. Control efficacies of 20% tebuconazole·carbendazim WP 3000 times and 2000 times were general in the first time, but the control effect remained at a high level later, and after the second spray, the control effect was prominent. This was the same with the 40% tebuconazole·thiram WP 3000 times and 2000 times.8.In market research, we found that the three wheat growing areas in north were identical, with obvious difference. When wheat fungicides were promoted, the local climate, hydrology, species differences, distinguish the demand differences of wheat area farmers on efficacy, price, application, brand, packaging and other factors were need to be fully consider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wheat fungicide through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at 25% tebuconazole WP was optimum to widely promote in several major wheat growing areas in north. And 40% tebuconazole·Thiram WP was second, and 20% tebuconazole·Carbendazim WP could be used as a organic supplement for sales promotion.AHP method can be used not only to evaluate the fungicide objec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and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hinking that only use experimental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lant protection. As is a special product, pesticide was studied on its pharmaceutical properties and commercial properties simultaneously, which was a great innovation. The tests and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are universal and significant.Key words: Tebuconazole; Rhizoctonia cerealis; wheat; Market Researc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4英文缩略词表英文缩写词英文全称中文名称d day 天h hour 小时min minute 分钟LD50median lethal dose 致死中量mL milliliter 毫升℃ centigrade 摄氏度EC50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致死中浓度Inhibitors 脱甲基反应抑制剂DMIs Demethylationg gram 克mg milligram 毫克L liter 升μL microliter 微升μg microgram 微克cm centimeter 厘米nm Nanometer 纳米SE standarderror 标准误limits 置信限CL confidenceCTC Co-toxicitycoefficient 共毒系数index 一致性指标CI consistencyrandom 随机一致性比例CR consistency关于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病性调查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病性调查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病性调查摘要:对2012—2013年度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区的7个品种(系)的小麦品种,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运用五点取样法系统调查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抗性分析与归类。

结果表明:各品系病情指数在13.2—47.4,相对抗性指数居于0—0.72.品系分为四类:即高感品系,济麦22,Ⅱ14 24083H04,JD94 120561Ⅰ。

中感品系:0770,4250,33。

中抗品系:5780,品种未知。

总体看来,主栽品种(系)半数以上对纹枯病表现感病,仅有少数品种存在抗性。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品种;抗病性The Resistant Investigate of Wheat Cultivars(Lines) to Wheat SharpEye-spotAbstract: For 2012-2013 in Shandong province TaiAnShi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zone o,which include seven varieties (or lines) of wheat varietie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natural conditions, the use of five sampling system investigated the incidence of Wheat Sharp Eye-spot. And proceed resistance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cultivars Disease index in 13.2 to 47.4. Relative resistance index in the 0-0.72. Cultivars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e first type is HS,include jimai22,Ⅱ14 24083H04。

小麦纹枯病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小麦纹枯病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摘要为筛选出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有效药剂,进行了种子包衣处理和返青期喷雾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22%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在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的防效分别为59.05%和77.26%,显著优于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返青期喷施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和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分别达到58.82%和45.61%,对小麦纹枯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杀菌剂;拌种;防效中图分类号S435.121.4;S48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9)03-0091-01小麦纹枯病防治药剂筛选研究张文斐宋晓霞李爱国赵芍芍(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漯河462000)河南省小麦常年种植面积为686.67万hm 2,约占全国小麦面积的1/4,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4%左右,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1-2]。

小麦病害是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3]。

全世界正式记载的小麦病害种类有200种以上,我国发生较重的病害有逾20种[4-5]。

小麦病害不仅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还影响小麦品质,成为制约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6-7]。

小麦纹枯病又称小麦尖眼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典型土传病害[5]。

据记载,我国20世纪70年代发现小麦纹枯病,一般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者减产50%,甚至绝收。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及水肥条件的改善,我国小麦纹枯病逐年加重[8-9],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10]。

本研究针对小麦纹枯病发生加重的问题,对小麦纹枯病开展药剂防治研究工作,旨在指导及时有效地利用药剂防治小麦病害,为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试验地地势平坦,灌溉条件良好,土壤为砂质壤土,有机质含量为1.3%,pH 值为7.3,土壤肥力基本均匀一致。

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A b t a t I e e t e r , e ts r y s o a n ra e rn n Chia, ih h sa s te gh n dt er s ac n d ra rg e s sr c n rc n a s wh a hap e e p th sic e s dte d i n whc a losr n te e h e e r ha d ma ege tp o s y r
现代 农业科 技21 第 1 Nhomakorabea0 1年 期
植物护 理学
小 麦 纹枯 病 的研 究进 展
陈健 华 张炽 昌 徐 东方 朱 盛艳
( 苏 省 连 云 港 市 海 州 区 农 林 水 利 局 , 苏连 云港 2 2 2 ) 江 江 2 0 3
摘 要 近 年 来 , 麦 纹 枯 病 在 我 国 呈 逐 年 加 重 趋 势 , 内 外 也 加 强 了对 该 病 的 研 究 , 得 较 大 进 展 。 小 麦 纹 枯 病 病 原 、 染 过 程 、 小 国 取 从 侵 发 生规律 、 影响 因素及 防治等 方 面的研 究进 行 了综述 , 同时讨论 了今 后 小麦 纹枯病 综合 防治的研 究方向 。 关 键词 小 麦纹枯 病 ; 染过 程 ; 生规 律 ; 治 侵 发 防 中图分 类号 ¥ 3 .+ ¥ 3 .2 . 文 献标 识码 A 4 244;4 51 1 4 文章 编号 1 o — 7 9(0 1O — 1 9 0 o7 53 2 1)10 6— 2
甚 至造 成枯 孕 ( ) , 白 穗 颗粒 无收[]小麦 纹 枯病 已成 为我 国 2。 - 5 小 麦 高 产 、 产 的主 要 障 碍 之 一 。 文 就 小 麦 纹 枯 病 的 症 稳 本 状 、 原 菌 的侵 染 过程 、 生规 律 及 影 响 因 素 、 治 等方 面 病 发 防 的研 究进 展 进行 综 述 , 小麦 栽培 管理 过 程 中防 治该 病 具 对

小麦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研究

小麦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研究
维普资讯
小 麦 纹 梧 扁 田 同 药 效 试 验 研 究
1 试 验 目的
施 入尿 素 3 。 0 42 调 查方 法 、时 和 次 数 -
验 证 3 %爱 苗 乳 油 防 治 小 麦 纹 枯 病 的 效 果 和 安 全 性 , 0 明确 其 适 宜 的使 用 剂 量 和 最 佳 使用 时期 ,为 农 药 登 记和 推广 使 用 提 供 依据 。
4 . 药 效 计算 方法 .3 2
2 参试 品种 。小 麦 品 种 “ 2 ” - 2 88。 2 试 验 药 剂 。3 %爱 苗乳 油 【 正 达 ( I) 资 有 限 公 司 . 3 0 先 中N 投 提供1 :对 照 药 剂 :2 %丙 环 唑 乳 油 、 1% 苯 醚 甲 环 唑 乳 油 5 0 【 达 ( N) 资有 限公 司 提 供】 先正 中I 投 。
3 试 验 方 法

( = %)

o %
31 药剂 用 量 ( 表 1。 . 见 )
防效(= 香 毳 治果 , %坌 爱
表 1 供 试 药 剂 试 验 设 计
×o % o
编 号



有 4 5 9 0 15 3 125 1 4 5 一
施 药 剂量
次用药当天( 2 3月 7日) 最高气温 2 . ,最低气温 60℃ , 1 3℃ .
平 均 气 温 l. ;第 2次 施 药 当天 ( L 7日) 高 气 温 2 、 1 8℃ 4, j 最 0l ℃ ,最 低 气温 79℃ ,平 均气 温 l. . 5 0℃; 整 个 试验 过 程 施 药 2次 , 每 处 理 设 4次 重 复 , 共 2 4个 小 区 。 每 小 区 面 积 3 0

20﹪福·邻悬浮种衣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20﹪福·邻悬浮种衣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20﹪福·邻悬浮种衣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初步研究
的开题报告
题目:20﹪福·邻悬浮种衣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初步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在防治这两种病害时,主要采用化学杀菌剂进行喷雾和种衣处理,但是这些化学杀菌剂会对环境产生污染,也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因此,寻找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从植物免疫方面出发,探讨了悬浮种衣剂在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方面的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
1. 初步筛选出对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悬浮种衣剂。

2. 通过对悬浮种衣剂处理后的小麦进行病原学观察和生化检测等方式,探究悬浮种衣剂在小麦植物免疫系统中的防御机制。

3.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比较悬浮种衣剂与传统化学杀菌剂在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方面的效果差异。

三、预期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预期研究结果如下:
1. 筛选出效果良好的悬浮种衣剂,其在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方面的效果优于传统化学杀菌剂。

2. 探究悬浮种衣剂的防治机制,揭示其在小麦植物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理。

3. 提出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的方法。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为小麦病害的防治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小麦种植过程中的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也会大大降低,同时也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麦纹枯病抗性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水稻中的应用

小麦纹枯病抗性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水稻中的应用

小麦纹枯病抗性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水稻中的应用植物病害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病害防治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点之一。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研究小麦纹枯病的抗性机制,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非常重要。

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人们对小麦纹枯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查明了一些小麦纹枯病的抗性基因,这些基因为小麦的抗病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为涉及基因的水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一,小麦纹枯病抗性基因的克隆小麦纹枯病的抗性是有一定基因遗传基础的,克隆小麦纹枯病抗性基因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来实现的。

在小麦纹枯病的研究中,目前已经克隆出了多个小麦纹枯病抗性基因。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Pm1,该基因能够对多种小麦纹枯病菌株起到广谱的抗性作用。

Pm1基因属于社会胡萝卜素脱氢酶家族成员,它能够在小麦与病原菌接触时发挥作用。

在接触的时候,Pm1基因能够被调节,增强小麦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从而实现了小麦的抗病性增强。

另外,还有Pm2、Pm3、Pm4等基因也被克隆出来,它们能够分别对小麦纹枯病的不同病原菌起到一定的抵抗和抑制作用。

二,小麦纹枯病抗性基因在水稻中的应用将小麦纹枯病抗性基因引入水稻中,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降低损失。

由于水稻受到的病害相对较多,所以研究小麦纹枯病抗性基因在水稻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最近,学者们就利用小麦纹枯病抗性基因Pm21,在水稻中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该基因能够显著提高水稻对纹枯病的抵抗力,从而降低纹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损率。

此外,利用 Pm21基因还可以进行抗性基因克隆和水稻抗性品种的筛选。

通过基因转化技术,将Pm21基因引入水稻基因组中,可以筛选出基因组稳定的转基因水稻株系,并随后选育出抗纹枯病的转基因水稻品种。

这种基于转基因技术的育种方法,不仅可以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从而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小麦纹枯病抗性研究进展

小麦纹枯病抗性研究进展

小麦纹枯病抗性研究进展
李斯深;刘爱新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9(030)001
【摘要】本文主要综述了我国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病症、发病特点、抗性鉴定方法、小麦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并从小麦遗传育种角度就今后研究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总页数】6页(P85-90)
【作者】李斯深;刘爱新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山东农业大学植保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21.4
【相关文献】
1.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纹枯病、叶锈病的田间抗性比较 [J], 李永;孙俊铭
2.小麦纹枯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及抗性基因位点SSR标记分析 [J], 刘颖;张巧凤;付必胜;蔡士宾;蒋彦婕;张志良;邓渊钰;吴纪中;戴廷波
3.小麦纹枯病抗性QTL分析 [J], 周淼平;姚金保;杨学明;张鹏;余桂红
4.小麦纹枯病抗性及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J], 张怀琼;任正隆
5.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技术及抗性资源筛选 [J], 万映秀;王文相;张平治;曹文昕;赵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的防效研究

不同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的防效研究

不同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的防效研究任 帅 郭战备 丁振海 田俊峰 赵作强 范永胜(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为了筛选出有效的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化学防治有效药剂,在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进行化学防治药剂试验,通过对比硅噻菌胺(125g/L悬浮种衣剂)、苯醚甲环唑(30g/L悬浮种衣剂)、腈菌·戊唑醇(0.8%悬浮种衣剂)和不同剂量的苯醚·咯·噻虫(27%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小麦出苗率、产量、作物安全性影响的研究。

通过试验分析出苯醚·咯·噻虫(27%悬浮种衣剂)综合防治效果较好,采用剂量有效成分用量12~21g/100kg种子为宜。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全蚀病;出苗率;产量Study on the Defense Against Wheat Sharp Eyespot and WheatTake-all Using Different Seed Coating AgentsREN Shuai,GUO Zhanbei,DING Zhenhai,TIAN Junfeng,ZHAO Zuoqiang,FAN Yongsheng(Xinx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inxiang 453000,Henan)河南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深入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仓的根基[1-2]。

小麦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566.7万hm2以上,连续多年播种面积、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3]。

麦区常见病害之一的小麦纹枯病,一般病田的发病株率为10%~30%,大病田块可达60%~80%,尤其严重的田块造成的枯白穗率高达20%以上[4]。

造成的小麦产量损失普遍在10%左右,严重时可达30%~40%。

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小麦根系病害之一的小麦全蚀病,从苗期开始危害麦田,使根系变黑腐烂,成熟时形成白穗,造成麦田减产,一般病田减产10%~20%,重者小麦灌浆期大面积枯死,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5-6]。

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小麦纹枯病抗性QTL分析的开题报告

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小麦纹枯病抗性QTL分析的开题报告

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小麦纹枯病抗性QTL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FHB)成为了世界各地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FHB病原菌通过收获后在小麦籽粒上繁殖,导致毒素累积,进而影响小麦的品质和健康,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探究小麦对FHB的抗性机制和筛选抗FHB品种对保障小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小麦FHB抗性基因进行定位和分析,并初步探究其遗传机制,为小麦FHB抗性的分子机制和基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1)构建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单粒子代谢物测序技术对父本Niavt14和母本徐州25进行SNP 标记测序,根据SNP分布等性状,筛选合适的材料作为父母本,并分别进行杂交,形成F1代。

将F1代进行自交形成F2、F3、F4代。

通过纯合筛选,筛选出多个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

(2)FHB抗性表型测定将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种植在FHB易感区域,控制水分和温度条件,收获后对籽粒进行FHB抗性表型测定。

(3)分子标记鉴定收获后,对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DNA提取及PCR 扩增。

利用SNP分子标记对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和遗传分析。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解析小麦对FHB的抗性机制和分子基础,为小麦的抗病育种提供参考和依据。

同时,本研究所构建的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也可用于探究小麦其他性状的遗传和基因定位分析。

30%爱苗乳油防治小麦纹枯病药效试验

30%爱苗乳油防治小麦纹枯病药效试验

30%爱苗乳油防治小麦纹枯病药效试验摘要用30%爱苗乳油对小麦纹枯病进行防效试验表明,防治效果明显,且对小麦安全。

关键词30%爱苗乳油;小麦纹枯病;防效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长中后期重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

为了筛选有效药剂防治这一病害,2006年3月,我们引进30%爱苗乳油在众兴镇许圩村小麦田进行了药剂防治小麦纹枯病示范处理,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试验药剂与方法1.1 供试农药品种①30%爱苗乳油(先正达公司);②20%井冈霉素粉剂(浙江桐庐)。

1.2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在众兴镇许圩村埂圩队小麦田。

前茬为单季杂交中稻,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均匀。

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麦苗为拔节后期,长势良好。

1.3 示范设计与处理设3个处理:①爱苗乳油,225mL/hm2;②20%井冈霉素粉剂,600 g/hm2;③空白对照。

示范区面积2 001m2 ,每处理面积各666.7m2,随机排列,不设重复。

1.4 施药及调查方法3月21日,正值小麦拔节后期,采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

示范区喷液量按对水600kg/hm2均匀喷雾。

空白对照区喷清水处理。

示范区施药时为多云至晴天,气温7-18℃。

1.5 药效调查1.5.1 对小麦纹枯病调查。

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施药后30d,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固定查5穴共25穴,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分级标准按全国药效试验纹枯病病情标准分级:0级、1级、3级、5级、7级、9级标准进行。

具体如下:0级:全株无病;1级: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顶叶为第一叶片);3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病情指数计算方法:CK—空白对照区药后;PT1—药剂处理区药后。

1.5.2 安全性观察。

①示范区观察药剂对小麦是否安全、有无药害并调查药害程度;②对小麦生长的有利情况,如促进小麦生长、抗早衰、抗倒伏等。

二期联防法防治小麦纹枯病

二期联防法防治小麦纹枯病
穗部会出现枯白穗、半截穗或秕粒等 现象,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纹枯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01
纹枯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土壤中 立枯丝核菌的滋生和繁殖,同时 与小麦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和 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
02
纹枯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土 壤、水流和气流等途径进行扩散 和传播。
纹枯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纹枯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非常大,轻则导致减产10%-20%, 重则减产50%以上。
纹枯病会导致小麦叶片、茎秆和穗部出现病变症状,影响植 株的光合作用和养分传输,导致小麦籽粒发育不良、产量下 降,同时还会降低小麦的品质和口感。
03
二期联防法
第一期防治方法
01
02
03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 ,增加田间通风透光,保 持田间排水良好,减少土 壤湿度,防止土壤积水。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 素、春雷霉素等,对小麦 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药剂,如三唑酮 、烯唑醇等,在发病初期 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 一次,连续喷2-3次。
第二期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在 田间的传播。
生物防治
通过使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 来控制病害的蔓延。
二期联防法防治小麦 纹枯病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纹枯病概述 • 二期联防法 •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 生产的真菌病害,导致小麦减产
、品质下降。
传统防治方法主要依靠化学农药 ,但长期使用农药会对环境和人 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且病菌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A G D_ .QAO K n IN 】 I ag j ( eate to l tPo ci ,S ad n giu ua U i rt,Ti勰 2 1 1 ,C ia D p r n f Pa rt t n h no gA r l rl nv sy a’ m n e o ct ei 70 8 hn )
第l 4卷 第 3期
21 0 0年 6月
农 药研 究 与应 用
AGROCHEM I CAL S RES ARCH & AP E PLI CATI ON
Vo . 4 N . 11 o 3
Jn2 1 u 0 0
鼍 专 与镰 迹
我 国小 麦纹枯病抗药性研 究进展
姜 莉 莉 ,乔 康
2 11) 70 8
( 山东 农 业 大学 植 物保 护学 院 农 药 系 , 山东 泰 安

要 : 由于 杀 菌 剂 的 大 量使 用 ,小 麦 纹 枯 病 已对 多 种 药 剂 产 生 抗 药 性 。 笔 者 简 述 了 小 麦 纹 枯 病 的 危 害 及 防
治 现 状 ,对 国 内 已 经 发现 的小 麦 纹 枯 病 抗 药 性 进 行 了 总 结 ,并 比较 了敏 感 菌 株 与 抗 性 菌株 及 不 同 抗 性 水 平 的 菌 株 之 间在 生 物 学 特性 方 面 的差 异 ,对抗 性 机 制 进 行 了初 探 ,提 出了 抗药 性 治 理 的 几 点建 议 。 关 键 词 :小 麦 纹 枯病 ;井 冈霉 素 ;戊 唑醇 ;抗 药 性
丝核 菌 ( . l i Rs a )的A 一 和A 一 融合群 等 。有 性 on G5 G4 态 分 别 为禾谷 角担 菌 『 eao aiim ga nau C rtbs u r er m d mi ( o r. R gr] 和 瓜 亡 革 菌 B ud) oes [ h n t h rs T aae ou p C, l r ( rn . o k ,分 别 属 于 担 子 菌 亚 门 I U t / Ta k)D n ] I T s C e 角担菌 属 和亡革 菌属 。据 李清 铣 的研究 认 为 。小 麦 纹枯 病 菌菌落 白色 ,生长 慢 ( 3 1 m/ ) 1~ 4m d ,菌 丝 直径 3 8 39 m,双 细胞 核 ,具有 一 般丝 核菌 . ~ .5 4
化 学 防治 效果 明 显 下 降 3 l。笔 者对 我 国小麦 纹 枯 ]
病 的抗 药性研 究现状 进行 了综 述 。
1 小麦 纹枯病 菌 11 病原 菌类 型 .
菌 核 萌 发无 休 眠期 。病 菌 具 有 一 定 的抗 热 能
小麦纹枯 病 又称小 麦尖 眼点病 ,上世 纪7 年 代 0 初在 中国就有 发 病 ,严重 威 胁着 小 麦 的高 产稳 产 。 近年来 为 了解 决小 麦纹枯 病对 小麦生 产所 造成 的威 胁 ,国 内外学 者 已就该病 害 的影响 因素 、品种 的抗 性鉴定 、防治 途径及 方法 等做 了很多研 究 ,并 在控 害增产上 发挥 了重要 作用 ,但控 制该病 害仍 主要依 靠 化学 防治 【。近年 来 ,随着 内吸性 杀 菌剂 的 大量 1 ] 使 用和 同类 药剂 的连 续使用 。使得 小麦 纹枯病 菌对 生 产上 常用 的 一些 杀菌 剂产 生 了不 同程度 的抗 性 .
s g si n n pr v n ig r ssa e we e p p. ug e to so e e tn e itnc r utu
K yw r s ha sapeep t i gn m c ;t u oaoe eiac e od :w et hr ys ;j ga g yi e cnzl;rs t e o n n b sn
b oo ia c aa tr t s ilgc l h r ce i i wa ma e y h a t o s T e e i a c me h n s sc s d b t e u r. h r ss n e h t c a im w s l s d s u s d n s me a a o ic se a d o
中图 分 类号 :¥ 3 .1 . 4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4 文献 标 识 码 :A
Re e r h S a u f W h a h r e p t Re i a c o F n ii e sa c tts o e t S a p Ey s o ss n e t u gc d s t
Ab ta t W h a h r y s o a e o e itn o ma y f n ii e u o t e h a y u e h s p p ro t n d sr c : e ts ap e e p th s b c me r s a tt n u gc d s d e t h e v s .T i a e u ie s l h r f h a h r y s o n u r n o t l a u e . o aio ewe n t e s n i v n e i a ti l tso amso e t a p e e p ta d c re t n r w s c o me s r s C mp r n b t e e st e a d rss n s ae n s h i t o
典 型的分 隔和缢缩 特点 。病 菌生 长适温 为2 ~ 5℃ , 02
3 0℃ 时 生 长 明显 受 到 抑 制 ,3 2℃病 菌 停 止 生 长 。 1 = 3c 以下生 长缓 慢 .属 于低 温 型 。形 成 菌核 需 l ~ I 0 1d 1 ,初 为 白色 ,后 为褐色 ,菌核 小 ,不规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