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统相声发展史解析
中国相声文化艺术知识介绍PPT
倒口段子
拉洋片、学四省、双学济南话、天津话、找堂会、怯洗澡、怯算卦、猪吃豆腐、老北京话、 怯拉车、怯卖菜、交租子 等。
由“怯”的本义的引申义(蔑视贬低外行人)命名的“怯相声”占大多数,有二十多段。采用 和不采用“倒口”手法的大约各占一半。经常上演的曲目有《怯算命》、《怯讲究》、 《怯治病》、《怯教书》、《怯当行》等。
"包袱"就是笑料、噱头,
“包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组织笑料像是系包袱。先把包袱皮摊开, 放入种种 可笑的东西, 然后包好, 系成严实的“包袱”, 用相 声术语说, 这一过程叫做铺平垫稳。观众似乎觉着 “包袱”里的东西可笑, 却又不知道究竟是些什么, 一旦时机成熟, 突然把“包袱”抖开, 让可笑的东 西呈现在观众面前, 引起笑声。从铺平垫稳到抖落 “包袱”, 就是组织“包袱”的全过程。
腿子活
是相声里头为了学唱或者表演一段情节,两人带 点小化妆,如头上系条手巾,分包赶角,进入角 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这种相声段子 行内叫“腿子活”。
肆
叁
基
本
功
之
—
逗
逗:抓哏取笑, 幽默滑稽。
是指演员组织和运用“包袱”的技巧。
它不便说成与“说”、“学”、“唱”并列的技巧或 功课, 因为相声从头到尾离不开“逗”, 而且“逗”的 本身既是手段, 又是目的,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演员 “逗功”的巧拙决定着一场相声演出的成败。
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伍
双关法
一语双关,产生误解。如马 三立精彩的单口相声《逗你 玩》
陆
夸张法
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予以夸 张分析。如:《改行》
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柒
打岔法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说, 使人发笑。如,《学聋哑》
民间艺术之相声PPT
相声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单口 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和技巧。
相声的表演者需要具备丰富的表 演技能,包括说、学、逗、唱等, 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表演形式,以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相声的表演形式还具有互动性, 表演者与观众之间会有频繁的互 动交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
内容贴近生活
托,使整个表演更加协调。
分工合作
在相声表演中,逗哏与捧哏需密 切配合,通过对话、动作、表情 等多种方式展开喜剧冲突,达到
幽默诙谐的效果。
04
相声的创新与发展
相声的创新
内容创新
相声演员在传统相声的基础上,创作出更贴近时代、反映社会现 象的新段子,使相声更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形式创新
相声在表演形式上也不断尝试创新,如加入音乐、舞蹈等元素,使 相声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彩。
02
相声的艺术特点
语言幽默诙谐
相声的语言幽默诙谐,常常运 用双关、夸张、讽刺等手法, 引人发笑,富有感染力。
相声的语言表达方式多样,包 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和表情 语言等,能够生动地表现人物 性格和情节。
相声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 色,常常融入地方方言和俚语, 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表演形式多样
相声的起源与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是人民大众对生活的一种独特 反映和表达方式。
相声的发展历程
相声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清朝 末年到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 的改革和发展,相声艺术不断演变和 创新。
现代相声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深入人心,成 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媒体传播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相声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 扩大了相声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 相声快板表演介绍
相声常用道具
桌子
传统相声中常用de道具.表演对口相声时为逗哏站在桌 外,捧哏站在桌子里边.表演柳活时则以桌子区分前后台 和上下场门.
御子
唱太平歌词时伴奏de乐器,一般是两个竹板.
子母哏
相声知识
曲艺术语.对口相声de表现方式之一.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 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de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 来组织包袱等.
制造笑料.
学
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 其他声音,学唱戏曲de名家
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跳舞.
唱
“唱”是指演唱“太平歌 词”太平歌词是相声de本
功唱.
相声常用道具
醒木
来自评书,经常在长篇单口相声中也会用到.
折扇
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虚拟为其他物品:刀枪棍棒、笔、鼓槌等.
手绢
可以在化妆时作为道具使用,比如《学四省》《武松打虎》 《捉放曹》
抓哏
曲艺术语.相声、评书等曲种演出时,在节目中穿插进去de 可笑内容,用以引起观众发笑.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 并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逗哏
相声知识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de演员,现通常称作 “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de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 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 同.
相声de历史
一九 四九
相声快速普及,成为全国性、全民性de曲艺形式.相声de流行de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一 种以声音为主de艺术,适合以被普及de无线广播作为主要媒体.相声被称为“文艺战线 上de轻骑兵”.
一九 五八
一批歌颂型相声开始大量出现.其间以马季等为代表人物. 尽管如此,在随后de文化大革 命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打压,曾一度让相声在中国大陆绝迹,只有一些歌颂型相声得以在 文化大革命时期仍然能够演出.文革之后,相声迅速走红.以 姜昆、李文华de《如此照相》 和常宝华、常贵田de《帽子工厂》为代表de相声风格迅速流行.
传统民间相声表演春节期间的欢笑时光
01
02
相声的发展历程
在不同历史时期,相声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但都以幽默、讽刺为主线,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
相声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和发展,相声艺术不断演变和创新。
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相声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传统民间相声的语言艺术
04
CHAPTER
春节期间欢笑时光的营造
1
2
3
欢笑能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节日氛围,使人们在春节期间感受到更多的喜庆和欢乐。
提升节日氛围
欢笑能够拉近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增强家庭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有助于家庭和睦。
促进家庭和睦
相声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通过欢笑的表演传递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声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春节期间的相声表演中出现了许多新颖的表演形式,如跨界合作、多媒体应用等。
融合其他艺术元素
03
为了丰富相声表演的内容和形式,春节期间的相声表演也尝试融合其他艺术元素,如戏曲、舞蹈、音乐等,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表演效果。
传统民间相声在春节期间的创新
继续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表演形式的传承
相声表演中的语言技巧、节奏把握、包袱设置等技巧,在春节期间的相声表演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这些技巧是相声艺术的魅力所在。
传统表演技巧的传承
传统民间相声在春节期间的传承
新题材的探索
01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春节期间的相声表演也在不断探索新的题材和内容,以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相声艺术的历史
人物、表現主题主要靠它來完成。活兒是由好多個情節组成的,每個小情節必 須有笑料,作為一個情節的结束。既有一般,又見高潮,一浪高過一浪,活兒 中的各個小情節都要圍繞着一個中心,沿着一條線索展開,這樣才能直線上升 而不至於“折腰”也才能僅僅地吸引着觀眾。
: 底 底就是一段相聲的结束,就像文章结尾。
底安排的好,觀眾印象深刻,安排的不好,平淡無味,好與不好之别,就在於底的笑料安排 的是否恰當,
相聲和“俳優”
論及“俳優”和相聲的關係,“俳優”發端於前,相声發展於後,二者顯然存 在着一定的渊源。如果說“俳優”蘊含着某些相聲的因素,這裡從求同存異 的角度,二者之間的關係如下。
一、以諷刺為主 “俳優”的諷刺鮮明的特點是政治議題,因所涉及的常常是國家事務、君 王作為,絕少一棍子打死。 二、以娛樂為外衣 “俳優”“善為笑言”,“令人主喜悅”,核心是個“笑”字。無笑,就没有 優”的神髓。“俳優”使用的手法酷似相聲的“包袱”,“俳优”以“善為笑 的“笑”為特徵,“言”為手段。無言,笑則無從談起。足見“言”的重要性 “俳優”的語言豐富多彩,如隱語、反語、誇張語的運用妙用,構成濃郁的 喜劇風格。
對口相聲:是通過甲乙两人對話的方式進行表演的。在寫对口相聲時,
要注意捧逗哏的關系。捧哏的話是代表着觀眾的,有時要肯定有時要否定, 有时还要给予必要的烘托,不能把捧哏的寫的可有可無,既不過份、又恰到 好處。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文本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文本中国传统相声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它以幽默诙谐的对话和模仿、夸张等手法,将人们生活中的琐事和社会现象进行娱乐化的表现。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相声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一些经典作品。
一、背景与历史相声起源于中国北方,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
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最早的相声形式主要是一种虽简单但富有趣味的口头表演,演员主要依靠声音和肢体动作进行表达。
后来,相声逐渐加入了对话和角色扮演的元素,演员开始创造和扮演各种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
到了清代,相声开始融入文言文和戏曲的元素,形成了更加完整的表演形式。
二、特点与表现手法中国传统相声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点:1. 幽默诙谐:相声以幽默的方式表达,通过对话和夸张的形象描绘,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2. 对白技巧:演员通过巧妙的对白技巧,展现出不同角色之间的独特对话和互动,增加观众的趣味和理解。
3. 夸张模仿:相声中经常运用夸张和模仿的手法,通过对人物、事件和事物的夸张表现,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娱乐和笑点。
4. 善于抓住社会热点:相声作品通常会关注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和人物,演员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观点,使得观众在娱乐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三、经典作品中国传统相声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其中一些代表作品是:1.《围城》:由马三立创作,在表达了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差异与冲突的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缺点和问题。
2.《卖油翁》:由侯宝林演唱,以夸张和幽默的表演方式,讲述了一个卖油翁的故事,将普通人的生活琐事诙谐地表现出来。
3.《单刀会》:由郭德纲扮演的角色表演,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单刀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和冒险经历。
这些经典的相声作品代表了中国传统相声的精髓和魅力,它们在演员的表演和语言技巧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准和创新。
四、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相声是一门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说学逗唱相声文化介绍
相声表演技巧
语言技巧:运用语言技巧,如双关、 谐音、比喻等,增强幽默效果
肢体语言:运用肢体语言,如手势、 表情、动作等,增强表演效果
节奏控制:控制表演节奏,如停顿、 加速、减速等,增强表演张力
互动技巧:与观众互动,如提问、 邀请观众参与等,增强表演氛围
相声的传承与创 新
传统相声的传承
01 师徒传承:传统的相声艺
04
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相声名家
马三立:相声泰斗,代表作品有《逗 0 1 你玩》、 2 公战秦琼》、《夜行记》等
刘宝瑞:单口相声大师,代表作品有 0 3 《官场斗》、《化蜡扦》等
马季:新相声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0 4 有《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等
促进文化交流:相声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国际文化交流 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谢谢
方言、乐器等,展现
言等
表演者的模仿能力
12
34
✓ 逗:通过幽默、讽刺、 ✓ 唱:通过演唱太平歌词、
夸张等手法,引发观
数来宝等曲艺形式,展
众的欢笑
示表演者的唱功和才艺
相声段子
单口相声:一个人表演,讲述故 0 1 事和笑话
对口相声:两个人表演,互相配
02
合,互相调侃 群口相声:三个人或更多人表演, 03 共同完成一个相声作品 相声剧:将相声与戏剧相结合, 0 4 通过表演来展现相声的艺术魅力
02
相声可以促进 人与人之间的 交流和沟通, 增进友谊
03
相声可以传播 文化,提高人 们的文化素养
04
相声可以促进 社会和谐,增 强社会凝聚力
文化传承
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内涵。
1-传统相声发展史解析
•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 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也。于是来宾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俳优与相声的渊源
• 1.都以消遣为外衣 • 2.都以讽谏为生命线 • 3.都以语言为手段
〔二〕历代笑话
• 揠苗助长 滥竽充数 • 自相冲突 守株待兔 • 掩耳盗铃 画蛇添足 • 刻舟求剑
• 刘宝瑞《火龙衫》就是《分庄稼》、《火龙衣》两个笑话 的复合 。
• 《火龙衣》:从前有一地主,特地欺侮穷人。冬天,不想 给长工发工钱,就叫那个长工穿一件坎肩儿到磨房里冻着, 要是能熬过一宿就给他工钱,其实是想把那个长工冻死。 等到其次天早晨开门一看,那个长工不仅没冻死,而且还 出了一身汗。说由于他穿的坎肩儿是个珍宝,叫火龙衣。 地主想要,就把工钱给了长工。地主果真穿着那件火龙衣 钻进了磨房,结果冷死了。原来那个长工一宿也没睡觉, 在磨房里推了一宿磨,热了一身汗。
代拉师弟
明明是自己收徒,却出于虚心, 算做代师收徒。
〔四〕相声行业的祖师爷——东方朔
〔五〕相声的传承〔1—6代〕
相声八德〔第四代〕
马德禄,(马三立的父亲); 周德山,艺名周蛤蟆,(马三立的师父); 裕德隆,德字辈大师兄,艺名瞪眼玉子, 焦德海(张寿臣,朱阔泉,常连安的师父); 刘德智(郭启儒的师父); 李德钖艺名万人迷,(马桂元的师父); 李德祥师从恩绪(马寿岩的师父); 张德全师从恩绪。
中国相声艺术溯源
中国相声艺术溯源一、古代类相声艺术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就有了讲故事和笑谈的传统。
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很多典籍中都收录了大量的笑话和幽默故事。
例如《庄子》中的"庖丁解牛"、《列子》中的"愚公移山"、《韩非子》中的"齐王射鹄"等故事,都包含着幽默讽刺的元素。
这些故事和笑谈为相声艺术提供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土壤。
春秋战国时期,一种被称为"百戏"的综合性表演艺术非常流行。
百戏包含了杂技、歌舞、魔术、滑稽戏等多种表演形式。
其中滑稽戏的部分,表演者扮成各种角色,以幽默诙谐的台词和动作逗人发笑。
百戏中的滑稽表演对后世相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先秦时期也出现了专门搜集笑话的书籍,如《晏子春秋》中收录了很多晏婴的幽默故事,这些笑话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汉代是说唱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各种说唱表演形式兴盛。
其中有一种被称为"谐谑"的表演形式,表演者讲笑话、说趣闻,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表演逗笑观众。
汉代还有"俳优"、"弄臣"等角色,他们常常在宫廷中表演滑稽戏和谐谑故事,逗皇帝和贵族们开心。
汉代说唱艺术中的谐谑表演和滑稽戏,为相声艺术提供了直接的传承和借鉴。
例如《西京杂记》中记录了汉代民间流传的笑话,魏晋南北朝时期,笑话和谐谑故事的收集整理达到高潮,出现了专门的笑话集和谐谑故事集。
其中《笑林》是现存最早的笑话集,收录了大量魏晋时期的笑话和谐谑故事,对后世相声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笑林》中收录的笑话涉及政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语言幽默,讽刺意味浓厚。
同时,谐谑戏也继续发展,表演者化妆成各种角色,表演短小的喜剧故事,以逗趣幽默的台词和动作吸引观众。
在唐代,出现了"说诨"和滑稽戏,是相声艺术更早期的形态。
说诨是一种幽默表演艺术,表演者以诙谐的语言和动作逗人发笑。
唐代的滑稽戏也十分盛行,表演者化妆成各种角色,以幽默风趣的台词和动作表演短小的喜剧段子。
中国相声文化艺术知识介绍
声
声 艺
术 知 识 介 绍
壹 基本功之——说 贰 基本功之——学 叁 基本功之——逗 肆 基本功之——唱
壹
基
本
功
之
—
说
相声,是语言类的曲艺式
因此,说是重头戏,相声的主体就是说, 具体来看,相声里的笑话、包袱、灯谜、 绕口令等都是说的范围。
“说”——包括“说”、“批”、“念”、 “讲”四种手法
倒口段子
拉洋片、学四省、双学济南话、天津话、找堂会、怯洗澡、怯算卦、猪吃豆腐、老北京话、 怯拉车、怯卖菜、交租子 等。
由“怯”的本义的引申义(蔑视贬低外行人)命名的“怯相声”占大多数,有二十多段。采用 和不采用“倒口”手法的大约各占一半。经常上演的曲目有《怯算命》、《怯讲究》、 《怯治病》、《怯教书》、《怯当行》等。
玖
谐音法
对同音词巧妙运用,可以妙 趣横生。
拾
争辩法
固执己见,强词夺理,穷追 猛问,振振有词。例如《小 抬杠》
肆
基
本
功
之
—
唱
唱
太平歌词
数来宝
发四喜
太平歌词演唱者,手持木(按:应是“竹”)板两块,用指合 拍,词句多为警世规善的词句,歌韵多婉转。”该书又说: “据该行老辈人云:太平歌词之名,顺治年间已有之,故 宫岔曲中,已有太平歌词之名称……”从穷不怕(朱绍文) 在天桥地场上演出时开始,太平歌词被相声艺人引入“唱” 活,北京解放以前表演相声的演员都必须会唱太平歌词。 相声在明地演出时,于正式开演前或演出中加演。演唱时 把二寸半长,一寸半宽的两块竹板(行话 “玉子”),在 左手手心,运用手指、腕子的击打、颤动,能奏出轻重点 和连环点,比较悦耳动听。唱词基本上是一韵到底的七字 句,最初的唱法是每句前四个字是说,后三个字才演唱押 韵。
中国相声发展相声辈分图表介绍及代表人物
中国相声发展相声辈分图表介绍及代表人物近日在头条里看到很多相声类的文章或视频,谁是谁的师傅、谁谁是一个门派的、谁谁叛变了谁等等。
今天给大家说下中国相声的发展及相声辈分图表介绍:那么首先得说说第一代相声艺人,好多人说是朱绍文,说他是相声的祖师爷,相声圈的人都这么说的,其实真正算来,朱绍文应该是第二代,第一个说相声的人应该是张三禄(咸丰、道光年间的),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代表作《贼鬼夺刀》、《九头案》等。
朱绍文呢,是张三禄的大徒弟又被相声界尊为祖师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张三禄虽说是第一个说相声的,但是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太平歌词等都是朱绍文首创,所以朱绍文被尊为相声祖师爷!朱绍文生于同治、光绪年间,艺名穷不怕,常在天桥撂地演出,当时天桥有八大怪,我们这位相声祖师爷就是八大怪之首。
祖师爷不得了,创立了太平歌词,我个人觉得,相声要是没有太平歌词,是很难立足于曲艺的。
朱绍文还有两个师弟,阿彦涛和沈春和。
二代朱绍文最早的弟子艺名叫“贫有本”,贫有本没有传人。
后来的弟子富有根、徐有禄、范有缘、春长隆,皆代有传人,且支脉兴旺。
二代阿彦涛收徒恩绪、高闻奎,恩绪就是马三立的外祖父,高闻奎没有徒弟。
二代沈春和先后收有六位弟子魏昆志、冯昆治、王有道、李长春、高闻元、裕二福。
三代富有根收徒裕德隆(相声八德之一德子辈大师兄)。
三代徐有禄收徒焦德海、徐茂昌、刘德智。
三代范有缘收徒郭瑞林、周德山。
三代春长隆收徒马德禄。
三代恩绪收徒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骆采舞、戴致斋。
三代冯昆治收徒高德明、吉坪三、高德光、高德亮、常葆臣、郭伯山。
三代高闻元收徒唐玉福、李万兴、张杰尧、韩子康、刘月樵。
高闻元是高德明、高德光、高德亮的父亲。
这就传到第四代了,大家看看,第四代人脉就很兴旺了,差不多有30人,第四代主要介绍下相声八德。
第四代相声八德:裕德隆、焦德海、马德禄、刘德智、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周德山。
相声PPT课件优秀
相声与话剧
话剧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戏剧形式,与相 声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话剧更注重情节和人物塑造,通过舞台 布景、服装、道具等来营造情境;而相 声则更注重于语言技巧和幽默的创意。
在主题和内容上,话剧可以包含更为复 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以及更深层次的 社会意义;而相声则更注重于讽刺和调
小品通常有更多的道具和布景,以及更为复杂的情节设计,而相声则更依赖于语言技巧和对 话的幽默性。
在主题和内容上,相声通常更注重于讽刺和调侃,而小品则可以包含更多的社会现实和人生 百态。
相声与脱口秀
脱口秀起源于西方,与中国相声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脱口秀通常更注重个人观点和情感表达,以幽默的方式谈论时事和社会热点;而相 声则更注重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幽默的创意。
《揭瓦》
总结词
这是一段具有教育意义的相声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小偷偷瓦的故事,提醒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详细描述
这段相声作品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探讨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话题。相声演员通过讲述一个小偷偷瓦的故事,让观 众在笑声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同时,相声演员也借助这个故事,呼吁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
感染力。
用词准确
相声中使用的词汇要准 确,避免产生歧义。
动作技巧
01
02
03
04
手势运用
适当的手势可以增强语言表达 的效果。
身体姿态
保持挺直的身体姿态,展现出 相声演员的精神风貌。
面部表情
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出角 色的情绪变化。
走位有序
在舞台上走动时要保持有序, 不干扰观众视线。
相声
可讽刺自己或别人。如侯宝林的 《夜行记》(讽刺不遵守交通规 则的人)、姜昆的《如此照相》 (讽刺文革时期的社会现象)
九演义》(歌颂京九铁路建设者)
按著作时代
D
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到1949 新相声:1949年到1980年代后期 当代相声:1980年代后期至今
肆
相 声 的 专 业 术 语
来说,主流相声还是再想着越来越无聊,越来越不像相声发展。这一界的大佬们没能把握住现在观众的笑点,错误的认为在
新创作的段子中加入讽刺社会现实和不良现象的内容就能获得观众们的好评,说来说去还是想通过相声教育人民热爱祖国热 爱党,全世界人民都羡慕我们……那对不起,你们的相声是给五毛党听的。听相声是为了给自己寻找乐趣,我们热爱祖国不
相声 的形 成与 发展
相声的特点
壹
贰
相声流派
叁
相声流派和专业术语 相声艺术生存现状
肆
伍
CONTENT
目录
壹
相 的 成 发 声 形 与 展
相 声 有 三 大 发 源 地 :
北
至
京天桥、天津劝业
场和南京夫子庙
, 一
民国初年
, 象 声 逐 渐 从
一 个 人 摹 拟 口 技 发 展 为 单 口 笑 话 , 名 称 随 之 转 变 为 相 声
因而相声艺术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相 声 表 演 采 取 直 接 面 向 观 众 的 方 式 , “ 第 四 堵 墙 ” 在 相 声 表演中是不存在的。许多演员还直接向观众提问,或解答 观众提出的问题,并满足观众的要求。这样,就大大加强 了演员与观众的联系与交流。 在 相 声 的 欣 赏 过 程 , 观 众 虽 然 一 般 不 能 直 接 与 演 员 进 行 对 话,却可以通过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另外,在许 多相声中,捧哏演员的话往往代表了观众的观点,捧哏演 员往往是作为观众的代言人与逗哏演员进行对话。
相声的发展
三.21世纪的衰败
2.
80年代当红的演员对于相声的发展力不从 心。
三.21世纪的衰败
3.新生代演员扛不起大旗。
在为了重振相声举办的“全国相声大赛” 中,新生代亦始终不见勃兴。(中国中央电 视台分别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 年国庆节和2008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举办了四 届全国相声大赛。首届和第二届受到了观众 的好评,第三届第四届相声大赛却被指“看 不到相声的相声大赛”。
具体而言由于相声创作的艰难以及相声作者与演员在待遇上的悬殊致使本就为数不多的专业相声作者纷纷转行或停笔充滞于舞台上的一些作品大多为应景之作缺乏思想性偏离生活想象凭空想象讽刺的锋芒日益减弱相声艺术的魅力不再相声创作的趋时性功利性也使大部分作品缺乏深度与力度缺乏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部分演员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心理
三. 21世纪的衰败
原因分析: 1.创作上的“千篇一律”与“千部一腔”及体现在表演 的“千人一面”与“众口同词”,是造成相声艺术止 步不前, 并引起广大观众喟然慨叹以至失望不满的根 本原因。具体而言, 由于相声创作的艰难以及相声作 者与演员在待遇上的悬殊, 致使本就为数不多的专业 相声作者纷纷转行或停笔, 充滞于舞台上的一些作品 大多为应景之作, 缺乏思想性, 偏离生活想象, 凭空 想象, 讽刺的锋芒日益减弱, 相声艺术的魅力不再, 相声创作的趋时性、功利性也使大部分作品缺乏深度 与力度, 缺乏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 部分演员有 “一招鲜, 吃遍天”的心理。
三.21世纪的衰败
3.相声被“肢解” 相声元素被小品吸取 相声剧的兴起 相声剧是一种新兴的艺术表演形式,它是在相声 和戏剧的基础上产生的,打破了传统相声的表现方 式和表演方法,以戏剧的形式把相声的精华展示出 来。相声剧是一种有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甚至舞 台道具背景的相声表演。
传统相声艺术鉴赏之马派相声
传统相声艺术鉴赏之马派相声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综合性的说唱艺术。
马派相声是中国相声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分支流派,兴起于清末民初时期。
本文将为您介绍传统相声艺术鉴赏之马派相声。
马派相声的起源和发展马派相声起源于宣化一带,是以“社火”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吹逗小品,后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齐唱和说脱俗的民间艺术。
20世纪初,马庆云将马派相声引入京城,成为了当时京城相声艺术的一种重要流派。
马派相声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在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上不同于其他相声流派。
马派相声讲究逗趣、机智,善用文字游戏和俚语调侃,曲折细腻,语言诙谐风趣。
马派相声中的常见剧目《七侠五义》《七侠五义》是马派相声中的代表作,该剧目主要讲述了北方七个侠义好汉拯救穷苦百姓的故事。
整个剧目紧凑、引人入胜,其中穿插了许多寓意深刻的小段子,深受观众喜爱。
《钓秦淮》《钓秦淮》是一出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的传统戏曲折子戏。
也是马派相声的经典剧目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个钓鱼者在秦淮河畔,顺利地钓到了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并展开了一段爱情故事。
《白云岗》《白云岗》取材自明代小说《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好汉收集民心、抗击董卓的故事。
马派相声中的《白云岗》以妙趣横生的段子、优美婉转的曲调,让观众耳目一新。
马派相声在当代的影响在当代社会,马派相声将传统的相声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得马派相声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
当代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则是马派相声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相声作品在深挖传统相声内涵的同时,注入了新时代的元素和思想,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总的来说,马派相声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是中国传统相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马派相声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传统相声艺术的著作权保护探析
引言传统相声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是曲艺中的一个特别而又有特色的门类。
传统相声这门艺术经历百年,从产生、发展、没落到现在的重新复兴,其中凝结了几代艺术家和广大人民的智慧结晶。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与完善,在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不断被强调的背景下,传统相声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中涌现出了不少知识产权问题,面临着现实与法律的冲突,而且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相声这门传统艺术能否继续传承并发扬。
但是,由于传统相声艺术的表演特点和相声行业内的历史传统,广大相声听众、观众往往只知相声段子的表演者而不知其作者。
作为相声作品作者的权益,在表演者权和其他权利实现双赢的情况下,相声作品的作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权益。
理清与分析相声作品法律保护关系着相声这门艺术能否继续存在与发展,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论及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问题时,往往要提及其中的曲艺这个艺术门类。
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谈到曲艺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时,作者都是对于相声这种很具有特殊性的曲艺门类一笔带过,没有单独把相声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特点以及与其他民间文学艺术和曲艺的区别,从而对在相声艺术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本文拟以相声艺术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从传统相声艺术独特的艺术特点以及表现手法分析现今相声艺术中相声作品法律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
1 传统相声艺术的历史与发展1.1 传统相声艺术综述传统相声的表演形式简便灵活,演员以亲切自然的口吻,运用经过艺术加工的生活化的口语,结合“说、学、逗、唱”等多种手段,在叙事的过程中或摹拟人物或评点人、事,最终的目的都是使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产生共鸣,引发笑声。
传统相声的题材颇为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不论是文学、影视还是戏曲、歌舞,只要是观众熟悉和喜爱的,皆能为其所用。
其题材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乎出现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都需要传统相声演员凭借自己的理解分别加以揣摩和刻画。
唱观众朋友我谢谢你相声
唱观众朋友我谢谢你相声唱观众朋友我谢谢你相声在中国的传统表演艺术中,相声作为一种颇受欢迎的形式,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观众群体。
而在相声演出中,有一句经典的开场白,“唱观众朋友我谢谢你”,成为了相声演员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
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蕴含着相声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也展现出相声与观众之间的特殊关系。
一、深度评估1. 相声的起源及发展:相声作为源于北方的一种口头表演形式,起源于明代。
起初,相声只是民间闲暇时的口头娱乐,后来逐渐发展为专业演出形式,并在20世纪成为一种正式的表演艺术。
相声以幽默、机智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揭示为特点,凭借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
2. “唱观众朋友我谢谢你”的含义:“唱观众朋友我谢谢你”是相声演员开场时的一种常见用语,用以向观众表示感谢和敬意。
这句话体现了相声演员对观众支持和喜爱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相声文化中观众的重要地位。
3. 观众在相声文化中的角色:观众是相声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热情和反馈是相声演员精彩表演的源动力。
观众通过欢笑、掌声和喝彩,让相声演员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满足感,也给予了他们继续创作和表演的动力。
观众的呼声和期待,推动着相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广度评估1. 相声文化的社会影响:相声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表演形式,不仅仅具有娱乐性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承载着社会的压力和情感。
相声作品中常常涉及社会热点和时事评论,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2. 相声与观众的互动性:相声演员在表演中常常与观众互动,通过调侃、逗笑和问答等方式,拉近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观众的反馈和参与感,使得相声演出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增强了观众对相声文化的认同感。
3. 相声的传承与创新:相声是一门需要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表演艺术形式。
传统的相声技巧和各种经典段子是相声的基础,但相声演员需要在传承的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良,以适应当代观众的口味和需求。
漫谈相声历史(上):相声沿袭100余年,晚清民国英才辈出
漫谈相声历史(上):相声沿袭100余年,晚清民国英才辈出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于三胜倒像是活的⼀样。
这是清朝道光年间,⼋⾓⿎满族票友随缘乐(本名:司瑞轩)在他的《随缘乐》书中写到的,在“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这句话中,提及了“相声”“张三禄”,⽽张三禄也成为了当前⽂字记载中最早的相声艺⼈。
“管⼉张”张三禄漫画像张三禄,原为⼋⾓⿎艺⼈,因表演时喜欢现场抓哏(即:现挂),使得很多同⾏都不愿与其合作,⽆奈之下,他开始在北京天桥撂地演出,并逐步脱离⼋⾓⿎的表演定式,将“说学逗唱”融⼊表演过程,并为他的这种表演取名:相声。
旧时北京天桥盛景“相声”,取“相”貌之“相”,“声”⾳之“声”,谓之相声。
这是相声真正作为艺术形式予以沿袭的开端,⽽相声真正⾛上艺术舞台,则需要从张三禄的徒弟“穷不怕”朱绍⽂开始,⽽这⼜是另外⼀段故事了。
穷不怕油画形象“穷不怕”朱绍⽂:撂地演出仪式感,对⼝相声奠基⼈当时的天桥演出,与现在的园⼦演出很不⼀样,不提前卖票,⽽是靠路⼈打赏,有些像西⽅街头艺⼈,⼤家⼋仙过海,各凭本事,你唱你的⼩曲,我打我的⼤⿎,吸引来⼈驻⾜观看,才有可能得到赏钱,可以说,当时是⼀个凭本事吃饭的时代。
“穷不怕”朱绍⽂的天桥雕像朱绍⽂的演出很有仪式感。
他在天桥撂地表演时,往往先⽤⽩砂⽯磨成的细粉末在天桥⼀隅画出演出的场地,随后,仍然⽤⽩粉末⼀边在地上勾出“福”“寿”字样,⼀边唱着《太平歌词》,招徕⼈群。
朱绍⽂从始⾄终,⼀直靠⾃⼰的本事吃饭,即使当时有王府宴请他去表演,也不过寥寥数场,不愿被养在内院,这⼀点,他的⼀位后辈倒是颇有他的风采!⼀开始时,朱绍⽂以单⼝相声见长,随着他收徒“穷有根”、“贫有本”之后,不时地以⼆⼈,或三⼈进⾏集体表演,这便是对⼝相声、群⼝相声的雏形。
“穷不怕”朱绍⽂⽤过的⽵⽚,上书⽂字可见其风⾻关于朱绍⽂,相声第四代(如以张三禄为第⼀代,算是第五代)门长张寿⾂曾经说过:在朱绍⽂(也作:朱少⽂)之前也有相声,但那是“暗相声”,是⼝技和故事的组合,⽽“明相声”的形成,始祖就是朱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撂地作艺
• “撂地”作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 第一种,诙谐地学唱京剧和小曲; 第二种,当众表演“象声”--口技; 第三种,中长篇的笑话,摹拟各种做小买卖的 吆喝声; 第四种,怪诞的滑稽表演。
• 在旧时代,凡是摆地摊靠口巧舌能挣钱吃饭的人, 都叫做吃开口饭的,被列入”八门”。 • ”八门”是金(算命、卜卦、相面、测字、看风 水)、皮(卖草药及药糖的)、彩(变大、小戏 法的)、挂(表演武术、练把式的)、平(说评 书的)、疃(说相声的,行话叫做“疃 春”)、调(卖戒鸦片烟药的)、柳(卖唱的: 唱京戏的叫做”海柳”,唱鼓曲的叫做”柳海 轰”,唱小曲的叫做”杂柳”)。 • 金、皮、调三门属于骗人的行当;彩、挂、平、 疃、柳属于民间杂耍技艺,并列一起,等于把民 间技能和江湖骗术混为一谈,实属良莠不分。
• (一)先秦“俳优” • 以科诨(插科打诨)为 特点,却不排斥音乐、 戏剧、歌舞成份,实际 上是综合艺术。
《滑稽列传——优孟谏楚庄王》
•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 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 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槨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 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 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 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 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 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 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 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 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等等
。
俳优与相声的渊源
• 1.都以娱乐为外衣
• 2.都以讽谏为生命线 • 3.都以语言为手段
(二)历代笑话
• 揠苗助长 滥竽充数
•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 掩耳盗铃 画蛇添足 • 刻舟求剑
• 刘宝瑞《火龙衫》就是《分庄稼》、《火 龙衣》两个笑话的复合 。
• 《火龙衣》:从前有一地主,专门欺负穷人。冬天,不想 给长工发工钱,就叫那个长工穿一件坎肩儿到磨房里冻着, 要是能熬过一宿就给他工钱,其实是想把那个长工冻死。 等到第二天早晨开门一看,那个长工不仅没冻死,而且还 出了一身汗。说因为他穿的坎肩儿是个宝贝,叫火龙衣。 地主想要,就把工钱给了长工。地果真穿着那件火龙衣 钻进了磨房,结果冷死了。原来那个长工一宿也没睡觉, 在磨房里推了一宿磨,热了一身汗。
三、相声建立行业
• 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合著《相声溯 源》和《相声艺术论集》中已作了详尽的论证, 梳理出的发展线索:
• 像生--象声--相声
(一)开山祖师朱绍文
.“穷不怕”朱绍文,天桥八大怪之首
• 满腹文章穷不怕 • 五车书史落地贫 •
张三禄
朱绍文 阿彦涛 (穷不怕)
沈春和
撂地作艺
•
• • • • 早期演出场所并不多,除在茶馆、杂耍园子、 街头和庙会外,天桥则是杂耍艺人“撂地”作艺 的重要场所。场分为三等: 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 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 下等的什么设备都没有,只有一快空地。 相声艺人用白沙子在地上画个大圈就开始表演, 行画叫做“画锅”,无非是靠它吃饭的意思。自 嘲“刮风减半,下雨全无”,过的是“雨来散” 的生活。
(五)明代“象声”
• 。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
•
•
• •
•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 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 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 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 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 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 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 已。
(三)唐代参军戏
• 参军戏继承了古代俳优的传统,以嘲弄讽刺为能 事。表演时一个戴头巾,穿绿衣服,叫做“参 军”,另外一个穿破衣服,像个僮仆,叫“苍 鹘”,像对口相声里一个逗哏的,一个捧哏的。
(四)宋代百戏
• 宋代百戏杂陈,盛况空前,说唱艺术繁盛,百戏 中说唱的有:讲史、说三分、五代史、小说、商 谜、说经、诸宫调、学像生、学乡谈、叫果子、 小唱等等。
(二)早期著名艺人
• 1.阿彦涛
• “浑门相声”与“清门相声”
• 2.沈春和
• 弟子有魏昆志、冯昆治、裕二福、高闻元 等。东北三省的相声是冯昆治在那里繁 衍发展起来的。
(三)相声行业的拜师规矩
• 在旧时代,学相声必须正式拜师。没有师承门户,不算艺 人,不准参加演出。 • 相声界拜师要先认引、保、代三师。 • 口传心授。 • 马三立的拜师贴: • 今天邀请各位光临,是为马德禄的三儿子马三立拜周德山 为师,又算拜门,又算授业。言明满师以后,给周老师效 力一年。授业期间,衣、食、住、行概由师父承担,出师 后自理。三节两寿,拜望师父,礼有厚薄,各凭天良...... 授业期间,死走逃亡,业师概不负责。中途辍学,赔偿三 年膳费。
(六)传统相声段子
• 《找堂会》、《大保镖》、《文章会》、《夸住宅》、《开粥厂》、《当行论》、《报菜名》、《地理图》、《黄 鹤楼》、《八大改行》、《八扇屏》、《三近视》、《白事会》、《扒马褂》、《论捧逗》、《绕口令》、《关公 战秦琼》、《蛤蟆鼓》、《金殿斗智》、《珍珠翡翠白玉汤》、《山东人斗法》、《假行家》、《金刚腿》、《反 七口》、《批聊斋》、《批三国》、《歪讲三字经》、《歪讲四书》.《韩信击缸》.《小神仙》.《反四辈》.《丢驴 吃药》.《双槐树》.《硕二爷》.《君臣斗智》.《杨乃武写状》.《口吐莲花》.《醋点灯》.《卖五器》.《邵康节测 字》.《字像》.《大相面》.《大西厢》.《对对子》.《怯拉车》.《怯卖菜》.《揣骨相》.《大上寿》.《对对子》. 《化蜡扦》.《波斯猫》.《训徒》.《老老年》.《窝头论》.《歪批百家姓》.《五百出戏名》.《洋钱伤寒》.《贼说 话》.《三节会》.《哏政部》.《麦子地》.《巧嘴媒婆》.《杨树标》.《枪毙刘汉臣》.《白宗巍坠楼》.《熬柿子》. 《卖布头》.《找五行》.《黄半仙》.《风雨归舟》.《日遭三险》.《黄鹤楼》.《捉放曹》.《打灯谜》.《古董王》. 《卖挂票》.《韩复榘演讲》.《朱夫子》.《汾河湾》.《康熙私访》.《开茅房》.《吃饺子》.《揭瓦》.《打油诗》. 《粥挑子》.《戏迷摆寿》.《戏迷砸砂锅》.《戏迷入洞房》.《傻子转文》.《傻子拜寿》.《纪晓岚》.《百兽图》. 《小诸葛测字》.《山东跑堂》.《山西家书》.《买估衣》.《三性人》.《买卖论》.《怯跑堂》.《傻子进城》.《偷斧 子》.《怯跟班》.《读祭文》.《道光吃热汤面》.《五人义》.《娃娃哥哥》.《赞马诗》.《三瘸婿》.《三怪婿》.《吃 西瓜》.《小淘气》.《王二姐思夫》.《张飞爬树》.《酒令》.《学四相》》.《学四省》.《学梆子》.《玉堂春》.《四 大名旦》.《训子》.《卖药糖》.《财迷还家》.《切糕架子》.《学满语》.《怯洗澡》.《戏迷游街》.《武训徒》.《学 京话》.《戏迷转》.《改良拴娃娃》.《说乐梦》.《庸医》.《点痦子》.《渭水河》.《姐夫戏小姨》.《卖黄土》.《增 和桥》.《问路》.《避雨》.《行话》.《说大话》.《磕巴论》.《中秋节的生日》.《忌字》.《跑媒拉纤》.《买金笔》. 《江南围》.《借轿子》.《讨军饷》.《九头案》(注:此传统相声已失传下半部分,残存上半部分).《数来宝》. 《学唱数来宝》.《对坐数来宝》.《找陈宫》.《杂学唱》.《追柳》.《戏曲哭笑论》.《山东二黄》.《哭四出》.《乌 龙院》.《学汉剧》.《学坠子》.《学大鼓》.《学唱太平歌词》.《学英语》.《洋鼓洋号》.《外八扇》.《朋友论》. 《圣贤愁》.《传代钱》.《怯算命》.《赌论》.《反正话》.《学外语》《戏说长沙》.《红灯记》.《聚宝盆》.《算人 口》.《两头忙》.《扭嘴儿》.《改良数来宝》.《卖马》.《法门寺》.《草船借箭》.《战长沙》.《携琴访友》.《属 牛》.《二十四孝》.《杜十娘》.《下神儿》.《糊涂一辈子》.《一妻一妾》.《熟了就好了》.《送媒》.《大力丸》. 《翻跟头》.《皇帝选陵》.《十二缺》.《灶王爷》.《白蛇传》.《假斯文》.《借火儿》.《兄妹联句》.《孟姜女》. 《竞水》.《暴发户》.《家务事》.《慈禧入宫》.《学行话》.《黄白胖子》.《九月九》.《阎王请医》.《看葡萄》. 《乘嘴衙役》.《家兄》.《文庙》.《双音字》.《倒坐观音台》.《刮眉毛》.《东坡鱼》.《俏皮话》.《帮厨》.《写对 联》.《窦公训女》.《连升三级》.《天文学》.《大娶亲》.《学西河》.《称谓》.《金龟铁甲》.《傻子学乖》.《打元 宵》.《答非所问》.《树没叶》.《献地图》.《揭丑》.《学徒》.《罗成戏貂蝉》.《失空斩》.《英台修书》.《学京 剧》.《五行诗》.《鸡冠花》.《哭当票》.《人情话》.《珍珠倒卷帘》.《五兴楼 》.《 洪鸾喜 》.《吃月饼》.《过 关》.《南方话》.《 故事谜语 》.《迷信论》.《天王庙》.《扒员外皮》.《杂学唱》.《万人迷》.《哭论》.《滑油 山》.《梁祝哀史》.《梦中婚》.《烧骨记》.《遇皇后》.《四管四辖》.《洪洋洞》.《南弹北弦》.《断弦》.《武松打 虎》.《方言误》.《弦子书》.《江湖口》.《八大吉祥》.《打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