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指引解读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6 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6 号的重要性在于规范和指导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该指引的内容涉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对企业管理和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本文中,将深入探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6 号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并共享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6 号的内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6 号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内部控制基本理念和原则:该部分详细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包括全面性、持续性、科学性和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内容,为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指导。
2.内部控制的组织框架:该部分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运行机制等内容,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框架进行了详细规定,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引。
3.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该部分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监督程序等内容,为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和运行进行评估和监督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4.内部控制的改进和完善:该部分详细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改进和完善的方法和程序,为企业持续改进和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6 号的重要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6 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性指导作用:该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提出了全面而有针对性的要求,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指导作用,有利于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管理和经营水平。
2.提高风险防控能力:该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防控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有助于企业加强对各类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保障企业的稳健经营。
3.促进企业持续改进:该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估和监督提出了具体要求,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和完善。
4.增强投资者信心: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而该指引的实施能够有力地提升企业的透明度和治理水平,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财政部解读18项企业内控指引解读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1)—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1)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1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 (25)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32)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38)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44)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 (4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63)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 (6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80)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 (85)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8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98)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 (104)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10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 (117)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 (126)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131)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 (137)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
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
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附件2: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全面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规范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揭示和防范风险,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第三条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至少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评价工作应当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
评价工作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客观性原则。
评价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本评价指引,结合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评价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报告形式等,明确相关机构或岗位的职责权限,落实责任制,按照规定的办法、程序和要求,有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企业董事会应当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章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第五条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以及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第六条企业组织开展内部环境评价,应当以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应用指引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环境的设计及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认定和评价。
第七条企业组织开展风险评估机制评价,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有关风险评估的要求,以及各项应用指引中所列主要风险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应对策略等进行认定和评价。
第八条企业组织开展控制活动评价,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的控制措施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相关控制措施的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认定和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解读与操作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解读与操作指引》一、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企业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和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而审计政策则是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作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并提供操作指引,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应用该政策。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和重要性1.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定义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管理层为实现经营目标,保障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而建立和持续运作的一系列机制和制度。
它涵盖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等方面,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2. 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它可以有效防范和降低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良好的内部控制也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合规性,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保障。
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意义和内容1.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意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是为了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运作情况,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和监督的制度和规范。
它的建立和执行有助于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内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通常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和原则、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报告的编制和提交、审计结果的跟进和整改等内容。
它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计和评价,以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能够有效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
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操作指引1. 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审计政策,明确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和方法,以及责任人和时间安排等内容。
审计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确保符合企业的经营需求和管理要求。
2. 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在审计政策的指导下,企业应当组织内部或外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计和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
三)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二、配套指引的分类解读
一)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二) 关于评价指引
资金活动 采购业务 资产管理 销售业务 研究与开发 工程项目 担保业务 业务外包 财务报告
组织架构
发展战略
人力资源
社会责任
内部环 境类
企业文化
控制活 动类
控Hale Waihona Puke 手 段类全面预算 合同管理 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
华彩咨询集团
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 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提供指引,在配套指引乃至 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占居主体地位
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 评价提供指引 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 业务提供指引
三) 关于审计指引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 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1)审计责任划分:建立和实施内控是董事会的责任, 有效性审计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2)审计范围: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范围应当覆盖企业 内部控制整体而不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3)整合审计: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 计,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 4)利用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有效利用被审计单位人 员的工作成果,尤其是自我评价结论,可以减少审计 成本 5)审计方法: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 并将方法作为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 6)评价控制缺陷: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划分与《企业 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规定相一致 7)审计报告出具: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涉及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两大方面; 同时,还提供了四种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参考格式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解读
第一部分:引言1. 背景介绍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石,它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财务、运营、合规等。
在企业内部控制的体系中,资产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资产管理不仅涉及到企业的财务安全,还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效益,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对资产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2. 解读目的本文旨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进行解读,帮助企业和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指引,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保障企业的财务安全和运营效率。
第二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解读1. 资产管理的定义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首先对资产管理进行了明确定义,它包括了企业对资源和资产的获取、使用和处置等所有环节的管理和控制。
2. 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强调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良好的资产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资产利用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保障企业的财务安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 资产管理的内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对资产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资产的购置、使用、保管、处置等方面,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和流程。
4. 资产管理的责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明确了资产管理的责任,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对资产管理负起直接责任,并要求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
第三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的应用案例分析1. 案例一:公司X的资产管理实践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和流程,公司X便是一个良好的案例。
公司X建立了完善的资产采购、登记、使用和处置流程,同时制定了专门的资产管理制度和规范。
在公司X的资产管理实践中,资产的来源和去向都能够得到清晰记录,有效防止了资产流失和挪用的情况。
2. 案例二:公司Y的资产管理不善相对于公司X的良好实践,公司Y的资产管理则显得不善。
公司Y在资产采购、使用和处置方面缺乏规范,导致了过多的资产闲置和浪费,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出现了资产流失的情况。
财政部解读18项企业内部管理指引
财政部解读18项企业内部管理指引
财政部最近发布了18项企业内部管理指引,并解读了这些指
引的关键要点。
这些指引意在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加强企业
的财务监督和风险防范能力。
以下是这些指引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1. 财务制度建设: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包括会计制度、财务报告制度等,以规范财务管理行为。
2. 资金管理:企业应加强资金计划和预测管理,合理安排资金
使用,确保资金的合理流动和利用。
3. 财务风险防范:企业应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及时发现、分析和应对财务风险,以保障企业的财务安全。
4. 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管理、业务流程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以规范企业的运营活动。
5. 财务会计核算:企业应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确
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报告披露:企业应及时、准确地披露财务信息和相关信息,增加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这些指引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内部管理要求和操作指南,有助于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企业应认真履行这些指引,并注重日常实践中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财政部对18项企业内部管理指引的解读,具体实施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判断和调整。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财政部会计司最近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该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解读和指导,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具体的指引。
首先,该指引明确了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内部控制目标和原则。
指引指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提供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和可理解的财务信息。
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内部控制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和规模来设计,确保风险的有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适度。
其次,指引明确了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指引列出了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包括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会计估计和计算方法、重大会计处理和决策、审计调整和财务报表披露。
企业需要对这些环节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建立适当的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再次,指引提出了财务报告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控制策略。
指引指出,企业需要针对财务报告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风险评估应考虑财务报告的重要性、风险影响的概率和影响程度等因素。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等方式,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最后,指引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提出了建议。
指引要求企业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制度,包括内部审计、独立董事的监督和外部审计等。
企业应定期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并委派专业机构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同时,企业还应及时披露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以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具体的指引。
企业应根据指引要求,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财务报告过程中,企业还应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策略制定,并建立监督和评价制度。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提供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和可理解的财务信息,增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和信心。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及解读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及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根据我国公司法和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制的一项指导性文件。
它主要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以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水平,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
下面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进行详细解读。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目标;第二,评价的范围和方式;第三,评价的程序和方法;第四,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指标;第五,评价报告的编制和使用;第六,评价方法的说明。
首先,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目标是评价的基础。
指引明确了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管理和财务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措施和程序。
其目标是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经济高效地开展业务、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合规性,以及监督和防范风险,提高企业长期发展的能力。
其次,在评价的范围和方式方面,指引要求对企业内控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分为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要素进行评价。
评价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文件审查、场地检查等方式进行。
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评价前的准备、实施评价、报告编制和结果反馈四个阶段。
评价前要对评价对象进行了解,制定评价计划和程序。
实施评价则是按照指引所要求的评价内容和指标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
报告编制是对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评价报告。
结果反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并跟踪评价的实施情况,促进内控的不断改进。
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指标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要素。
对于每个要素,指引都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
例如,对于内部控制环境要素,评价指标包括企业文化、内控组织和人员等方面的要求。
评价报告的编制和使用是评价的最终阶段。
指引要求评价报告应包括评价过程的描述、评价结果的总结和改进建议等内容。
评价结果可以作为企业内控改进的参考依据,也可以用于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的需要。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实施解读
•2010年4 月26日发
布
PPT文档演模板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实施解读
配套指引协助做好三件事
•审计师: 按照《审计指引》的要求,对财 务报告内 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 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 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 制的重大缺陷予以披露 评价对象为企业建立和实施的财 务报告内部控制
PPT文档演模板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 引》实施解读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5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实施解读
主要内容
一、《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主要内容解析 二、配套指引对董事会的要求 三、企业的合遵循挑战 四、合规之路该如何规划 五、合规工作的主要要求 六、合规工作的组织与人力资源安排 七、如何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其风险管理的关系
•第二章 内部控制评价的 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应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并包括内部控制设计和运 行两个方面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当形成工作底稿,详细记录企业执行 评价工作的内容
•第三章 内部控制评价的 程序
PPT文档演模板
•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部门或专门机构负责内部控制评价 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评价工作方案应报经董事会或其授权机构审批后实施 •评价工作组成员对本部门的控制评价工作应当实行回避制 度
•企业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实施内部控制评价。为企业提供内 部控制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
供内部控制评价服务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实施解读
•第四章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 •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定
•第 三 层 次
PPT文档演模板
•对于应用指 引的解释/指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解读
《企业内部控制应⽤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旨在有效控制研发风险,提升企业⾃主创新能⼒,充分发挥科技的⽀撑引领作⽤,促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本⽂就此进⾏解读。
⼀、研究与开发业务流程企业应当着⼒梳理研究与开发业务流程,针对主要风险点和关键环节,制定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不断提升研发活动全过程的风险管控效能。
图1列⽰了⼀般⽣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业务流程图。
⼆、研究与开发业务的主要风险及管控措施如图1所⽰,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流程,主要涉及⽴项、研发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研究成果的开发和保护等。
(⼀)⽴项⽴项主要包括⽴项申请、评审和审批。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研发计划与国家(或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不匹配,研发承办单位或专题负责⼈不具有相应资质,研究项⽬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评审和审批环节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创新不⾜或资源浪费。
主要的管控措施:第⼀,建⽴完善的⽴项、审批制度,确定研究开发计划制定原则和审批⼈,审查承办单位或专题负责⼈的资质条件和评估、审批流程等。
第⼆,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及技术现状,制定研究项⽬开发计划。
第三,企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研发计划,提出研究项⽬⽴项申请,开展可⾏性研究,编制可⾏性研究报告。
企业可以组织独⽴于申请及⽴项审批之外的专业机构和⼈员进⾏评估论证,出具评估意见。
第四,研究项⽬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审批,重⼤研究项⽬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机构集体审议决策。
审批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研究项⽬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成果转化的可⾏性。
第五,制定开题计划和报告,开题计划经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开题报告应对市场需求与效益、国内外在该⽅向的研究现状、主要技术路线、研究开发⽬标与进度、已有条件与基础、经费等进⾏充分论证、分析,保证项⽬符合企业需求。
(⼆)研发过程管理研发过程是研发的核⼼环节。
实务中,研发通常分为⾃主研发、委托研发和合作研发。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配套指引、解读(DOC 156页)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配套指引、解读目录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 (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9)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9)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组织架构 (1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 号——发展战略 (17)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发展战略 (1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 号——人力资源 (25)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人力资源 (2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 号——社会责任 (33)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应用指引之社会责任 (3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 号——企业文化 (41)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应用指引之企业文化 (4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 号——资金活动 (47)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资金活动 (5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 号——采购业务 (66)财政部解读内控配套指引之采购业务 (6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 号——资产管理 (73)财政部解读内控配套指引之资产管理 (7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 号——销售业务 (87)财政部解读内控配套指引之销售业务 (8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 号——研究与开发 (93)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研究与开发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 号——工程项目 (96)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应用指引之工程项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 号——担保业务 (104)财政部解读内控配套指引之担保业务 (10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 号——业务外包 (11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 号——财务报告 (11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 号——全面预算 (115)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全面预算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 号——合同管理 (122)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合同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 号——内部信息传递 (12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 号——信息系统 (129)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131)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136)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财会[2008]7号中直管理局,铁道部、国管局,总后勤部、武警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审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审计局,中国证监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监管局,中国证监会上海、深圳专员办,各保监局、保险公司,各银监局、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管理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有关中央管理企业: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现予印发,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指引》解读(连载之一)--企业内控指引之组织架构
置 ; 是 , 业是 否 对 内部 组 织 机 构设 置 、 职 能 部 组 织 架 构 指 引 起 草 调 研 过 程 中 . 们 发 现 . 分 上 二 企 各 我 部 门 的职 责权 限 、 织 的运 行 流程 等 有 明确 的书 面 说 市 公 司 在 董 事 会 下 没 有 设 立 “ 正 意 义 上 ” 审计 组 真 的
担 相应 的义 务 . 而 为业 务 顺 利 开 展 进 而 实 现企 业 实 施 , 根据 环 境 变 化 及 时 作 出调 整 : 从 并 四是 , 业 内 企
发展 战 略 提供 组 织 机构 的支撑 平 台。企业 应 当根据 部 组 织 机 构 的设 计 与 运 行 是 否 适 应 信 息 沟 通 的要 发 展 战 略 、 务 需 要 和控 制 要 求 . 择 适 合 本 企 业 求 , 利 于信 息 的上 传 、 达 和在 各 层 级 、 业 务 活 业 选 有 下 各
构 设 计 不 科 学 . 责 分 配 不 合 理 . 能 导 致 机 构 重 任 职条 件 、 事 规 则 和 工 作 程 序 等 权 可 议 叠 、 能交 叉 或 缺失 、 诿 扯皮 、 行 效 率 低 下 。具 职 推 运 从 内部 控 制 建 设 角度 看 . 设 企业 或 转 制企 业 新 体 表 现 为 : 是 . 业 内部 组 织 机 构 是 否 考 虑 经 营 如 果 一 开 始 就 在 治理 结 构 设 计 方 面存 在 缺 陷 . 然 一 企 必
三 、 于 组织 架构 的设 计 关
组 织 架 构 的设 计 主要 是 针 对 按 《 司法 》 设 公 新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全部)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组织架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指出,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其中,核心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
为什么要制定组织架构指引?该指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对组织架构的设计和运行等提出了哪些要求?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关于组织架构指引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一个现代企业,无论是处于新建、重组改制还是存续状态,要实现发展战略,就必须把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放在首位或重中之重。
否则,其他方面都无从谈起。
第一,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可以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个企业怎样才能永远保持成功呢?这就要靠制度。
这个制度就是现代企业制度。
它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现代企业制度。
可见,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组织架构问题;或者,一个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应当具备科学完善的组织架构。
也可以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从组织架构开始。
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和我国现代企业的实践证明,公司治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永恒的主题。
第二,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舞弊风险。
串谋舞弊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颗“毒瘤”,也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难点之一。
2004年11月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中航油(新加坡)股份公司期权交易巨亏案就是一个典型。
第三,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可以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组织架构是企业内部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实施控制活动、促进信息沟通、强化内部监督的基础设施和平台载体。
一个科学高效、分工制衡的组织架构,可以使企业自上而下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进而采取控制措施予以应对,可以促进信息在企业内部各层级之间、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及时、准确、顺畅的传递,可以提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力度和效能。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保护企业财产、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财政部会计司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本文将对该指引作一解读。
首先,组织架构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组织架构是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它规定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设置、职责与权限等。
正确合理的组织架构能够确保内部控制系统的顺利运行,有效防范各种风险。
指引首先强调了企业高层管理者在组织架构中的作用。
高层管理者负有制定与确保执行内部控制政策的职责,他们应该为内部控制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并向全体员工明确传达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此外,高层管理者还应当建立适当的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和改进。
其次,指引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职责划分的原则。
在组织架构中,应当明确每个部门和员工的职责与权限,确保职责分工的明确性和过程的规范性。
各部门应当根据自身的职能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员工充分理解和执行这些制度。
另外,指引还对内部控制的沟通和报告机制作出了明确要求。
组织架构需要确保各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畅通,必要的信息传递和报告机制应当建立起来,以便有关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到各种风险和问题。
同时,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当定期对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并出具相关报告。
此外,指引还提到了内部控制审核与监督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部门应当根据集中控制原则和合理控制成本的原则,建立内部控制审核与监督的程序和机制。
有效的内部控制审核与监督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提高内部控制的效能。
最后,指引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提出了具体要求。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改进的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自评和外部评估,并将改进的成果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和员工。
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内部控制,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风险挑战。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及配套指引》解读
企业内部把握基本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把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力量,促进企业可持续进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其次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
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把握。
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把握,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把握目标的过程。
内部把握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平安、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进展战略。
第四条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把握,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把握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掩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把握应当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关留意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把握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安排、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把握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公平相适应,并随着状况的转变准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把握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把握。
第五条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把握,应当包括下列要素:(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把握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安排、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企业准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把握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把握活动。
把握活动是企业依据风险评估结果,接受相应的把握措施,将风险把握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准时、精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把握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为了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同时提高治理和经营效率,本文将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进行详细介绍。
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1. 内部控制目标的明确企业应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应性较强的目标,明确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所追求的结果或影响。
2. 内部控制责任的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应明确分配给各级管理人员,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应承担不同的内部控制责任。
3.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企业应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项业务流程、操作程序、岗位职责等,确保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
4. 内部控制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企业内部控制需要确保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信息的遗漏和失真,同时确保内部控制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5. 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和监督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正和改进。
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1. 风险管理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环节,对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 控制活动企业应确保各项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和有效性,通过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标准,明确各项业务流程,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控制活动的有效执行。
3. 信息与沟通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信息与沟通机制,确保内部控制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沟通,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监督和评价企业应设立独立的监督和评价机构,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提出改进意见。
5. 信息技术支持企业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实现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益处1. 保障企业资产安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防止资产的滥用、浪费和盗窃,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及运用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及运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中国证监会发布的,用于指导上市公司和其他公众公司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南。
该指引的出台旨在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层风险意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和竞争力。
以下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解读和运用。
首先,《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明确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
内部控制是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保障的一套制度。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提供合理的保证,确保公司财务报告不存在重大错误或欺诈,保护资产的安全和高效运营,促进公司运营的合规性和规范性,保护投资者权益。
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构建了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
该框架由五个方面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
控制环境是指公司内部的价值观、道德风险意识和道德约束,风险评估是指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控制活动是指公司为达成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信息与沟通是指内外部信息传递的过程,监控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估。
然后,《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强调了内部控制的运行和审计。
内部控制的运行需要管理层全面认识和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内部自查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来实现。
审计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审计人员要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并及时提供资料和意见。
最后,《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重点强调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
公司应该根据风险的不同程度,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比如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等。
企业内部控制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通过内部的反馈信息和外部的监督机制,及时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从以上解读中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和运营效率。
企业可以通过遵循该指引,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投资者信任和企业竞争力。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应用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保护自身利益,实现组织目标,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建立的一系列风险管理、内部监督和运营程序。
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和财务报告保障,帮助企业合规经营、提高运营效率。
本文将介绍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与应用指引,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内部控制基本规范1.明确目标与责任企业内部控制的首要任务是为企业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责任,确保所有员工理解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并将其贯彻到日常工作中。
此外,应该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确保每个员工在其职责范围内履行职责,避免权责不清导致的问题。
2.风险识别与评估企业需要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评估可能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对于重大风险,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并监督实施和效果。
3.制定与执行控制措施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包括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业务流程、信息技术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这些控制措施需要确保合规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确保员工理解控制要求,并按照要求执行。
4.信息和沟通信息交流和沟通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应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以及信息的安全性。
同时,需要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使信息能够顺畅地在企业内部流动,并及时反馈问题和建议。
5.监督与改进企业内部控制需要进行监督和改进。
监督可以通过内部审计、风险评估、管理层自评等方式进行。
监督的目的是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及时发现问题。
基于监督结果,企业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
二、内部控制应用指引1. 领导层重视与承诺内部控制的建立需要得到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与承诺。
领导层应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将其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并履行自己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责。
2.明确责任与权限企业需要为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明确责任和权限,确保他们知晓自己的职责,并在职责范围内履行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内部控制指引解读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指出,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其中,核心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
为什么要制定组织架构指引该指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对组织架构的设计和运行等提出了哪些要求?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关于组织架构指引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一个现代企业,无论是处于新建、重组改制还是存续状态,要实现发展战略,就必须把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放在首位或重中之重。
否则,其他方面都无从谈起。
第一,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可以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个企业怎样才能永远保持成功呢?这就要靠制度。
这个制度就是现代企业制度。
它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现代企业制度。
可见,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组织架构问题;或者,一个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应当具备科学完善的组织架构。
也可以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从组织架构开始。
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和我国现代企业的实践证明,公司治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永恒的主题。
第二,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舞弊风险。
串谋舞弊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颗"毒瘤",也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难点之一。
2004年11月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中航油(新加坡)股份公司期权交易巨亏案就是一个典型。
第三,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可以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组织架构是企业内部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实施控制活动、促进信息沟通、强化内部监督的基础设施和平台载体。
一个科学高效、分工制衡的组织架构,可以使企业自上而下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进而采取控制措施予以应对,可以促进信息在企业内部各层级之间、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及时、准确、顺畅的传递,可以提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力度和效能。
二、关于组织架构指引的主要内容组织架构指引着力解决企业应如何进行组织架构设计和运行,核心是如何加强组织架构方面的风险管控。
组织架构指引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指引的必要性和依据,组织架构的本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应关注的主要风险以及如何设计和运行组织架构等,分三章共十一条。
关于组织架构的本质,可从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两个层面理解。
其中,治理结构即企业治理层面的组织架构。
它是企业成为可以与外部主体发生各项经济关系的法人所必备的组织基础,具体是指企业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置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法律实体及其相关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法律许可的框架下拥有特定权利、履行相应义务,以保障各利益相关方的基本权益。
内部机构则是企业内部机构层面的组织架构。
它是指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分别设置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及其由各专业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针对各项业务功能行使决策、计划、执行、监督、评价的权力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从而为业务顺利开展进而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组织机构的支撑平台。
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业务需要和控制要求,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类型。
关于组织架构设计和运行的主要风险,组织架构指引从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两个角度作了描述。
(一)从治理结构层面看,主要风险在于: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具体表现为:一是,股东大会是否规范而有效地召开,股东是否可以通过股东大会行使自己的权利;二是,企业与控股股东是否在资产、财务、人员方面实现相互独立,企业与控股股东的关联交易是否贯彻平等、公开、自愿的原则;三是,对与控股股东相关的信息是否根据规定及时完整地披露;四是,企业是否对中小股东权益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使中小股东能够和大股东同等条件参加股东大会,获得与大股东一致的信息,并行使相应的权利;五是,董事会是否独立于经理层和大股东,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中是否有适当数量的独立董事存在且能有效发挥作用;六是,董事对于自身的权利和责任是否有明确的认知,并且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和时间来勤勉、诚信、尽责地履行职责;七是,董事会是否能够保证企业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审批企业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并定期检查、评价其执行情况,明确设立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承受度,并督促经理层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八是,监事会的构成是否能够保证其独立性,监事能力是否与相关领域相匹配;九是,监事会是否能够规范而有效地运行,监督董事会、经理层正确履行职责并纠正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十是,对经理层的权力是否存在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二)从内部机构层看,主要风险在于: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是否考虑经营业务的性质,按照适当集中或分散的管理方式设置;二是,企业是否对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组织的运行流程等有明确的书面说明和规定,是否存在关键职能缺位或职能交叉的现象;三是,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是否支持发展战略的实施,并根据环境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四是,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计与运行是否适应信息沟通的要求,有利于信息的上传、下达和在各层级、各业务活动间的传递,有利于为员工提供履行职权所需的信息;五是,关键岗位员工是否对自身权责有明确的认识,有足够的胜任能力去履行权责,是否建立了关键岗位员工轮换制度和强制休假制度;六是,企业是否对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的权限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对授权情况是否有正式的记录;七是,企业是否对岗位职责进行了恰当的描述和说明,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未分离的情况;八是,企业是否对权限的设置和履行情况进行了审核和监督,对于越权或权限缺位的行为是否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理。
三、关于组织架构的设计组织架构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按《公司法》新设立企业,以及《公司法》颁布前存在的企事业单位转为公司制企业而言的。
已按《公司法》运作的企业,重点应放在如何健全机制确保组织架构有效运行。
企业在设计组织架构时,必须考虑内部控制的要求,合理确定治理层及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并建立恰当的报告关系。
既要能够保证企业高效运营,又要能适应内部控制环境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具体而言,至少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要依据法律法规;二要有助于实现发展战略;三要符合管理控制要求;四要能够适应内外环境变化。
(一)企业治理结构的设计1。
企业治理结构设计一般要求治理结构涉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原则,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等。
从内部控制建设角度看,新设企业或转制企业如果一开始就在治理结构设计方面存在缺陷,必然会对以后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比如,在组织架构指引起草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下没有设立"真正意义上"的审计委员会,其成员只是"形式上"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难以胜任工作,甚至也"不愿"去履行职能。
比如,部分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或多或少地与上市董事长存在某种关系,在后续工作中难以秉公办事,直接或间接损害了股东尤其是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再比如,有些上市公司因为在上市改制时组织架构设计不合理,出于照顾等方面因素让某人担任董事长,而实际上公司总经理才是幕后真正的"董事长"。
凡此种种,都值得引起企业关注,应当在组织架构设计时尽力避免。
也正因为如此,组织架构指引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程序应当合法合规,其人员构成、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应当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
2。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要求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应当充分反映其"公众性"。
其特殊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设立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应独立于所受聘的公司及其主要股东。
独立董事不得在上市公司担任除独立董事外的其他任何职务。
独立董事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独立董事应独立履行职责,不受公司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其他与上市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影响。
二是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特殊要求。
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当占多数并担任负责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还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
在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中,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尤其发挥着重要作用。
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并代表董事会对经理层进行监督,侧重加强对经理层提供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监督,同时通过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在信息披露、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监督和控制机制。
三是设立董事会秘书。
上市公司应当设立董事会秘书,董事会秘书为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由董事长提名,董事会负责任免。
在上市公司实务中,董事会秘书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其负责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会议的筹备,文件保管以及公司股东资料的管理,办理信息披露事务等事宜。
3。
国有独资企业治理结构设计的特殊要求国有独资企业是我国比较独特的企业群体,其治理结构设计应充分反映其特色。
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代行股东(大)会职权。
国有独资企业不设股东(大)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大)会职权。
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可以根据授权部分行使股东(大)会的职权,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但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和发行公司债券,必须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
二是,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成员中应当包括公司职工代表。
董事会成员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委派;但是,董事会成员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国有独资企业董事长、副董事长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从董事会成员中指定产生。
三是,国有独资企业监事会成员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委派;但是监事会成员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监事会主席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从监事会成员中指定产生。
四是,外部董事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提名推荐,由任职公司以外的人员担任。
外部董事在任期内,不得在任职企业担任其他职务。
外部董事制度对于规范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决策科学性、防范重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