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及其保护生物学

合集下载

长江女神白鳍豚保护 长江女神白鳍豚

长江女神白鳍豚保护 长江女神白鳍豚

长江女神白鳍豚保护长江女神白鳍豚有人说,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的长江白豚太老了,这个物种和恐龙一样,迟早是要灭绝的。

然而专家认为,白豚并没有老得不能生存,而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干扰才使它加快了灭绝的速度。

白豚的同类在亚马孙河、恒河、红河都生活得很好。

2002年7月14日早上6点多钟,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像往日一样巡视“白公馆”——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之一的白豚人工饲养池,没有异常。

前一天的工作记录上记载:晚上喂食,进食正常。

8点钟,当工作人员再次走进“白公馆”时发现,淇淇躺在水下不动了。

白豚是水生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几下起不来,一呛水就没命了。

大约2000万年前,白豚离开海洋进入长江。

它只生活在中国长江的中下游。

虽然它的知名度远不如大熊猫,但要论起辈分,大熊猫的生存年限仅有500万到600万年,远比不上白豚。

公元前200年,《尔雅》中就出现了关于白豚的描述,据估计当时白豚数量超过5000头。

时至今日,人称“长江女神”的白豚已不足百头。

今天,亚马孙豚有十万头之多。

恒河豚、红河豚的数量也有2000多头,且还有增加的趋势。

淇淇是一头雄性的白豚,1980年1月12日,在洞庭湖口被渔民误捕时只有两岁。

它的脖子上至死都有被大铁钩子钩上岸时留下的两个深深的大洞。

离开长江后淇淇住进中科院水生所为它建的一个大房子里的水池中,人们戏称那儿为“白公馆”。

白豚和人类一样,是哺乳动物,所以和我们人类得的病差不多。

1996年,淇淇就得了非常严重的肝坏死,有一个月它什么都不吃,科学家们买来大鱼,把刺弄出来,把肉打成浆用水调和后给它吃,希望留住它的生命。

当时这个消息惊动了国际动物学界,各国专家为它出主意、想办法。

靠中西医结合治疗整整四个月后,淇淇康复了。

每年的3~6月是白豚的发情期,中科院水生所的科学家们一直想为它找一个“新娘”,1986年,曾经捕到了一头白豚,取名为“珍珍”,起初科学家们并没把它们放在一起,而是分放在两个池子里,两个池子中间有一个有水的过道,两头豚在里面可以交换信息。

白暨豚及其保护

白暨豚及其保护

白暨豚及其保护
周开亚
【期刊名称】《动物学杂志》
【年(卷),期】1989(24)2
【摘要】白暨豚是中国的国宝之一,是真正的活化石,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现只分布在长江中、下游。

它的生存受到渔业、航运以及其他人为因素的严重威胁。

富春江的白暨豚已在50年代末灭绝。

长江的白暨豚在近数十年中显著减少,估计现存的只有300头左右,被IUCN/SSC列为世界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各种违章渔具是伤害白暨豚的主凶,螺旋桨击毙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长江航运发展规划的实施将成倍加重后者构成的威胁。

虽已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保护措施亟待加强。

【总页数】5页(P31-35)
【关键词】白Ji豚;动物保护
【作者】周开亚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841
【相关文献】
1.白暨豚研究与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J], 魏卓
2.白暨豚的现状和三峡工程对白暨豚的影响评价及保护对策 [J], 陈佩薰;张先锋
3.天鹅洲建立麋鹿、江豚、白暨豚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 [J], 胡红霞;陈志敏
4.湖北省整治白暨豚保护区环境20个违法违规活动点责令取缔或整顿 [J],
5.白暨豚保护研究的进展 [J], 杜波;李海燕;张先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白鳍豚

中华白鳍豚

中华白鳍豚邹明惠——201200071153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1576138679@133********白鳍豚,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美丽、更稀有、更濒危的国宝--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正在走向灭绝边缘。

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

白鳍豚现状和价值:白鳍豚又名白暨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或许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目动物。

至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减少。

上一次观察到白鳍豚的记录是在2002年,当时估计已不足50头,被列为了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同时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而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

自从1996年起,白鳍豚就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名录,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

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大熊猫、白鳍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舰种”。

且白鳍豚更为珍贵。

白鳍豚已被列入《世界已灭绝生物名录》中,已经被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及美国探索频道列为2000年~2009年,近年十大灭绝物种(其余9种分别为:西非黑犀牛、金蟾蜍、夏威夷乌鸦、塞舌尔蜗牛、圣赫勒拿岛红杉、毛岛蜜雀、弯角大羚羊、斯皮克斯金刚鹦鹉、伍德苏铁)。

白鳍豚不但是研究鲸类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珍贵材料,被称为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而且由于其大脑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为学术界所高度重视。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以为白鳍豚属于鱼类。

其实,它是兽不是鱼。

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

白鳍豚

白鳍豚
学号:2009011003 姓名:牛天彩
一、白鳍豚现状
二、受威胁原因
三、未来应采取的措施
一、白鳍豚现状 鳍
1、简介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鳍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鳍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是鲸类家族 中小个体成员,中文名白鳍豚,属于喙豚科。 中小个体成员,中文名白鳍豚,属于喙豚科。身 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 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白鳍 豚已存在有2500万年,喜欢群居,视听器官严重 万年, 豚已存在有 万年 喜欢群居, 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 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 物体。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 物体。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 水中的大熊猫” “水中的大熊猫”.
二、受威胁原因
1、内因: 白鳍豚繁殖力低下如6 8 龄成熟一胎
一仔成熟雌性约2 年一个繁殖周期食性单一仅食 一定大小的鱼
2、外因: 1)过度渔捞:一方面破坏白鳍豚赖以生存的鱼
类资源另一方面一些有害的渔具渔法如滚钩电捕 鱼炸鱼毒鱼等均可直接伤害白鳍豚
2)迅速发展的航运业:一方面机动船只的大
量增加挤占了白鳍豚生存的有限空间机动船只发 出的巨大噪声干扰了白鳍豚的声纳系统另一方面 螺旋桨也可直接击毙白鳍豚
3、完善管理:减少航运渔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2、现状 鲸目白鳍豚科白鳍豚属的唯一种。 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白鳍豚; 1986年减至300来头; 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 1993年为130余头; 1995年不足100头; 2000年,白鳍豚仅有20头。 这些惊人的数字,证明这可爱的生灵,正以倒计时向我 们做最后诀别。 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 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1级保护动 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濒危种,列 《华盛顿公约 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生物多样性: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地方特有种:有些物种仅生长在某一有限的地区或某种局部特殊生境,我们把这些物种称为该地区或该生境的特有种。

关键种:对群落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的物种。

这些物种从群落中消失会使得群落结构发生严重改变,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和多度剧烈变化。

野外灭绝:一物种如果已知仅生活在栽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一个驯化种群远离其过去的分布区生活时,即为野外灭绝。

生境片段化: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而使一大块的、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多个片段化的过程。

外来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区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位,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

土著种:某一地区原来就有、而不是从其他地区迁移或引入的物种。

它可以是这一地区的固有种,也可以是特有种或孑遗种。

外来入侵种:是指通过国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将物种引入到其自然分布区以外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建立种群,并对引入地的物种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或破坏的物种。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

生物安全: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那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而获得的遗传修饰生物体,避免其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遗传修饰生物体: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生物体的基因组进行遗传修饰,所得到的基因组成和性状改变了的生物体。

最小生存种群:㈠遗传概念,主要考虑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对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适合度下降影响,即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种群遗传稳定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㈡种群统计学概念,即以一定存活概率为基础,在给定时间内保持种群数量稳定所需要的最小的种群数量。

有效种群数量:具有正常繁殖、生育能力和不致于引起近缘变异和突变的群体数量。

最小动态面积:指能够包含较复杂的生境类型和植被演替阶段,并能满足受保护物种和其相互作用物种正常活动的保护区的面积。

白鳍豚保护

白鳍豚保护

白鳍豚-物种现状
二十世纪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 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 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 一段。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多 头, 1990年调查时有200多头,至1993年为130多头,到 1995年不足100头。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 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 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 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 2007年8月8日,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功能性 灭绝标签。
白鳍豚
——在我们母亲河里成为传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科1201 刘欢
物种介绍
物种现状
濒危原因 保护措施
白鳍豚
白鳍豚又名白鱀豚(淡水鲸类)
白鳍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鳍鲸、白 鳍、江中华江豚等,是中国 特有的淡水小型鲸类,身体 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 毛,有恒定体温,总是在 36℃左右,仅产于长江中下 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 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 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 物之一。2007年8月8日, 《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 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 豚功能性灭绝。
白鳍豚-详细介绍
身长 1.5—2.5米,体 雌兽一般在 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 4 岁。成年白 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 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 集群行为就 重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 100 —150千克, 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 3 月至 5 月, 8 10 月至 余 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 吻部狭长,前端略上 10 月。孕期为10至, 11 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 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 水文条件要求较高 经常在一个固定 翘。喷气孔纵长,位 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 少,面临灭绝的境地。 1 : 1 , 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 于头顶左侧。眼极小, 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 30 %,自然繁殖率很低。 耳孔呈针眼状。背鳍 又迁入另一地域. 三角形,鳍肢较宽, 末端钝圆,尾鳍呈新 分布 生活 范围 月形。 习性

22第16章 白鳍豚的保护

22第16章 白鳍豚的保护

并让模型每隔 10 年给出一次种群发展趋势的预测报告 为使运算结果尽可能准确 模拟次数
选为 1000 次 进行模型定算时认为长江中白鳍豚属于一个种群 并认为长江中对白鳍豚种群
的生存构成威胁的自然灾害仅有两种 即 整修航道的爆炸作业和炸鱼业导致白鳍豚的死
亡 严重的化学污染事故的发生 上述两者的概率根据以前的资料均定为 10 即每隔 10
16.3 白鳍豚种群生存能力分析
濒危物种的种群生存能力分析是保护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1993 年 我们根据 白鳍豚的部分种群参数 并参照其他鲸类的资料 运用 VORTEX 旋涡 模型 对白鳍豚种 群的生存能力进行了分析 这里将 VORTEX 模型及白鳍豚种群生存能力分析结果作一简介
前面提到 对小种群的影响较大的是一些随机的事件 事实上除年龄外 一个有机体的 一生中所有的事件都是随机的 交配 繁殖 基因在后代中的传递 疾病以及捕食等事件从 种群的水平来看 均是随机分布的 个体的出现是从这些分布中的随机取样 这是小种群生 物学的基本理论也是 VORTEX 模型的生物学依据
VORTEX 模型的运算需要大量有关种群的定量和定性的参数 如种群的性比构成 不同
性别的生殖年龄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死亡率 寿命 现存的种群数量 婚配制度 生殖
周期 以及是否存在近亲繁殖等问题 对大多数珍稀动物如白鳍豚而言 这样的定量或定性
的资料往往很难准确地获得 这就需要借助已有的资料做合理的推测并借助相近的其他物种
表 16-1 1985 年冬季至 1990 年春季 9 次考察的 SPUE 值
考察时间 年.月.日 85.11.23 86.2.2 86.4.8 86.6.4 87.2.2 87.4.2 88.12.2 89.1.7 89.2.23 89.3.7 89.3.13 89.4.11 89.11.15 89.12.4 89.11.15 89.12.14 90.2.9 90.4.7

白鳍豚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白鳍豚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白鳍豚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摘要:白暨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白旗,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类。

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也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稀少且为中国特有,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

现在已处于灭绝边缘,属于功能性灭绝。

随着中国经济起飞及急速发展,愈来愈多货柜船在长江航行,也有很多渔民沿江撒网捕鱼,对江中的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加上水质的破坏,导致白鳍豚的生存环境恶劣。

由六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对生活在我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进行了科学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濒危灭绝,它可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类物种。

本文对白鳍豚作了一个一般性的介绍,简要介绍了白鳍豚的基本信息、生存现状、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保育措施及成就,最后对白鳍豚的前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白鳍豚濒危灭绝保护补救1、简介:拉丁学名为:Lipotes vexillifer ,英文名称为Yangtze River Dolphin又称白鳍,白旗,猪豚,白暨豚。

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

白鳍豚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重可达230公斤。

以鱼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

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

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

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

耳孔呈针眼状。

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

身体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

体长2米,体重100~200千克。

嘴部狭长,约有30厘米,上下颔两边密排着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隆起。

皮肤细腻光滑,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洁白色,体表呈流线形,前肢为鳍肢,背鳍呈三角形。

后肢退化,尾部未端左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

有一个长园形凹穴状的鼻子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

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已经退化,位于嘴角的后上方。

白鳍豚研究报告

白鳍豚研究报告

白鳍豚研究报告题目:白鳍豚研究报告一、引言白鳍豚(Sousa chinensis),又称中华白海豚,是一种生活在近海和河口水域的哺乳动物。

由于人类活动和海洋污染的影响,白鳍豚的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急剧减少。

本报告旨在对白鳍豚的生态特征、分布、种群状况以及受到的威胁进行研究和总结,以期为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态特征1. 外貌特征:白鳍豚体长约1.8-2.6米,为灰色到浅蓝色的背部和白色的腹部。

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长而窄的鳍状肢,呈白色。

2. 食性:白鳍豚主要以鱼类为食,也会捕食甲壳类动物和头足类动物。

3. 行为习性:白鳍豚通常生活在小群体中,每个群体中一般有2-15只个体。

它们擅长跳跃和翻滚,并具有高度社交性和好奇心。

三、分布1. 全球分布:白鳍豚主要分布在亚洲沿海的近海和河口水域,包括中国、台湾、菲律宾、泰国等地。

2. 中国分布:中国是白鳍豚的主要分布地之一,主要分布在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水域。

四、种群状况1. 总体数量:根据目前的调查与估计,全球白鳍豚的数量不超过2,000只,其中中国的种群数量最多。

2. 族群分化:白鳍豚的种群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的分化,但具体细节还需进一步研究。

3. 威胁因素:白鳍豚的主要威胁因素包括:水污染、渔网漁业、建设项目等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对其栖息地的影响。

五、保护建议1. 建立更多的保护区:通过设立保护区来划定白鳍豚的核心栖息地,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并提供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

2. 强化水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白鳍豚的栖息水域的生态环境。

3. 加强法律保护:制定和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捕杀和贸易的打击力度。

六、结论白鳍豚是一种生活在近海和河口水域的濒危物种,受到人类活动和海洋污染等多种威胁。

为了保护白鳍豚的栖息地和促进种群恢复,需要加强保护措施的实施,并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为其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白鳍豚的保护

白鳍豚的保护

如何保护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白鳍豚为世界级稀有动物,属于淡水豚类,是现代鲸类中最古老的一种,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目前,由于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我国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为拯救这一珍稀物种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

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

每群一般2-6头。

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

以鱼类为食。

白鳍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 1 仔,出生时体长 80 厘米左右。

白鳍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

成年白鳍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

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

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 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 30%,自然繁殖率很低。

引起白鳍豚种群濒危的因素有白鳍豚自身的原因(内因),也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外因),后者是主要的。

内因是:白鳍豚繁殖力低下,如 6- 8 龄成熟,一胎一仔,成熟雌性约 2 年一个繁殖周期,食性单一,仅食一定大小的鱼,据推测其能力相对低下(相对于江豚)等。

这些是造成白鳍豚种群濒危的内在因素外因是:(1)过度渔捞业:一方面破坏白鳍豚赖以生存的鱼类资源,另一方面,一些有害的渔具、渔法,如滚钩、电捕鱼、炸鱼、毒鱼等均可直接伤害白鳍豚;(2)迅速发展的航运业:一方面,机动船只的大量增加挤占了白鳍豚生存的有限空间,机动船只发出的巨大噪声干扰了白鳍豚的声纳系统,另一方面,螺旋桨也可直接击毙白鳍豚;(3)水利设施的建设:沿江修筑的防洪、排涝堤坝,涵闸等改变了过去沿江湖泊、小支流的通江环境,使得白鳍豚栖息的小生境丧失或变差,像葛洲坝、三峡这样的拦江大坝等巨型水利工程对白鳍豚带来的间接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4)长江水体污染:长江干流靠近城市的沿岸带以及南京以下江段的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在白鳍豚和江豚体内测出一定浓度的有机氯和重金属含量。

第三章《保护生物多样性》知识背景长江中的“大熊猫”——白鳍豚(人教版初二上)

第三章《保护生物多样性》知识背景长江中的“大熊猫”——白鳍豚(人教版初二上)

第三章《保护生物多样性》知识背景长江中的“大熊猫”——白鳍豚(人教版初二上)1980 年1 月12 日,我国渔民在长江与洞庭湖交流的湖口水域捕捉了一只活的白鳍豚,取名〝淇淇〞,送到武汉东湖畔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人工饲养,这是全世界唯独人工饲养的淡水豚。

在这往常,我国只获得过一只白鳍豚的标本,国外也只有两个标本,从未见过活的。

这一消息传开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为之振奋,慕名而来的外界人士川流不息。

白鳍豚是一种小型的齿鲸类动物,属于哺乳纲鲸目。

它们仅分布在长江三峡以下的干流中,通常在河湖与长江的汇流处,那儿水生生物繁茂,饵料丰富。

白鳍豚因生活在浑浊的河水里,又经常在污泥中觅食,因此不需要好的视力,眼睛也因之而退化得只有绿豆那么大,耳孔小得如针眼一样且没有外耳。

那么它是靠什么进行捕食呢?原先它和海豚一样,体内有专门的发声和接收回声定位的组织,用来识不物体、探测食物、联系同伴和躲避敌害,相当于现代舰艇上的声纳设备,但它的回声定位能力和识不物体的精确度大大超过现代化的声纳设备。

因水中的噪音专门大,因此它回声定位所采纳的频率范畴都在超声波范畴之内。

白鳍豚的皮肤外有许多小管,充满了海绵状物质,这是它专门的缓冲器,能把湍流的阻力大大减弱。

人们由此得到启发,在鱼雷外也包上了一层柔软外壳,结果湍流的阻力几乎降低了二分之一,而速度提高了一倍半。

白鳍豚和海豚一样,大脑专门发达,不仅大脑皮层面积大,而且沟纹复杂,重量与大猩猩相仿,因此专门聪慧,智力竟胜过黑猩猩。

白鳍豚有群居习性,常三、五成群一起游动、摄食,最多能达九、十头在一起,更多的是成对成双的显现,有时还同另一种长江的齿鲸类——江猪或江豚一起追逐戏水。

它的发情期在冬末春初,怀孕期约一年,每胎生一仔,靠吸吮乳汁长大。

近年来,由于长江流域的开发,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已面临灭绝的危险,因此必须加强爱护措施,挽救这长江中的〝大熊猫〞。

保护环境之白鲟白鳍豚灭绝

保护环境之白鲟白鳍豚灭绝

白鳍豚灭绝原因
1、由于长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的监管不力导 致长江一带环境不断恶化,直接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存。
白鳍豚灭绝原因
2、围湖造田、工矿废水、江湖阻隔等原因导致 长江鱼类资源越来越少,以鱼为生的白鳍豚能够得 到的食物也越来越少。
3、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每一次爆破都会对白鳍 豚造成致命的打击。
没有吸取教训
实际上当2007年宣告白鱀豚“功能性灭绝”时,我们当时就说要吸取教训,保 护长江生态环境。但是12年后,长江白鲟还是步后尘,走上白鱀豚相同命运,宣告 “功能性灭绝”。这意味着十几年来,我们人类并没有真正吸取白鱀豚“功能性灭 绝”留下的深刻教训,长江两岸城市为了生存和发展继续对长江进行大开发,才把 长江野生物种逼向灭绝、濒临灭绝的境地,也把我们自身一步步推入险境,这是白 鱀豚、长江白鲟相继宣告“功能性灭绝”留给我们最大的教训。
认识白鳍豚
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 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 急处活动,善潜水。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 锐牙齿,为同型齿。
白鳍豚的现状
和世界士大濒危动物一样,它也即将成为历史,从此 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为了世界最濒危的12大动物 之一,即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白鳍豚的行动中来, 还是无法阻止白鳍豚的灭绝,在2007年的《皇家协会生物 信笺》中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白鲟的灭绝原因
1.早期人类过度捕杀是长江白鲟灭绝的重要原因,以前 民以食为天,长江白鲟因其偌大的体积和鲜美的口感深受 消费者喜爱,不少当地渔民为了生存,为了迎合这些消费 者,不得不捕捞长江白鲟。
长年累月下来,长江流域的长江白鲟供不应求,数量 越来越少,最后无奈灭绝。

保护生物学-白鳍豚

保护生物学-白鳍豚

保护生物学-白鳍豚《保护生物学》课程论文——白鳍豚濒危原因及其保护措施院系: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 XXXXXXXXXXXXX姓名: XXXXX学号: XXXXXXXXXXX白鳍豚濒危原因及其保护措施XX指导教师:XXXX[摘要]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惜水生哺乳动物,是比大熊猫更古老的动物,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白鳍豚数量急剧减少,目前已被定为功能性灭绝物种,本文分析白鳍豚的濒危原因及人类的保护措施,展现出白鳍豚消失带给我们的反思。

[关键词]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保护措施1.白鳍豚物种介绍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属鲸目、齿鲸亚目、淡水脉总科、拉河豚科。

它在地球上出现于几千万年前的中新世,比大熊猫的出现要早得多。

因此可以说白鳍豚是比大熊猫更古老的动物,是现存于世的“活化石”。

从进化的角度看,白鳍豚属“二次入水”动物,它与陆生哺乳动物一样,具有恒温、胎生和哺乳等特征。

但其身弥呈流线型、后肤退化、体毛消失,同时具有发达的声纳定位能力等,使它适应水生生活。

1.1形态特征白鳍豚是中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左右。

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

成年白鳍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新生幼体体色略深。

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

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

这使得白鳍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1]。

1.2分布范围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布。

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2]。

白鳍豚保护及研究进展

白鳍豚保护及研究进展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 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 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白暨豚进行 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 头、4头。
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白鳍豚被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12种 动物之一。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暨豚尸体。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 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 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
2006年联合科考结束后,悲伤的国外科学家宣布,“白鳍 豚可能已经灭亡”,之后,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 “2007年十大人为灾难之一”。
2007年8月19日: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白暨豚,并用数码相机 拍摄下来。
尽管白鳍豚种群数量正在急剧下降,野外考察的难度越来 越大,观察到白鳍豚的概率也越来越小,但我国研究者们 仍不遗余力地坚持进行野外考察和监测,白鳍豚的种群 数量调查和监测仍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野外工作的 重点。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它是研究鲸类 演化和生物进化的宝贵材料。它有发达的大脑,是一种聪 明而有智慧的动物,它有“回声定位”和声纳等特殊功能。 具有流线型的体型,丰富的皮下脂肪,游泳敏捷,这些 结构在仿生学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白鳍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 危动物之一。享有水中大熊猫、长江女神、水生国宝、 水中活化石、长江美人鱼之美誉。

白鳍豚简介

白鳍豚简介

白鳍豚简介白鳍豚(Tursiops truncatus),是一种普遍分布于全球各大洋的海豚。

它以其灵活的身体、友好的性格和出色的智商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为您介绍白鳍豚的外貌特征、栖息地、行为习性以及保护现状。

一、外貌特征白鳍豚体形修长,平均体长为2.5-4米,体重大约为150-650公斤。

它们的身体覆盖着光滑而细腻的皮肤,背部呈深灰色或蓝灰色,腹部则为浅灰色。

白鳍豚头部圆形,眼睛很大,位于头部两侧。

它们的嘴巴里面有锯齿状牙齿,适合捕食鱼类和乌贼等水生生物。

二、栖息地白鳍豚分布广泛,主要栖息于全球各大洋的近海区域,包括亚热带和温带海域。

它们喜欢生活在浅海海域,尤其是沿海和大洋岛屿附近的海域。

白鳍豚常常在丰富的海底礁石区、岛屿周围和河口湾附近觅食和繁殖。

三、行为习性白鳍豚是社会性动物,通常生活在由几只到几十只成员组成的群体中。

它们具有较强的智商,能够进行复杂的社交行为和学习。

白鳍豚会通过各种吱吱声、鸣叫声和尖叫声等声音进行沟通,以协调群体的行动。

白鳍豚是非常灵活的动物,它们常常表演各种跃跃欲试、扔球、穿环等花样动作,是海洋公园和水族馆的明星表演动物。

这些表演不仅能够展示白鳍豚的智力和协调能力,也能够为观众带来欢乐和惊喜。

白鳍豚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鱼类、乌贼和甲壳类等为食。

它们善于捕食,能够迅速在水中追逐和捕捉猎物。

白鳍豚使用回声定位来探测猎物的位置,然后用快速的冲刺和敏捷的身体技巧抓住猎物。

四、保护现状白鳍豚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认的近危物种,其数量正逐渐下降。

主要的威胁包括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过度捕捞以及捕鲸活动等。

此外,白鳍豚与渔船和渔网的冲突也成为了威胁它们生存的问题。

为了保护白鳍豚,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禁止猎捕白鳍豚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建立海洋保护区等。

此外,也需要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总结:白鳍豚是一种迷人的海洋生物,以其外貌特征、智商和友好性格受到人们喜爱。

白鳍豚

白鳍豚

珍贵的国宝—白鳍豚摘要:白鳍豚,也称为白暨豚、白鳍,是鲸类家族中的小个体成员,也是我国国长江特有的淡水鲸类。

属喙豚科。

具长吻,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喜欢群居,性温顺谨慎,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

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

由于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使得它们的数量在上个世纪里急速下降,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关键词:白鳍豚、濒临灭绝、珍贵、保护一、外形特征白鳍豚,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存至今的白豚古老的遗生物。

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疑为已灭绝的一种。

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鳍豚科。

鲸目白鳍豚科白鳍豚属的唯一种。

体长2米,体重100~200千克。

嘴部狭长,像鸟的嘴巴那样,约有30厘米,上下颔两边密排着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隆起。

皮肤细腻光滑,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白色,体表呈流线形,前肢为鳍肢,背鳍呈三角形。

后肢退化,尾部未端左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

有一个长园形凹穴状的鼻子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

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已经退化,位于嘴角的后上方。

耳朵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洞,位于眼的后方,外耳道已经消失。

二、身体结构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

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 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

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

白鳍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

白鳍豚(爱护动物)

白鳍豚(爱护动物)

3.人类在长江附近化工厂和医药工厂的开发,使得长江
受到严重污染
4.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鱀豚意外死亡事 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 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 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 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误进水 闸1头,占1.6%。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 的白鱀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2017年发现白鱀豚?
有消息称已功能性灭绝的白鱀豚又重现 长江,绿发会白鱀豚科考队在长江芜湖段 “中华白鱀豚保护地”,目击、拍摄、记 录到两头疑似白鱀豚。有科考人员也告诉 媒体,他们3次发现、看到“白鱀豚”拱 形越出水面并露出鳍背的情景。事实上, 在去年10月4日,这片水域同样发现了疑 似白鱀豚的踪迹。考察队进入到芜湖市鸠 江区黑沙洲洲头辅航道1000米时,2号船 上的考察队员首先发现左前方两三百米处 有一头长着尖嘴、全身灰白色的动物跃出 水面,疑似白鱀豚。考察队立刻停船,并 放下声呐探测仪,希望能够记录下白鱀豚 发出的回声定位信号。可惜的是,当时没 人能用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科考队将这 一情况上报给了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科研 人员随后对声呐探测仪的数据进行分析, 但没有办法确认就是白鱀豚。
“所谓功能性灭绝,就是数量非常稀少,以致于自然条件下失去了繁殖能力。但并 不是表示这个物种在地球上没有了。”曹文宣说。
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物种,仅产于长江中下游,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 所剩数量最稀少的一种,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6年,中外科学家在长 江进行联合科考,没有发现白鱀豚的踪影。2007年科学家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 绝。曹文宣表示,宣布一个物种灭绝是一个复杂的科学过程。“一般而言,功能性 灭绝后50年里自然界没有再发现存活个体,才能鉴定为灭绝。”

白鳍豚及其保护生物学

白鳍豚及其保护生物学

白鳍豚存在状况
• • • • •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6年:几乎没有
保护白鳍豚已采用方法
1.建立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2.建立白鳍豚半自然保护区 3.开展人工饲养下繁殖-易地保护 将白鳍豚捕捉到人工场馆进行喂养 和繁殖,每一次捕捉对白鳍豚的种群都 是一种破坏.
以yacbacpac等为代表的人工染色体载体以及目前开发中的mac及hac法并能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物种与重要经济性状生殖和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功能C载体制备 高分子量(HMW)DNA的制备 高分子量DNA的不完全消化 大片段DNA和载体的连和方法, 并能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物种与 重要经济性状、生殖和遗传性疾病相关 的功能基因,提供可靠的基因材料保证。
Threats to Biodiversity
• Many of the threats to biodiversity, including disease and climate change, are reaching inside borders of protected areas, leaving them “not-so protected”.
• 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 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 越来越小。 • 船舶的噪音污染,将白鳍豚的正常生 活彻底打乱,干扰了它们的声呐系统, 造成白鳍豚被船舶的螺旋桨打死的惨 剧。在收集到的因此致死的白鳍豚标 本中,有的头骨粉碎,有的被拦腰斩 断。
•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 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 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 • 事件:前些年有关部门在湖北洪湖燕窝 实施爆破清理航道时,将一个拥有4名 成员的白鳍豚家庭全部炸死,其中还 有2头怀孕的雌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它通过将生物体全 部基因的随机片段重组为DNA克隆群体 来完整地保存其基因信息,并通过整合 于菌株之克隆传代方式,使其全部的基 因方便且稳定地代代相传,达到永久性 地保存濒危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的目的。
Reference
• 冯江,高玮,盛连喜.动物生态学.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5
3.利用白鳍豚与其他种动物交配,例如中华 白海豚
缺陷:难度较大,白鳍豚与中华白海豚属 于不同的科。白鳍豚属白鳍豚科,中华白 海豚属海豚科。
4、加强对白鳍豚繁殖的研究,特别是生殖机理及育 幼研究。
应用现代高新生物技术探讨白鳍豚的人工授 精技术,采用低温技术离体保。在将来等到条件成熟再运 用分子胚胎、遗传学技术将白鳍豚遗传基因表达, 复制出白鳍豚,最终回归大自然。
• However, it may be too late for human intervention to reverse the current mass extinction.
当代生物灭绝特点
• 规模大 • 涉及面广 • 时间短 • 森林消失是导致生物灭绝的重要因素 • 世界范围物体全部基 因随机片段的重组DNA克隆群体.这个文 库像是一个贮存mbrook et al,1992),
• 又称之人工构建的基因“活期储蓄所” (Gene bank)(方德福,1996).
克隆载体发展的三个阶段
• 以λ噬菌体和粘粒为代表的载体 • 以YAC,BAC,PAC等为代表的人工染色体
载体,以及目前开发中的MAC及HAC载体 系重排频率相对低 2.外源DNA能稳定遗传 3.转化率高 4.重组DNA容易分离等优点
白鳍豚保护情况
孙广斌
六级法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红皮书》中对 受危胁物种的分级方法.
• 绝灭(Ex)
• 白鳍豚被列为濒危
• 国内绝迹(Ex) • 濒危(E) • 易危(V) • 稀有(R)
• 白鳍豚已属于功能性 灭绝,因物种数量个 体特别少而丧失了种 群繁衍能力。
• 不足(I)
白鳍豚存在状况
•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adds a catastrophic threat toward a mass extinction of global biological diversity. The extinction threat is estimated to range from 15 to 37 percent of all species by 2050,or 50 percent of all species over the next 50 years.
相应技术是当今热点研究方向.在现代保 护生物学中,它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分子生物学的优势
分子生态学的发展揭开了生物多样 性保护研究的新篇章。分子技术的应用 克服了传统生态学方法中的一些难题, 如野外调查周期长、分辨率有限、实验 条件不易控制等.
分子生物学技性-动物保护 • 基因工程中蛋白质异源表达-植物保护
•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 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 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
• 事件:前些年有关部门在湖北洪湖燕窝 实施爆破清理航道时,将一个拥有4名 成员的白鳍豚家庭全部炸死,其中还 有2头怀孕的雌豚。
• 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
源,危害其健康。
• 随着长江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农药 的大量使用,长江水质的污染日益严 重,这极大地影响了白鳍豚的健康, 造成其繁殖能力减弱。一项研究表明, 白鳍豚体内的有害物质含量比海豚要 高得多。
• 1986年:剩余300头 • 1990年:剩余200头 •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 2006年:几乎没有
保护白鳍豚已采用方法
1.建立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2.建立白鳍豚半自然保护区 3.开展人工饲养下繁殖-易地保护
将白鳍豚捕捉到人工场馆进行喂养 和繁殖,每一次捕捉对白重要内容,基因组文 库的概念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就已提及 (Clarke and Carbon,1976), Maniatis 等(1978)设计了哺乳动物基因组的大量
随机片段方案。克隆载体作为基因组文
库构建中的重要媒介,提高其容纳量一 直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Lipotes vexillifer Conservation Biology 白鳍豚及其保护生物学
郭学恒 孙广斌
王懋
Brief Introduction to
Conservation Biology 保护生物学
郭学恒
• Conservation bi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nature and status of Earth's Biodiversity with the aim of protecting species, their habitats, and ecosystem from excessive rates of extinction.
活动
淡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淡水脊椎动物 濒危原因
淡水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 淡水物种必须战胜局部地区气候和生态 条件的变化.
• 淡水生物通常高度特化,即使湖泊或溪流 系统也了特有的区域进化的生物类群.
• 即使在任何一类生境中物种数都很低的 地区,淡水生物多样性很高.
• 白鳍豚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 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 因此其灭绝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 它所面临的所有威胁都来自人类.
• 酷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 鳍豚食物匮乏。
• 食物贫乏.随着沿江人口飞速增长,渔 民对长江里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以 鱼为生的白鳍豚能够得到的食物越来 越少。
• 渔民捕捞作业对白鳍豚的误伤屡见不 鲜。
• 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 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 越来越小。
• 船舶的噪音污染,将白鳍豚的正常生 活彻底打乱,干扰了它们的声呐系统, 造成白鳍豚被船舶的螺旋桨打死的惨 剧。在收集到的因此致死的白鳍豚标 本中,有的头骨粉碎,有的被拦腰斩 断。
• 田兴军.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 华元渝.白鳍豚种群现状、致危因素及保 护策略的研究.1995
• 华元渝,吴京燕.水利工程对白鳍豚生态环 境的影响.水科学进展.1993
• Climate change, for example, is often cited as a serious threat in this regard, because there is a feedback loop (反馈环)between species extinction and the release of carbon dioxide into th高分子量(HMW)DNA的制备 • 高分子量DNA的不完全消化 • 大片段DNA和载体的连接 和方法, 并能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物种与 重要经济性状、生殖和遗传性疾病相关 的功能基因,提供可靠的基因材料保证。
这个方法不急于捕捉现存的白鳍豚(数量本 来就很少,捕捉耗时费力),而旨于先钻研白鳍 豚人工繁殖的基本技术,有一定的可行性,比以 上三种方法较好。
当前保护措施
保证白鳍豚在半自然条件下存活,并促进其 繁殖,尽可能多的和尽可能久的保存养护种群的 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并充分保护其有效种群 大小,避免过多的近亲繁殖。利用蛋白质电泳、 mtDNA限制酶分析及DNA-finger Printing等技 术建立饲养群体的家族和谱系记录。
加强饲养条件下白鳍豚繁殖技术的研究。研 究白鳍豚分子采集、低温保存、胚胎移植和人工 授精等技术;研究白鳍豚的生殖规律,为自然和 半自然条件下的白鳍豚栖息地的保护提供依据。
现代生物技术 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王懋
• 随着人类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 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涌现出来,并发挥着
积极而巨大的作用.其中,分子生物学的
保护白鳍豚的新设想
1.利用分子水平的基因工程拯救白鳍豚
缺陷:现有白鳍豚数目太少,基因库中基 因有限,无法保证该方法的成功。
2.效仿大熊猫“借腹怀胎”,借江豚之腹异 种克隆白鳍豚
缺陷:白鳍豚的幼崽大约有1米长左右, 而一头成熟的江豚也只有1米。况且还要 剖腹才行,而刀口的愈合问题仍是未攻 克的难关,它不像陆地上的动物,而是 在浑浊的水中生活。
• These figures do not imply, however, that human activities must necessarily cause irreparable harm to the biosphere. With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for biodiversity at all levels, from genes to ecosystems, there are examples where humans mutually coexist in a sustainable way with na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