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实验性缺氧实验目的:①复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过程中实验动物一般状况、呼吸、唇尾颜色及死亡时间等机体功能变化。

②加深对缺氧分类和缺氧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缺氧特点的理解。

③了解常见类型缺氧的解救办法。

实验步骤:一、低张性缺氧成年小白鼠3只,新生鼠一只分别标号1~4,做以下处理:1号鼠腹腔注射一定量0.1ml/10g乌拉坦。

2号鼠腹腔注射等量0.05ml/10g/可拉明。

3、4号不做任何处理。

2、上述处理之后将1~4号老鼠同时放入等容积的广口瓶中,并盖好瓶塞,同时用导管把四个广口瓶连通。

3、观察计时,并五分钟观察记录一次。

直至成年鼠全部死亡。

4、解剖死亡小鼠尸体,并观察记录其肝脏颜色。

二、等张性缺氧1、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①将装有小白鼠的广口瓶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

②用吸管吸取适量甲酸加入试管中,再吸取适量的浓硫酸加入试管中,塞紧瓶塞,并加热。

仔细观察小鼠的变化并记录。

③待小鼠死亡后,取出小鼠,并解剖小鼠尸体,观察记录其肝脏颜色。

1、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①取成年健康小白鼠一只,观察其正常表现后,向腹腔注射适量0.3ml/20g亚硝酸钠。

②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表现,待其死亡后,解剖小鼠尸体,观察并记录其肝脏颜色。

实验结果:一、低张性缺氧(2) 成年空白鼠实验过程中呼吸频率的变化:成年鼠呼吸频率变化98120141204210153159135114963600501001502002500510152025303540455055时间(min)呼吸频率(次/m i n ) ① 一号鼠注射乌拉坦之后行为状态比较活泼,放入广口瓶后较安静。

之后呼吸频率加大, 并渐渐闭上眼睛,之后出现躁动不安现象。

最后趴下安静不动,急促呼吸,死亡。

解剖尸体,肝脏颜色鲜红。

② 二号鼠注射可拉明之后非常活泼,放入广口瓶之后也比较活泼,之后出现呼吸明显加快的现象,并开始上串下跳,最后急促呼吸,慢慢呼吸变缓,死亡。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家兔(3篇)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家兔(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病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

2. 掌握家兔的基本生理和病理生理特点。

3. 通过观察家兔的病理生理变化,加深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1. 家兔一只(体重2-3kg)2. 实验器材:手术器械、解剖器械、生理盐水、酒精、碘酒、棉球、试管、滴管、剪刀、镊子、解剖板、解剖盘、显微镜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1)将家兔置于安静的环境中,适应实验环境。

(2)实验器材准备:将手术器械、解剖器械、生理盐水、酒精、碘酒、棉球、试管、滴管、剪刀、镊子、解剖板、解剖盘、显微镜等准备好。

2. 家兔麻醉(1)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将家兔麻醉。

(2)观察家兔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确保麻醉效果。

3. 家兔解剖(1)将家兔仰卧固定在解剖板上。

(2)消毒解剖部位,沿腹部正中线切开皮肤,暴露腹壁肌肉。

(3)分离肌肉,暴露腹腔。

(4)观察家兔内脏器官,记录正常形态、颜色、大小等。

4. 实验操作(1)心脏实验:取家兔心脏,观察心脏瓣膜、心肌等结构,记录瓣膜开放、关闭情况,测量心脏搏动频率。

(2)呼吸实验:观察家兔呼吸运动,记录呼吸频率、深度等。

(3)消化实验:取家兔胃、肠等消化器官,观察消化器官的形态、颜色、蠕动情况等。

(4)循环实验:观察家兔心脏、血管等循环系统器官,记录血管充盈情况、脉搏等。

(5)神经系统实验:观察家兔脑、脊髓等神经系统器官,记录神经传导功能。

5. 实验结果记录(1)详细记录家兔解剖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生理变化。

(2)记录实验过程中使用的药物、操作方法等。

6. 实验总结(1)分析家兔解剖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生理变化。

(2)总结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加深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理解。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家兔心脏瓣膜开放、关闭正常,心脏搏动频率约为每分钟80-100次。

2. 家兔呼吸运动规律,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20-30次,深度适中。

3. 家兔胃、肠等消化器官形态、颜色、蠕动情况正常。

病理实验报告_肝淤血(3篇)

病理实验报告_肝淤血(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肝淤血的病理学特征;2. 掌握肝淤血的组织学观察方法;3. 分析肝淤血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大鼠;2. 实验试剂:10%甲醛溶液、乙醇、梯度乙醇溶液、苏木素染液、伊红染液、酒精灯、显微镜等;3. 实验仪器:切片机、石蜡切片机、显微镜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处死,取肝脏组织;2. 将肝脏组织固定于10%甲醛溶液中,24小时;3. 将固定好的肝脏组织进行石蜡包埋;4. 切片机将石蜡包埋的肝脏组织切成5μm厚的切片;5. 将切片进行脱蜡、水化、染色、封片等步骤;6. 在显微镜下观察肝淤血的病理学特征。

四、实验结果1. 肝脏体积增大,颜色暗红;2. 肝小叶结构清晰,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淤血;3. 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4. 肝细胞间纤维组织增生;5. 部分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

五、实验分析1. 肝淤血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主要由心脏疾病引起,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瓣膜病等;2. 肝淤血导致肝脏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肝内血液淤积,导致肝脏体积增大、颜色暗红;3. 肝小叶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淤血,肝细胞缺氧、营养不良,导致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4. 肝细胞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间隔,使肝小叶结构破坏;5. 部分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可能是肝细胞代谢紊乱所致。

六、临床意义1. 肝淤血是心脏疾病的重要并发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2. 肝淤血可导致肝脏功能受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肝淤血的病理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观察肝淤血的病理学特征,了解了肝淤血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肝淤血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与心脏疾病密切相关。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肝淤血的病理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实验操作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受伤;3. 实验过程中应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防止污染。

细胞生理病理实验报告

细胞生理病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形态学变化。

2. 掌握观察细胞切片的基本技能。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细胞生理和病理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反映了生物体的健康状况。

本实验通过观察正常细胞和病变细胞的切片,了解细胞在不同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形态学变化,从而对细胞生理和病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实验材料1. 正常细胞切片:肝细胞、心肌细胞、肺泡上皮细胞等。

2. 病变细胞切片:肝脂肪变性、心肌肥大、肺癌等。

3. 切片观察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液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正常细胞切片(1)将正常细胞切片置于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的染色液,轻轻振荡使染色液均匀覆盖切片。

(2)将盖玻片覆盖在切片上,用镊子轻轻压平。

(3)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注意观察细胞形态、大小、核质比等。

2. 观察病变细胞切片(1)将病变细胞切片置于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的染色液,轻轻振荡使染色液均匀覆盖切片。

(2)将盖玻片覆盖在切片上,用镊子轻轻压平。

(3)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注意观察细胞形态、大小、核质比、细胞器变化等。

3. 比较正常细胞与病变细胞的差异(1)观察正常细胞和病变细胞的形态学差异。

(2)分析病变细胞的病理机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常细胞切片观察结果(1)肝细胞: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细胞核位于中央,核质比适中。

(2)心肌细胞:细胞呈梭形,胞质丰富,细胞核位于中央,核质比适中。

(3)肺泡上皮细胞:细胞呈扁平状,胞质丰富,细胞核位于中央,核质比适中。

2. 病变细胞切片观察结果(1)肝脂肪变性: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细胞核被挤压偏位。

(2)心肌肥大: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增大,核质比增大。

(3)肺癌:细胞形态异常,细胞核增大,核质比增大,细胞器受损。

3. 比较正常细胞与病变细胞的差异(1)细胞形态:病变细胞的形态异常,如肝脂肪变性细胞质中出现脂滴,心肌肥大细胞体积增大。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肿瘤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肿瘤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肿瘤的病理生理学特征;2. 掌握肿瘤的诊断方法及病理生理变化;3. 提高病理生理学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肿瘤是一种病理生理过程,是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

肿瘤细胞具有自主生长、侵袭和转移的能力,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病理生理实验通过观察肿瘤组织切片,了解肿瘤的形态学特征、生长方式、侵袭和转移等病理生理变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肿瘤组织切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液等;2. 仪器:显微镜、切片机、染色机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肿瘤组织切片:将肿瘤组织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染色液,染色后用盖玻片封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2. 观察肿瘤细胞形态: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大小、核质比等特征,分析其异型性。

3. 观察肿瘤细胞的生长方式:观察肿瘤细胞的排列方式、生长速度等,分析其生长方式。

4. 观察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观察肿瘤细胞是否向周围组织浸润,是否形成转移灶。

5. 记录实验结果:详细记录肿瘤组织的形态学特征、生长方式、侵袭和转移等病理生理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肿瘤细胞形态:肿瘤细胞大小不一,核质比增大,细胞核深染,异型性明显。

2. 肿瘤细胞的生长方式:肿瘤细胞排列紊乱,生长速度快,呈侵袭性生长。

3. 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形成转移灶。

六、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肿瘤组织切片,掌握了肿瘤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包括肿瘤细胞的形态、生长方式、侵袭和转移等。

实验结果表明,肿瘤是一种病理生理过程,具有自主生长、侵袭和转移的能力,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七、实验讨论1. 肿瘤的发生机制:肿瘤的发生与基因突变、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2. 肿瘤的诊断方法: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肿瘤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肿瘤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判断肿瘤的类型和恶性程度。

3. 肿瘤的治疗: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应根据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病理生理缺氧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缺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观察和记录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3. 探讨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4. 学习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机体组织细胞因氧气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发生部位,缺氧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乏氧性缺氧:由于血氧含量降低所致,如高山反应、一氧化碳中毒等。

2. 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或性质改变所致,如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

3. 组织中毒性缺氧: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气的能力降低所致,如氰化物中毒、窒息等。

本实验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通过模拟缺氧环境,观察和记录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分析不同缺氧类型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健康小鼠(体重20克左右)4只。

2. 实验仪器: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恒温水浴箱、5ml 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乏氧性缺氧实验a. 将小鼠分为两组,每组两只。

b. 将甲组小鼠放入缺氧瓶中,瓶内加入5g钠石灰,密封瓶口。

c. 将乙组小鼠放入另一个缺氧瓶中,瓶内加入相同量的钠石灰,并加入一定量的甲酸和浓硫酸,密封瓶口。

d. 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存活时间、呼吸频率、心率等生理指标。

2. 血液性缺氧实验a. 将小鼠分为两组,每组两只。

b. 向甲组小鼠腹腔注射5%硝酸钠溶液0.5ml,造成贫血模型。

c. 向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d. 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存活时间、呼吸频率、心率等生理指标。

3. 组织中毒性缺氧实验a. 将小鼠分为两组,每组两只。

b. 向甲组小鼠腹腔注射0.1%氰化钾溶液0.5ml,造成氰化物中毒模型。

c. 向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d. 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存活时间、呼吸频率、心率等生理指标。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病理生理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病理生理学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验验证其理论。

实验采用动物模型,观察了不同病理状态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病理状态对生理功能产生显著影响,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引言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病理状态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并探究其机制。

2. 实验设计与方法2.1 实验动物选择与处理选择同种小鼠进行实验,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病理模型组。

病理模型组通过注射特定药物或诱导特定疾病,使其产生相应的病理状态。

2.2 实验指标测定通过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器官功能指标、免疫指标等,评估不同病理状态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同时,利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对器官进行观察和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 血液生化指标病理模型组的血液生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异常。

例如,炎症模型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肝脏病理模型组的肝功能指标异常等。

这些结果表明,病理状态对血液生化指标有明显影响。

3.2 器官功能指标病理模型组的器官功能指标也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差异。

以心脏为例,心脏病理模型组的心电图异常,心肌收缩力下降等。

这些结果提示,病理状态对器官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3.3 免疫指标免疫系统是机体应对病理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结果显示,病理模型组的免疫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炎症模型组的白细胞计数升高,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等。

这些结果揭示了病理状态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

4.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不同病理状态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究了其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病理状态对血液生化指标、器官功能和免疫指标等产生明显影响。

这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于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病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掌握病理生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技术和操作。

3. 通过实验观察病理生理学现象,加深对病理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观察正常和缺氧状态下的小鼠心肌细胞(1)实验材料:小鼠、显微镜、载玻片、染色液等。

(2)实验步骤:①取正常小鼠心肌组织,制成切片。

②将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用染色液染色。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颜色和结构。

(3)实验结果:正常心肌细胞呈梭形,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均匀,染色深浅适中。

缺氧状态下的小鼠心肌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核偏位,细胞质出现空泡,染色浅。

2. 实验二: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1)实验材料:小鼠、显微镜、载玻片、染色液等。

(2)实验步骤:①取发生脂肪变性的小鼠肝脏组织,制成切片。

②将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用染色液染色。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形态、颜色和结构。

(3)实验结果:脂肪变性肝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细胞核被挤压偏位。

3. 实验三:观察肉芽组织形成过程(1)实验材料:小鼠、显微镜、载玻片、染色液等。

(2)实验步骤:①取小鼠皮肤伤口组织,制成切片。

②将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用染色液染色。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肉芽组织形成过程。

(3)实验结果:肉芽组织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大量炎细胞组成。

表浅部新生毛细血管的方向大致与肉芽的表面垂直;间质疏松水肿,有较多炎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此外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纤维母细胞体积大,形态不规则,常为有突起的星形或梭形,胞浆丰富略呈嗜碱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疏松,染色浅,核仁明显。

三、实验讨论1.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了解了病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掌握了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技术和操作。

2. 实验结果表明,病理生理学现象与正常生理过程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缺氧状态下的小鼠心肌细胞出现形态改变,细胞核偏位,细胞质出现空泡;脂肪变性肝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肉芽组织形成过程中,可见大量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炎细胞。

实验报告模板范例病理

实验报告模板范例病理

实验报告模板范例病理实验报告模板范例:病理学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掌握一定的病理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病理诊断的能力。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病理标本实验方法:采用组织学的方法,对病理标本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块肺癌的病理标本进行观察和分析。

首先,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标本中大量异常增生的肺组织,其中可见多个形态各异的肿瘤细胞。

这些细胞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并且细胞核很大,核分裂明显增多。

这些特征表明该病理标本为肺癌。

接着,我们对肿瘤细胞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我们注意到这些肿瘤细胞在组织中主要分布在肺泡壁和细支气管壁附近,且有时可以侵犯肺泡腔。

此外,这些细胞在组织中呈现出不规则的分布模式,且常以浸润的方式向周围组织扩展。

这些特征表明这是一种浸润性生长的肺癌。

进一步观察后,我们注意到在肿瘤细胞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

这些淋巴细胞在肿瘤细胞周围形成了明显的淋巴细胞性浸润带,与肿瘤细胞形成了交界处。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肺组织中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增生,形成了肺间质纤维化。

这些特征提示该肺癌已经进入晚期,存在着明显的淋巴转移和纤维化。

讨论与结论:根据我们对肺癌病理标本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该病理标本为肺癌,具有典型的肿瘤细胞形态特征,如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核分裂明显增多等。

2. 肺癌呈现出浸润性生长,常以浸润的方式向周围组织扩展,可以侵犯肺泡壁和细支气管壁,有时还可以侵犯肺泡腔。

3. 肺癌已经发展到晚期,存在明显的淋巴转移和纤维化。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肺癌的病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病理诊断能力,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掌握了一定的病理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肺癌病理标本的观察,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肺癌的形态特征和发展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标本,以及如何对组织特征进行分析和解释。

生理病理实验报告

生理病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生理和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理病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观察和分析生理和病理现象,培养科学实验和临床思维。

二、实验原理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而病理学则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科学。

本次实验结合了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知识,旨在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生理和病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神经-肌肉标本、胃肠运动标本、影响尿生成因素标本等。

2. 仪器:显微镜、生理显微镜、解剖显微镜、离心机、温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神经-肌肉标本制备- 取新鲜肌肉组织,用生理盐水清洗,剪成适当大小。

- 将肌肉组织放入生理盐水中,用生理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颜色。

- 将肌肉组织放入生理盐水中,用解剖显微镜观察其结构。

2. 胃肠运动直接观察- 取新鲜胃肠组织,用生理盐水清洗,剪成适当大小。

- 将胃肠组织放入生理盐水中,用生理显微镜观察其运动情况。

- 观察胃肠组织的收缩、舒张和蠕动等现象。

3. 影响尿生成因素观察- 取新鲜肾脏组织,用生理盐水清洗,剪成适当大小。

- 将肾脏组织放入生理盐水中,用生理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颜色。

- 观察肾脏组织在不同刺激下的尿生成情况。

4. 病理切片观察- 取病理切片,用生理盐水清洗,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 观察不同病理切片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炎症反应、坏死等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神经-肌肉标本- 观察到肌肉组织具有明显的横纹,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 在生理显微镜下,观察到肌肉细胞收缩、舒张和蠕动等现象。

2. 胃肠运动直接观察- 观察到胃肠组织具有明显的蠕动波,收缩、舒张等现象。

- 在生理显微镜下,观察到胃肠组织收缩、舒张和蠕动等现象。

3. 影响尿生成因素观察- 观察到肾脏组织在不同刺激下的尿生成情况。

- 在生理显微镜下,观察到肾脏组织在不同刺激下的尿生成情况。

4. 病理切片观察- 观察到不同病理切片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炎症反应、坏死等情况。

病理生理肾衰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肾衰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肾衰实验报告引言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肾衰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正常发挥生理功能的一种疾病。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肾衰的实验方法,研究肾衰对体内代谢产物的累积和水电解质平衡的紊乱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1. 20只健康小鼠2. 肾脏损伤模拟剂(如对氨基苯磺酸等)3. 生理盐水4. 各种测量仪器(如电解质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实验方法1. 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

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2. 对实验组小鼠进行肾脏损伤模拟,使用肾脏损伤模拟剂注射到小鼠体内。

3. 对照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4. 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在注射后的一段时间内连续观察,记录下体重、饮水量、尿液产量等指标。

5. 在观察期结束后,采集小鼠血样和尿样进行分析。

结果与讨论体重变化实验组小鼠注射肾脏损伤模拟剂后,体重较对照组小鼠显著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导致水钠潴留和代谢产物的累积,引起小鼠体重下降。

饮水量变化实验组小鼠注射肾脏损伤模拟剂后,饮水量较对照组小鼠明显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导致尿液排出不畅,使得小鼠感觉口渴,增加了饮水量。

尿液产量变化实验组小鼠注射肾脏损伤模拟剂后,尿液产量较对照组小鼠显著减少。

这是由于肾脏损伤导致尿液排出减少。

血液电解质分析实验组小鼠血液电解质分析结果显示,钠离子和氯离子浓度显著升高,而钾离子浓度显著降低。

这可能是由于肾脏功能受损,无法正常调节电解质平衡导致的。

尿液分析实验组小鼠尿液分析结果显示,尿液比重增加,蛋白质、尿素氮和肌酐等代谢产物浓度升高。

这可能是由于肾脏功能受损,造成代谢产物无法正常排出体外,导致尿液比重升高和代谢产物的积累。

结论通过模拟肾衰的实验,我们观察到肾衰对体内代谢产物的累积和水电解质平衡的紊乱产生了明显影响。

这些结果提示肾衰患者可能出现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和代谢产物的积累等问题。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病理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体或动物体内的疾病机理和生理反应。

通过病理生理学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生理机能,找出疾病产生的原因及机制,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实验观察,了解糖尿病病理生理过程及其发病机制,并探究某些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实验步骤:1. 实验材料准备: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糖尿病模型大鼠、空白对照大鼠、药物试剂盒、生化分析仪器等。

2. 给予糖尿病模型大鼠药物:通过给予糖尿病模型大鼠口服降血糖药物,观察其血糖水平的变化,以及对肝脏、肾脏、肌肉等器官的影响。

3. 实验结果观察:通过对大鼠血液和尿液的采样,测量血糖、胰岛素、肌酐、尿素等指标水平的变化,同时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脏器组织病理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1. 模型大鼠的血糖水平较高,而对照组大鼠血糖水平正常。

2. 给予糖尿病模型大鼠口服降血糖药物后,血糖水平下降,提示该药物对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含有较多的糖原,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空泡变性,提示糖尿病会影响这两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4.糖尿病模型大鼠骨骼肌内肌肉纤维丢失,肌肉组织病理变化较大,提示糖尿病会影响肌肉功能。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糖尿病病理生理过程及其发病机制。

同时,我们也对某些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病理生理学实验是深入研究生物体病理生理过程的有效手段,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当继续发挥病理生理学实验的重要作用,不断深化对生物体疾病机理和治疗的认识。

科普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科普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观察并分析生理现象,加深对生理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此处应根据实验内容简要介绍实验原理,如神经-肌肉标本制备、胃肠运动观察、影响尿生成因素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对象与用品(列举实验中所用到的动物、仪器、试剂等。

)2. 方法步骤(详细描述实验操作步骤,如神经-肌肉标本制备、观察胃肠运动、测量尿生成等。

)四、结果与分析1. 结果(列出实验观察到的数据、现象等。

)2. 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五、讨论1. 讨论实验现象(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如神经-肌肉标本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胃肠运动的影响因素等。

)2. 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关系,解释实验结果可能的原因。

)六、结论(总结实验结果,阐述实验目的的实现情况。

)七、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严格遵守实验规程。

2. 实验数据应准确记录,避免人为误差。

3. 实验报告应规范书写,字迹清晰,格式正确。

八、原始记录(附上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现象记录等。

)九、实验分工(列出实验小组成员分工情况。

)十、体会与建议(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体会,提出改进建议。

)格式说明1. 本实验报告采用一般实验报告式,格式规范,卷面整洁。

2. 图表准确,字迹端正,简明精练。

3. 报告不得使用圆珠笔,绘图宜用铅笔。

4. 注意文字规范,语句通顺,不用自造的不规范的简化字、代号。

请注意:以上仅为实验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应根据实验类型和实验要求进行调整。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缺氧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缺氧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缺氧标题:缺氧对大鼠病理生理的影响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缺氧对大鼠病理生理的影响。

通过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大鼠分别暴露于低氧环境和常氧环境,测量其生理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缺氧条件下大鼠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显著升高,血液中乳酸水平显著升高,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加。

同时,大鼠的肝脏和肺部组织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

综上所述,缺氧对大鼠病理生理造成了显著影响。

引言:氧是维持生物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缺氧条件下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

缺氧常常与高海拔地区、气候潜力和某些疾病相关。

理解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病理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暴露大鼠于低氧环境,探究缺氧对病理生理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1. 实验组:20只健康成年大鼠,将其放置于低氧环境(氧浓度为10%)下暴露。

2. 对照组:20只健康成年大鼠,放置于常氧环境(氧浓度为21%)下暴露。

3. 观察指标:心率、呼吸频率、血液中乳酸水平、白细胞计数和肝脏、肺组织的病理变化。

结果:1. 心率与呼吸频率: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显著升高(P < 0.05),表明缺氧情况下心肺功能明显受损。

2. 血液中乳酸水平:实验组大鼠的乳酸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说明缺氧导致乳酸代谢紊乱。

3. 白细胞计数:实验组大鼠的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 < 0.05),提示机体发生炎症反应。

4. 组织病理变化:实验组大鼠的肝脏和肺脏组织出现明显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如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肺泡壁增厚等。

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缺氧对大鼠的病理生理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缺氧条件下,大鼠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显著增高,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机体为了增加氧摄入而加速心肺功能。

乳酸水平的升高提示缺氧导致乳酸代谢紊乱,可能与细胞能量供应不足有关。

白细胞计数的增加暗示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可能是机体对缺氧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引言:病理生理学是病理学和生理学的结合,旨在研究疾病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机体对疾病的适应和代偿机制。

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模型研究某种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并探究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实验设计:本实验选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注射某种致病因子,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

实验周期为4周,每周进行一次观察和检测。

实验结果:1. 体重变化:实验组小鼠在注射致病因子后,体重开始下降,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明显减轻。

这表明该致病因子对机体的代谢和营养摄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2. 血液指标:实验组小鼠的血液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

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加,血小板计数减少。

这些变化可能与致病因子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

3. 组织病理学变化:实验组小鼠在实验周期结束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肝脏、肾脏和心脏等器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学变化。

肝脏呈现脂肪变性和坏死,肾脏出现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心脏显示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

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该致病因子对机体的损害。

4. 生理功能变化:实验组小鼠的生理功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实验组小鼠的运动能力下降,呼吸频率增加,心率不规则。

这些结果表明该致病因子对机体的运动、呼吸和心血管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讨论:1. 该致病因子对机体的影响:通过本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该致病因子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代谢、免疫系统、器官病理学和生理功能等方面。

这些影响可能是该致病因子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异常所致。

2. 发病机制:根据实验结果,该致病因子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异常引起机体的损害。

炎症反应导致了血液指标的变化,免疫系统异常引起了器官病理学变化和生理功能的异常。

3. 治疗方法:针对该疾病,可以尝试以下治疗方法:抗炎症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指标;免疫调节剂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器官病理学变化;运动和心血管康复训练可以改善生理功能。

缺氧病理生理实验报告(3篇)

缺氧病理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探讨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和病理生理机制。

3. 通过实验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如呼吸频率、心率、血液pH值等。

4. 分析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白鼠(体重20克左右)10只。

2. 实验仪器:呼吸频率计、心率计、血液pH计、注射器、玻璃管、缺氧装置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溶液、1%美兰溶液、1%氰化钾溶液等。

三、实验方法1. 将小白鼠随机分为五组,每组2只。

2. 第一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3. 第二组(低张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缺氧装置中,通过通入氮气使氧气浓度降低至5%以下,持续观察其生理指标变化。

4. 第三组(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缺氧装置中,通入一定浓度的一氧化碳,持续观察其生理指标变化。

5. 第四组(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持续观察其生理指标变化。

6. 第五组(氰化钾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腹腔注射1%氰化钾溶液,持续观察其生理指标变化。

7. 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液pH值等生理指标变化,直至动物死亡。

四、实验结果1. 对照组:小白鼠生理指标无明显变化。

2. 低张性缺氧组:呼吸频率和心率逐渐加快,血液pH值降低。

3.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和心率明显加快,血液pH值降低,动物死亡时间约为30分钟。

4.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和心率逐渐加快,血液pH值降低,动物死亡时间约为40分钟。

5. 氰化钾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和心率迅速加快,血液pH值降低,动物死亡时间约为10分钟。

五、实验分析1.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缺氧会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和病理生理反应,如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血液pH值降低等。

2. 不同类型缺氧的影响:低张性缺氧和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对机体的影响较为相似,表现为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血液pH值降低。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病理生理学实验旨在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病理生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常见病理生理现象的发生机制和特点,培养我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实验原理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本次实验主要基于以下原理:1、疾病状态下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变化。

2、某些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及机体的代偿和适应机制。

三、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_____(具体动物种类),体重_____,性别_____。

2、实验器材:手术器械(手术刀、镊子、剪刀等)、注射器、灌胃针、离心机、显微镜等。

3、实验药品:_____(具体药品名称及浓度)。

四、实验方法1、动物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_____组,每组_____只。

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

2、模型制备(1)采用_____方法制备疾病模型,如给动物注射_____物质或进行特定的手术操作。

(2)观察动物在模型制备后的一般状态,包括精神状态、活动情况、饮食饮水等。

3、实验处理(1)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正常饲养。

(2)模型组:仅制备模型,不给予治疗。

(3)治疗组:在模型制备后,给予相应的治疗药物或干预措施。

4、指标检测(1)在实验过程中的不同时间点,采集动物的血液、尿液等样本,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如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

(2)取动物的组织器官(如肝脏、肾脏、心脏等),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组织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5、数据记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动物的体重变化、症状表现、检测指标的数值等。

五、实验结果1、一般状态观察(1)正常对照组动物精神状态良好,活动自如,饮食饮水正常。

(2)模型组动物在模型制备后出现明显的症状,如精神萎靡、活动减少、食欲不振等。

(3)治疗组动物经过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

2、生化指标检测结果(1)模型组动物的血糖、血脂等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肝肾功能指标也出现异常。

(2)治疗组动物经过治疗后,相关生化指标有所下降,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

病理生理水肿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水肿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水肿实验报告病理生理水肿实验报告一、引言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其发生与机体内液体平衡紊乱有关。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造实验性水肿模型,观察水肿对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深入了解水肿的发生机制。

二、实验设计与方法2.1 实验动物选择与分组本实验选择健康的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实验组通过注射肾上腺素制造水肿,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2.2 水肿模型制备实验组小鼠肾上腺素注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1mg,注射于小鼠腹腔内。

对照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

2.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小鼠体重变化、组织形态学变化和器官功能指标。

三、实验结果3.1 小鼠体重变化实验组小鼠注射肾上腺素后,体重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

这表明肾上腺素注射引起了水肿。

3.2 组织形态学变化实验组小鼠肺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实验组小鼠肺泡壁明显增厚,肺间质充血,炎细胞浸润明显增加。

而对照组小鼠肺组织结构正常,无明显病理变化。

这说明水肿导致了肺组织的病理改变。

3.3 器官功能指标实验组小鼠肺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肺活量明显下降,呼气流速明显减小,呼吸道阻力明显增加。

而对照组小鼠肺功能正常。

这表明水肿影响了肺的正常功能。

四、讨论4.1 水肿的发生机制水肿的发生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包括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渗透压改变、淋巴回流障碍等。

本实验通过注射肾上腺素,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引起水肿。

4.2 水肿对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实验证实,水肿会导致组织结构的改变,如肺泡壁增厚、充血和炎细胞浸润等。

同时,水肿还会影响器官的功能,如肺功能下降和呼吸道阻力增加等。

4.3 水肿的临床意义水肿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如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等。

通过深入了解水肿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可以为水肿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五、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实验性水肿模型,并观察到水肿对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出血性休克1. 实验目的:制作家兔出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出血性休克是的相关生理指标,探讨出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2. 实验步骤:(1)家兔称重,固定,麻醉(耳缘静脉注射20%乌拉坦,皮下注射2%普鲁卡因2ml),剪毛(2)分离股动脉,颈总动脉(耳缘静脉注射1%肝素1mol/kg,插管排气)(3)在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上动脉夹,在动脉插管 (4)记录 :正常血压:正常角膜反射:正常球结膜充盈度:正常红细胞比例:(5)大量放血15分钟后:血压:降低角膜反射:减弱球结膜充盈度:减少R呼吸加深加快,HR心率:加快红细胞比例:下降讨论:1、在短时间内失血超过机体总血量的25%~30%,超过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便会发生失血性休克,可以导致心输出量和平均动脉压快速下降,造成供血不足,微循环紊乱,组织细胞灌流量不足。

2、机体失血后,由于循环血量的减少,可以导致血压的下降和心输出量的减少;由于心输出量的减少和动脉压的下降,可以反射性的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量的下降导致外周血管的收缩,使组织细胞灌流减少,导致二氧化碳和代谢物质的潴留,使呼吸加深加快、外周皮肤血流减少皮肤苍白;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毛细血管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更易回流到血液中,导致血红细胞比下降;总血量下降下降使肾脏灌流量下降,尿量减少,同时由于血压的下降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的释放使肾的重吸收作用加强,尿量进一步减。

3、(1)纠正酸中毒:由于血液灌流的紊乱,大部分组织的血液灌流减少、缺氧酸性代谢物堆积潴留,可以使血管对儿茶酚胺类物质的敏感性降低,因此首先应纠正酸中毒。

(2)补充血容量:失血性休克其最基本的原因是由于血量的减少导致血液灌流发生了紊乱,因此需要补充血容量。

(3)血管活性物质的使用:总血量的减少,使外周血管收缩,血流灌流减少,因此需要血管活性物质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缺氧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缺氧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3. 学习缺氧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4. 分析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2. 仪器设备:缺氧箱、生理记录仪、显微镜、离心机等3. 药品:缺氧试剂、生理盐水、肝素钠等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缺氧组、对照组和模拟缺氧组。

2. 缺氧处理:将缺氧组小鼠置于缺氧箱中,模拟缺氧环境,持续一定时间;对照组小鼠置于正常环境中,作为对照;模拟缺氧组小鼠给予缺氧试剂,模拟缺氧状态。

3. 生理指标检测:在缺氧前后,分别检测各组小鼠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乳酸水平等生理指标。

4. 组织学观察:取小鼠心脏、肝脏等组织,进行切片、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

四、实验结果1. 生理指标:缺氧组小鼠的心率、呼吸频率明显降低,血氧饱和度降低,血乳酸水平升高;对照组和模拟缺氧组小鼠的生理指标与缺氧组无明显差异。

2. 组织学观察:缺氧组小鼠的心脏、肝脏等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如心肌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等;对照组和模拟缺氧组小鼠的组织学观察未见明显异常。

五、讨论与分析1. 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缺氧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表现为心率、呼吸频率降低,血氧饱和度降低,血乳酸水平升高。

这是由于缺氧导致组织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无氧酵解产生乳酸,进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2. 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a. 组织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缺氧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ATP生成减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b. 氧自由基损伤:缺氧时,细胞内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导致细胞膜、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损伤;c. 代谢性酸中毒:缺氧导致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进一步加重组织细胞损伤;d. 炎症反应:缺氧可诱导炎症反应,加重组织损伤。

3. 缺氧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本实验通过模拟缺氧环境,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和组织学的影响,为缺氧的病理生理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组织晶体渗透压改变在水肿发生中的作用(水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组织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在水肿发生中的意义,加深对水肿发生机理的理解。

实验动物:蟾蜍2只,要求体重、大小相仿。

器材与药品:200克电子天平1台,盛水玻璃缸2个,2m1注射器连4号针头2支,脱脂棉球、纱布块适量。

0.65%氯化钠液和20%氯化钠液各10ml。

实验方法:1. 取蟾蜍2只分别称重,注意观察背部外形。

2. 向一只蟾蜍背部淋巴囊内注入0.65%氯化钠液(即蛙生理盐水)2 m1,向另一只蟾蜍背部淋巴囊内注入20%氯化钠液2ml(蟾蜍皮下淋巴囊分布见图2-1),然后分别放入装有水的玻璃缸内。

3.1小时后由水中取出蟾蜍,擦掉体表浮水后分别称重,同时仔细观察背部外形改变。

4. 解剖蟾蜍:由椎骨孔破坏神经系统。

重点观察背部淋巴囊的变化。

解剖观察其它脏器和解剖结构。

实验结果:将观测到的各种实验结果记入下表内注前体重注前背部外形注后体重注后背部外形注0.65%氯化钠141.2g 正常平坦146.3g 正常平坦注20%氯化钠141.8g 正常平坦169.5g 变肥结果分析:实验中这两只蟾蜍分别注射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组织晶体渗透压升高,两只都有一定的吸水能力,注射低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青蛙吸水较少,体重只有轻微的增长,体型无明显变化;注射高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青蛙吸水较多,体重有大幅度的增长,体型出现明显变化。

结果表明晶体在体内的浓度越高,吸水性越强。

心得:实验二缺氧实验目的:通过复制外呼吸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及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成年小白鼠4只.器材与药品:1.外呼吸性缺氧:带有橡皮塞的250毫升广口瓶1只(见图3—1),搪瓷盘1只、镊子、剪子各2把,100g电子天平1台。

钠石灰(NaOH.CaO)10g,凡士林1瓶。

2.血液性缺氧:带有管道瓶塞的250m1广口瓶和三角烧瓶各2只,酒精灯1盏,三角架3个,充满一氧化碳的皮球胆1只,弹簧夹4个,lml注射器1支。

甲酸、浓硫酸各300ml,2%亚硝酸钠溶液10ml 3.组织中毒性缺氧:1 m1注射器1支。

0.04%氰化钾溶液。

实验方法:一、外呼吸性缺氧1.取小白鼠重只称重后放入广口瓶内,瓶内预先加入钠石灰5g。

观察动物一般状况,如呼吸频率、呼吸状态,皮肤、粘膜色彩、精神状态等。

2.旋紧瓶塞,用弹簧夹夹闭通气胶管,防止漏气。

记录时间,观察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直至动物死亡。

待本次实验内容全部完成之后,一起剖检动物,对比观察血液颜色的改变和其它变化(以下皆同)。

二、血液性缺氧(一)一氧化碳中毒1.取小白鼠1只称重后放入广口瓶内,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同前。

2.一氧化碳的制备:将甲酸和浓硫酸按3:2容量比放入三角烧瓶内稍加热,通气管接浓硫酸瓶,吸去水分后再连接皮球胆收集一氧化碳(见图3—2)。

3.每按图3—3所示,将广口瓶每装有水的三角烧瓶和一氧化碳球胆连接好,注意塞紧瓶口,可涂少许凡士林严防一氧化碳漏出。

缓缓旋松球胆处的弹簧夹,将一氧化碳通入含水的三角瓶内,速度控制在每分钟产生15个气泡为宜。

关闭广口瓶上的弹簧夹,密切观察小白鼠的活动和各项指标的变化,直至动物死亡。

(二)亚硝酸盐中毒1.取小白鼠1只称重后置搪瓷盘内,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同前。

2.按0.35ml/10g体重的量给小白鼠股腹沟处皮下注射2%亚硝酸钠溶液。

记录时间观察动物的变化直至死亡。

三、组织中毒性缺氧1.取小白鼠1只称重后放在搪瓷盘内,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同前。

2.按0.1m1/10g体重的量给小白鼠腹腔注射。

0.04%氰化钾溶液。

记录时间,观察动物的变化直至死亡。

实验结果:将实验中观测到的各种变化记入下表内。

结果分析:1.乏氧性缺氧:又称低张性缺氧,是指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

低张性缺氧时,动脉血和静脉血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而脱氧血红蛋白增多,而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即发绀。

本组小鼠存活时间为90min,而各组记录数据均有差别,与小鼠个体差异、缺氧瓶的密闭性、钠石灰等有关。

较小的小白鼠因个体发育不完全而大脑对呼吸中枢更不敏感,故其缺氧能力常大于较大的小白鼠,即存活时间更长;缺氧瓶的密闭性越好,进入其中的氧就越少,小白鼠存活时间就越短,反之亦然。

钠石灰用于吸于甁中CO2以排除CO2的干扰,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CO2浓度、H+、低氧,高浓度CO2(PCO2>80mmHg)可抑制呼吸,而低浓度CO2(PCO2<80mmHg)可促进呼吸。

由于钠石灰不能有效地吸收CO2而使甁中存有低浓度CO2,即可促进呼吸,低张性缺氧时小白鼠先发生代偿性反应,PaO2于60—100mmHg时,肺通气量无变化。

PaO2低于60mmHg可刺激劲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肺通气量增加是急性低张性缺氧的最重要代偿反应。

随着缺氧的时间增加,小白鼠即出现呼吸逐渐减弱直至停止死亡。

2.CO中毒性缺氧属血液性缺氧(等张性缺氧),即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缺氧。

CO是含碳物质未完全燃烧而产生的一种窒息性气体,可与血红蛋白结合成为碳氧血红蛋白而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抑制红细胞的糖酵解,增加与氧的亲和力,致使小白鼠皮肤黏膜呈现樱桃红色。

CO中毒性缺氧属等张性缺氧,呼吸系统的代偿不明显,故观察到小白鼠的呼吸逐渐减弱直至停止死亡。

CO为有毒性气体,在实验过程中注意通风,须注意浓硫酸与HCOOH小心吸取以防伤及自己及其它物品,加热时不能过猛,以免CO产生过多、过快,使小白鼠迅速死亡,来不及观察。

本组小白鼠没有抢救及时以致小白鼠最后死亡。

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也属血液性缺氧(等张性缺氧)。

亚硝酸盐可使大量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故甲鼠的皮肤黏膜呈咖啡色;乙鼠注入美兰,美兰是一种还原剂,可将Fe3+还原为Fe2+,具有解毒作用,可使亚硝酸钠中毒的小白鼠解救且皮肤黏膜颜色逐渐接近正常。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属等张性缺氧,但本组可能合并了PaO2降低而观察到小白鼠呼吸系统的代偿性反应,即先出现呼吸加深加快。

本实验过程中腹腔内注射应稍靠左下腹,勿伤及肝脏,也应避免将药液注入肠腔或膀胱。

一氧化碳、亚硝酸钠中毒事故每年都有发生,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

加强预防和改进临床治疗办法是造福于社会的大事,应当高度重视。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上述几种常见缺氧疾病的基本致病机理和应对办法,这对于我们今后从事这方面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4.组织中毒性缺氧:由于氧合Hb含量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或玫瑰红色。

心得:实验三应激反应(大鼠应激性胃溃疡)实验目的:本实验以饥饿、低温、捆缚做为应激原,诱发大鼠应激性胃溃疡,进一步理解应激反应的发生机理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实验动物:雄性大鼠4只,体重160~200g器材与药品:鼠笼2只,普通天平置台,大鼠固定板,常用解剖器械,l0ml注射器1支。

1%福尔马林l00ml。

4℃冰箱。

实验方法:1.取大鼠4只称重,其中3只禁食不禁水24h,然后捆缚于固定板上(见图7—1),置4C冰箱内3h。

另一只正常饲养做对照用。

2.从冰箱中取出动物立即扭断颈髓处死并剖腹,用线结扎胃的贲门部及幽门部后,将胃取出并向内注入1%福尔马林8ml。

然后再将胃置于1%福尔马林液中固定l0min。

3.固定后沿胃沿着大弯部剪开,去除胃内容物把胃粘膜洗净后展平于平板上。

观察胃粘膜的变化。

4.正常对照鼠断颈处死后同上述2、3处理。

实验结果:将观察结果记入下表内。

结果分析:1.实验结果:发生应激时,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性别之间也有差异。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讨论低温和束缚应激对雄性大叔的消化器官的影响。

对4只雄性大鼠进行低温、束缚应激来观察大鼠消化器官的眼观病理变化。

试验结果表明,饥饿和低温应激对大鼠的胃粘膜均有影响,从上图可观察到,对于不同的应激,大鼠消化器官的的病理变化程度不一样。

应激会使大鼠的胃粘膜出血,特别是在低温捆绑的双重应激下,大鼠胃粘膜出血明显。

2.分析:实验中大鼠的胃粘膜症状是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acutelesions of gastric mucosa)、急性出血性胃炎(acute hemorrhagic gastritis) ,是指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胃和十二指肠出现急性靡烂和溃疡。

3.应激性溃疡的病因:很多病因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强烈的精神刺激:如过度悲伤、恐惧、绑缚、转群等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发生。

临床上,环境突然变化和小动物着凉(冷应激)而引起胃出血或胃溃疡非常多见。

动物试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当把大鼠绑缚后放置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如4°C冰箱2~3h、冬季室外20~30min、一20°C冰柜10min均可引起胃溃疡或胃出血,而且温度越低病变越明显。

2)颅脑疾病:颅脑疾病可引起应激性溃疡,1932年国外学者Cushing报道了颅脑肿瘤患者发生胃溃疡合并出血、穿孔,因此将颅脑外伤、脑肿瘤或颅内神经外科手术后发生的应激性溃疡称为Cushing 溃疡。

3)严重疾病:一些严重疾病可号致应激性溃疡,如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低血容量休克、重度营养不良等,均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4)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可引起应激性溃疡,这些药物主要有水杨酸类、肾上腺皮质激素、非面体抗炎药。

5)严重烧伤:严重烧伤可引起应激性溃疡,1842年国外学者Curling首先报告了大面积烧伤患者出现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故将这种严重烧伤引起的急性应激性溃疡又称为Curling溃疡。

心得:实验四休克及凝血观察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观看休克与凝血的实验教学视频,进一步加深对休克、凝血的发生机理的理解。

视频简介:一、休克1.休克:多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使组织微循环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细胞损伤、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临床症状:可视黏膜苍白、四肢湿冷、反应迟钝、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

3.分类: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4.休克的分期和机制:1)休克早期(缺血缺氧期)2)休克期(淤血缺氧期)3)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①血管损伤,对神经体液调节反应性降低②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凝血过程二、凝血1.简介:凝血即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环节。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血浆中无活性的因子Ⅱ(凝血酶原)被激活为有活性的因子Ⅱa、(凝血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