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理论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业理论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人力资源
失业理论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刘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很严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失业理论,分析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失业理论大学生就业难
一、西方经济学中的失业理论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不断发酵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大家对于事业的定义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大多数西方国家对于实业定义如下:有工作的人们是就业的;没有工作而正在寻找工作的人们是失业的;没有工作但不找工作的人们不属于劳动力范围。
失业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首先出现,大约有200多年了。然而在凯恩斯之前,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存在失业这种现象。古典经济学认同经济一直是充分就业的状态,在现实社会中看到的那些实业,都可以称为摩擦性失业。有些人本身不愿意去工作,这是他们自愿失业。这种现象,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的失业。
而凯恩斯认为之所以存在失业的现象,是因为经济萧条、企业倒闭或减少生产,这些会导致雇佣的减少,而这些人是被动的离开工作岗位的,而不是由于这些员工不接受他们的工资水平。既然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如果我们扩大市场的需求,企业也增加生产的份额,那么他们就会雇佣更多的员工。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中,由于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投资效益递减
和流动性偏好等心理规律,单靠私人资本和市场自由调节的作用,一定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凯恩斯根据英国一个世纪以来的统计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一条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的依存关系的曲线,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之为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二、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全国大学生人数达到727万,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自2006 年起,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就业率近三年来一直徘徊在70%左右。几年来未就业大学生人数约有50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出现失衡,结构性失业比较严重。短期内来说,这种局面是很难得到彻底的改变的。具体来说,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构成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然后影响着大学生的自主就业,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留在一线城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北上广深,大学生的第一目标选择多为公务员、国企、央企或者大型民企。
2.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企业科技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增长迅猛,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而且中国第三产业多以低端服务业为主,新型的服务业比如国外发展比较健全的家庭医生、个人律师等在中国还是比较少。
3.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在过去上过大学的人被誉为“天之骄子”,但现在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等到大学生毕业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变得非常难。大家都想去大型企业、一线城市,对于小型企业或者基层的岗位比较排斥。许多大学
生甚至选择不就业,也不会去小企业工作,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岗位有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去竞争的现象。
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应对之策
1.政府的应对策略。相对于国外比较完善的系统而言,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系统出现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所以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也是正常的。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多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民企。这是因为这些选择多有着比较好的福利待遇,政府如果想让更多的人才得到合理的安置,就要出台优惠政策,对于去基层企业或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给予物质上、精神上的奖励。
2.高等院校的应对策略。加快教学的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根本上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基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的,只有做好自身素质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把握工作的机会。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不仅仅要关注大学生专业学习,还要更加注重其实践的能力。开设《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
3.大学生的应对策略。首先,大学生应该有竞争意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市场最终是存在竞争的,有能力的会有更多的机会,仅仅依靠毕业证是没有出路的。其次,大学生还要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大多数大学生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就业期望和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匹配。如果期望偏高,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会很容易产生失望情绪,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出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不是一味地跟风。
参考文献
[1] 夏积智,党晓捷.中国的就业与失业[M].中国劳动出版社,2008,8
[2] 吕育康.非主流就与新视野——人才供给非稀缺阶段的中国教育[M].
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5
[3] 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科学[M].广西大学出版社,2009,5
[4] 陈丹英.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错位之“潜规则”解析[J].文献资料,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