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逻辑学课件5逻辑学第五章逻辑规律

逻辑学课件5逻辑学第五章逻辑规律
逻 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内容 辑 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基 这些规律要求我们的思维要有同一性(确定性)、无 矛盾性、前后一贯性(明确性)和论证性; 它们基本上概括了逻辑思维的特征:思维的确定性。 本 前三条是由亚里士多德及其弟子提出来的, G.W.Leibniz,1646规 一千多年后,德国的莱布尼茨( 1716)把前三条归结为矛盾律并提出了充足理由律。 律 三、特殊规律和基本规律:
从惊讶到思考
——数学悖论奇景 《科学美国人》杂志社 马丁· 加德纳
第二节 (无或不)矛盾律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斯多葛派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西蒂姆的芝诺 (zeno of citium,约公元前336-264年)创立 的。他在一个画廊(Stoa)里讲学,人称“画 廊(Stoa)”学派,与伯拉图的雅典学园和亚 里士多德的逍遥学派并称三大学派。该学派第二 个代表人物克里西普(Chrisipus)被称为古代 最伟大的逻辑学家之一。斯多葛学派早期研究认 识论和逻辑学,晚期重视社会伦理。“命题逻辑” 的第一个系统的建立约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半个 世纪:它是斯多葛学派的逻辑。
第二节 (无或不)矛盾律
必有一假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公式: 1.基本内容: 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个思维对象不能作出两个相 矛盾的认识,即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相互矛盾的论述(两可) 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 课本: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反对和矛盾)的 两个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见逻辑方阵)
逻辑悖论是“不可解”的,除非能找到一种方法来 完全消除这种恶性的矛盾。 方法:语言层次理论和排除自身
4.
第二节 (无或不)矛盾律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第七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矛盾命题不能 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它要求不能同时否定两 个矛盾命题,必须肯定其中之一。违反这一要 求的逻辑错误,成为“矛盾两不可”。依据上 述定义,下列命题违反了排中律的是( ) A.上面不是老说领导要多听群众意见,我是群 众,可领导总是不听我的意见。 B. 景阳冈原是一片古木参天、沙丘起伏、莽草 无涯的山岗。 C. 既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照片都照得很好,也 不能说这简胶卷每张相片都照的不好。 D. 这次的预测,是一次例行的科学预测,既不 成功,也不失败。
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始终保持同一,同一个概念在同一命 题、推理过程中可能出现多次,但应该保持自身同一,不能任意变更。
2.论题也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论题也叫论点,用命题的形 式表达,一个论题在同一论证、表达过程中多次出现,应该保持同一。
违反同一律出现的逻辑错误
混淆概念 或偷换概念
自相矛盾
1. 巍巍长城,逶迄万峰,气势磅礴,雄伟 壮观。她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伟大祖国的天然屏障。
2. 罗亭。“照你说来,就没有什么信念之 类的东西了”,皮卡索夫:“没有,根 本没有”!罗亭:“你就是这样确信吗”? 皮卡索夫;“对”。
3. 那个青年将近20多岁。 4. 一个月来,这个问题时时刻刻缠绕着我,
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或互相反对的概念指 称同一个对象;同时,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 能都肯定。否则,会出现逻辑矛盾。
①这本书是逻辑学。/这本书是现代汉语。 ②只有清闲,才是幸福。/尽管不清闲,却幸福。
违反不矛盾律出现的逻辑错误
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又 暂时抛开了这个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编》里,记录了 A、B两人的一段对话: A:B,我们当你是一个可靠的人,所以几种关于 革命的事情,都 没有瞒了你,你怎么竟向敌人告 密去了? B:岂有此理!怎么是告密!我说出来,是因为 他们问了我呀。 A:你不能推说不知道吗? B:什么话!我一生没有说过谎,我不是这种靠 不住的人!
文章写作中的“走题了”、“跑题了”
某地铁上来一位抱婴儿的妇女,列车颠颇乘 客拥挤,一位站着的中年人请一位青年姑娘给抱 小孩的妇女让座,姑娘说“凭什么让我让座?”, 中年人说:“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精神文明的体现。”
这位姑娘眨眨眼,突然理直气壮的说“你配 讲什么精神文明,你的吐沫星子都溅到我脸上了, 你是耍流氓!” 中年人气的说“你是耍无赖.”。 “你才是无赖呢。”姑娘煞有介事的拿出手绢来 擦脸。中年人脸气的铁青,无可奈何。
二、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两不可”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时否定了对同一 对象所作出的两个彼此之间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 的判断。例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只 有两条路:或者走社会主义道路,或者走资本主义道路, 二者必居其一。但是,当时却有人提出“既不走社会主 义道路,也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走“第三条道路”。 “中国应走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应走资本主义道路” 是彼此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而“有人”对这两个 判断都加以否定,就是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第十二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第一节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形式逻辑的规律,简称“逻辑规律”, 即思维逻辑形式的规律,具体地说,就是 人们在运用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必须遵循 的各种逻辑法则。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课件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课件

(P134)例3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与家中旳锥钟对照, 发觉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来他又把家中旳挂钟与电台旳 标按时对照,发觉挂钟比电台标按时一天快了三分钟。张先生所以 推断:他旳手表是精确旳。
下列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旳正确评价? (A)张先生旳推断是正确旳,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 比标按时快三分钟,这阐明手表按时。 (B)张先生旳推断是错误旳,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 应该是直接和标淮时比。 (C)张先生旳推断是错误旳,因为挂钟比标按时快三分钟,是原 则旳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原则旳三分钟。 (D)张先生旳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
(P139)3.“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种可宝贵旳。我是人,所以, 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种可宝贵旳。” 这个推理中旳逻辑错误,与下列哪项中出现旳最为类似? (A)作案者都有作案动机,某甲有作案动机,所以某甲一定是 作案者。 (B)各级干部都要遵纪遵法,我不是干部,所以我不要遵纪遵 法。 (C)中国人不怕死,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不怕死。 (D)想当翻译就要学外语,我又不想当翻译,何须费力学外语。
(P143)17.对同一事物,有旳人说“好”,有旳人说“不好”, 这两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旳共同语 言。 下列除哪项外,都与题干推理所犯旳逻辑错误近似? (A)甲:“厂里要求,工作时禁止吸烟。”乙:“当然,可我 吸烟时从不工作。” (B)有意杀人者应处死刑,行刑者是有意杀人者,所以行刑者 应处死刑。 (C)象是动物,所以小象是小动物。 (D)这种观点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我看两 者都有点像。 解:题干违反了同一律,犯有“偷换概念”旳逻辑错误。(B)、
违反同一律所犯旳逻辑错误有“混同(或偷换)概念”、 “转移(或偷换)论题”。

形式逻辑 第十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教学PPT课件

形式逻辑 第十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教学PPT课件
▪ 将“不抵抗将军”与“不抵抗主义”混为一谈:混淆概念
【例2】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向钱看” ➢ 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
娘吗?” ➢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
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 ▪ 将“价值”与“价格”故意混同:偷换概念
▪ 2、混淆或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 (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 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
2、公式: A或者非A ➢“A”表示任一命题,“非A”是与A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 ➢A或者非A,二者不能同假,至少有一真。
▪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在任何思维和论辩过程中,对两个 互相矛盾的命题,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 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
▪ 换句话说,对是非问题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
▪ 模棱两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回避作出明确的选择,不 作明确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 约束思维的规则有很多,有不同的层次
➢非基本规律: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间的内涵、外延反变关系,性质命 题直接推理应遵守的规则,三段论推理的公理等——仅适用于一种或少 数几种思维方式。
➢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保证我们思维具有确定性、无矛多种甚至全部思维形式; 对于各种特殊的逻辑规则和规律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 1、基本内容:任何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等同的。 ▪ 2、公式: A是A,或者:如果A,那么A。 ➢任一思想都有其自身的同一性,都有其确定的内容。
➢同一思维过程; ➢“任一思想” :任一概念或命题; ➢“自身具有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
属性是确定的;每个命题所断定的情况、真值也是确定的。
▪ 区分同一律与形而上学。

形式逻辑(第5版)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10章

形式逻辑(第5版)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10章

《形式逻辑》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十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一、填空(1)同一(2)排中【注意,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不能都假,即至少一真,矛盾律要求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不能都真,即至少一假。

排中律既适用于矛盾关系又适用于下反对关系,矛盾律既适用于矛盾关系又适用于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不等于矛盾律。

对于本题,由于SEP与SIP是相互否定的,这里是指它们具有矛盾关系,以及由于给定的已知条件是SIP为假,所以按照排中律,SEP为真。

但是,按照矛盾律,则只能由SIP为真推出SEP为假,而由SIP 为假推不出SEP为真。

人们之所以通常感觉按照矛盾律可以由SIP假推出SEP真,是因为SIP与SEP具有矛盾关系,所以它们两者肯定一直一假。

但是,应须清楚,这已经是排中律和矛盾律的共同运用的结果,而不是矛盾律的单独运用的结果。

由于具有矛盾关系的思想必须同时运用排中律和矛盾律才能被判定它们两者一真一假,所以当由一个为假而误认为按照矛盾律就可以推出另一个为真时,实际上就会表现为矛盾律与矛盾关系的混淆。

】【还要注意,在选择是运用排中律还是运用矛盾律上问题,这里不用于第五题的第(4)和第(5)小题的情况。

在这里,由于首先给定SIP假为前提,所以需要按照排中律,推出SEP为真。

不同于此,第五题的第(4)的②和第(5)小题,则需要首先按照矛盾律推出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至少一假为结论(只不过不是该题的最终结论而已),然后根据题意和该结论来确定这一假是这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之一,最后确定其他思想为真,从而推出所要的最终结论。

这对于矛盾律是同样的道理。

】(3)矛盾【注意事项同上】(4)排中(着重于推理)或者同一(着重于等值)、如果老王是党员,那么他就是干部。

二、单选(1)d (2)b (3)a(4)d (5)d【注意第(3)题。

非对称关系是指,如果R(a,b),那么R(b,a)要么﹁R(b,a)。

反对称关系是指,如果R(a,b),那么﹁R(b,a)。

各种逻辑形式和方法的规律

各种逻辑形式和方法的规律

第三节 简单判断构成的三段论 (直言三段论)
3-1.直言三段论及其结构
一个直言三段论由且只由两个前提,一个结论三个直言 性质命题组成,作为命题主谓项的有且只有三个概念, 每两个命题有且只有一个项是同一个概念。 三段论的结构公式: M-P S-M ∴S-P 三段论结论中充当谓项的概念P,称为大项;结论中作 为主项的概念S,称为小项;只出现在前提中而不在结 论中出现的概念M称为中项。由大项和中项构成的前提 叫大前提;由小项和中项构成的叫小前提。一个完整的 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第五章第二节.4
2-2.2.换位法 换位法的规则: 结论和前提质相同,结论的主项和谓项,分别是前提的 谓项和主项。 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换位推理结果: SAP→PIS SEP→PES SIP→PIS SOP不能换位 2-2.3.换质位法和换位质法 换质法和换位法的结合。先换质再换位,叫换质位法; 先换位再换质,是换位质法。还可多次交替使用。 运用换质位法和换位质法进行推理,必须遵守这两种推理 方法的规则。
第五章第二节.2
2-1.2.根据反对关系
两种由真推假: SAP→ ¬SEP SEP→ ¬SAP
2-1.3.根据下反对关系
两种由假推真: ¬SIP→SOP
¬SOP→SIP
2-1.4.根据差等关系
由真推真: SAP→SIP SEP→SOP 由假推假: ¬SIP→ ¬SAP ¬SOP→ ¬SEP
第五章第二节.3
第五章第一节.3
从前提和结论的范围关系和真值关系看: 演绎推理的结论不超出前提。演绎推理是必然性 的推理,前提真,则结论一定真。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结论超出前提。归纳推理 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性的推理,前提真,结论未必 一定真。 演绎推理所得出结论的真实性更可靠,而归纳推 理和类比推理结论的范围更宽阔,不同的推理有 不同的适用场合和条件。 本章主要讨论演绎推理。

形式逻辑_精品文档

形式逻辑_精品文档

形式逻辑引言:形式逻辑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逻辑关系的形式而不是内容。

它关注如何正确地推理和论证,而不论具体的主题或领域。

形式逻辑借助符号和公式来表达语言中的逻辑关系,从而使逻辑分析更加清晰和精确。

本文将介绍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并探讨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形式逻辑的基本原则形式逻辑建立在几个基本原则之上,这些原则指导着逻辑推理和分析的过程。

1. 真值:形式逻辑认为命题(proposition)可以取真(true)或假(false)两个值。

只有在真值确定的情况下,逻辑推理才能进行。

2. 合式公式:形式逻辑使用合式公式(well-formed formulas)来表示逻辑关系。

合式公式是由命题变量、逻辑连接词和括号组成的。

3. 逻辑连接词:形式逻辑使用逻辑连接词来表示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包括合取(and)、析取(or)、否定(not)等。

4. 推理规则:形式逻辑使用推理规则来推导新的合式公式。

常见的推理规则包括假言推理、谬误识别和等价转换等。

二、形式逻辑的符号系统为了更加清晰和精确地表达逻辑关系,形式逻辑引入了符号系统。

符号系统使用符号来代表命题、逻辑连接词和推理规则,从而使逻辑分析变得更加简洁和规范。

1. 命题变量:在形式逻辑中,命题可以用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

这些字母被称为命题变量,代表一个未知的命题。

2. 逻辑连接词的符号表示:形式逻辑使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逻辑连接词,比如“∧”表示合取,“∨”表示析取,“¬”表示否定等。

3. 推理规则的符号表示:形式逻辑使用符号来表示推理规则,比如“→”表示假言推理,“≡”表示等价转换等。

三、形式逻辑在理论上的重要性形式逻辑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构建和分析提供了基础。

1. 形式逻辑为思维规律提供基础:形式逻辑通过定义逻辑关系和推理规则,揭示了思维的一般规律。

它帮助人们理解思维过程中的常见误区,并提供了正确的推理方法。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形式202逻1/3辑/8 (第八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黄洪21雷
Ø 如: 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 有的的人不是自私的。(+)
李逻辑是安徽农业大学学生。(–) 李逻辑不是安徽农业大学学生。(+) Ø 2.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性,它所排 除的只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Ø 两个相互反对的判断并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Ø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证明这马不是你 的,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
形式202逻1/3辑/8 (第八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黄洪17雷
Ø 三、运用矛盾律应注意的问题
Ø (一)矛盾律只是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才起作用。
Ø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怀念鲁迅先生的一首诗中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 了。
你不打你父亲了吗? 你停止吸毒了吗? Ø 四、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 Ø 排中律与矛盾律的主要区别是: Ø 1.要求不同 Ø 排中律要求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都予以否 定;矛盾律要求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都予 以肯定。
形式202逻1/3辑/8 (第八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黄洪24雷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黄洪14雷
Ø 可见,两个相互反对或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 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
Ø 2.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 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思想不能都予以肯定。
Ø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Ø “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形式202逻1/3辑/8 (第八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形式202逻1/3辑/8 (第八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黄洪20雷
Ø 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形式逻辑基础

形式逻辑基础

形式逻辑基础一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二大基本规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豳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 )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 )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 )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 )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 )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其;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9形式逻辑-第九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9形式逻辑-第九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2.逻辑基本规律在实际思维中的应用。
(1)在论证和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词项、 命题和推理都要严格地运用逻辑基本规律来加以检验 和规范;对所建构的每一个论证都要自觉地遵循逻辑 基本规律。这样的论证和表达思想一定是清晰的、自 洽的、有强烈的逻辑说服力量的。
(2)在解析有关逻辑智力问题中,综合应用逻辑基
第九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一、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
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含义 形式逻辑是以思维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
因此,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就是指在各种思维形式中 普遍起作用的逻辑规则。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指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根据 首先,这三条规律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一般特点,即 逻辑思维的确定性、不矛盾性和明确性;由此决定了 逻辑思维的一系列特点。 其次,这三条规律较之形式逻辑的其他规律在思维 形式中具有较广泛的适用范围
3.正确理解排中律 排中律只在传统的二值逻辑中是有效的。在多值
逻辑中讨论命题除了真、假二值外,还允许真假不定 等其他值存在。所以,对于预设中的无意义命题或问 句都加以否定,并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五、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整体理解和应用
1.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关于保证思维确定 性的规律 (“A→A”和“﹁(A∧﹁A)”和“A∨﹁A” 都是等值关系)。它们分别从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去表 述思维的确定性。但同样从否定方面着手的矛盾律和 排中律又有明显的区别,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适 用范围不同、逻辑要求不同、错误形式不同和作用不 同。
三、矛盾律
1.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逻辑要求
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 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而须指出其中必 有一假。因此,实际上应称“不矛盾律” 。

《形式逻辑》原理教案

《形式逻辑》原理教案

《形式逻辑》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形式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形式逻辑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概念、判断、推理。

2.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3. 演绎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三段论推理。

4. 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

5. 形式逻辑在实际应用中的举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2. 教学难点: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推理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形式逻辑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形式逻辑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形式逻辑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形式逻辑的基本组成部分。

3. 讲解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形式逻辑的思考方法。

4. 讲解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让学生了解两种常见的推理方法。

5.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形式逻辑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展望: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形式逻辑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逻辑学中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学中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赞成和反对是反对关系,根据矛盾律,两者不能同真, 至少有一假。(也即不可同真,但可同假)
7、围绕A班有无党员一事,甲乙丙三人展开如下对话:
甲:“A班有人是党员”。 乙:“A班有人不是党员”。
丙:“据我所知,你们俩说得都不对”。
从上述对话中,可得出三人中哪一位有逻辑问题?为什么?
8、下述三人谁的说话有问题,为什么?
第八章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一、什么是同一律
同一律
任一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二、同一律的要求
(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 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
会犯“转移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对这个问题,一些人这样看,一些人那样看。他们之间
是没有共同语言的。可见,语言是有阶级性的,没有什么全社 会共同的语言。” 在这段话中,“语言”一词在第二句话“他们之间是没有 共同语言的”中表达“观点”、“意见”、“看法”这样的概
念,而在后一句话中却都是表达“语言”这一概念的。这是以
同一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也可以说是将不同的概念当作了内 涵、外延相同的概念。总起来说,也就是没有确定“语言”这 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从而犯有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 错误。
会解体,这样,我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
答案
论题:从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我国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述: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我国,破坏了我国领土
主权的完整,帝国主义的商品和资本输入我国,使我国的封建 社会解体,这样,我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读到这里,我们会感到这段话里,作者四次使用了“劳动”这个概念;在“劳动是光荣的”、“不劳动不得食”这两句中,“劳动”所指的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而在后面“领导干部和科室人员更应该定期到车间和班组参加劳动”、“长期脱离劳动,就要犯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这两句当中,“劳动”所指却只是体力劳动了。这就是说,在同一段话里,“劳动”这个概念的含义不同,在上下文里没有保持同一个确定的内容,这就造成了意思上的混乱。在逻辑上,这叫“偷换概念”,也就是违反了同一律。
三、 排中律
排中律是使思维和语言表达保持明确性的一条规律。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谈到革命人民应该如何 对付国内反动派的时候说:“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两者必居其一”,“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这是对排中律的一个形象生动的说明,也是运用排中律的一个典型例子。如果有一个人说,“我既不想把老虎打死,也不想被老虎吃掉”,那他就是违反了排中律。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是群众,所以他是真正的英雄。
在这个三段论中,“群众”这个概念也没有保持同一内容,前一个“群众”是指亿万群众组成的整体,后一个“群众”是指某一个人。由于违反了同一律,而造成推理上的“四概念错误”。
我们知道,概念通过词语来表达的。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这在词汇学上叫“多义词”。为了保持概念的同一性,说话写文章的时候,使用多义词要特别谨慎细心。一段话或一段文章中,一个词的词义要保持一致。这也就是说:在一段话或一段文章中,如果一个词语表达某一个概念,它就必须都表达这一个概念,不能同时表达两个或几个概念。
同一律的第二方面的含义是说,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论题也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任意转换。有一本讲逻辑的书引用了一段文章作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例子很有代表性,这里转引如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概述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各种思想逻辑形式的普遍规律,它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我们这里所说的基本规律就是相对于特定规律而言的。

我们以前曾经谈过许多逻辑规则,比如定义规则、分割规则、三段论规则等等。

这些逻辑规则相对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裕理由律这四条逻辑规律来说,都具有特殊性。

它们只在特定的思想逻辑形式里有效率。

相对于这些逻辑规律来说,逻辑的基本规律则具有普遍性,就是对这些规则的进一步归纳。

因而它们广泛地适用于于各种思想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形式逻辑把它们称作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普遍有效性。

逻辑规律是思维活动中的基本准则,对一切思维过程都有制约作用。

任何正确的思想,无论是概念、命题还是推理,都必须具有确定性。

有确定的内容,确定地反映客观对象,这是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正是从不同角度反映这一特征。

同一律明确提出任何思想与自身同一,矛盾律建议思想不自相矛盾,排中律则确定两个矛盾思想的中间可能性。

严格遵守这三条规律就是思想具备确定性的必要条件,违背了它们的建议,则势必犯下逻辑错误。

这从逻辑规律在思维中的促进作用说道的。

再者,充足理由律也是逻辑思维的必要条件,它是思想具有论证性的必要条件。

违反了它的要求,同样犯逻辑错误。

1二、客观必然性。

逻辑规律不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而是思维自身的规律,因此有其主观性。

但逻辑规律不是同客观事物毫无关系的纯思维的产物,它有其自身的客观基础,即一切客观事物在其存在时必须具有的规律。

因为一切事物在其存在时只能是该事物而非他物;一切事物在其存在时不能是虚无;一切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二者必居其一;一切事物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

三、逻辑思维具备确定性和论证性的特征。

其中,思维的确定性又具体表现为思维的同一性、一贯性和明确性。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就是有关思维具备确定性的规律,充裕理由律就是有关思维具备论证性的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在实际思维中,思想保持自身的同一,并 不是容易的事。通常说的混淆概念、偷换概 念、偷换论题、转移论点等都是思想没有确 定性的表现。有一篇文章说:“抗拒从严政 策与我国刑法中的被告人有为自己的犯罪事 实辩护的权利的规定,也是直接相违背的。” 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把“抗拒”和“辩护” 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抗拒”是指被告 人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拒不认罪,而“辩护” 是指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材 料和意见反驳控诉,或对控诉的内容进行申 述和辩解。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容混淆。 在作者那里,抗拒和辩护自身均未保持同一: 是它自身而又不是它自身。混淆概念是概念 未保持同一的一种表现形式。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不是人们头脑里原来固 有的东西,也不是人们互相约定的产物,而 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最常见的性质和关系的 反映。所以列宁指出 反映。所以列宁指出:“逻辑形式和逻辑规 所以列宁指出: 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虽然是客观事物自身 的性质和关系的反映, 的性质和关系的反映,但是它不是客观事物 自身的规律,而是人们思维中的规律。它只 自身的规律,而是人们思维中的规律。 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只在思维领域里 发生作用。所以,不能把形式逻辑的基本规 所以,
①张三是罪犯,张三不是罪犯。 ②本案所有的材料都是可信的,本案有的 材料不是可信的。 ③本案所有的材料都不是可信的,’本案 有的材料是可信的。 ④本案所有的材料都是可信的,本案所有 的材料都不是可信的。 ⑤某行为是抢劫罪,某行为是抢夺罪( ⑤某行为是抢劫罪,某行为是抢夺罪(后者 对前者也是一种否定) 对前者也是一种否定)。 ⑥如果是故意杀人,· ⑥如果是故意杀人,·那么凶手必自带凶 器;该凶手是故意杀人,但未自带凶器。 ⑦这个证据或者是直接证据,或者是间接 证据;这个证据不是直接证据,也不是间接 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命题同一,就是一个命题反映事物情况怎样就反映事物情况 怎样,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是始终同一的。比如,任一命题都有其确定 的命题内容,这个命题表达的是这样的判断,而不是别的判断。如果 用两个命题反映同一个事物情况,则它们的真值必须相同。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以及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常见逻辑错误
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
矛盾律的公式是: “A不是非A”,或“并非(A而且非A)”,
﹁(A∧﹁A)。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思想,即任一概念或任一判断,“非A” 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思想。
因此,这个公式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不可能既是真 的又是假的。
甲班所有学生都学英语 甲班有的学生不学英语 这是一所学校 这不是一所学校
思维的明确性表现为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之间排除中间可能性, 不能模棱两可,这主要是排中律所决定的。
因此,遵守这三条基本规律是保证我们思维具有确定性、无矛盾 性和明确性的基本条件,是正确思维的最起码的要求。
其次,这三条基本规律较之形式逻辑的其它规律(非基本的)在思 维形式中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同时这三条逻辑规律对于各 种特殊的逻辑规则和规律而言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各种思维形式的 具体规则和规律,均直接或间接地渊源于这三条规律。
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以及违反排中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类型
例子
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 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 以否定。
他既不是教学人员,也不是非 教学人员。
模棱两不可
有人说“可能有鬼”,有人说 “可能无鬼”,我对这两种观 点都不赞成。
所谓“复杂问语”,是一种以对方不具有或不能接受的答案为预 设的不正当问语。例如,问一个不曾偷过东西的人“你现在还在偷东 西吗?”对方无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都隐含着“曾经偷过东西” 的判断在内,这就是“复杂问语”。对于“复杂问语”,答“是”答 “非”,都等于承认问者的预设,因而不能将复杂问语视同矛盾关系 的思想作出非此即彼的正面答复。在正常的司法审讯中, 是禁止使 用“复杂问语”的。
一、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含义
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思维的逻辑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的形式结构。反映思维形式之间必然联系的规律就叫逻辑规律。
但逻辑规律有特殊规律和基本规律之分,特殊规律是有关概念、 判断、推理的各种具体规则,基本规律则是贯穿在所有逻辑形式中普 遍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总原则,总规律。
三、排中律的作用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思想的明确性也是正 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之一。
(1)排中律是发现真理的必要条件 在一定的论域内,真理总是属于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中的一个, 不可能属于第三者。“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只能旗 帜鲜明,不能支吾、含混。排中律通过“排中”来保证思想的确定性, 正有利于人们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正确地认识现实和发展真理。
,爱情价更高”嘛!
尼泊尔60%以上的男人抽烟,30%以
一个命题断定了什么事物情 混淆论题 上的女人抽烟。因此,尼泊尔是世界
命题方面
况,它就断定了什么事物情 况,同一个命题前后的断定
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 一个人吃相极为丑陋。有人问他:“你
必须一致
偷换论题 为什么用五个手指抓东西吃呢?”他
回答说:“因为我没有第六个指头。”
(1)遵守矛盾律是构造科学体系的起码要求
思维的无矛盾性在人们的思维实践中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否则 就会出现逻辑矛盾而导致思想的前后不一贯,从而不能正确地认识主 客观世界。从建立科学体系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如果包含 有逻辑矛盾,那么,这一理论也就难以成立,至少也是不够科学、严 密、可靠的。
(2)把握矛盾律有助于揭露谬误,反击诡辩
【学习要求】 1.了解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
及作用。 2.能够自觉遵守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进行思维,并运用同一律、矛盾律、
排中律的有关理论,分辨实际思维中的逻辑是非。
【重点】 把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共同要求及各自的内容、作用与适用范
围。 【难点】 矛盾律、排中律的联系与区别。
(3)排中律是间接论证的逻辑依据
与同一律、矛盾律相比,排中律在间接论证中有其特殊作用。在 论证过程中,人们常常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反论题虚假,来确定原论 题为真。即,由证明论题“A”的矛盾论题“非A”为假,来推出原论 题“A”为真。这种“由假推真”的间接证明的方法,就是对排中律 的运用。
四、理解和运用排中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同一律是揭露诡辩的有力武器。
诡辩家们为了攻击真理、维护谬误,经常使用偷换概念或转移论 题的手法,来颠倒黑自、混淆是非。掌握和运用同一律,就可以从思 想的确定性方面反驳谬误、揭穿诡辩。
四、理解和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不能把同一律与形而上学混为一谈。 同一律固然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思想要保持确定和同一但这
第二, 对尚末确认或不便确认的事物不明确表态,不违反排中 律。
排中律强调具有矛盾关系的思维形式间必有一真,至于哪种思维 形式是真的,却没有具体认定。因此,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 不想或不便在二者之间作出抉择的时候,即不予确认或不置可否的时 候,不能视作违反排中律。
第三,对复杂问语不作正面回答,不违反排中律。
(2)排中律是揭露诡辩论者的有力武器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正确的认识总是同思想上的摇摆不定、含糊 其辞相排斥的。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面前,在真理与谬误、大 是大非等原则性或实质性的问题面前,不能有任何的游移与含糊。而 诡辩论者,机会主义者,却总是回避在对立否定的观点之间作出明确 选择,或模棱两不可,或骑墙居中,借以掩盖其观点的谬误。掌握和 运用排中律,不仅可以驳斥其谬误观点,还能深刻揭不其逻辑错误所 在。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抽象思维中逻辑形式的基本 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二、为什么说这三条逻辑规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首先,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是任何正确的思维最基本的 逻辑特征和逻辑要求。
思维的确定性表现为概念、判断的自身同一,这主要是同一律所 决定的;
思维的无矛盾性表现为思想的前后一贯,不自相矛盾,这主要是 矛盾律所决定的;
绝不是说它把思维的对象(客观事物)看成是永远确定不变的东西,也 绝不意味着它要把思想及思维形式看成是永远确定不变的东西。同一 律既不是世界观,也不是方法论,我们决不能把同一律与形而上学混 为一谈。
第二,要恰当掌握同一律的适用范围。
同一律对思维所要求的同一是有条件的,即必须是在同一时间、 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而言。时间变了,关系变了,对象变了,反映 事物的概念、判断出现变化,并不违反同一律。因此,在不同时间、 不同关系或不同对象的情况下,不能要求人们的思想必须保持同一。
第三,不排斥语言表达的丰富多彩。
事物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体。我们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过 程中,不仅不能生搬硬套同一律,而且还应积极主动地利用同一律为 我们服务。例如,可以变换使用全同关系的概念,使表达更加生动, 可以根据命题间的等值关系,进行替换或推理等。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 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
类型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例子
基本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 想必须保持其确定和同一
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混淆概念 我是人,因此,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
每一个概念必须是确定的,
个可宝贵的。
概念方面 其内涵、外延也必须前后保
男孩: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
持一致
偷换概念
你是高价姑娘吗? 女孩: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
当然, 排中律也只是逻辑思维的规律,它只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 中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作出非此即彼的明确选择。因此,运用排中 律的时候,不仅要是“同一思维过程”,而且还要注意它的适用范围, 即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不具备矛盾关系的事物同时否定,不违反排中律。
排中律只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的思维形式,不适用于具有反对关 系的思维形式。它并不否认也不涉及事物的中间状态。如果客观事物 确实存在两种以上的情况或中间状态, 只否定对立的情况就没有违 反排中律。例如“这朵花的颜色既不是红的,也不是黄的。”
第二,要注意矛盾律的条件性。
矛盾律不仅不否认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而且也不否认作为客观 事物反映的思想认识上的矛盾。矛盾律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它只要求 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事物不能作出两个相反的判断,离开 这“三同”,便谈不上违反矛盾律。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死了”与“活着”是对同一对象分别从精神和肉体两个方面讲 的,“噪”和“鸣”是从现实环境的角度说的,而“静”与“幽”却 是从心理感受的角度说的。它们是体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之间或 不同事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因而并不构成逻辑矛盾。
三、同一律的作用
(1)同一律是正确思维的基本保证。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思想的确定性。否则,将会概 念混乱,判断有歧义,思想捉摸不定,语无伦次,论题不一。这就既 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要想正确思维, 就必须遵守同一律。
(2)同一律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一个理论体系,如果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就会缺乏严密性和科学 性。范畴不清、命题不明,概念、原理或定律前后变幻不定的理论体 系,是不可能构成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的。所以,不能准确地在同 一意义上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就无法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更 不能科学地揭不和描述事物。
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 能同时是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