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城》看现代爱情与婚姻的困境
现代文阅读围城中的爱情观
现代文阅读围城中的爱情观爱情作为人类永恒的话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在现代文阅读作品《围城》中,作者钱钟书通过细腻描绘和深入探讨,在所构建的独特人物形象和情节背景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爱情观。
本文将从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婚姻观念的转变、以及爱与自由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围城》中所呈现的现代文阅读中的爱情观。
一、个体与社会的冲突爱情观的形成不仅受个体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诉求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凸显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例如,方鸿渐和唐晓芙两位主人公,他们的爱情观念被社会传统观念所束缚。
方鸿渐因为守旧的礼法观念,对唐晓芙的热烈爱意持保留态度,并最终选择了婚姻的安稳。
而唐晓芙则认为婚姻是建立在对爱的背叛上,她在爱情和婚姻之间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接受定婚仪式。
这些情节反映了传统观念对于个体爱情的限制和社会对于个体选择的影响。
二、婚姻观念的转变《围城》中通过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探讨了婚姻观念的转变。
在小说中,夏梦因爱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选择了全心投入到与方鸿渐的婚姻中。
而方鸿渐却在婚后沉溺于工作,忽视了夏梦的感受与需求。
这种改变体现了婚姻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人们对婚姻的理解和期待亦随之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观念中,婚姻是以家族利益和门第高低为基础,而在《围城》中,婚姻被赋予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和主观意义。
婚姻不再仅仅是两个人的联姻,而是一个家庭的建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与经营。
三、爱与自由的关系《围城》中展现了爱情与自由之间的纠葛与关联。
在小说中,方鸿渐内心深爱着唐晓芙,但他却追求的是对社会、对他人的认同和接纳。
他在社会压力和责任的作用下,选择了安逸的婚姻,虽然他明白这并不能满足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唐晓芙则在对爱情的执着和对传统婚姻的怀疑之间挣扎,最终选择了折中的方式。
这种爱与自由的关系困扰着现代人,在追求个人情感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社会的接受和认同,爱情需要与自由、责任、社会角色等多个因素相互协调。
《围城》中的婚姻观与个人追求
围城中的婚姻观与个人追求引言《围城》是当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中国上世纪四十年代城市知识分子在传统观念与现实压力下的困惑和挣扎。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人物的婚姻观念以及他们对个人追求的态度。
1. 婚姻观1.1 婚姻的社会意义在《围城》中,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感情纽带,更是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
通过描述各位主要角色的婚姻经历,小说展示了传统中国社会对于结婚、恋爱和家庭观念有着强烈的影响。
1.2 各类夫妻关系小说中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夫妻关系。
例如,冯世杰和孟琦夫妇代表了传统封建家庭里矛盾重重、缺乏沟通和理解的典型;而苏轼淑则勇于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在家庭中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1.3 婚姻对个人追求的制约小说中婚姻给予了主人公不同的压力和制约。
冯世杰选择固守传统,屈从于家族和社会期望,而苏轼淑则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个人独立性和精神自由。
2. 个人追求2.1 追求自由与成就感在小说中,作者呈现了城市知识分子们对于实现自我、超越传统束缚的渴望。
例如,在主角方鸿渐身上,我们看到他试图逃离平庸生活,并希望通过才识得以一展身手。
2.2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围城》揭示了知识分子们在爱情、事业选择上所面临的困境。
他们既要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又要实现自己内心追求的理想。
这种矛盾让他们陷入内心挣扎与纠结之中。
2.3 反思与启示小说中通过描述各位主要角色极具时代意义且具有像征性的人物形象,对于婚姻观与个人追求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反思这些角色的选择和经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启示,重新审视自己面临的抉择和价值观。
结论《围城》中所描绘的婚姻观与个人追求既是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传统观念的衡量和挑战。
小说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现代社会中婚姻、家庭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并引发我们对于自我认知、个人价值以及幸福生活的深刻思考。
《围城》的主题思想探究
2016年09月下半月刊《围城》的主题思想探究□唐晨彰钱钟书先生是国内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作家、思想家,其长篇小说《围城》也具备了极为深刻的主题思想。
这部小说着重表达了现代人们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其中虽然有悲观成分,但却并不悲观。
该小说是对人们处境的重要启示,指出了只有自己鼓足勇气,抵抗一切虚无和荒谬,才能够确定自己的存在。
一、爱情与婚姻中的“围城”小说中,描写了方鸿渐和四位女性之间的故事。
方鸿渐先是和鲍小姐产生情愫,后来鲍小姐回到了未婚夫那里,方鸿渐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后来方鸿渐又与苏小姐拉近关系,却始终感觉无法合为一体。
待后来,他开始远离苏小姐,却又感觉生活太过无聊,失去了意义,因此又和苏小姐恢复了从前的关系,密切来往。
之后方鸿渐又认识了唐小姐,于是将眼光放到了唐小姐身上。
但这时候,两人却由于苏小姐的报复,产生了各种误会,最终也没能够走在一起。
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时候认识了孙小姐,最后终于和孙小姐一同走入了婚姻这一“围城”。
但好景不长,方鸿渐又觉得生活无味,想要冲出这一“围城”。
小说中的四位女性,性格各异。
鲍小姐浪漫不羁,情感挥洒随意;苏小姐高贵典雅,孤芳自赏;唐小姐青春善良,娇俏可爱;孙小姐其貌不扬,但足智多谋。
实际上,从小说描写中可以看出,这几人的纠缠,其实都没有为对方考虑过,也都没有跳出过自己的圈子。
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极其渴望获得,但真正到手以后,却发现不如自己想象的完美,因此又随意丢弃。
这样一来,几人在“围城”中不断转悠,又不断碰壁,因此无法得偿所愿,感到十分痛苦。
小说想表达的是,爱情和婚姻并不是“围城”,只是有的人自己给自己砌了一堵围墙[1]。
二、职场上的“围城”方鸿渐原本在北平读书,后来去了西洋留学。
这四年中,他并未认真学习,却是到处游玩,最后买了一个文凭回国。
初回国时,他在上海岳父的银行工作,但岳母对他一直有意见,三闾大学又邀请他当教授,因此他去了,但迎接他的又是失望。
他教的是最为冷门的学科,且其他老师和学生也都瞧不上他。
围城的主题及内涵的理解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一个大学校园为背景,讲述了许倬云这个人物在爱情与婚姻、价值观与信仰方面的挣扎与探索。
小说主要探讨了围城的主题及内涵,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围城的主题1. 个人选择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小说中,许多人物都面临着个人选择与社会期望的矛盾。
例如,许多男性角色都有结婚的压力,而女性角色则常常面临着嫁人或不嫁人的抉择,这些都是社会期望与个人自由选择之间的矛盾。
而主人公许倬云也在这种矛盾中挣扎:他既想要独立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又无法逃避社会的期望和家庭的责任。
2. 真实与虚幻的对比小说以围城为象征,表现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对比。
围城中的人们过着虚幻的生活,但他们并不真正快乐,而是被外界的压力所束缚。
相比之下,许多没有进入围城的人物反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却能够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3. 爱情与婚姻的探索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许倬云和孙一娘之间的爱情展开。
孙一娘是一个传统的女性角色,她希望成为一个贤妻良母,而许倬云则更加追求自由和个性。
小说通过许倬云和孙一娘之间的矛盾,探讨了爱情与婚姻、个性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二、围城的内涵1. 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都体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许倬云既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追求,又有家庭责任和社会期望的压力;孙一娘既有传统女性的美德,又有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他们的复杂性反映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2.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小说中的人物常常追求理想,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挑战和压力。
这种冲突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在小说中,许倬云和孙一娘的爱情便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例子。
他们希望能够享受纯洁的爱情,但现实的诸多因素却使得他们无法实现。
3. 个人选择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小说中的人物常常被社会期望所束缚,但他们仍然不能放弃自己的自由和个性。
围城爱情与婚姻的困惑与选择
围城爱情与婚姻的困惑与选择围城:爱情与婚姻的困惑与选择婚姻是人生中一项重要的决定,而恋爱则是通往婚姻的桥梁。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爱情与婚姻之间常常存在困惑和选择。
以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为背景,本文将探讨围城中的爱情与婚姻的困惑以及对于这一问题的选择。
在小说《围城》中,男主角方鸿渐和女主角杨绛是一对相爱多年的情侣。
他们的感情经历了考验,但面对婚姻的决策,两人却迟迟无法作出抉择。
这种困惑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对于婚姻的不同期望和价值观。
方鸿渐渴望稳定的婚姻生活,追求所谓的家庭幸福;而杨绛则追求独立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对婚姻保持着怀疑态度。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使得两人陷入了困境,无法做出决定。
此外,小说中还有其他角色也面临着类似的困扰。
比如珍珠姑娘,她是一位傻大姐,精神上世界有些奇特的角色。
虽然她也渴望婚姻,但因为自身的独特性格,她的婚姻选择十分有限,使得她更加困惑和迷茫。
小说中展示了婚姻与爱情这两种关系的复杂性。
围城中的男性角色大都为了稳定的家庭生活而选择婚姻,而女性角色则存在对婚姻的怀疑和追求自由的心理。
这种困惑和矛盾的存在,为我们揭示了婚姻中的现实问题。
面对困惑和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和取舍。
在小说中,方鸿渐最终选择了与刘文典结婚,而杨绛则放弃了婚姻,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自由。
他们的选择各有利弊,却无法满足彼此的期望与需求。
从围城中可以看出,爱情与婚姻并非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一道充满了变数和挑战的难题。
任何关于婚姻的选择,都需要经历对自己和对方的深思熟虑,要结合双方的期望、价值观和未来规划进行综合考量。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婚姻决策。
在现实生活中,困惑与选择也是婚姻中的常态。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而这也是决定一个婚姻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爱情和婚姻的选择中,我们需要平衡自身的追求和对他人的责任,要学会妥协和沟通。
只有通过双方努力的协调和妥协,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总之,《围城》中展现了围绕爱情与婚姻困惑和选择所带来的挑战。
《围城》读后感:婚姻与人生的讽刺
《围城》读后感:婚姻与人生的讽刺《围城》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947年。
这部小说生动地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及其思想挣扎,情感挫折,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观察。
围绕着婚姻与人生的主题,小说塑造了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在追求幸福与自由的过程中,揭示了许多关于婚姻和人生的讽刺。
婚姻的围城在《围城》中,婚姻被比作一座围城。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却想逃出来,这样的讽刺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人们对婚姻的复杂心理。
主人公方鸿渐经历的一系列恋爱、婚姻的波折,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个人的困惑,也看到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于婚姻的无奈与挣扎。
方鸿渐是一位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他因为在国外没有拿到学位而备受世俗压力。
在小说的一开始,方鸿渐与他的初恋情人苏小姐有过短暂而甜美的爱情,这种单纯的情感让他一度向往美好的婚姻生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方鸿渐不断受到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的多重压力,以至于不得不接受现状,在不想结婚的人中选择一位“合适”的对象。
正是这种心理上的挣扎和无奈,使得方鸿渐最终与赵辛楣成婚。
在两者之间似乎并不存在真正的爱情,而是出于对孤独和对未来的不安。
这种局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功利化、功利化趋势所造成的影响。
男人在面对成功与爱情之间的选择时,常常迷失方向,而女人们往往被视为婚姻的一种工具或筹码。
通过这一情节,钱钟书表现了一种“围城”的概念:人生中的不得已与被迫选择。
由此可见,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不再被看作是纯粹幸福的结合体,而是成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交织下产生的一种无奈选择。
对爱情理想的嘲讽在《围城》中,爱情不是一个浪漫而理想化的话题,而是时时充满矛盾与冲突。
方鸿渐与赵辛楣之间缺乏深厚感情基础,两人最终走入婚姻殿堂似乎更多源于社会自身的压力,而非心灵上的契合。
这种现象不仅在当时中国普遍存在,更在今天依旧有其现实意义。
小说中的赵辛楣,明理、聪慧,却也充满着世俗意识。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是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二是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一、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1.讽刺婚姻观念《围城》中一直贯穿着婚姻观念的讽刺。
小说中的婚姻呈现出一种通过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交换的现象,而不是以真心相爱为基础的。
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读者,这样的婚姻只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比如,书中的颜楠在四处求婚被拒后,转而选择了一位老女人做妻子,仅仅是为了钱和房子,最终也只是提前预定了自己婚后的痛苦命运。
2.讽刺小资产阶级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却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比如,陈察秋与吕洞宾组织的“察吕联欢会”令人对他们的谈吐以及那种独具标新立异之妙感到压抑和搞笑。
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行为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是被自己铺设好的城墙所纠缠,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脱身。
小说在具体展现小资产阶级行为的时候,深入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3.讽刺文化现象小说中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
比如,小说中的人们大量使用英文词汇,以此尽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却对英语并未有太大的掌握,他们所用的英语词汇基本上只是广告、麦当劳等多媒体塑造的“时髦”符号。
这种表现正是对异化现象的一种透露。
二、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1. 社会困境通过对小说中婚姻、小资产阶级以及文化现象的讽刺,小说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困境。
在大环境下,人们只能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困境,这是持久的社会困境。
人们不断拉伸围墙,尝试寻找完美的感觉,而不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完美因素,并试图从中实现成功。
如此不断地期盼完美不可靠的东西,不断纠缠于自己建造的围墙、城墙之中,而真正的解脱却并未到来。
2. 人性困境《围城》还着重表现了人性困境。
小说中的城墙并非只是空想和建筑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防御的体现,即人的内在城墙。
围城的爱情观
围城的爱情观爱情,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为复杂、最为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
在小说《围城》中,钱钟书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和情节的展示,呈现了一种独特的爱情观。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的角度出发,探讨《围城》中的爱情观。
一、自我欲望与他人期待的冲突在《围城》中,男主角方鸿渐与女主角孙思邈展开了一段动人心弦的爱情。
然而,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受到了外界的压力和干扰。
方鸿渐作为一个具有个性的青年,渴望自由、渴望脱离守旧传统的束缚,追求真挚的爱情。
但孙思邈来自一个传统家庭,她所期待的却是一种稳定、传统的婚姻。
这种自我的欲望与他人期待的冲突,是《围城》中展现的另类爱情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对现实与自我的反思与传统的爱情观念不同,《围城》中的爱情观更加注重对现实的冷静反思。
小说中的人物们对自我的定位和对爱情的期待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对现实进行深刻思考和反省的过程。
他们意识到,传统的婚姻并不能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爱情的追求,更不能给予他们真正的幸福感。
他们试图通过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及对自我的审视与修正,去拥抱一种更加真实、自由的爱情观。
三、爱情的双向选择与推动《围城》中的爱情观不仅仅强调了个体的自由选择权,更着重强调了爱情的双向选择与相互推动。
方鸿渐和孙思邈的爱情故事,虽然最终以分手告终,但这段爱情中双方都在积极地争取、呵护与支持。
他们毋庸置疑地相信,只有彼此真正的选择与关爱,才能共同创造出一种真实、美好的爱情。
四、对婚姻与爱情关系的思考《围城》中的人物对婚姻与爱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剖析。
小说中的婚姻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私事,而是一种社会现象、传统习俗的具体体现。
小说通过对婚姻的描绘和分析,呼吁读者独立思考、审视传统的婚姻观念,以及个体在婚姻中的角色与权利。
这种对婚姻与爱情关系的思考,使《围城》成为一部既有爱情的小说,也有着社会思想的作品。
总结:钱钟书的《围城》以其独特的爱情观念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小说中不仅呈现了传统爱情观的束缚与局限,更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爱情和婚姻关系的现实问题。
围城爱情与婚姻的困局
围城爱情与婚姻的困局“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的这句经典名言,道尽了爱情与婚姻中的无奈和困惑。
爱情,如同绚烂的烟火,在相遇的瞬间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而婚姻,则像一座城堡,将两个人圈在其中,共同面对生活的琐碎和风雨。
在这围城之中,人们常常陷入种种困局,难以自拔。
爱情,往往始于心动和激情。
当两个人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目光交汇的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停止了转动。
那一刻的心跳加速、面红耳赤,是爱情最初的模样。
然而,这种激情往往是短暂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需要面对现实的考验。
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工作的压力、家庭的责任,都会逐渐消磨掉最初的浪漫和激情。
当爱情遭遇现实,许多人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质疑这份感情是否还值得坚守。
婚姻,是爱情的延续,也是一种承诺和责任。
当两个人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以为从此就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婚姻中的两个人,需要不断地磨合和适应。
彼此的性格、习惯、价值观,都可能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比如,一个人喜欢整洁有序,而另一个人却不拘小节;一个人追求事业成功,而另一个人更注重家庭温暖。
这些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最终可能引发激烈的争吵和冲突。
在围城中,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困局。
生活需要金钱来支撑,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费用、日常的开销等等,都给夫妻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当经济拮据时,夫妻之间容易产生焦虑和不满,甚至会因为金钱的分配问题而产生矛盾。
为了赚钱养家,夫妻双方可能会忙于工作,忽略了彼此的情感需求,导致感情逐渐疏远。
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婚姻中的一大挑战。
夫妻双方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往往存在差异。
一方可能主张严格管教,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而另一方则认为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快乐成长。
这种分歧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教育,还会引发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此外,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等家庭关系的处理,也常常让身处围城的人感到头疼。
围城爱情与婚姻的困局
围城爱情与婚姻的困局围城: 爱情与婚姻的困局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主题。
而在当代社会中,围绕着爱情和婚姻的困局似乎越发显著。
本文将讨论《围城》中所揭示的爱情与婚姻的困局,并探究其中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第一部分:爱情与婚姻的理想化当下社会给予了爱情与婚姻太多的理想化期望,导致了人们对爱情与婚姻的不切实际幻想。
巨大的社会压力使得很多人面临婚姻的抉择时,往往会选择稳定和经济实惠,而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与此同时,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的满足,对于爱情的追求也变得功利化。
这种理想化的观念成为了爱情与婚姻的困局之一。
第二部分:婚姻中的权力斗争在婚姻中,夫妻可能会发生权力斗争,这是困扰许多婚姻的另一个问题。
男女之间的社会角色和期望常常限制了他们在婚姻中的表达和需求。
在《围城》中,许多角色都身陷婚姻的困境,深受这种权力的压迫。
男性往往在社会中占有更高的地位,女性则被传统观念束缚。
这种不平等的力量分配导致了许多人在婚姻中失去了自我,最终导致了婚姻的失败。
第三部分:内心的困惑与自我探寻婚姻困局的另一个方面是内心的困惑与自我探寻。
《围城》中的角色们往往面临着内心的挣扎,他们试图平衡自己的个人需求和社会期望。
自我认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而婚姻对于个体来说,往往是一种身份的承诺。
然而,如果个人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内心诉求,就很难在婚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第四部分:改变与解决方法虽然爱情与婚姻的困局普遍存在,但我们有许多办法来改变和解决这种困境。
首先,我们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定义和平衡爱情与婚姻的关系。
其次,夫妻应该保持坦诚和相互尊重的沟通,共同探索彼此的需求和期望。
最后,个体需要在婚姻中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自我实现,以避免陷入困境。
结论: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其中的困境也需要我们正视和解决。
通过超越理想化、改变权力斗争、探索内心和寻找解决方法,我们可以逐步走出爱情与婚姻的困局,实现更加稳固而幸福的婚姻关系。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围城》的哲学思考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围城》的哲学思考《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描绘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引发了人们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围城》中所呈现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并加以哲学思考。
1. 群体与个体的冲突在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矛盾地生活在封建旧观念与新生代思潮的交汇点上。
他渴望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又面临着家庭、传统和社会的压力。
他被围在了社会的围城之中,既渴望融入现实,又对现实感到无比厌倦。
这种矛盾使得方鸿渐陷入了迷茫和挣扎之中,体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2. 爱情与婚姻的冲突小说中,方鸿渐与孙少平是两个不同的典型代表。
方鸿渐对于爱情抱有理想化的追求,渴望找到一份纯粹的爱情。
而孙少平则追求经济利益和现实的婚姻。
两者的冲突使得方鸿渐在感情的探索中陷入了困境。
通过这一冲突,《围城》让我们思考爱情和婚姻之间的关系,以及现实与理想在这一领域的辩证关系。
3.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小说中,方鸿渐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他渴望改变社会,追求真理和美好的生活。
而他的朋友,如聪明的段文昌则更加现实主义,他通过适应现实和迎合社会来成功地生活着。
两者的冲突体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立场。
通过这种冲突,《围城》呼唤我们思考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是二者合二为一还是它们注定互相冲突?4. 自由与束缚的冲突小说中,梁思申是一个独立自主、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
她渴望打破旧有的观念束缚,追求真实和自由的人生。
然而,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家庭的压力使得她在现实与理想之间面临巨大的冲突。
梁思申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自由的限制,也引发了对自由和束缚的思考。
总结起来,《围城》通过描绘主人公方鸿渐以及其他人物的生活与思想冲突,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对立。
这种冲突让人产生思考,引发对现实生活意义和人生观的思索。
随着故事的展开,《围城》将读者带入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如人性、爱情、自由和社会压力等。
浅谈《围城》中的爱情婚姻观的矛盾性
个不对称 的“ 煞风景” 的幽默情景。男女主人公 内心 的不 同
步、 不一致使得苏文纨的热情 和主动实 际上都 “ 落空” 了。 单单
“ 落空” 还不 要紧 , 因为 “ 落空” 了的爱情有 许多时候是 以悲剧
的形 式 出现 的 , 只有情感表达 “ 落空” 了, 而 表 达 爱 情 的 当事 人
从人物性格 比较来说 , 《 围城》 中爱情婚姻 观体 现了纯情
与矫情 的矛盾 。 可 以说 , 《 围城》 中的男女之爱 的发生发展多是 男女双方直接 “ 较量 ” 的结果 , 而非外力 的威胁 、 强迫 和鼓励 。
只不 过是局 限在一个小家庭 中。 在情节发展的轨迹上 , 小说暴
露了半殖 民半封建 中国的旧知识分子 的精 神面貌 ,使我们透 过畸形 的人群 、 畸形 的现象 , 最终认识 了他们幻 想与现实矛盾
生 的婚姻大事 , 立 即嫁给 了俗不可耐的“ 四喜丸子” 曹元 朗。 这 心安排上 , 也从 另一个侧 面折射 了这一矛盾 的存在。 苏文纨与
不负责任的行为 , 必会使得其超越不了“ 游戏爱情 ” 的围城 ; 对 种幻想 的破灭 , 正是与现实矛盾冲突的结果 , 而且 在结 局的精 自己的尴尬处境保持着反 常敏感 与 自卫 的苏 文纨 ,只会在意
中女性 与男性 的命运作一次换位体验 ,然后 以一种 近乎疯 狂 着是 因为爱 。 但方鸿渐不十分喜欢苏文纨是 可以肯定 的。 在苏 的报复获得精神 和肉体 的暂时愉悦 ,所 以她不可 能在 这样 的 文纨知道 自己的爱情输给 了表妹唐 晓芙 时 ,她很快作 出了人
生 活 中 获得 一 段 刻 骨 铭 心 的爱 情 ,而 且 她 这 种 对 别 人 和 自己
所产生的畸形 的爱情观 。苏 文纨选 丈夫 , 不是选所谓 “ 乘龙快
现代小说解析围城中的婚姻观念
现代小说解析围城中的婚姻观念现代小说解析《围城》中的婚姻观念《围城》是当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婚姻为主题,通过主人公方鸿渐和他周围人物的爱情婚姻来探讨现代社会中的婚姻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围城》中的婚姻观念进行解析。
一、传统与现代婚姻观念的对比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方鸿渐与秦淮河畔的柳宗元作对比,展现了传统与现代婚姻观念的差异。
柳宗元代表了传统婚姻观念,他尊重婚姻制度,具有家族责任感。
而方鸿渐则代表了现代婚姻观念,他对婚姻采取了消极和犹豫的态度,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
小说中的婚姻观念冲突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婚姻关系的焦虑和迷茫。
二、婚姻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小说中,作者通过方鸿渐与杨霖之间的婚姻关系,探讨了婚姻与个人自由的关系。
杨霖是一个自我追求自由的女性,她拒绝传统的束缚和对婚姻的期望。
方鸿渐则希望婚姻能给予他安定和归属感。
小说中的婚姻冲突展示了个人自由和婚姻的矛盾,呈现出现代社会中婚姻观念多元化的特点。
三、婚姻中的角色定位在《围城》中,作者通过描绘方鸿渐与其妻子杨霖之间的婚姻关系,让读者感受到婚姻中的角色定位和男女关系的转变。
方鸿渐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地位,杨霖有着较强的主导权和独立性。
这种角色定位的改变表明了现代社会中性别关系的变化,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提升。
四、婚姻与家庭关系的互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方鸿渐与其家庭成员的互动,反映了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方鸿渐与家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牵制的关系,婚姻成为了家庭内部权力、责任分配的重要因素。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展示了婚姻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探索了现代家庭中的婚姻困境。
五、婚姻和爱情的辩证关系小说中,作者刻画了方鸿渐与韦小宝之间的婚姻与爱情的辩证关系。
二者之间既有着互相吸引的感情,又存在着理性和现实的矛盾。
通过这段婚姻关系,作者探讨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婚姻常常需要考虑到现实的利益和生活需求,而非只是纯粹的爱情。
围城中的爱情与婚姻思考
围城中的爱情与婚姻思考在《围城》这本小说中,爱情与婚姻是作者钱钟书描绘的重要主题之一。
通过对主要人物方鸿渐和不同女性关系的刻画,以及家庭婚姻观念的揭示,钱钟书传达了对传统爱情观和婚姻观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围城中的爱情与婚姻问题。
一、自由与束缚的对立围城中的爱情与婚姻反映了传统社会中自由与束缚的对立。
方鸿渐是一个内心追求自由的人,他对自己的婚姻产生了矛盾的情感。
一方面,他渴望追求真爱和自由的婚姻,但另一方面,他又被社会的压力和传统的家庭观念所束缚。
这种对立使得方鸿渐感到困扰和迷茫,同时也体现了传统观念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和伤害。
二、多角度的女性形象围城中展现了多个女性形象,使得对爱情与婚姻的思考更加多元化。
有寡妇苏小姐,她自由奔放,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有贾琏妹妹,她明白婚姻的现实,摒弃了对爱情的幻想。
有孙小姐,她渴望真爱,一直等待着方鸿渐的回应。
每个女性都代表着一种爱情观和婚姻观,让读者思考不同的选择和可能性。
三、传统观念下的婚姻困境《围城》中的爱情与婚姻亦凸显了传统观念下的婚姻困境。
方鸿渐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他对“围城”现象有着独到的洞察力。
他认为传统的家庭观念制约了个人的发展和幸福,使得婚姻变得狭隘和束缚。
这种观念与传统观念下的婚姻主义相冲突,使得他陷入了婚姻的困境中。
四、现代与传统爱情观的抉择围城中的爱情与婚姻带给读者对现代与传统爱情观的反思。
通过方鸿渐的婚姻选择,钱钟书探讨了现代与传统爱情观的权衡和平衡。
方鸿渐对传统婚姻观的批判让他陷入了痛苦的选择中,他对现代自由婚姻观的动摇表明了爱情与婚姻观念的变迁和多元性。
五、勇敢与胆怯的对立通过围城中的爱情与婚姻描写,钱钟书也体现了勇敢与胆怯的对立。
方鸿渐是一个内心勇敢的人,他追求真爱,并尽力抵抗社会压力。
然而,他也有胆怯的一面,对于家庭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感到恐惧和困窘。
这种对立使得他陷入了矛盾和冲突之中,也让读者思考勇敢面对爱情与婚姻困境的重要性。
《围城》中的婚姻与爱情你如何区分
《围城》中的婚姻与爱情你如何区分《<围城>中的婚姻与爱情你如何区分》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婚姻与爱情如同两条交织却又分明的线索,引领着读者走进那个充满讽刺与无奈的世界。
书中的人物在婚姻与爱情的围城中徘徊、挣扎,让我们看到了这两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爱情,在《围城》里常常是热烈而浪漫的。
它犹如一团燃烧的火焰,充满了激情与幻想。
就像方鸿渐与唐晓芙之间的感情,那是青春年少时的心动,是对彼此美好形象的憧憬。
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甜蜜的情话、浪漫的约会和无尽的思念。
在这个阶段,爱情更多地是基于情感的冲动和对对方优点的放大。
双方看到的往往是对方身上闪耀的光芒,而忽略了那些可能存在的瑕疵。
然而,婚姻却截然不同。
婚姻是现实的,是柴米油盐的琐碎,是责任与义务的承担。
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们在没有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随后面对的是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婚姻中的两个人需要面对家庭的经济压力、双方家庭的关系、性格的磨合等诸多问题。
爱情中的浪漫与激情在婚姻中渐渐被消磨,取而代之的是日复一日的平淡和争吵。
从爱情走向婚姻,是一个从理想走向现实的过程。
在爱情中,我们可以尽情地幻想未来的美好,可以为了一次约会精心准备,可以为了对方的一句话而心跳加速。
但婚姻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
婚姻需要双方有共同的生活目标,需要有相互包容和理解的能力,需要有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携手共进的决心。
在《围城》中,我们还能看到爱情与婚姻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爱情是自由的,而婚姻是约束的。
在爱情里,双方可以自由地选择是否继续走下去,可以随时结束一段感情而不会受到太多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但婚姻不同,婚姻是一种契约,是一种承诺。
一旦进入婚姻,就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则和责任,不能轻易地说放弃。
再者,爱情更多的是关注当下的感受,而婚姻则需要考虑长远的未来。
恋爱中的人往往只在乎此刻的快乐和幸福,很少去思考未来的生活规划。
但婚姻需要考虑的是未来的几十年,如何共同经营一个家庭,如何养育子女,如何保障家庭的经济稳定等等。
名著导读:《围城》中的爱情观与社会观念批判
名著导读:《围城》中的爱情观与社会观念批判简介《围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所写的一部现代小说,出版于1947年。
该小说以讽刺、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闭性与人们盲从于传统价值观念的现象。
本文将重点探讨《围城》中对爱情观与社会观念的批判。
爱情观批判在《围城》中,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方鸿渐与其妻子李翠莲之间的感情,并将其置于封建道德伦理束缚之下,展示了对传统爱情观念的质疑与批判。
1.家庭压力方鸿渐和李翠莲结婚并没有基于真正的爱情,而是被双方家庭迫使而成。
这种由婚姻压力所促成的婚姻关系,使得他们没有实现真正深入了解和相互理解,最终导致了两人感情疏远。
2.窒息的传统价值观《围城》中,作者通过方鸿渐与其它女性角色的情感纠葛,批判了传统爱情观念对于个人自由和幸福的压抑。
方鸿渐被传统婚姻观念所束缚,无法抛弃自己的妻子,同时也不能实现与心仪女性的爱情。
3.反叛与追求真爱尽管受到社会舆论、家庭压力的限制,《围城》中的一些角色仍试图反叛并追求真爱。
尤其是高剧作家梅兰芳和方鸿渐之间的暧昧关系,在小说中体现了对现有爱情观念进行冲击和颠覆。
社会观念批判1.封闭保守《围城》以围墙为象征,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封闭、保守的面貌。
小说中各种规矩、习俗和道德准则束缚着人们自由发展。
通过描写各种社交场合中人们虚伪、拜金等现象,作者对当时社会价值观进行了深入而犀利地批判。
2.个人奋斗与命运束缚在《围城》中,作者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一角色,批判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个人命运的格局限制。
小说中,方鸿渐面临着就业困难、年龄压力等问题,而他所作出的每一个选择似乎都被社会观念所束缚,最终导致个人发展陷入困局。
3.现代教育观念《围城》通过描绘方鸿渐在学校任教期间对于当时教育观念的怀疑和反思,揭示了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不足。
作者呼吁改革传统教育体制,并探讨现代人应该如何从束缚中解脱出来。
结论在《围城》中,钱钟书用讽刺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中国社会封闭保守以及爱情观与社会观念对个体自由发展的限制。
《围城》 婚姻的困境与人生的无奈
《围城》婚姻的困境与人生的无奈《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方鸿渐的婚姻经历,展现了婚姻的困境和人生的无奈。
首先,小说中的婚姻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爱情的幻灭:方鸿渐与旧情人鲍小姐的关系,显示了他对爱情的幻想和追求。
然而,鲍小姐的背叛和离去,让他对爱情产生了深深的幻灭感。
这也预示着他在婚姻中的困境。
2. 婚姻的无奈: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并非基于深厚的爱情,而是在各种现实压力下的一种选择。
他们的婚姻充满了争吵、误解和冷战,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婚姻的无奈和困境。
3. 生活的琐碎:小说通过描写方鸿渐和孙柔嘉在婚姻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如家务、经济、亲戚关系等,展现了婚姻中不可避免的摩擦和冲突。
这些琐碎的事情逐渐消磨了他们的感情,使他们陷入了婚姻的困境。
其次,小说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奈:1. 命运的无法抗拒:方鸿渐的人生充满了无法抗拒的命运。
他原本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前途,但却因为各种原因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他的婚姻也受到了命运的影响,无法掌控自己的幸福。
2. 社会的压迫:小说中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和黑暗。
方鸿渐在婚姻和工作中都受到了社会的压迫和限制,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3. 人性的弱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展现了人性的各种弱点。
方鸿渐的懦弱、孙柔嘉的虚荣、苏文纨的自私等,都是导致他们婚姻困境和人生无奈的重要因素。
这些弱点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婚姻关系,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选择。
综上所述,《围城》通过讲述方鸿渐的婚姻经历,揭示了婚姻的困境和人生的无奈。
这些困境和无奈不仅源于个人的选择和努力,也与社会环境、命运安排以及人性的弱点密切相关。
这部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婚姻和人生时的复杂情感和困境,引发了读者对婚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围城经典语录赏析评价
围城经典语录赏析评价《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经典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为主线,通过描写他的爱情、婚姻、职业等方面,揭示了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人生困境和社会现实等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围城》的经典语录进行赏析评价。
爱情与婚姻的矛盾在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和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等女性角色之间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展现了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
方鸿渐在追求鲍小姐时,被她的外表和言语所吸引,但最终却无法忍受她的行为和性格。
同样,方鸿渐与苏文纨之间的感情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这些矛盾和挣扎展现了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生困境与社会现实的批判小说中方鸿渐的人生经历,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人生困境和社会的现实问题,如人际关系、职业竞争等。
方鸿渐在职业上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最终也没有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职业竞争的激烈和就业的不稳定性。
此外,小说中还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亲情、友情、爱情等,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人物形象与心理状态的描写小说中通过对围城中不同群体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状态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困境。
方鸿渐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他既渴望爱情又对婚姻有所畏惧,对于职业的选择也充满了迷茫和无奈。
他的心理状态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人生选择的困惑和挣扎。
同时,小说中还描写了其他不同的人物形象,如鲍小姐的放荡不羁、苏文纨的傲慢与偏见等等,这些人物形象都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中不同群体的人们的矛盾和困境。
幽默与讽刺的运用钱钟书先生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使小说更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同时也让读者更易于接受作者的观点。
在小说中,钱钟书先生通过描写方鸿渐的经历和言行来展现出他的可笑和荒诞之处。
比如方鸿渐在与鲍小姐约会时被她的言语所吸引却最终被她的行为所困扰;在追求苏文纨时被她的傲慢与偏见所伤害等等。
这些情节都具有幽默和讽刺的意味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到轻松愉快又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围城爱情与婚姻的困局
围城爱情与婚姻的困局围城:爱情与婚姻的困局爱情与婚姻是人类生命中一种绵长而复杂的情感纽带。
而在贾平凹的小说《围城》中,这种纽带被描绘得静默而困厄。
小说中的人物们陷入一种围困之中,他们的爱情与婚姻似乎都失去了自由和幸福。
本文将探讨《围城》中所展现的爱情与婚姻的困局,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首先,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县城文青勾肩搭背的围城式爱情不禁令人感伤。
曾柔和孙少平的爱情如同两座城墙之间的安全地带,虽然两人曾经相互倾诉温情,却害怕面对现实,害怕将彼此的关系公之于众。
这种害怕和被动的态度使得两人的爱情被局限在了围城内,不能得到外界的认可和鼓励。
反观冯妮娅,则是一个完全被围城包围的人。
她的婚姻并非出于真爱,而是为了名利地位和社会地位,因此她在婚姻中感到空虚和困顿。
这种围城式的爱情和婚姻让人深感无奈,同时也反映出现实世界中许多人所面临的困局。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们常常因为社会压力而固守自己的围城。
县城文青们的追求自由的理想常常受到世俗观念的束缚,他们不敢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是选择了围城式的封闭。
例如,曾柔害怕自己背离了家庭的期望而选择隐瞒自己的爱情;而孙少平则害怕自己的文艺追求引起他人的嘲笑和不解,因此他选择隐藏自己的才华。
这种围城式的束缚使得他们错过了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机会,也使得他们的生活缺乏了一份真实和自由。
再次,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反映了婚姻困局的现实。
冯妮娅作为小说中的女主角,她的经历和心理状态都展现了女性在围城中的困顿。
她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选择了嫁给了高干子弟。
然而,在婚姻中她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幸福。
她的丈夫冷漠无情,家庭没有温暖可言。
她长期以来被困于这座冰冷的城堡之中,渴望得到解放和爱的滋润。
冯妮娅的遭遇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那些被迫嫁入豪门却得不到真正幸福的女性,她们的困境也是婚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最后,小说《围城》所凸显的爱情与婚姻的困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小说将围城式的爱情和婚姻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刻画,其中所展现的困境和期望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围城对爱情与婚姻的思考与反思
围城对爱情与婚姻的思考与反思《围城》对爱情与婚姻的思考与反思《围城》是中国文学经典之一,由钱钟书所著。
这部小说围绕着上海滩上的一座城市,讲述了一群中产阶级的人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故事。
在小说的背后,作者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思考和反思贯穿始终。
本文将以《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来探讨爱情与婚姻的话题,以此思考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选择。
第一部分:婚姻的困境小说中,有三个主要的婚姻关系,即焦丛夫妇、孔桑夫妇和梅瑾璋和敏敏。
这些婚姻关系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暗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焦丛夫妇的婚姻被众多羡慕,但他们却渐渐失去了对彼此的热情。
焦丛对于工作的投入和对女性的赏识导致了婚姻的疏远。
相比之下,焦丛的妻子,也是小说中的女主角,爱情至上,期待着被丈夫宠爱和关注。
然而,她在获得了婚姻的安全后,却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失落。
这个婚姻困境凸显了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的重要性。
孔桑夫妇则是一个典型的“门当户对”的例子。
尽管他们在经济上过得去,却没有真正的爱情。
他们的婚姻是出于家族和社会的压力,而不是真正的感情。
这样的婚姻含有现实的局限性,因为它没有建立在真诚和深情的基础上。
梅瑾璋和敏敏的婚姻是一个充满委屈和不甘的例子。
梅瑾璋被父亲逼迫娶了敏敏,而他却心系于桐子。
他与敏敏结婚后一直保持着对桐子的思念,夫妻之间的感情无法真正建立。
这个婚姻困境揭示了单方面的婚姻和不自主的婚姻选择所带来的困扰。
第二部分:爱情的思考小说中,爱情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各种类型和表现方式的爱情都有所涉及。
焦丛和小贝的爱情是一种“暧昧”的存在。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纠结和复杂的感情,虽然没有成为夫妻,却被外界视为是一对。
这种爱情在小说中被刻画得很真实,它呈现了现代社会中众多感情纠葛和喜新厌旧的特征。
梅瑾璋和桐子之间的爱情则更加复杂。
他们彼此深爱着,但家庭和社会的因素使得他们无法在一起。
他们的爱情被压抑和扭曲,最终导致了他们各自的不幸。
这种爱情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幸福的束缚和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围城》看现代爱情与婚姻的困境章晓福准考证号:030400100011[内容提要]小说《围城》主要通过对知识青年方鸿渐爱情失败婚姻解体的个体生命历程的描述,揭示了现代人婚恋的普遍状况:爱情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婚姻往往是身不由己的遇合。
导致现代爱情婚姻面临困境的原因,不是金钱物质、门第等级,而是人的本性,如钱钟书先生在《围城》序言中所说的“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作者带着同情的感情,使用客观冷静的笔调,对这一人生基本问题进行反思,揭露了人类精神的孤独和爱情婚姻的荒谬。
[关键词]《围城》爱情现代婚姻困境不同阅历、不同心境的读者阅读《围城》的感受体会往往差别很大,或欣赏其幽默艺术,或惊羡其讽刺手法,或从主人公求学、工作、恋爱、婚姻中感悟人生。
美籍学者夏志清认为:“《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1其优秀及伟大是多方面的,我以为《围城》之所以博得中外众多读者的喜爱,不仅在作者幽默讽刺艺术的高超,更在于包涵其中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
主题思想是一部作品的灵魂、精髓,言之无物的文章形式再华丽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围城》的思想艺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由于笔者水平不高,本文将就《围城》中的婚恋与家庭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作者在开头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1937年),在这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当时已经存在像上海、香港等畸形繁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大都市,以及在其中奔波的现代人。
尤其是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不但在生活方式上而且在思想上都已经相当欧化了,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等知识青年生活经历的描述,反映了整个现代文明中爱情、婚姻、家庭所面临的困境。
小说主人公方鸿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对此众说纷纭。
“有的认为他纯粹是一个不学无术、内心空虚、以假文凭混世的骗子;有的认为他是一个不关心国事、沉湎于爱情追逐的无聊文人……”2也有些文评家认为方鸿渐是一个买弄小聪明、滑稽玩世和爱情上逢场作戏的喜剧性格的人物;3夏志清认为“他是一个善良和聪明的人”,并且也是一个“毫无勇气的懦夫”。
4他的个性既复杂又单纯,以我的审美观,方鸿渐最典型的个性是善良、聪明和憨厚。
在北平念大学时,在父母的坚持下和一个同乡女子订婚,作为新一代知识青年,本应坚决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爱情自由,但他略示反对后即无奈接受。
他厌恶虚荣心和假文凭,但为了不辜负父亲及支持他留学的已故未婚妻的父亲的期望,表示孝心,做了他自觉耻辱的事,向爱尔兰人购买假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羞于提及学位问题,在三闾大学任职时也因在履历上不写博士学位,而成为高校长降之为副教授的借口。
虽然他留洋时换了三个大学,生活懒散,“兴趣颇广,心得全无”,5但在许多社交或聚会上,却时时表现出他广博的见识,就连有里昂大学博士学位的苏文纨剽窃的德国民歌也被这位“假博士”一眼识破。
在三闾大学任教时,身处众多贫乏、卑鄙、狡诈、腐败的学术骗子群中的方鸿渐,相比之下,更显其憨厚正直的个性。
正因为具有上述诸多的优良品质,所以方鸿渐一度曾博得数名女子的青睐。
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的情感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偷情、初恋、婚姻及破裂。
《围城》第一章,方鸿渐在留学回国的法国邮轮上邂逅已订过婚的鲍小姐。
文中写道“手里拿一块糖,远远逗着那孩子。
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6,“鲍小姐纤腰一束,正合《天方夜谭》里阿拉伯诗人所歌颂的美人条件:‘身围瘦,后部重,站立的时候沉得腰肢酸痛。
’长睫毛下一双欲眠似醉、含笑、带梦的大眼睛,圆满的上唇好像鼓着在跟爱人使性子。
”7可见鲍小姐是一个健康、美貌、性感的女人,加上她天生主动、伶俐的性格,抓住时机勾引方鸿渐,使方鸿渐心醉神迷。
在鲍小姐利用机会向方鸿渐投怀送抱后,方鸿渐更是用情至深,但未到九龙码头鲍小姐便冷冷的将他甩掉,以防日后生出麻烦。
刚偷吃伊甸园禁果的方鸿渐正当心花怒放,立即被泼了一身冷水,感到无比失落和惆怅。
这一次经历也正应验了他在北平上大学时读叔本华的体会,“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
”8《围城》第二、三章中,方鸿渐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苏文纨,追求一生至爱的唐晓芙,结果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都离他而去。
方鸿渐被鲍小姐抛弃后,苏小姐一度成为方的疗伤良药,两人稍有亲近,苏小姐主动提出替他洗手帕,钉钮扣,弄得方鸿渐又惶恐终日。
“方鸿渐陪苏小姐在香港玩了两天,才明白女朋友跟情人事实上绝然不同。
苏小姐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头脑,有身份,态度相貌算得上大家闺秀,和她上饭馆戏院并不失自己的面子。
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而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9到上海后,在苏家认识了苏的表妹唐晓芙,一个“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擦”,10具有“天然去雕饰”般自然美的二十多左右的娇小女孩子,方鸿渐对她一见钟情,双方很快坠入爱河。
正当方鸿渐沉浸在无比幸福之中,“吃不到葡萄”的苏小姐发现后恼羞成怒,诋毁了方鸿渐,单纯的唐小姐十分失望,痛骂方鸿渐,之后一连串的误会导致方鸿渐与唐小姐彻底决裂。
初恋失败了,这位浪漫的年青人在悲痛中感觉到爱情的虚幻,他说:“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见的影子了。
”11方鸿渐对爱情产生了怀疑,这也是下一步方鸿渐稀里糊涂跟孙小姐结婚的原因之一。
《围城》第五、六、七章,主要以三闾大学为背景,描述方鸿渐难以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事业上的失败,在孤独寂寞中,将生存的快乐寄托于爱情,结果稀里糊涂地跟孙柔嘉订了婚。
在离开上海的船上,作者就已埋下伏笔,刚失恋的方鸿渐无聊落寞,胡扯了一次坐船遇鲸鱼的故事,“这条鱼吃了中饭正在睡午觉……这条鱼伤风塞鼻子,所以睡觉的时候,嘴是张开的。
亏得它牙缝里塞得结结实实的都是肉屑,否则我们这条船真危险了。
”12听得孙小姐这位大学生很纯情似的张大“惊奇的眼睛像吉沃吐(Gitto)画的‘O’一样圆”,13这时孙小姐或许已经喜欢上这位温文尔雅的方先生,但方却蒙在鼓里。
最终中了赵辛楣的预言:“孙小姐就像那条鲸鱼,张开了口,你这糊涂虫就像送上门去的那条船。
”14这位“长圆脸、旧象牙色的颧颊上微有雀斑,两眼分得太开”15的小姑娘虽相貌平平,但富于心机,抓住机会将丘比特之箭扎进方鸿渐的胸膛。
这就是人常说的“缘份”,若不是鲍小姐、唐小姐让他心如死灰,若不是校内同事勾心斗角,若不是事业上极不顺心,也许将没有这段姻缘。
唯一的好友赵辛楣因故离校,只剩下孙小姐这一救命稻草,爱情、事业上处处碰壁的方鸿渐,变得可怜、脆弱,甚至迷失了自我。
当他听到孙小姐与陆子潇通信的谣言,明知自己不爱她,却卷进了感情的漩涡,当天晚上“在鸿渐心里仿佛在复壁里咬东西的老鼠,扰乱了一个晚上,赶也赶不去。
”16在次日见面时,教孙小姐使用唐晓芙退情书的方法对付陆子潇之后,又感到压力很大,“鸿渐急得坐立不安,满屋子的转。
假使不爱孙小姐,管什么闲事?是不是爱她——有一点点爱她呢”17两人很快便订婚了。
这看起来似乎是盲目的举措,但这也正是生活的真相,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认为“决定人类生活目的或人性本能的只是快乐原则”,18人类具有生存的本能,无论处于何种困境,人们总是尽量在法律和道德规则之内去寻求最多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
《围城》第八、九章,描述了方孙婚后矛盾日益增多,为琐事吵架逐渐升级,最终走向家庭解体。
订婚前后孙小姐判若两人,方鸿渐发现貌似温柔单纯的她“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主见很牢固”,19觉得生活中仿佛多了一个女主人。
孙小姐懒得听方先生的高淡阔论,方鸿渐也以“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20聊以自慰,结婚时他们已经走向“爱情的坟墓”。
婚后双方家庭的介入,使两人关系加速恶化,孙小姐完全不喜欢方家人,尤其方遁翁陈腐的思想作风,以及两位弟媳的恶意;方鸿渐则尤其憎恨孙小姐的姑母陆太太。
不管大事小事,方孙两人小吵大闹隔三差五地发生,小说最后一章,方鸿渐对家庭吵闹十分厌倦,发出幻灭般感慨:“现在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郑重,真是幼稚。
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
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式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得谁。
”21最终婚姻维持四个月后,双方觉得仁至义尽,大吵一场而仳离。
故事到此结束,使我们感觉到:爱情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婚姻往往是身不由己的遇合。
不仅方鸿渐如此,小说中写到的其他青年知识分子的婚恋也是如此。
小说中的另外两个主要人物赵辛楣、苏文纨的经历为例。
苏小姐最爱的是方鸿渐,但得知方鸿渐深爱唐晓芙之后,转爱为恨,破坏方唐的爱情,然后就不加思索地接受了那位滚圆脸、肥短身材的浅陋诗人曹元郎的求婚。
而赵辛楣最爱的是苏小姐,在苏曹结婚后,赵心灰意冷地说“我宁可娶一个老实、简单的乡下姑娘,不必受高深的教育,只要身体健康、脾气服从,让我舒舒服服做她的Lord and Master(主人公)。
我觉得不必让恋爱在人生里占据那么重要的地位。
许多人没有恋爱,也一样的生活。
”22综上所述,小说涉及的爱情、婚姻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不是来自金钱物质、门第等级的因素,而是当事人自身。
小说中的爱情与婚姻都遵循着自由的原则,但是,标榜着个性解放和自由恋爱的现代婚姻又不断地让世人困惑。
在喧嚷、骚动的人群中,生存本能促使人们去寻求爱情,寻求逃避孤寂的港湾。
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个体意欲贪得无厌——每一个愿望的满足就又产生出新的愿望,这样的渴求永难满足,了无尽期!”23人类无休止的欲望,使人们永不满足于现状。
当代人类学家海伦•费什曾经对“四年之痒”的婚姻作了深刻的论证,她认为人类总是不安于婚姻的现状。
尽管事实上确有不少夫妻能长相厮守、白头偕老,但这往往是由于文化道德等人为因素而非人的本性。
作者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指出写“某一类人们”,“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所以,作者带着同情的心理,用冷静的笔调描述方鸿渐等个体的婚恋历程,同时,也就是带着同情的心理冷静地描述分析人类普遍的婚恋状况。
“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24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小说的形式生动地揭露了人类精神的孤独和爱情婚姻的荒谬。
情为何物,无数古今中外的文人学者对此苦苦思索,塑造出许多追求爱情自由、个性解放的人物形象,以及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
从罗密欧朱丽叶、贾宝玉林黛玉的古典爱情,到鲁迅笔下的涓生子君、巴金笔下的汪文宣曾树生的现代爱情。
造成这些主人公爱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家族仇恨、社会制度、物质基础等客观因素,似乎解决了这些客观问题,主人公的爱情或婚姻必然会有美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