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议论文基本结构模式典范议论文之一——层递式(印2020上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基本结构模式(一)
议论文必杀技
1、研读高考评分细则心中有等级评分标准。
2、快速展开四招:
立一骨设层(论点):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设一问设层:问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
样,层层设问步步分析,问在
暗处答在明处)
举一例设层:分论点+阐释句+事例+分析+结论引一言设层:引名言+析名言+结论(悟你我他)3、用例须三有:
设层方式:立一骨设层引一言设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问在暗处答在明处)踏踏实实写议论文
一、层递式结构
(一)“引—议—联—结”式结构:
引议联结模式,是议论文写作比较常见的写作模板,尤其适合用来写材料作文或思辨性强的话题。
“引”,即引论,提出问题,一般写在第一段,要求从材料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
引用时,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恰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
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
①一句话。
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哲理性的话。
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
②一种现象。
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
③一件事情。
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生命价更高”。
“议”,即本论,分析问题,一般采用几个分论点的形式。
每个分论点,语言要凝练、简洁,力求醒目,结构清晰,思路清楚。
“议”是文章“猪肚”部分,要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要采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议论,恰当
地使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事例做论据。
除了摆
事实外,还应有讲道理。
可采用事理论据,如名
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
要有点辩证分
析,符合哲学观点,短短几十字,还可防止将论
点极端化以后出现漏洞。
“联”,就是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时事。
或集
体,或个人,反反正正,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
还可指出论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结”,即结论,解决问题,总结全文。
或以
抒情句式发出鼓励和号召,或对论述的问题有所
深化和拓展。
结尾部分切不可故意拔高做惊人之
语,要精练有力,反对尾大不掉。
【考题回放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讨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
这叫实至名归。
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
国名将。
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体育比赛的金牌其
实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
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
和奥林匹克精神。
……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
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
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
外,问题不限。
1、让或不让
当孔融让梨的故事早已成为千古美谈,当六
尺微巷已为众人所称颂。
赞扬,面对那一枚枚闪
烁着金光的世乒赛金牌,我不禁问道,我们是否
应该让出他们,我们到底该让出什么?
诚然,当乒赛的现场奏响一次次国歌,国人
是那么自豪,骄傲,然而面对所谓“垄断”的质
疑层出不穷,我们也会焦虑,反思,那么,我们
又是否该让?(引)
在我看来,我们可以让出技术,而不是让出
奖牌,我们可以让出科学的训练方法,却绝不可
以故意削弱自己的实力,以求他国获得金牌,粉
饰出世界经济水平的一片繁荣多元的假象。
(议)
时光匆匆而逝,一百年前的中国刚刚放生了
剧变,一次惊天的变革刚刚开始。
一百年来,我
们感受到了中国生机勃勃的改变,我们要自豪的
说,这些改变是靠中国人的手创造出来的,我们
何时要求过英美国家让出一片天地呢?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
当我们先进的乒
乓球训练方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时,我们有理由
与他国做技术交流,让出技术。
而当我们的水稻
种植技术,因袁隆平的成果而提高时,我们也主
动提出让他为世界水稻种植培养人才。
只有这样,
才能解决粮食问题,而不只是一味的让出粮食,
救济饥饿人口。
孔融让梨,六尺微巷,让出的是一种传统美
德,让出的,是一种人性的美好。
而让奖牌却非
如此,让粮食让钱,让一切一切的物质,仅仅只
能救一时之需,甚至有时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准则。
只有当先进的技术为世人所共享时。
我们才真的
可以看到高水平的比赛,我们才真的可以看到这
世上再无饥饿啼哭的孩子,我们才真的可以看到
那人们的笑脸绽放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联)
你让或不让世界都会因此而改变;你让或不
让,没有人会强迫。
然而当你思考让或不让之前,
请一定记得考虑,是让出一时的荣誉,换那世界
一时的“荣光”,还是让出技术,让出科学,换
那世界阵阵爽朗明快的笑声,换那幸福生活万年
长?(结)
2、“不可能打工”!流量追捧下的“网
红文化病”咋治?
(标题一叹一问,抢眼)
人民日报评论:梁言品2020-04-21
15:18
有人说,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时间。
对周某来说,他的成名就在2012年因偷电动车被抓获时,说出“这辈子不可能打工”这句话的一瞬间。
然而,如此出名的荒诞剧,数年
后竟仍在上演。
(摆出“出名荒诞剧”现象)这几天,周某刑满释放,接他的除了家人,还有不少网络直播公司。
据统计,有30多家网红经纪公司、直播平台公司与周某家属接触,甚至有人提出过二三百万的签约价。
虽然周某目前并未“签约出道”,并表示已有生活规划,但是
“被追捧”的狂欢真乃咄咄怪事,令人大跌眼镜。
(概括周某“被追捧”的狂欢事件,指出这是一种“咄咄怪事”,是一种“网络文化病”,属于议论性的“是什么”部分。
)
热度是流量,流量是价值,这是网红世界、网红经济里的一层逻辑。
无论周某曾经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在服刑期间如何改过自新、未来将如何发展,作为被追捧的“网红”,他都显得有些“被动”。
即便有“流量潜质”,也不应被恶意消费。
正如人们所担心的,一些直播平台倘若借“不打工”的梗来营销炒作,传播“坐享其成”的扭曲观念,岂不贻害无穷。
这样的“网红”,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热度,更应该凉一凉。
(分
析为什么是“咄咄怪事”:这种恶意消费传播了
“坐享其成”的扭曲观念,属于议论文的“为什
么”部分。
)
不是什么热点都能蹭,不是什么流量都能
追。
疫情期间,就有人推出“新型冠状病毒仿
妆”,甚至cos“肺炎&医生”,把伤害当娱乐,
引发很多人的“不适感”。
诸如此类,将灾难娱
乐化、将行为低俗化、将价值扭曲化(精简的
整句)的言行,纵然能抓住“眼球”,也不可能
换来“回眸”。
(采用了类比引申论证法,且“眼
球”与“回眸”的借代手法好!)互联网高速发
展时代,网红兴起、流量汹涌并没有必然的“原
罪”,而为了红、为了火、为了利却突破底线、
毁坏三观,则是在“纵恶”。
对此,人们应该警
醒、警惕并给予警示。
(消除“网红文化病”的
方法一:不可突破底线,不可毁三观。
开启议论
文的“怎么办”部分)
“网红”需要流量,更要有文化。
其实,“网
红”这一庞大群体,纷繁芜杂、参差不齐,有的
夸张怪异,有的哗众取宠,有的则有真才实学。
近年来,不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识人”“文
化人”被追捧为“网红”,传递知识、见识与才
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品位、有格调、有价值的
典范。
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
与变现之间,那些得以存留下来的、被记住的
并非是什么商业能力而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魅力。
(并非是……而是……正反分析法)只有守正且
创新、身正且行直、怀珠且抱玉的人,(这一组
整句特别好)以文化“赋能”,“网红”才会变“常
红”。
(消除“网红文化病”的进一步方法是:在
不突破底线不毁三观的基础上,以文化赋能。
)
我们不仅需要有文化力的“网红”,而且呼
唤营造有生命力的“网红文化”。
这既是一个行
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良性氛围,也是“网红经济”
“互联网经济”赖以生存的肌体生态。
这就要警
惕互联网之下的大众狂欢沦为突破底线的盲目
疯狂,也要避免商业逐利的需求对网络发展趋势
形成裹挟。
人们想看到的肯定不是审丑、窥探、
炒作、冲击公序良俗的种种不堪,而是分享、
协作、鼓励、创新、超越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不
是……而是……”正反分析说理法)即便是流量,
也请“为湖北拼一单”“给白衣天使加油”“借
美食给传统文化打个‘call’”的正能量更多一
些。
抵制网红世界里的“文化癌变”、涵养健康
发展的精神气质,需要从每一个作品、每一份创
意、每一点责任做起,更需要每个互联网平台不
作助攻,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消除“网红
文化病”的更进一步的方法是:营造有生命力的
网红文化,涵养健康发展的正能量。
这段的遣词
造句以及事例的列举特别精简!)
出狱后的周某对过往所为直言“后悔”,以
后想在家种地。
希望他不会在短暂的“被追捧”
中迷失,而是能用劳动为自己赢得精彩,走好
接下来的人生之路。
(照应开头,并提出希望:
能用劳动为自己赢得精彩。
首尾圆合,收束干净
利落!)
总评:这是人民日报评论推出的一则时评,
是一篇结构上层层递进的典范议论文。
首先,主
体结构上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层次清晰,构成了结构上大递进,且详写了“怎
么办”,照应了题目“咋治”。
其次,“怎么办”
部分的三个分论点,更是层层递进:从“不突破
三观底线”到“有文化建设”到“有生命力的文
化建设”,简直是紧锣密鼓一锤重似一锤,锤锤击打出根治网红“文化癌变”的良音!要写出深刻的议论文,建议多采用递进式!再则,本文的遣词、造句、叙例也是特别精简,排偶整句的时时闪现也增加了说理的气势。
比喻、借贷、对比、类比等手法的运用为议论的文采硬核加分,引申、正反、假设等多样化的论证分析法的运用也让说理“头头是道”。
好文,读,多读!
3、让善举成为习惯
有个小故事讲道,一个漆工为一艘船涂漆,顺便把船上的漏洞补好,不久,船主感激地赠予漆工一大笔钱。
原来,船主的孩子们驾驶那艘船出海,船主忘记补船洞,料想孩子们会殒命海底。
不料,漆工信手拈来的善举,拯救了孩子们。
听了船主的感激之言,漆工淡淡地讲,那是我顺便补的。
(原材料简述)一句“顺便”,透出了漆工做善举的习以为常。
(针对主旨内容分析原材料)
由此可见,貌似微小的善举,一旦成为一种习惯,不仅会带给他人恩惠,还透出了感人肺腑的魅力。
我们社会,正需要呼唤:让善举成为习惯。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
“顺便”而为的善举,一旦集腋成裘,成为行动的习惯,就会成为社会的亮点。
(分论点句)数年前,天津老人白芳礼在74岁高龄之际,决心把蹬三轮车的收入全部捐献给贫困学生。
他坚持到90岁,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
(材料)对老人而言,捐助一个或几个贫困学生并非难事,但10多年如一日地积累善举,(分析)就是一
种至高无上的道德风尚。
(结论点题)
善举成为习惯,长期坚持下来,就是一种壮
举。
(分论点句)全国道德模范林秀贞,30年
来义务赡养6位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资助
了14名贫困孩子上学。
(材料)作为一名普通
的农民,林秀贞一两天、一两月地奉献爱心,并
非难事,但她把善举当作习惯,几十年如一日地
坚持下来,就为我们社会树立了一座不普通的道
德丰碑。
(分析点题)
曾几何时,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是我们这
个民族爱心奉献的习惯。
这些年来,随着南京彭
宇案的发生,见义勇为的美德,有时会转化为“事
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
(分论点)(反面论
证)在佛山,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过马路,两度被
车辆碾压,18个路人冷眼漠视。
在福州,83岁
退休老干部摔倒路边,众人围观却无一施救。
两
名女子试图将其搀扶起来,旁人的“善意提醒”,
让她们缩回了手。
老人就这样失去了生命。
(材
料对举排举)一旦人心的冷漠替代了善举成为
习惯,我们的社会风气便会阴霾密布。
(分析点
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引名言)
善举的动力,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品质和善良。
(析
名言)当它成为一种习惯,就凝结成对他人、对
社会的真情。
(点题)有一位先贤说:“人最可
贵的品质可以用4个字概括,这就是智慧、善
良。
”(引名言)当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把善举
视为一种习惯时,社会才会有秩序,更加和谐温
暖。
(析名言)(点题)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引俗语)故事中的
漆工无意中得到了丰厚回报,但他更欣慰的,是
对几个孩子生命的拯救——这种欣慰,是漆工把
善举当做习惯的最丰硕收获。
(析名言)“勿以
善小而不为”,(警句)一个看似信手拈来的善
举,也许会改变他人的命运。
(析名言)在我们
这个大家庭中,无论是官员还是打工仔,无论是
白领还是小摊贩,都应该学习那位普通的漆工,
满怀慈善之心帮助他人,从身边事、眼前事、平
凡事做起,力所能及地扬善举,摒恶行。
(首尾
照应)
让善举成为习惯。
一个人的点滴善举,在
日积月累后可以汇集成爱的江河。
一个民族的善
举,历经岁月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善举成
为习惯,便是“人人献出一份爱”,此时,丑陋
龌龊难以容身,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结尾
呼告,升华主旨,比喻,类比,对比)
层进式之二
第二种: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
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
为什么,③怎么办。
4、小议“慎独”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
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
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
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
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
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
是十分必要的。
(是什么)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
早在两
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
一个人越
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
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
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
《后
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
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
令的王密夜晚泉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
绝了。
王密说:“暮夜无知。
”杨震义正词严:“天
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而返。
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
黄金,扬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
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
人
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
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
可怕的是
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
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
必然。
(为什么)
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过渡)
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
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
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
三国时
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
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
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
他
一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
尽管生
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
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
100%。
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
”
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
“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
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
一个人要
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
伟大的科
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
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
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
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
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
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
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
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
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
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
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
”科学家们这种勤
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怎
么办)
⑩“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
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
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
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
神昂然。
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层进式
5、魂兮归来
没有核的果实无法在自然界生存,没有米粒的稻穗总是扬着无知的头颅。
那么失却了魂魄的人呢?
在这个传媒众声喧哗的年代,在这个文化、伪文化鱼目混珠的年代,我们是否已被繁花迷了眼,丢了心?(由自然现象引出话题“传统文化的迷失”。
)
康德有云:常有二理,在手心焉;敬而畏之,与日更新;上则为星辰,下则为德性。
但是在今天,当我们只会坐在草地上,四十五度仰望空中生长的朵朵浮云时(郭敬明),谁还能理解昔日哲人心中的敬畏之情?当“简单”的《老鼠爱大米》唱红大江南北时,谁还会重拾“青青子矜(衿),悠悠我心”那般泛黄的感动?(摆出现象。
)当下的文化生活常流于简单、幼稚。
无可否认,青春文学确实能带来梦幻般的感动,通俗歌曲也不失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但倘若这一切成为文化的主流,当一个人沉浸于其中难以自拔时,
很难想象他能直面现实,让心智与身体共同成长。
(分析原因。
)
当下文化生活的另一股暗流便是平庸、浮躁
的喧嚣。
每天,大量的娱乐新闻让人们津津有味
地咀嚼名星的绯闻琐事,各类“速读名著”“小
故事里的大智慧”常驻畅销书列。
以至于有人不
无忧心地说,当绿蒂主动投怀送抱时,维特还有
什么烦恼?(分析原因。
)
一个人可以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却不能不
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贵。
类似的文化快餐除了提供
暂时的声色之娱,还有什么能留驻心田,在心湖
里回荡几许波纹的呢?
个体的精神文化缺失令人遗憾,但当其成为
整体性的精神信仰缺席便是可悲甚至是可怕的
情形了。
中国旧有的三纲五常已被破除,新生的文化
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我们,
是否也成为了迷惘的一代?(论危害)
魂兮,归来。
所幸的是,人文精神并未完全流失。
当年轻
志愿者马骅在梅里雪山间失去生命时,便将诗人
的理想主义带到了那里,成为了插在精神雪峰上
的标杆。
当昆曲在大学校园引起轰动时,不由让
人相信,传统的文化经典对于麦当劳下长大的年
轻人们仍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
一个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
拥有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
对于青少年而言,精
神之魂也许并不在远处,而在被重重伪文化掩盖
的内心深处。
(提办法,表期望)
三)层进式之三
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
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或者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易到难、
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层间
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
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
次间递进的关系。
6、一屋不扫,何扫天下
◎广东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此发表我的演讲。
我演讲的主题是:一屋不扫,何扫天下?
众所周知,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国之
富强,始于劳动。
祖辈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
肥沃的农田,在落后的土地上浇铸出坚硬的钢铁,
在贫瘠的土地上建设出高耸的大楼。
从古至今,
中国人民用双手,用劳动奉献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描绘出一幅幅画卷。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
上出现了一些对劳动的错误认识。
有的同学不理
解、不愿意劳动,认为劳动辛苦且耗时,甚至轻
视劳动,对劳动人民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
我认为,这些认识是不正确的。
劳动是创造
财富的源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些
高校毕业生恃才傲物、眼高手低,不愿放下所谓
“身段”去踏实劳动,多年寒窗苦读不过换来一
纸文凭。
要知道,劳动不仅是为自身提供生活保
障,也是以一己之力回报社会。
还道路以清洁,
赠瀚海以蔚蓝,赋土地以富饶。
那些通过劳动用
心播撒的成果,不是和在办公桌前敲击键盘得来
的同样有意义、有价值吗?
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更能涵养精神、塑造人格。
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无不在劳动过程中得到体现。
“铁人”王进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学生村官”秦玥飞,他们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却有着同样一颗炽热的、鲜活跳动着的热爱劳动的心。
他们的精神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地不懈奋斗。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么能不为劳动之伟大而动容?人工智能或许能代替劳动,但代替不了精益求精的态度;书本或许能教会我们知识,但教授不了亲身经验与实际操作。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没有一室之整洁,也就没有一国之安定,没有世界之繁荣。
这其中,修的是心,养的是性,体现的是能力,更是态度。
同学们,劳动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重视劳动、尊重劳动、积极投身劳动,哪怕只是对劳动人民的一句问好、一个微笑,也是对劳动的肯定与礼赞。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你我同出发。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点评】
文章题目给人警醒,借用名句,紧扣“劳动”
的含意,暗示青年学子要从日常生活中去认识和
热爱劳动。
文章体现了作者良好的任务意识。
身份、对
象意识明确,既表达了自己对劳动的认识和思考,
又针对现实提出了切合青年学子实际的希望和
建议,发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倡议。
同
时,作为一篇演讲稿,文体规范,格式正确。
可
以说,本文严格地完成了题目要求的写作任务。
从具体的写作内容看,中心鲜明突出,说理
用例充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首先表达了作
者的认识和思考:先从传统美德的角度,高度概
括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接着针对当今社会一些
人对劳动的偏见和误解,结合实例,从物质和精
神两个层面阐释劳动的重要作用。
其次着眼于身
边,向同学们提出了希望和建议,进一步表达了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和学生学习繁忙的情况下
劳动的重要价值,回扣题目和中心,并向同学们
发出积极的倡议。
语言上富有文采,感召力强,富有演讲稿的
语言特点。
开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祖辈通过
劳动开创伟大历史、创造美好生活的画面,激荡
人心。
修辞上多用排比,节奏鲜明,气势恢弘;
多用反问,发人深思,情感激昂。
句式上灵活自
如,多用短句,铿锵有力,利于口语表达和感情
抒发。
文章不足之处在于思想深度上挖掘不够,
“希望和建议”部分稍显薄弱,个别词句还应该
再推敲修改。
(广州市执信中学王琨)
6、知之·行之·思之(议论文)
广东考生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
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
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
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
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
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
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
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
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
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
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
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
察。
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
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人,了解
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
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
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
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
为知易而行难。
行难,故特以行之。
常识的知之,
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
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行之,是
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
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
后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
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
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
可言。
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
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
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
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
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
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
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
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
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
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