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之文学翻译论

合集下载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并为其在中国翻译史上定位,不单单是一个学术史问题。

因为技术问题既不是鲁迅翻译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也不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主导方向。

必须看到,翻译作为两种文化符号的转换活动,与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正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

文化发展的方向规约着翻译的历史,翻译是文化转型的中介和缩影。

所以不站在文化史的高度就不足以看清翻译的方向,就不足以评价翻译家的历史地位。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指示着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的发展方向,是其历史时代翻译主流的代言人。

因此,从探寻近现代翻译史的大致走向及鲁迅翻译和翻译批评的特质入手,对其作出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评价,是重新走近鲁迅世界、走近历史,把握中国文化转型进程的重要途径。

一、“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之路:中国近现代翻译思想发展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被拉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这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遇,中国人面对强势的西洋文明节节败退。

这个败退的过程是以军事上的失利为开端的,随着历史的展开,中国的精英们逐渐地承认了自己原有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落后,也渐渐承认了西方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先进性。

翻译的发展即是与这一认同的演进过程同步的。

中国人每承认一项自己的不足,赞叹西方文化于此项的先进性时,就在这一方面进行大量的翻译引进,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史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和环节展开的。

因此,功利性追求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思想起点。

首先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思想基点的。

洋务派兴办兵工厂、造船厂,希望不改变中国文化的制度和观念层面,仅仅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即能以后者保卫前者。

基于此,其时的翻译也是为这一思想所规约的。

著名的“江南制造局”不仅引进和制造近代机器,而且成为近代翻译的重要基地。

当然,翻译的重点在兵工、科技类书,著名的翻译家有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傅兰雅、伟烈亚力、林乐知等。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摘要:超越语言表层,探究鲁迅“直译”和“复译”的深层含义,可以发现鲁迅提出“直译”和“复译”旨在改造中国语言文化、与“受侮辱、受压迫的弱小国家”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通过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的“译者记”、“小引”、书信、序、跋以及数量不少的翻译专论,从文化层面解读鲁迅翻译思想的两个方面:直译,硬译、重译,复译,晚清民初时期,“直译”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极少使用,而且这种方法往往跟“率尔操觚”、“佶屈聱牙”、“味同嚼蜡”、“无从索解”和“释家经咒”联系在一起关键词:硬译复译文化解读摘要:鲁迅的翻译思想并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

超越语言表层,探究鲁迅“直译”和“复译”的深层含义,可以发现鲁迅提出“直译”和“复译”旨在改造中国语言文化、与“受侮辱、受压迫的弱小国家”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

在鲁迅一生的笔墨生涯中,翻译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长达33年之久,共译介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200多种作品,共计300多万字,占据鲁迅笔墨的半壁江山。

鲁迅本人也非常重视翻译,把翻译与创作同等看待,他痛恨轻视翻译,将翻译看作是“媒婆”的言论和行为。

在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时,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专家孙郁说:“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而且他瞧不起自己的创作。

”翻译研究在鲁迅研究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译家鲁迅的研究长期受到了冷落,研究成果显得相当薄弱。

可以说,目前取得的成绩和鲁迅在翻译方面所作的巨大贡献、和鲁迅研究的其他课题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沧海一粟。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通过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的“译者记”、“小引”、书信、序、跋以及数量不少的翻译专论,从文化层面解读鲁迅翻译思想的两个方面:直译,硬译、重译,复译。

一、直译的文化解读晚清民初时期,“直译”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极少使用,而且这种方法往往跟“率尔操觚”、“佶屈聱牙”、“味同嚼蜡”、“无从索解”和“释家经咒”联系在一起。

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作者:李新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16期翻译并不是纯粹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翻译文化学派的学者认为译者在进行翻译创作的时候,肯定会受到所处年代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使其译作也打上年代的烙印。

这种观点对译评工作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也就是说,在对某一部译作进行评论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译者的生活时代的意识形态,分析与原作有出入的原因。

应该说,强调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是20世纪末翻译界的一大进步。

一、意识形态与翻译活动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

人类在出现社会、产生文化的同时也就产生了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就意识形态与翻译的关系而言,罗特曼(Yury Lotman)的界说有着直接意义。

他把意识形态描述为“框架性观念,它由某个社会在某个特定时期可以接受的思想观点和态度构成,读者和译者通过它接近文本”。

[1]罗特曼所提出的可接受的观点和态度乃是指某个社会在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译者是社会背景下的人,他的任何翻译活动都要受到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约束。

这种制约性有来自政府出版审查方面的,也有发自译者个人政治意识的。

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译者的个人经历、教育程度、实践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不同,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其翻译活动。

二、意识形态对翻译语言的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他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及自身文化因素的规约与限定,使翻译从一开始就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诸多方面进行着操控。

这种操控首先体现在翻译目的的政治性上,译者的目的往往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

例如,《简·爱》的两个译本:李霁野译本[2](简称李译本)和黄渊深译本[3](简称黄译本),分别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

从归化到异化——试论鲁迅的翻译观

从归化到异化——试论鲁迅的翻译观

Effet de la communica一 tion Barbicane
观象台寄筒论天文
如果说晚清的“意译风尚”流行对文本的任意删改, 必须受到批判,那么鲁迅也同样不能例外哺】。鲁迅这一时 期的翻译,从主观上来说,是因为他“年轻时自作聪明, 不肯直译”…(P4”’;从客观上来看,乃是晚清意译之风对 他的影响。
万方数据
从归化到异化——试论鲁迅的翻译观
“我认为以后译本……要使中国文中容得别国文的度量 ……又当竭力保持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lol ㈣"1931年,在写给瞿秋白的信中,他还提出了不同的读 者划分,他把读者根据层次分为三类:“甲,有很受了教 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丙,有识字无几的。而其中的 丙,则在‘读者’的范围之外,启发他们是图画,演讲,戏 剧,电影的任务。但就甲乙两种,也不能用同样的书籍。 应该各有供给阅读的相当的书。供给乙的,还不能用翻 译,至少是改译,最好还是创作。至于供给甲类的译本。 无论什么,我还是至今主张‘宁信而不顺’的。”…】(一n 22¨由此可见,鲁迅在使用其“异化”翻译策略时,是充分 考虑了读者的因素,他对“甲类读者”的预期表明了他对 这类读者接受能力的期待。接受理论认为读者具备期待 视野,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结合,才谈得 上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和理解。在此之后,鲁迅的翻译思 想围着“直译”的观点不断深化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他的 “异化”观。1935年,在《“题未定”草(二)》中,鲁迅明确指 出:“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 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对此的回答是:“它必须有异国情 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 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 译。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解矛 盾。”“2“…”“’虽然,鲁迅在这里没有指明在这两者矛盾 之时,译者应该如何抉择,但在鲁迅的翻译实践中,我们 可以看出,他牺牲了易解而选择了保存。鲁迅无疑是站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当时存在一种一味 将外国的东西归化为中国本土的翻译风气,鲁迅以为, 这就失去了翻译的精义,也无法起到引进西方文化,唤 醒民众的目的。在《文艺与批评》的《译者后记》里,鲁迅 提出了“硬译”的概念:“但由于译者的能力不足和中国 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至难解之处也真多; 倘若将仂局拆下来呢,又失去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在 我,使出了还是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束手’这一条路 (二)异化翻译的目的 1.丰富大众语言,促使汉语现代化 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也是为了改造、发展白 话文。要改造社会、改造国人的思想,推动新文化运动。 就必须推广白话文。文言文是封建士大夫的语言,离老 百姓的语言非常遥远。普通百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 利,根本读不懂,也听不懂他们满嘴的“之乎者也”。只有 推广白话文才能让科学、民主的思想深入民心,从而实 现改造社会的目的。鲁迅认为中国的语言是很不完备 的。“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诀, 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就是好文章,讲话的时候,也 时时要辞不达意,这就是话不够用。”1131鲁迅从事翻译工 作也是为了改造、发展白话文。 改造社会、改造思想,必须改造中国的文化,新文化 运动就是从语文改革开始的。鲁迅积极而坚决地推动白 话文运动。他率先发表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晚年时, 他还说:“我总有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 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即使人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论的翻译实践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论的翻译实践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论的翻译实践一、概述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论的翻译实践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领域,它涉及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交互与碰撞。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传递与重构。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深远。

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导致翻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诠释产生差异,进而影响到翻译文本的表达和呈现。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原作所处的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背景,以确保翻译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文学翻译论则是对文学翻译活动的理论探讨和总结。

它旨在揭示文学翻译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在文学翻译论中,意识形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翻译者需要借助文学翻译论的理论框架,对原作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理解,同时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进行合理的翻译和表达。

1.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关系概述在探讨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关系时,我们不得不首先认识到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观念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文学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塑造。

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内容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翻译者在挑选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往往会受到其所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信仰等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决定了翻译者的审美偏好和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了他们对翻译文本的选择。

例如,在特定历史时期,某些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可能更容易得到翻译和传播,而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作品则可能遭到冷落或禁止。

意识形态还影响着文学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习惯,因此他们会根据意识形态的需求来调整翻译策略。

例如,为了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翻译者可能会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

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一个多元系统论的视角

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一个多元系统论的视角

要 】 的异化翻译策略在 中国现代翻译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 鲁迅 一直是争论 的焦点。 自 10 年至 13 年, 93 96 鲁迅除 了写
作之外 。 还进行 了大量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 在此期 间, 其翻译观经历了从 归化 到异化的过程 。 本论文将从 多元 系统论的视 角 ,
探 讨其翻译策略 。多元 系统论 涉及 意识形 态、 翻译规 范和 文学库等反 面, 为我们研 究鲁迅的翻译 策略和 当代翻译理念提供 了一
首次采用异化 翻译策略 。从此 , 他坚持该翻译观直至 13 年 96 去世 。
边缘 的 . 都被放在 一个 由社会 、 文化 、 文学 、 史等所共 同构 历
建 的复杂系统 内。在这 个多远 系统 内.不断地 进行 动态转 “
身欠 缺的文学形式 :
3 文学史上关键转折点到来之 时 , ) 即现有模 式无法满足
需求 , 或本国文学出现真空 。 众 所周知 , 鲁迅 不仅是位 著名作 家 , 还是位 杰 出的翻译 家 。从 10 9 9年开始 , 他便与弟弟周作人合 作 , 一些外 国小 将 说译 为半文半 白的 中文 。在他 的整个 翻译 生涯 中, 他的翻译 策 略经历 了一个 极为重要的转变 :域外小 说集》 《 的出版是他
ter,w i rv e r U e b cv eset e b aig ielg,t nl in nr s n i r ee o e it ho y hc poi s f Sa nw oj t e p r ci y tkn d o y r s t om ad lea rp r i no h d o ei p v o a ao t r y tr
c n i e a in o sd r t . o
【 e od]o ssm Tas t ta r L u ;o i i tn D m sctn K y rsPl yt ; r l e l rue u n Fr g z i ; o e i i w y e n a di t ; X e e , n ao tao

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

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

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摘要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影响问题一直是中外学者进行讨论的重要话题。

本文从翻译过程中的文本选择、文本解读、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方法的选取三个方面,对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意识形态文学翻译文本选择文本解读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过程中文本选择的影响文学翻译的狭义定义为针对某部文学作品进行不同符号间或者不同语言间的转换,但是从广义上来看,文学翻译的过程包括很多阶段,所以广义理解上的文学翻译要比狭义理解上的文学翻译内容更加丰富,其中对于翻译文本做出选择就是广义文学翻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只有在合理选材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文学翻译活动后续的步骤,而对文本选择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政治、教育、经济等许多方面,但是其中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译者还是编辑或者是出版商在进行文本选择前,都会对自己翻译或者出版的译作具有一定的期望,这个期望可以是得到的经济利益,或者是教化大众以及陶冶读者情操的效果,即作者对译作的方向。

而通常情况下,只有确保所选择的文本适应本土文化的需求、文本中的内容适应读者的审美观以及价值观,译作才能够在这些方面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等翻译主体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但是从更深层次上来看,确实意识形态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例。

《汤姆叔叔的小屋》由美国的斯托夫人所著,这本著作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畅销。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所写的内容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所以这本著作在美国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大轰动。

1901年,我国著名的翻译家魏易和林纾合作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翻译并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西方列强对中国国土虎视眈眈,而满清政府内部腐败、对外无能。

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百姓也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社会需要作出变革,所以这个时期中国主要的意识形态是“求变革”以及“开民智”。

意识形态论文:论意识形态与翻译的互动

意识形态论文:论意识形态与翻译的互动

意识形态论文:论意识形态与翻译的互动【中文摘要】传统的忠实对等论忽视翻译的动机和社会功用,仅从原作中心论出发,把翻译当作语言文字上的转换和替代,而不去研究翻译的文化政治层面,如性别政治、暴力与挪用、解构的策略、叙事的政治等问题。

然而,任何翻译都受一定的文化、文学意图和意识形态操纵,以忠实为目标的翻译标准只是对具体翻译实践的要求,而无法解释复杂的翻译现象,更不能作为翻译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指导。

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文化学派提出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便冲破传统语言学等效论的藩篱,开始关注影响翻译过程的外部因素。

于是,处于宏观层面的译者、译入语语境中的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就成了研究重点。

翻译活动都会受到所处时代历史文化语境的限制,特别是处于政治变革中的翻译活动,无疑具有更为明确的性和社会功利性。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翻译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理论来源主要是伊恩·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和文化学派的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的改写理论、文化构建理论。

是中国五四时期的翻译活动,研究方法是以该时期翻译内容、翻译策略的内在规律和翻译主将的翻译观为线索对史料进行整理归纳,统计梳理,并辅以对该时期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的宏观描述和思辨研究,从而得出作者的结论。

论文首先对意识形态与翻译的相互关系作理论上的探究。

在界定了意识形态的内涵后,文章从意识形态与译文的生成过程,意识形态与译者的决策入手层层论证,最后得出意识形态与翻译的互动关系。

论文接着通过分析五四时期的翻译活动案例,巩固作者的论证。

检视五四时期的翻译活动作者发现:五四初期崇尚浪漫主义,以译介英国作品为主导;中后期注重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译介,俄国及弱小国家的文学译介成为时代风尚,同时翻译策略也经历了急剧转变:翻译语言从文言文享有至尊的地位,到白话文成为唯一的书面语言;到白话文也受到抨击,欧化的语体文的提倡;翻译方法从大刀阔斧的“豪杰译”到“直译”,甚至“死译”。

这种种变化并不是纯粹的翻译内容与策略问题,而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语境发展的变迁密切相关,翻译的变化是为了实现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之旨。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他致力于翻译,出于实现“醒世、觉世”的政治抱负。

他针对不同的作品,运用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不仅达到了其政治目的,还开拓了中国翻译文学的新路,创一代翻译之新风。

鲁迅的翻译策略不仅体现了其政治取向,还体现了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即翻译不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密切,译者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翻译策略;政治;多维;独异一、引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本人对翻译工作异乎寻常地重视,曾把翻译工作提高到“正业”的高度,一度“想以此作谋生”①。

他坦言自己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中受益匪浅。

鲁迅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达33年(1903—1936)之久,译介了大量的外国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有来自俄国、英国、波兰、捷克、日本等14个国家的近100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翻译字数达500多万,占其作品的半壁江山。

他翻译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涉及小说、戏剧、童话、杂文、诗歌、文艺理论等。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鲁迅有关翻译的理论几乎涵盖了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提出了不落俗套的、标新立异的、意义深远的翻译理论。

尤其是他所倡导和运用的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是我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对我国的文学翻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鲁迅翻译的策略——多维度、独异性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其目的论(Skopostheory)中认为,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转换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一种新的语境或事件。

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译文预期的接受者或受众者,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知识、有自己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要。

②根据这一理论,翻译是有一定目的的,译者在翻译某一作品时所持有的目的和意图是翻译批评者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译者可依据自己的翻译目的来决定采取哪种翻译行动。

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晚清文学翻译——以林纾翻译的《块肉余生述》为例

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晚清文学翻译——以林纾翻译的《块肉余生述》为例

裹在文学 “ 糖衣” 中, 展现给读者们 , 所 以才会创造 出诸如 “ 林
译小说 ” 这样的文化 现象 。
( 一) 操 纵 文 本 选 择
系统地研究过 晚清文学 翻译 。本文拟从意识形 态角度出发 , 结合林纾翻译 的《 块 肉余生述》 , 系统地 分析意识形态对 晚清
文学 翻译 的影 响力 和操 纵。
翻译 文本 , 借他 的译作来警 醒 国人 、 开启 民智 、 改 良社会 、 拯 救 国家。 《 块 肉余生述》 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传播大 卫 的奋斗故 事只是表象 , 借 故事来启 发 国人 、 救亡 图存 才是 真正 的 目的。林 纾在该书的序言 中, 曾表 明 自己的想法 : “ 英 伦半 开化时 民间弊俗 , 亦 皎然揭诸眉 睫之下 , 使吾 中国人观 之, 谓 欧人尽胜 于亚 , 似 皆知 良能 之彦 : 则鄙人之译 是书 , 为 不 负矣 。 ” 与其说是林 纾的爱 国之情激励他选择 了这本小说 , 还不 如说 是 当时 的局势 和主流 价值 体系 激发 了他对 D a v i d
学、 道德 等思想观念” ( 现代 汉语大词典 ) 。 由于意识形态 的
建立是需要一定物 质基 础的 , 所 以它一般代表上层建筑或 统 治阶级 的观念 意识 。 当需 要将意识 形态传 递给被统 治阶级 时, 知识分 子就会承 担任务 , 他们 创造 的文学作 品则 成为 主
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 。

1 9 世纪末 , 面对外 国侵略者 , 清政府 节节溃 败 , 割地 赔

翻 译 中的意 识 形态
意识 形态 ( i d e o l o g y ) 源于 希腊文 i d e a和 l o g o s , 由德 国

鲁迅翻译文本选择的意识形态操控

鲁迅翻译文本选择的意识形态操控

收稿日期:2014-01-22作者简介:王凤霞(1973-)女,河南商丘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鲁迅翻译文本选择的意识形态操控王凤霞(新疆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 要: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杰出的翻译家,译作几乎占其文学作品的一半。

鲁迅从未翻译过英美或其他强大国家的文学作品。

在不同的翻译时期,鲁迅精心挑选翻译文本,译介弱小的和被占领国家的作品,其选择的翻译文本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操控痕迹,与特定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本人的意识形态密不可分。

关键词:鲁迅;翻译文本;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639X(2014)04 0083 05 鲁迅先生(1881—1936)是著名的作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杰出的翻译家。

在日本留学时,鲁迅开始从事翻译工作,他熟知日语、德语、英语和俄语,翻译了14个国家的100多位作家的200部作品,超过300万字,其中来自俄罗斯和前苏联的作品超过了总数的一半以上。

[1]114-115鲁迅的译文占其文学作品的一半以上,但他从未翻译过英美或其他强大国家的文学作品。

在不同的翻译时期,鲁迅精心挑选翻译文本,译介弱小的和被占领国家的作品,其选择的翻译文本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操控痕迹,与特定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本人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一、意识形态与翻译意识形态一词来源于希腊词“idea”和“logo”,意思是“思想”或“概念”[2]。

法国思想家DestuttdeTracy(1754—1836)是将意识形态一词引进西方哲学领域的第一人[3]。

意识形态“是一个概念体系网,包含了被某一社会在某一时期认可的观念和态度,读者和译者通过这一认可的观念和态度解读文本”[4]。

意识形态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作为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翻译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

“中国的翻译活动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甚至操纵”。

从意识形态的变迁看经典译介背后的操纵力量

从意识形态的变迁看经典译介背后的操纵力量

现为宗 教 的传播 。佛经 翻译及传 播对 中国人 的思 想和精神
格 局 有着 深远 的影 响 。佛 学这 种外 域文 化能 渗透 到以儒 、 墨、 、 老 庄家为 主体 的本 土文明 , 能演化为光照数千年 的禅 并 宗, 反映 了一 个佛教 中 国化 的过程 , 也是 两种意识 形态的对 抗 与妥协 过程 。佛 教 的翻译 得 以盛 行极大程 度上取决 于与 当封建统治 阶级 的意识形态 相吻合 。作为 唯心主义神 学的 佛 学正与 当时 中国统治 阶级 所提倡 的唯心 主义哲学是 一拍 即合 的 , 以获 得封建王 朝的大力 支持 。比如在东 汉初年 , 所 社会矛盾不 断激 化 , 捐杂税和连年天灾使得 劳动人 民苦不 苛
[ 中图分类号 ] 1 4 6 0 [ 文献标识 码] A [ 基金项 目] 广东 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 目 “ 经典 的译介 与流变”( D 0 W 0 ) G 1 C W 4 [ 作者简介 ] 杨卫英 ( 9 9 ) 1 7 一 ,女 ,硕 士研 究生,研究方 向为翻译理论 与实践 勒菲弗 尔在广阔 的社会文 化语境 中考察 翻译活动 , 强调
学思潮 的影响密不可分 。 任何翻译作 品的兴盛 都是随历史
阶段 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的 , 也就是说 翻译 选本的 变化 同时也体现 了历史阶段意识形态的变化。 首先 , 中国古代到鸦 片战争这一时期翻译活动 主要 表 在
形态 的定义一般是 指反映特定经 济形态 , 定阶级或社会 集 特
第2卷第8 5 期
2 1年 8 02 月
长 春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 n l f a g h nUnv ri f ce c n e h o o y ( o il ce c s d t n o r a o Ch n c u i est o S in ea dT c n l g S ca in e i o ) y S E i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极力主张的异化翻译策略对中国的翻译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鲁迅的翻译策略提供了新视角。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更清晰和深刻地理解鲁迅坚持主张直译的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鲁迅翻译策略一、多元系统理论简述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文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大系统,即一个网络系统。

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可以划分为经典文学、非经典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原创文学、翻译文学等一系列互相对立的系统。

这些系统相互交叉、相互依存,但它们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而且这些系统处于相互对立和不断的斗争中。

在不断的斗争中,中心和边缘的位置可以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中心地位的系统会向边缘移动,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系统则有可能占据大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既可以是主要的,又可以是次要的,视当时该文化里其它文学系统的状态而定。

通常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的地位也可以发生转化。

佐哈尔提出,在以下阶段或条件下,翻译文学可以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1)当文学多元系统还没有完全确立,即文学还处于发展初期。

(2)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或弱势时。

(3)当文学多元系统出现转折、危机或真空时。

根据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国的文本,找来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其结果是译本的“充分性”不足,“可接受性”增大;反之,当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是参与创造移入语文学中的一级模式,这时,译者的主要任务就不是在本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成的模式,把原文套进来,而是译者不顾一切地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

鲁迅翻译思想的意识形态操控

鲁迅翻译思想的意识形态操控

鲁 迅 翻 译 思 想 的 意 识 形 态 操 控
王凤 霞
( 疆财 经大 学外 国语 学院 新

新疆
乌鲁木 齐 80 1 ) 302
要: 鲁迅先生的翻译活动明显受到意识形 态的操控 。在鲁迅 早期的翻译作 品 中, 归化策 略 占据 绝对
主导地位 , 而他 中后期 的翻译作 品大多采 用异化 , 甚至是 极端异化 策略 。通过探 讨不 同历 史 时期 鲁迅翻译 策 略及 翻译 策略转 变的深层次原 因, 论证鲁迅翻译思想及 翻译策略是受 "时社会 主流意识形 态的操控 。 3 - 关键词 : 鲁迅; 意识形态 ; 操控 ; 异化 中图分类号 : 3 5 9 H 1 .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6 6 (0 0 0 0 8 17 — 49 2 1 )6— 0 6—0 5
主要译介 文学 和艺术 理论 以及 东欧 和北欧 的 文学 作品。
11 99年后鲁迅摈弃 了前期钟爱 的归化策略 , 译 作 大量采用 异化 策 略。鲁 迅对 于异 化 的偏 爱 明
鲁迅先生在 2 世纪 2 、0年代提出了著名 0 03
的“ 直译 ” 翻译 策 略 , 致 了关 于 翻译 的一场 大辩 导 论 。然 而 , 鲁迅 的早 期 的翻译 作 品 中大 多 采用 在 归 化策 略翻译 , 四运动 以后 , 迅才 采用其 提倡 五 鲁 的“ 译 ” 中 国 的 翻译 活 动 在 过 去 的 10多 年 直 。 0 里 在很 大程度 上 受 到意 识 形态 影 响甚 至操 纵 。 … 意 识到 意识形 态 在 翻译 中 的存 在 和作 用 , 有利 于
第 二 阶段 :90—12 12 9 7年 。这 一 阶 段鲁 迅 的 翻译 风格 由古 文 翻转 变为 白话文 翻译并 开始 使用 鲁迅这 一笔名 。这 期 间著 名 的译 作有 《 闷 的象 苦 征》 《 、 出了象 牙 之 塔 》 《 个 青年 的梦》、 见 祜 、一 鹤 辅 的《 思想 ・ 山水 ・ 人物 》 《 约翰》, 一 阶段 及 小 这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权威资料]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权威资料]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鲁迅一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他所做的三件事:创作、学术研究和翻译。

几十年来,文学研究者对于鲁迅的创作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重视,对这两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追索,而鲁迅的翻译活动较之前两者却明显地受到冷落,这是与鲁迅在翻译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绩非常不符的。

笔者认为,研究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应该受到文学研究者们的关注。

本文试图从具体的资料着手,对鲁迅1903至1936年间外国文学的翻译情况进行数字统计。

通过具体的数字研究,探讨鲁迅在同一时期内对外国文学的期待视野,借以说明鲁迅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不是无所根据的,其中包含着他对本国及本国文学未来道路的思考。

外来文学一直被认为具有启发、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外国文学;翻译中国第一套《鲁迅全集》的主编蔡元培先生在为此书所做的序言中,对作为翻译家的鲁迅作如下评价:先生阅世既深,有种种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而自己又有一种理想的世界,蕴积既久,非一吐不快。

但彼既博览而又虚衷,对于世界文学家之作品,有所见略同者,尽量的移译,理论的有卢那卡尔斯基,蒲力汗诺夫之《艺术论》等,写实的有阿尔志跋绥夫之《工人绥惠略夫》,果戈理之《死魂灵》等,描写理想的有爱罗先珂及其作者之童话等,占全集之半,真是谦而勤了。

[ 蔡元培:《鲁迅全集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这一概括无一字虚夸,符合客观事实。

自1903年译出法国雨果的《哀尘》起,到1936年临终前赶译俄国果戈理的《死魂灵》止,鲁迅在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上,努力始终不懈,共译出14个国家、近一百位作家的作品,总字数超过三百万,和他的创作数量大体持平。

鲁迅翻译外国文学的热忱,源于他对翻译文学于中国的重要意义有着清醒且深刻的认识: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鲁迅:《拿来主义》,《且介亭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鲁迅是如何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使之成为启迪国民思想觉悟,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思想武器的?研究鲁迅对外国文学的选择,并由此探讨鲁迅的期待视野是笔者以下要做的工作。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作者/谢飒一、鲁迅的文学翻译(一)时代背景长期以来,鲁迅被认为是思想家、文学家,是文化旗手,其实,他还是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活动以翻译起,以翻译终,他翻译的数量和重要性甚至超过他自己的创作作品。

鲁迅是思想家型的翻译家,他对于翻译作品的选择往往带着自己某一方面的深入思考。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力图通过翻译改革来丰富中国文学的形式,从而达到改革整个中国社会、改变国民的颓废精神的目的。

他认为要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就必须改革中国文学,提倡白话文,而这一切正依赖于“硬译”带来的文化冲击。

中国人素来对自身文化怀有强烈的自信,拒绝批评和改变自身的文化;加上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导致当时任何反对国学的行为都会惹来非议和批评的状况出现,因此,鲁迅试图通过翻译西方作品来改革中国文学的道路,拯救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

由此可知,中国新文学的形成应该是由翻译而不是原创写作开始的。

(二)鲁迅翻译的作品鲁迅翻译的作品主要是针对国民精神、世界知识,“不取媚于群”,这是一直贯穿其翻译始终的问题,其翻译思想主线是复兴中国,“起其国人之新生”。

鲁迅之所以选择翻译外国作品,是时代的需要,更是鲁迅本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1905年,俄国革命后,鲁迅积极支持热心苏俄文学的新秀的出版工作,帮助他们创办未名社这个现代文学团体。

鲁迅不断地把大批的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翻译到中国。

他翻译的《死魂灵》《毁灭》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他译写的《摩罗诗力说》《坟》再次重申了复兴中国的理想。

1907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哈葛德、兰格的《红星佚史》,1908年,鲁迅、周作人翻译籁息的《裴彖飞诗论》,都有强烈的复兴中国的理想。

1907-1908年,鲁迅在翻译活动中强调了时代精神、国民精神、世界知识,转而倾向于浪漫主义刚健激俗的人格品质,勇毅起新的独立行为。

鲁迅通晓多种外语,这就让他的翻译范围有很大的延伸空间。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

语言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梁 梁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传统的翻译主要关注两种语言间的转换,重点研究文本对照和语言转换。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翻译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翻译研究的方向发生了转变。

它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模式而上升成为一种文化上的思考模式。

勒菲弗尔的的“翻译三要素”理论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观点。

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特别是其中的“意识形态”这一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译者的翻译过程。

本文将着重讨论“操纵学派”对翻译的定义以及意识形态对翻译作品的影响,同时也指出这种影响不是绝对的。

关键词:翻译;勒菲弗尔;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如果一篇译作,极大地忠实原文,字与字,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皆巧妙对应,那么这是否可称为一篇上佳译作?对于这个问题,有的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对于勒菲弗尔来说,他可能要问:这篇佳译是否考虑到文化的因素?是否考虑到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如果没有,或者考虑的很少,那么这就不是一篇佳作。

勒菲弗尔是美国翻译学界的一大旗手,是促使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舵手之一。

其研究译文的文化渊源,探讨译文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为内容,极大地扩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和领域,使翻译研究“忘却了自己有些羞羞答答的诞生”,开始走向成熟。

他所提出的改写理论,以及他所阐释的关于操控文学翻的若干要素: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理论思想,对翻译研究,尤其是文学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其主要理论观点,并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以及勒菲弗尔改写论的不足。

一、什么是操纵学派的“翻译”?最初,勒菲弗尔简单地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世界观,认可Eagleton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即一系列话语问题,斟酌以社会和历史生活的整个形式为中心的权力结构的维持相关的利益问题,而且他认为意识形态约束文学翻译。

之后,他引用Janeson的定义:“意识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没有限制在政治领域,它更像是引导我们行动的形态、惯例、信仰形成格子型图案”。

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

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

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摘要】鲁迅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自1903年至1936年,鲁迅除了写作之外,还进行了大量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

在此期间,其翻译观经历了从归化到异化的过程。

本论文将从多元系统论的视角,探讨其翻译策略。

多元系统论涉及意识形态、翻译规范和文学库等反面,为我们研究鲁迅的翻译策略和当代翻译理念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新视角。

【关键词】多元系统;翻译文学;鲁迅;异化;归化Analysis of Lu Xun’s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LIU Yi(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98)【Abstract】In the modern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Lu Xun’s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is always the focus of debates. From 1903 to 1936, Lu Xun has been engaged in translating foreign literary works apart from creative writing. During these years of translational activities, his translation strategy has changed from domestication to foreignization.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reasons for and significance of his change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terms of the framework of polysystem theory, which provides for us a new objective perspective by taking ideology, translation norms and literary repertoire into consideration.【Key words】Polysystem; Translated literature; Lu Xun;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1伊塔玛·伊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简介和鲁迅翻译工作的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在俄罗斯形式主义的基础上,伊塔玛·伊万—佐哈尔采取Tynjanov的分层文学系统理论,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

意识形态对鲁迅翻译选材的影响

意识形态对鲁迅翻译选材的影响

用 自己的 翻译 实 践 履 行 着 “ 醒 民智 ” “ 良社 唤 和 改 会” 的文 学使 命 , 后人 开 辟 了一 条攀 登 “ 天 塔 ” 为 通 的道路 。鲁迅 的翻译作 品几乎 占了他一生著述 的一 半 之多 , 在鲁 迅 留下 的 10 00多万 字 中 , 一半 是 翻 有 译文字 。尽管 他 的翻译 一直 备受 争议 , 绝不 是 随 但 意所 为 , 而是 由 当时 的社 会环境 、 意识 形态 和文化 背
中受 到启发 , 发展 出 了一套新 的多元 系统 理 论 。在 这套 理论下 , 各种社 会 符号 现象 都 是一 个 开放 的系 统, 各个 系统 之 间相 互依存 , 作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 并
而存 在 。因此 , 文学这 个系统必定受 到社会 、 历史 和 文化 因素 的制 约 。而 翻译 作为文学 系统 中的一 部分
认识对 中 国的译 学理 论 建设具 有 开拓 性 的贡 献 , 他
用“ 多元 系统 ” 个 术语 来 强调 这 些 系统 间复 的 目标 语 选 材 和 翻译 规 翻
范 、 略都 受到其他 系统 的影 响” … 策 。 多 元 系统 理 论 打 破 了 以往 翻 译研 究 的 文本 模 式, 开创 了译 学研究 的一个 新 领域 。 以后 的许 多 翻
景等所决 定 的。

译研 究家都 以多元系 统 理论 为基 础 , 翻译 与整 个 将
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在《 翻译 、 历史与文化论集》
中, 巴斯奈特和勒菲维尔否定了脱离文化背景的单 纯译 文 比较研究 , 为应 当关 注“ 大 的背 景 、 史 认 在 历 和社会习俗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 。他们认 为翻译是 一种文 化改 写 , 也是 一 种文 化操 纵 。勒 菲

鲁迅与翻译——精选推荐

鲁迅与翻译——精选推荐

鲁迅与翻译摘要:鲁迅的翻译工作从来就不曾间断过,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个性之突出,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上了重重的一笔。

本文从鲁迅翻译的思想、翻译的作品、翻译的方法等几个角度出发,对鲁迅的翻译思想与价值进行了剖析,鲁迅从事文学翻译早于文学创作,分析鲁迅的翻译标准。

鲁迅的翻译特色是明显的,从投身文学到生命的终点,与其他译者相比,其翻译模式对后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鲁迅所以“直译”、“硬译”和“宁信而不顺”,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作,同时也是为汉语输入“新的表现法”。

鲁迅的翻译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文学翻译;翻译思想;翻译的标准一、引言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一个无法绕过的存在。

鲁迅是一位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常常把他尊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又是一名杰出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

他的著述与思想影响至深,成为我们民族珍贵的世纪文化遗产,不断激发后人新的思考和创作。

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的与现代的”作家,他的影响不仅局限在中国。

众所周知,在一些人眼中,他嫉恶如仇,是旗手,是导师,是人道的标本,正义的光源;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鲁迅在许多人眼中依旧代表着“中国人的脊梁和咽喉”。

事实上,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而又是以翻译告终的。

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共翻译介绍了近200多位作家的作品,印成了对个单行本,总字数达300多万字,数量与他自己一生的全部著作大致相等,被称为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经他翻译作品的国家,包括俄国和前苏联、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

荷兰、西班牙、芬兰、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其中俄国和前苏联的作品又占一半以上。

翻译作品的类型,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他在杂文、书信和日记中涉及到的外国作家,据初步统计,共有25个国家和民族的作家达380人之多。

可以说,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与他在文学翻译上的丰硕成果密不可分,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之文学翻译论于 洁(怀化学院外语系,湖南怀化 418008) 摘 要:翻译是文化交流活动,它是不同文化语境的转换,并受制于文化之间的各种权力关系。

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标准是“忠实”,其主要侧重点是原著与译文之间的文本对比。

本文分析操控论的渊源、发展及它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并试图借鉴西方操控学派的研究视角对鲁迅的文学翻译理论及实践进行分析,揭示当时“意识形态”对鲁迅文学翻译之影响。

关键词:鲁迅;文学翻译;意识形态;翻译策略;操控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culture exchange ,a transfer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and it is enslaved to the power relationship of the cultures.In Chinese traditional studies ,“fidelity ”is the highest criterion ,which focuses mainly on the comparison of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This pa 2per tries to analyse the origin ,development of Manipulation Theory and its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studies.And it explores how ,above the criterion of fi 2delity ,ideology has manipulated Lu Xun ’s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heories of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Manipulation School theories.K ey Words :Lu Xun ;translation of literature ;ideology ;translation strategy ;manipulation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2-0061-021.引言最先把“操纵”(manipulation )观用于翻译理论研究的是英国当代翻译家赫马。

赫马(1985:11)指出:“从目标文学的视点来看,所有的翻译都意味着为了某种目的对原文文本进行某种程度的操纵”。

于是其观点被视为是翻译理论中的操纵学派的雏形。

勒菲维尔在1992年出版的《翻译、重写和文学名声的操纵》中比较系统地提出这个概念,并把翻译同权力、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结合起来研究。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

鲁迅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如柱擎天,建树了丰功伟绩,是中国译论的奠基人,也是傲然屹立于世界译坛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本文以从意识形态操控角度来探讨当时意识形态对鲁迅文学翻译理论及其文学翻译实践的影响。

2.意识形态操控与鲁迅文学翻译的选择意识形态(ideology )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但最初它只是用于对宗教的现代批判,作为世界观和哲学思想的主体。

此词本身源自于希腊文idea (观念)和logos (逻各斯),字面意思是观念逻各斯,即观念的学说。

意识形态不仅包括政治的观念形态而且对翻译的操控力是强烈而持久的。

语言是翻译的主要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建构往往离不开语言,因此,对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操控必会引起对语言工作(主要指创作和翻译)的操控。

传统的翻译研究把原文作为参照,以“忠实、通顺”或“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以译文本身来评判其质量的优劣。

译者必须忠实原文,而那些伪译、创译、伪作则完全被翻译的道学家们排斥在译学领域之外。

勒菲维尔(2004)认为翻译创作了原文、原作者、原文的文学及文化形象。

重写就是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的一种操纵行为。

并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改写(cultural rewriting ),也是一种文化操纵(cultural manipulation )。

“改写”和“操纵”的观点揭示了译入语文化对于文学翻译的制约和利用的文化性质。

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本会受到目标文化的诗学和意识形态规范的制约,译者需在此规范内进行操作。

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一直很受中西方翻译理论的重视。

翻译是种操控,翻译暗含着为了某一目的对源语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操控。

因而阿尔都塞(2001:2-4)指出,任何一种阅读都不可能是无辜的,而是戴着意识形态眼镜的某种活动,更何况是翻译呢?中国文学从20世纪开始就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大多将文学作为政治改良和社会变革的手段。

而作品的翻译自然会受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这体现在作者的翻译选材以及翻译技法上。

作为文学家兼翻译家的周氏兄弟,翻译了不少俄国、波兰、匈牙利等一些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作品,关注这些弱小民族文学所蕴涵的思想内涵。

借用这些弱小国家作品的翻译,将“中国小说中所未有”的异域情调介绍进来,并试图激发国人的斗志来反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其译文集《域外小说集》则试图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融合(王克非,1996:12)。

在当时译纯文学的小说名著较少,通俗文学较多;译西欧及美国小说较多,译东欧及日本小说较少。

周氏兄弟的这部译文的出版特别纠正了这种偏向。

这本小说的译文出版后,读者反响微小,主要因为这种缺乏情节和故事性的小说是20世纪小说叙事的新模式,周氏兄弟率先将这些在西方亦属先锋的短篇小说样式用“直译”介绍到中国,确实超越了中国读者的审美限度。

毋庸置疑,“文学文本除了受官方话语的渗透,还受社会生活、时代导向的制约,它存在于各个角落,因此,也无时无刻不对文学形成一种影响力。

但是,文学语言本身也存在着话语权力的问题,即在每一个文本中,都有作者自己一套能够运用并且具有自我指涉能力的作者简介:于洁(1963-),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06-08-19(修改稿)2007年第2期总第215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7,№2Serial №215权威性规则和系统”(梁鸿,2002:2)。

而在翻译技巧上,因当时国情的需要,译者有时也会不惜歪曲原作,编造些原著中所没有的事件和情节,如鲁迅早期的译作《斯巴达之魂》。

当时背景下的读者期待视野同样影响着鲁迅所译介的对象,他的文学翻译大致可分为小说和文艺理论:果戈理的《死魂灵》等俄苏小说以及东欧一些国家的小说和《艺术论》等与当时进步青年的价值趋同的文艺理论。

这些读者是在“打倒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文学社团与刊物也多数是由这些新式读者支撑的。

他们的思维中已认定了旧的语言结构必然要抛弃,但新的创作规范、语言范式尚未建立起来,因此,他们急于找到能帮助新的白话文迅速成熟起来的技巧。

鲁迅通过逐句逐字的翻译,再现原文的句法、语气,以便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榜样。

这样做既是鲁迅客观的价值立场使然,更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使然。

勒菲维尔还指出,一方面,作为一定意识形态代言人,赞助人会利用话语权力对翻译过程进行直接干预,另一方面,熟知这一套意识形态价值参数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大多也会自觉地在被认为允许的范畴内,操纵他们有限的话语权力和诗学技巧。

因此,文学家和翻译家在运用话语时,意识形态和诗学会同时在他们的意识中起作用,影响他们的创作或“改写”、“决定翻译家的策略”(Lefevere,2004)。

译者在翻译中,“目的和意图决定于任务,译者可作必要的调整。

如果能清楚地定出任务并有明确的意图,译者就可以得心应手地翻译,即是说,译者就会清楚地知道,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原文做哪些改变”。

(Vermeer,Hans,1989:184-187)鲁迅的翻译活动始于日本,他当时的翻译选择必然会受日本国内文坛的翻译状况影响。

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都使他选择了以科学小说为最初的翻译对象。

但他并没有继续在科学小说翻译的道路上前行。

弃医从文是他一生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之后,他开始从事于专门的文学翻译。

当时他想用翻译促进他国民思想观念和国民文化的现代性。

而新的文体和表现手法都需从外国文学作品中学习。

“中国作家的新作,实在稀薄得很,多看并没有好处,其病根:一是对事物太不注意,二是还因为好遗产。

对于后一层,可见翻译之不可缓。

”(鲁迅,1981:237)鲁迅想通过翻译中引进西语的标点、词汇、句法和文法来推进汉语的现代化。

翻译可以刷新一门语言,把一门语言从旧的形态带向新的形态。

但是“翻译作品面世前后,得到什么评价和反响,就完全视当时主体文化的内部需求和规范而决定了”(孔惠怡,1999:11)。

这正好迎合了当时中国社会对文学等各方面的需求。

以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为代表的这支新军,其中大多数既是译家又是作家,由译而文,译著并重,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影响和领导之下,战斗在翻译与创作两条战线上,向一切腐朽、落后、反动的思想和文化进击,为新文学、新文化催生助产。

(罗选民,2003:207)语言、文化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反映社会发展的特征,并为社会发展服务。

而翻译恰恰是对某一文化用另一种语言进行再现。

语言和意识形态是紧密相连的,对意识形态操控必然引起对语言直接或间接的操控。

在这两种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时期,其先进意识形态加大力度来促进社会总体意识形态的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在将一种异域文化所包含的不同于本土文化的观念引入时,译者必然会根据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再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是归化还是异化;是直译还是意译。

翻译不单单只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它更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翻译自始至终出于各种约束力之中,特别是意识形态和诗学因素的影响。

译者得主体性就是其对意识形态的超越性,也就是译者摆脱了强加在头上的权力话语的羁绊,走上了叛逆之路,最终实现自己的创造性和意图性。

20世纪中国的文化翻译存在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满足政治的需求,另一种是满足文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大多数情况,这两种取向是很难调和的。

而那些不能符合当时意识形态的作品自然会受到抑制。

从根本上讲,翻译就是输入异域文化的意识形态到本土文化意识形态。

对于本土的价值体系而言,这是一种外来文化的渗透,它意味着破坏和颠覆,也意味着对本土文化的考验。

强硬的上层建筑会运用自己的权力话语反过来抵御这股外来的破坏力,而鲁迅(1973:34)提倡“拿来主义”,“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应该取外来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